納米科學技術概述_第1頁
納米科學技術概述_第2頁
納米科學技術概述_第3頁
納米科學技術概述_第4頁
納米科學技術概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1納米科學技術概述一、歷史背景在20世紀90年月的科技報刊上,常常消滅“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這種名詞。什么是“納米材料”呢?通俗一點說,就是用尺寸只有幾個納米的極微小的顆粒組成的材料。1納米為10組成的材料卻具有很多特異性能。因此,科學家又把它們稱為“超微?!辈牧虾汀?1世紀材料”。而納米材料并非完全是最近才消滅的。最原始的納米材料在我國公元前12世紀就消滅了,那就是中國的文房四寶之──墨,墨中的重要成分是煙。實際上,煙是由很多超微粒炭黑形成的,而制造煙和墨的過程中就包含了所謂的納米技術。1984年,一位德國科學家格萊特〔Gleiter〕把一些極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金屬粉末用一種特別的方法壓制成一個小金屬塊,并對這個小金屬塊的內部構造和性能做了具體的爭論。結果覺察這種金屬竟然呈現出很多不行思議的特異的金屬性能和內部構造。他制出的這種材料的特別性在于,一般的物理概念認為晶體的有序排列為物質的主體,而其中的缺陷、雜質是次要的,要盡力除去。格萊特把物質碾成微小微粒再組合起來,實際上是把界面上的缺陷作為物質的主體,由微小顆粒壓制成的金屬塊是一種雙組元材料,有晶態(tài)組元和界面組元,界面組元占50%,在晶態(tài)組元中原子仍為原來的有序排列,而在界面組元中,界面存在大量缺陷,原子的排列挨次發(fā)生變化,當把雙組元材料制到納米級時,這種特別構造的物質就構成了納米材料,由此開頭了對納米材料及納米科學技術的爭論。1987年,德國和美國同時報道制備成功二氧化鈦納米陶瓷〔顆粒大小為12納米,這種陶瓷比單晶體和粗晶體的二氧180℃下能經受彎曲變形而不產生裂紋,納米陶瓷零件即使開頭時1989年,美國商用機器公司〔IBM〕的科學家用80年月才制造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移動氙原子,用它們拼成IBM三48個鐵原子排列組成了漢字“原子“兩字。1990年,首屆納米科學技術大會在美國成功進展,標志著一個把微觀根底理論與當代高科技嚴密結合的型學科──納米科學技術正式誕生了。1991年,IBM的科學家制成了速度達每秒200億次的氙原子開關。2023年,IBM設在蘇黎世的爭論所又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算盤”,這種“算盤”的算珠只有納米級大小,由著名的“碳”巴基球C60制成。二、進呈現狀納米技術的進呈現狀格外樂觀,世界各國紛紛制定進展納米科學技術的戰(zhàn)略,納米科技成為世界科技競爭的一個熱點領域。1981年日本就啟動了第一個關于超細粒子的5年打算,1992的微型機器人,還啟動了“原子與分子終極利用技術”計劃,上世紀末又設立了納米材料爭論中心,把納米技術列入52023年在納米科學技術爭論上投入505國納米科技打算”;德國建立了納米技術爭論網,打算投資50001994年,英國啟動了第一個納米材料爭論的5年打算。中國對納米科學技術也格外重視,中國科學院在2023年成立了由其所屬的20個爭論所組成的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www.casnano.net.cn、://www.casnano.org.cn、://www.casnano.coon樓。納米科技中心圍繞納米科技領域的重點問題和國家、院重大科技打算,組織分布在不同領域不同單位的科技工作者,利用納米科技網站納米科技中心爭論實體,實現有關科技信息、技術軟件和儀器設備的共享,在中科院學問創(chuàng)工程中,將納米材料列入首批20個重大工程之一,支持力度為2023萬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納米科學爭論方面,中國論文總數〔以2023年科學引文索引SCI為準〕繼美、日、德之后位于世界第4位,在碳納米管方面論文居世界第三。隨著納米科技的進展,人們越來越生疏到,只要掌握構造顆粒的大小,就能制造出強度、顏色和可塑性都能滿足用戶要求的納米材料。納米材料無與倫比的特性,使它在很多領域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三、應用前景由于納米材料的外表效應、量子尺寸效應及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等,使得納米材料在很多領域呈現出常規(guī)材料所不具備的特性,“納米材料”“納米技術”不再是科學家或試驗室的專有詞匯,它已經悄然進入尋常百姓生活,滲透到衣、食、住、行等領域。因此,納米材料具有格外廣泛的應用前景。構造、矯頑力很高等特性,已被用做高貯存密度的磁記錄磁粉,大量應用于磁帶、磁盤、磁卡等。用這樣的材料制作的磁記錄材料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圖像質量。此外,磁性納米材料還可用做光快門,火光調整器、病毒檢測儀等儀器儀表,復印機墨粉材料以及磁墨水和磁印刷材料等。作為傳感器材料及微電子器件材料的應用傳感器是超微粒的最有前途的應用領域之一,例如,用納米二氧化錫膜制成的傳感器,可用于可燃性氣體泄露報警器和濕度報警器。用金超微粒沉積在基板上形成的膜可用做紅外線傳感器,金超微粒膜的特點是可見至紅外整個范圍的光吸取率都很高。大量紅外線被金屬膜吸取后轉變成熱,由膜和冷接點之間的溫差可測出溫差電動勢,因此可制成輻射熱測量器。作為跨世紀的材料,納米材料將用于下一步的微電子器件,使將來的電腦、電視、衛(wèi)星、機器人等的體積變得越來越小。例如,北京大學用單壁碳納米管做成了世界上最細、性能最好的掃描探針,獲得了精巧的熱解石墨的原子形貌像;利用單壁短管作為場電子顯微鏡〔PEM〕的電子放射源,拍攝到過去認為不行能獲得的原子像;復旦大學已經研制出50子器件中的極板、存儲器和導線。電子通訊方面,納米技術將使電子元件體積更小、速度更快、能耗更低,可以制造出存儲密度和運算速度比現在大362023微鏡試驗室主任王中林教授與其他科學家制造了電子秤,電子秤的制造翻開了納米科學與技術的爭論領域,對生物學和醫(yī)學爭論來說,它可以測量單個病毒或生物大分子的質量,從而供給一種用質量來判別病毒種類的方法,開拓了在生物學和醫(yī)學上有應用前景的納米測量技術的天地。納米材料在催化方面的應用超微粒的外表有效活性中心多,這就為做催化劑供給了根本條件。在高分子聚合物的氫化和脫氧反響中,納米銅粉催化劑有很高的活性和選擇性;在汽車尾氣凈化處理的過程中,納米銅粉作為催化劑可以用來局部代替貴金屬鉑和銠。光學特性,如光學非線性、光吸取、光反射、光傳輸過程中的能量損耗等,使得用納米材料制備的光學材料在日常生活和高技術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在現代通訊和光傳輸方面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用納米微粒做光纖材料可以降低光導纖維的傳輸損耗。納米微粒在紅外反射材料上的應用主要是制成薄膜和多層膜來使用,有納米微粒制成的紅外膜有透亮導電膜、多層干預膜。例如,用納米二氧化硅和納米二氧化鈦微粒制成的多層干預膜,總厚度為微米級,社在燈泡罩的內壁,不但透光率好,而且有很強的紅外反射力量。在醫(yī)學、生物工程方面的應用納米技術引入現代醫(yī)學即形成了載藥納米微粒,納米微、粒的尺寸一般比生物體內的細胞小得多,這就為生物學爭論供給了一個的爭論途徑,即利用納米微粒進展細胞分別及利用納米微粒制成特別藥物或型抗體進展局部定向治療等。日本大版科學家使用激光技術,用合成樹脂制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小的牛、他們這樣做是為今啟使用納米技術制造能在血管中移動的“納米機器”做預備,這是由于牛有很尖的尖角,周身既有平滑部分,又有彎度很大的局部,對制作技術提出了挑戰(zhàn),能完善選出“納米牛”,也就能造出各種各樣的納米機器。與此同時,大阪的科學家用同樣的方法造出了一個“納米彈簧”,科學家期望,這樣的彈簧能成為將來納米機器的部件。的應用。例如把金屬的納米顆粒放入常規(guī)陶瓷中可大大改善材料的力學性能,將金屬超微粒摻入合成纖維中可防止帶靜電,在塑料中摻入金屬超微??刹晦D變其強度而掌握其電磁材料的耐高溫外表為陶瓷,與冷卻系統(tǒng)相接觸的一面為導熱性好的金屬,其間為陶瓷和金屬的復合體,使其間的成分緩1000℃的航天飛機隔熱材料,核聚變反響堆的構造材料等。據《科技日報》報無機硅化合物結合在一起,加以燒結,制作出了具有物質特性的納米材料。假設再對這種有機──無機復合物質進展燒制,其中的碳和氫被燃燒掉后,就會在納米級別上合成氧這種復合物質還能夠被制成碳納米管。人們對納米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進展了大量的爭論,目前納米材料的某些應用已進入了工業(yè)化的生產階段,但一些的應用領域還需要進一步開拓。從國內外納米材料的研制、生產和應用的形勢來看,納米材料的工業(yè)生產和廣泛的應用正處在重大突破的前夕。在中國,尤其是以碳納米管為代表的準一維納米材料及其陣列方面做了有影響的成果。納米技術的進展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應當清醒地生疏到,納米時代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