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術史資料_第1頁
清代學術史資料_第2頁
清代學術史資料_第3頁
清代學術史資料_第4頁
清代學術史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清代學術史研究的書目(一)中文部分參考書目李成良:《阮元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北京大學日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上海,開明書店,1927《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上海,開明書店,1926《國史列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無出版年月《國學月報匯刊》,臺北,學生書局,1971《現代評論》,長沙,岳麓書社,1999《新潮》,上海,上海書店,1986《新青年》,上海,上海書店,1988《學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白壽彝等,《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8包世臣:《包世臣全集·小倦游閣集·說儲》,合肥,黃山書社,1991鮑國順:《戴東原著作考述》,《孔孟學報》第59-60期,1990鮑國順:《戴震與段玉裁的師弟情誼與學術關系》,《中山人文學報》第1期,1993北京師范大學清史研究組編:《清史論文索引上編》(1644~1840),北京師范大學油印本,1973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綜合性圖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蔡可園:《清代七百名人傳》,上海世界書局,1937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北京,三聯書店,1994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岑溢成:《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岑仲勉:《考據舉例》,《圖書季刊》新第5卷第4期,1944柴德賡:《王西莊與錢竹汀》,《史學叢考》,中華書局,1979陳旦:《清儒治文字學之派別及其方法述略》,《國學叢刊》第1卷第2期,1923陳登原,《中國文化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陳第:《毛詩古音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陳鼓應等:《明清實學思想史》,齊魯書社,1989陳恒嵩:《五經大全纂修研究》,臺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陳澧:《東塾叢書》,臺北,華文書局,1970陳澧:《東塾讀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陳澧:《東塾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陳美延等編:《陳寅恪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陳平原、王楓主編:《追憶王國維》,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陳平原等編,《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陳壽熊:《讀易漢學私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陳新雄:《古音學發(fā)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875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初編》、《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陳垣:《陳垣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陳垣:《陳垣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陳智超編注:《陳垣來往書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陳智賢:《清儒以說文釋詩之研究》,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陳柱:《清儒學術討論集》(第1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陳祖武:《中國學案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程克雅:《乾嘉學者以例釋禮解經方式比較研究》,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崔述:《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存萃學社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香港,存萃學社,1978存萃學社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第二編,香港,崇文書店,1971存萃學社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第三編,同上,1972存萃學社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第四編,同上,1973存萃學社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第五編甲集、乙集,同上,1974存粹社編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香港:存粹社1978年戴逸:《漢學探析》,《清史研究集》第二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大學出版社,1992戴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鄧廣銘主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北京,三聯書店,1955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3杜春和等編:《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杜聯喆、房兆楹:《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北京,中華書局,1959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北京,中華書局,1988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臺北,學生書局,1989杜維運:《清盛世的學術工作與考據學的發(fā)展》,《大陸雜志》1964年第28卷第9期杜維運:《學術與世變》,臺北,環(huán)宇出版社,1971杜正勝、王泛森主編:《新學術之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杜正勝:《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系》,《中國文化》,1995年第2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樊克政:《中國書院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方苞:《方望溪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方東樹:《漢學商兌》,北京,三聯書店,1998方詩銘、周殿杰:《錢大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方以智:《方以智全書·通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方中履:《古今釋疑》,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8費海璣:《錢竹汀傳記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聯書店,198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4傅杰編校:《王國維論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傅斯年:《傅斯年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0高在旭:《戴東原哲學析評》,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高正:《清代考據家義理之學》,《文獻》1987年第4期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2000耿云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耿云志編:《胡適研究叢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耿云志等編:《現代學術史上的胡適》,北京,三聯書店,1993耿云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合肥,黃山書社,1994耿志宏:《惠棟之經學研究》,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古國順:《清代尚書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古國順:《清代尚書著述考》,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顧潮:《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顧潮:《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顧頡剛:《清代漢學家治學精神與方法》,《廣播周報》第106期,1936顧頡剛編,《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顧頡剛主編:《古籍考辨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5顧燮光:《夢碧簃石言》,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顧炎武:《日知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1994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學林出版社,2001管敏義主編:《浙東學術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884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杭世駿:《道古堂外集》,補史亭刊本,1788何炳松:《何炳松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1何冠彪:《明清人物與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何?。骸段鲗W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何佑森:《近三百年朱子學的反對派》,《幼獅學志》第16卷第4期,1981何佑森:《清代漢宋之爭平議》,《文史哲學報》第27期,1978何澤恒:《焦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賀長齡、魏源編:《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賀岳僧:《清代漢宋學之爭》,《時代精神》第8卷第3期,1943洪亮吉:《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侯外廬:《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侯外廬:《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上海生活書店,1947侯外廬:《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侯外廬等人:《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97侯外廬等人:《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80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胡槐植:《戴震師友記》,《徽州社會科學》,1990年第3、4期,1991年第1-4期,1992年第1期胡樸安:《戴先生所著書考》,《安徽叢書》第六期內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胡適:《胡適的日記(手稿本)》,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公司,1990胡適:《胡適的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胡適:《章實齋年譜·齊白石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胡適口述、唐德剛譯注:《胡適口述自傳》,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黃道庸:《清代學術思想之史的發(fā)展過程》,《學習生活》第3卷第1期,1942黃建斌:《清代學術發(fā)展史》,臺北,幼獅書店,1974黃進興:《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6期(1997)黃侃:《黃侃論學雜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黃侃:《量守文鈔》,收入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卷1,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黃克武:《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價》,《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1年第11期黃啟華:《乾嘉考據學興起后些線索──兼論顧炎武錢大昕學術思想的發(fā)展關系》,《故宮學術月刊》,第8卷第3期黃忠慎:《惠周惕詩說析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黃宗羲:《南雷文定》,四部叢刊本惠棟:《春秋左傳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惠棟:《后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惠棟:《惠氏讀說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惠棟:《九經古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惠棟:《九曜齋筆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惠棟:《松崖筆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惠棟:《松崖文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惠棟:《易漢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惠棟:《易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惠棟:《周易述》,臺北,成文書局,1976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江藩:《漢學師承記(外二種)》,北京,三聯書店,1998江弘遠:《惠棟易例研究》,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江聲:《六書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江聲:《尚書逸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江永:《算學》,四庫全書本姜廣輝:《走出理學──清代思想發(fā)展的內在理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蔣天樞:《陳寅恪編年事輯(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蔣天樞:《全謝山先生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蔣維喬:《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32蔣元卿:《校讎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蔣致中:《??丈较壬曜V》,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焦循:《雕菰集》,叢書集成初編本焦循:《論語補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焦循:《論語通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1金榮奇:《莊存與春秋公羊學研究》,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金毓黻:《中國史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瞿兌之:《汪輝祖?zhèn)魇觥?,民國叢書第三編,上海書店柯維卿:《戴震孟子學研究》,臺灣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孔立:《清代文字獄》,中華書局,1980來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來新夏:《清代考據學述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補編》,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65李調元:《淡墨錄》,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李桓:《國朝耆獻類征初編》,臺北,明文書局,1985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fā)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李季:《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批判》,上海,上海書店,1996李開:《戴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李銘皖、譚鈞培修、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李瑞良:《中國目錄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李威熊:《中國經學發(fā)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李新霖:《清代經今文學述》,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李洵:《清代全史》,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李耀仙:《廖平學術論著選集》,成都,巴蜀書社,1989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長沙,岳麓書社,1991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梁啟超:《戴東原著述纂校書目考》,《飲冰室文集》卷四十內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同上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廖千慧:《焦循論語學研究》,臺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廖秀珠:《錢大昕及其十駕齋養(yǎng)新錄研究》,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fā)展》,臺北,學生書局,1990林麗容:《民初讀經問題初探(1912—1937)》,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林美珠:《方東樹漢學商兌研究》,高雄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林明波:《清代許學考》,臺灣師范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0林明波:《清代雅學考》,《慶祝高郵高仲華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臺灣師范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68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6林慶彰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同上,1996林慶彰主編:《乾嘉學者研究論著目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林慶彰主編:《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林慶彰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學術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林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凌廷勘:《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凌廷堪:《禮經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85劉蕙孫:《清代的考據之學》,《中國文化史稿》,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劉夢溪:《傳統的誤讀》,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劉夢溪主編:《現代中國學術經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劉盼遂:《高郵王氏父子年譜》,香港,崇文書店,1971劉盼遂:《高郵王氏父子著述考》,《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1期,1930劉盼遂:《王石渠先生年譜附伯伸先生年譜》,《女師大學術月刊》,第1卷第3期,1930劉起釬:《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劉巍:《錢穆與胡適梁啟超關于清代學術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1999年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劉寅生、房鑫亮等編:《何炳松文集》第3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劉寅生等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柳曾符等選編:《柳詒征史學論文續(xù)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盧文弨:《群書拾補》,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7關清代學術史研究的目錄(二)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78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北京,三聯書店,1996陸謙祉:《厲樊榭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呂思勉:《經子解題》,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呂思勉:《呂思勉遺文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呂思勉:《論學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羅炳綿:《清代學術論集》,臺灣,食貨出版社,1978羅岡、陳春艷編:《梅光迪文錄》,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羅焌:《諸子學述》,長沙,岳麓書社,1995羅振玉:《清朝學問源流概略》,《東亞》第3卷8—9期,1930羅志田,《走向國學與史學的“賽先生”──五四前后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2000:5)羅志田:《古今與中外的時空互動:新文化運動時期關于整理國故的思想論爭》,《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1999:11)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馬敘倫:《清人所著說文之部目初編草稿》,《圖書館學季刊》第1卷第1期,1926馬一?。骸恶R一浮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毛子水:《適之先生對學術界的影響》,《傳記文學》,第28卷第5期(1976:5)梅文鼎:《歷算全書》,四庫全書本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牟潤孫:《海遺雜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牟潤孫:《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7牟鐘鑒:〈《明代思想史》與明代思想研究〉,《中國文化》,第10期(1994:8),頁173—8。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潘繼安:《翁方綱四庫提要稿述略》,《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1輯(總第25輯)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fā)展》,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彭遠瑞:《知圣道齋讀書跋》,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2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錢大昕:《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錢基博:《經學通志》,北京,中華書局,錢基博著、曹毓英選編,《錢基博學術論著選》,武昌,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錢穆:《國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98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北京,三聯書店,2001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錢玄同:《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錢鐘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錢仲聯:《清代學術平議》,《蘇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乾?。骸肚甯咦冢ㄇ。┯圃娢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清史編委會:《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1-8卷,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1985、1988、1989、1990、1993清史編委會:《清代人物傳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3;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1993清史編委會:《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1—6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1986、1988、1991忍儂:《中國地圖作制之研究》,《東方雜志》1917年第14卷2號阮元:《疇人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阮元:《經籍纂詁》,北京,中華書局,1986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79桑兵:《國學與漢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桑兵:《近代學術轉承:從國學到東方學──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01:6),頁29—44。桑兵:《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歷史研究》,1999年第3期(1999:6)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桑兵:《晚清民國時期的國學研究與西學》,《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1996:10)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圖書目錄(1897-1949)》,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代現代叢書目錄》,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0邵晉涵:《南江書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臺大文學院,1984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司仲敖:《錢大昕之生平及經學》,臺灣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宋永培:《當代中國訓詁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孫劍秋:《清代漢學成原因述論》,《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1孫劍秋:《清代吳派經學研究》,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4臺灣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編?。骸兜诙们宕鷮W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臺灣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編?。骸兜谒膶们宕鷮W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臺灣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臺灣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編?。骸兜谝粚脟H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臺灣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編?。骸兜谝粚们宕鷮W術研討會論文集》,1989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唐德剛:《胡適雜憶》,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唐鑒:《國朝學案小識》,四部備要本唐士毅:《姚鼐、戴震交惡說辨誣》,臺北,《大陸雜志》第15卷第1期,1957陶飛亞、吳梓明:《基督教大學與國學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汪榮祖:《陳寅恪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汪榮祖:《從傳統中求變——晚清思想史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5汪中:《述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王汎森:《傅斯年與陳寅恪》,《中國文化》1995年第2期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88—1992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王國維:《靜庵文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王記錄:《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清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王家儉:《清史研究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王家儉:《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王健文:《一個寂寞的史學家──典范變遷中的崔述》,臺北,《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8號1992年12月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與文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王力:《漢語音韻學》,《王力文集》第四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王力:《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王懋竑:《讀書記疑》,福建撫署刊本,1872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1984王鳴盛:《王鳴盛讀書筆記十七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王念孫:《讀書雜志》,北京,中國書店,1985王晴佳:《論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方向性轉折》,《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王慶祥、蕭立文校注、羅繼祖審訂:《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王太岳等纂輯:<四庫全書考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41王錫闡:《曉庵新法》,四庫全書本王煦華編選:《古史辨?zhèn)闻c現代史學──顧頡剛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王引之:《經傳釋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yè)公司,1983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9王永興:《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王云海、裴汝誠:《??笔雎浴?,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王重民等編:《辦理四庫全書檔案》,國立北平圖書館排印,1934王重民等編:《清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65王重民等編:《清代學者地理論文目錄》,《禹貢》第3卷第8、9、12期—第4卷第5、11、12期王重民等編:《清代學者關于禹貢之論文目錄》,《禹貢》第1卷第10期,1934王梓凌:《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89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翁方綱:〈四庫提要稿〉,上海,復旦大學藏抄本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翁文灝:《清初測繪地圖考》,《地學雜志》1930年第3期吳國宏:《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研究》,臺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吳宓著、吳學昭整理注釋:《吳宓日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1999吳慰祖:《四庫采進書目》,商務印書館,1960吳元釗:《十駕齋養(yǎng)新錄與日知錄學術傾向的異同》,《史學史研究》1991年第3期吳則虞:《論清代漢學家學術思想》,《安徽歷史學報》1958年第2期夏長樸:《顧炎武與錢大昕論學之異同》,《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xù)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1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夏曉紅編:《追憶梁啟超》,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蕭公權:《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汪榮祖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蕭萐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謝國楨:《瓜蒂庵文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謝國楨:《江浙訪書記》,北京,三聯書店,1985謝國楨:《明清史談叢》,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謝金美:《錢竹汀(大昕)之生平及其學術》,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助論文,1989謝俊貴:《考據學盛期的牒版本目錄學》,《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4期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游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7熊十力:《論漢學》,《中國文化》1945年第1期熊十力:《十力語要》,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徐復觀:《清代漢學衡論》,臺北,《大陸雜志》第54卷第4期,1977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徐世昌:《清儒學案》,北京,中國書店,1990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許嘯天編:《國故學討論集》,上海,上海書店,1991薛鳳祚:《天步真原》,四庫全書本楊國榮:《清代樸學方法發(fā)微》,《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楊家駱主編:《焦循之易學》,臺北,鼎文書局,1975楊時:《二程粹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楊廷福、楊同福編:《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齊魯書社,1985—1988楊勇:《〈清代學術概論〉考證》,香港,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961年第3期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姚淦銘:《王國維文獻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姚名達:《邵念魯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姚名達:《朱筠年譜》,民國叢書第三編據商務印書館本影印,上海書店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姚紹華:《崔東壁年譜》,民國叢書第三編據商務印書館本影印,上海書店葉昌熾、倫明:《藏書紀事詩(附校補)·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附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葉德輝:《書林清話》,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葉建華:《論清代浙江的經學研究》,《浙江學刊》1991年第6期葉樹聲、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葉衍蘭、葉恭綽:《清代學者象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于敏中:<于文襄公論四庫全書手札〉,國立北平圖書館影印本,1933于省吾:《從古文字學方面來評判清代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的得失》,《歷史研究》1962年第6期余嘉錫:《古書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余嘉錫:《四庫全書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85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77余蕭客:《古經解鉤沉》,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余英時:《戴震的經考與早期學術路向──兼論戴震與江永的關系》,《錢穆先生八十歲紀念論文集》,香港新亞研究所,1974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6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0余英時:《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4余英時:《中國哲學思想論文集》(清代篇),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俞樾:《諸子平議》,上海,上海書店,1988俞振基編:《蒿廬問學記:呂思勉生平與學術》,北京,三聯書店,1996喻松青、張小林主編:《清代全史》,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臧庸:《拜經日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曾國藩:《曾國藩家書》,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詹海云:《清代學術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張鑒等:《阮元年譜》,中華書局,1995張靜廬輯注:《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丁編下卷》,上海,中華書局,1959張君勱:《中國學術史上漢宋兩派之長短得失》,《中西印哲學文集》第三編,臺北,學生書局,1981張麗珠:《乾嘉時期的義理學趨向研究》,高雄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張穆:《閻若璩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4張壽安:《清中葉徽州義理學之發(fā)展》,香港大學中文學系博士論文,1986張壽林:《清代詩經著述考略》,《燕京大學圖書館報》第50—56期,1933張舜徽:《訒庵學術講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張舜徽:《史學三書評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張舜徽:《鄭學叢著》,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張舜徽:《中國文獻學》,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張舜徽:《愛晚廬隨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張舜徽:《舊學輯存》,濟南,齊魯書社,1984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北京,中華書局,1986;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1963張舜徽:《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張舜徽:《文獻學論著輯要》: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張文彬:《高郵王氏父子學記》,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張蔭麟,《中國史綱》(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張越:《中國清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張之洞:《書目答問補正》,范希增補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章太炎:《章太炎生平與學術自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章學誠:《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9趙翼:《陔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趙翼:《廿二史札記》,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鄭德坤:《中國歷史地理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8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中山大學歷史系編:《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中山大學中文學系、所編:《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思想、文學、語文-論文集》,1991周策縱等:《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周浩治:《清代之詩經學》,臺灣政治大學中國碩士論文,1969周駿富主編:《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6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9周中孚:《鄭堂札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周祖謨:《清代的訓詁學》,《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朱伯昆:《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朱筠:《笥河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朱師轍等編:《清史稿藝文志》,《歷代經籍志》,南京辭典館,1934朱維錚:《求索真文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朱維錚:《十八世紀中國的漢學與西學》,《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87年第8期朱維錚:《音調未定的傳統》,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朱維錚:《走出中世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朱玄:《姚惜抱學記》,臺北,學生書局1974朱自清,《經典常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莊清輝:《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研究》,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日文部分參考文獻近藤光男:《清朝考證學的研究》,東京,研文社,1987近藤光男:《惠棟與錢大昕──清朝學人の詩の譜系》,《吉川博士退休紀念中國文學論集》,東京,筑摩書房,1968近藤光男:清朝經師に於ける科學意識——戴震の北極璿璣四游解をとして,日本中國學會報第4集,1953年3月近藤光男、加地伸行:《對談“清朝考證學的研究”》,(上下)《中國研究集刊》第7-8號,1989年濱口富士雄:《清代考據學の思想史的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83大槻信良:《朱子四書集注典據考》,臺北,學生書局,1976森本竹成:《清朝儒學史概說》,東京,文書堂,1930武內義雄:《燕京讀書記──清朝學術史》,《武內義雄全集》第10卷,東京,角川書店,1979吉川幸次郎:《浙東學術就》,京都,《東方學報》1936年第7期山田慶兒:《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河田悌一:同時代人の眼--章學誠の,中國哲學史的展望と摸索,東京,創(chuàng)文社,1976年11月根岸政子:段玉裁の《說文解字注》にあらわれる凡例にっいての一考察,ぉ茶の水女子大學中國文學會報,1982年4月第1號西文部分ThomasS.Kuhn,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lutions.Chicago:TheUniversityofWanFan-sen,FuSsu-nien:ALifeinChineseHistoryand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Wing-TsitChan:ASourceBookinChinesePhilosophy,PrecetonEwell,John:DaiZhen:TheUnityoftheMoralNature.JournalofChniesePhilosophyVol.18,No.4p。384—3941991Elman,Benjamin:FromPhilosophytoPhilology,HarvardClassicism,Politics,andKinship:TheCh’ang—chouSchoolofConfucianisminLateImperialChina,Berkeley:UniversityofPress,1990ACriticismasPh&#59;isophy:ConceptualChangeinCh’ingDynastyEvidentialResearch(批判的哲學:清代考證學給與“仁"的新解釋),《清華學報》1985年第17卷第1、2期合刊《清代科舉與經學的關系》,載《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4《再說考據學》,《讀書》1997年第2期,北京,三聯書店Graham,A.C:TwoChinesePhilosophers:Ch’engMing-taoandCh’engYi-ch'uan,London:LundHumphries,1958Hummel,ArthurW。EminentChineseofthech’ingDynasty(1644-1912)《清代名人傳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Kohn,Hans:Nat(yī)ionalism:ItsMeaningandHistory,NewYork,VanNostrandCo,1965L.A.Schneider,KuChieh-kangandChina’sNewHisfory:Nat(yī)ionalismandtheQuestforAlternativeTradition&#59;梅寅生譯,《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臺北:華世,1984)。W.G。Beasley&E.G.Pulleyblanked.HistoriansofChinaandJapan,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NewYork,Toronto,1961Tucker,JohnAllen:DaiZhenandtheJapaneseSchoolofAncientLearning,JournalofChniesePhilosophyVol.18,no.4pp.411—4401991。PeterK.Bol:This:“CultureofOurs”:IntellectualTransitionsinT’angandSungChina,Stanford清代學術史書目中文部分參考書目B白壽彝等,《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8包世臣:《包世臣全集·小倦游閣集·說儲》,合肥,黃山書社,1991鮑國順:《戴東原著作考述》,《孔孟學報》第59-60期,1990鮑國順:《戴震與段玉裁的師弟情誼與學術關系》,《中山人文學報》第1期,1993《北京大學日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上海,開明書店,1927《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上海,開明書店,1926北師大清史研究組編:《清史論文索引上編》(1644~1840),北京師范大學油印本,1973北圖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綜合性圖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C蔡可園:《清代七百名人傳》,上海世界書局,1937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北京,三聯書店,1994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岑溢成:《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岑仲勉:《考據舉例》,《圖書季刊》新第5卷第4期,1944柴德賡:《王西莊與錢竹汀》,《史學叢考》,中華書局,1979陳旦:《清儒治文字學之派別及其方法述略》,《國學叢刊》第1卷第2期,1923陳登原,《中國文化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陳第:《毛詩古音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陳鼓應等:《明清實學思想史》,齊魯書社,1989陳恒嵩:《五經大全纂修研究》,臺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陳澧:《東塾叢書》,臺北,華文書局,1970陳澧:《東塾讀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陳澧:《東塾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陳美延等編:《陳寅恪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陳平原、王楓主編:《追憶王國維》,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陳平原等編,《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陳壽熊:《讀易漢學私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陳新雄:《古音學發(fā)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875陳寅?。骸督鹈黟^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初編》、《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陳垣:《陳垣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陳垣:《陳垣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陳智超編注:《陳垣來往書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陳智賢:《清儒以說文釋詩之研究》,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陳柱:《清儒學術討論集》(第1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陳祖武:《中國學案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程克雅:《乾嘉學者以例釋禮解經方式比較研究》,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崔述:《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存萃學社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香港,存萃學社,1978存萃學社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第二編,香港,崇文書店,1971存萃學社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第三編,同上,1972存萃學社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第四編,同上,1973存萃學社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第五編甲集、乙集,同上,1974存粹社編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香港:存粹社1978年戴逸:《漢學探析》,《清史研究集》第二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D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大學出版社,1992戴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鄧廣銘主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北京,三聯書店,1955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3杜春和等編:《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杜聯喆、房兆楹:《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北京,中華書局,1959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北京,中華書局,1988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臺北,學生書局,1989杜維運:《清盛世的學術工作與考據學的發(fā)展》,《大陸雜志》1964年第28卷第9期杜維運:《學術與世變》,臺北,環(huán)宇出版社,1971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杜正勝:《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系》,《中國文化》,1995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