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甘肅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匯編(含答案與翻譯)_第1頁
2008年甘肅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匯編(含答案與翻譯)_第2頁
2008年甘肅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匯編(含答案與翻譯)_第3頁
2008年甘肅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匯編(含答案與翻譯)_第4頁
2008年甘肅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匯編(含答案與翻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8年甘肅各地區(qū)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匯編害群之馬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適遇牧馬之童,問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薄叭糁筅笾婧??”曰:“然?!秉S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著,亦奚以異乎牧馬著而哉?亦去其害馬著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注釋:(1)大隗:傳說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3)奚:何,什么。17.解釋加點字。(2分)(1)適遇牧馬童子(2)黃帝再拜稽首18.翻譯句子。(3分)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19.成語“害群之馬”現(xiàn)在通常用來比喻什么?(2分)【參考答案】17、(1)恰巧正好(2)兩次18、了不起的少年啊,不但知道具茨山在哪里,還知道大隗神所處的地方。19、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緟⒖甲g文】黃帝到具茨山去拜見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馬的少年,便向牧馬少年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少年回答:“是的?!庇謫枺骸澳阒来筅缶幼≡谑裁吹胤絾??”少年回答:“是的?!秉S帝說:“這位少年真是特別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請問怎樣治理天下?!鄙倌曷犃司芙^回答。黃帝又問。少年說:“治理天下的人,與牧馬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馬群的劣馬罷了?!秉S帝聽了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天師”而退去。(2008甘肅武威)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8.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9.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4分)10.用原文語句作答:(3分)(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11.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仍想繼續(xù)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yōu)槭裁床辉鸽x開?(3分)12.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并不存在。那么,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參考答案】8.(1)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2)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4分,每句2分)9.第一問:漁人的行蹤。(1分)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3分)10.(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3分,每小題1分)11.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1分)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yè),(3)和睦相處。(共2分,答出一條評1分,答出兩條即可評全分)12.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huán)境。(3分)(2008甘肅金昌)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富之灑也。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其西南諸峰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B、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太守與客來飲于此C、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D、故自號曰醉翁也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狼》)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1)飲少輒醉輒:(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3)醉翁之意不在酒意:(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11.本段寫醉翁亭的環(huán)境,醉翁亭的遠近上下構(gòu)成了一幅山水畫。請簡要描述畫的構(gòu)圖。(4分)【參考答案】9.B思路分析:A項中“其”分別指的“滁州城”和“太守”;B項中“于”都譯為“在”;C項中第一個“之”是助詞,第二個“之”是代詞“亭子”;D項中第一個“故”譯為“所以”,第二個“故”譯為“原來”?!军c評】本題考查一詞多義,有實詞有虛詞,用分類積累法。有助于對詞語的掌握。10.(1)就。(2)寄托。(3)情趣。(4)茂盛的樣子。思路分析:這些實詞有的詞古今意義不同,如“意”現(xiàn)代漢語中指“意思、意義”,文中指“情趣”,而“寓”“輒”的意義跟現(xiàn)在差別不大,所以要結(jié)合語境來解釋詞的意思。11.群山是背景,一泉山間出,林深路曲,亭臨泉上;林映山秀,山襯水清,亭添泉趣。彼此輝映生色,構(gòu)成詩一般的優(yōu)美境界。思路分析:作者采用了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的“縮短頭”手法,由“群山一西南諸峰一瑯琊山一泉一亭”,這些優(yōu)美景色構(gòu)成生動畫面。【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和表達能力,要點明山林、泉、亭的關(guān)系。(2008甘肅蘭州)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1)豁然開朗豁然:(2)屋舍儼然儼然:(3)咸來問訊咸:(4)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譯文:(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譯文:14.桃花源是陶淵明描繪的美好的理想社會,也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請概括這一理想社會的特點。(4分)【參考答案】12.(1)敞亮的樣子。(2)整齊的樣子。(3)都。(4)邀請。思路分析:這幾個詞結(jié)合語境不難翻譯,其中的“然”應譯為“……的樣子”。13.(1)老人和孩子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2)這個人(漁人)一一為(他們)詳細地說出自己所知道的。思路分析:第(1)個句子難點在于用了借代修辭“黃發(fā)”指“老人”,“垂髫”指“兒童”;第(2)句是省略句,將省略內(nèi)容補出就明白了?!军c評】對于文言句式要根據(jù)特點來譯,盡量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4.①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安定;②人民安居樂業(yè),和睦相處,平等自由;③環(huán)境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军c評】本題為開放型題目。對于這一理想,社會的特點,結(jié)合課文不難回答。(2008甘肅蘭州)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溃蛞詾橥?。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眳菑V以為然。20.解釋文中加點的字。(4分)會天大雨會:上使外將兵將:為天下唱唱:宜多應者應:21、下列句子和“扶蘇以數(shù)諫故”中的“以”字意思理解相同的一項是(2分)()A.以其境過清B、以君之力C.以天下之所順D、必以情22、翻譯文中畫線語句。(4分)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2分)譯文:(2)或以為死,或以為亡(2分)譯文:23.陳勝認為起義將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2分)答:24、如果沒有導火線,陳勝吳廣會起義嗎?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答:【參考答案】20、(4分)會:適逢(l分)將:帶領(1分)唱:倡導(l分)應:響應(l分)21、(2分)A22、(1)現(xiàn)在逃跑也會死,發(fā)動大事也會死,同樣都是死。(2分)(2)有的認為項燕戰(zhàn)死了,有的認為項燕逃走了。(2分)23、(l)秦二世殺太子扶蘇,引起人民的不滿;(1分)(2)楚人懷念楚將項燕,有強烈的復國愿望。(1分)24、(3分)示例:會起義,因為戍卒在開赴漁陽的途中遇雨失期僅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只要殘暴的秦朝的統(tǒng)治存在,就有起義的必然性。(或不會起義。在短時間內(nèi)暫時不會,因為懼于秦朝統(tǒng)治的殘暴,沒有導火線不會起義。)(2008甘肅慶陽)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雹芗瘸?,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⑤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9.本文作者陶淵明,名,字,自號。世人尊稱“”。(2分)10.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4分)(1)屋舍儼然()(2)便要還家()(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4)未果,尋病終()11.文中最能體現(xiàn)桃源人與世隔絕的句子是:(2分)12.世外桃源一直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場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處這樣的所謂“世外桃源”,請列舉出二處來,并說說是何人所居。(2分)13.文中,桃源人為何叮囑漁人“不足外人道也”?(2分)14.文章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其目的是什么?(2分)15.文章的第④段表明了什么問題?(2分)16.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主張生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面對眼前的這個世界你想說點什么?(3分)【參考答案】9、潛元亮五柳先生靖節(jié)先生10、整齊的樣子通“邀”邀請與世隔絕的地方?jīng)]有實現(xiàn)11、見漁人,乃大驚;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2、諸葛亮所居住的南陽;一百單八將聚義梁山;賈寶玉及眾姐妹住的大觀園;孫悟空住的花果山等。13、擔心外界的戰(zhàn)亂危及桃園,破壞這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的生活。14、使桃花源增添神秘感,讓人覺得桃花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15、表明“桃源”是一個虛構(gòu)的社會,現(xiàn)實是不存在的。16、略(2008甘肅武威)【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乙】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