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人生哲學之初探_第1頁
柏拉圖人生哲學之初探_第2頁
柏拉圖人生哲學之初探_第3頁
柏拉圖人生哲學之初探_第4頁
柏拉圖人生哲學之初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柏拉圖人生哲學之初探

一)引言

在西洋哲學史中,柏拉圖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大哲學家。在他龐大而完整的哲學體系中,他處理了自然哲學、人生哲學、存在論、宇宙論、知識論、政治論、道德論、靈魂論、藝術論、范疇論、辯證法、幾何學、修辭學等等的問題;而他所提出的很多哲學概念如理型(idea),回憶說(recollection)及哲學王(PhilosopherKing)等等,對整個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二千多年來仍不斷引發(fā)哲學上的討論,可以說西洋哲學的問題很多是源自柏拉圖的。無怪乎現(xiàn)代哲學家懷海德(Whitehead)說:「兩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一系列腳注而已。」[1]正由于柏拉圖在西洋哲學史中有那么重要地位,故此便選擇了柏拉圖作為這篇論文的研究對象。那么,為甚么要討論柏拉圖的人生哲學呢?因為一般學者較為集中研究柏拉圖的存在論、政治哲學、知識論及道德論,至于人生哲學的問答卻相對地較少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另外,人生哲學的問題亦非完全可以獨立于其它哲學范疇之外而作單獨的研究,當中亦涉及宇宙論、理型論、道德論、靈魂論及自然哲學等等內(nèi)容的討論,所以在內(nèi)容上比較豐富。決定了論文的研究范圍之后,要交代一下論文的研究方法。其實,一般學者在闡述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時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對原典逐篇解讀,一是將其思想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加以概略式的描述。筆者現(xiàn)在會將兩者結合,先以生死愛欲這些概念作為柏拉圖人生哲學的切入點,然后以三世的時間框架配合人生三大問題來建構起一個簡單的分析架構,然后再將柏拉圖五篇對話錄中相關的材料套入這個分析架構中加以分析討論,務求能整理出柏拉圖較具系統(tǒng)性的人生哲學思想。最后以佛家有關人生哲學,特別是生死輪回的思想與柏拉圖的系統(tǒng)作一比較,藉此對柏拉圖的人生哲學作出一個客觀而合理的評價。

至于這個分析架構究竟是怎樣的?亦要在此作一簡單的交代。首先,「人生」究竟是指甚么呢?一般來說,人生是指一個人「從生到死」的一段生命歷程,而在這段生命歷程之人人總會有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吉兇禍福,當中如何處理?如何面對?如何活出人的意義?如何確立自己存在的價值?這些全是人生哲學所要面對及處理的問題。既然說是人生哲學,當然以作為存在主體的人作為問題討論的中心,以人作為問題的起點。于是我們便會先問「我是誰?」的問題,要對自己存在的身份及地位作出界定。當我們問「我是誰」的時候必定會涉及到前世問題,正如佛家所提出的疑問:「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既然問及前生,亦必會再追問來世的問題,于是乎便會出現(xiàn)人生存在的時間三向度:前世、現(xiàn)世、來世。關于人生存在時間三向度的問題,科學不能夠回答,因為科學建基于經(jīng)驗,對三世問題無法肯定,當然亦沒法否定,那么只有哲學中的道德進路及宗教進路可以處理。針對人生存在三向度的問題,引發(fā)出三大問題,就是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今生當若何?第一個問題是問「生」的問題?第二問題是問「死」的問題?第三個問題是問如何在現(xiàn)世活出生命意義及價值追求的問題,這涉及愛、欲的問題?;旧希舜嬖诘臅r間三向度就是本論文的主要分析架構。只要我們知道自己從何而來,界定清楚自己的身分和地位,知道自己死后的去向之后,就可以為現(xiàn)世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確立安身立命之所,然后突破人生的局限,展現(xiàn)生命存在的價值。

二)柏拉圖對「生」、「死」問題的看法

1.有關「生」問題的探討

在人生哲學中,有關「生」問題的討論亦即是處理「人從何而來」的問題。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處理了人的結構是怎樣及構成人的元素是甚么這兩個問題。

柏拉圖在《蒂邁歐篇》借蒂邁歐之口,十分詳盡及有系統(tǒng)地論述了整個宇宙的形成過程及其結構的問題。柏拉圖指出整個宇宙是由宇宙創(chuàng)造者德謨革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創(chuàng)造神依照永恒不變、自我同一的模型,配合水、火、氣、土這四種元素及場所創(chuàng)造出整個宇宙?;旧?,創(chuàng)造神是先創(chuàng)造出世界靈魂作為推動宇宙運作的力量,再按幾何結構來創(chuàng)造出天體,然后再創(chuàng)造時間,使可感世界的一切都能發(fā)生在時間之中??梢哉f,創(chuàng)造神是先創(chuàng)造出世界靈魂,然后再創(chuàng)造出世界的形體。接著,創(chuàng)造神又創(chuàng)造了各種動物,包括天上諸神的族類,飛翔在天上的鳥類、水族類及陸地上行走的生物。創(chuàng)造神在最后階段才創(chuàng)造出人。在造人的過程之中,亦是先做出人的靈魂,然后再造出人的肉體??梢哉f,人跟宇宙的構造一樣,是由靈魂與肉體這兩部分構成,而在構造的過程中,神是先創(chuàng)造精神性的靈魂,然后再創(chuàng)造物質性的肉體。至于構成人的元素,亦是水、火、氣、土這四大元素。談到這里,我們已處理了人的結構及構成人的元素是甚么的問題。解答了這兩個問題之后,「生從何而來」的答案已不言而喻:人就是由神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過,有一點要交代清楚的是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所講的創(chuàng)世紀并不是基督宗教所講的那一套,當然其中有些觀點是基督宗教繼承柏拉圖的。再者,柏拉圖所講的創(chuàng)造神亦非基督宗教所講的上帝,因為柏拉圖所講的神是哲學上、邏輯學上的神而非人格神,況且柏拉圖的神不是全知、全能的,它亦需要借助永恒的理念、模型及四大元素及空間才能創(chuàng)造宇宙。

2.有關「死」問題的探討

a.死后往何處去

有生必有死,柏拉圖處理了「生從何處來」的問題之后,接著就要處理「死往何處去」的問題。「死」是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沒有人可以避免,故此有「生」是否一定會「死」這個問題是沒有討論意義的;但是人死之后往何處去這問題卻不同,不同的哲學家及宗教都會提供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人更會認為人死如燈滅,「人」一死甚么都沒有,又何需處理死后往何處去這問題呢?珍惜當下,及時行樂就夠面對死亡問題,柏拉圖有他自己的一套看法。

上文曾提及人是由靈魂及肉體這兩部份組合而成的,而神在創(chuàng)造人的時候是先創(chuàng)造出人的靈魂,然后再造人的肉體,所以靈魂的存在是先于肉體的,而且柏拉圖更認為靈魂與肉體根本就是兩個不同世界存在的東西,靈魂先驗地是理型界的存在,肉體是現(xiàn)象界的存在,所以人死后靈魂未必一定會落入輪回之中,如果能夠行善積福,遏制欲望、凈化靈魂的話,靈魂就可以永遠脫離肉體的束縛,再返超越的理型界之中,可以說,在柏拉圖的思想之中,理型才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所以,柏拉圖認為死亡并不可怕,它并非一件苦事反而是一件樂事,因為死亡正是代表靈魂可以從肉體的枷鎖之中釋放出來,雖然靈魂的可朽部份會跟肉體一同死亡,但是不朽的、純潔的部份卻會重獲自由。柏拉圖在《斐多篇》(Phaedo)中說:「死亡只不過是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對嗎?死亡無非就是肉體本身與靈魂脫離之后所處的分離狀態(tài),和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以后所處的分離狀態(tài),對嗎?除此之外,死亡還能是別的甚么嗎?」雖柏拉圖認為死亡只不過是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的分離狀態(tài),但是靈魂解放出來之后是否一定會返回永恒的理型世界呢?答案是不一定的。如果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時已被肉體的欲望、仇視、畏懼等不良因素所污染了的話,靈魂不會超升而返回理型界,反而要落入不斷的生死輪回之中。有關靈魂如何輪回的情況,留待下文詳作論述。相反地,如果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的時候是純潔的,沒有帶著肉體給它造成的污垢的話,靈魂就可以不需接受輪回之苦,返到理型界或比這個世界可能更加美好、更加昌盛的世界。

至于我們要怎樣做才可以凈化我們的靈魂呢?柏拉圖說要訓練自己從容面對死亡,訓練的工具就是追求哲學,透過哲學的追求就可凈化靈魂??梢哉f,實踐哲學可以令我們禁止一切身體的欲望,不受欲望操控,這樣靈魂就可以得到凈化。[10]至于如何實踐哲學,如何凈化靈魂,柏拉圖在《會飲篇》(Symposium)中有詳盡的論述,故不在此贅述。

b.靈魂不朽的論證

由于人的死亡只代表靈魂與肉身的分離,并不代表靈魂必定是從肉體的牢獄中獲得釋放,重新進入永恒的理型世界。柏拉圖為了令靈魂重返理型界有可能及使人的行為必定具有善惡因果的價值一致性,所以一定要說靈魂不朽,在這個問題上,柏拉圖提出了六個論證。

一)生成是對立物的不斷循環(huán)[11]

柏拉圖說:「凡有對立而存在之處,對立的事物產(chǎn)生對立的事物,例如美是丑的對立面,正確是錯誤的對立面,還有無數(shù)其它事例?!@是否為一條必然的法則,凡有對立面的事物必定從其對立面中產(chǎn)生,而不會從其它來源中產(chǎn)?!辜热簧c死是對立的事物,所以兩者理應交互生成,從生有死,從死有生,生生死死,不斷循環(huán)。由于生死交互生成,不斷循環(huán),所以靈魂再生,不朽存在就成為可能。

二)從知識的回憶說來推論出靈魂不朽[12]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于理型界的知識客觀而真確,而這些知識的獲得與感性經(jīng)驗及現(xiàn)象界無關,而現(xiàn)在寄寓于肉體之中的靈魂絕不可能認到這些真確而具客觀性的真理。故此,這些關于理型界的知識必定是靈魂在前世已經(jīng)有,只是現(xiàn)世通過回憶作用把這些前世已有的知識重新召回來。故此,有關理型界知識的成立就足以證明靈魂曾于前世存在,甚至之前幾世存在過。根據(jù)此理,現(xiàn)在世亦將會成為未來的過去世,現(xiàn)在的知識將來亦會成為來世回憶的對象,由此可以明靈魂是不朽的。

三)從靈魂的神性導出靈魂不朽[13]

柏拉圖將存在的事物分為兩類:一類是神圣的、不朽的、理智的、統(tǒng)一的、不可分解的、永遠保持自身一致的、單一的;另一類是凡人的、可朽的、不統(tǒng)一的、無理智的、可分解的、從來都不可能保持自身一致的。靈魂與肉體相比起來,柏拉圖認為靈魂與前一類事物最為相似,肉體卻與后一類事物相似。既然現(xiàn)在靈魂跟第一類事物同樣具有不朽的、統(tǒng)一的、單一的、不可分解的屬性,故此靈魂就不可能有任何變化、也不可能被毀滅,所以它必然是不死和永恒的存在。

四)從語意分析證明靈魂不朽[14]

柏拉圖認為靈魂是生命原理,生命既然是靈魂的生命原理,故此應該是不朽的,否則生命原理與靈魂在語意上會出現(xiàn)矛盾,因為如果靈魂是可朽、是死滅的話,就會與生命構成矛盾。

五)從道德倫理角度證明靈魂不朽[15]

柏拉圖認為任何存在物的壞滅衰亡,必定由內(nèi)在而固有的惡因所造成。靈魂之中雖有惡的成份,如無知、怯懦、放縱等,但是靈魂卻不會被這些惡的成份影響而滅亡??梢哉f,無論是內(nèi)在還是外在于靈魂的惡都不能使靈魂壞滅衰亡,靈魂仍是永恒地存在著。故此,靈魂一定是不朽的。

六)從靈魂的自動性來證明靈魂不朽[16]

柏拉圖說:「一切靈魂都是不朽的,因為凡是永遠處在運動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的。那些要由其它事物來推動的事物會停止運動,因此也會停止生命;而只有那些自身運動的事物只要不放棄自身的性質就絕不會停止運動。還有,這個自動者是其它被推動的事物的源泉和運動的第一原則。」由于靈魂是一種自動的存在,亦是推動其它事物的源泉及第一原則,故它無生滅可言,一定是不朽的。

c.對靈魂不死論證的批評

柏拉圖要設法論證靈魂不死,但是我們是否真的可以透過理性的方法去證立靈魂不死呢?。如果以康德批判哲學的立場來看的話,靈魂根本是超越經(jīng)驗范疇的形上存在,我們對它根本沒有任何的感性經(jīng)驗,如果我們強行以理性范疇去證立超驗的靈魂存在的話,這就是理論理性的誤用,最后只會變成獨斷論(Dogmatists)。柏拉圖對靈魂的論證亦一樣,因為我們對靈魂缺乏經(jīng)驗,所以同樣地可以其它理由來證立「靈魂可朽」的命題。事實上,柏拉圖這六個論證亦存在著缺失的。例如第一個論證:生成是對立物的不斷循環(huán)。對立的概念我們可以說是互相相對地交互生成,如有「生」的概念時就預設了有「滅」的概念,有「滅」的概念時亦預設了有生與之相對,這只是概念上的相對互生,但是在經(jīng)驗上是否真的有生就一定有滅,有滅就一定有生呢?這是存疑的,生死問題亦是同一情況。再者,生死是互相交互生成,亦是一種循環(huán)論證,因為生證明了死,死再證明生,然后生又再反過來證明死。這不是循環(huán)論證嗎?又如第六個論證:從靈魂的自動性來證明靈魂不朽。雖然柏拉圖說「凡是永遠處在運動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并以此作為論證靈魂不朽的大前提,但是我們?nèi)绾谓ⅰ胳`魂是自動的」這個小前提呢?所以最后亦是推不出靈魂不朽的必然結論。其它的論證亦存在著不同的缺失,但我們沒有必要將之逐一指出。

另一方面,柏拉圖雖然要證立靈魂不朽,但是他自己所說的不朽卻并非指所有的靈魂,而只是指靈魂的理性部分?;旧希乩瓐D將人存在的靈魂區(qū)分為三類,分別為理性、激情及欲望。其實,如果柏拉圖將靈魂不朽作為宗教上的信仰或道德上的設準來看待的話,就可避免以理性范疇去論證靈魂不朽而引致的缺失。但無論如何,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說為現(xiàn)實人生的生命超升及道德行為的因果價值統(tǒng)一性提供了必然的保證。

三)柏拉圖對「愛」、「欲」問題的看法

當我們處理了「生從何處來」及「死往何處去」這兩個問題之后,就要處理「今生當若何」的問題,究竟在現(xiàn)世存在,我的責任和使命是甚么?我完成了這些責任沒有?如何生活才可以提升生命的質素活出生命的意義?

1.愛欲與生死輪回的關系

柏拉圖要我們過著公義的生活,只有這樣才可提升生命的質素,否則就會沉淪下墮。而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追求真、善、美。真與美、與善是有等同的價值,但只存在于理型界之中,人生追求真善美的過程就是哲學。那么追求真、善、美的動力是甚么呢?就是愛(Eros),愛的本質就是要追求美、善,而智慧是最美的東西,所以追求美、善亦即追求真善美??梢哉f,對真善美的追求亦是欲望(desire)的一種,不過這種向著美、善進發(fā)的欲求是正面的,層層超升的,是由最低層次的肉體上的「愛」超升到追求精神上的「愛」,追求真、善、美的絕對統(tǒng)一。這樣,透過哲學對真善美的追求,人的靈魂就可以凈化,死亡時就可以擺脫肉體的束縛,直接到理型世界之中。相反地,如果人只沉淪于肉體上的愛物質生活的享受及過著不正義的生活的話,欲望只會使人不斷向外索求,最終只會沉淪于各種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亦需要在生死之間不斷輪回,直至靈魂得到凈化為止。

2.貫通三世的生死輪回觀

柏拉圖雖然說「死亡」是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的狀態(tài),但是靈魂從肉體解放出來時未必一定是完全純凈的,不是純凈的靈魂是不可以立即重返永恒存在的理型界,反而要在生死之中不斷輪回,直至靈魂完全凈化為止。以下將對作為個體生命存在的「人」的輪回情況作一介紹。

a.輪回的原因

柏拉圖在《斐德羅篇》中講了一個神話,他說:「純潔的靈魂若不能跟隨神,甚么真理都看不見,而只是碰到不幸,受到健忘和罪惡的拖累,并由于重負損傷了它的羽翼而墮落地面,那么它就會遵循這樣一種法則沉淪?!箍梢姡绻瞬蛔非笳胬?、追求智慧,最后只會受到罪惡的拖累,沉淪于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生命質素不斷地下降。[17]柏拉圖亦說如果人「轉向一種比較卑賤的、非哲學的生活方式、渴慕虛榮,那么當靈魂不謹慎或醉酒之時,兩顆靈魂中的劣馬就很有可能乘其不備把他們帶到某個地方,做那些大多數(shù)凡人以為是快樂的事來充分滿足欲望。做了一回,他們以后就不斷地做?!筟18]可見當人追求非哲學的生活方式、渴慕虛榮及耽于逸樂時,就會失去智慧,并會為滿足欲望而要于生與死之間不斷輪回。

b.不同形態(tài)的輪回

柏拉圖指出人依據(jù)自己所做的不同行為而投生到不同的肉體?!改切┎蝗ヅΡ苊舛且呀?jīng)養(yǎng)成貪吃、自私、酗酒習慣的人,極有可能會投胎成為驢子或其它墮落的動物。」至于「那些自愿過一種不負責任的生活,無法無天、使用暴力的人,會變成狼、鷹、鳶?!苟切葛B(yǎng)成了普通公民的善的人……通過習慣和實踐來獲得,而無需哲學和理性的幫助,……可能會進入某種過著社會生活,受紀律約束的動物體內(nèi),比如蜜蜂、黃蜂、螞蟻,甚至可能再次投胎于人?!筟19]而那些第一次再生的靈魂,柏拉圖說他們不會投生于任何獸類之中而只會投生為人,不過他們會因應自己看見真實存在的程度多少而投胎成九類不同的人??吹酱蠖鄶?shù)真實存在的人會成為智慧或美的追求者,看到最少真實存在的人會成為僭主?,F(xiàn)將這九類靈魂投生為人的情況表列[20]

類別靈魂所投胎成的人對真實存在的認識

第一類智慧或美的追求者最多

第二類守法的國王或勇士和統(tǒng)治者少些

第三類政治家、商人或生意人少些

第四類運動員、教練或醫(yī)生少些

第五類預言家或秘儀祭司少些

第六類詩人或其它模仿性的藝術家少些

第七類匠人或農(nóng)人少些

第八類蠱惑民眾的政客少些

第九類僭主最少

柏拉圖又在《斐德羅篇》249A中指出,所有投生于肉體的靈魂,如果是依照正義而生活的話就可以獲得較好的命運,若不依正義而生活的話,命運就會較差。換言之,人若依正義而行事的話,生命質素必定可以得以超升。那么要多久才可以脫離生死輪回呢?柏拉圖說是要一萬年,不過如果人能用愛欲來追求智慧的話,只要三千年就能得到解脫而返理型界中。

3.如何透過愛來凈化靈魂

其實,柏拉圖探討「生從何而來」及「死往何處去」這兩個問題,最終的目的都是要確立現(xiàn)世的意義,要為現(xiàn)實人生找尋安身立命之歸宿。正正因為認識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及來世的生命走向,亦意識到自己靈魂的不死,于是人生就有希望,人才能夠有意義地生活下去,才能夠選擇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情去做,逃避自己認為不應該的事情,逐步逐步提升自己生命存在的質素及價值。

對于現(xiàn)世,柏拉圖提出了「愛」(Eros)的學說,「愛」的問題在《會飲篇》中討論的最多?;旧?,人是有追求美善的天性,于是乎便產(chǎn)生了「愛」?!笎邸故巧膭恿?,亦是我們從事哲學研究的動力。有了「愛」,人可以依恃著它去過合乎正義的生活,去認識真理,去追求人生的美善?!笎邸棺鳛橐环N欲求(desire),可有兩方面的發(fā)展方向,如果追求美善的話生命就會超升,靈魂就會得到凈化,如果追求逸樂、沉迷于逸樂的話,生命必定會向下墮,當中的關鍵全在人自己自由意志的抉擇。

《會飲篇》中所提及的愛可有精神上及肉體上的分別。精神上的愛是指對真、善、美的渴求。肉體上的愛亦即是性愛,性愛之中又有男女之間的異性愛及男男之間、女女之間的同性愛。其中同性愛比異性愛更為高尚,因為異性愛只是為了性的滿足及繁殖下一代,但是同性愛卻以精神上的智慧和美德作為自己渴求的目標。當然,柏拉圖并非只停留在同性愛之上就滿足,還要再作突破,從肉體上的追求層層突破至精神上的追求,即從肉體上的生育求不朽,升華至精神上的生育,追求智慧和美德的不朽,直接把握真、善、美的理型。在《會飲篇》中,柏拉圖提出了一種名為「向上引導」(epagoge)的方法來認識「理型」,即從具體事物開始,層層向上轉化,最后達到「理型界」。這個對「理型」的認識及轉化過程,可表述

步驟層層超升、突破的情況

第五步突然跳躍而到達最后的目的,直接把握美善的理型。(AbsolutebeautyandtheGood)

第四步再由對美的靈魂的追求,進一步轉向追求美的制度和學問(TheStudyofScienceandKnowledge)

第三步突破對某一殊別的美的形體的追求,認識到掌握靈魂的美是高于肉體的美。

(Fromthephysicalbodytothespiritual)

第二步從美的形體認識了美的道理,認識到各個美的形體都共有的美的形式。

(Generalbeautifulbody)

第一步人開始愛一個殊別的、具體的美的形體。

(Particularbeautiful,physicalbody)

總之,最初我們是認識美的形體,然后是美的靈魂、美的制度、美的學問、美的智慧,最后直接把握美的自身,即美的理型。透過這種層層超升的方法,我們的靈魂就可以得到凈化,就可以突破生命之中的種種局限。直接達到理型界的存在。而這種凈化靈魂的過程,亦是哲學的學習過程。可以說,透過哲學的訓練就可以將生命轉向,獲取真實的知識、智能,直達理型界。因此,柏拉圖認為人應該學習哲學,社會亦應以「哲學王」來統(tǒng)治,提升自己及別人的靈魂,發(fā)揮其中的圣潔本質。這亦即是柏拉圖所講「洞窟之喻」的精神。[21]

四)柏拉圖人生哲學與佛家哲學的比較

柏拉圖的人生哲學主要是從「生」、「死」這兩方面確定了生死輪回是人存在無可避免的必然處境,而人之所以要墮入生死輪回之中完全是基于自己對欲望的渴求及沉淪,不愿過合乎正義的道德生活,故此現(xiàn)實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學習哲學、追求真善美、由肉體上的「愛」開始層層超升突破,轉化為對精神上的愛,追求真、善、美的理型。這樣去作哲學的實踐,凈化自己的靈魂的話,死后必定能夠脫離肉體的束縛返回理型的真實世界之中,獲得最終的解脫。這種由現(xiàn)實人生要面對生死輪回的處境而追求生死解脫,超越生死輪回的思想跟佛教同出一轍。以下嘗試以表列的方式將佛教的輪回思想跟柏拉圖的思想作一簡單的比較。

佛教柏拉圖備注

1.「人」作為存在主體的構造人是由四大及五蘊所組合而成。當中有物質性的元素,亦有精神性的元素人由靈魂及肉身這兩部份組成,靈魂是精神性,肉身是物質性的。而人的肉身是由火、水、氣、土這四大元素所組合而成。兩者均認為人是由精神性及物質性的元素組合而成,佛教的四大跟柏拉圖的四大,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2.人之所以

要輪回的原因被貪、嗔、癡等無明煩惱障蔽,不斷起惑造業(yè),這便要償付錯誤行為的代價:生死輪回。被欲望、罪惡拖累、渴慕虛榮、耽于逸樂,甘于過比較卑賤及非哲學的生活方式。兩者都是以自己生命中的不良因素作為輪回原因,大家都是自作自受的。

3.貫通三世

的輪回主

體原始佛教說無我,只是以業(yè)作為貫通三世的媒介,后來瑜伽行派吸收部派的思想而安立阿賴耶識(ālayavij?āna)作為輪回主體。以精神性的靈魂作為貫通三世的輪回主體。佛教是無我的輪回思想,柏拉圖是有我的輪回思想。

4.輪回的界

域佛教認為眾生是在三界、六道之中輪回轉生的。認為人會在畜生、昆蟲及人這幾類個體生命存在的形態(tài)中投胎,在人這界域中分為九等高低不同的投胎。在輪回的界域上,佛教比較豐富,基本上,柏拉圖只劃分出人及畜生二趣。

5.超越生死

輪回的方

法消極方面:受持五戒、十善。不犯錯,不作惡因。

積極方面:修八正道、積習善因、以求解脫。學習哲學、以「愛」去追求真、善、美藉以凈化靈魂。

兩者的方法雖有差異,但目的都是一致的。

6.解脫的境

界超出六道、斷除生死,證入涅盤境界。靈魂脫離肉體的束縛進入理型界的真實存在。彼此的目的地雖有不同,但是同樣有超越生死輪回的要求。

從上表的比較可見柏拉圖的輪回思想跟佛教所講的十分相似,尤其是在精神上大家是完全一樣的,都是認為人自己行為上的偏失引至到生死輪回,最終的理想都是要在現(xiàn)實人生上好好修行,突破自己生命的局限,最終脫離生死輪回的束縛。不過,在某些地方,如輪回的原因、輪回主體的具體運作及輪回的界域這幾方面,佛教的論述是較柏拉圖的要精密。佛陀所處的年代比柏拉圖要早二、三百年,當時柏拉圖有否機會吸收到佛教的輪回思想呢?[22]這有待歷史學家去作進一步的考證。雖然,柏拉圖的輪回思想跟佛教的相比是較為遜色,但是柏拉圖不竟是哲學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柏拉圖能夠以哲學的角度去探討前世今生的問題,并為現(xiàn)實人生確立方向、價值和意義,這已是柏拉圖哲學的一大成就,這亦是他的人生哲學的價值所在───起了指導人生、安頓人心、確立人生超升方向的宗教意義。

五)結論

柏拉圖的人生哲學可以放在過、現(xiàn)、未三世的時間框架中以生死愛欲作為切入點來加以分析討論。三世其實是處理三個主要的問題,在生死的交互循環(huán)之中引發(fā)了「生從何處來」及「死往何處去」這兩個問題。前者是生命的起源問題,后者是終極歸向,終極關懷的問題。對于生命的起源,柏拉圖提出了創(chuàng)造神創(chuàng)造之說,指出神不單創(chuàng)造人的肉體,還創(chuàng)造了人不朽的靈魂,亦對人的結構加以分析。對于生命的終極歸向問題,柏拉圖提出了靈魂脫離肉體束縛而重返理型界永久實存的主張。在處理了生死及輪回的問題之后,便可安立現(xiàn)實的人生,突破生命的局限而展現(xiàn)自己存在的價值,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在現(xiàn)實人生中,柏提圖提出「愛」與「欲」這一對概念,提出人人皆有欲望,如果沉淪于物質享受及欲望之中,生命必定會下墮并沉淪于生死輪回之中,相反地,如果人能夠遏制肉體上的欲望、突破肉體的愛而將之升華為精神上的愛,透過哲學的追尋而獲得智慧,把握真、善、美的埋型的話,生命必定能突破局限,層層升進,待靈魂完全得到凈化后便可擺脫肉體的束縛而與永恒真實存在的理型界相契相入,進入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雖然柏拉圖有關生死輪及超越解脫的思想沒有佛家那么精密,但柏拉圖不竟是一位哲學家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學說較佛教遜色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柏拉圖學說作為一種哲學思考而能起著指導人生,安頓人心的宗教功能,這是柏拉圖人生哲學成功及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參考書目

1.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卷一、二左岸文化2003年4月初版

2.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卷三左岸文化2003年7月初版

3.柏拉圖著、王太慶譯《柏拉圖對話集》商務印書館2004年1月初版

4.柏拉圖等著、劉小楓等譯《柏拉圖的會飲》華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5.程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