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高中歷史-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高中歷史-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高中歷史-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高中歷史-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5PAGE第3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編寫:班級:姓名:學號:小組:審核人:高一歷史組【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學習目標】1、列舉從漢到元中國中樞權力體系的變化?2、列舉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和選官標準的變化?掌握科舉制的重大意義?3、熟知中國古代監(jiān)察和諫議制度的變化?預習案——【自主學習,知識梳理】【自主學習要求】1、結合學案中的內容,自主學習課文基礎知識部分,并自主構建本課知識體系。2、小組內相互檢查基礎知識,找出錯誤并改正。一、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現(xiàn):(一)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行政體制(中央官制的演變)1、秦:三公九卿制2、西漢:中外朝制度(目的:)3、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和六部的職責:中書?。ㄋ宸Q內史?。╅T下省封駁審議;對皇帝負有諫議職責尚書省六部(2)特點: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3)作用:a分工明確,提高辦事效率b分割削弱相權,加強了皇權c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對后世國家體制產(chǎn)生深遠影響4、宋代:二府三司制(把宰相權力一分為三,削弱相權,加強皇權)(1)二府:中書門下——————掌管行政樞密院———————掌管軍事(2)三司:度支、鹽鐵、戶部——掌管財政——“計相”5、元代:廢除三省,實行中書一省制,只設(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中央:中書一省制)(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即行省制)(二)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選官制度)1、原因:補充保證,鞏固統(tǒng)治2、演變過程:(1)西周時期:世卿世祿制(世襲)(選官標準:血緣)(2)戰(zhàn)國、秦和漢初:(選官標準:軍功)(3)漢武帝時期:(選官標準:品行、孝廉)(4)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門第、出身)(5)隋唐時期:(選官標準:才學、考試成績) ①原因:士族沒落,舊的門第選官制度已經(jīng)不適應政治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②概況:隋朝創(chuàng)立,唐朝完善③作用:進步性:A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擴大了B為官僚隊伍提供了C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選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政府,由朝廷任命);D促進教育、文化發(fā)展,保證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局限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忽視實用學問研究,阻礙科技的發(fā)展;阻礙近代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是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原因。過分注重才學,忽視品行,也不利于公平公正選撥人才。(6)明清時期:八股取士——束縛士人思想的工具(選官標準:八股文)3、思考:選官制度的啟示?①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zhèn)洧谕扑]與考試相結合③杜絕依靠門第出身的不正之風④官員選拔方式不斷完善⑤官僚隊伍建設關系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三)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1、監(jiān)察制度——目的:保證官僚隊伍的廉潔和效率(1)秦朝:(2)漢朝:御史府中央:地方:(3)宋代:地方:通判(4)明清:——頂峰A中央: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合稱科道)B地方:2、諫議制度——目的: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1)隋唐:(2)宋代:(3)明清:專門的諫議機構已經(jīng)沒有原因:專制皇權的高度加強3、評價:局限:不能從根本上積極:在整頓吏治二、漢唐以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評價)1、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對地方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2、科舉選官制度、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不斷完善,反映社會結構不斷變化,不斷吸納新生力量,使統(tǒng)治基礎更為穩(wěn)固【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和我的困惑】課中案——【課堂互動,合作探究】探究一:歷史重現(xiàn)貞觀年間,某地發(fā)生嚴重旱災,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書面處理方案:A.舉行大型祭天求雨儀式,B.削減災區(qū)賦稅,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認為甲的處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贊許,吩咐大臣丙負責執(zhí)行。大臣丙將任務依次分配到屬下三個部門。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機構分別是什么?2.任務分配到哪三個部門?3.結合課本所學和課件示意圖展示,說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的政治特點?探究二:全面認識科舉制材料一我想,科舉制度的最大優(yōu)點是從根本上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使國家行政機構的組成向著盡可能大的社會面開放。科舉制度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熱忱:凡是熱愛這片國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選拔上來,即便再老再遲,只要能趕上考試,就始終能為你保留著機會。材料二科舉制度的直接結果,是選拔出了十萬名以上的科舉制度的直接結果,是選拔出了十萬名以上的進士,百萬名以上的舉人……就整體而言,卻是中國歷代官員的基本隊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養(yǎng)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材料三用八股文取士,不僅內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許多連接詞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內容。這是一種毫無社會責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選擇什么樣的人的昏庸的考試方式。全國士子通過這項考試一年又一年地鉆研八股文的寫法,結果造成大量的廢物。材料四世界影響很多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科舉制度都有著極高的贊賞和評價。美國學者柯睿格在《哈佛亞洲研究學報》上發(fā)表論文說:“以科舉考試為核心的中國文官行政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對世界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美國漢學家卜德說:“科舉制無疑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秳蛑袊逄剖贰返木幷叽奕鸬抡J為,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科舉制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fā)明”。根據(jù)以上材料,全面評價科舉制度?【鞏固訓練】1、下列關于漢武帝實行的“察舉制”的敘述,正確的事()①漢朝選舉人才的選官制②規(guī)定以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用③一種由下而上的選官制度④一種監(jiān)察檢舉不法官員的制度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2、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下列關于該制度的評述正確的是()①分散相權以加強皇權②形成嚴密的封建官僚機構③有利于減少中央政令的失誤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歷朝沿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宋代對三省六部制多有調整,其核心是()A.重新劃分部門職能,提高辦事效率B.加大各部權限,發(fā)揮官員的主動性C.充分分割軍隊指揮權,防止將領反叛D.消解相權,強化皇權4、三省六部制形成后得以長期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A.促進民族融合的需要B.鞏固統(tǒng)一的需要C.發(fā)展封建文化的需要D.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需要5.就加強中央集權而言,科舉制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A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B擴大了各級官吏的來源C擴大了封建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D把選拔任用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中央6.不屬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特點的是A.皇權至上B.高度中央集權C.發(fā)展穩(wěn)定,一成不變D.深受宗法、等級觀念影響7、唐太宗時期,假設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涉及到眾多機構,按制度規(guī)定其運作程序是()

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工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

C.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戶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8、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其積極意義在于()A.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選拔人才,保證了政治清明C.中央機構有了明確的分工與制約,提高了工作效率D.加強了皇權9、唐朝和宋初加強君權的措施中,最為相似的是()A設立六部B分散地方官員的權力C分化相權D解除統(tǒng)兵大將的兵權10、“學而優(yōu)則仕”“魚躍龍門”“金榜題名”等術語打上了中國古代哪一制度的烙印()

A.科舉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三省六部制課后案——【課后拓展】中國古代諫議制度

諫議史可分為兩大階段:自漢至宋為建立和發(fā)展階段,元朝為擱置階段,至明清則敗壞變質。不過,由于諫議制度本身的復雜性,很難將其演變過程說得一清二楚。以諫為職的官員稱作諫官,又形象地被稱作言官。進諫的職責通常由諫議大夫和給事中共同承擔;按字面理解,給事中的意思是負責宮廷事務,但實際上給事中也負有進諫使命。諫議包括奏議和封駁。奏議是指向皇帝提出批評性的意見,通常取書面形式,如果上奏的諫官是政府議事機構的成員,也可采取口頭形式。封駁是指一種程序:當諫官認為敕令或其它包含有皇帝旨意的文件不妥時,加封后退回,以示異議。BDDDDCBCCA【學情分析】1、高一的學生,對于高中的學習尚不適應,從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看,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所以要求教師盡量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以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的傳授給學生對學生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形成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2、學生在初中的中國古代史課程中,對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這段歷史以及有關的選官制度已經(jīng)有簡單的知識積累,平時也偶然接觸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這就為高中的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但認識比較膚淺片面,側重對歷史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對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tǒng)條理,對歷史現(xiàn)象的分析缺乏廣度和深度。所以,上課時,把教學內容制成教學課件,通過在課堂上展示歷史圖片,補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動形象,以增加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幫助他們系統(tǒng)深入地學習?!拘Ч治觥客ㄟ^對本課政治制度和政治現(xiàn)象的認識,概括和提煉出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總體格局、運行特點以及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和意義。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從具體到一般、從表象到本質,深刻認識和把握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能力?!窘滩姆治觥?、《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高中歷史新課程必修(I)(岳麓版)第一單元的第3課,在歷史必修(I)中占有重要地位。制度的成熟是中國古代制度的發(fā)展時期。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課內容很清晰的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個重要方面:中樞權力體系;官員選拔制度的歷史沿革;監(jiān)察和諫議制度的發(fā)展變化。3、學習本課不但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過程,而且還有利于認識這些制度對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等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從而使學生了解國情、關注民生,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學習本課還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這一課的內容,上承第二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下接第四課專制集權不斷加強,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評測練習】1.下列中國古代官職中具有監(jiān)察職能的是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軍機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據(jù)《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某一官員“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這一官員的身份應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3.政論家認為,唐宋以后,丞相制度最好的時代是唐代。這主要是因為

A.任命一人當宰相,避免紛爭

B.三省分權,相互牽制

C.宰相與樞密院分掌政軍大權

D.尚書臺掌管軍國大事

4.隋朝六部制中“民部”在唐朝時改名為“戶部”,根據(jù)所學知識判斷改名稱是在

A.唐高祖時期

B.唐太宗時期

C.武則天時期

D.唐玄宗時期

5.

“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常與知州爭權。每云:‘我是監(jiān)郡,朝廷使我監(jiān)汝!’舉動為其所制?!辈牧厦枋龅氖?/p>

A.西漢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錦衣衛(wèi)

D.清朝的軍機大臣

6.史載“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wěn)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迸c此相符的措施是:

A.建立中朝

B.設三省六部

C.設三司使

D.設立軍機處

7.閱讀下列材料:

7.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又還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鎮(zhèn)“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書省,今冀、晉、內蒙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qū)稱“腹里”,由中書省直轄。中書省也稱都省,為全國行政中樞??傤I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譴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对贰ǖ乩碇尽分休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