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及其解釋:來自中國的跨省調查分析_第1頁
信任及其解釋:來自中國的跨省調查分析_第2頁
信任及其解釋:來自中國的跨省調查分析_第3頁
信任及其解釋:來自中國的跨省調查分析_第4頁
信任及其解釋:來自中國的跨省調查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信任及其解釋:來自中國的跨省調查分析

內容摘要:“信任”被普遍認為是除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之外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主要社會資本。華人社會在許多跨文化研究中被認為是低信任度的社會,而在國內,許多學者已用“信任危機”概括人與人關系的現狀。本文試圖通過中國跨省的信任調查數據,揭示信任對一個地區(qū)的經濟績效例如企業(yè)規(guī)模、企業(yè)發(fā)展速度、引進外資等的影響,進一步分析影響的信任的因素。我們的發(fā)現表明,一個地區(qū)能否被人們所信任與地域文化并不緊密相關,更重要的是跟人們之間的交易被重復的可能性、交易的發(fā)達程度、教育水平等因素有關。這些證據支持了經濟學理論中關于重復博弈導致信任的基本假說。

關鍵詞:信任/經濟績效/信息/重復博弈/交易

一、導言

從80年代的假表、假電器、假煙、假鞋,到現在的假棉被、假米、假藥、假針筒等,假貨不僅僅沒有隨著一輪輪的“打假”迅速得到遏止,反而愈演愈烈,許多嚴重危及生命安全的假貨也在市場上時有出現,造成多起重大事故。

不僅如此,影響更為深遠的是,現在的造假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產品市場,在資本市場上,大量的上市公司有組織的報表造假早已不是新聞;在勞動力市場上,假合同,假雇傭,欺詐勒索等行為也層出不窮;在建筑市場上,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在政府部門,大范圍和大規(guī)模的數據造假已成為標準的官場文化;在教育界,假學歷、假文憑已泛濫成災;在學術界,論文抄襲事件時有發(fā)生。更有甚者,人民幣作為政府的信用本來是最值得信任的交換媒介,但驗鈔機已成為商家必備工具。這一切都是社會缺乏信任與信譽的表現和結果。這種低信任對社會和經濟的損害是顯然的,它使得交易成本急劇增加,社會分工受到阻礙,并將在長期上影響一個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鑒于此,不少學者開始討論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問題,認為一個運行良好的市場秩序需要某種道德支撐。那么這個道德支撐到底是什么?經濟學家傾向于認為,所謂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最重要的是信譽或信任。

這種觀點并不是今天才被人們所主張,很早以前霍布斯就描述了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信任時面臨的困境,人們將會陷入“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zhàn)爭”也即霍布斯叢林1;在經濟學家中,亞當·斯密可能也是最早比較系統關注信任和人類經濟行為的關系的學者。在他的重要著作《道德情操論》中2,斯密指出經濟活動是基于社會習慣和道德之上。如果離開這些習慣和道德,人們之間的交易活動就會受到重大的影響,交易的基礎就會動搖。不過,與他的“看不見的手”理論相比,前者相對來說沒有引起經濟學家的充分重視。韋伯也較早就指出不同文化在信任上的差異及其對資本主義形成的影響。

最近,越來越多的學者,包括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例如福山在他的引起廣泛關注的著作中,明確指出,盡管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在大部分場合仍然有效,但它不能解釋的“百分之二十”的缺憾需要文化作為補充3.其中,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乃是文化對經濟的影響途徑和表現形式,它直接會影響甚至決定經濟效率4.影響的機理在于信任直接影響了一個社會的經濟實體的規(guī)模、組織方式、交易范圍和交易形式,以及社會中非直接生產性尋利活動的規(guī)模和強度。同時,按照這些經濟表現,一種文化或社會可以分成高信任度或者低信任度,在高信任度的社會或文化中,自發(fā)性的社會交往發(fā)達,中間層的社團豐富而又多樣化,它能夠無須借助于政府力量就可以由民間自動發(fā)展出強大而向心力高的大規(guī)模組織;而在低信任的社會中,人們的自發(fā)性社交能力很弱,如果離開強有力的高度中央集權的政府,民間往往不能發(fā)展出有效率的大規(guī)模組織。

根據這些理論預設和實證觀察,華人社會或者中國人被認為是最缺乏信任的群體之一。

被經常提及的證據就是華人社會的企業(yè)普遍規(guī)模小,幾乎所有的民營企業(yè)都由家族經營,而且他們之間的交易也帶有或多或少的人格化色彩;甚至在政治領域,裙帶資本主義也不少見。

這些現象在市場體系發(fā)育較為完善的如臺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以及在以歐洲、美國為宗主國的華僑群體里也許并沒有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最大障礙,在大陸問題則要嚴重得多,在這里,如此普遍和嚴重的低信任已經不僅僅是效率的高低問題,而是從根本上威脅市場和交易的存在。為什么人們如此不講究信譽?怎樣才能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和信譽?僅僅將大陸市場秩序的混亂看作是華人社會低信任的又一個證據似乎是不夠的。本文利用中國的跨省調查數據,通過解釋不同省份之間信任度差異的來源來解釋中國人的信任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為何中國是低信任的,以及用來回應國際上流行的有關信任和經濟績效、信任和信息流等關系的研究。本文包括六個部分,接下來的第二部分,我們對幾種有關信任形成的研究做一個簡單的評論;第三部分是數據資料的來源和樣本情況的簡單說明,第四部分是信任的經濟績效的分析,探討信任對經濟增長、企業(yè)效率等的影響;第五部分是對不同地區(qū)的信任差異作出解釋;第六部分是基本結論和討論。

二、關于信任的理論

良好的信任從哪里來?學者們在這一問題上還有很大的爭議,盡管人們在信任對經濟繁榮的作用方面有一些相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信任來自家庭和血緣關系,因為人們發(fā)現在家庭和血緣關系親近的群體之間,信任更容易建立也更有信任。但是,這種解釋并不令人信服,一個原因是,婚姻關系的建立也即家庭的產生本來就是一種社會行為,并非只在血緣關系親密的家庭內部產生。甚至,婚姻作為一種契約,它的建立還受信任的影響,與其說由于婚姻關系導致了信任,不如說信任才保證了婚姻關系的產生和穩(wěn)定;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發(fā)現,即使在家庭內部,不信任現象也不少見,發(fā)生在陌生人之間不守信行為也同樣發(fā)生在父子等血緣親屬之間。所以,與其說血緣和婚姻家庭關系是信任的原因倒不如說婚姻家庭是信任的結果。

文化和人類學家則認為,信任或者社會資本是一種歷史遺產,它來自長期的文化積淀。例如宗教對信任度會有影響,人們出于對來世懲罰的恐懼會在現在守信。

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那么這種文化導致的信任度差異將因為文化的差異而長期存在并且難以改變。然而這種觀點很難解釋,為何同一種文化但不同時期的人們的信任度差異很大。所以現在,社會學家普遍認為,人們之間普遍的信任或社會資本來自志愿性社團內部個體之間的互動,是這些社團推動了人們之間的合作并促使信任的形成。一些基于對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下信任的普及程度或者稱社會資本的實證研究,也支持了這個觀點。除此之外,社會學家也認為人格因素、人際關系等對信任的形成也有影響。

經濟學家則認為,信任也許跟文化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信任往往也是人們理性選擇的結果。在重復博弈模型中,經濟學家得出人們追求長期利益會導致信任的結論。進一步而言,既然重復博弈可以產生信任,那么影響重復博弈的可能性的因素和影響重復博弈中人們的策略選擇的因素也就是影響信任形成的因素。

影響重復博弈中人們選擇的因素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個:一個是支付函數的確定,這一般跟游戲規(guī)則例如法律和制度有關;第二是當事人的偏好,例如人們對將來的重視程度、耐心等;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信息結構,也即雙方所知道的有關對方的行動的信息。在經濟學的理論文獻中,這三個因素對重復博弈結果的影響已經有比較充分的討論;在有關信任的實證研究中,人們已經注意到減少信息不對稱對于信任建立的作用,例如FishmanKhanna

利用世界價值觀調查的資料證明了一個社會中雙向交流的信息量對于信任程度具有顯著的正的作用,盡管也有相反的證據表明,信息流和信任在有時候可能為負的相關5.

但更為基本的是,如果一個社會中,人們連重復博弈的機會都沒有,那么影響博弈中人們選擇的因素的作用就無從談起。所以對于信任的形成,影響社會成員之間重復博弈的可能性的因素可能更為根本,這些因素包括產權、社會的中介組織、交易設施等。一些研究證實,發(fā)達的社團組織,以及大量的中介組織有助于信任的建立。這是因為,一方面,個人的生命有限,而且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成本較低,而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延續(xù)了個人的生命,從而使一次性博弈變成重復博弈;另一方面,正如韋伯及其后來者所指出,參加社團組織等于獲得一個“社會印章”,使得“團體懲罰”更為可能。當然,也有研究指出,尋租性的社團活動對信任可能也有損害。在本文里,由于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們將特別強調交易設施對信任形成的影響,因為一個地區(qū)的交易設施的便利程度會直接影響交易的廣度以及重復的可能性。當然,在中國,民間的中介組織向來不發(fā)達而且自由結社在目前還受限制,目前還無法就中國的中介組織和信任的關系做分析,而且跨省的數據中也很難直接體現產權對信任的影響,但是我們還是試圖用其它變量作為替代來分析它們對各個省份的信任度的影響。

三、資料和說明

本文利用的數據是作者委托“中國企業(yè)家調查系統”2000年對全國的問卷調查。該調查向15000多家企業(yè)發(fā)出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000多份。調查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調查的對象主要是一些企業(yè)和企業(yè)領導人,其中至少60%的對象是現任總經理,調查對象中,不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廠長和黨委書記等四種職務中任何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人只占%;調查樣本涉及13個行業(yè)和各種所有制結構,其中國有企業(yè)占%,集體和私營企業(yè)、股份合作制等占%,股份制占%.有關信任的問題設計是“根據您的經驗,您認為哪五個地區(qū)的企業(yè)比較守信用?”

我們分別計算了一個地區(qū)被認為最守信用以及依次排位的次數及其占所有回答者的比例。

信任度的測度于是根據總樣本中有多少比例的人認為該地區(qū)最值得信任來定,我們主要關注一個地區(qū)被認為是最值得信任也即被排在第一位的比例,即第一信任度,當然綜合信任程度也有一定的意義。統計發(fā)現,剔除掉沒有選擇的樣本,包括本省選本省在內,得分最高的地區(qū)被%的人認為是值得信任;得分最低的卻只有被%的人認為最值得信任。剔除掉本省選本省的樣本,前十一名省份排列的順序變化不大,只是第三和第四交換了一下位次;后十幾名次的得分很低,相差也不是很大,但是位次有一些變化。實際上,我們用雙側T檢驗表明,這兩種評價并沒有顯著的差異。這一點說明,“本地偏見”對信任的地區(qū)排序沒有大的影響。

從交叉選擇數據分析可以發(fā)現一些有意思現象:某些特殊省份受到外省人的普遍信任,例如作為經濟中心的上海和政治中心的北京,尤其上海,各省份對其的評價最為一致。如果剔除這些特殊的外地省份,除了極個別的省份以外,本省的人會認為本省最值得信任,例如%的北京樣本會認為北京人最值得信任,這遠遠超過北京樣本對其他省份的信任,除本地之外,被北京樣本最為信任的外地省份的得分只有%,不到本地樣本的一半。這大約也說明了“本地人最信任本地人”是一個普遍現象。有趣的是,從調查數據中,還發(fā)現,信任和被信任之間并不對等。從理論上說,如果A被B信任,那么A應當也信任B,如果A不信任B,那么B應該也不信任A,原則上不會出現“單向信任”。但是在中國目前,這類現象卻比較普遍,人們可能信任一個根本不信任自己的人。

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如我們下面將分析到的,是因為交易尤其是省際交易還未充分發(fā)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還只是停留在初始的印象階段,這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判斷。因為只有經過交易的檢驗以后的信任才是牢固的信任,而只憑印象做出的判斷可能有偏差。從選擇這和世界價值觀調查所使用的問題“一般說來,您認為大多數人是可以信賴的或者在與人打交道時應當小心提防嗎”有所不同。后者調查中回答“是”的比例一般被認為就是一個地區(qū)的守信程度的衡量。但是,前者答案的分析可能更為復雜,得到并不是一個絕對的守信比例,一個地區(qū)被人們選為最值得信任,可能只是相對與其他地區(qū)而言。然而,這兩個問題設計的背后的道理都是一致的,一個地區(qū)能被人們認為最為守信和該地區(qū)的人們認為別人更值得信賴的理由有很大的相同之處。而且,前者的優(yōu)點是更可以避免不同個體的人,當他們交往對象的差異性很大時,例如一部分人很少和家庭以外的人交往,那么他的答案將會傾向于“是”,而實際上他根本對陌生人之間的信任一無所知。而這個問題的缺點是,并無法確知各個地區(qū)的絕對信任水平,而且由于各個省份的抽樣數量和樣本的差異,可能會影響問題的數據看,我們很難區(qū)分信任究竟是基于交易以后的經驗還是基于初始的判斷,但是一般而言,大致可以認為彼此交易和交往越少的地區(qū)越容易以初始印象論事。

這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都說明了信息和交往對信任的重要性。對本省的高信任可能是一種初始的印象,也可能是因為交流和交易較多,對本省人較有把握,或者更深層次地是因為本省人欺騙本省的概率相對更小。當然,也可能是本省人不愿貶低自己。

對外地人的信任較不容易建立,所以,如果某些特殊省份由于某種特殊的原因給人一種值得信任或不值得信任的印象,這種印象就會變成一種“偏見”,而不會在短期內改變。這些發(fā)現和我們的理論解釋并不矛盾,下面我們先對信任的績效進行分析,然后對影響信任的因素進行解釋,上述現象將成為支持本文假設和解釋的一個證據。

四、信任與經濟績效

數據分析發(fā)現,信任和一些重要的經濟表現很有關系。

1.信任與人均GDP及其增長

人均GDP水平和信任之間很有關系。如果按收入水平來對各省的守信程度分類,我們發(fā)現在人均收入最高的一組里,平均信任度為,而在人均GDP最低的一組中,平均的信任度只有;這兩組加權以后的信任水平相差也是近10倍。如果按收入差距的定距分組,那么情況就更為明顯,除了天津是個例外,高人均GDP的省份和低人均GDP的省份之間信任度差異很大。

進一步,人均GDP和被認為是第一守信的比例的相關系數高達,和第二守信的相關系數為,第三守信為,第四守信為,第五守信為,和加權值相關系數為同時,信任和人們的實際收入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信任的相關系數為,和加權值的相關系數為從人均GDP的增長來看,同樣地,GDP的增長和第一守信之間的相關性高達;人均的GDP的增長和第一守信之間的關系相對要弱一些,相關性為,這可能是因為地區(qū)的經濟總體實力和信任之間的關系很大,但是人均財富的增長卻在短期內和信任的關系卻要弱一些。不過總的來說,高增長地區(qū)被認為是守信的比例也較高。這些發(fā)現和跨國研究的經驗結論一致,原因可能在于,越是被信任的地區(qū),分工和交易越發(fā)達,地區(qū)優(yōu)勢越能得到發(fā)揮,因而經濟增長越快。當然,相反方向的關系也存在:越是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越值得信任,因為信譽在高收入地區(qū)比在低收入地區(qū)有更高的價值,高收入地區(qū)的企業(yè)更珍惜自己的名聲。

信任與企業(yè)規(guī)模分布的關系

盡管企業(yè)的規(guī)模和信任之間肯定存在某種相關性,但是這種相關性的具體表現卻可能很復雜。理論上講,人們之間的信任度越高,委托-代理鏈條可以越長,雇傭關系越發(fā)達,因而企業(yè)的平均規(guī)模應該越大。但這只是就沒有政府干預的自由企業(yè)制度而言的。如果政府創(chuàng)辦企業(yè),情況就會發(fā)生變化。按照許多學者的看法,在一個低信任度的社會里,人們往往求助于政府的力量來組織社會資源,因此,同樣可能存在數量眾多的大企業(yè)和小企業(yè),只是中等規(guī)模的企業(yè)會較少。但是在中國,由于企業(yè)不是自由市場經濟下的企業(yè),所以從統計上并無法獲得規(guī)模和信任程度之間的相關性信息。盡管如此,信任的確還是影響了企業(yè)規(guī)模,信任度和國有及規(guī)模以上非國有企業(yè)的產值規(guī)模的相關系數為,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的產值規(guī)模的相關性為其中有限責任公司和大型企業(yè)與信任的相關性較明顯。我們的解釋是,在中國,大型企業(yè)仍然是國有企業(yè)主導的,在普遍缺乏信任的情況下,人們只能求助于對政府的信任,對某個地方的高信任是來自對該地方的政府力量的信任,所以國有經濟更強大的地方可以獲得更多的信任8.另外,信任和小型企業(yè)的產值規(guī)模的相關性也很大,這可能是因為目前小型企業(yè)中民營企業(yè)占的比例也最大,民營企業(yè)比國有企業(yè)對信任的依賴性更強。

信任不僅影響企業(yè)的規(guī)模及其分布,它也會影響企業(yè)的效益,盡管國有企業(yè)的規(guī)??梢杂蓢医M織建立,但是企業(yè)的效益卻很難通過國家的直接組織來提高,而良好的信任卻有助于企業(yè)效益的提高。我們發(fā)現,信任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的產品銷售利潤很有關系;和國有企業(yè)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的相關性很顯著;和產品銷售利潤及利潤總額之間的相關性也很顯著。

信任與私營企業(yè)發(fā)展速度、平均規(guī)模的關系

在信任度高的地區(qū),每百萬人口中擁有的私營企業(yè)數量明顯也多,而且私營企業(yè)戶數、從業(yè)人員數量、投資者數量、私營企業(yè)戶數增長和信任有一定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在到之間。如果將人均GDP將信任度標準化,則它與私營企業(yè)戶數相關系數為但是一個地區(qū)的信任度和私營企業(yè)的平均規(guī)模之間的相關性卻可能為負,信任度和私營企業(yè)平均每戶雇員人數以及投資者數量的相關系數分別為-和-這一發(fā)現與普遍接受的理論不相符。原因在于,在目前的中國,越是信任度低的地區(qū),私人企業(yè)的成長越依賴于政府的特殊關照,而只有那些規(guī)模足夠大的私人企業(yè)才能得到政府的特殊關照,因此,那些信任度低的地區(qū)其私人企業(yè)的平均規(guī)模反而大,盡管其私人經濟本身并不發(fā)達。

所以一個地區(qū)的私營企業(yè)或者國有企業(yè)的發(fā)展對信任來說有雙重效應:一種是顯示了國家的力量,從而在一個低信任度的社會里贏得了信任;二是,如果國有企業(yè)的效率相對其它類型的企業(yè)效率更低,那么在這些國有企業(yè)主導但民營企業(yè)落后的地區(qū),如果經濟不發(fā)達,就妨礙了人們對它的信任。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信任的正相關性實際上在中國隱含了這兩種相反的效應。我們可以簡單地把中國的省份分成四類,一類是私營企業(yè)發(fā)達同時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qū),人們的信任來自由于經濟發(fā)展而帶來的種種好處,例如浙江、廣東等;一類是私營企業(yè)雖然不是很發(fā)達,國有企業(yè)經濟實力雄厚,經濟發(fā)達,對這類地區(qū)的信任既來自人們心理上對國家和國有企業(yè)的信任,又來自對經濟實力導致的信任,這類地區(qū)的信任度應該最高,例如上海、北京等;如果一個地區(qū)國有經濟強大,但是經濟效益差,收入水平低,那么人們對它的信任就僅僅來自對政府的信任;如果經濟發(fā)展落后,國有企業(yè)也不發(fā)達,那么這類地區(qū)的信任度會最低10.但因為目前很難找到衡量私營企業(yè)和國有企業(yè)勢力對比的統計指標,能給出的粗略的判斷是,非國有企業(yè)的發(fā)展并沒有降低人們的信任,如果它的確能夠提高人們的收入的話;同樣國有企業(yè)的發(fā)展對信任有助益,直到它對經濟效率的損害超過人們對它的信賴。

信任與外資引進的關系

信任還對外資引進有明顯的影響,這是因為作為利潤最大化的組織,外商只會垂青于信任度高的地區(qū)。我們發(fā)現,外資企業(yè)的數量、外商投資總額、外資企業(yè)注冊資本、每百萬人口中引進的外資總額和信任的相關性分別居于為、、、。

五、信任的來源及其解釋

如前面所預見,信任被認為和文化、交往、產權、社團參與水平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有關。對于中國的跨省數據來說,除了產權的影響很難直接體現,其它的因素可以由可獲得的變量來替代,這些變量包括人均財富、交通設施、人口中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下面,我們選擇概率選擇模型作為分析模型,這是由于統計結果顯示的是某地人們被其它省份認為最信任的比率。但是,由于人均GDP和一個地區(qū)的教育水平、城市化程度、市場化程度高度相關,所以在回歸中,我們沒有把人均GDP放在其中。結果表明,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交通建設等因素能夠充分解釋各省信任度的差異。

1.人口中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地域文化

國外的經驗曾表明,受教育水平受信任程度的影響,在一個低信任度社會人們將沒有積極性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但中國情況可能相反,通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從而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可以獲得人們的更多的信任。受教育可能在兩個方面對信任有作用,一方面教育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人力資本和財富水平;另外一方面教育影響社會參與程度。因此受教育的水平越高,被期望受信任的可能性越大,尤其對于目前中國人而言,人們對教育的期待比較高,對高教育水平的人的信任度要比低教育水平的人的信任度高。同時,在教育尚不普遍的情況下,受過高等教育往往是個人參與各類社會活動的重要前提,教育變量在這里也可以看作是社會活動參與程度的一個替代。但是,由于一個地區(qū)的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往往和一個地區(qū)城市化等因素相關,所以當用城市化數據的時候,教育變量的解釋份額就下降了。

控制了信任度后,信任度和每百萬人口擁有的國有企業(yè)數量下降為如果控制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影響意味著能在這種相關性中剔除掉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影響,那么我們可以看到單純的國有企業(yè)發(fā)展程度對信任的相關性。但是用人均GDP控制了信任度后,信任度與國有企業(yè)數量的相關程度上升為用人均GDP控制了企業(yè)數目后,信任和國有企業(yè)數目的關系很弱,比原來要弱的多,變成弱負相關。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對信任度沒有什么影響,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容易受到信任或者相反。這個結果和我們的理論預見并不矛盾。因為根據直覺判斷,南方的經濟和交易都比北方發(fā)達,他們應該比北方人更講信用,但問題是在一個對商業(yè)行為沒有一個很好的規(guī)范和沒有穩(wěn)定的產權制度的情況下,在短期內,追求商業(yè)利益可能比不追求商業(yè)利益會帶來更多的不守信。

人口中官員比例對信任的影響

表4和表5還顯示了人口中政府官員的數量、人口密度對信任的影響。人口中官員的比例對信任的影響很復雜。由于人口中的受教育水平和人口中官員的數量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如果我們用人口中官員數量來替代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作為解釋變量,如表5所示,人口中官員的比例對信任的影響顯著為正。但如果我們控制教育水平,如表4所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比例對信任的影響實際上是負的,也就是說,一個地區(qū)人口中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越多,該地區(qū)更不值得信任,盡管這個影響并不顯著。一個可能的原因在于,在官員的權力過大、行為不規(guī)范的情況下,一個人群中出的官員越多,政策變化越頻繁,市場環(huán)境越不確定,因而人們對該地區(qū)的信任度越低。這個解釋與中國的實際觀察是吻合的。

市場化、交易的頻度和信任

值得強調的是,除了教育程度是信任的重要解釋變量之外,市場化程度以及交易設施的發(fā)展是另外具有顯著意義的解釋變量。模型的分析表明,一個地區(qū)的市場化程度越高,其受到的守信評價的可能性就越高,認為其守信的人就越多。假定一個地區(qū)的信任度為10%,那么市場化程度增加一個百分點,信任度將增加5個百分點也即達到15%左右。原因在于,市場化程度越高,交易就越發(fā)達,因而根據我們前面的理論分析,信任度也就可能越高。這個道理,正如亞當·斯密很早就提到過,商業(yè)發(fā)達的社會往往也是講信用的社會12.而且,在中國這樣的轉軌經濟中,市場化程度高往往意味著更少的管制和更自由的競爭,這都有利于信任的建立。

與此市場化指數相關的是城市化程度。因為城市的人口更密集、交易設施更為完善、信息傳遞的速度更快,所以城市化也提高了人們交易的頻率和重復交往的可能性。當然有人會質疑,城市化水平對人們的信任的影響可能甚至為負,因為城市化可能打破了傳統社會原有的信譽機制,而現代信任機制卻還沒有建立。但是本文的結論和FismanKhanna的發(fā)現有所不同,我們主張,在象中國這樣城市化剛起步的國家來說,城市化帶來的對交易的促進作用可能遠遠超過城市化對信任的負的影響,城市里人們交易的交易成本還是比農村低的多。所以如果用城市化程度代替市場化指數,模型同樣是顯著的,只不過城市化程度提高一個百分點,相應的信任度的上升遠沒有市場化程度那樣顯著,大約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

交通設施、城市化和信任

影響交易頻度和交易成本的重要變量還有交易設施的完善程度,這是本文的一個重要假設。我們在表4中已經看到交通設施對信任有顯著的正作用,為了進一步驗證和解釋交通設施的作用,表5還列出進一步的分析結果。

無論從表4還是表5,我們發(fā)現,交通設施和城市化對信任都具有顯著的解釋力。根據前面的理論預設,信任受交易重復的可能性影響,而發(fā)達的交通正是人們重復交往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同時,一個地區(qū)的交通設施多,意味著人們之間交往更加方便,降低了人們之間的交易成本,交往也就越多,這等于增加了人們之間共享的信息,這將會提高一個地方被人們的信任程度。進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交通帶來正效應與人口密度有關,人口密度高的地區(qū)的交通對信任的影響要比人口密度低的地區(qū)要大。一個地區(qū)擁有更多的交通設施也可能正是因為人們之間交往距離比較遠的緣故,例如在新疆、蒙古這樣的地區(qū),同樣的交往情況下,他們所需要的交通里程就要更多,人口稀少、交往距離長的地區(qū)往往就更需要交通設施,因此交通數據本身可能包含了人們之間交易距離更大從而交易更少的信息。綜合這兩種效應,交通數據本身并不一定能反映出人們之間的交易成本高低,但是交通數據肯定在邊際上影響人們之間的信任程度。所以從表5的模型3中,用交通數據的邊際效應代替交通本身,效果依然顯著。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城市化水平應該也會在邊際上影響交通對信任的影響。一個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qū),交通設施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交通對人們之間的交往的邊際貢獻也就越大。同樣的,交通設施的作用在市場化程度高的地方也更能得到體現。

再者,交通設施不僅影響人們交往或者重復交往的可能性,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影響人們之間信息交流的重要因素。FismanKhanna的研究發(fā)現信息交流尤其是雙邊信息交流對信任有顯著的影響。但在他們的研究中,衡量雙邊信息交流的指標是電話交流,而我們認為,在中國,電話交流固然很重要,但是電話還不很普遍,特別在很多農村地區(qū)電話交流并不多,而交通設施對于目前中國人們之間交流的影響則要廣泛的多13.同時,我們也發(fā)現報刊雜志的數量和郵電通信行業(yè)的發(fā)達程度對信任的影響并不顯著,這和現有中認為多邊信息交流對信任的影響不顯著的判斷一致。

六、結論

前面的分析表明,信任對經濟績效有明顯的影響,正如很多研究所揭示的,信任對企業(yè)的規(guī)模、企業(yè)的規(guī)模分布、企業(yè)的效益、外資引進等因素具有影響。但是由于中國目前還處于交易尚不發(fā)達、市場制度尚為成熟的發(fā)展階段,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的表現形式仍然比較傳統。這在淺層上表現為,對其他人的信任可能更多屬于“印象”而非經過交往以后的理性判斷;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因為缺乏交往、社會參與和組織程度低以及交易不發(fā)達。數據能夠很好地說明,正如重復博弈導致信任的經濟理論所揭示的那樣,中國的經驗表明,信任本身是顯著地受經濟發(fā)展水平、交易發(fā)達程度、人們之間的交易便利性程度、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或者人口中官員的數量等因素的影響,但地域文化因素似乎并不顯著

。因此,中國目前的低信任度可以歸因于人們還缺乏重復交往和參與重復博弈的機會,以及實施必要的雙邊和多邊懲罰的機制。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根據經濟理論的預見,我們可能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第一,足夠穩(wěn)定的產權制度。產權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的穩(wěn)定預期和重復博弈的規(guī)則。產權不清,人們就無法也無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也無法或不能獲得因為守信而獲得的長期收益。中國的國有企業(yè)領導人不注重信譽,可能和企業(yè)領導是由行政任命,他們的行為和企業(yè)的長期利益并沒有很大關系有關;而大量的民營企業(yè)不講信譽也可能也是因為他們感到他們的產權沒有可靠的保障。

長期以來對私人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缺乏有效的保護,使得整個社會缺乏進行長期資本積累的動力。這點正如孟德斯鳩所言“財產權是道德神”,或者如孟子所言“無恒產者無恒心”。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一個追求商業(yè)利益的社會里,沒有足夠穩(wěn)定的產權制度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因為人們追求短期商業(yè)利益比不追求商業(yè)利益時,對信譽的破壞更大。

第二,有效的交易設施和信息傳遞系統。在傳統的鄉(xiāng)村社會里,人們之間的信任機制可能還是通過閑言碎語起作用。但在現代社會被稱為“匿名社會”,很多交往和交易是在陌生人之間進行,傳統社會里起作用的信譽機制這時難以發(fā)揮;甚至在熟人之間,有關個人的許多信息仍不為別人所知。要彌補這種更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任危機,需要靠便利的交易設施、發(fā)達的信息傳遞技術以及發(fā)達的中介組織。在中國,交通設施對一個地區(qū)的信任度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區(qū)和城市地區(qū)。

當信任度為10%時,交通設施平均增加一萬公里,信任度就會增加10%倍,即到但需要注意的是,交易設施、信息傳遞和中介組織的建立并不單純是一個技術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跟這個社會的制度相關。如果一個社會有很高的信息傳遞技術,但是卻在社會的信息傳遞上設置很多人為的制度限制,信息披露要經過重重關卡,那么信息傳遞的效率就受影響甚至信息被嚴重扭曲,這樣的社會,信息技術對信任形成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同樣的,中介組織如果不是由市場自己選擇出來,而是由政府出面主持,那么這樣的中介組織也可能無助于信任的建立。

第三,規(guī)范的政府行為。這包括三個方面,其一,規(guī)范政府的政策。和產權對人們的影響類似,規(guī)范的政府行為能夠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政策環(huán)境,有利于人們形成穩(wěn)定的預期。其二,對政府行為的規(guī)范還包括司法的獨立性和對行政權力的法定限制。KnackKeefer的一項對29個國家的研究表明,對政府行政權力的限制和司法的獨立程度和國民的信任高度正相關,對政府的權力限制上升一個點,信任度將上升個百分點;司法獨立程度上升一個點,信任度將上升8個百分點。實際上,由于司法嚴重受行政權力的干預,導致了司法不公和司法低效率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契約行為,導致了合同的違約率上升15.其三,減少政府的交易活動特別是贏利性交易活動,因為政府作為交易主體,往往沒有積極性鑒別真?zhèn)螐亩焕诹己眯湃蔚男纬?。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建筑市場的混亂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府作為業(yè)主的行為不規(guī)范。

第四,更為開放的競爭政策和鼓勵私人的自由簽約活動。理論和實證研究證明,事前信息的競爭性的披露有利于降低事前的不確定性,從而有利于信任的建立。而且,開放競爭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它還能夠讓市場自動對不守信者實施懲罰甚至將其淘汰出局,而在封閉和壟斷的條件下,這個結果無法實現。同樣的,在私人自由簽約活動活躍的社會里,信任度往往也高,通過人們的自由選擇,信任的價值往往就可以得到體現。而一個缺乏個人簽約自由的社會,民間的組織不可能得到發(fā)展,個人的信譽價值也無從體現。

總而言之,信任是市場經濟得以健康運轉的基石,但是良好的信任并非僅僅只是一種文化遺產,它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