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演示文稿_第1頁
第五章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演示文稿_第2頁
第五章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演示文稿_第3頁
第五章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演示文稿_第4頁
第五章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演示文稿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優(yōu)選第五章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1、我國(1)古書《淮南》就有“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記述。(2)后東漢(公元200年左右)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藥書,記載藥用植物365種。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3)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分為草、谷、菜、果、木五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濕草、專草、水草等11類。木部分喬、灌木等6類。仍是從實用出發(fā),但已大大進一步。在世界上也有影響。(4)清朝吳其駿《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我國植物1714種,分為谷、蔬、山草、濕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果、木等12類。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2、西方這個階段與我國相似,人類在和自然的斗爭中認識了一些植物,并應用實用的、本草學的思路去分門別類。(1)早在公元前,亞里斯多德的學生,希臘人Theophrastus在公元前370-285年著有《植物的歷史》等書,記載已知植物480種,用粗放的形態(tài)性狀分為喬、灌、半灌、草本等4類,已知道了有限花序和無限花序;離瓣花和合瓣花之分。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后來,人們稱他為“植物學之父”。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2)西臘軍醫(yī)Dioscorides(公元一世紀)寫了《醫(yī)學材料》一書,描述了近600種植物,認為是最早的本草學書。整個中世紀,歐州幾乎無植物學書籍。直到十六世紀,科學家開始對植物真正發(fā)生了興趣。本草學研究在西方又開始恢復和發(fā)展起來。當時著名的本草學家有布隆非爾斯(Brunfels1464-1534)、凱沙爾賓羅(Caesalpino1519-1603)、??怂?Fuchs1501-1566)、德羅貝爾(Delobel1538-1616)、哲拉德(Gerard1545-1612)等人.主要采用形態(tài)、生長習性和經(jīng)濟用途等性狀進行分類,但仍以植物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為出發(fā)點,屬本草學的范疇。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二)自然分類方法

特點是從本草學向分類學過渡,但還只使用了植物1-2個先定的性狀,使用了機械的思維方法。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1.機械的分類學MechanicalTaxonomy階段(1)英國植物學家雷約翰(JohnRay1628-1705)在《植物的歷史》一書中,首先認識到胚中有一片或二片子葉之分,但沒有認識到分類意義,只將其放在次要的地位。他寫過很多書,在《植物的分類方法》中,以一復雜的分類系統(tǒng)處理了18000種,認為植物的所有性狀都是有用的。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2)瑞士人J.Bauhin和G.Bauhin兄弟,尤其后者在1623年寫的《植物界縱覽》一書,列出6000種植物并給出了異名,使用了種加詞,為林奈后來的《植物種志》提供了方向。(3)法國人Tournefort(1700年)寫了《植物基礎》,將9000種植物劃歸為22綱698屬,對屬有了進一步認識這一分類系統(tǒng)在法國一直被采用到今天。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4)瑞典人林奈(C.Linnaeus1707-1778)

1735年在他的《自然系統(tǒng)》一書中,根據(jù)雄蕊的數(shù)目、特征以及和雌性的關(guān)系,將植物分成24綱。雖不是一個自然系統(tǒng),但以性器官來分類是一個首創(chuàng)。此后,又發(fā)表了《植物屬志》,1753年完成了《植物種志》,將約7700種物歸入1105個屬,并首次使用了雙名法。林奈對分類學的卓越貢獻被后人稱之為“分類學之父”。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林奈1707-1778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2.自然分類階段

NaturalTaxonomy

這個時期的特點:從林奈的性系統(tǒng)到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植物學家的分類原則已開始轉(zhuǎn)向以植物性狀的相似程度來決定植物的親緣關(guān)系和系統(tǒng)排列,有了自然的因素。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這個階段的主要人物和著作有:(1)

法國植物學家裕蘇(A.L.Jussien1748-1836)于1789年在《植物屬志》中發(fā)表了一個比較自然的系統(tǒng),成為現(xiàn)代系統(tǒng)的奠基人,他將植物分成無子葉、單子葉、雙子葉三大類,并認為單子葉植物是現(xiàn)代被子植物的原始類群。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2)瑞典植物學家德堪多(A.P.DeCandolle1778-1841)

1813年發(fā)表了《植物學基本理論》,將植物分成135目(科),后來他兒子A.DeCandolle發(fā)展到213科,他們肯定了子葉的數(shù)目和花部特征的重要性,并將維管束的有無及其排列情況列為門、綱的分類特征,他們還確定了雙子葉植物是被子植物的原始類群。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3)英國的邊沁(G.Bentham)和虎克(J.D.Hooker)

于1862-1883發(fā)表了三卷《植物屬志》,把雙子葉分為三個綱(離瓣花綱、合瓣花綱、單被花綱),把多心皮類放在原始的位置。雖然他的系統(tǒng)基本似DeCandolle的系統(tǒng),但這三本巨著至今仍是植物分類學的重要文獻。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

目前植物分類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仍然是以植物形態(tài)學及解剖學方面的資料為基礎,加上植物地理學的知識組成的。其他的分類方法有:

1、細胞遺傳學--物種生物學研究植物細胞染色體的信息、多倍化、雜交系和繁育行為,確定物種間及種下居群的親緣關(guān)系。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

2、化學分類學研究植物體的化學成分,特別是生物大分子水平的資料,評價植物類別的種系發(fā)生關(guān)系,建立以化學信息資料為基礎的化學分類系統(tǒng)。3、數(shù)量分類學

通過對已有的植物信息資料,應用計算機進行數(shù)量統(tǒng)計分析,客觀的比較各組資料間的關(guān)系,重建進化關(guān)系并判斷性狀和器官的進化趨向。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二、植物分類的各級單位(Units)

1.分類等級taxonomicgrade

分類學的主要等級單位為:

界、門、綱、目、科、屬、種。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植物分類的單位

英文拉丁文學名字尾形式界kingdomregnum無門divisiondiviso(phylum)----phyta綱classclassis----opsida目orderordo----ales科familyfamilia----aceae屬genusgenus無種speciesspecies無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舉例Systematicpositionofonespecies界植物界Plantae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綱)Monocotyledoneae(Liliopsida)

亞綱百合亞綱Liliidae

目百合目Liliales

科百合科Liliaceae

屬百合屬Lilium

種野百合(Liliumbrownii)

變種百合(Liliumbrownii

var.viridulum)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界……….植物界Plantae

門………..被子植物門Spermatophyta

綱………..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目………..禾本目

Graminales

科………..禾本科Gramineae

屬………...稻屬

Oryza

種………...稻OryzasativaL.例:水稻OryzasativaL.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2、種

分類上的一個基本單位,也是各級單位的起點。同種植物的個體,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有極近似的形態(tài)特征,且能進行自然交配,產(chǎn)生正常的后代。既有相對穩(wěn)定的形態(tài)特征,又不斷的發(fā)展演化。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3、種下分類單位Taxonomyunitsunderspecies

種雖為基本單位,但如果在種內(nèi)的某些群體及個體之間,又有差異時,可視差異的大小,再劃分為亞種、變種及變型等。(1)亞種(Subspecies,ssp.)是種內(nèi)個體在地理和生殖上發(fā)生隔離初期所形成的群體,有一定的形態(tài)特征和地理分布區(qū),故亦稱“地理亞種”。如稻種下的秈稻和粳稻即為不同的亞種。亞種是漸變型物種形成過程中的必經(jīng)之路。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2)變種(Varietas,var.)

它與原種(原變種)的區(qū)別通常僅有1~2個形態(tài)和生理性狀的差異,無地理分布的區(qū)別,因此在系統(tǒng)進化理論上,認為變種實際上是同種不同基因型的表現(xiàn)。如:白丁香(Syringaoblatelindl.var.

affinislingelsh.)是紫丁香(Syingaoblatelindl.)的變種。華重樓ParispolyphyllaSm.var.chinensis是重樓的變種。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紫丁香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白丁香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3)變型(Forma,f.)

為形態(tài)或個別性狀變異比較小的類型,通常只有1個性狀的差異。變型常見于栽培植物之中。碧桃為桃的一個變型,花重瓣;Prunuspersica(L.)Batschf.duplex

羽衣甘藍為甘藍的一個變型,其葉不結(jié)球,常帶彩色,葉面皺縮,觀賞用。BrassicaoleraceaL.f.

TricolorHort.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4)品種(Cultivar,CV.)

不是植物分類學的分類單位,不存在野生植物中。品種是人類在生產(chǎn)實踐中,經(jīng)過選擇培育而成的。一般說來多基于生物學特性和經(jīng)濟性狀的差異,如植株的高矮、花朵或果實的大小、色、香、味,成熟的遲早等。實際上是栽培植物的變種或變型。如:沙梨的各個品種、菊花的各品種、萬壽菊的品種等。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

沙梨Pyruspyrifolia(Burm.f)Nakai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

觀賞植物,原產(chǎn)我國的著名花卉,品種繁多。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萬壽菊TageteserectaL.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胡紅似荷蓮姚黃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世界第一個雜種香水月季品種紅雙喜’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軟香紅’‘和平’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杏花村’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豐花月季‘小桃紅’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中國月季花‘月月粉’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中國月季花‘月月紫’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豐花月季‘紅帽子’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Yellowprophyta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碧冬茄(矮牽牛)PetuniahybridaVilm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3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三、植物的命名1.植物學名的意義每種植物都有它自己的名稱。但由于國家和地區(qū)不同及語言的差異,同一種植物在各地的叫法往往各不相同。常出現(xiàn)同物異名和同名異物的現(xiàn)象。同物異名:例如: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L.

,我國南方稱洋山芋(或洋芋),北方叫土豆,英語稱Potato。

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

,我國南方稱番茄,北方稱西紅柿,英語稱tomato。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4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5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番茄(西紅柿)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6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同名異物:如我國叫“白頭翁”的植物就有16種,但它們分屬于4個科16個屬;又如中藥貫眾,據(jù)調(diào)查,全國有49種蕨類植物都稱“貫眾”,它們分屬于6科17屬。如:在我省將蠶豆ViciafabaL.稱為“大豆”,而將大豆Glycinemax(L.)Merr.稱為黃豆。

為了避免這種混亂,有必要給每一種植物制訂國際上統(tǒng)一使用的科學名稱,即學名scientificname。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7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大豆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8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林奈在前人建議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

雙名法(binomialnomenclature)

雙名法為全世界的植物學家和動物學家所采用。并在國際上建立了生物命名法規(guī),有: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InternationalCodeofBotanicalNomenclature,縮寫ICBN)(以下簡稱“法規(guī)”)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規(guī)(TheInterna-tionalCodeofNomenclatureofCultivatedPlants,縮寫ICNCP)國際細菌命名法規(guī)等。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49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2.雙名法(binomialnomenclature)

雙名法是指對每一種植物(或動物、微生物)的名稱,都由2個拉丁詞(或拉丁化形式的詞)所組成,前面一個詞為屬名,代表該植物所從屬的分類單位,第二個詞為種加詞。一個完整的學名,雙名的后面還應附加上命名人的姓名或姓名的縮寫。

例如:銀杏的學名為GinkgobilobaLinn.

月季的學名為RosachinesisJacq.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0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1)屬名(NameofGenus),一般采用拉丁文的名詞,單數(shù)第1格(主格),其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例如Oryza(稻屬),是稻米的古希臘名;

Ginkgo(銀杏屬)為銀杏的日本原名。

屬名可以用植物特征、古羅馬植物名、地名、人名來表示。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1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2)種加詞(Specificepithet)

通常用拉丁文的形容詞,也可用同位名詞或名詞的第2格(所有格),其第1個字母一律小寫。如銀杏的學名為GinkgobilobaLinn.

月季的學名為RosachinesisJacq.biloba為形容詞,二淺裂的意思(指葉片先端二淺裂),chinensis

表示中國。種加詞也常用植物特征、地名、人名來表示。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2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3)命名人(作者名)(Author‘sname)

是為該植物取學名的作者。但在一般非植物分類學專門著作或文章中,通??墒÷浴V参飳W名后面加上命名人的姓名,不但為了正確和完整的指示該種植物的名稱,而且為了便于今后考證。因此,該作者對他所命名的種名負有科學責任。命名人的姓名一般采用縮寫,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如L.(或Linn.)即為林奈(Linnaeus)的縮寫,

Bunge縮寫為Bge.,Maximowicz縮寫為Maxim.,

胡先肅(Hu-Hsen-hsu)用Hu,

王文采(WangWen-tsai)用W.T.Wang。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3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3、植物命名法規(guī)概要(InternationalCodeofBotanicalNomenclature)是1867年8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植物學會議中,德堪多的兒子(AlphonsodeCandolle)受會議的委托,負責起草植物命名法規(guī),經(jīng)參酌英國和美國學者的意見后,決議出版了上述法規(guī),稱為巴黎法規(guī)。該法規(guī)共分7節(jié)68條,這是最早的植物命名法規(guī)。

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4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1910年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召開的第三次國際植物學會議,奠定了現(xiàn)行通用的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的基礎。以后在每6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植物學大會上都要對法規(guī)進行修訂和補充。1999年,第十六屆美國圣路易斯國際植物學大會也召開了命名會議,出版了圣路易斯法規(guī)。本文檔共59頁;當前第55頁;編輯于星期二\20點6分(1)植物命名的模式和模式標本科或科級以下的分類群的名稱,都是由命名模式來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