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心理學概論_第1頁
新聞心理學概論_第2頁
新聞心理學概論_第3頁
新聞心理學概論_第4頁
新聞心理學概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心理學概論

新聞心理學是以研究傳播者和采訪對象以及新聞受眾的心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為主,作為心理學的新興分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關于新聞心理學的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新聞心理學的論文篇一:

論文摘要:新聞心理學又稱傳播心理學,涉及到新聞學與心理學兩方面,它以研究傳播者和采訪對象以及新聞受眾的心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為主,作為心理學的新興分支,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正式引入新聞心理學,獲得了眾多新聞理論研究人士和新聞從業(yè)者的關注和研究。在實際的采訪中,一名記者要具備怎樣的心理素質,如何適時的調控自身以及受訪者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達到采訪目的,取得理想的效果,這是新聞從業(yè)者渴望掌握的一門技巧。如何掌握它為我所用來提高采訪的效率和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從新聞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中去歸納和總結。

論文關鍵詞:新聞心理學;采訪;信息

新聞采訪作為新聞活動全過程第一階段,是記者通過交流溝通獲取受訪者提供的具有新聞價值的客觀事實,并進行翻譯加工保存的一個過程。在實際采訪中,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心理活動通常會貫穿整個新聞采訪活動,也影響著采訪的成敗。所以研究采訪心理找出內在規(guī)律并根據(jù)情況適時調整是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應具備的素質之一。

一、保持合理的“心理定勢”

“定勢”概念由德國心理學家繆勒和舒曼提出,定義為“由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tài),決定同類后繼心理活動的趨勢”。通常,記者在采訪前都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對線索的分析,對受訪者的背景了解等等,由此形成采訪計劃、采訪提綱等,不管是網(wǎng)上查閱還是短暫的冥想,這即是行動上的準備,同時也是心理準備的過程,即通過心理想象拉近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從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勢”,以便在接下來的采訪中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獲得較好的采訪效率和成功率,因此心理定勢可以稱之為記者采訪前的“預習”部分。但現(xiàn)實中采訪活動是瞬息萬變的,時刻都會有新的信息加入,而“先入為主”的心理定勢時常會讓記者的采訪程序化、進而循規(guī)蹈矩,難有突破。在現(xiàn)實中,有的記者包括作者本人在拿到一個選題后,時常受到心理定勢的影響,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想象認定新聞事件的走向,自覺不自覺的放棄對其他細節(jié)的追問,造成采訪的主觀傾向,甚至報道失實??梢?,心理定勢是一并雙刃劍,運用得好采訪工作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則會給采訪帶來負面效應。因此,我們應該合理運用“心理定勢”,既要作充分的準備,也要避免慣性思維,循規(guī)蹈矩,同時在采訪中保持新聞敏感,及時補充和修正有關信息,不讓“心理定勢”之外的信息漏過,從而保證采訪的全面性與真實性。

二、第一印象與“最初效應”

“最初效應”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第一印象,因為,所以第一印象往往會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進而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交流對象的判斷。采訪活動中,隨著記者與采訪對象見面,受訪者的心理必然發(fā)生“最初效應”,被采訪對象會根據(jù)記者給他留下的第一印象來判斷是否接受采訪,或在多大程度上敞開自己的心扉。所以,最初效應是記者贏得信任的前提和基礎,在新聞采訪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優(yōu)勢。

我國新聞學的代表人物邵飄萍就非常重視“最初效應”,他說:“容貌要整潔與高尚,使人一望而為正派之人;須發(fā)冠無過舊之怪狀,尤當避紈绔子弟之作風”這種儀表上的要求是迎合受訪者的心理需要而制定的,是為了縮短受訪者與記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在受訪者的心中樹立良好形象,在邵飄萍看來,記者的相貌衣著、言談舉止可以使采訪對象產生好感和信任之情,會積極配合記者的采訪活動。

除了衣著、打扮等外在內容與談吐修養(yǎng)等內在品質,產生良好的“最初效應”,拉近與受訪者的心理距離對記者來說非常重要。尤其針對那些采訪配合度較差,難以敞開心扉的采訪對象,采訪應避免單刀直入,可以先從受訪者感興趣的話題或者事物開場,當受訪者心態(tài)足夠放松達到受訪的狀態(tài)之后,再切入正題,采訪水到渠成。筆者有位同事曾作過一篇的報道,在從沒有接觸過的鏡頭前受訪的農民們顯得比較緊張,看到這種情況,這位同事沒有一上來就詢問生產的問題,而是跟大伙坐到一起,先卷上了一根旱煙點上,嘮起了家常,這樣舉動讓煙農們放松了下來,話題自然從家長里短轉回到了采訪的烤煙豐收上,拿回了一篇生動的報道?!熬砗篃煛薄皣Z家?!边@些行為無疑給大家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良好的“最初效應”為采訪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三、用客觀的眼光分辨“光環(huán)”

當我們抬頭望月時,由于光暈的影響月亮總是會被擴大一圈,這種錯覺被引用到心理學當中叫做“光環(huán)效應”或者是“暈輪效應”。

“光環(huán)效應”是指對某個人的某個方面有了好的或壞的印象后,便對這個人的其他方面也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認識和評價,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一種知覺偏見?!肮猸h(huán)效應”與“心理定勢”不同,筆者認為,它是一種更加延展的心理活動,更容易影響到我們分析處理問題的客觀性。在我們日常采訪中“光環(huán)效應”帶來的影響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先進人物采訪中的“高大全”現(xiàn)象,先進人物必然是頂著這樣那樣的“光環(huán)”與接受采訪的,而記者也很容易被“光環(huán)”所吸引甚至是錯誤引導,忘記了要采訪的是人物本身而不是“光環(huán)”,從而難以獲得“光環(huán)”以外的新鮮信息?;蛘卟稍L中受到矛盾雙方各自“光環(huán)”的影響,使采訪有了傾向,在還原事實本質的時候不夠公證,進而影響到新聞的真實性。被譽為美國電視新聞史上常青樹的節(jié)目十分值得我們借鑒,在這檔節(jié)目中,你時常會看到對一些世界級的明星、政要等的采訪,但是在巨大的光環(huán)下,欄目卻能人物的本身展示給觀眾。美國電視最高獎——艾美獎的評委們評價“用簡單而有效的方式深入了故事的核心,進入了人物內心,編排自由、富有活力,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節(jié)目樣式”。在筆者看來,能成為新聞業(yè)的旗幟和長青樹,因為它拋開了采訪對象的“光環(huán)”,拓寬了新聞的視野,重新詮釋了新聞的本質,保證公正客觀的新聞本質。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合格記者,我們要做到的是見“光環(huán)”卻不為“光環(huán)”所動。

四、“共情”是“走、轉、改”的心理基礎

有句成語叫感同身受,在新聞心理學中可以理解為“共情”,它指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體驗對方的感受,并對受訪者的感情作出恰當?shù)姆磻?/p>

有研究顯示:初次見面的兩個人在信息表達中,語言占7%,態(tài)度占38%,而表情動作占55%,由此可見人與人初次接觸中90%以上的信息是靠非語言方式實現(xiàn)的,而這些非語言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認為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是一種比語言更加真實的表達。心理學上的“共情”法,要求記者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表達,不單單是聽,更要從動作,表情,聲音語音語調等收集信息,并做出語言和非語言的回應是表明自己在認真的傾聽。這種傾聽要全神貫注,可以使對方感到自己被接納,被理解和被尊重,從而產生一種愉快,有助于相互進一步深刻的理解和溝通。

聯(lián)系當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正在全國媒體中轟轟烈烈的開展,如何才能寫出“接地氣,有人氣”的新聞報道,筆者認為僅有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樣軀體活動還是不夠的,一定要在采訪中做到“共情”,這是一種雙向互動,“共情”會讓采訪對象甘于吐露心聲,也會使記者更加真實的了解采訪對象,從而寫出反映基層群眾的酸甜苦辣新聞。

五、在一些較難溝通的采訪中,記者中應該學會合理運用心理學技巧

邵飄萍在中寫道:“外交記者之訪問,最希望其人之健談,但具體問題,外交記者不可不預行設擒縱之法,至談話時乃用擒縱之方法……”意思是:采訪中,當采訪對象談話奔放時,記者要采取“擒”即設法控制對方,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和預先策劃進行;當采訪對象問十句答一句時,要采取“縱”法,即營造良好氛圍,喚起采訪對象最佳心理狀態(tài),并利用巧妙提問,激發(fā)采訪對象的興奮點。許多心理學的知識。不表采訪之意是為了放松采訪對象的心理“不述己見”戒備,達到傾訴流暢的目的?!扒茏柮鳌眲t是在受訪者猶豫之時,用主動發(fā)問攻破對方的心理防線。

心理學技巧的運用在采訪中是非常有價值的。采訪活動中采訪對象通常會有三種不同的心理,樂于接受積極配合,中規(guī)中矩的配合,再就是防范甚至抵觸。前兩種的采訪困難不大,但應注意對方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加以合理的引導,采訪出自己想要的內容情況。第三種情況也是采訪的難點,通常會出現(xiàn)在一些監(jiān)督、曝光或者受訪者有顧慮的采訪中。此時,記者應該采取主動,以恰當?shù)谋砬?,神態(tài),語言,行動影響對方,平復對方情緒,消除雙方交流的心理障礙,獲得信任,引導對方進入良好的溝通狀態(tài)。

采訪考研的是人與人溝通的技巧和能力,因此,筆者認為記者應掌握一些常用的心理學常識和技巧,用新聞心理學來武裝自己,并在采訪中充分的、巧妙的運用它,我們的采訪效率將進一步提高、采訪也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新聞心理學的論文篇二:

摘要在新聞采寫活動中記者占據(jù)著主導地位,記者情緒的變化直接關系到新聞活動的開展,所以新聞采寫要做到不偏不倚,記者要有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要增強移情和應變能力,把握好采訪表情,發(fā)揮主動精神,讓新聞報道做到公正性與傾向性的統(tǒng)一。

關鍵詞情緒移情首因效應

目前,我國新聞界,對新聞心理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然而新聞心理學較多關注對采訪對象的心理素質的研究,而對記者自身在新聞采寫中的心理特征的研究涉及較少。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冷場、尷尬的局面,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調整自己的采訪情緒、表情去應變?記者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如何讓采訪變得簡單、順利?記者的移情應急能力的提高對新聞工作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將在新聞界前輩的新聞活動中汲取養(yǎng)分,通過研究,一一理清。

一、心理素質在新聞采寫中的重要性

新聞工作者要有適應各種生活環(huán)境和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本領,能夠在任何艱苦條件下與被采訪者打交道。記者要有敲開采訪對象心靈的本領,讓他們覺得可親可信,有話要告訴你。這與一個人的氣質、性格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新聞寫作的時候,把握好記者自身的心理,這樣有利于記者采寫的新聞不摻雜著個人的好惡,確保新聞報道做到不偏不倚,更好地發(fā)揮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二、新聞采寫中,記者心理波動的產生及原因

記者在新聞采寫活動中,往往會遇到突發(fā)事件,如果缺乏臨場應變能力,會給新聞的順利采寫帶來障礙。

1、在一些突發(fā)事件中,記者不能駕馭自身的心理

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記者的采訪是在緊迫的心理下進行,有些記者為了追求視覺的沖擊力,攝制一些血淋淋的畫面,這給新聞事件的當事人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缺乏人文關懷。而在新聞寫作時,一味地渲染、煽情,會造成同樣的負作用。

2、記者的情緒影響新聞采寫的順利實現(xiàn)

所謂情緒,從心理學來看,是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體驗。情緒來源于客觀實際,是對人的認知活動的一種折射。在同一新聞事件中,記者受過去的經驗制約以及不同的認識和愿望系統(tǒng)影響,也會對其作出不同的反應,從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在新聞采寫過程中,記者的這種帶有情緒化的心境會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甚至于讓真實也大打折扣,有時還會使新聞采寫變得困難。那么產生這樣情緒的原因有哪些?

(1)記者的激情。所謂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短促的情緒狀態(tài),通常由一個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所引起的。記者在新聞采寫活動中,因為出現(xiàn)了某種不合自己心意的現(xiàn)象,便產生了過度的狂喜、暴怒,這些都是記者的激情的表現(xiàn)形式。

(2)記者的心境。心境是指一種使人的一切其他體驗和活動都感染上了情緒色彩的、比較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其特點是具有彌散性。所以說記者的心境好壞直接影響其在新聞采寫活動中的情緒色彩。比如,某記者因為某篇新聞報道失實,導致了記者情緒的低落,如果該記者不能很好地調節(jié)自身的心境的話,他會在接下來的新聞采寫活動中愈發(fā)糟糕,新聞采訪就不會順利進行,新聞寫作也不會如實表達。影響記者心境好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其一、記者自身的心理素質。記者自身心理素質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了記者的心境;其二、記者自身的修養(yǎng)。這種修養(yǎng)包括思想文化修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的高低。

(3)記者的性格。記者性格屬于外向型還是內向型,都會對其采訪情緒產生影響。例如,在某次新聞發(fā)布會上,記者因為搶機位而與別的記者發(fā)生沖突,對于,某些性格外向的記者來說,可能與對方商量,而對于某些性格內向的記者來說,可能因為沒有搶占到有利位置而一個人獨自生悶氣,甚至會動粗。這樣,便會影響新聞報道質量,甚至會導致記者在新聞發(fā)布會上空手而歸。

(4)記者的應激。所謂應激指的是突如其來的緊張情況引起的情緒狀態(tài)。在新聞采寫過程中,一旦記者遇上突發(fā)事件,而沒有較強的應變能力,不能迅速調節(jié)緊張情緒,這極易給新聞采寫工作帶來損失,而且還可能使記者的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比如,在某次重要會議上,一位攝影記者在會場拍攝,在轉身時一不小心把某位重要領導的茶杯碰倒,水潑撒到該領導的褲子上。由于情況突然,當時記者就站在原地,動也不動。該領導去更衣間換褲子,導致會議中斷了好幾分鐘,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事后很長時間,這位記者一直不能走出這件事情的陰影,嚴重影響了該記者現(xiàn)場和以后的新聞采寫活動。產生這種應激不及時主要是記者自身的原因,首先是記者在心理沒有應激意識;其次,記者反映能力遲緩,不能及時應對突發(fā)事件。

3、記者自身的意志力弱影響新聞采寫的效果

意志力就是堅持到底,不怕困難和干擾。某些記者的意志力薄弱,漸漸成為新聞采寫過程中的攔路虎。比如,記者跟隨登山運動員進行體驗式采訪,在采訪中,某些記者因為怕累,而選擇放棄體驗。即使事后該記者完成了對這些登山運動員的采訪,但報道效果絕對不會有親身體驗后的報道效果好。而產生意志力差的原因主要是記者自身深層次的心理異變。

4、記者自身的心理特征影響新聞的價值

在新聞的采寫活動中,記者自身的心理特征也會影響新聞價值的實現(xiàn)。比如,某記者在一次采訪政府部門的表彰會上,發(fā)現(xiàn)身邊的一位同事在這次表彰的名單之列,在妒嫉心理的驅使下,自己便草草應付,同時也削減該新聞的新聞價值。導致該記者做出這樣的原因:其一是該記者自身的思想品質有問題。其二是該記者沒有調整好自身的心態(tài),沒有健全自身的心理。

三、記者對自身心理的調整

在新聞采寫過程中,記者根據(jù)不同對象的變化,如何避免心理異變?怎樣才能使新聞采寫活動順利開展?

1、調整好自身的采訪表情

采訪表情指的是記者情緒的外部反應。它對記者心理的自我調節(jié),搞好新聞報道是大有幫助的,但記者在新聞采寫活動中,也要對采訪表情運用的適度、得當。記者的采訪表情會對被采訪對象產生微妙的附加效應,引起他們產生與記者相一致的心理反應。所以記者適當?shù)恼{解采訪表情,能有效地引導采訪氣氛向融洽、和諧的方向發(fā)展,促使記者后期的新聞寫作順利進行。

(1)采訪領導人、社會名流等上層人群時,記者要做到不卑不亢。在一些黨和政府領導人、社會名流面前,有些記者會感到緊張,說不出話來,新聞采訪便會受到阻礙。而成熟的記者則與其截然相反,語言流暢,動作自然。

(2)采訪社會底層、弱勢群體時,記者要做到不盛氣凌人。在新聞采寫活動中,記者要在心理上以平等的姿態(tài)看待被采訪對象,這樣才能促使整個新聞采寫活動和諧。比如說,記者在采訪一位殘疾人時,可能會因為采訪對象的殘疾或者相貌丑陋,而抱之以不屑,甚至蔑視的目光,這樣會傷害到被采訪對象的自尊心,也會給記者后期的新聞采寫工作帶來不便。相反,把該采訪對象當作朋友,以平等的身份與之交談,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采訪特殊人群時,記者的采訪表情要視情況而定。在采訪中,記者經常會遇到一些特殊人群。因此,記者在進行采訪時要作特殊處理。比如說,要采訪一個因為救落水小孩而犧牲的群眾的妻子,就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語音和語調。記者在采訪時,語調要低沉,心懷敬佩之情,讓其心理得到安慰,這樣新聞的采寫活動才能順利進展。

2、講究“首因效應”,爭取被采訪對象的信任

首因效應又稱為最初效應,指的是人們交往中的第一印象。被采訪對象可能會根據(jù)自己對記者的第一印象而選擇是否接受采訪,或與記者進行深層次交流。所以說,記者要從心理上對“首因效應”足夠重視,這樣新聞信息的獲取才能最大化,新聞采寫活動才能深入進行。

3、充分發(fā)揮記者的主動精神

新聞線索是進行新聞采寫活動的基礎和前提,而獲得的途徑,一方面是受眾的報料,另一方面是要記者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出擊。記者要徹底從思想上改變等、靠、要的傳統(tǒng)新聞采寫模式,這樣有利于記者發(fā)現(xiàn)、采訪到更深刻、更細膩的新聞。比如說,我國某著名足球報派遣記者去英國采訪有中國球員鄭智所效力的查爾頓俱樂部的英冠比賽。當天的比賽鄭智并沒有出場,于是記者便主動出擊,對此事進行了進一步挖掘,發(fā)現(xiàn)原來是因為鄭智腳踝受傷,這樣的新聞報道出來,打消了球迷們的猜測和不滿。

4、記者的預見性心理不可忽視

記者的預見性是指記者在某一新聞事件發(fā)生之前就預見到了事件發(fā)生的態(tài)勢,以及能事先對該新聞事件的發(fā)展方向提前作出判斷的能力。這種預見性能力是記者適應當今新聞爆炸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其新聞采寫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20XX年,我國境內出現(xiàn)了罕見的雪災,全國各大媒體競相報道。所不同的是,有的媒體的預見性較強,事先對有長江中下游有菜園子美譽的和縣作了連續(xù)報道,從民生的角度、從國家宏觀經濟角度、從江浙等省的蔬菜市場的蔬菜供應狀況等角度進行報道,穩(wěn)定了群眾焦急的心理。

由此可見,新聞心理學在實際采訪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用得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聞心理學的論文篇三:

摘要:新聞借助網(wǎng)絡這一平臺不斷發(fā)展,并擁有了數(shù)量龐大的受眾群。這些受眾有著與其他媒體受眾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其中認知心理、迷茫心理和匿名心理在網(wǎng)絡新聞受眾中尤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受眾在網(wǎng)絡中的表現(xiàn)和行為。

關鍵詞:網(wǎng)絡新聞;受眾;認知心理;迷茫心理;匿名心理

網(wǎng)絡新聞是以網(wǎng)絡傳播這種點對點的雙向或多向的交互式傳播方式為載體的新聞形式,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體、互動性等特點。

通過與他人的實時互動與交流,受眾的被動地位得以消除,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閾碛兄鲃訖嗟木W(wǎng)絡媒介使用者和參與者。同時伴隨著角色的變化,受眾產生了網(wǎng)絡新聞環(huán)境下特有的心理特征。

一、網(wǎng)絡新聞受眾的角色變化

網(wǎng)絡新聞突破了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概念,在視、聽、感各方面給受眾全新的體驗。在網(wǎng)絡新聞時代,受眾可以從自身的興趣出發(fā)去搜索信息,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內容,通過網(wǎng)絡平臺與信息發(fā)布者對話,并擁有快捷、多樣的渠道來直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正如陳力丹在他的文章中分析的那樣:“網(wǎng)絡中,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不再明確,傳播和接受信息幾乎可以同時完成,人們在瞬間就能進行角色轉換。

網(wǎng)絡的互動性給予人們轉換角色的自由,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參與到信息的提供和傳播之中?!比缃褚呀涍M入了時代,在網(wǎng)絡中,尤其是在時效性極強的網(wǎng)絡新聞中的受眾身份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

基于網(wǎng)絡新聞這種交互性特點,其受眾擁有了遠高于其同類在傳統(tǒng)媒體中的地位,成為了直接參與者,甚至擁有了成為輿論主導者的可能。

與此同時,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地位的提高使普通的網(wǎng)絡傳播受眾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成為越來越多研究的焦點。

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說,后信息時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個人化”[1]。受眾在網(wǎng)絡中擁有更大的空間去表達自我、展示自我,實現(xiàn)自我。這樣的地位決定了網(wǎng)絡新聞受眾在繼承傳統(tǒng)新聞受眾心理特征的同時,也演變出了新的心理特征。

二、網(wǎng)絡新聞受眾的心理特征及成因

在眾多的心理特征中,認知心理、迷茫心理和匿名心理在網(wǎng)絡新聞受眾中尤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受眾在網(wǎng)絡中的表現(xiàn)和行為。

第一,認知心理。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的需要分為五個等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一系列不同層次的需要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源動力,并促使人們不斷地通過各種渠道來獲得信息、提高認知,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正如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鏡中我”概念。這個概念提出:我們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是在與他人交往中,通過別人的反饋,認識和形成自我。他人對我們的感知和評價就成為我們建構自我的一面鏡子[2]。只有獲得足夠的外部信息,我們才能對自己有全面、客觀的認識,才能真正把握好自己的定位。

同時,也只有獲得足夠的外部信息,我們才能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社會有詳盡的認識。信息論的提出者申農提出:“信息就是不確定性的消除?!蓖ㄟ^傳播和信息的傳遞,人們獲得了更多的確定性。因此獲得更多的信息這一心理普遍存在于新聞受眾之中,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的受眾還是網(wǎng)絡媒體的受眾。

認知心理是受眾接觸新聞媒介的基礎心理,這一心理在傳統(tǒng)媒體的受眾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但網(wǎng)絡新聞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點決定了其受眾相對來說擁有更強烈的認知心理以及被大容量信息所擴充的認知需求。網(wǎng)絡上囊括了來自各地甚至各國的新聞,為人們的認知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網(wǎng)絡世界給人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而這無數(shù)的信息之間又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一張大網(wǎng)將世界網(wǎng)羅其中。在此基礎上,網(wǎng)絡傳播打破了單一感官對于新聞的獲取,以音頻、視頻等技術為依托,將聲音、文字、圖形、動畫合為一體。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曾把媒介比作人的延伸。在網(wǎng)絡時代,全方位的媒介將人類的各個器官充分調動起來,使多種感官得以在協(xié)同作用下同時參與信息接受[3]。同時,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信息的時效性要求越來越高。而網(wǎng)絡媒體的生命力就在于信息的實時更新,以滿足人們第一時間獲知事件新動態(tài)的需求。因此在網(wǎng)絡新聞環(huán)境下,認知心理在受眾身上尤為突出。

第二,迷茫心理。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所提供的是數(shù)量有限的新聞,網(wǎng)絡上的信息如同海洋般無窮無盡,所以人們用“海量”一詞來形容網(wǎng)絡新聞。但是對于由傳統(tǒng)媒體伴隨著長大,已經養(yǎng)成了并且習慣于傳統(tǒng)閱讀模式的這一代受眾來說,信息的超載同樣也帶來了問題與困惑。阿爾溫?托夫勒在中說:“有時選擇不但不能使人擺脫束縛,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貴,以至于走向反面,成為無法選擇的選擇。一句話,有朝一日,選擇將是超選擇的選擇,自由將成為太自由的不自由”[4]。當可選擇的數(shù)量超出人們預期的時候,甚至超出了人們的可接受量時,很多人往往會變得無所適從。在很多情況下,網(wǎng)絡新聞只是新聞、甚至只是信息的幾何堆疊,而非經過仔細篩選分類后的信息精華。雖然受眾在網(wǎng)絡平臺上能夠極為便捷地、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點擊鼠標就能獲得各類信息,這看上去似乎給受眾帶去了便利,其實在真正瀏覽時,受眾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來自己選擇和辨別信息。這樣一件本來屬于受過專業(yè)教育與培訓的記者、編輯的工作現(xiàn)在卻完全依靠讀者自己去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媒介素養(yǎng)仍在積累并不足夠的受眾的負擔,使之倍感迷茫?,F(xiàn)今,打開任何一個門戶網(wǎng)站,無一不是擠滿了各式各樣的信息,天文地理無奇不有,讓受眾眼花繚亂不知道該了解點什么,從哪里開始瀏覽然后忘記自己瀏覽的本來目的。西方有古諺:少即是多(lessismore)。網(wǎng)絡新聞則是將其的反面做到了極致,達到了“多即是少”的負面效果。

同時,超鏈接閱讀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的線形閱讀方式,人們的視點可能在任何地方(相關新聞鏈接、關鍵詞超鏈接等)因鼠標的點擊而到達另一個網(wǎng)頁,甚至另一個新站點,在一個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汪洋”中恣意沖浪[5]。這一新興的閱讀模式極大地改變了讀者舊有習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們根深蒂固的印刷品橫行線性閱讀模式。讀者在網(wǎng)頁之間不停地跳轉,但是對于想搜尋的目標一頭霧水,甚至完全忘記本來的瀏覽目的,漫游于其他信息之中。

第三,匿名心理。創(chuàng)造并扮演自如彼得?斯坦納所言“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受眾在網(wǎng)絡終端前只表現(xiàn)為一個符號化的存在,其匿名的身份特點可以使人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