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近代史時間線索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勢力的消長過程及原因。英、法、俄、美、德、日等國是近代侵略中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中晚期,英法俄三國特別是英國在華勢力最大;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日三國特別是美國在華勢力急劇擴大;一戰(zhàn)后至40年代,美日兩國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國家。 上述侵華勢力的消長和變化,實際上是資本主義列強各國政治經濟實力變化在侵略中國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規(guī)律的直接反映。因此,在理解掌握這一部分內容時,一定要結合世界史的有關內容加以分析和概括。列強侵華方式的變化及原因。 17?18世紀殖民主義者的政策一種是偏重于把殖民地當作自己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如資本主義經濟發(fā)達的英國、荷蘭),另一種是以搶劫掠奪殖民地財富為主(如處在封建社會的西班牙、葡萄牙)。到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促使商品輸出成為資本主義的生命線,其殖民政策也把商品輸出作為主要手段,表現如英國對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就是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然后大量傾銷商品,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其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而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先后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輸出成為其經濟侵略的主要手段,對中國的侵略表現為爭相向中國提供政治性貸款、搶奪路礦權、競相在華設廠等,反映出這一時期帝國主義國家資本輸出的侵略方式。再如列強侵華之始,為打開中國大門,他們聯合侵華,企圖在政治上瓜分中國。但隨著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列強之間實力對比發(fā)生明顯變化,其關系也發(fā)生劇變,在中國問題上表現如三國干涉還遼、日俄戰(zhàn)爭、美國提出獨立的侵華政策(“門戶開放”)等。由于列強之間的矛盾,再加上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迫使其對華政策由政治瓜分演變?yōu)椤耙匀A治華”,扶植代理人對華進行殖民統(tǒng)治。二戰(zhàn)后,美國侵略中國,獨霸中國的野心并沒有改變,但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什么沒有直接出兵幫助蔣介石打內戰(zhàn),而是采取“美國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的政策呢?這也需要從美國自身(二戰(zhàn)剛結束、美國人民反戰(zhàn))、國際形勢(戰(zhàn)后美國重心在歐洲、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中國的形勢(抗戰(zhàn)結束,中國人民渴望和平,抗戰(zhàn)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顯示出偉大的力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去思考分析。列強侵華的影響。馬克思在談及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時,曾提出了殖民主義具有雙重歷史使命的著名論斷,即“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革命奠定物質基礎?!边@一論斷基本上也適用于整個資本主義的殖民統(tǒng)治。從世界范圍看,殖民擴張實質上體現了西方國家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但同時也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對中國而言,列強侵華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獨立,是造成中國近代日益貧窮和落后的根源;另一方面,他們把西方技術帶入中國,對中國舊制度、舊觀念以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但在客觀、辯證地分析列強侵華對中國的影響時,應強調西方列強只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就其主觀動機而言,列強不希望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近代化國家,發(fā)展自己的經濟,因此他們千方百計壓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阻撓和破壞中國社會的向前發(fā)展。相對于它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消極作用來看,其在客觀上的積極作用無疑是處于次要和從屬地位的。歷史的結論是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壓迫,中國才能富強起來。列強侵華和中國近代化的關系。在中國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業(yè)化和與工業(yè)化相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變化。經過鴉片戰(zhàn)爭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進入中國以后,要原封不動地保持封建社會已不可能。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統(tǒng)治勢力閉關自守,也不允許它一切保持原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近代化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在帝國主義允許范圍內的近代化,即不根本改變封建政治經濟制度,只在某些方面有限的程度內進行向資本主義制度靠攏的改變。洋務派官僚是其最早的代表。一種是突破帝國主義許可的范圍,爭取實現民族獨立自主,從而實現現代化。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是其先驅。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之所以沒有正常發(fā)展起來,使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原因就在于帝國主義控制了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命脈。固然,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從而促進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因素的發(fā)展;但中國民族資本不但遭到具有特權的外國資本的排擠,而且無力抗拒在中國社會中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前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帝國主義支持一個個代表地主階級和買辦官僚資本利益的軍閥官僚勢力。封建的土地關系、商業(yè)高利貸資本和一切前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及上層建筑,由于受到帝國主義的維護而得以繼續(xù)存在。帝國主義的侵略阻斷了中國的工業(yè)化、民主化的獨立發(fā)展的道路,使中國在成為半殖民地的同時,又處于半封建的境地。因此,近代中國面臨兩個問題:即如何擺脫帝國主義統(tǒng)治和壓迫,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如何使中國近代化兩者密切相關。因為落后就要挨打,因為不斷挨打,所以更落后。以首先解決近代化問題為突破口顯然是不可能的,中國近代史的事實說明了這一點,因為有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的阻力。只有首先解決民族獨立問題,才能談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建設。歷屆反動政府的內外政策及其影響。 總的來看,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反動政府,就其反動政策而言,不外乎是對內殘酷的專制統(tǒng)治、剝削壓迫,對外投靠資本帝國主義,大量出賣國家主權。從生產力發(fā)展角度而言,它代表了落后、腐朽的生產關系,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看,它違背了社會發(fā)展的潮流,阻礙社會進步;從階級關系的角度看,它代表反動、落后的階級,違背廣大人民的利益;就其本質而言,它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任何一個反動政府的對內對外政策都對新的生產關系的成長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起到消極的作用。例如,鴉片戰(zhàn)爭前,清政府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內經濟上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成長壯大。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對外出賣國家權益,造成嚴重的民族危機,外國的侵略嚴重影響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對內政策方面極力維護封建土地所有制,殘酷壓迫剝削造成人民的過度貧困,同樣嚴重影響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亦是如此。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對外大肆出賣國家權益,最終形成了美國在中國市場的獨占地位,從而危及到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對內,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依靠國家政權,采取強制掠奪的方式建立起對全國經濟的壟斷。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原有障礙(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不但沒有消除,又增加了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民族工業(yè)日益萎縮。正是這樣,使帝國主義勢力日益加強,使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屢遭挫折,也正是這一點,決定了歷屆反動政府的結局必然滅亡。但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雖說中國歷屆反動政府的政策是反動的,但有一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從整個歷史發(fā)展角度來看,也具有一定的積極、進步作用(當然大多為客觀方面)。例如,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調整;設總理衙門、舉辦洋務運動,就總理衙門來說,它是清政府屈從于外國侵略者的產物,也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但它說明清政府的機構開始具備一些近代化色彩,符合了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同樣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其興辦的目的也是為了維持其反動統(tǒng)治。但它傳播了西方科學技術,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洋務運動帶動起來的洋務思潮,促使全國朝野有了一個統(tǒng)一的中心思想和為之奮斗的理想目標,中國畢竟在順應著世界潮流——向著資本主義近代化道路在被動中蹣跚前進了,是順應著世界潮流而動的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再如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可以說它是為實現“王朝”自強而進行的垂死掙扎,其失敗也是必然的。但它畢竟是中國由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向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邁出的一步。清王朝的立憲政體雖不完備,但畢竟已不同于封建君主專制,帶有向資產階級政權過渡的性質。它的一部分成果,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礎。由清末發(fā)端的中國政治制度并未因清朝滅亡而中止,辛亥革命的勝利及新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把它推向一個更新更高的階段。在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國民政府在外交方面的“改訂新約運動”和經濟方面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都對中國產生過積極的影響。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對待中國歷屆反動政府政策及其影響,應把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用生產力標準和社會發(fā)展標準去衡量,全面認識,客觀評價,而不能以偏概全。中外反動勢力之間的關系。總的來看,中外反動勢力之間的關系,有勾結有對抗,但其勾結是主要的。這是因為中國的反動政府與西方列強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都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壓迫剝削之上的階級統(tǒng)治。但由于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在于變中國為殖民地,既損害了中華民族利益,同時也危及到統(tǒng)治階級利益,因此二者又有相矛盾的一個方面。無論是晚清政府還是國民政府都能體現出這兩個方面的特征。從晚清政府與外國列強之間的關系看,走過了閉關自守 --抵抗(對抗)--暫時和好(勾結)--再對抗(對抗)--完全屈服(勾結)的過程。而具體去揭示一個造成各個時期關系特點的成因,就可以看出是利益二字。鴉片戰(zhàn)爭前,清政府實行對外“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固然是中國封建社會落后的表現,但也反映出清王朝維護其階級統(tǒng)治的努力。而英國則為了本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而力圖打開中國大門。先是走私鴉片,后是侵略戰(zhàn)爭。一個為利益而“閉”,另一個則為利益要求而“開”,利益沖突造成關系的對抗。但此后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英法趁機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清政府已分清了“肢體之患”和“心腹之患,,本著“取小害而去大害”的原則與列強講和,共同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由于此時雙方利益尚有沖突,因此這種勾結和好的關系只能是暫時的,直到最終清朝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這時的清政府既是本國封建勢力的代表,又是外國列強在華的代理人,二者完全勾結。雙方在交往過程中越來越發(fā)現其共同的利益(根本利益)相同,而中國人民的反抗也使其相互依賴性加強。此后北洋軍閥時期的袁世凱、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的蔣介石等本身一開始就是由列強扶植起來,自然而然關系更加密切,更多了一份勾結而少了一份對抗。通過對中外反動勢力之間關系的分析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首先,外國帝國主義是造成中國近代貧窮落后的根源,而中國反動政府是其在中國的代理人,反帝同時必須反封建;其次,外國列強之間、外國列強與中國反動政府之間有勾結,也有矛盾對抗,是落后的中國爭取解放、獨立可以利用的條件。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是封建社會經濟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這里的“足”并非富足,而主要是指維護較低生產力水平上的男耕女織和很少商品交換這種經濟形式。其發(fā)展趨勢是走向解體,但長時期內繼續(xù)存在并占主導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權的經濟基礎,是中國社會最落后的生產關系和阻止中國進步的根源。因此中國要富強必須反封建。外國資本主義企業(yè)是適應西方列強侵略需要而在中國出現的經濟形式。在兩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下其勢力突飛猛進,從60年代起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上外國侵華勢力事實上成了凌駕于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中外反動經濟政治勢力勾結是造成中國人民苦難、阻礙中國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國要富強也必須反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近代前期最進步最革命的經濟成分,主要表現是為社會變革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提供了經濟基礎。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一戰(zhàn)期間民族工業(yè)在得到長足進步后仍然無法改變這一局面。從分布區(qū)域上看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從資金技術上看難以與外資抗衡;從部門上看主要是輕工業(yè);從發(fā)展原因上看客觀上是西方列強矛盾提供的一個機會等等。不難看出其發(fā)展的艱難和軟弱,這也必然決定了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缺陷和失敗。8.官僚資本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經濟。對官僚資本主義,需要明確,它是中國的“土產”,但它并不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而是為了適應列強在華傾銷商品、資本輸出和掠奪資源而產生的,它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它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西方資本主義截然不同,尤其能表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特點。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起步就以壟斷的形式出現等等。新民主主義經濟,首先肯定它是“革命型”經濟形式。它并不是一種完整的經濟形式, ?****泄脛趁竦匕敕飩%厥廡災示齠 口拇T謐時局饕宓繳緇嶂饕遄涔討械墓尚問健P輪泄閃(14)鄖暗男旅裰髦饕寰 彌饕鋼泄膊沉斕枷碌母蕕鼗蚪夥徘木沒U緱裰鞲錈笥啥喔齦錈準督撞闋槌梢謊 舊磧質怯啥喔鼉瞇問焦鉤?-一個體小農、小工商業(yè)者、開明的地主富農、民族資本企業(yè)也包括在內,以及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農業(yè)互助經濟和公有性的軍事和民用企業(yè)等。正因為是作為革命過程的過渡經濟,所以更重要地表現為革命經濟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農經濟,保護中小工商業(yè)者,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基礎,代表著民主革命各革命階層的經濟利益。新民主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過程。中國近代經濟形式的發(fā)展趨勢和相互關系。 這一時期并存的經濟形式: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相互關系:自然經濟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阻礙民族資本主義;同時其他四種經濟形式的發(fā)展都在瓦解著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相互勾結、依賴、相互矛盾。民族資本主義在封建經濟、官僚資本和外國資本主義夾縫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時又具有依賴性。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受著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同時其發(fā)展在日益改變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況。發(fā)展趨勢及政治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外反動勢力壓制和排擠下,日益萎縮,證明在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走向末路封建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處于衰落消亡的過程中,中國反動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國民黨政權走向覆滅。新民主主義經濟日益發(fā)展并成熟壯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最終結束。新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趨勢。(1)1949年至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確立。具體內容包括土地改革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允許私營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等。這些政策 ?****泄墓楹橢泄錈導示齠口模前脛趁竦匕敕飩力緇岬鬧泄 呱仙緇嶂饕宓纜返謀厝喚錐危 渲饕卣魘巧緇嶂饕騫 昧斕枷攏嘀志貿煞植4.妗4用裰鞲錈姆(17)掛笠約暗筆敝泄墓椋煞治魴輪泄閃10.笳吣諶菁霸頡H繽戀馗母鏤裁詞敵械娜勻皇橋卜褳戀廝接行問劍 悅褡遄時局饕騫乂桃凳塹髡⑽錘謀淦湫災實鵲取?br/> (2)1953年開始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直至1956年以后的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對這種體制應給予歷史的辯證的評價。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不僅是必要的,且在恢復經濟、鞏固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只是隨著經濟建設不斷深入發(fā)展,才越來越顯露出與生產力不適應的某些方面。其形成原因:對蘇聯經濟模式的借鑒;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經驗,從而把政治斗爭方式照搬過來;新中國成立初期極端困難形勢下與中外反動勢力斗爭的需要等等。(3) 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兩種性質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分別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政策;沒收和贖買。這主要是由它們各自的本質和作用決定的。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產物,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tài)的經濟基礎,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是蔣介石反動統(tǒng)治的基礎,所以中國共產黨采取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雖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也帶有剝削性,但無論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鑒于其對革命的貢獻以及與中共合作的態(tài)度,中國共產黨采取贖買方式實現了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過渡。(4) 1956年以后開始全面社會主義建設,特別要注意失誤在哪些方面,如脫離了經濟建設的中心、脫離中國實際的經濟建設目標、各部門比例失調等,以總結經驗教訓。(5) 立足于生產力因素認識改革開放的含義,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特征以及經濟建設目標。宏觀上把握中國經濟體制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結合歷史與現實、理論和實踐解析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向市場體系轉變的必要性。從實質上講,這種轉變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以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促進生產力解放和發(fā)展。中國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中國仍處于初級階段,決定了目前中國的這種經濟體制。這種轉變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從內容上講,這個轉變包括: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yōu)橐蚤g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為輔的體制,把宏觀與微觀、計劃與市場結合起來。還包括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實行責任制承包經營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近代中國人民抗爭與探索的任務及其關系。政治上爭取民族獨立,經濟上實現國家近代化,這是近代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基本任務。獨立與富強這兩大任務是互相關聯的。沒有民族獨立就不可能有國家富強,而國家不富強民族獨立也沒有保障。但民族獨立是第一位的任務。有人認為,中國是由于貧窮落后才引來外敵,失去獨立,那么只要致力于經濟建設,使國家富強,“西人即可斂手”,外敵自退,政治上的獨立地位自然恢復了。這種錯誤的認識就在于沒有正確理解好兩大任務之間的關系。從洋務派和資產階級改良派乃至革命派,基本指導思想是先富強后獨立,而事實證明:不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中國永無富強的可能。近代社會各階級抗爭和探索的特點及成因。農民階級由于小生產者的局限性決定了其斗爭綱領的空想性,也決定了其抗爭和探索活動的失敗。民族資產階級的抗爭活動,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分別表現為改良和革命,發(fā)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民族危機加深,清王朝已成為洋人的朝廷;改良運動的失?。毁Y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廣泛接受西方革命思想等。繼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后,辛亥革命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陀^上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主義勾結并進行阻撓和破壞;主觀上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與軟弱,決定了這條道路的破產。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各個階級在抗爭和探索的過程中,他們向西方學習的水平以及斗爭水平不斷提高。這是由特定的政治、經濟、階級條件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應該看到各個階級在探索和抗爭層面上主張的異同,并理清各個派別之間的關系。我們以地主階級抵抗派和洋務派為例,略作說明:如兩派都主張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學習西方軍事技術。但是,地主階級抵抗派學習的目的在于“制夷”,抵抗外侮,而洋務派學習的目的在于“剿發(fā)捻、勤遠略”。它們之間有繼承關系但又有重要區(qū)別,洋務派喪失了地主抵抗派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的愛國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中國各政治派別從自己階級立場出發(fā)而選定不同發(fā)展道路: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同時也代表著中華民族利益,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選擇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道路;民族資產階級則繼續(xù)堅持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官僚資產階級代表中外反動勢力,其內外政策表明要繼續(xù)使中國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而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對此,要注意結合中國國情和三派政治力量的內外政策分析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如革命道路問題 --由城市中心論到農村包圍城市的探索,以及后來為什么黨的工作重心又轉移到城市問題。這里面實際上圍繞著一個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探索問題,復習過程中要弄清這條革命道路探索的具體過程,包括其中的成就與失誤、理論與實踐,進而理清探索這條道路的具體背景和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重大意義。又如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大法寶,即戰(zhàn)勝敵人的三條經驗: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問題。如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復習要明確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弄清楚每條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特點和它們之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房屋租賃合同新規(guī)
- 物業(yè)管理與維護服務合同
- 度建筑項目勞動合同
- 工業(yè)機器人技術與應用模擬題含答案
- 建設工程合同管理策略與實踐
- 系統(tǒng)集成項目進度管理
- 租賃合同續(xù)約補充協議書范文
- 2024年7月份聚丙烯基壓阻傳感材料線性度協議
- 2025年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復習課教案
- 聯合站管理案例分享會
- (一模)2025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綜合測試(一)生物試卷(含答案)
- 專題05 首字母填空20篇(名校期末真題)-八年級英語下冊重難點講練全攻略(牛津上海版)
- 湖南省寧遠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進出口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人要有自信+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 (二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yè)生二月調研考試 歷史試卷
- 2024年河北互通高速公路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2025年河南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審定版
- 校園環(huán)境下的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結合研究
- 化妝品營銷策略與實踐考核試卷
- 第十八章 平行四邊形 評估測試卷(含答案)2024-2025學年數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