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文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優(yōu)秀_第1頁
論述文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優(yōu)秀_第2頁
論述文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優(yōu)秀_第3頁
論述文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優(yōu)秀_第4頁
論述文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優(yōu)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現(xiàn)代文閱讀

復習專題論述類文本閱讀如何快速、準確把握文本的觀點有效答題

教學目的:掌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tài)度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重點: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方法的探尋與掌握。教學難點:對具體方法的掌握與運用。導入:文章是寫給人看的,看文章能看出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觀點、所顯示的態(tài)度,是語文高考對閱讀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1、觀點與態(tài)度觀點,就是作者對事物所持的看法。態(tài)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傾向和感情傾向,包括肯定與否定、愛與憎、褒與貶等。

觀點是指作者表明的看法,所闡述的認識或表達的感想等??煞譃槿悾篈.肯定性觀點。即對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持肯定看法的觀點,表述上有“可以”、“有助于”“有利于”、“應當”、“要”、“必須”等語言標志。B.否定性觀點。即對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持否定看法,表述上有“反對”、“不應”、“不能”“切莫”“豈能”等語言標志。C.辯證性觀點。即對某事物或現(xiàn)象既肯定其合理之處,也指出其不足之處,表述上有“誠然……但是”、“雖然……但是”、“固然……但是”“有利也有弊”等語言標志。2、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是文章思想內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既可是全文的觀點態(tài)度,也可是某段的觀點態(tài)度?!胺治龈爬ㄗ髡咴谖闹械挠^點態(tài)度”這一能力點,是在歸納文章內容要點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進一步要求。

論述類文章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作者對論述的社會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

一般來說,論述類文章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明確的。文章的中心論點、分論點以及某些觀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觀點。在整體閱讀中可以通過審讀標題、尋找全文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點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但有的論述類文章,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就不夠明顯。有的論述類文章從總體上看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明確的,但具體到文中某一部分內容的觀點態(tài)度,如引用、轉述多人的觀點時,作者的意圖就比較隱蔽。這時就需要我們下一番分析概括的功夫。論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1.從全文閱讀的整體性出發(fā),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觀點態(tài)度;

2.概括作者對文中某一內容的觀點態(tài)度,在篩選整合重要信息的基礎上,對文中隱含著的作者的觀點進行辨析和概括。

3.比較作者在文中引用、轉述的多人的觀點;

4.分析比較選文的信息材料與作者的觀點的異同。二、命題形式《純樸的嗜血者》本文認為《水滸》作者對李逵持什么態(tài)度?本文作者持什么態(tài)度?《說異》作者指出人們往往對異類持什么態(tài)度?作者認為應該持什么態(tài)度?《笑的價值》文中劃線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看法?《論名聲》我國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說法,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認識。金題回顧客觀題:①從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作者觀點的是②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正確(不正確)的是③下列能支持“…”這一觀點的是二、客觀題和主觀題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題。

新石器時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會大概相對說來比較和平安定,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及其圖象化的符號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馬家窯型的彩陶紋樣,其特征恰好是這相對和平安定的社會氛圍的反照。你看那各種形態(tài)的魚,那奔馳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鈍的鳥和蛙,特別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魚的形象,它們雖明顯具有巫術禮儀的圖騰性質,具體含義已不可知,但從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傳達出來的藝術風貌和審美意識,卻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這里還沒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緊張,而是生動、活潑、純樸和天真,是一派生氣勃勃、健康成長的童年氣派。

仰韶彩陶的特點,是動物形象和動物紋樣多,其中尤以魚紋最普遍,有十余種。據(jù)聞一多《說魚》,魚在中國語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義,但聞一多最早也只說到《詩經》《周易》。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把它進一步追溯到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屢見的多種魚紋和含魚人面,它們的巫術禮儀含義是否就在對氏族子孫“瓜瓞綿綿’長久不絕的祝福?

社會在發(fā)展,陶器造型和紋樣也在繼續(xù)變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時代陶器紋飾走廊的,并非動物紋樣,而是抽象的幾何紋,即各式各樣的曲線、直線、水紋、漩渦紋、三角形、鋸齒紋種種。其實,仰韶、馬家窯的某些幾何紋樣已比較清晰地表明,它們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yōu)槌橄蠡⒎柣?。由再現(xiàn)(模擬)到表現(xiàn)(抽象化),由寫實到符號化,這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淀過程,也正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即是說,在后世看來似乎只是“美觀”“裝飾”而并無具體含義和內容的抽象幾何紋樣,其實在當年卻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內容和含義,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術禮儀的圖騰含義的。似乎是“純”形式的幾何紋樣,原始人們的感受卻遠不只是均衡對稱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復雜的觀念、想象的意義在內巫術禮儀的圖騰形象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成為純形式的幾何圖案(符號),它的原始圖騰含義不但沒有消失,并且由于幾何紋飾經常比動物形象更多地布滿器身,這種含義反而更加強了??梢?,抽象幾何紋飾并非某種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內容,感官感受中有觀念,這正是美和審美在對象和主體兩方面的共同特點。這個共同特點便是積淀:內容積淀為形式,想象、觀念積淀為感受。(節(jié)選自李澤厚《美的歷程》,有刪改)從全文來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母系氏族社會的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及其圖象化符號形象是相對和平安定的。B.仰韶彩陶中的魚紋多達十余種,魚紋意味著先民對氏族子孫“瓜瓞綿綿”的祝福。C.由圖騰形象抽象化而來的幾何紋飾,一般包含著形式、想象等觀念內容。D.新石器時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動物形象呈現(xiàn)出生氣勃勃、健康成長的童年氣派。源:答案

D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問題。

我看國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張世英

一切傳統(tǒng)都是過去的東西,但并非一切過去的東西都是傳統(tǒng)。可是,過去確系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們不能離開過去與現(xiàn)在的關系而談傳統(tǒng)。傳統(tǒng)都有其“原本”,原本是傳統(tǒng)的始發(fā)言行。傳統(tǒng)的始發(fā)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動者、特定的受動者,還有其特定的叫作參照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在傳統(tǒng)的原本中,所有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進展,原本逐步地被認為是具有權威性的、天經地義的、帶有信仰性質的東西而為群體所接受,成為凝聚群體的力量,這樣,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為傳統(tǒng)。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逐步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遠離原本的過程。這里所說的遠離,是指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當時的參照系已消失而成為過去。這樣,傳統(tǒng)在形成過程中就取得了相對獨立于原本所處的參照系以及原初說話人、原初受話人的自主性。

正是這種遠離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擴大了原本的范圍,豐富了原本的含義。這里的關鍵在于解釋。在新的參照系之下對原本作新的解釋,這就是傳統(tǒng)遠離原本的原因。任何一個寫下來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廣大的人群說話,不僅是向同時代人說話,而且是向后來人說話。作為受話人的讀者不僅有同時代人,而且有后來人。讀者可以對寫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應,這些回應都是根據(jù)讀者自己所處的參照系對原本所作的新解釋??梢哉f,傳統(tǒng)的原本在形成為傳統(tǒng)的過程中,不斷地參照變化了的環(huán)境。在后來的一連串讀者面前展開一系列不斷更新的世界。寫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動的原本也是這樣。傳統(tǒng)的行動痕跡往往出乎原初行動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來人的評說——解釋。

這樣看,傳統(tǒng)形成的過程本身便是一個傳統(tǒng)不斷更新、不斷開放、不斷壯大的過程。傳統(tǒng)本來就具有兩面性,它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既因新的參照系與之相摩擦而不斷更新自己,又因其偏執(zhí)性而抗拒摩擦,力圖使自身永恒化??梢哉f,傳統(tǒng)既是摩擦的結果,又是對摩擦的抗拒。那種把傳統(tǒng)一味看成凝固不變而無更新的觀點是錯誤的、不符合史實的。因此,在對待傳統(tǒng)的問題上,我們應當根據(jù)新的參照系,對舊傳統(tǒng)作出新的評價和解釋,這樣才能使傳統(tǒng)展開為有生命的東西。

(張世英《我看國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有刪改)1.從原文看,下列對“原本”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原本是傳統(tǒng)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參照系的始發(fā)言行。

B.原本指權威性的、天經地義的、帶有信仰性質的凝聚群體的東西。

C.原本是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參照系已消失并成為過去的過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對獨立于原初參照系、說話人、受話人的傳統(tǒng)。B項據(jù)原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進展,原本逐步地被認為是具有權威性的、天經地義的、帶有信仰性質的東西而為群體所接受,成為凝聚群體的力量,這樣,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為傳統(tǒng)”可知,B項表達的是原本形成的傳統(tǒng)的內涵。C項屬性錯誤。C項的表述簡化為“原本是過程”,據(jù)原文“傳統(tǒng)逐步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遠離原本的過程。這里所說的遠離,是指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當時的參照系已消失而成為過去”可知,“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當時的參照系已消失而成為過去的過程”是傳統(tǒng)的形成過程,而非原本。D項原文是“原本是傳統(tǒng)的始發(fā)言行”,傳統(tǒng)是原本的豐富、更新和壯大。D項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A2.下列各項,不屬于分析“傳統(tǒng)遠離原本”原因的一項是(

)

A.在新的參照系之下對原本作新的解釋,這就勢必造成傳統(tǒng)不斷地遠離原本。

B.讀者對寫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應,根據(jù)所處參照系對原本作出新解釋。

C.因有后來人的評說解釋,傳統(tǒng)的行動痕跡往往出乎原初行動者始料之所及。

D.傳統(tǒng)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因新參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與抗拒的兩面性。D對于“原因、根據(jù)、證據(jù)”這樣字眼的題干,特別要注意選項與題干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D項中,新參照系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傳統(tǒng)更新”,因而是“傳統(tǒng)遠離原本”的原因;但是傳統(tǒng)“抗拒摩擦,力圖使自身永恒化”使得傳統(tǒng)力圖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質特征,盡可能的不遠離原本。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傳統(tǒng)原本中的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參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時間推移和歷史進展,傳統(tǒng)遠離原本后就自然喪失了原本的特征。

C.過去是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傳統(tǒng)內涵卻在新參照系下發(fā)生突變。

D.在對待傳統(tǒng)問題上,我們應當根據(jù)新的參照系作出新的評價和解釋。A項“唯一的”原文表述為“特定的”與原文不相符。B項原文是說“遠離,是指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當時的參照系已消失而成為過去?!彼韵е傅氖窃跣袆诱?、受動者和當時的參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喪失”C項“突變”概括錯誤。原文“傳統(tǒng)形成的過程本身便是一個傳統(tǒng)不斷更新、不斷開放、不斷壯大的過程”,因而傳統(tǒng)內涵在新參照系下發(fā)生的是“漸變”。D

(2006·廣東高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在西方經濟學中,古典自由主義對效率的論證單純而徹底,這是因為它的論證不考慮生產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義效率論證的理論認為,效率主要來自市場的自由競爭,受其代表人物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競爭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古典自由主義者稱這為個人經濟理性。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就說,財富來源于人們競爭性的勞動。人們之所以不遺余力去追求財富,是因為個人行為的基本動機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使自己擁有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擴張,所以根本不需要國家或者法律來操心人們的經濟事務。只要不約束人們的行為動機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場自然就會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每個人肯定會把自己尋求財富和利益的行為發(fā)揮到極致,使之盡可能符合經濟理性的要求。不過,古典自由主義對效率的論證有很大的欠缺。因為它只關注效率的生產性和積累性方面,它只考慮到個人的求利行為動機及其經濟理論化程度,沒有充分地考慮到其他可能影響人們行為的動機因素(如追求社會榮譽)或環(huán)境因素(如社會政策)。此外,在許多情況下,個人行為的經濟理性并不能自然導致整個社會行為的經濟合理性。事實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個人都按個人的經濟理性從事市場經濟活動,它的結果很可能是集體的或整個社會的經濟行為的非理性或無理性。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發(fā)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就說明了這一點。當時許多產品賣不出去,以致發(fā)生將生產出來的牛奶倒進大海這類事情。事實上,這并不是因為整個社會的經濟繁榮導致了商品的絕對過剩,而是由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無序導致了市場蕭條的惡果。這種經濟無序狀態(tài)來自于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非理性。所謂個人的經濟理性是以自我目的為核心來推理、論證的。這種個人的經濟理性就個人的人生哲學來說可能是合理的,但對整個社會來說卻未必合理。可見,古典自由主義對效率的論證沒有考慮生產以外的其他的因素,無法提供一種完備而有效的經濟效率論證體系。還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義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質資源是無限可用的。對資源有限性事實的忽略,導致近現(xiàn)代世界經濟發(fā)展付出了過于高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代價,也是造成現(xiàn)代生態(tài)危機和能源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節(jié)選自《百科知識》2006年第1期)下列不屬于“古典自由主義”觀點的一項是(

)A.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競爭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最大化。B.個人行為的基本動機是追求生存與發(fā)展,所以人們才不遺余力地追求財富。C.個人經濟理性以自我目的為核心,這從個人人生哲學來說可能是合理的,但對整個社會來說卻未必合理。D.個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場的資源配置自然地達到最佳,每個人的經濟行為都會最大限度地符合經濟理性的要求。A項是對原文“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競爭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的轉述。B項由原文“人們之所以不遺余力去追求財富,是因為個人行為的基本動機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的轉述而來。D項在原文找不到直接的語句,有關信息集中在第一段最后兩句,取原文中的“人們之所以不遺余力去追求財富”,“使自己擁有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擴張”,“根本不需要國家或者法律來操心人們的經濟事務”,“每個人肯定會把自己尋求財富和利益的行為發(fā)揮到極致,使之盡可能符合經濟理性的要求”等語句,然后加以整合,就可以明確D項完全切合古典自由主義的觀點。CC項是作者對古典自由主義理論的評論,屬于作者的觀點。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流行語:那一片曖昧的嬉笑

吳志翔

“翠花,上酸菜!”“為什么呢?”“你不是一個人”“人不能這么無恥”“做人要厚道”……有些流行語是白癡級別的,但是沒辦法,經典的不一定流行,流行以后就成為經典了。在網絡媒體這塊肥沃的土地上,似乎隨時都會長出幾朵色彩詭異的花朵,每個人的想象力也都會因這樣的機緣而變得妖嬈。這樣的流行語生態(tài),是不能僅僅用“無厘頭”或者“惡搞”一兩個概念就能打發(fā)掉的。所以我還是要有點弱智地問上一聲:“為什么呢?”一些詞語的流行背后,有一種特定的集體無意識在流淌。它有一點點憤怒,又有一點點滿不在乎;有一點點過分關注,又有一點點冷漠無謂。只有一個概念可以表達許多人在介入公共話語場時的姿態(tài),那就是“曖昧”。一個人碰到一樁事情,他并不是依據(jù)某種尺度加以批評,雖然他感覺到了什么不對勁,但并不加以正面迎擊,反而運用戲仿、反諷、拼貼、挪用等“后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手段”,對某些自身與語境構成偏離的詞語進行加工和傳播,使它們因為悖謬而產生的喜劇性得到最夸張的呈現(xiàn)。事件的“本質”或“真相”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他們所俘獲并拿來示眾的詞語往往是事件邊緣的一個細部,這個細部就像電腦程序里的“bug”,在公共傳媒的“游樂場”中不斷自我復制、變形繁殖,直至成為似乎自身就擁有生命的龐然大物。這種流行語形成的心理基礎,就是后現(xiàn)代式的曖昧。曖昧意味著絕不正面迎向一件事情,而總是采取側避甚至背對真相的姿勢,似乎也不尋求正義的實現(xiàn),而總是有意模糊甚至消解自己參與的意圖,當然也沒有在現(xiàn)實的地基上建筑原則和公義的積極愿望,操練耍弄一番那些語匯,在這個網絡傳媒上顯示了自己的存在感,玩鬧著,得意著,創(chuàng)作著,嬉笑著,似乎這樣就心滿意足了。沒錯,表達曖昧的最好方式就是嬉笑。嬉笑具有一種陰柔的氣質,它既展現(xiàn)了嬉笑者引以為豪的所謂智能優(yōu)越感,又聰明地讓自己處于一個不易受攻擊和易消解壓力的安全位置,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在今天這個幾乎所有人的個性都隱遁于屏幕背后的傳媒游戲場上時,嬉笑者借助于對流行語的認同、搬弄、化用、加工、傳播等,而獲得了一種難得的個性呈現(xiàn)和身份識別?;貍€帖、灌個水、MSN上留個標簽、博客里套個標題、飯局上開個玩笑……都能令眾人獲得是“自己人”,相視而笑的效果。笑什么?為什么笑?說不清楚,就是好笑,就是好玩——非常曖昧。因此,流行語也已經成為當代人們交流中增加共同在場感的流通貨幣,也是人們在多元時代尋求價值觀上的最大公約數(shù)的心照不宣的身份明碼。因為曖昧,所以大家的價值觀可以通用互惠;因為曖昧,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顯得有些亦正亦邪。15.下列各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作者思想的一項是

(

)A.作者以電腦程序里的“bug”為例,強調了某些流行語復制、繁殖的功能強大。

B.在作者看來,“無厘頭”與“惡搞”一類的詞語解釋不了“流行語”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C.作者用“曖昧”一詞揭示了某些流行語所蘊藏的某種心理基礎的實質就是亦正亦邪的人生哲學。

D.在作者看來,唯有消滅網絡媒體上迅速誕生并傳布的流行語才能使得普通民眾的心理向健康方向發(fā)展。.本文的作者的確有規(guī)范文化、健康民眾心理的意圖,但是作者并沒有說要消滅網絡媒體上的流行語,消滅網絡媒體上的流行語也不是唯一途徑。D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題目。

文藝大眾化的誤讀

賴大仁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藝大眾化的主張,主要著眼于大眾思想啟蒙和改造國民性。后來毛澤東倡導文藝大眾化,目的也在于喚起民眾。改革開放初期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文藝運動,也是與新時期的再次思想啟蒙和思想解放進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當進入市場經濟和大眾消費時代,文藝大眾化的價值取向就變得更為多樣化了,存在的問題也頗為突出和復雜。在某些人看來,當今消費時代人們的生活目標不過是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享樂,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娛樂。于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為滿足人們的娛樂消費需求,“服務大眾”也被具體化為“娛樂大眾”。在這種價值導向之下,一個時期以來的文藝大眾化,包括某些“大眾化寫作”、影視節(jié)目、網絡寫作和媒體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娛樂化”,只要能吸引人們的眼球,贏得足夠的銷售量、收視率、點擊率等等,似乎也就實現(xiàn)了它的最大價值。而一旦將文藝大眾化的價值取向僅僅定位于“娛樂化”,惟“樂”是求,娛樂至上,就有可能導致種種價值偏向:輕則忽視文化娛樂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藝應有的多種功能;重則容易由“娛樂大眾”滑向“取悅大眾”、“迎合大眾”,追逐低級趣味,從而陷入文藝低俗化的誤區(qū)。實際上,當今有些人打著“文藝大眾化”的旗號,背后所追逐的不過是他們自己的種種現(xiàn)實利益。為此,一些所謂“大眾化寫作”和影視媒體節(jié)目,一味迎合消費市場的低俗需求,不擇手段地制造“娛樂”效果吸引大眾,只要能誘導人們消費,不管是什么題材內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娛樂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論是古代經典還是紅色經典,都可以拿來“戲說”、搞笑乃至“惡搞”。在這樣的“娛樂化”價值導向中,文藝大眾化的基本精神被嚴重扭曲了。毫無疑問,文藝大眾化的確應當面向大眾和服務大眾,明確地說,“娛樂大眾”本來沒有什么不好,它也應當是“服務大眾”的題中應有之義。但這里的問題在于:其一,“娛樂大眾”是否可以無原則地取悅和遷就大眾的娛樂消費需求?作為文藝生產是否可以只遵循“娛樂化”的市場規(guī)則而不管精神價值導向?這樣的問題其實不言而喻。其二,“娛樂大眾”是不是當今文藝大眾化的惟一功能和價值取向?在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娛樂之外,難道就沒有精神世界進一步提升與豐富的需要嗎?在我看來,當今時代的大眾化文藝,除了“娛樂大眾”,還有一個“引領大眾”的問題,因為文化藝術的功能并不僅僅具有娛樂消費的功能,同時還具有精神引領的功能——究竟將大眾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還是低級趣味的方向導引,這并非一個可以忽略不顧的問題。面向大眾、服務大眾,仍然是當今文藝大眾化應當堅持的方向,但它的價值取向不能僅僅是娛樂大眾,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審美精神的低俗化娛樂去取悅大眾;往更積極的方面說,還應當倡導用健康向上的精神價值引領大眾。(《人民日報》2009年4月30日,有刪改)16.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當今消費時代人們追求快樂,追求享樂。為滿足人們的娛樂消費需求,出現(xiàn)娛樂大眾化的問題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藝大眾化一旦出現(xiàn)價值偏向,輕則導致文藝應有的多種功能的消解,重則陷入文藝低俗化的誤區(qū)。C.文藝大眾化不僅要滿足大眾娛樂消費需求,符合消費時代市場規(guī)則,還要關注精神的正確導向。

D.當今正確的文藝大眾化方向就是應該在注重娛樂價值取向、娛樂大眾化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文藝引領大眾的作用。重點在“正確”兩個字上,“引領大眾”存在“將大眾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還是低級趣味的方向導引”兩個方面,故末句應為“充分發(fā)揮用健康向上的精神價值引領大眾的作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問題。

畫家為何輕視批評家彭德

當今畫壇,批評家正在變成貶義詞,仿佛批評家是隔夜的麻辣湯,全部變了質。這實在是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我結識的批評家,幾乎都是愛讀書愛思考的高手,幾乎都是有正義感的人物,也是自強不息的奮斗者。作為批評界的一員,反躬自問:畫家蔑視批評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畫是有形的詩,講究直覺與意境。批評是無形的思,側重理性與邏輯。詩與思是宿敵。柏拉圖要把詩人逐出他的理想國,詩人對他也沒有好感。儒家詩圣杜甫“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詩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頗為不屑地批評說:“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無聊很沒有意思。書面語言限制了批評的表達。語言表達的障礙,言不由衷是態(tài)度虛偽,詞不達意是水平欠佳,言不盡意是效果有限。“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币馑际窃捳Z不能貼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傳達。卦象的延伸就是畫,東漢劉熙解釋說:“畫,掛也?!惫盼膾?、卦,音同義同而形似。這意味著古人認為畫畫比說話優(yōu)越。批評文章通常是即興的隨筆,與寫意畫相通。寫意畫家的作品,不經意的敗筆很常見,如同顏真卿打叉畫圈的行書或黃賓虹的亂筆,感覺很自然。批評家的文章卻不能有敗筆。批評家如果引經據(jù)典,會被譏之為賣弄;不引經據(jù)典,批評就成了知心話,說多了則假。這樣的文本,又會被認為沒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議論,畫家便指責批評家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在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看來,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的空談家。普通畫家看批評家,也會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難看。

廣義的批評既有指責,也有贊賞。凡是自大的畫家無不希望批評界贊賞自己而指責他人。于是,偏重贊賞的批評,除了當事人之外,會受到畫壇廣泛的排斥,斥之為吹捧。反之,對于批評界的指責,畫家又以外行為由加以抵制。批評文章如果是藝術品的說明詞,就降格為應用文。批評文章如果把作品視為直觀的現(xiàn)實,就成了社會學、文化學的業(yè)余議論。批評家如果把作品作為解釋的容器,可以裝進不同的觀念,畫家會質疑:那我在那里?晉唐以來的價值觀,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書法,最后是繪畫。而今反過來了:畫最值錢,書法其次,文章最賤。按照國營牌價,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當于書法名家在宣紙上寫一撇或名畫家在畫上滴一點。批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評家為了混稿費,文章越寫越長。一個二三流畫家的幾件庸作,批評文章動輒幾千字,比蘇東坡評論二王、張旭、懷素、顏真卿、王維、李思訓、吳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來還長。不長就不學術的西式文本摧毀了一字千金、字字璣珠的傳統(tǒng),怎能讓人器重?大畫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評,肯定比很多批評家高明。又由于輕文重畫是全社會的綜合態(tài)度,致使進入批評界的一流人物實在是太少。就憑你那幾個筋斗翻來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嗎?

批評界的內斗削弱了自身。進入學術的前沿地帶,批評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難形成共識,價值判斷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轅北轍,容易發(fā)生沖突,讓外界產生一盤散沙的印象。來源:《中國書畫》彭德《畫家為何輕視批評家》1.從原文看,下列關于“畫家輕視批評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畫是有形的詩,批評是無形的思,詩與思是宿敵。

B.書面語言限制了批評的表達,話語往往不能貼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的空談家,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評家為了混稿費,文章越寫越長,無法讓人器重。C項與原文細節(jié)不符。原文“在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看來,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的空談家”,這只是某些畫家的看法;“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不屬于“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的看法。C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傳達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畫,沒有卦象就沒有畫,卦象其實就是畫的起源,或者說卦象就是最早的畫。

B.批評文章應是對藝術品的評價,但如果只是對藝術品的客觀介紹,那就降低了批評文章的品味,成了應用文。

C.從價值觀上看,當代的書畫價值要遠遠高于文章的價值,這和晉唐以來中國長期形成的價值觀截然相反。

D.大畫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們能寫批評文章,一定會提高批評文章的品格,但是現(xiàn)在真正寫批評文章的一流人物實在太少。A“沒有卦象就沒有畫,卦象其實就是畫的起源,或者說,卦象就是最早的畫”文中無據(jù),屬于主觀臆斷。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批評家正在變成貶義詞,其結果是批評文章越來越被畫家輕視。

B.畫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經意的敗筆,批評文章則不允許出現(xiàn)敗筆。

C.畫家總是希望批評界贊賞自己而指責他人,這無疑增加了批評的難度。

D.批評文章應學習一字千金、字字璣珠的傳統(tǒng),不應盲目效法西式文本。D三、客觀題和主觀題主觀題常見提問方式:①(作者認為,)應該……才能……?②“……”,這種說法正確嗎?

③有人認為,……本文作者是否同意這一看法?為什么?請加以說明。

④通觀全文,簡要分析作者對……有什么樣的復雜心情?

⑤作者引用……的用意是什么?⑥請說明作者對……的態(tài)度。解題思路1.統(tǒng)觀全文,篩選出直接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和觀點態(tài)度的語句。主要是抓“文眼”,抓關鍵句和中心句。這些語句往往在開頭,或是段落的起始句、終結句。抓住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2.分析文章的中心內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態(tài)度。作者寫文章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文章內容,因而閱讀時,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是理解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關鍵。有時還需要對文中各段內容進行綜合分析,進而把握好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3.通過對文中不同觀點、不同態(tài)度的比較,辨析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有下面兩種方法:(1)正反對比。要通過上下文來對比兩者或幾者的觀點,分析作者的觀點。(2)相似辨析。有些觀點不是明顯的對立,而是相容、相交、發(fā)展、遞進,要

仔細辨析,方可取勝。三、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途徑一個原則:整體把握全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分析文章的中心內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態(tài)度。例1:某年高考題第23題第1問:這篇《創(chuàng)造宣言》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相關原文是這樣的。三條途徑:①從概括性強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觀點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強而又表達某種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抓關鍵句和中心句。議論文的論點就是作者的觀點。其標志性語詞往往是“認為”、“以為”、“感到”等。

教師的成功,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樂,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chuàng)造學生,學生也創(chuàng)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創(chuàng)造出丑惡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的失敗,亦是合作塑像之失敗。倘若活人之塑像又是由集體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個人創(chuàng)造的,那么這成功失敗是屬于集體,而不僅僅屬于個人。學生先生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這段文字中的每一句話都明說著或暗含著作者的一種觀點。哪一句話表達作者對“教育的最大成功”的觀點呢?首句說教師的“成功”,自然不是;次句說“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有點像,但不是。因為下句有“說得正確些”,可見它不夠正確。而“學生先生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一句概括力強,內容完備,就是作者的主要觀點,也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之處。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就是分析的過程;這個句子表述明確集中,找出來就找到了答案,不必再作概括。三、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途徑②從文中運用的材料入手文中運用的材料,不論是事實還是文獻資料,總是要表達一定的觀點的。因此,從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重要途徑。③從作者的評述入手有時候,作者把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隱含在具體的評述之中而不直接說出。這就要求從分析具體的評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例3:對于《古文辭類纂》作者雖然沒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為它對這部書的看法是

。相關原文是這樣的:……這一部《古文辭類纂》之所以風行二百余年,到現(xiàn)在還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雖在它的材料的豐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門別類,能以一個類名來決定內容。但言為心聲,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類似而來斷定內容的全同,是等于醫(yī)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來推論人體的組織;我們不必應用近代修辭學的分類來與它對比,就有點覺得它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選家就更進了一步,想依文章本體的內容來分類而辨體?!?/p>

從文章的本體來看,當然是以后人的分類方法為合理而簡明……

中國古代……尊君、衛(wèi)道與孝親;經書所教的如此,社會所重的亦如此,我們不說話不行事則已,若欲說話行事,就不能離開這三種教條,做文章的時候,自然更加要嚴守這些古圣昔賢的明訓了。這些就是從秦漢以來的中國散文的內容……

從上列摘引的文字看,作者從兩個方面來評述《古文辭類纂》這部書的。這兩個方面就是“它的材料的豐富”和“它的分門別類”。作者對此有何評價呢?

對它的分門別類,先說“覺得靠不住”,后說“以后人的分類方法為合理而簡明”,也就是它的分類不夠合理而簡明。

對“材料豐富”的評價不像前者那樣集中而明朗,而是含蓄在最后一段之中的,即“嚴守這些古圣昔賢的明訓”等句中的,換言之,它是嚴守封建教條的。這樣看來,本題的答案是:①雖然它的材料豐富,但它的思想是嚴守封建教條的;②雖然它能分門別類,但它的分類不夠合理簡明。這個答案正好符合“沒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限制,因而是正確的。

一般說來,能通過前兩條途徑作解答的試題相對比較容易,而要用第三條途徑來解答的試題,則一定比較難。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途徑④抓住文章中的顯性因素進行分析概括。

所謂“顯性因素”一般表現(xiàn)在:文章的標題,開頭或結尾的重要語句,文中關鍵詞語,題干要求等。⑤通過對文中不同觀點、不同態(tài)度的比較,辨析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有兩種方法:①正反對比:要通過上下文來對比兩者或幾者的觀點,分析作者的觀點。②相似辨析:有些觀點不是明顯的對立,而是相容、相交、發(fā)展、遞進,這要仔細辨析,方可取勝。組織答案要注意:A、要點要齊全。要點遺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對相關文字作層次分析。B、要變換角度,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要點,不要只從一個角度思考作答。C、要明確題干指向,根據(jù)文本組織答案,不要答非所問。D、盡可能多用原文中的詞語作歸納。E、分點分條陳述答案。F、復查檢驗答案這個環(huán)節(jié)往往被考生忽視,事實上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擬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驗證一下所答是否是所問,防止答非所問的情況出現(xiàn)。其次,要通過復查來發(fā)現(xiàn)并更正擬出來的答案中的病句、錯別字。在這里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在試卷上答題前最好先擬個草稿,否則辛辛苦苦思考出來的答案語句不通,錯別字耀眼,那豈不可惜?散論“悲憤出詩人”李翔德

古人說:“悲憤出詩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它點破了作家的成就和身份之間的某種關系。古今中外許多偉大的詩人和作家,都幾乎“不約而同”地有一段不幸甚至悲慘的遭遇,正是在這種遭遇之后,才奮發(fā)圖“文”,產生了偉大不朽的作品。

司馬遷曾深為感慨地說:“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的確,像偉大詩人屈原,如果他一直稱心如意地做著官兒,恐怕是很難寫出《離騷》這樣動人的作品的。至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作家,像普希金、高爾基等,他們也大都是受損害、受侮辱的人。

為什么悲傷的遭遇能促使這些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取得偉大的成就呢?

正如古人所說“傷心人別有懷抱”,“貧賤足以立志而?;邸?鄭板橋)。周文王、孔丘、韓非、司馬遷等人就是在他們遭遇不幸之后,產生了鋼鐵般的意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強決心和驚人毅力的。他們都把悲憤化為創(chuàng)作的驚人的意志力和偉大力量。

不幸的遭遇往往可以使作家接近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的疾苦,甚至與人民同甘苦共呼吸,增強對壓迫者的仇恨,產生熱愛人民的熱情。不把這種熱情抒發(fā)出來,便食不知味,夜不入寢,詩人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所以,他深知人民的痛苦,能夠吟詠出人民的心聲,留下了“千古絕唱”。

一個人身居高位,榮顯富貴,門庭若市,在學問上下工夫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哪里有功夫看那“道理之書”,作那“塵俗之文”呢!而在被社會遺棄、門庭冷落、無人問津的情況下,倒能擺脫“花花世界”的種種干擾,有充分的時間,坐下來安靜地學習,冷靜地思考,一心圖文,用心血澆灌文苑的花朵。正像曹雪芹談到《紅樓夢》時所說的:“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不幸的遭遇往往成為許多作家取得成就的“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當然,“悲憤出詩人”這句話,只反映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實,并非絕對真理。不能絕對地說沒有悲慘的遭遇就一定寫不出偉大的作品來。也不能認為作家悲慘到根本沒有創(chuàng)作條件時,也能產生偉大的作品。同時也不能把個人的私憤當做創(chuàng)作的唯一動力。有些偉大的作家恰恰偉大在不以個人恩怨為轉移,而是“以天下為己任”,盡管他們個人沒有遭到什么不幸,卻仍然能夠“后天下之樂而樂”,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因而為人民產生偉大的悲憤之情,這種崇高的悲憤之情,不更可以出偉大的詩人嗎?

(選自山西人民出版社《美的哲學》)問題請簡要分析作者對“悲憤出詩人”所持的態(tài)度。答題點撥

讀完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全都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表述委婉曲折。因此,必須對該段作準確細心的分析,并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提煉。

細讀該段,抓住“同時”一詞,可以看出該段的兩個層次。前一層次再抓住“只反映……并非……”“不能絕對地說……也不能認為……”,分析的是“悲憤”是否是創(chuàng)作的唯一有利條件。后一層次抓住“也不能……”“有些偉大的作家恰恰偉大在不以……而是……”,分析的是“悲憤”是否是創(chuàng)作的唯一動力。然后,從作者對“悲憤出詩人”的兩面分析,不難提煉出作者“辯證地看待”這一基本態(tài)度?!菊_答案】

作者認為要辯證地(全面地)看待“悲憤出詩人”:一方面,個人的不幸遭遇往往成為許多作家取得成就的有利條件,但不能把個人的私憤當做創(chuàng)作的唯一動力(1分);另一方面,沒有悲慘遭遇的作家也未必寫不出偉大的作品來(1分);此外,“以天下為己任”而產生的偉大的“悲憤”之情,更可以出偉大的詩人(1分)。①同詩歌、散文、戲劇一樣,對于中國現(xiàn)代小說形式發(fā)展的評價,離不開五四初期的語言變革對于中國現(xiàn)代小說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換的決定性意義這個“基點”。每次語言變遷都帶來中國現(xiàn)代小說形式的發(fā)展和變化。初期現(xiàn)代小說對各種語言資源的綜合,直接推動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寫實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則的確立,孕育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詩化、散文化等美學風格,也使得現(xiàn)代小說的復調敘述成為可能;政治文化語境下語言方式的變動,推動了小說形式的進一步發(fā)展,“小說語言的政治化”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9分)帶來的“標語口號”、“概述”、“諷刺”、“直語”等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小說文體帶來“審美危機”,而作為對政治語言的反撥,又使小說發(fā)展了限制性語態(tài)、隱喻和幽默修辭風格等文體表現(xiàn)形式;30年代新媒體影響下的語言變遷,催生了新的小說語言方式,帶來了現(xiàn)代都市新小說的形式,如跳躍的小說節(jié)奏、畫報體小說、電影化小說等形式的發(fā)展;40年代小說語言的“口語化”,帶來了小說形式的戲劇化追求,推動了章回體等傳統(tǒng)小說形式的再利用和再發(fā)展。從語言變遷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演進的角度,不僅可以準確評價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發(fā)展中的得與失,也能更加客觀地評價同樣作為語言藝術的中國古典文學,重新來看待和審視文言之于文學形式的意義。新文化運動提倡者從當時的文化發(fā)展大目標出發(fā),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完成了白話語言方式的確立,這種歷史功績自然不能抹殺。但當年有許多學者對五四語言革命中徹底丟棄文言文的觀念和實踐持保留態(tài)度,他們的言論、思考和憂慮中的合理成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被人們重新認識。時過境遷,尤其是在冷靜面對白話語言給文學帶來的一些困境時,在追尋白話語言的“藝術化”加工過程中,當年新文化運動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見,與五四白話文運動中以“學衡”為代表的反對派意見,在語言與文學關系問題的許多認識上有著驚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在各類文學文本的寫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言詩詞,其造詣也是很高的。這不僅證明了文言作為文學語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話文的興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實上文言也參與了語言變遷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演進的過程。(所選文段有刪改)A.對各種語言資源的綜合運用孕育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詩化、散文化等美學風格,進而推動了寫實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則的確立。B.“小說語言的政治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現(xiàn)代小說文體帶來“審美危機”,但客觀上仍然起到了推動小說形式發(fā)展的作用。C.在五四白話文運動中,“學衡”一派對中國古典文學色語言藝術持否定態(tài)度,但并不是所有學者都支持徹底拋棄文言文的極端做法。D.從語言變革的角度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的發(fā)展,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重新看待和審視文言文對文學形式的重大價值。8.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9.從內容出發(fā),最適合做選文標題的一項是A.中國現(xiàn)代小說形式的發(fā)展歷程B.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發(fā)展的得與失C.語言變革影響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的發(fā)展D.中國現(xiàn)代小說形式的發(fā)展深受語言變遷的影響10.根據(jù)相關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指出文言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發(fā)展中的兩點作用。(3分)【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久麕燑c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后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根據(jù)文本第一節(jié)內容“初期現(xiàn)代小說對各種語言資源的綜合,直接推動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寫實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則的確立,孕育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詩化、散文化等美學風格,也使得現(xiàn)代小說的復調敘述成為可能”可知,A項“進而”錯誤,強拉因果。9.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適合做選文標題的,實際上就是能夠準確概括文意的,本文主要講語言的發(fā)展,語言的變革對各個方面的影響,故C項合適。【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久麕燑c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主要根據(jù)各個語段所講的內容,分別概括分析,歸納總結。本文主要講語言的發(fā)展,語言的變革對各個方面的影響,故C項合適??梢杂门懦?。A項主要講“中國現(xiàn)代小說”;B項主要講“中國現(xiàn)代文學”;D項主要講“中國現(xiàn)代小說”,都不符合文本意思。10.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題目,根據(jù)題干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指出文言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發(fā)展中的兩點作用”,“在各類文學文本的寫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言詩詞,其造詣也是很高的”“尤其是在冷靜面對白話語言給文學帶來的一些困境時,在追尋白話語言的‘藝術化’加工過程中”,分別概括為有益于白話語言的“藝術化”。豐富了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形式?!究键c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久麕燑c睛】這仍然是一道信息篩選的題目,只是要求的高一點,首先對題干要進行分析,分析題干的隱含的意思,指出文言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發(fā)展中的兩點作用,實際就是文言發(fā)展帶來的好處,明確這一點題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過事件分析體現(xiàn)作用,然后分條作答,注意要對事件記性整合,相同的內容注意合并,各點之間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題為有益于白話語言的“藝術化”。豐富了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形式。一定要注意題干的要求“用自己的語言”“兩點作用”。

1.去粗存精

雖然一個段落或一篇文章總是圍繞某個中心展開的,但各個層次在表達上又有具體和抽象的分別,內容具體的語句反映是事物的外在形態(tài),而比較抽象的語句則能提示事物的內在特質,因而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因此,作答時應剔除具體展開的詞句,選取概括性較強的詞句。四、轉述方法

如2002年全國高考第19題“伯牙遇到鐘子期這個知音,為什么會‘萬分地興奮和感激’”由分析可知,第二段從開頭到“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陳述內容與“興奮與感激”都有因果關系。但進一步分析,便可發(fā)現(xiàn)“對這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的琴聲”一句前后說的是一個意思,但前者是描述性的,比較具體;后者是議論性的,概括性較強。所以,作答時首先要提取后者,然后再進一步提煉。

2.去虛存實

文章內容的表達除有抽象與具體的分別之外,還有實寫與虛寫的差異,即同一個意思在直接說的同時,又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方式來傳達,而高考閱讀主要就是考查考生是否讀懂,因而要剔除間接說的,選取直接說的。

上文所舉例題,在提取概括性語句之后,尚需再作提煉?!皩@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的琴聲,怎么能感應得如此絲毫不差”、“如此神奇地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裊裊情思”兩句同“竟猶如從自己心弦上盤旋著飛翔出來的”、“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兩句意思一樣,前兩句實寫,后兩句是想象。所以,作答時要刪去后兩句。

3.去反留正

有些句子從正反兩個角度表達同一個意思,答題時一般舍棄反面的,而選取正面的。如2002年全國高考第22題“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么還要‘唐突地勸慰他’?

根據(jù)文意,簡要回答”,由分析可知,第四段的中心句“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輕易放棄了是多么嚴重的損失,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和沉淪”是要點之一。但“藝術的追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