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診療常規(guī)推拿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_第1頁
中醫(yī)診療常規(guī)推拿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_第2頁
中醫(yī)診療常規(guī)推拿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_第3頁
中醫(yī)診療常規(guī)推拿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_第4頁
中醫(yī)診療常規(guī)推拿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推拿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肩關節(jié)周圍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常見疾病之一,又稱漏肩風、五十肩、凍結肩等;簡稱為肩周炎。本病的發(fā)生基礎,在勞損、外傷、感受風寒等因素的作用下,使肩關節(jié)的關節(jié)囊產(chǎn)生無菌性炎癥,從而導致局部的粘連,引起肩部的疼痛、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的癥狀。本病的好發(fā)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略高于男性,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肩關節(jié)周圍炎屬中醫(yī)學痹癥的范疇,一般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氣血不足,外感風寒邪及外傷勞損有關。1診斷1.1臨床表現(xiàn)1.1.1癥狀:本癥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兩個方面的癥狀即肩痛與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受限。1.1.1.1疼痛:早期呈陣發(fā)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fā),以后逐漸發(fā)展到持續(xù)性疼痛,并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側臥。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1.1.2體征1.1.2.1壓痛:肩關節(jié)周圍廣泛的壓痛,并可向頸部及肘部放射。1.1.2.2功能活動受限:肩關節(jié)各向的主動和被動的活動均受限。嚴重時,肘關節(jié)功能亦受限。1.1.2.3肌肉萎縮:日久,三角肌等可發(fā)生廢用性萎縮。1.2診斷標準1.2.1肩關節(jié)周圍廣泛的疼痛,痛點在關節(jié)間隙上。1.2.2肩關節(jié)各向的主動和被動的活動均受限。2辨證2.1氣血不足:年老體虛或因勞累過度而導致肝腎精虧,氣血不足,筋失所養(yǎng),血虛生痛。久之,則筋脈拘急而不用。舌淡苔少,脈弦細。2.2外感風寒濕邪:久居濕地,風雨露宿,夜寐露肩當風,以致風寒濕邪客于血脈筋肉。在脈則血凝不流,脈絡拘急而疼痛。寒濕之邪淫溢于筋肉則屈而不伸,痿而不用。舌暗苔滑膩,脈弦。2.3外傷筋骨:跌撲閃挫,筋脈受損,淤血內(nèi)阻,脈絡不通,不通則痛。久之,則筋脈失養(yǎng),拘急而不用。舌暗有瘀癍苔少,脈弦緊。本病不論何因致病,日久則筋脈失養(yǎng),拘急而不用,脈絡瘀阻,不通則痛。3治療3.1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松解粘連、滑利關節(jié)。3.2手法:一指禪推法、揉、點、按、拿、扳、拔伸、搖等法。3.3取穴:肩井、天宗、肩髃、肩髎、肩貞、曲池、合谷。3.4操作:病人坐位。用揉法或一指禪推法在患側肩關節(jié)周圍治療,由前向后往返數(shù)次,同時配合患肢被動外展、內(nèi)收、外旋、上舉等活動;再用分筋法、撥筋法在肩關節(jié)處由前至后往返操作3--5次,同時配合患肢外展;按揉上述穴位,以酸脹為度。然后,用肩關節(jié)搖法、扳法治療。作搖法時,幅度要由小到大;作扳法時,力量要由輕到重,動作不要過猛,以病人能忍受為度。最后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反復搓動并抖動上肢,以此作為手法操作的結束動作。3.5其他治療3.5.1針灸:對于本病的早期的疼痛治療有很好的療效。3.5.2理療:對于本病的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3.5.3封閉:對于本病疼痛治療有很好的療效。3.5.4藥物貼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貼、多克自熱貼、活血接骨貼等。4功能鍛煉:本病的肩功能障礙,主要是由肩關節(jié)粘連導致。治療同時必須配合適當?shù)募绮抗δ苠憻挘蠡颊叱种院?,循序漸進,因人而異。鍛煉時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下列方法。4.1爬墻活動:面對墻壁,用雙手或單手沿墻壁緩慢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舉高,并保持上肢伸直的狀態(tài),盡力使身體向墻壁靠近。然后再緩緩向下回到原處,反復數(shù)次。4.2體后拉手:雙手向后,用健側手拉住患側腕部,逐漸向上拉動至最大角度,反復數(shù)次。4.3外旋鍛煉:背靠墻而立,雙手握拳屈肘,兩臂外旋,盡量使拳背貼到墻壁上,反復數(shù)次。4.4搖肩活動:弓箭步,一手插腰,另一手握空拳靠近腰部,作前后環(huán)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動作由慢到快。落枕

落枕又稱“失枕”,臨床上以急性頸部肌肉痙攣、強直、酸脹、疼痛以致轉動失靈為主要癥狀,輕者數(shù)日自愈,重者拖延數(shù)周不愈,影響工作和生活。落枕為單純的肌肉痙攣,成人若經(jīng)常發(fā)作者,常系頸椎病的前驅癥狀。1診斷1.1臨床表現(xiàn)1.1.1癥狀:一般以患者頸項部一側或兩側胸鎖乳突肌痙攣,僵硬,疼痛,頸部功能受限為主要癥狀。重者可波及斜方肌,肩胛肌等。患者頭向患側傾斜,下頜轉向健側,頸部活動明顯受限,向患側活動功能障礙尤為明顯,甚者疼痛牽及頭部,上背部及上臂?;继幱屑【o張和明顯壓痛。1.1.2體征1.1.2.1壓痛:痙攣的肌肉如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常有明顯壓痛點,且有粗硬感。1.1.2.2功能活動受限:頸項活動功能障礙。1.1.2.3壓頂,叩頂試驗陰性。1.2診斷標準1.2.1壓痛:痙攣的肌肉如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常有明顯壓痛點,且有粗硬感。1.2.2功能活動受限:頸項活動功能障礙。1.2.3除外骨質病變和外傷所致。2辨證

本癥多由于體質虛弱、過度勞累,睡眠時枕頭高低不適,躺臥姿勢不良等因素,使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nèi)處于過度伸展狀態(tài),以致發(fā)生痙攣。也有部分病人因夜眠時肩部暴露,頸肩部當風,感受風寒,氣血凝滯,經(jīng)絡痹阻而發(fā)生拘急疼痛。少數(shù)患者因頸部突然扭轉或肩扛重物,致使部分肌肉牛上或發(fā)生痙攣。3治療3.1治療原則舒筋活血、溫經(jīng)通絡、理筋整復。3.2手法:一指禪推法、揉、點、按、拿、扳、拔伸等法。3.3取穴:風池、缺盆、肩井、天宗。3.4操作:患者坐位,用輕柔的揉法、一指禪推法在患側頸項及肩部治療配合輕緩的頭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轉活動。用拿法,撥筋法,分筋法在頸項及肩部緊張的肌肉處(重點在胸鎖乳突?。┲委?,手法由輕至稍重反復操作3分鐘,使之逐漸放松。點按風池,缺盆,肩井,天宗等穴,均以酸脹為度。然后用搖法和扳法在頸部操作。作扳法時,要穩(wěn)而快速,旋轉幅度要在病人能忍受的限度內(nèi)。最后可在患部加用擦法,以透熱為度。3.5其他治療3.5.1針灸:對于本病的早期的疼痛治療有很好的療效。3.5.2理療:對于本病的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3.5.3封閉:對于本病疼痛治療有很好的療效。3.5.4藥物貼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貼、多克自熱貼、活血接骨貼等。

[按語]按摩治療落枕的效果很好,一般經(jīng)1-2次按摩后即可痊愈。疼痛甚者,可先按揉天宗,后溪穴2-3分鐘,并囑患者輕緩轉動頸項,當痛稍

減后,再用以上方法治療。如用上法按摩后,患者頸部功能基本恢復,只有前屈受限。此時,注意檢查患者第三,四胸椎棘突,往往在此處有壓痛點。當按壓住這個痛點時,患者的前屈功能受限減輕,說明此胸椎后關節(jié)紊亂。用胸椎對抗復位法治療,癥狀即可解除。小兒肌性斜頸小兒肌性斜頸是指以頭向患側斜、前傾,顏面旋向健側為其特點。臨床上,斜頸除極個別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頸,視力障礙的代償姿勢性斜頸和頸部肌麻痹導致的神經(jīng)性者外,一般指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的肌性斜頸。1診斷1.1臨床表現(xiàn)1.1.1癥狀:本癥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頭向患側斜、前傾,顏面旋向健側,頸部功能活動受限。1.1.2體征1.1.2.1觸診:頸部一側可發(fā)現(xiàn)有梭形腫物;胸鎖乳突肌痙攣緊張;少數(shù)患側僅見患側胸鎖乳突肌在鎖骨的附著點周圍有骨疣樣改變的硬塊物。1.1.2.2功能活動受限:頸部向健側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1.1.2.3肌肉萎縮:日久,患側的肌肉可發(fā)生輕度萎縮,同側顏面發(fā)育較對側緩慢。1.2診斷標準1.2.1出生后頸部一側可發(fā)現(xiàn)有梭形腫物;胸鎖乳突肌痙攣緊張。1.2.2頭向患側斜、前傾,顏面旋向健側。1.2.3除外骨性病變。2辨證本病多由于產(chǎn)傷或胎兒在母體內(nèi)頭部長時間向一側偏斜,導致頸部筋脈受損、脈絡不通,氣血不暢,筋脈失養(yǎng)所致。3治療3.1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松解粘連、軟堅散結、局部為主。3.2手法:揉、點、按、拿、扳、拔伸等法。3.3取穴:風池、肩井。3.4操作:患兒取坐位或仰臥位,醫(yī)者在患側的胸鎖乳突肌施用推揉法,約5—6分鐘。拿揉患側的胸鎖乳突肌3—5遍。然后,醫(yī)者一手扶住患側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兒頭部,使患兒頭部漸漸向健側肩部傾斜,逐漸拉長患側的胸鎖乳突肌。反復進行數(shù)次。最后,再用輕柔的推揉法在局部操作,以調理氣血,并點揉風池、肩井。4調護家屬可經(jīng)常在患側的胸鎖乳突肌作被動牽拉伸展,或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與頭部畸形相反方向的動作加以矯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墊或用玩具吸引患兒的注意力等都可用于糾正姿勢。

疳積疳積是疳癥和積滯的總稱,積滯與疳癥有輕重程度的不同。積滯是指小兒傷于乳食,損傷脾胃,而致脾胃運化失司,積聚留滯于中。疳癥是指氣液干涸,身體羸瘦,往往是積滯的進一步發(fā)展,所以古人有“無積不成疳”的說法。小兒感染諸蟲,也可轉為疳癥?,F(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小兒營養(yǎng)不良”與疳癥的臨床表現(xiàn)相似,小兒營養(yǎng)不良是攝食不足或攝入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的結果。1診斷1.1臨床表現(xiàn)1.1.1積滯傷脾:形體消瘦,體重不增腹部脹滿,納食不香,精神不振,睡臥不安,大便不調常有惡臭,舌苔厚膩。1.1.2氣血兩虧:面色萎黃,毛發(fā)枯黃稀疏,骨瘦如柴,萎靡或煩躁,睡臥不安,啼聲低小,四肢不溫,發(fā)育障礙,腹部凹陷,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紋色淡。2辨證

小兒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生冷,傷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升降不調,乃成積滯。積滯日久,脾胃更傷,轉化為疳。脾胃虛寒薄弱,則乳食難以腐熟,而使乳食停積,壅聚中州,阻礙氣機,時日漸久,致使營養(yǎng)失調,患兒羸瘦,氣液虛衰,發(fā)育障礙。3治療3.1積滯傷脾3.1.1治則:消積導滯,調理脾胃。3.1.2處方:補脾經(jīng)、揉板門、推四橫紋、運內(nèi)八卦、揉中脘、分腹陰陽、揉天樞、按揉足三里、捏脊。3.2氣血虛弱3.2.1治則:溫中健脾、補益氣血。3.2.2處方:補脾經(jīng)、推三關、揉外勞、運內(nèi)八卦、掐揉四橫紋、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3.3若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光剝,陰液不足者,宜去推三關、揉外勞,加清肝經(jīng)、補腎經(jīng)、揉上馬、運內(nèi)勞宮。3.4煩躁不安加掐揉五指節(jié)、清肝經(jīng)。3.5口舌生瘡加掐揉小橫紋。3.6目赤多眵淚,隱澀難睜者,加清肝經(jīng)、揉腎紋。3.7兼見咳嗽多痰喘,加推肺經(jīng)、推揉膻中、肺俞。3.8

便溏加補大腸、推下七節(jié)骨。3.9

本病單用捏脊配合針刺四橫紋治療,隔日一次或每周兩次,效果亦好。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又稱肱骨外上髁綜合征或“網(wǎng)球肘”。肱骨外上髁為肱橈肌總腱附著部。如果前臂在旋前位腕關節(jié)經(jīng)常作背伸性活動,可將其附著部位的軟組織牽拉發(fā)生損傷,引起局部出血粘連,甚至關節(jié)滑膜嵌入肱橈關節(jié)間隙而致疼痛。本病發(fā)病可因急性扭傷或拉傷而引起,但多數(shù)患者發(fā)病緩慢,一般無明顯外傷史,多見于需反復作前臂旋轉、用力伸腕的成年人,好發(fā)于右側。1診斷1.1臨床表現(xiàn)1.1.1癥狀:肱骨外上髁及肱橈關節(jié)附近疼痛,尤其在前臂旋轉,腕關節(jié)主動背伸時,疼痛更為明顯,同時沿伸腕肌向下放射;握物無力,手掌向下不能負重平舉。局部可微呈腫脹。1.1.2體征1.1.2.1壓痛:肱骨外上髁處及肱橈關節(jié)處明顯壓痛,以及沿伸腕肌行走方向的廣泛壓痛。1.1.2.2伸腕抗阻力和網(wǎng)球肘試驗陽性。1.2診斷標準1.2.1肱骨外上髁處及肱橈關節(jié)處明顯壓痛。1.2.2伸腕抗阻力和網(wǎng)球肘試驗陽性。2辨證由于急慢性損傷致肘關節(jié)局部的經(jīng)脈受損,氣血瘀阻不通,筋脈失于濡養(yǎng),淤血阻于經(jīng)脈,不通則痛。3治療3.1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化瘀。3.2手法:一指禪推法、揉、點、按、拿、擦等法。3.3取穴:曲池、外關、手三里、合谷。3.4操作:患者正坐。醫(yī)生坐于患者病側,以右上肢為例。用輕柔的一指禪推法、揉法從肱骨外上髁沿前臂橈側肌肉向腕部治療,往返3—5分鐘;醫(yī)生右手持患者右腕使其前臂處于旋后位,左手拇指壓于肱骨外上髁前方,其它四指放于肘關節(jié)內(nèi)側;醫(yī)者以右手逐漸屈曲患者肘關節(jié)至最大限度,左手拇指用力按壓患者肱骨外上髁前方,然后再伸直其肘關節(jié),同時醫(yī)者左手拇指推至患肢橈骨頭之前上,沿橈骨頭前外緣向后彈撥伸腕肌起點;反復彈撥數(shù)次。然后,按揉曲池、外關、手三里等穴,以酸脹為度。最后用擦法擦肘外側肱骨外上髁周圍及前臂伸肌群。3.5.其他療法3.5.1藥物外敷:活血散外敷。3.5.2藥物貼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貼、多克自熱貼、活血接骨貼等。3.5.3針灸療法:有很好的療效,與推拿配合效果更好。3.5.4封閉療法:見效快,易復發(fā)。

[按語]本病受寒后,癥狀明顯加重。故此,要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治療期間腕部不宜做用力背伸活動。指部腱鞘炎指部腱鞘炎又稱彈響指,扳機指。本病多見于女性,任何手指均可發(fā)病,但以拇指和中指最為多見。1診斷1.1臨床表現(xiàn)1.1.1癥狀:患指局部疼痛無力,晨起疼痛較劇,稍活動反而好轉?;贾干烨芟蓿袕楉懠啊鞍鈾C狀”現(xiàn)象。嚴重時手指常絞鎖在屈曲或伸直位。1.1.2體征1.1.2.1壓痛:局部有明顯壓痛,并可觸及結節(jié)狀改變。1.1.2.2局部皮下有硬結節(jié),手指屈伸時結節(jié)可隨之稍活動,并有彈動感。1.1.2.3局部多有不同程度的腫脹。1.2診斷標準1.2.1局部有明顯壓痛,并可觸及結節(jié)狀改變。1.2.2局部皮下有硬結節(jié),手指屈伸時結節(jié)可隨之稍活動,并有彈動感。2辨證由于手指長期、快速活動或手指長期用力活動,如織毛衣、抄寫等工作,肌腱與腱鞘間反復摩擦,使肌腱和腱鞘損傷,發(fā)生水腫、增生。局部腱鞘逐漸增厚,形成環(huán)狀狹窄,壓迫水腫的肌腱,形成葫蘆狀腫大,阻礙肌腱的滑動。當腫大的肌腱通過鞘管的狹窄處,即產(chǎn)生扳機樣動作及彈響。當腫大的肌腱不能通過時,則手指不能屈伸,發(fā)生閉鎖。3治療3.1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化瘀。3.2手法:一指禪推法、捻法、揉、點、按、拿、擦、撥筋法等法。3.3取穴:局部臨近穴位為主。3.4操作

用一指禪推法、捻法在患指的掌指關節(jié)周圍施術,約3—5分鐘。

拔伸患指的掌指關節(jié):醫(yī)者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指的遠端指骨,另一手捏住患指的掌指關節(jié)近端進行對抗拔伸。

以患指為拇指為例。醫(yī)者以左手拇指及食指用力持握患手第一掌骨,以拇指放于患手拇指指骨遠端的尺側,食指放于拇指掌骨遠端的橈側。醫(yī)者以右手拇指掌面和屈曲的食指中節(jié)持握患手拇指近節(jié)遠端,兩手做對抗牽引,牽引時屈曲其患指的掌指關節(jié),并同時用中指指端抵住患手拇指掌骨遠端掌側(即腱鞘狹窄處),用力向尺側推擠其腱鞘的狹窄處,往往有撕裂感。

最后輕搖患指的掌指關節(jié)。3.5其他療法3.5.1藥物外敷:活血散外敷。3.5.2藥物貼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貼、多克自熱貼、活血接骨貼等。3.5.3針灸療法:有很好的療效,與推拿配合效果更好。3.5.4封閉療法:見效快,易復發(fā)。

急性腰扭傷急性腰扭傷是腰部卒然受暴力損傷或不協(xié)調運動,導致腰部肌肉損傷,小關節(jié)紊亂,而發(fā)生腰部疼痛,功能受限的病癥。1診斷1.1臨床表現(xiàn)1.1.1癥狀:較重者,傷后腰部劇痛,活動不便,坐、臥、翻身困難,甚至不能起床,咳嗽、深呼吸時疼痛加重。也有些病人,在腰扭、閃時,疼痛并不劇烈,并能繼續(xù)工作,數(shù)小時或1-2日后,腰痛才逐漸加劇。1.1.2體征1.1.2.1壓痛:扭傷早期,絕大多數(shù)病人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點。一般壓痛點即為損傷的部位。1.1.2.2肌痙攣:主要發(fā)生于骶棘肌和臀大肌。是對疼痛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可為單側或雙側。這些肌肉因緊張度增高而有壓痛,俯臥時稍緩解,但用手指按壓時,痙攣又復出現(xiàn)。1.1.2.3脊柱生理曲線的改變:疼痛可引起肌肉保護性痙攣,但不對稱的肌痙攣則可引起脊柱生理曲線的改變。腰脊柱多向患側傾斜。1.1.2.4腰部活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礙。1.2診斷標準1.2.1有明顯的扭傷史。1.2.2局部有明顯壓痛,并可觸及局部肌肉緊張的改變1.2.3腰部活動功能受限。2辨證本癥都是由于傷力、扭轉、牽拉而發(fā)生。祖國醫(yī)學歷代對本病都有較深刻的認識?!督饏T翼》上說:“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力舉重得之。蓋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jīng)絡壅滯,令人率痛不能轉側,其脈澀,日輕夜重者是也。”3治療3.1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整復關節(jié)。3.2手法:滾法、揉、點、按、拿、擦、撥筋法、扳法等法。3.3取穴:腎俞、腰眼、委中及局部臨近穴位為主。3.4操作:病人俯臥位。用滾法在壓痛點周圍治療,逐漸移至疼痛處,手法壓力由輕到重,反復操作5分鐘,同時配合腰部后伸被動活動,幅度由小到大。按揉腎俞、腰眼,拿委中,以酸脹為度。然后用分筋法、撥筋法在痛點的上、下方治療,手法宜柔和深透。用斜扳法整復關節(jié),如有棘突偏歪者,可用旋轉復位法整復。最后,用掌推法在傷側由上至下操作3--5次,再用直擦法操作以透熱為度。3.5.其他療法3.5.1理療:能夠緩解肌肉的緊張,緩解疼痛。3.5.2藥物貼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貼、多克自熱貼、活血接骨貼等。3.5.3針灸療法:有很好的療效,與推拿配合效果更好。[按語]按摩對于本病療效顯著,一般經(jīng)1--2次治療即可痊愈。如伴有關節(jié)紊亂者或觸摸到某棘突有偏歪,要盡量把這些關節(jié)調整到正常位置。這樣才能達到根本的治療。踝關節(jié)扭傷踝關節(jié)扭傷發(fā)病率很高,占全身關節(jié)扭傷的80%以上。臨床上以內(nèi)翻損傷(外踝扭傷)最為常見。1診斷1.1臨床表現(xiàn)1.1.1癥狀:有急性扭傷史,踝部明顯腫脹疼痛,不能著地,傷處有明顯壓痛、局部皮下淤血。外踝扭傷時,將踝關節(jié)內(nèi)翻則外踝部疼痛加?。煌鈧汝P節(jié)囊及腓前韌帶損傷時,腫脹主要在關節(jié)外側、外踝前下方。內(nèi)踝扭傷時,可能伴有外踝骨折,因此內(nèi)、外踝均有腫脹疼痛,應仔細檢查。1.1.2體征1.1.2.1壓痛:壓痛點明顯,多在踝關節(jié)間隙處,一般壓痛處即損傷部位。1.1.2.2有腫脹、皮下淤血。1.1.2.3活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礙。1.2診斷標準1.2.1有明顯的扭傷史。1.2.2局部有明顯壓痛,并可觸及局部肌肉緊張的改變1.2.3有腫脹、皮下淤血。1.2.4X線檢查:對本病診斷無直接意義,主要用于除外骨折、脫位等。2辨證本癥都是由于在不平的路面行走,跑步,跳躍,或下樓梯時,踝關節(jié)突然向內(nèi)或向外翻轉,踝外側或內(nèi)側韌帶受到強大的張力作用所致。局部筋脈損傷,血溢脈外而發(fā)腫脹,瘀血阻絡,不通則痛。3治療3.1治療原則: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整復關節(jié)。3.2手法:一指禪推法、揉、點、按、拿、擦、撥筋法、扳法等法。3.3取穴:足三里、陽陵泉、絕骨、解溪、昆侖、丘墟等穴。3.4操作:病人仰臥位。用輕柔的按揉法沿患側小腿的外側,由膝至踝按揉數(shù)遍。點、按上述穴位,以通經(jīng)絡之氣。用輕快的一指禪推法、按揉法在損傷的局部治療5分鐘,以消腫散瘀。同時配合踝關節(jié)搖法,幅度由小到大。然后作踝關節(jié)的拔伸手法,醫(yī)者一手托住患側的足跟,另一手握住足掌做牽引,并在牽引下作踝關節(jié)搖法,牽引數(shù)秒后,突然加大拔伸力量,此時可聞及關節(jié)彈響聲,隨之作快速的足被動屈伸活動數(shù)次。以調節(jié)踝關節(jié)的紊亂。最后在患處用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3.5其他療法3.5.1藥物外敷:活血散外敷。3.5.2藥物貼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貼、多克自熱貼、活血接骨貼等。3.5.3針灸療法:有很好的療效,與推拿配合效果更好。3.5.4封閉療法:見效快,易轉為慢性,遺留慢性疼痛。[按語]按摩法只適用于踝關節(jié)單純的肌肉、韌帶扭傷或韌帶部分纖維斷裂者。韌帶完全斷裂、脫位及骨折者,不宜按摩。急性損傷期手法要輕柔,以免加重損傷;損傷24小時內(nèi)不宜熱敷?;謴推谑址ㄒ松灾兀貏e是對血腫機化,產(chǎn)生粘連,應以較重手法使粘連松解。

胃脘痛胃脘痛是一種以上腹部經(jīng)常發(fā)生疼痛為主的消化道病癥。本證多見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等病。1診斷1.1臨床表現(xiàn):胃脘痛在臨床上可分為寒邪犯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脾胃虛寒及瘀血內(nèi)停。從病情發(fā)展過程看,不論何種胃脘痛,未經(jīng)徹底治療,日久不愈,均可形成瘀血內(nèi)停。1.1.1寒邪犯胃:胃脘痛暴作、胃寒喜暖、得熱痛減、口不渴、喜熱飲、苔白、脈緊。1.1.2飲食內(nèi)停:胃脘脹滿、甚則疼痛、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的食物、吐后痛減、或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1.1.3肝氣犯胃: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噯氣、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脈弦。1.1.4脾胃虛寒: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納食減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白、脈軟弱或沉細。2辨證2.1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過食生冷,寒積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發(fā)痛;又如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內(nèi)生濕熱,可以發(fā)生熱痛或食積痛。此外,蟲積也導致胃脘痛。2.2憂郁、惱怒傷肝,肝氣失于疏泄,橫逆犯胃而致胃脘痛。肝氣郁結進而可以化火,火邪又可傷陰,均可使疼痛加重或使病程纏綿。2.3腎陽衰微,或勞倦過度,饑飽失常,均可損傷脾胃,使中氣虛寒而痛。3治療3.1治療原則:以“理氣止痛”為主。3.2基本治法:3.2.1腹部操作3.2.1.1取穴: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肩井。3.2.1.2操作:患者仰臥位,醫(yī)者坐其右側,先用輕微的一指禪推法由中脘至氣海,往返治療3--5遍;再用掌揉法在胃脘部及腹部操作5分鐘,使熱量滲透于胃腑;點、揉中脘、氣海、天樞,以酸脹為度;然后讓患者面向醫(yī)者側臥,以掌推、按胃脘及腹部,同時另一手按揉足三里、肩井穴。3.2.2背部操作:3.2.2.1取穴:背部膀胱經(jīng)第一側線,重點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3.2.2.2操作:患者俯臥位,用揉法在背部兩側膀胱經(jīng)自上而下往返操作3--5遍;然后用較重的按揉法施于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以酸脹為度;再捏脊5--6遍。3.2.3上肢及脅部操作:3.2.3.1取穴:手三里、內(nèi)關、合谷。3.2.3.2[操作]用按揉法在手三里、內(nèi)關、合谷等穴作較強的刺激;然后搓抖上肢;再搓擦其兩脅,由上而下往返數(shù)次。3.3辨證加減3.3.1寒邪犯胃:3.3.1.1配合:溫中散寒。3.3.1.2操作:用較重的點、按法刺激合谷、脾俞、胃俞,再用側擦法在背部治療,以透熱為度。3.3.2食滯:3.3.2.1配合:消導和中。3.3.2.2操作:用順時針方向揉腹,重點在中脘、天樞穴,時間約5分鐘;重手法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里。3.3.3肝氣犯胃:3.3.3.1配合:疏肝理氣。3.3.3.2操作:用柔和的一指禪推法或揉法,從天突向下至中脘治療,重點在膻中穴;然后輕柔地按揉兩側的章門、期門穴;再用較重的手法按揉肝俞、膽俞、膈俞、太沖等穴。3.3.4脾胃虛寒:3.3.4.1配合:溫補脾陽。3.3.4.2操作:用輕柔的按揉法在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重點治療,在氣海穴治療時間可適當延長;直擦背部督脈;橫擦腎俞、命門,以透熱為度。3.3.5疼痛劇烈者:先用較重的按揉法刺激膈俞、脾俞、胃俞、合谷、內(nèi)關、梁丘等穴,待疼痛緩解后,再辨證施治。

[按語]本證多由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引起,一般病程較長,所以治療所需時間亦長。治療時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期的患者,不宜手法治療。囑咐患者生活要有規(guī)律,注意飲食調節(jié),心情開朗,不要過度疲勞。

失眠失眠是指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的睡眠而言,輕者入睡困難或眠而不酣,時寐時醒,醒后不能再寐,嚴重者可整夜不眠。古代文獻稱為“不得寐”或“不寐”。本證常兼見頭痛、頭暈、心悸、健忘等癥。凡以失眠為主癥者,屬本節(jié)討論范圍。1診斷1.1臨床表現(xiàn)1.1.1心脾兩虛: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1.1.2陰虛火旺:心煩失眠、頭暈耳鳴、口干津少、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shù)。或有夢遺,健忘、心悸等癥。1.1.3痰火內(nèi)擾:失眠、胸悶頭重、心煩口苦、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shù)。1.1.4肝郁化火: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而數(shù)。2辨證2.1心脾兩虛:長期思慮過度勞損,傷及心脾,血液耗損,不能養(yǎng)心,以致心神不安,而成失眠。2.2陰虛火旺;素體虛弱或久病體虛或房勞過度,腎陰虛耗,心腎不交,水不制火,則心火獨亢而神志不寧,因而失眠。2.3痰火內(nèi)擾:飲食不節(jié)。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