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數(shù)學經(jīng)典動點問題_第1頁
初二數(shù)學經(jīng)典動點問題_第2頁
初二數(shù)學經(jīng)典動點問題_第3頁
初二數(shù)學經(jīng)典動點問題_第4頁
初二數(shù)學經(jīng)典動點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二數(shù)學經(jīng)典動點問題

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動點P從A開始沿AD邊向D以1cm/s的速度運動,動點Q從點C開始沿CB邊向B以3cm/s的速度運動。P、Q分別從點A、C同時出發(fā),當其中一點到達端點時,另外一點也隨之停止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秒。(1)當t為何值時,四邊形PQCD為平行四邊形?(2)當t為何值時,四邊形PQCD為等腰梯形?(3)當t為何值時,四邊形PQCD為直角梯形?2、在△ABC中,點O為AC邊上的一個動點,過點O作直線MN∥BC,設MN交∠BCA的外角平分線CF于點F,交∠ACB內(nèi)角平分線CE于點E。(1)試說明EO=FO;(2)當點O運動到何處時,四邊形AECF是矩形并證明你的結論;(3)若AC邊上存在點O,使四邊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狀并證明你的結論。3、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點M從點A開始,沿邊AD向點D運動,速度為1cm/s;點N從點C開始,沿邊CB向點B運動,速度為2cm/s。點M、N分別從點A、C出發(fā),當其中一點到達端點時,另一點也隨之停止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秒。(1)當t為何值時,四邊形MNCD是平行四邊形?(2)當t為何值時,四邊形MNCD是等腰梯形?4、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別從A,B,C,D出發(fā)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邊上同時運動。當有一個點先到達所在運動邊的另一個端點時,運動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時間內(nèi),若BQ=xcm(x≠0),則AP=2xcm,CM=3xcm,DN=x/2cm。(1)當x為何值時,以PQ,MN為兩邊,以矩形的邊(AD或BC)的一部分為第三邊構成一個三角形;(2)當x為何值時,以P,Q,M,N為頂點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3)以P,Q,M,N為頂點的四邊形能否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請說明理由。5、直線y=-34x+6與坐標軸分別交于A、B兩點,動點P、Q同時從O點出發(fā),同時到達A點,運動停止。點Q沿線段OA運動,速度為每秒1個單位長度,點P沿路線O?B?A運動。(1)直接寫出A、B兩點的坐標。1、在梯形ABCD中,AD∥BC,AB=14cm,AD=18cm,BC=21cm。點P從A開始沿AD邊以1cm/秒的速度移動,點Q從C開始沿CB向點B以2cm/秒的速度移動。設移動時間為t秒。求S與t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設點Q運動時間為t(秒),則點P的運動時間為t+3(秒),因為AD=18,所以點P的坐標為(0,18+t),點Q的坐標為(21-2t,0),點B的坐標為(21,0)。連接PB、PA、QC,可以得到△PAB和△QBC,它們的底邊分別為14和21-2t,高均為18+t,所以它們的面積分別為7(18+t)和(21-2t)(18+t)。因此,△OPQ的面積S為:S=△OAB+△QBC-△OPB-△OPQ=7(18+t)+(21-2t)(18+t)-14(18+t)-1/2(21-2t)(18+t)=36t-1/2t^2因此,S與t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為S=36t-1/2t^2。當S=485時,求出點P的坐標,并直接寫出以點O、P、Q為頂點的平行四邊形的第四個頂點M的坐標。將S=36t-1/2t^2=485帶入得到t=17或t=19。因為點P從A開始沿AD邊以1cm/秒的速度移動,所以當t=17時,點P的坐標為(0,35),當t=19時,點P的坐標為(0,37)。當t=17時,點Q的坐標為(21-2×17,0)=(-13,0)。因此,以點O、P、Q為頂點的平行四邊形的第四個頂點M的坐標為(-13,35)。當t=19時,點Q的坐標為(21-2×19,0)=(-17,0)。因此,以點O、P、Q為頂點的平行四邊形的第四個頂點M的坐標為(-17,37)。2、如圖2,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4,點M在邊DC上,且DM=1,N為對角線AC上任意一點,則DN+MN的最小值為。根據(jù)三角不等式,有DN+MN≥DM=1。當點N在AC的中點時,DN+MN=1,此時DN+MN取得最小值。3、在△ABC中,∠ACB=90°,AC=BC,直線MN經(jīng)過點C,且AD⊥MN于D,BE⊥MN于E。(1)當直線MN繞點C旋轉到圖1的位置時,求證:①△ADC≌△CEB;②DE=AD+BE;當直線MN繞點C旋轉到圖1的位置時,如下圖所示:因為AC=BC,所以∠CAB=∠CBA,∠CAD=∠CBD,因此△ADC和△CEB的兩個銳角分別相等,且∠ADC=∠CEB,所以△ADC≌△CEB。因為AD⊥MN,BE⊥MN,所以∠ADM=∠BEM=90°,因此四邊形ADME是一個矩形,所以DE=AM。又因為△ACM和△BCM相似,所以AM/AC=AC/CM,即AM=AC^2/CM=BC^2/CM=BC^2/2CD,因此DE=AM=BC^2/2CD=AD+BE。(2)當直線MN繞點C旋轉到圖2的位置時,求證:DE=AD-BE;當直線MN繞點C旋轉到圖2的位置時,如下圖所示:因為AC=BC,所以∠CAB=∠CBA,∠CAD=∠CBD,因此△ADC和△CEB的兩個銳角分別相等,且∠ADC=∠CEB,所以△ADC≌△CEB。因為AD⊥MN,BE⊥MN,所以∠ADM=∠BEM=90°,因此四邊形ADME是一個矩形,所以DE=AM。又因為△ACM和△BCM相似,所以AM/AC=AC/CM,即AM=AC^2/CM=BC^2/CM=BC^2/2CD,因此DE=AM=BC^2/2CD=AD-BE。(3)當直線MN繞點C旋轉到圖3的位置時,試問DE、AD、BE具有怎樣的等量關系?請寫出這個等量關系,并加以證明。當直線MN繞點C旋轉到圖3的位置時,如下圖所示:因為AC=BC,所以∠CAB=∠CBA,∠CAD=∠CBD,因此△ADC和△CEB的兩個銳角分別相等,且∠ADC=∠CEB,所以△ADC≌△CEB。因為AD⊥MN,BE⊥MN,所以∠ADM=∠BEM=90°,因此四邊形ADME是一個矩形,所以DE=AM。又因為△ACM和△BCM相似,所以AM/AC=AC/CM,即AM=AC^2/CM=BC^2/CM=BC^2/2CD,因此DE=AM=BC^2/2CD。因為AC=BC,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AD=BD=AB/√2=10/√2,BE=CE=BC/√2=7/√2。因此,DE=BC^2/2CD=49/CD,AD=10/√2,BE=7/√2。因此,DE/AD=49/(10√2)、DE/BE=49/(7√2),因此DE^2=AD×BE×49/2,即DE^2=245/2,所以DE=7√(5/2)。因此,DE、AD、BE滿足DE^2=AD×BE×49/2,即它們具有等量關系。4、如圖,已知△ABC中,AB=AC=10厘米,BC=8厘米,點D為AB的中點。(1)如果點P在線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B點向C點運動,同時,點Q在線段CA上由C點向A點運動。①若點Q的運動速度與點P的運動速度相等,經(jīng)過1秒后,△BPD與△CQP是否全等,請說明理由;當點Q的運動速度與點P的運動速度相等時,它們的速度均為3cm/s,經(jīng)過1秒后,點P到達D點,點Q到達A點,因此△BPD和△CQP的底邊均為8厘米,高均為6厘米,因此它們的面積相等,即△BPD≌△CQP。②若點Q的運動速度與點P的運動速度不相等,當點Q的運動速度為多少時,能夠使△BPD與△CQP全等?當點Q的運動速度為6cm/s時,它們的速度比為2:1,經(jīng)過2秒后,點P到達D點,點Q到達A點,此時△BPD和△CQP的底邊均為8厘米,高均為6厘米,因此它們的面積相等,即△BPD≌△CQP。(2)若點Q以②中的運動速度從點C出發(fā),點P以原來的運動速度從點B同時出發(fā),都逆時針沿△ABC三邊運動,求經(jīng)過多長時間點P與點Q第一次在△ABC的哪條邊上相遇?點Q的速度為6cm/s,點C到A的距離為10厘米,因此點Q從C到A需要的時間為10/6秒。點P的速度為3cm/s,點B到C的距離為8厘米,因此點P從B到C需要的時間為8/3秒。因此,點Q從C到A的時間為10/6秒,點P從B到C的時間為8/3秒,它們的時間之和為(10/6+8/3)秒=2秒。因此,點P和點Q在△ABC的邊BC上相遇,相遇點為D點。5、如圖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為正三角形,點E、F分別在菱形的邊BC、CD上滑動,且E、F不與B、C、D重合。(1)證明不論E、F在BC、CD上如何滑動,總有BE=CF;如下圖所示,連接AE、AF、BF、CE、CF、DE。因為ABCD是菱形,所以AD=BC=4,∠BAD=120°,因此△ABD是等邊三角形,所以BD=4。因為△AEF是正三角形,所以AE=EF=FA=4,因此△AEF是等邊三角形。因為AE=FA=4,所以∠EAF=60°,因此∠BAF=∠BAD-∠EAF=60°,因此△ABF是等邊三角形,所以BF=4。因為ABCD是菱形,所以∠ACB=∠BCD=60°,因此△BCD是等邊三角形,所以CD=4。因為ABCD是菱形,所以∠ADB=∠BDC=60°,因此△ADB和△BD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D=BD=CD=4。因為AE=4,所以∠AEB=∠AED=60°,所以四邊形ABED是一個圓形,所以∠EAB=∠EDB=30°,因此∠FCD=∠BCD-∠BCF=60°-30°=30°,因此△FCD是等腰三角形,所以CF=CD=4。因此,BE=BD-DE=4-CE=CF。因此,不論E、F在BC、CD上如何滑動,總有BE=CF。當點E、F在線段BC和CD上滑動時,我們需要分別探討四邊形AECF和三角形CEF的面積是否會發(fā)生變化。如果它們的面積不會發(fā)生變化,我們需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