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簡稱細條病,1918年首見于菲律賓。中國最早于1953年廣東珠江三角洲發(fā)現(xiàn),1950~1960年曾在華南、四川、浙江發(fā)生流行。1980年以來隨著雜交稻大力推廣和稻種南繁調運,發(fā)病區(qū)域因之廣大,目前已成為江南稻區(qū)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危害程度已遠超過稻白葉枯病,是我國重要的植物檢疫對象。福建省植保植檢站信息據(jù)2015年7月5日統(tǒng)計,福建雙季早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fā)生2萬畝。7-9月份多臺風影響雨氣候將使稻田大面積受淹,稻葉損傷,而引發(fā)細菌性條斑病的流行,預計下半年細條病將在低洼、洪澇地區(qū)及老病區(qū)上偏重發(fā)生,預計發(fā)生面積50萬畝。
癥狀
葉片上的病斑初為暗綠色水漬狀半透明小斑點,后沿葉脈擴展形成暗綠色至黃褐色纖細條斑,寬0.5~1mm,長3~5mm,最長可到6~8cm,呈油漬狀半透明。濕度大時病斑上出現(xiàn)許多細小的露珠狀深蜜黃色菌膿,干燥后不易脫落。病斑能在葉片上任何部位發(fā)生。嚴重時,病斑增多而聯(lián)合,局部成不規(guī)則的黃褐色至枯白色斑塊,外觀與白葉枯病有些相似,但對光檢查,任可以看出是由許多半透明的小條斑融合而成的,發(fā)病重時,稻株矮縮,葉片卷曲。病狀與水稻白葉枯病相似水稻細條病水稻白葉枯病相同點不同點細條病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葉鞘,苗期到抽穗期都會發(fā)生,但以分蘗末期至抽穗前期發(fā)病為多,危害嚴重時影響抽穗灌漿,造成嚴重損失秧苗期癥狀可見,在葉面任何部位都可發(fā)生,最初為暗綠色或黃綠色斑點后擴展成黃褐色短條狀病斑,枯死部和健全部界限明顯。
潮濕條件下在病斑上產(chǎn)生大量蠟黃色小珠狀細菌流膠,在葉背面較多,顏色較深白葉枯病秧苗期癥狀不明顯,先從葉尖和葉緣發(fā)生,暗綠色水漬狀半透明小點,沿葉脈擴展長條狀灰白色或黃白色病斑,病斑多時可連成長條斑,嚴重造成全葉枯死。潮濕條件下病斑上分泌蜜黃色小珠狀細菌流膠,顏色較淺,流膠的量比條斑病少病原學
病原菌:普羅特斯細菌門黃單胞菌科黃單胞菌屬稻生黃單胞菌稻細條斑致病變種
Xanthomonasoryzae
pv.Oryzicola菌體單生,短桿狀,單胞,偶成對但不成鏈,不形成芽孢、莢膜,大小1~2×0.3~0.5(μm),極生單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形態(tài)與生理性狀在瓊脂培養(yǎng)基上菌落圓形,黃色帶黏性,光滑發(fā)亮,邊緣整齊。生長最適溫度為25~28℃,最低溫度為8℃,最高溫度38℃,28℃下生長良好,致死溫度為51℃。其生理生化反應與稻白葉枯菌基本相似,不同點是,細菌性條斑病菌水解明膠和淀粉能力較強,生長快;能使明膠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產(chǎn)酸,2%葡萄糖和20mg/L青霉素基質生均能生長。病菌在稻谷里上的分布及寄主范圍
種殼上病菌最多,種皮次之,而種胚上僅有微量病菌,胚乳內則未發(fā)現(xiàn)病菌。凡種殼上帶菌較多的稻種,其種皮和種胚內病菌數(shù)量亦相應較高;反之,則病菌量偏低,甚至不帶菌。
寄主范圍窄,自然條件下寄主僅限于水稻、陸稻和野生稻。人工接種時,李氏禾也會受害。而玉米、高粱、稗草等禾本科10個屬的植物均不表現(xiàn)癥狀。侵染過程與傳播途徑(1)侵染過程:病菌可通過氣孔、受傷表皮細胞或泡狀細胞侵入寄主,繼而侵入葉肉細胞間隙,在具刺細胞及細胞間隙繁殖,很快充滿薄壁細胞組織,然后向維管束擴展。病菌僅僅侵染外層薄壁組織的維管束鞘細胞,而不侵染內層厚壁組織的維管束鞘細胞,在感染后期水稻葉片組織完全變黃。(2)傳播途徑:經(jīng)雨水、灌溉水、昆蟲及農(nóng)事操作等近距離的傳播蔓延,也可通過葉片之間的接觸傳播;而病原菌的遠距離傳播則靠種子調運。2134水細條病病害循環(huán)1.帶病種子和病殘體2.細菌3.病株4.病菌再侵染發(fā)病條件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發(fā)生。病菌主要在病稻種、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成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從氣孔或傷口侵入,借風、雨、露等傳播。在無病區(qū)主要通過帶菌種子傳入。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發(fā)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發(fā)病蔓延;臺風暴雨造成傷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過深加重發(fā)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階段發(fā)病嚴重。品種抗性品種間抗性有明顯差異,一般糯稻,秈稻較粳稻感病,常規(guī)稻較雜交稻抗病。一般植株較矮,葉片較窄小挺直,氣孔少且氣孔徑小的品種抗性強。同一品種通常是分蘗盛期至孕穗期易染病,抽穗期后抗性增強。抗性品種過氧化物酶同工酶,脂酶同工酶的活性高,酚類化合物,可溶性糖含量較多,而游離的氨基酸含量較少。氣候該病的發(fā)生流行要求高溫高濕。病害在12~18℃下都能發(fā)生,25~30℃最適。溫度主要影響潛育期長短,濕度主要影響病葉率和病斑數(shù),濕度越高,稻葉氣孔開啟就越多,時間也越長,就越有利于病菌侵入。雨水多,霧露大,尤其臺風暴雨多的年份,造成葉片傷口也多,對病害傳播侵染有利。栽培管理技術該病發(fā)生流行還與灌溉,施肥技術密切相關。用硝酸銨鈣化肥,不偏施遲施氮肥,可抑制病菌繁殖,減少稻體內游離氨基酸,增強稻株抗性。注意開溝排水,避免洪澇災害,不深灌串灌漫灌,適時露,曬田,都可減輕病害。病害循環(huán)防治(一)嚴格實行植物檢疫
無病區(qū)不從病區(qū)調種,確需引種時必須嚴格實行檢疫,帶菌種子不得外運,有效防止病害遠距離傳播。一旦發(fā)現(xiàn)疫情要嚴格封鎖,徹底清除。檢疫檢驗方法:產(chǎn)地檢驗、種子檢驗、噬菌體檢驗、血清學方法、致病性檢驗、免疫分離檢驗。1.產(chǎn)地檢驗
在國內調種引種前,盡量到產(chǎn)地作實地考察,尤其在孕穗抽穗期,對繁種田塊作產(chǎn)地檢疫,根據(jù)癥狀就能確認,十分有效且完全必要。2.種子檢驗如沒有實施田間的產(chǎn)地檢疫,就必須對調運中的種子,按種子量的0.1%~0.01%作抽樣檢查,種子樣品作下列程序的檢驗。取種子100~500g,脫殼或粉碎后用0.01MpH7.0磷酸緩沖液按1:2比例浸泡2~4h(4℃),過濾或離心,上清液經(jīng)高速離心濃縮(1000rpm/10min),得上清液和沉淀兩部分。上清液用于噬菌體檢測,沉淀經(jīng)懸浮后作血清學檢驗和接種試驗。3噬菌體檢驗分別于3個培養(yǎng)皿中加樣品的上清液和指示菌液各1m1,混勻后加NA培養(yǎng)基,搖勻后在28℃恒溫下培養(yǎng)12~16h,如出現(xiàn)噬菌斑,即可判斷該種子來自病區(qū)。4.血清學方法(ELISA檢測、免疫吸附分離)進行檢驗,也可用常規(guī)的種子分離法檢驗或者種子育苗檢驗。ELISA用于對病原菌進行ELISA檢測,方法成熟,檢測方便,耗費低。5.致病性檢驗
取沉淀的懸浮液用針刺法接種在感病品種(汕優(yōu)63)5~6葉齡的稻葉上,若有條斑病菌,5d后即可出現(xiàn)透明條斑。6.免疫分離檢測
利用?;寡鍖Σ≡膶;焦δ?,將樣品中的細菌吸附在固相載體上,通過半選擇性培養(yǎng)基,使細菌在半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長出特征性菌落,即可證明種子樣品是否帶菌。(二)加強無病種子基地建設及利用抗病品種
在雜交稻制種基地要強化防病措施,建立無病種子田。據(jù)廣西、江蘇等地鑒定,中抗以上且表現(xiàn)較穩(wěn)定的常規(guī)稻品種有:晚秈361、華竹40、包二白、廣晚5號、雙桂1號、青華矮、南粳15等;湘早先7號、贛秀早1號、汕514等也較抗??;雜優(yōu)稻表現(xiàn)中抗的有:協(xié)優(yōu)49、西優(yōu)28、汕優(yōu)IP-9、威優(yōu)6號、汕優(yōu)6號、泗優(yōu)6號、鋼優(yōu)6號等;抗源品種有:玻璃占、晚鐵矮、花皮山糯等12個。(三)種子處理種子消毒:可用85%三氯異氰尿酸300~500倍液;或1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10%乙蒜素乳油5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2000倍液等,早稻浸種24~48h,晚稻浸種10~12h,浸種后洗凈再催芽播種。溫湯浸種:稻種在50℃溫水中預熱3min,然后放入55℃溫水中浸泡lOmin,期間,至少翻動或攪拌3次。處理后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溫,可有效地殺死種子上的病菌。(四)栽培管理
早稻播種前及時清理露天稻草。早晚稻均應注意選擇遠離稻草堆、曬場,前作及鄰近均無病的田塊作秧田,不用流經(jīng)草堆、草房和雜草叢生處的水灌溉,不用病草催芽、蓋秧和扎秧把。如前作有病,應及早灌水犁耙漚田15~20d以上,若每畝施石灰25~30kg耙漚則更好。秧苗不深灌水,在三葉期和移栽前3~5d各噴藥1次。
水是傳菌媒介,要抓好以管水為中心的田間管理,做好渠系配套,排灌分家,淺水勤灌,防止串灌、漫灌、浸灌,適時曬田。在施肥上應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及巧施穗肥;要氮、磷、鉀綜合施用,以增強植株抗病力。
(五)藥劑防治
施藥應根據(jù)田間病情調查及預測趨勢,重點在于秧苗期噴藥保護和大田期封鎖發(fā)病中心。暴風雨、臺風及洪澇之后應立即噴藥。常用的藥劑有:
1噻菌銅:20%噻菌銅具有很好的內吸、保護和治療作用,藥效持久,可達10天左右。發(fā)病初期畝用20%的噻菌銅30毫升兌水30公斤噴霧,若發(fā)病較重,則畝用20%噻菌銅40毫升兌水40公斤噴霧,間隔6~8天重新用藥更佳。
2葉枯唑:20%的葉枯唑具有良好保護和內吸治療作用,有較長的持效期。秧田期一般掌握在4到5葉期用藥,但老病區(qū),特別是秧苗受水淹而感病時,應在三葉期和移栽前3到5天各噴一次,每畝用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120到150克。大田噴藥應注意封鎖發(fā)病中心,控制病害蔓延,每畝可用可濕性粉劑200克預防白葉枯病擴展。3中生菌素:3%的中生菌素20克兌水30公斤防治效果也相當理想。4其他藥劑20%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液,50%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1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500倍液,代森銨水劑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