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第3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專題1文言文閱讀任務4考點突破第2講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文化常識教師用書_第1頁
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第3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專題1文言文閱讀任務4考點突破第2講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文化常識教師用書_第2頁
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第3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專題1文言文閱讀任務4考點突破第2講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文化常識教師用書_第3頁
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第3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專題1文言文閱讀任務4考點突破第2講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文化常識教師用書_第4頁
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第3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專題1文言文閱讀任務4考點突破第2講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文化常識教師用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講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文化常識近幾年,高考的命題立意更注重立德樹人、文化傳承與理解。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體現(xiàn)出高考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古代文化常識題重在考查識記能力,但由于該考點所考查的詞語大多是從文言文材料中引發(fā)出來的,故兼考查理解能力和推斷能力。對于這一考點的復習,首先應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點,明確備考方向。其次在重視平時積累的基礎上,靈活掌握必要的答題方法。1.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識為主高考設置古代文化常識題,目的在于提高文化素養(yǎng),傳承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命題時側重于考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識。四個選項中一般有兩個選項是熟悉的,答題時可依據(jù)平時所學知識直接判斷。2.兼具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識高考古代文化常識題要依據(jù)文言文閱讀材料來設題,因此難免有生僻、偏難的題目出現(xiàn)。這類題目表面上生僻,實則暗含了諸多“熟悉”因素,有的與教材(不僅是語文教材,還包括歷史教材、地理教材等)中某些文化常識相關,有的跟選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對這類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識,要多依據(jù)選文內(nèi)容來判斷。一、備考方略古代文化常識分為天文歷法、官職典制、禮俗禮儀、姓氏稱謂、文化典籍等幾大類。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逐年擴大考查范圍,這就要求不僅要掌握一定的解題技法,更要拓展知識面,注重積累。復習備考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強化記憶,掌握識記技巧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采用選擇題的形式,這種考查方式大多停留在識記層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識記技巧是十分有必要的。(1)一線串珠法。不計其數(shù)的古代文化常識就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如果有一根線將它們串起來,就能使其系統(tǒng)化。這根線可以是時間、空間、風格、內(nèi)容等,如記憶古代文化常識中的人物稱謂,可以以人物姓名為一條線,串起人物的字、號、謚號、特殊稱謂等全部稱謂,如李白的稱謂: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2)歸類聯(lián)想法。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要進行必要的歸類聯(lián)想,即由一點展開相似或相反的相關聯(lián)想,如識記科舉制度這方面的知識點時,可以聯(lián)想到漢代實行察舉征辟制,隋唐開始實行科舉制,明朝正式將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2.立足教材,緊扣教材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大多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很多考查點都能從教材所選課文中找到關聯(lián)。對教材中涉及的文言文和古詩詞及其注釋、作者簡介、作品介紹等,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3.加強針對性訓練古代文化常識不能只靠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與靈活運用??芍谱餍】ㄆ?,強化記憶;也可同學間互相出題,互相考查,提高解題能力等。另外,對于平時做過的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練習題,尤其是那些做錯的題,注意收集、整理到一個本子上。二、解題指導古文化常識題解題“四技法”1.調(diào)動積累直接判該方法主要依據(jù)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直接判定選項的正誤。(1)聯(lián)系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如“陛下”一詞,可以聯(lián)系古裝電視劇,臣民對皇帝敬稱“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據(jù)初中歷史所學的中國古代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關知識直接判斷。(2)聯(lián)想教材所學知識。初高中語文教材課下注釋及附錄文章中的專用詞語、古今異義、文學知識等很多都屬于古代文化常識,如2021年新高考全國Ⅰ卷的“海內(nèi),即國內(nèi),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可聯(lián)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海內(nèi)”,《齊桓晉文之事》中“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的“海內(nèi)”。2.剖析詞語巧推斷試題中的文化常識詞語可通過對構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構方式的分析,或聯(lián)系相關成語,剖析語素內(nèi)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題目的正誤,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遷。聯(lián)系“罷黜”一詞,“黜”應指降職;結合“陟罰臧否”一詞,“陟”應指升職。3.結合語境深推斷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識詞語的含義,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信息加以推斷,如2020年全國Ⅱ卷中的“保任,意思是擔保或擔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薦人才而負擔保責任”,可以根據(jù)原文“安中疏請自今招延山林道術之士,當責所屬保任”判斷其是正確的。4.遇生判對靈活斷因為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置,如果出現(xiàn)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識,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以上4種技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2021·高考全國甲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解題指津:選項技巧運用A.釁鼓,指古代戰(zhàn)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在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此選項可聯(lián)想教材所學知識判斷。教材中課文《齊桓晉文之事》中有“將以釁鐘”,“釁鐘,指古代新鐘鑄成,宰殺牲口,取血涂鐘行祭”。A項正確B.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宗廟”可聯(lián)系教材《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吧琊ⅰ笨稍俳Y合歷史積累,如《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處“社稷”就代指國家朝廷。B項正確C.閏月,農(nóng)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此項可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判斷,特別是親朋好友的生日有的是閏月的?!凹釉谀吃轮啊卞e誤,應該是“加在某月之后”。C項不正確D.輜重,文中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此項可采用遇生判對的原則,或結合語境判斷。原文中“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是說打敗敵軍,殺掉副將,繳獲了軍用物資。行軍打仗所使用的東西無非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D項正確1.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丁內(nèi)憂”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B.吏部,中國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C.“詔”是指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常見的表達這種意思的詞語還有制、誥、敕、諭等。D.謚,是他人給予死者的一種稱號,有官謚、私謚之分,有褒有貶。B解析: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武官由兵部掌管,科舉由禮部掌管。2.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禮記》成書于西漢,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是儒、釋、道思想的資料匯編。B.緋魚,指緋衣與魚符袋,舊時朝官的服飾。唐制,五品以上佩魚符袋,宋代因襲之。C.國子監(jiān),中國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D.秋賦,也稱秋貢、秋薦,唐宋時州府向朝廷薦舉會試人員的選拔考試。因于秋季舉行,故有此稱。A解析:《禮記》是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3.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篡虐,指徐羨之等人在文帝剛剛當皇帝時有奪取君位和殘暴肆虐的思想行為。B.朝服,指在重大典禮時所穿的禮服,主要用于朝會,是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C.開府,古代指高級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選僚屬之意,漢朝三公等可以開府,后來開府資格有時會放寬。D.封邑,指君主賜以領地或者食邑,并將封邑內(nèi)的所有權力轉(zhuǎn)讓給封君作為獎賞。D解析:“所有權力”錯誤,封邑通常是皇帝封賞給功臣的一種優(yōu)厚待遇,只能負責收取租賦;而封地擁有實權,可以制定法律,擁有軍隊,有自己的官僚體系,權力十分強大。古代文化常識1.與科舉、選拔人才相關①進士,元明清時,通過會試的貢士,經(jīng)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②三甲,明清殿試后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③連中三元,主要意思是一個人身兼解元、會元、狀元。具體是鄉(xiāng)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④古代的各級考試,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普通讀書人通過縣試成為童生。童生通過院試,成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秀才通過鄉(xiāng)試,成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舉人通過會試,成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貢士通過殿試,成為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⑤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是考取貢士的考試,是集中全國舉人會同考試之意。參加的人是舉人,時間是鄉(xiāng)試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闈”或“禮闈”。⑥殿試,為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由唐高宗創(chuàng)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為常制。⑦童子科,中國古代主要通過童子科來選拔神童,童子科萌芽于漢代,但尚未形成正式的科舉考試制度,選拔方式以薦舉為主。⑧童生,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yè)的讀書人,不論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⑨貢、舉,“貢”,指貢士;“舉”指鄉(xiāng)舉里選。古時地方官府向帝王薦舉人才,有鄉(xiāng)里選舉諸侯貢士之制,至漢始合貢、舉為一,而渾稱“貢舉”。⑩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后來,“孝廉”這個稱呼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舉孝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拔官吏的制度。?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能之秀異者,是一種泛稱。魏晉南北朝時期,“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與科舉制中的“秀才”不是一個概念。2.六部職能①兵部,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②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diào)動等。③戶部,掌管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④禮部,掌管禮儀、祭祀典禮、學校、科舉、宴饗等事宜。⑤刑部,掌管全國刑罰政令、審核刑名。⑥工部,主管各項工程、屯田、水利、交通。⑦六部長官,六部最高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或稱右侍郎。3.幾個常見的中央官職名稱①三公九卿,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高級官職,它的設立始于秦朝。因這是中央最高官職,權力很大,所以在東漢初期,開國皇帝劉秀限制三公的權力,大權獨攬,三公的實際地位開始下降。魏晉以后,隨著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權力逐漸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統(tǒng)一后,三公九卿制讓位于三省六部制。②三公,兩漢尤其是西漢的官制延續(xù)了秦朝官制,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尤為突出,是國君手下負責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也稱“三司”。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東漢至魏晉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③御史臺,古代官署的名稱。先秦時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相如顧召趙御史曰”,從秦朝開始監(jiān)察官員,并且御史臺的長官應為御史大夫。④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有輔佐之意。中國的宰相在歷代王朝有不同的稱謂。⑤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首相的意思與當今某些國家內(nèi)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是大致相同的。⑥鴻臚寺,官署名。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jié)之意,鴻臚寺的主官為鴻臚寺卿,掌管朝會、賓客、儀禮等事宜。⑦中官,在古代含義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來還可指宮內(nèi)、朝內(nèi)之官。4.與古代皇位繼承相關①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為繼承君位的人,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繼承人,不能指其他兒子。太子的別稱:皇嗣、皇儲、帝儲、儲皇、儲胤、儲君、儲嫡、儲嗣、儲貳、儲副、儲兩、元儲、儲元、東儲、儲闈、儲宮、副主、副君東宮、青宮。(注:太子所居的宮殿在東面,故稱東宮;東面對應的顏色是青色,故稱青宮)②建儲,意為確定儲君,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③嫡長子繼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chǎn)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5.對百姓的稱呼①布衣,指平民,因平民多穿麻、葛織物,后世以布衣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②黎民,即眾民之意。③黔首,是戰(zhàn)國時的秦國以及后來統(tǒng)一六國的秦朝對治下平民的稱呼。秦朝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尚黑,且平民也以黑巾裹頭,故而稱其為“黔首”。④庶人,又稱“庶民”。西周以后多將此詞用于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當時的庶人地位比奴隸高,可以接受周天子的賞賜。到了春秋時代,庶人的地位大約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后,泛指未做官的平民百姓。⑤流民,指因自然災害或戰(zhàn)亂而流亡在外,生活沒有著落的人。6.與臣子進言、進諫相關①詣闕、赴闕,既可指到朝廷也可指到京都。②伏闕,古代一種禮儀,本指官員拜伏在宮闕之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③伏閤(gé),唐朝大明宮中的紫宸殿稱“閤”,是天子朔望日接見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④疏,是封建社會大臣向帝王進言使用的文書的統(tǒng)稱,屬于上行公文。⑤表,是古代臣下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如晉武帝時,李密給皇帝上了《陳情表》。7.與古代統(tǒng)治者、皇帝相關①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②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wèi)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③先帝,一般指古代人所說的前皇帝,也指遠古帝王。④宮車晏駕,宮車遲出,舊為帝王死亡的隱諱說法。晏,遲。⑤璽書,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書,秦以后指皇帝的詔書。⑥禪讓,指古代帝王把王位讓給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讓給更賢能的人。有主動禪讓與被動禪讓之別。⑦蹕(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車駕;移蹕,指帝王出行。有時“移蹕”指遷都。⑧禁軍,是封建時代擔任護衛(wèi)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wèi)軍、御林軍、羽林軍等。⑨北狩,一指到北方狩獵;二借指向北進軍;三指皇帝被擄到北方去的婉辭,如宋徽宗、宋欽宗都被擄到北方去,成為階下囚,南宋稱之為“二帝北狩”。⑩朕,人稱代詞,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闕,外大門的一種形式,種類按其所在位置有宮闕、壇廟闕、墓祠闕、城闕等,又借指宮廷。?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拜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幸,指封建帝王親臨某地或?qū)檺坼鷭?。召幸特指皇帝對嬪妃的召見。近幸則多指帝王對臣下而言。?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類似用語還有“踐阼、踐極、踐統(tǒng)、踐位、踐國、踐帝”等。結構相似,但無“登臨皇位”的意思的詞有“踐政、踐蒞、踐襲、踐事”。踐政、踐蒞:當政在任。踐襲:蹈襲,沿用。踐事:供職、充役。?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獵的地方。?稱制,指君主制時代在嗣君年幼、無法親自聽政的時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代理皇帝執(zhí)掌國政。?詔,是天子下達臣屬的文體,分為即位詔、遺詔、表詔、密詔、手詔、口詔等,屬于命令文體。?敕,中國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詔獄,指九卿、郡守一級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詔書才能系獄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監(jiān)獄。?行在,也稱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或?qū)V柑熳友残兴街?。eq\o(○,\s\up2(21))郎中令,是皇帝的侍從護衛(wèi)官,主要掌管宮殿門戶等,屬于九卿之一。雖然級別不算很高,但是多為皇帝的親信之人擔任。eq\o(○,\s\up2(22))禁中,即宮禁,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qū)m中禁衛(wèi)森嚴,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稱“宮禁”。eq\o(○,\s\up2(23))改元,歷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間改換年號,新年號開始的一年稱改元。8.古人的名、字、號①名字,古人一出生就會取名,成年后(男行冠禮,女行笄禮后)則會有字,字又稱“表字”。②號,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疤枴笔且环N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類似今天的筆名、藝名。古代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③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的簡稱。即僅稱呼此人的“字”,代替其名。9.古人的名、字、號不可亂稱謂①父母起的“名”一般用以自稱或是署名,如果直接以“名”來稱呼他人,在封建時代可以算作“犯諱”。②男子20歲舉行加冠禮時(女子15歲行笄禮時)取字?!白帧笔秋@示尊敬的一種稱呼方法,如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當時的人在稱呼王國維時,需以“靜安”來代替,直呼全名便是失禮的行為。③號一般是自己起的,相當于是筆名或藝名,其他人一般不會直接喊別人號。④皇上稱呼臣子、父親稱呼兒子、上級稱呼下級時,都可以直呼其名。無話不說的親密好友,有時也會“直呼其名”。但在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段里,長輩在稱呼小輩時,還是會客氣地以“字”來稱呼,表示對晚輩的尊重,如: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用蘇轍的字“子由”來稱呼弟弟,以示尊重。10.廟號、謚號、年號①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②謚號,指人死后,后人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有官謚、私謚之分,如漢高祖是劉邦的廟號,謚號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習慣用謚號稱呼皇帝,應該稱漢高帝,漢高祖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提法。③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fā)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始創(chuàng)年號為元狩,并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nèi)訌外憂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后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④皇帝的廟號與謚號,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白妗敝簽E,始于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西秦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康熙皇帝,本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圣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11.與死亡相關①歿,古人用沉沒比喻死亡,“沒”是死的委婉說法,如曹操《加棗祗子處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沒?!焙髞硪姿詾榇跖?,亦作“歿”,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其身未歿,諸侯倍叛。”②崩,本義是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倒塌來比喻,由此從周代開始對帝王的死稱“崩”。③薨(hōng),指成群的昆蟲一起飛的聲音;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貴族。④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為死亡的通稱。⑤東園秘器,古代的高級葬具,起初僅指皇帝的棺木,后也可作為一種榮耀賜予大臣和外戚。⑥山陵,指山岳,舊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山陵崩”是帝王或皇后死亡的委婉語。⑦弒,封建時代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⑧其他稱呼,稱死去的父親為“先考”“先父”;稱死去的母親為“先妣”“先母”;稱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12.與守喪相關①丁憂,當儒家思想主導意識形態(tài)后,“以孝治天下”就成了中國歷代正統(tǒng)王朝的基本國策。孝道最重喪禮,父母任何一方去世,兒子需要守孝三年,這叫“丁憂”,也叫“丁艱”。父親去世,叫“丁父憂”,母親去世,叫“丁母憂”“丁內(nèi)憂”。②服闋,“闋”的意思是“終了”,“服闋”即“穿喪服的時間終了,守喪期滿”,守喪期滿除服。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三年內(nèi)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亦稱為“終制”“終喪”。③居喪,又稱守喪或丁憂。在居喪期間,死者的親屬或其他有關人員一般要遵守某些特定的規(guī)范。④奪情,又叫“奪哀”“奪服”“奪情起復”,是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離開公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⑤期、功: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13.古人的行為禮節(jié)①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鞍荨笨芍附o官職,“拜官”為舊時常用語。②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③稽首,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見面禮節(jié)。④推手,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據(jù)對象的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對庶姓,沒有親屬關系,推手時稍微往下;對異姓,有婚姻關系的,則是平推手;對同姓,同一個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時稍微舉高。14.與古人年齡相關①總角,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發(fā)型。頭發(fā)梳成兩個發(fā)髻,如頭頂兩角。后代稱兒童時代。②豆蔻年華,指少女十三四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③及笄(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fā),用笄貫之,因此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④弱冠,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不能用于女子。⑤而立,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后來用“而立”指人30歲。⑥不惑,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出自《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后來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⑦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八九十歲。15.我國古代紀年法①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②年號紀年法,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等。③干支紀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用以紀年,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④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①匈奴,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qū)。匈奴在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并控制西域,后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②契丹,我國古代游牧民族,發(fā)源于中國東北地區(qū),10世紀初建立契丹,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③吐蕃,公元7至9世紀,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松贊干布與唐朝文成公主聯(lián)姻,吐蕃與唐朝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至為密切。④西夏,1038-1227年,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jīng)十帝,享國189年。西夏曾與北宋對峙,蘇軾詞里“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的就是西夏。⑤單于,是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專稱。意為廣大之貌。此稱號始創(chuàng)于匈奴著名的冒頓單于之父頭曼單于,之后該稱號一直沿襲至匈奴滅亡。閼氏,匈奴單于的配偶的稱號,如同王后。⑥可汗,最初,這個稱呼是部落里一般部眾對首領的尊稱,史書稱“可寒”,原意是“國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渾、鐵勒、高昌回鶻、鐵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國,其最高統(tǒng)治者皆稱“可汗”,后流傳到中亞、西亞。⑦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指華夏族以外的四方少數(shù)民族。⑧百越,也叫百粵,泛指各個部落。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17.與古代典籍相關①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這六部經(jīng)典著作的全名依次為《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樂經(jīng)》《春秋》。②墳典,“三墳五典”的并稱,后轉(zhuǎn)為古代典籍的統(tǒng)稱。“三墳”指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書,“五典”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③散文,古代為了區(qū)別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jīng)、傳、史在內(nèi))一律稱為“散文”。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④讖(chèn)緯,是古代漢族民間神學預言,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是秦漢間儒家編造的預示吉兇的隱語,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jīng)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讖緯出于神學迷信,讖是方士們造作的圖錄隱語,緯是相對于經(jīng)學而言,即以神學迷信附會和解釋儒家經(jīng)書的。⑤經(jīng)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nèi)容區(qū)分的四大部類。經(jīng),經(jīng)書,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詩詞匯編。⑥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jīng)書。18.與古代首都相關①京師,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秦時的咸陽,漢時的長安,唐時的長安,北宋時的汴梁,南宋時的臨安等。②對首都的稱謂,京城、京都、京師。③京畿,“京”指國都,“京畿”指國都及其周圍千里以內(nèi)的地區(qū),也作“京圻(qí)”。④京兆,是西安的古稱,漢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稱,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對都城轄域的稱謂。19.與古代官職任免、離退相關①補,指古代補充缺職或候補而非正式任命。②權,指臨時代職。③贈,追贈,古代皇帝給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榮譽稱號。④致仕,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指官員辭職歸家。源于周代,漢以后形成制度。“解職”與“致仕”詞義相近。“致政”,官吏將執(zhí)政的權柄歸還給君主,指古代官員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員一般在70歲時退休,有疾患則可提前退休。⑤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回老家安度晚年,如《后漢書·張衡傳》中有“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也可以表達為“自請以歸”。⑥削秩,秩,既指官吏的俸祿,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階、品級。削秩,指削除官職。⑦擢,一般表示升官,“徙”則表示一般的調(diào)職。⑧左遷,降職的委婉說法。⑨出,含義豐富,指京官離開京城去地方上任職?!杜眯胁⑿颉分械摹坝璩龉俣?,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中的“出官”也是這個意思。⑩黜,指罷免官職,古代表示罷免官職的詞還有“奪、免、去、廢”等。?攝,古有“代理”之意,“攝政”指代國君處理國政。?轉(zhuǎn),是關于職務調(diào)動的,《張衡傳》中有“再轉(zhuǎn)復為太史令”。?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解褐,謂脫去布衣,擔任官職。?拜,指古代舉行儀式,授予官職。?責授,指降級授予官職,貶謫官員,不限降低幾級。?其他,“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署”“權”則表示暫代官職。20.與天文地理相關①朔、晦,每月的初一稱為“朔”,每月的最后一天稱為“晦”。②望、既望,農(nóng)歷的每月十五稱為“望日”,農(nóng)歷的每月十六稱為“既望”。③閏月,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在古代,閏月特指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每二至三年置一閏,古代曾采用十九年置七閏的閏周。閏月加在某月之后,稱為“閏某月”。④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小時。漢代命名為夜半(23~1時)、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11~13時)、日昳(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21~23時)。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如夜半為子時,雞鳴為丑時,依次遞推。⑤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第三個月。⑥關中,指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一帶,因為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所以取四關之中之意。⑦舍,古代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軍隊住一宿也叫舍。⑧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qū)。從中原看,地處長江之外,故稱“江表”。⑨路,是宋代的最高行政區(qū)劃名,略似唐代的“道”,仿唐代的道制而置。如“烽火揚州路”。⑩阡陌,阡,南北向的田間小路;陌,東西向的田間小路。?陰、陽,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如“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河內(nèi),黃河以北的地方。?八荒,八方最偏遠的地方,也代指天下。?六合,天地四方。?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國。?東隅、桑榆,東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時間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時間晚。21.與古代祭祀相關①俎豆,指俎和豆,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兩種器皿,也指祭祀、奉祀。②祖帳,指在道路旁設帳踐行?!白妗币鉃椤芭R行祭路神”,如《荊軻刺秦王》中有“既祖,取道”,后引申為“餞行和送別”。③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對象分為天神、地衹、人鬼。(天地只能由統(tǒng)治者祭祀)④謁廟,指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于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⑤尚饗,表示希望死者來享用祭品的意思,多用作祭文的結語。⑥告廟,指古代天子或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⑦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由于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后來人們就用“社稷”來代表國家。⑧城隍,道教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⑨卜筮,古時預測吉兇,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合稱“卜筮”。古代也稱以占卦為業(yè)的人。⑩家廟,是為祖先立的廟,廟中供奉神位等,依時祭祀,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上古叫宗廟,唐朝為私廟,宋改為家廟。?禊,古代春、秋兩季為消除不祥而在水邊舉行的祭祀。?社日,是古代農(nóng)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始有秋社。自宋代起,立春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后土,地神,相對皇天而言。22.與刑罰、賞賜相關①黥(qíng),古代在人臉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黥竄,就是刺配,在犯人臉部刺字并發(fā)配到邊遠地方。②賜緋,賜給緋色官服,指官員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賜準許服緋,以示恩寵。③賜姓,古代天子據(jù)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多指以國姓賜予功臣,以示褒寵。④贈,又叫“追贈”,指古代皇帝為已經(jīng)去世的官員及其親屬給予的加封。23.與稱呼相關①夫人,漢代以前,用于稱帝王的妃嬪,漢代以后,用于稱王公大臣之妻,后來指對對方妻子的尊稱和下人對主人妻妾的稱呼。②足下,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是舊時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戰(zhàn)國時多用以稱君主。③從弟,古代指同曾祖父、不同父親且年幼于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弟。④從兄,古代指同曾祖父、不同父親且年長于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兄。⑤女弟、女兄,女弟指妹妹,女兄指姐姐。⑥從叔,指祖父親兄弟的比父親年幼的兒子,即父親的堂弟。⑦參、商,指兄弟不和睦。參星與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對立,不和睦。⑧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⑨亞父,對對方的敬稱,意為僅次于父親。24.與戰(zhàn)爭相關①符,是朝廷封官、傳達命令和調(diào)兵遣將的憑證,剖分為二,相關人員各執(zhí)一方,只有合二為一時,方能生效。②銜枚,古代軍隊在秘密行動時,兵士橫銜“枚”于口中,以禁喧嘩。③行伍,我國古代兵制,五人為伍,五伍為行,后用“行伍”泛指軍隊。④繕甲兵,指修繕鎧甲兵器,準備作戰(zhàn)。⑤勤王,多指君主的統(tǒng)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⑥干戈,指武器,“干”指盾牌,“戈”指類似矛的進攻型武器。⑦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后泛指軍隊。⑧俯首系頸,意思是愿意服從、投降。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⑨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⑩吳鉤,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滿傳奇色彩,后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征。25.與史書相關①《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作者是春秋末年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