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xué)年完整公開課版文言文復(fù)習(xí)_第1頁
2023學(xué)年完整公開課版文言文復(fù)習(xí)_第2頁
2023學(xué)年完整公開課版文言文復(fù)習(xí)_第3頁
2023學(xué)年完整公開課版文言文復(fù)習(xí)_第4頁
2023學(xué)年完整公開課版文言文復(fù)習(x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中文言翻譯復(fù)習(xí)文言文我為什么不懂?⒈理解B

①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②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文言文閱讀考綱說明③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⒉綜合分析C

①篩選文中的信息

②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⒊鑒賞評價E

①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dá)技巧

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A.文言文翻譯誤點診治(一)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二)以今義當(dāng)古義(三)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四)單音節(jié)詞語沒有轉(zhuǎn)化為

雙音節(jié)詞(五)不懂語境推斷導(dǎo)致誤譯(六)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七)省略成分沒有譯出(八)該增添的內(nèi)容沒有增添(九)不明詞類活用導(dǎo)致誤譯(十)譯句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一)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

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xiàn)代漢語對譯。

例:原文:乃遺羆鐵券,云城全當(dāng)授本州刺史。(04年遼寧卷)

譯文:于是就頒賜給王羆鐵制的文券,說只要荊州城得以保全就授予他本州刺史一職。注①鐵券:古代皇帝頒賜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種特權(quán)的憑證。丹書鐵券

拼音:dānshūtiěquàn

成語釋義:丹書:用朱砂寫字;鐵券:用鐵制的憑證。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yōu)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

成語出處:《后漢書·祭遵傳》:“丹書鐵券,傳于無窮?!?/p>

成語例子:先朝賜有~,安居樂業(yè)。(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七回)(二)以今義當(dāng)古義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義已經(jīng)變化了,有的詞義擴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zhuǎn)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jù)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可以今義當(dāng)古義。下面幾例翻譯均是不妥的。例1原文:郡不產(chǎn)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mào)糴糧食。(04年全國卷Ⅰ)譯文:郡中不產(chǎn)稻谷,而海里出產(chǎn)珠寶,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

例2

原文:隱處窮澤,身自耕傭。(04年全國卷Ⅰ)

譯文:隱居在貧窮的水邊,親自種田做工。

古:“窮”指“不得志”“偏僻”等義。今:“窮”詞義轉(zhuǎn)移,指“生活困難”。古:“谷”泛指一切糧食。今:“谷”詞義縮小,特指稻谷。

例3:原文:意氣益厲,乘勝逐北。(04年天津卷)

譯文:精神更加振奮,趁著勝利向北方追擊。

譯句中把“北”譯成“北方”不當(dāng),“北”在古代有“潰?。ǖ能婈牐敝猓纭哆^秦論》中“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北”。例1句中的“北”亦屬此義。例3:原文:唯羆信著于人,莫有隱者,得粟不少諸州。(04年遼寧卷)

譯文:只有王羆能取信于民,沒有隱居的人,(所以)他征收的糧食不比各州少。(三)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例2:原文: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04年江蘇卷)

譯文: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以利祿改變它呢?

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yīng)當(dāng)譯成“因為”。

例1:原文: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節(jié)。

(04年江蘇卷)

譯文:(蔡京)常常曲意事二人,徐勣并沒有降低自己的品節(jié)來(接納蔡京)。譯句沒有把“曲意事”譯出來,應(yīng)當(dāng)譯成“違心地奉承”。(四)單音節(jié)詞語沒有轉(zhuǎn)化為雙音節(jié)詞例1:原文:丞后進(jìn)之,續(xù)乃出前所懸者以杜其意。(05年湖北省八校聯(lián)考卷)

譯文:丞后來又送魚給他,續(xù)就拿出先前懸掛著的東西(給他看)來杜絕他送魚的想法。例2: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五)不懂語境推斷導(dǎo)致誤譯例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03年高考卷)

譯文:裴矩于是能夠當(dāng)廷辯駁,不肯當(dāng)面順從。

資料佐證

郡不加尋察,遂結(jié)竟其罪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全國卷Ⅰ:河北、河南等地)

廣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全國卷Ⅳ:陜西、內(nèi)蒙等地)

于是,就于是,就于是,就竟,終⒉災(zāi)異數(shù)見,群下莫敢正言,福復(fù)上書,……上遂不納。(《漢書·梅福傳》)例2:原文:以安民濟物為心期。(湖北黃石二中05年高考模擬題)

譯文:把安撫救濟老百姓接濟財物作為心中的目標(biāo)。資料佐證:

人物、招致物議(眾人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故(去世)例2:原文: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04全國卷Ⅳ)

譯文:有才德并且錢財多,就會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錢財卻多,就會增加他的過失。正確譯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增加他的過失。課文佐證:

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信陵君竊符救趙》)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必考18個常見文言虛詞: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虛詞巧記訣:

與其則乎焉于,

何若乃者也與。

因為而且所以。與其則(擇)乎焉于(腌魚),

何若乃者(擇)也與(野魚)。

因為而且所以。(六)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原文:此金者,圣主所以惠養(yǎng)老臣也,故樂與鄉(xiāng)黨宗族共饗其賜。(04年全國卷Ⅳ)譯文:金錢這東西,是圣明的君主所用來賜給我養(yǎng)老的,所以(我)很樂意與宗族同鄉(xiāng)共同享受他的恩賜。

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表提頓作用的“者”刪去,造成錯誤。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jié),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dāng)?shù)脑~可以用來表示它,應(yīng)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yīng)該從譯句中去掉,并在適當(dāng)?shù)牡胤郊由吓袛嘣~“是”。

(七)省略成分沒有譯出例1:原文:權(quán)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譯文:孫權(quán)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yīng)該在“孫權(quán)”的后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介詞、量詞等)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整。例2:原文: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02年全國卷)

譯文:等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都表示悲痛。原文: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與不知(之者),皆為(之)盡哀。

譯文:等到(他)死的時候,天下熟知(他)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八)該增添的內(nèi)容沒有增添

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的連貫通暢或為了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必須增添一些內(nèi)容,才算恰當(dāng)。例1:原文: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文:然而一個人力量足夠到達(dá)那里,在別人看來是應(yīng)當(dāng)譏笑的,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后悔的。

正確譯文:然而一個人力量足夠到達(dá)那里,(卻沒有到達(dá)),在別人看來是應(yīng)當(dāng)譏笑的,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后悔的。例2:原文:唯羆信著于人,莫有隱者,得粟不少諸州。

譯文:只有王羆能取信于民,沒有隱匿的人,他征收的糧食不少于各州。正確譯文:只有王羆能取信于民,沒有隱匿的人,(所以)他征收的糧食不少于各州。(九)不明詞類活用導(dǎo)致誤譯例1:原文:隱處窮澤,身自耕傭。(04年全國卷Ⅰ)

譯文:隱居在偏僻的水邊,身體親自種田做工。古漢語詞類活用現(xiàn)象非常普遍,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作狀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數(shù)詞活用作動詞和使動、意動、為動用法等,必須活學(xué)活記活用。例2:原文: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04年湖南卷)

譯文:憑著這酒把真性情全部顯現(xiàn)出來并揚名于后世。正確譯文:憑著這酒保全了他們的真性情,并揚名于后世。(“全”在文中是使動用法)課文佐證:

以五年為期,必復(fù)之全之。(《病梅館記》)(十)譯句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例1:原文: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譯文: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卻沒有找到。這個句子翻譯得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后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在古代漢語中,主謂倒裝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等,在翻譯時,要恢復(fù)成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2:原文: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04年上海卷)

譯文:如果有人看見像這位老人一樣所遇見的兇暴,也一定不會給(他馬駒)。正確譯文:如果有人像這位老人一樣被欺負(fù),也一定不會給(他馬駒)。句式、活用,一篇搞定陳子虛者,浙江東陽人也。其父烏有公,安貧樂道,敝屣榮華。子虛不甘貧賤一生,以光耀門楣、富國強兵、救民水火為己任。鄉(xiāng)賢見其談吐不凡,目之為“馬之千里者”。勞作之余,子虛常閉門苦讀。每見劣紳魚肉百姓而人莫予毒、洋洋自得之狀可掬,輒廢書而嘆:“百無一用是書生!”遂萌求師習(xí)武之意。不遠(yuǎn)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學(xué)藝。旅途之中,登高望遠(yuǎn),臨流賦詩,常興“美哉江山,惜乎玷于豺狼之手”之慨。

既入少林,受業(yè)于覺空大師。不數(shù)月,即自能意守貞元,心不為形役。三年后,學(xué)成下山,路遇強賊剪徑??帐謸糍\,兵不血刃,強賊抱頭鼠竄。子虛歸家之后,習(xí)藝頗勤,廣采百家,融鑄變通,十載之后,遂成當(dāng)世一流高手。陳子虛者,浙江東陽人也。(判斷句)其父烏有公,安貧樂道,敝屣榮華。(意動)子虛不甘貧賤一生,以光耀門楣、富國強兵(使動)、救民水火(省略句、狀語后置句)為己任。鄉(xiāng)賢見其談吐不凡,目(名作動)之為“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句)。勞作之余,子虛常閉門苦讀。每見劣紳魚肉(意動)百姓而人莫予毒(賓語前置)、洋洋自得之狀可掬,輒廢書而嘆:“百無一用是書生!”遂萌求師習(xí)武之意。不遠(yuǎn)(意動)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學(xué)藝。旅途之中,登高望遠(yuǎn)(形作名),臨流賦詩,常興“美哉江山(主謂倒裝),惜乎玷于豺狼之手(被動句)”之慨。

既入少林,受業(yè)于覺空大師(狀語后置)。

不數(shù)月,即自能意守貞元,心不為形役(被動)。三年后,學(xué)成下山,路(名作狀)遇強賊剪徑??帐謸糍\,兵不血(名作動)刃,強賊抱頭鼠(名作狀)竄。子虛歸家之后,習(xí)藝頗勤,廣采百家,融鑄變通,十載之后,遂成當(dāng)世一流高手。B.文言翻譯歌訣熟讀全文,領(lǐng)會文意;扣住詞語,進(jìn)行翻譯。

字字落實,準(zhǔn)確第一;單音詞語,雙音換替。

國年官地,保留不譯;遇有省略,補充詞語。

調(diào)整詞序,刪去無義;修辭用典,輔以意譯。

推斷詞義,前后聯(lián)系;字詞句篇,連成一氣。

帶回原文,檢查仔細(xì);通達(dá)完美,翻譯完畢。

C.句子翻譯的原則:1.信、達(dá)、雅2.直譯為主,意譯為輔3.落實翻譯的得分點4.聯(lián)系全文,注意語境5.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dá)的習(xí)慣1.信、達(dá)、雅信:忠實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達(dá):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xí)慣,無語病。雅:保留原文的語言風(fēng)格,語句規(guī)范、得體、生動、優(yōu)美。2.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符合原意,能直譯就直譯,不能直譯才意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yīng)關(guān)系,重要的詞語要相應(yīng)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dá)方式,力求語言風(fēng)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指著眼于表達(dá)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jié)構(gòu)。兩者的關(guān)系是,只有在直譯表達(dá)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guān)部分輔之以意譯。3.落實翻譯的得分點翻譯文句時,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應(yīng)著重關(guān)照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它們往往是文句翻譯的得分點。要抓住關(guān)鍵詞,聯(lián)系語境,重點突破.重點實詞、重點虛詞、文言句式、固定句式4.聯(lián)系全文,注意語境難以斷清的文句,應(yīng)聯(lián)系全文,注意語境。文句翻譯,從表面上看考查的僅僅是對一個句子的理解,而實際上,命題者選擇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點和關(guān)鍵,通過對這樣的句子的考查,能夠看出我們對整篇文章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樣的道理,我們在翻譯這樣的句子時,應(yīng)聯(lián)系全文尤其是上下文,把要翻譯的句子放到具體語境中去理解、消化、并驗證翻譯的準(zhǔn)確性。又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十六題“先生之譏,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dá)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guī)不同?!边@個句子中的“規(guī)”字,理解為它的常用意“規(guī)矩”、“規(guī)劃”都是不對的。聯(lián)系語境,是講得人各有志,不可劃一的意思,應(yīng)譯為“向往”、“追求”才對。5.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dá)的習(xí)慣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譯:一個廚師丁替文惠君分解牛。(應(yīng)改為“一個叫丁的廚師”)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譯文:村里有個年輕人好事養(yǎng)了一只蟋蟀。(應(yīng)改為:村里有個好事的年輕人養(yǎng)了一只蟋蟀。)D.句子翻譯六個步驟:1.讀:通讀全文,領(lǐng)會大意。2.審:看清語法現(xiàn)象,如省略、倒裝、活用等。3.切:以詞為單位把句子切開,一一解釋。4.連:再把解釋好的詞連綴成句。5.在情感色彩、語言風(fēng)格等方面盡可能與原文一致。6.謄:翻譯完畢,帶回原文,仔細(xì)檢查,謄上卷子。E.翻譯“六字法”:對、留、換、刪、補、調(diào)。①對――對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對應(yīng)擴展譯成以該詞為中心的雙音詞。例:天下事有難易乎?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是誰之過與?這是誰的過錯呢?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如果要)探求它的深度,那么那些喜歡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②換――替換。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詞義已經(jīng)轉(zhuǎn)移。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用現(xiàn)代漢語里的詞去替換原文里的詞。[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先帝不因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歲征民間”“歲”應(yīng)換成“年”“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爾”“而翁”、“汝”

應(yīng)換成“你爹”、“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換成“擅長”“者”換成“的人”。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號、國名、官職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詞義相同的詞,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譯。[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郡太守?!氨R陵文天祥自序其詩”。“盧陵”籍貫、“文天祥”人名,均照抄下來,不翻譯。

④刪――刪略。古文里有些虛詞,現(xiàn)代漢語沒有對等的詞來翻譯,或者現(xiàn)代漢語在這個地方不用虛詞,便可刪略。這些詞包括:發(fā)語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結(jié)構(gòu)倒裝的標(biāo)志、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fù)詞中虛設(shè)成分等。

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作戰(zhàn),(是靠)勇氣的。(夫,句首發(fā)語詞)“一夫不耕,或受之饑?!薄爸逼鹧a足音節(jié)的作用,不譯?!坝泻檬抡叽d以入”“以”字相當(dāng)于“而”,譯出來,反而不通順,也可刪去不譯。晝夜勤作息

(偏義復(fù)詞)兵者,兇器也

(提頓語氣)媼之送燕后也

(取消句子獨立性)

⑤補――補充。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包括:

a單音實詞對譯成雙音實詞b數(shù)詞后面增加量詞c省略句中應(yīng)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d補充行文省略的內(nèi)容,如關(guān)聯(lián)詞語等。a.單音實詞對譯成雙音實詞更若役,復(fù)若賦,則如何?變更你的差役,恢復(fù)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弊在賂秦“弊”擴為“弊端”、“弊病”,“賂”擴為“賄賂”b.數(shù)詞后面增加量詞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hù)者。項脊軒總共四次遭到火災(zāi),能夠不焚毀,大概是有神靈保護(hù)的原因吧。

c.省略句中應(yīng)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例: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薄肚f暴見孟子》譯文:(孟子)問:“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齊宣王)回答說:“不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p>

[例]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桃花源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d.補充行文省略的內(nèi)容,如關(guān)聯(lián)詞語等。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譯文:然而體力足以達(dá)到(卻沒達(dá)到),在別人看來是可笑的,在自己看來也是悔恨的。

⑥調(diào)――調(diào)整。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dá)方式有所不同,譯文時,應(yīng)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xí)慣及時調(diào)整。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短語后置等。

[例]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這是賓語前置句,譯時要調(diào)為“動+賓”語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秳駥W(xué)》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黃土,向下喝到黃泉,(是由于)用心專一的緣故。F.意譯

意譯,既是一種翻譯的方式,也是一種翻譯的方法。意譯的情況:一.修辭二.緊縮復(fù)句或言簡意豐的句子,需分開翻譯或擴充。三.為了增強語勢而用繁筆、渲染、鋪陳手法的句子,譯時要凝縮。四、注意有委婉說法的語句的翻譯一.出現(xiàn)修辭手法,翻譯原則如下:1.一看就懂的加以保留?!俺夹囊黄裴樖?,不指南方不肯休?!蔽业男南翊裴樖粯佑乐敢环?,不達(dá)目的決不罷休。

2.換成現(xiàn)代漢語中同值的修辭?!白砸詾殛P(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弊g:銅墻鐵壁綿延千里。3.有時無法翻譯或改換,就干脆去掉修辭,還其本體本義。“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譯:在北邊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防。4.本體和喻體都譯出。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譯文: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樣高潔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5.借代則譯出所代之物。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借代)譯:我認(rèn)為老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更何況大的國家呢?6.同義反復(fù)以加強語勢的,合為一句話,互文改為不互文。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犊兹笘|南飛》四周種植了松柏樹和梧桐樹。7.擬人則譯出原物。例:東曦既駕,僵臥長愁?!洞倏棥?擬人)譯文:太陽已經(jīng)升起來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著,長時間地愁苦不堪。二.緊縮復(fù)句或言簡意豐的句子,需分開翻譯或擴充。例:懷敵附遠(yuǎn),何招而不至?(《論積貯疏》)譯文:使敵人降服,讓遠(yuǎn)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三.為了增強語勢而用繁筆、渲染、鋪陳手法的句子,譯時要凝縮。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哆^秦論》譯文:(秦)有吞并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四、注意有委婉說法的語句的翻譯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譯:我生下來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離開我去世了;到了四歲,舅父強迫母親改變了守節(jié)的志愿。

G.主要得分點:一.文言實詞(古今異義、120個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偏義復(fù)詞、通假字)二.文言虛詞(考試說明中18個)三.文言句式四.譯準(zhǔn)語氣五.固定句式H.翻譯下列句子:1.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對、留、換)(被動句)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2.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刪、固定結(jié)構(gòu))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一個更厲害呢?3.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刪、活用)喜愛這條小溪,向前走二三里,找到一個風(fēng)景特別好的地方安了家。

關(guān)鍵

→要確切地表達(dá)原文原意!準(zhǔn)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來翻譯所提供的文言語句,做到文通宇順,簡明規(guī)范,暢達(dá)流利。

翻譯的基本要求→“信”

“達(dá)”

“雅”

準(zhǔn)確表達(dá)原文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

譯文明白通暢,無語病

譯文用詞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對很多考生來說,譯句之難,還在于對文言詞義和句式的理解。其中理解文言詞語是文言語句翻譯的關(guān)鍵。

如去年北京試卷的譯句是: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dá)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guī)不同?!?/p>

話或教誨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志趣、情趣、志向微小的、卑微的規(guī)劃、考慮、打算譯:

“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口良藥,但還是沒有完全了解我內(nèi)心

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p>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dá)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

所規(guī)不同?!睂⑽难哉Z句準(zhǔn)確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要求考生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①從上,能把握句子中實詞、虛詞用法和意義,即以理解實詞和虛詞為基礎(chǔ),對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xiàn)象,對常用的18個文言虛詞,直至對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語、文言修辭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達(dá)現(xiàn)象,都有準(zhǔn)確把握。微觀②從上講,善于聯(lián)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體理解,切忌斷章取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應(yīng)當(dāng)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來翻譯文言句。宏觀

關(guān)于翻譯文言文的方法,有一段便于記憶的順口溜: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古義現(xiàn)代詞語替。句不離篇察語境,一一對應(yīng)記在心,上下推斷析疑義。重要詞語不漏譯。囫圇大意不可取。留替調(diào)補刪字訣,熟記勤用出效益。

留:年號、地名、職稱、器具等,可照錄不翻譯

替:用現(xiàn)代漢語詞語替換古義詞

調(diào):調(diào)整倒裝句的語序,如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后置、定語后置等

補: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語或謂語

刪:刪去不譯的詞,如發(fā)語詞等

如果再簡潔一些,還可以用這樣幾個字概括: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⒈加字法即在單音節(jié)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例: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xué)》)⒉替換法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dá)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例一、將兵與備并力逆操(《赤壁之戰(zhàn)》)

“將”換成“率領(lǐng)”,“并”換成“合”,“逆”換成“迎戰(zhàn)”。例二、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游褒禪山記》)“瑰”換成了“珍貴”,“觀”換成了“景象”。

⒊拆分法有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使用,但詞義已發(fā)生變化,有的擴大縮小了,有的已發(fā)生了轉(zhuǎn)移,這時翻譯的時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率妻子兒女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妻子”在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兒女"。

⒋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譯。例: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jìn),試使斗而才,因責(zé)常供。(《促織》)

“以一頭進(jìn)”前省略了主語“華陰令”,“試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織”,“責(zé)”后省略了賓語“之”,翻譯時要補上。⒌轉(zhuǎn)述法用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的詞語表述用了某種修辭格的詞語。例一、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記》)

“縉紳”是古代大臣上朝將手板插在腰帶里,這里是借代用法,譯為"做官的人"。例二、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過秦論》)

“云”、“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云一樣地”

“像回聲一樣地”

“像影子一樣地。”

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譯。⒍保留法古文中的專名如人名、地名、年號、國名、官職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譯。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指南錄》后序)

句中"謹(jǐn)"表謙稱,也可刪去不譯。⒎刪略法指刪去那些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或某些表敬稱或謙稱的詞。例一、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

(《曹劌論戰(zhàn)》)句中的“之”是個音節(jié)助詞,可不譯出來。例二、張良曰:“謹(jǐn)諾?!?/p>

(《赤壁之戰(zhàn)》)

這既是一個謂語前置句,又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謂語和賓語都必須回到它們應(yīng)有的位置上,譯成“您關(guān)心別人困難的品行表現(xiàn)在哪里呢?"⒏調(diào)序法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的位置與現(xiàn)代漢語有一些不同之處,常構(gòu)成倒裝句,應(yīng)調(diào)整成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句序后再翻譯。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竊符趙》)主要用在直譯后很別扭,或根本就無法直譯之處。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譯為“連秋天里鳥獸的毛也不敢接近“,這話讀起來不順,聽起來別扭,如果變通一下,譯為“連最細(xì)小的東西都不敢占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⒐變通法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譯時不必將典故照抄出來,只需點明典故在此的含義即可。例:“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析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這句話中提到了程嬰等四個人,翻譯時無法把他們的故事也放進(jìn)去,但如果全部刪去則又影響文意,這時翻譯出該典故在這里的含義“我要像杵臼、西鄉(xiāng)那樣為維新變法這個理想而死,以報答皇上;您要像程嬰、月照那樣為維新變法這個理想而出走,以圖謀將來”就可以了。⒑點義法

例二: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句子將一個意思從各方面加以鋪陳,語意連貫,氣勢闊大,但現(xiàn)代漢語里找不到相應(yīng)的詞語來一一對譯,這時可濃縮為“秦國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p>

⒒凝縮法對古文中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互文見義,互文同義這些用了繁筆的文句翻譯時要加以還原,用簡筆的形式翻譯。例一:通五經(jīng),貫六藝(《張衡傳》)這是互文同義,可譯為:“精通五經(jīng)六藝?!?/p>

翻譯時要將其擴充,使意思明豁,可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yuǎn)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⒓擴充法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簡而意豐,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單,對這些句子就可用擴充或濃縮的辦法來翻譯它。例:懷敵附遠(yuǎn),何招而不至?

(《論積貯疏》)文言文翻譯訓(xùn)練

一、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cu)逝,遂亡一鏡矣?!弊g:我曾經(jīng)把這三面鏡子當(dāng)作寶物,用來防止自己犯錯。嘗經(jīng)用來意動用法,把---當(dāng)作動詞,犯錯誤

二、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庇钗氖考皬亩乐蝗菘冢谡^之曰:“魏征嘗勸我遠(yuǎn)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p>

譯:魏征曾經(jīng)勸誡我遠(yuǎn)離奸佞小人,我不清楚小人是誰,心里常懷疑是你但又不敢確定。奸佞小人明白形容詞動用,遠(yuǎn)離形容詞動用;確定內(nèi)心,心意

三、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yuǎn);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弊g文:孟子說:“本來很近的路,卻偏偏要跑到老遠(yuǎn)的地方去求;本來很容易的事,卻偏偏要往難處去做;其實只要人人親近自己的親人,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可以太平了?!毙稳菰~名用,遠(yuǎn)方形容詞動用,親近形容詞名用,親人兼語詞;“之于”道路四、管仲曰:“吾嘗與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滨U叔既進(jìn)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解析:譯這兩個句子要盡量直譯,把每個字的意思都落實,特別是“窮困”

“以--為”

“時”

“多”

“賢”等詞語一定要準(zhǔn)確譯出。使他更困窘給、替稱贊時運

譯文:天下人(或“人們”)不稱贊管仲的賢能而稱贊鮑叔能夠了解人。

譯文:我嘗經(jīng)給鮑叔謀劃事情卻使他更困窘(或把事情弄得更糟糕),鮑叔并不認(rèn)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好的時候,也有不好的時候。(“時”也可譯為“運氣”,“利”也可譯為“順利”)(1)吾嘗與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2)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五、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fù)者也,則事寡敗矣。

譯文:(1)雕刻的方法,鼻子不如刻得大一點,眼睛不如刻得小一點。(道:不能譯為“道理”,但可譯為“辦法”)

譯文:(2)辦任何事情也是這樣,做好了那些不能恢復(fù)、挽回的事,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很小了。(或:事情就很少有失敗的了)方法做、辦不如做事代詞,那些恢復(fù)、挽回

六、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骸皯哑鋵毝云浒?,可謂仁乎?”曰:“不可?!薄昂脧氖露绞r,可謂智乎?”曰:“不可?!薄叭赵率乓?,歲不我與?!笨鬃釉唬骸爸Z,吾將仕矣。”

注:時:乘----機會。亟(qì)屢次,一再知:“智”做官賓語前置句式兼語詞“之于”通“途”通“無”,不在家拜謝(1)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解析:“時”

“亡”

“拜”是關(guān)鍵字譯文:孔子趁他不在家時,去拜他。

(2)遇諸涂解析①補出省略成分“孔子”②注意語序的調(diào)整③“諸”“涂”字用法譯文:孔子在路上遇見了他。

(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解析:注意“歲不我與”的賓語前置句式譯文:時光一天天過去,歲月不等待我啊?。?)“諾,吾將仕矣?!苯馕觯宏P(guān)鍵字是“仕”,譯為“做官”或“做事”都對。譯文:“好吧,我要去做官了?!弊g文:陽貨想讓孔子見他,孔子不去見。他就送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豬,孔子等到他不在家的時候,就去回拜他。陽貨和孔子在路上相遇了,他對孔子說:“來!我和你談一談?!彼又f:“自己藏著一身的本領(lǐng),卻聽任國家一片迷亂,這能叫做仁嗎?”它自問自答說:“不能。自己喜歡做官卻屢次錯過機會,這能叫做智嗎?”又自答說:“不能。時光在流逝,歲月不待人?!笨鬃诱f:“好吧!我準(zhǔn)備做官了。”

作業(yè):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翻譯劃線句子。

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guān)遇蘇子,日:“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蘇子日:“不聞?!比?“夫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日:‘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妾自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guān),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碧K子日:“善,謂重公于齊?!?/p>

《戰(zhàn)國策·秦策二·甘茂亡秦且之齊》

1、天下事有難易乎?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2、將兵與備并力逆操(《赤壁之戰(zhàn)》)

率領(lǐng)軍隊與劉備合力迎戰(zhàn)曹操。3、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游褒禪山記》)然而世界上的奇特雄偉、瑰麗奇異、不同尋常的景象。4、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過秦論》天下人像云彩一樣集聚(到他們身邊),像回聲一樣應(yīng)和(他),(個)18個文言虛詞復(fù)習(xí)瀘溪二中高一語文備課組

2010年4月10日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文言文閱讀考綱說明1、而①用作連詞??蛇B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一)

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蟹有六只腳兩只鉗子。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并且)那孩子的老師,是教孩子讀書并且學(xué)習(xí)標(biāo)點斷句的人。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并且)學(xué)習(xí)并且按時練習(xí)它,不是值得喜悅的嗎?溪深而魚肥。(并且)河溝里的水深并且魚大。而而1、而(二)

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勸學(xué)》)君子博覽群書而且每天檢點自己的言行。(三)

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余心方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我心里正害怕打算回去,就在這時有很響的聲音從水面上傳來。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接著)(它從)驪山向北建筑,接著往西拐彎。日出而林霏開。(接著)太陽出來了,接著林中的霧氣就散了。而而1、而(四)

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靛青是從蓼草里的取的,卻比蓼藍(lán)草的顏色更青。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但是)鳥兒們只知道生活在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人游山的樂趣。不敢言而敢怒。(卻)(《阿房宮賦》)(這一切使得全國的老百姓)不敢說話表示反對,卻在心里積聚著怨憤。1、而(五)

表示假設(shè)??勺g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諸位如果有意抗敵,只要看著我的馬頭行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人如果說話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有什么可以肯定的。(六)

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勸學(xué)》)我曾經(jīng)整天的苦思冥想,但不如片刻學(xué)習(xí)的收獲大。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起床。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把各種野味和山菜,錯雜地擺在面前。1、而②用作代詞。只用著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你父親回家來,自然要跟你算帳的。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崩蠇D常對我說:“這個地方,你的母親常在那里站著。”③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例如: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聞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xué)業(yè)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2、何

①用著疑問代詞。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例如: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什么呢?是要尊重大國的威望顯示敝國的敬意啊。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我曾經(jīng)探索過古代仁人的心情,他們或許有不同于前面兩種情況的,這是為什么呢?2、何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例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您(劉豫州)現(xiàn)在準(zhǔn)備到哪兒去?大王來何操?(《鴻門宴》)大王來的時候帶了什么沒有?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若狂?;仡^看看妻子的愁容哪里去了,(我)隨用卷起了詩書欣喜若狂。2、何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快樂呢?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這里早晚能聽到什么呢?只有杜鵑的悲啼、猿猴的哀鳴。2、何用作副詞。用在句首或者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例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為什么不放下武器收起甲胄向曹操稱臣去事奉他呢?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不是這樣,我憑什么要和你過不去呢?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徐公怎么比得上您???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例如: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巾,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劣诒舜藢μ彀l(fā)誓,割斷頭發(fā),痛哭流涕,沾濕了衣裳,這種情景是多么的衰敗凄慘啊。水何澹澹。(《短歌行》)水波多么起伏不定!2、何②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樊噲說:“現(xiàn)在的情況怎么樣?”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現(xiàn)在你一個人來代替我,怎么回事?2、何(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例如: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榮祿對待您一向很厚道,你拿什么報答他?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憑什么打這一仗?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有朝一日太后謝世,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立足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示反問的一種語氣。顓臾是國家的臣屬,為什么要攻打他呢?3、乎

①用作語氣助詞。(一)

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皟汉酰坑澈??”(《項脊軒志》)小兒寒冷嗎?要吃奶嗎?豈有公相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哪有相公這時候出來會見客人的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您)打算到什么地方去?(二)

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3、乎

(三)

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啊呀,哪里知道搜括錢糧的毒害比這些毒蛇還更厲害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四)

用在句中停頓處。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為什么心情不定啊,想到哪里去呢?3、乎

②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例如:生乎吾前……(《師說》)生在我之前③可作詞尾?;只趾跗溆谟稳斜赜杏嗟匾樱。ā垛叶〗馀!罚┠菍τ谶\刀就一定寬寬綽綽地大有余地了。4、乃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曹劌論戰(zhàn)》)曹劌說:“肉食者見識短淺,不能想得很遠(yuǎn)?!闭f完就入見國君。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強大而燕國弱小,而您當(dāng)時又得到了趙王的寵信,因而燕王希望結(jié)交上您,現(xiàn)在您卻要逃離趙國投奔燕國。4、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但是淺薄無知的人竟用斧頭敲擊石頭來探求得名的緣由。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才敢奉獻(xiàn)上和氏璧。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項王就再次帶兵向東,到了東城,僅剩下二十八個騎士了。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這樣)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所以然來。4、乃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我們大王的軍隊北伐平定中原的時候,你祭祀祖先一定不要忘了將這消息告訴你父親。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如果事情仍然不能成功,這就是天意了。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侯嬴是城門管鑰匙的人。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故名。“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5、其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就赦免了我。5、其(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或修飾語)就譯為“他”“它”,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怕他撞壞了璧。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他們聽說的道理本來比我早。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這些都是說它可觀賞的事。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他們秦國)使者往來東方,(我們鄭國)可提供他們不時之需。5、其(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梢宰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為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眼下我投降了曹操,曹操當(dāng)會將我送回鄉(xiāng)里,品評我的名位(委以官職),我還不至于失去做個小小的官兒。而余亦悔其隨之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隨那個要出來的人,因而不能極盡游覽的快樂。5、其(四)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就有人責(zé)怪那個要出洞的人。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現(xiàn)在曹操已攻下了荊州,全部占據(jù)了那里的土地。(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在亂石中間擇其中的一兩塊來敲打。5、其二、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子末尾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其皆出于此乎?(表測度。)大概都出自于這里吧?其孰能譏之乎?(表反詰。)難道誰能嘲諷這樣的人嗎?子思而報父母之仇,臣思而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難道)做兒子的想報父母的仇,做臣子的想報國君的仇,哪有敢不盡力死戰(zhàn)的人呢?汝其勿悲?。ū硗裆?。)你還是不要悲傷。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揣測的語氣)天色深藍(lán),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因為天高遠(yuǎn)而看不到盡頭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ū砥谕?。)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志向。5、其三、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可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如果有人學(xué)不精通,好品德沒有養(yǎng)成,那不是天資低下,而是心不能像我那樣專罷了。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如果能像這樣,那么誰能抵御它呢?6、且用作連詞。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例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他所率領(lǐng)的中原將士不超過十五六萬,況且早已疲勞不堪。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而且您主要用來抗拒曹操的是長江天險。河水清且漣漪。(《伐檀》)河水清澈并且水面上泛起層層波浪。6、且有時相當(dāng)于“尚且”,先讓一步,后推進(jìn)一層。例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我連死都不怕,一杯酒還用得著推辭的嗎?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處境困難意志卻更堅強,決不會放棄遠(yuǎn)大崇高的志向。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古時候的圣人……尚且跟著老師,向老師學(xué)習(xí)。且庸人尚羞之。(就是,連詞,表假設(shè)、兼讓步)就是平庸的人也會感到羞愧。6、且用作副詞。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等。例如: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如果不出洞,火炬將要燒滅了。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否則,你們這些人最終將被他們俘虜。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驢叫了一聲,虎嚇了一大跳,遠(yuǎn)遠(yuǎn)地逃了;認(rèn)為驢將要吃自己,十分害怕。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钪娜斯们移埢钪?,死了的人則長眠地下了。卿且還家去,吾今且赴府。(《孔雀東南飛》)你暫且回到娘家去,我現(xiàn)在暫時到府中辦公。7、

若①用作代詞。(一)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你認(rèn)為這事很痛苦嗎?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更換你捕蛇的差使,恢復(fù)你的賦稅。若屬皆且為所虜。(你們這些人)你們這些人最終都將被他俘虜。(二)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例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孟子》憑如此的作為,追求這樣的欲望,正如同爬到樹上去找魚。7、

若②用作連詞。(一)

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如”等。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如果(你)能率領(lǐng)吳越的士兵與中原對抗。(二)

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例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帶領(lǐng)一萬人或者一郡人來降,封萬戶(官)?!叭簟焙汀胺颉薄爸痢苯Y(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至于《齊桓晉文之事》)至于百姓,只要失去了可以維持生計的產(chǎn)業(yè),就會動搖一貫向善的思想。8、所①用作助詞。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八弊纸Y(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情況”等。例如: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在人群稠密的地方,我本來不應(yīng)當(dāng)再去訪問別人,但是今天公子卻特意地送我去訪問我的朋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天還是獲得了學(xué)識。恩所加,則思無因喜而謬賞。(《諫太宗十思疏》)將恩澤施加于某人,就想想不要因為是自己偏愛以致錯賞。8、所余在患難之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我在患難之中,間或用詩歌記下了自己遭受的險惡?!八焙蛣釉~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作用。如: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夜晚卻帶兵圍住我住的館舍。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鄙人曾經(jīng)拜望過的屠者朱亥,這是一個有德有才的賢士,社會上沒有人了解他,所以他才隱伏在屠戶當(dāng)中啊。8、所②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在賈家莊差一點兒被巡查的軍官凌侮被迫而死。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我侯嬴聽說如姬的父親是被人殺害的。8、所③復(fù)音虛詞“所以”?!八焙汀耙浴钡倪B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親近賢臣疏遠(yuǎn)小人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yuǎn)賢臣這是后漢傾頹的原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我之所以這樣退讓是因為要把國家的急難放在第一位,而把個人的仇怨放在第二位。8、所此世所以不傳也。(……的緣故)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緣故)這就是做學(xué)問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審慎選擇的緣故呀。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我用來對待侯生的禮節(jié)都是很周到很完備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老師是傳授道理講解學(xué)業(yè)解釋疑惑的人。9、為

“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ā短一ㄔ从洝罚?/p>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例如:

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9、為(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9、為

(六)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10焉(1)代詞1、作賓語相當(dāng)"之"今譯為:它例釋:①謹(jǐn)食之,時而獻(xiàn)焉《捕蛇者說》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2、表疑問今譯為:哪里、怎么例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jìn)》(2)兼詞兼"于之"(前面的動詞沒有賓語或需要有介賓短語做狀語而沒有時)今譯為:于是、于此例釋:①晉國天下莫強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墩撜Z》10焉(3)助詞1、表語氣今譯為:了、呢、啊例釋:①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②故錢塘之人日日候焉?!读銈鳌?、詞尾今譯為:…地、…的樣子例釋:①穆穆焉,皇皇焉,濟濟焉,信天下之壯觀也?!稏|京賦》②盤盤焉,囷囷焉(…的樣子)《阿房宮賦》11也

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yè)。(《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fù)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11也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ā肚f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12以

(1)介詞1、表原因今譯為:因為例釋: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也。《廉藺列傳》2、表處所今譯為:從、在、于例釋:田單以即墨攻破燕軍。《史記·田敬仲完世家》3、表時間今譯為:在…時候例釋:不以此時引綱維,盡思慮。《報任安書》4、表處置今譯為:把、拿、用例釋: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韓非子》

②以沛公言報項王?!而欓T宴》12以

5、表手段今譯為:憑、憑著例釋:亞夫以中尉為太尉?!督{侯周勃世家》6、表依據(jù)今譯為:按照、根據(jù)例釋:①斧斤以時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2)連詞

1、表并列今譯為:并且、而且例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2、表目的今譯為:來、用來例釋:①勞師以襲遠(yuǎn),非所聞也。《左傳》②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12以

3、表結(jié)果今譯為:因而、以致例釋:①孝公德商君,地以廣,兵以強。《韓非子》②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4、表修飾今譯為:地例釋: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表假設(shè)今譯為:如果例釋: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3)助詞1、表時間、方位相當(dāng)“之”例釋:殷夏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逗鬂h書》2、句中句末語氣不譯例釋:①歡欣踴躍,以歌以舞《韓愈·賀冊尊號表》②君王之事因是以?!稇?zhàn)國策》12以

3、通“已”今譯為:停止、已經(jīng)、例釋:①無以則王乎!《孟子·梁惠王上》②五國以破齊秦,必南圖楚?!逗鬂h書》太、甚:③四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4)附動詞作謂語今譯為:1、認(rèn)為例釋:自以壽不得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2、用、使用例釋:賢俊失在巖穴,大臣怨于不以。《漢書》3、率領(lǐng)、帶例釋:宮之奇以其族行?!蹲髠鳌罚?)附名詞作賓語今譯為:原因例釋: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良:的確)《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13因(1)介詞1、表依據(jù)今譯為:按照、利用例釋:①更延英俊,因才授爵?!秳⑿鳌发谏茟?zhàn)者因勢而利導(dǎo)之?!秾O子吳起列傳》2、表條件今譯為:趁、趁著例釋:①因其無備,卒然擊之《三國志》②因擊沛公于坐,殺之?!而欓T宴》3、表原因今譯為:因為、由于例釋: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吨G太宗十思書》②伺者因此覺之。《張衡傳》13因4、表由來今譯為:由、從、通過例釋:①如因榮木變?yōu)榭菽尽!稖缟裾摗发谖鲀A因桓是來。《尚書·禹貢》③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读A列傳》5、表憑借今譯為:依靠、憑借例釋:吾因士大夫以致此?!逗鬂h書·鄧寇》(2)副詞連接強調(diào)今譯為:于是、就例釋:①項羽即日因留沛公飲?!而欓T宴》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廉藺列傳》13因(3)附動詞作謂語今譯為:沿襲、順著例釋:①蒙故業(yè),因遺策?!哆^秦論》②批大郤,導(dǎo)大髖,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今譯為:如同、猶例釋:蔡靈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稇?zhàn)國策》(4)附名詞作賓語今譯為:機會、機緣例釋: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14于14于(1)介詞1、表處所今譯為:在、從、到在…方面例釋:①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对狸枠怯洝发隰~躍于淵?!对娊?jīng)》③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藺列傳》④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队伟U山記》2、表方向、對象今譯為:向、對、對于例釋: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②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墩撜Z》③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14于3、表比較今譯為:比例釋:①苛政猛于虎也?!恫渡哒哒f》②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4、表被動今譯為:被例釋: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藺列傳》5、表原因今譯為:由于例釋: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哆M(jìn)學(xué)解》(2)助詞句末表疑問相當(dāng)“乎”

例釋:昭王曰:"然則先生圣于。"《呂氏春秋》

句中湊音節(jié)不譯例釋: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15與(1)介詞1、表介進(jìn)對象今譯為:跟、和、同、替、為例釋:①微斯人,吾與誰歸?!对狸枠怯洝发谪Q子不足與謀《鴻門宴》③去時里正與裹頭《兵車行》④陳涉少時,嘗與人庸耕《陳涉世家》2、表方向?qū)ο?、今譯為:向、對、例釋: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睹献印す珜O丑下》3、表比較今譯為:跟…相比例釋:①吾與徐公孰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