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360-2022 城際鐵路設計細則_第1頁
DB44-T 2360-2022 城際鐵路設計細則_第2頁
DB44-T 2360-2022 城際鐵路設計細則_第3頁
DB44-T 2360-2022 城際鐵路設計細則_第4頁
DB44-T 2360-2022 城際鐵路設計細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3.040

6544

城際鐵路設計細則Design

for

intercity

railway廣東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DB44/T

23602022 VIII

101012

12

13141415 22242626 262730303132DB44/T

23602022

32

33

339.10

349.11

349.12

35103510.13510.2 3710.3

4210.44410.5

4510.64510.7 4810.8 4910.94949114911.1 4911.25011.3 5611.4 5911.56111.6 61126112.1 6112.2 6312.36412.46612.56712.6 6912.76912.8 6912.97113

7113.17113.2

7213.3 7513.4

7513.57614

76DB44/T

2360202214.1

一般規(guī)定7614.2

地上車站荷載及工程材料7714.3

地上車站結構選型 7914.4

地上車站結構設計 7914.5

地上車站構造要求 7914.6

地下車站荷載及工程材料 8014.7

地下車站施工方法及結構選型 8214.8

地下車站基坑工程設計 8214.9

地下車站結構設計 84

86

8715 通風與空調8715.1 一般規(guī)定8715.2地下段的通風與空調8815.3 高架、地面車站通風與空調8915.4 動車設施及綜合維修中心8915.5 接口設計9015.6其他

9116 給水排水

9116.1 一般規(guī)定9116.2 給水

9116.3 排水

9216.4 接口設計9317 牽引供電

9417.1 一般規(guī)定9417.2牽引供電9417.3 牽引變電9417.4 供電調度系統(tǒng)9717.5 接觸網9817.6 電磁防干擾17.7 接口設計18 電力18.1 一般規(guī)定18.2電力供配電系統(tǒng)18.3 變配電所18.4 電力線路18.5 電力調度系統(tǒng)18.6動力照明18.7接口設計19 通信19.1 一般規(guī)定DB44/T

23602022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20.120.220.320.420.520.6 20.720.820.92121.1 21.221.321.421.521.621.7 21.821.9

2222.122.222.3DB44/T

2360202222.4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22.5 機電設備監(jiān)控系統(tǒng)22.6綜合監(jiān)控系統(tǒng)23災害監(jiān)測

23.1一般規(guī)定23.2 風、雨及異物侵限監(jiān)測系統(tǒng)23.3地震預警監(jiān)測系統(tǒng)23.4 設備房屋、電源、防雷及接地

23.5 接口設計24車站機械設備24.1 站臺門24.2 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24.3 電梯

24.4接口設計25動車組設備25.1 一般規(guī)定25.2 總平面布置25.3 運用整備設施25.4 檢修設施25.5其他

26基礎設施維修26.1 一般規(guī)定26.2維修基地26.3 維修車間26.4維修工區(qū)26.5接口設計27綜合接地

27.1 一般規(guī)定27.2 貫通地線、接地線27.3接地體(極)和接地端子27.4 接地及等電位連接28防災28.1 一般規(guī)定28.2區(qū)間防災、救援28.3 建筑防火28.4 消防給水與滅火設施28.5 防煙、排煙與事故通風29環(huán)境保護

29.1一般規(guī)定29.2 噪聲治理29.3振動控制DB44/T

2360202229.4 附錄

A(資料性)

本規(guī)范用詞說明DB44/T

23602022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

DB44/T

23602022DB44/T

23602022 GB

146.2-2020標準軌距鐵路限界第2部分:建筑限界GB

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T

機械通風冷卻塔第1部分:中小型開式冷卻塔GB/T

六氟化硫電氣設備中氣體管理和檢測導則GB

10070-1988 城市區(qū)域環(huán)境振動標準GB/T

14285-2016 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技術規(guī)程GB/T

15190-2014聲環(huán)境功能區(qū)劃分技術規(guī)范GB

16899-2011 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的制造與安裝安全規(guī)范GB/T

25337-2018 鐵路大型養(yǎng)路機械通用技術條件GB/T

28181-2016 公共安全視頻監(jiān)控聯網系統(tǒng)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GB/T

32400-2015 信息技術云計算概覽與詞匯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15-2019 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

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低壓配電設計規(guī)范GB

通用用電設備配電設計規(guī)范GB/T

50064-2014 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絕緣配合設計規(guī)范GB/T

50065-2011交流電氣裝置的接地設計規(guī)范GB

50090-2006 鐵路線路設計規(guī)范GB

50108-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

50111-2006 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157-2013 地鐵設計規(guī)范GB

50168-2018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纜線路施工驗收標準GB

50174-2017數據中心設計規(guī)范DB44/T

23602022GB

50189-2015 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

50201-2014 防洪標準GB

50217-2018 電力工程電纜設計標準GB

50229-2019 火力發(fā)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標準GB

50286-2013 堤防工程設計規(guī)范GB

50308-2008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guī)范GB

50311-2016 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GB

50343-2012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tǒng)防雷技術規(guī)范GB/T

50452-2008 古建筑防工業(yè)振動技術規(guī)范GB/T

50476-2019 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

50719-2011 電磁屏蔽室工程技術規(guī)范GB

50763-2012 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T

51234-2017 城市軌道交通橋梁設計規(guī)范GB

51251-2017 建筑防煙排煙技術標準DL/T

572-2010 電力變壓器運行規(guī)程DL/T

DL/T

HJ/T

170-2009JT/T

TB/T

TB/T

JB/T

TB

10001-2016 鐵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TB

10002-2017 鐵路橋涵設計規(guī)范TB

10003-2016 鐵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TB

10005-2010 鐵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guī)范TB

10006-2016 鐵路通信設計規(guī)范TB

10007-2017 鐵路信號設計規(guī)范TB

10009-2016 鐵路電力牽引供電設計規(guī)范TB

10010-2016 鐵路給水排水設計規(guī)范TB

10015-2012 鐵路無縫線路設計規(guī)范TB

10020-2017 鐵路隧道防災疏散救援工程設計規(guī)范TB

10063-2016 鐵路工程設計防火規(guī)范TB

10068-2010 鐵路隧道運營通風設計規(guī)范TB

10082-2017 鐵路軌道設計規(guī)范TB

10088-2015 鐵路數字移動通信系統(tǒng)(GSM-R)設計規(guī)范TB

10092-2017 鐵路橋涵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TB

10097-2019 鐵路房屋建筑設計標準TB

10098-2017 鐵路線路設計規(guī)范DB44/T

23602022TB

10099-2017

鐵路車站與樞紐設計規(guī)范TB

10101-2018

鐵路工程測量規(guī)范TB

10180-2016

鐵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術規(guī)范TB

10505-2019

鐵路聲屏障工程設計規(guī)范TB

10621-2014

高速鐵路設計規(guī)范TB

10623-2014

城際鐵路設計規(guī)范TB

10624-2020

市域(郊)鐵路設計規(guī)范YD/T

數字同步網工程設計規(guī)范 TB

10623-2014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粵港澳大灣區(qū)城際鐵路(簡稱灣區(qū)城際)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Area(intercity

of

粵港澳大灣區(qū)范圍內,服務于都市圈間或都市圈內部組團間,設計速度分為160

km/h和200

km/h rail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Area(rail

of

designpublic

transport

organization

of

Area

railway(public

transport)系統(tǒng)能力system

capacity一體化DB44/T

23602022

control

采用不依賴軌旁列車占用檢測設備的列車主動定位技術,連續(xù)車-地雙向數據通信技術及能夠執(zhí)行綜合接地系統(tǒng)integrated

earthing

system3.10貼鄰建造adjacent

construction3.11

line

灣區(qū)城際總體設計應符合國土空間規(guī)劃、綜合交通規(guī)劃、軌道交通規(guī)劃、鐵路專項規(guī)劃,以及

灣區(qū)城際總體設計應以運輸需求為導向,綜合考慮軌道交通規(guī)劃和綜合交通規(guī)劃等相關因素,

本細則適用于粵港澳大灣區(qū)新建最高設計速度為

km/h

km/h

兩個速度等級、交流電

灣區(qū)城際鐵路設計年限宜分為初、近、遠三期。初期為交付運營后第

年;近期為交付運營后DB44/T

23602022

10

年;遠期為交付運營后第

25

年。a)對線下基礎設施及不易改、擴建的建筑物和設施,應按遠期客流量和運輸性質設計。b)易改擴建的建筑物和設備,宜按近期客流量和運輸性質設計,并預留遠期發(fā)展條件。c) 隨運輸需求變化而較易增減的車輛及車站服務設施等,可按初期客流量進行設計,其中車輛 4.1.104.1.11 4.1.12 a) 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客流需求,社會經濟效益明顯。b) 各專業(yè)設計應滿足開行跨線列車的相關技術要求。c) 因開行跨線列車而引起的既有線改造工程設計,應貫徹充分利用既有設施設備、方便運營及d)應符合安全行車的相關技術和管理要求。4.1.134.1.144.1.15 4.1.164.1.174.1.18 4.1.19 4.1.20 4.1.21 灣區(qū)城際主要技術標準應根據其所在線網中的功能定位、運輸需求、輸送能力及工程條件等因a)設計速度;b)最小平面曲線半徑;c) 最大坡度;DB44/T

23602022d)e) f) g) h)i)

灣區(qū)城際設計速度應根據功能定位、時空目標、線路條件、車站分布、運輸組織方案等因素綜

灣區(qū)城際正線線間距、最小平面曲線半徑、最大坡度應根據設計速度、運輸組織模式、動車組

灣區(qū)城際動車組編組輛數應根據預測的客流量,結合車輛選型、運輸組織方案等,經技術經濟

灣區(qū)城際最小行車間隔應根據系統(tǒng)能力、運輸需求、列車編組及定員、服務水平等因素確定,

列車運行控制方式應根據其設計速度、行車間隔、停車精度、跨線運行等功能需求,結合互聯

4.2.104.2.11

a) b)根據項目客流量、客流特征及其對運輸的需求,線路走向應符合主客流出行方向,并引入城市中心區(qū)及主要樞紐站點;主要樞紐站點的選擇應根據客流換乘路徑、換乘量,按照多線、c)符合環(huán)境保護、水土保持、文物保護等要求,繞避不良地質、危險源、敏感點、高價值設施d) 貫徹耕地保護和節(jié)約用地制度,減少占用耕地,避讓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tài)保護紅線,確實無e) 線路走向通道的選擇應統(tǒng)籌考慮與其他道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交通走廊及市政設施的f)線路敷設方式應根據所經區(qū)域城鎮(zhèn)發(fā)展規(guī)劃,充分考慮工程建設條件、環(huán)保要求、征地拆遷濟等合研,并市景圍環(huán)調。宜用地

DB44/T

23602022a)

心城區(qū)車布局應根項目功能位和城市運需求,結客運重要b) 城市郊區(qū)車站布局應根據國土空間規(guī)劃、城鎮(zhèn)組團、客流分布合理確定。c) 車站分布應與客流分布、時空目標、設計速度、運輸組織、養(yǎng)護維修和應急救援等需求相協

d)車站選址應結合用地規(guī)劃、工程條件、換乘銜接等因素綜合確定。灣區(qū)城際線路設計應統(tǒng)籌考慮車站分布、車站選址、工程地質、環(huán)境條件、防災救援以及施工灣區(qū)城際與軌道交通、鐵路、公(道)路及其他各類建(構)筑物的安全間距應滿足相關規(guī)范 灣區(qū)城際應統(tǒng)籌規(guī)劃、充分考慮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需求,按一體化運營管理進行系統(tǒng)設計,系統(tǒng)能力應滿足遠期客流需求,不應小于

20

對/h。

65

kg

計算,車輛座位率不應低于設計載客量的

25%;超員工況下不宜大于

人/㎡,人均體重按

65

kg

計算;困難情況下可按

人/m2

計算,人均體重按

60

kg

計算。 路基、橋梁、隧道和軌道等線下基礎設施設計應采用與設計速度相匹配的技術標準,工程類型 車站建筑應根據預測客流量、交通銜接方式、車站功能布置、站區(qū)綜合開發(fā)等因素綜合確定, 動車設施功能及規(guī)模應根據線網生產力布局及遠期需求確定;列車運用整備、檢修設施、車場 固定設施養(yǎng)護維修宜采用綜合維修模式,綜合維修機構及設施應根據基礎設施養(yǎng)護維修工作需4.4.10 4.4.11 牽引供電宜采用帶回流線的直接供電方式,供電電源應采用

kV

及以上電壓等級。牽引變4.4.124.4.134.4.14

22239

4.4.15 DB44/T

23602022

配線設計應滿足運輸模式、網絡化運營及資源共享、系統(tǒng)設計能力、運營安全、救援及維修等

灣區(qū)軌道交通應實行一體化運營管理。各線路應按照一體化運營管理規(guī)劃,合理確定運營管理

跨線運輸模式應根據客流特征及跨線客流強度、線路能力、列車運行調整要求、技術標準、工

灣區(qū)軌道交通應根據客流特征、時空目標、工程技術條件、高峰小時開行對數等合理選擇快慢

當越站列車不臨站臺時,不宜限速越站;當越站列車緊臨站臺時,越站速度宜取

80

km/h~100

列車運行應區(qū)分上下行方向,原則上以開往廣州方向為上行,反之為下行。樞紐等特殊地段的

各設計年度的行車對數應根據預測客流、列車編組和定員、服務水平和運輸效率等綜合確定,a)

b) 近期、遠期行車密度逐漸提高,遠期高峰小時最大區(qū)段不宜小于

15

對/h,平峰時段不宜小于

c)跨線列車高峰小時開行對數初期不宜低于

對/h,遠期不宜小于

對/h。其他時段可靈活組d) 組織快慢車運行的線路,快車高峰小時最大區(qū)段開行對數初期不宜小于

對/h,近期不宜小

70%~90%,并應充分利用惰行。且計算列車起、制動加速度均不宜大于

70%~90%,并應充分利用惰行。且計算列車起、制動加速度均不宜大于

,列車瞬時加速度灣區(qū)城際鐵路全日運營時間不宜小于

15

正常情況下,牽引仿真計算的列車起動加速度、制動減速度宜為列車最大加速度、常用減速度2

0.75

列車應在車站停穩(wěn)后車門才能開啟;列車啟動前應通過技術手段確認車門關閉。停站時間應滿

30

灣區(qū)城際鐵路應從整體上提高列車旅行速度,充分發(fā)揮最高速度效率。結合線路長度及形態(tài)、

折返線應根據列車運行交路合理設置。折返線布置形式應根據運輸需求、工程實施條件、運營 停車線設置間距應滿足列車故障救援要求,每隔

座~6

座車站宜設停車線,同時停車線間距不應超過

30

km,其間每隔

2~3

座車站或

10

km~15

km

宜增設渡線。故障車停車線宜與折返線結合設 灣區(qū)城際運營管理應實現城際鐵路間、城際與地鐵間調度、票務、車務、站務、維護、應急救灣區(qū)城際應設立統(tǒng)一的清分中心,實現灣區(qū)軌道交通清分統(tǒng)一;并根據相應的區(qū)域管理、線路 運維管理應按照灣區(qū)統(tǒng)籌、分級共享、集約高效的原則,構建灣區(qū)軌道交通一體化的管理架構 0.80.651.01.20.901.12

動車組應確保全壽命周期內正常運行時的行車安全和人身安全;應具備故障、事故和災難情況

動車組動拖比應根據起動加速度、制動減速度、旅行速度、故障運行能力、救援能力等因素綜

在定員載荷、額定供電電壓和車輪半磨耗狀態(tài)下,動車組在平直干燥軌道上的加速度性能應符

2

客室內有效空余地板面積站立人數標準,定員宜按

人/m

計算,超員宜按

客室內有效空余地板面積站立人數標準,定員宜按

人/m

計算,超員宜按

人/m

計算,人均體重按

65kg

計算;困難情況下可按

人/m

計算,人均體重按

60

kg

計算。

b)動車組在超員載荷工況下,當損失

動力時,應具有在正線最大坡道上起動并運行至最近c)一列空載動車組應具有在正線線路的最大坡道上牽引另一列相同編組、超員載荷的無動力動d)

30

車體結構設計壽命不應低于

30

年。

根據城際鐵路舒適性要求和旅客平均旅行距離較長的情況,動車組客室可采用全橫向或橫縱結2 22名稱動車組

DB44/T

23602022

3381

標準規(guī)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在客室縱向中心線距地板

1.6

高處,動車組內部噪聲測量a)動車組靜置、所有輔助系統(tǒng)設備同時以額定功率運行時,客室座席區(qū)中部連續(xù)噪聲值不應大

69

dB(A),司機室內不應大于

b) 隧道外動車組以最高運行速度75

dB(A),駕駛室噪聲限值不應大于

78

dB(A)。

3095

標準規(guī)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動車組靜置和啟動時測點離軌道中心線

遠、距軌面高1.2

25

m、距軌面高

3.5

a) 動車組以最高運行速度通過空曠平直線路時,等效連續(xù)噪聲不應大于

89

dB(A)。b) 動車組起動時,最大噪聲不應大于

82

dB(A)。c)

71

dB(A)。 a) 動態(tài)密封指數

b)動車組在整備狀態(tài)下,單節(jié)車輛關閉門窗及空調設備的對外開口時,160

km/h

等級車輛車廂內空氣壓力由

2600

Pa

降至

1000

Pa

的時間應不小于

18

s,200

km/h

等級車輛車廂內空氣壓力由

4000

Pa

降至

1000

Pa

的時間應不小于

50

s。

Pa/s,

Pa/3s

動車組類型應根據線路設計速度、客流量、運輸組織等因素綜合比選確定,新建線路設施宜滿

表3

名稱動車組

DB44/T

23602022

15

粵港澳大灣區(qū)城際鐵路建筑限界輪廓及基本尺寸應符合7.1.1的規(guī)定,曲線地段建筑限界加寬應符合7.1.2的有關規(guī)定。

圖1

DB44/T

23602022

(1)站臺建筑限界(地下車站為1750

mm,地面車站或高架車站為1780

(2)站內反方向運行矮型出站信號機的限界為1800

mm。

mm,地面車站或高架車站為1830

mm)。

各種建筑物的基本限界。信號機、高架候車室結構柱和接觸網、跨線橋、天橋、電

mm(正線建筑限界為2200

mm)。Y為接觸網結構高度。 40500

1500

44000

84500

1500

1500

加寬范圍應包括全部圓曲線、緩和曲線和部分直線。加寬方法可采用圖2階梯形方式,或采用曲線圖2

DB44/T

23602022城際鐵路列車設計活載應采用ZC活載,ZC活載為列車豎向凈活載,ZC標準活載如圖3所示,ZC特種活載如圖4所示。

ZC

標準活載

ZC

特種活載

a)b) 配線指除正線外,在運行過程中為列車提供收發(fā)車、折返、聯絡、安全保障、臨時停車等服1) 2)3) 4) 出入段線指專門用于動車組出入動車段(所、場)的線路。一般一端在車站接軌或從正5) 聯絡線是連接兩條鐵路間的線路。一般設置在車站與車站之間、車站與正線之間、或兩6)渡線是指由兩組單開道岔和一條連接軌道組成的能使機車車輛由一條線路轉入相鄰線路7) 安全線是指為防止某一進路的動車組與另一進路的動車組發(fā)生沖突而設置的一種安全隔c) 車場線特指動車段(所、場)內供動車組停、檢、修等使用功能而設置的線路,以及維修基

線路平、縱斷面設計應重視線路的平順性,滿足旅客乘坐舒適度要求。特殊結構橋梁地段的平DB44/T

23602022 車站及兩端正線的設計標準應與區(qū)間正線相同。困難條件下位于車站兩端減加速地段可采用與正線平面曲線半徑應根據項目功能需求和路段設計速度,結合工程條件、環(huán)境要求等因素,因a)設計最高速度運行時,平面最小曲線半徑按下式計算:11.8

b)

高、低速動車組共線運行時,平面最小曲線半徑按下式計算:11.8

c) 設計平面最小曲線半徑可按表

選用。

平面最小曲線半徑表(m)d)

設計速度

km/h

及以下限速地段的平面最小曲線半徑可按表

限速地段平面最小曲線半徑表(m)

a)直線地段最小線間距不應小于表

的標準。

4.24.0DB44/T

23602022

b)

km/h

c)

km/h

表7

隧道雙洞單線地段兩線間距應根據工程條件、地質條件、隧道結構、施工工法及防災與救援等

直線與圓曲線間應采用三次拋物線形緩和曲線連接。緩和曲線長度根據設計速度、曲線半徑和a) b)

(3.6

)c)

3.6

——緩和曲線長度,以m計;DB44/T

23602022

mm/s,困難條件為35

mm/s;160

km/h及以下:一般

mm/s,困難條件為40

mm/s;

km/h:一般條件為23

mm/s;160

km/h及以下:一

mm/s,困難條件為50

mm/s。d)設計緩和曲線長度可按表

選用。表8

DB44/T

23602022表8緩和曲線長度(m)DB44/T

23602022

b)

困難條件下:

DB44/T

23602022表9

8.2.10圍的正線曲線半徑一般不小于

2000

m,困難條件下可根據站臺邊緣至車輛(車門處)的間隙和車體至8.2.11正線上的道岔與相鄰緩和曲線間的直線段長度一般條件下不小于

0.4

(直線段長度以

計;

km/h

km/h

30

km/h

及以下時直線段長度不應小于

25

m。8.2.12 a)

m。b)

c)

2‰的d)

50

25

8.2.13a)區(qū)間正線的最大坡度困難條件下不應大于

30??v斷面設計應考慮節(jié)能、車輛牽引性能等因b)正線長大坡度的設置應經行車檢算確定,滿足動車組牽引能力、行車速度、制動能力、追蹤8.2.14 出入段線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

30,困難條件下不應大于

358.2.15 正線宜設計為較長的坡段。最小坡段長度應按式(8.2.15)計算確定,坡段長度宜取為

50

m,困難條件下不應小于

m,且不應連續(xù)使用。

的系數一般條件下可取0.4,困難條件下可取0;

8.2.16

8.2.17 設計速度

km/h

及以上的正線線路,當相鄰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

1‰時,應采用圓曲線形豎曲線連接;設計速度

km/h

以下的正線線路,當相鄰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

2‰時,應采

DB44/T

236020228.2.18 最小豎曲線半徑應按表

10

選用,且最小豎曲線長度不應小于

25

m。

10 8.2.19

8.2.19

m。a)

20

120

km/h以上地段,豎曲線與緩和曲線不應重疊設置;設計速度

km/h

及以下的無砟軌道地段,困b) 正線道岔、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范圍內不應設置豎曲線,道岔兩端與豎曲線起終點或變坡點距離

20

c) 豎曲線(或變坡點)與豎曲線不得重疊設置。d) 豎曲線不應進入站臺有效長度范圍。8.2.21 出入段線相鄰坡段坡度差大于

5000

m,

2000

8.2.228.2.23 8.2.24

8.2.25

度不宜小于

2‰。8.2.268.2.27 a)

b)

2.5

8.2.288.2.298.2.30動車組到發(fā)進路上的曲線設緩和曲線時,圓曲線和兩曲線間夾直線長度不應小于

25

m;不設

20

10

8.2.31

400

段長度不宜小于

25

m。折返線、停車線有效長度應根據列控系統(tǒng)、動車組編組及安全防護距離等因素DB44/T

236020228.2.32 通軌枕至出站信號機。順接坡道的坡度不宜大于

6‰,且相鄰坡段的坡度代數差不宜大于

3‰,坡段長

8.2.33上,但隧道內的坡度不宜大于

2‰,地面和高架橋上的坡度不宜大于

1‰。8.2.34

8.2.35 8.2.36 配線相鄰坡段的坡度差大于

5000

豎曲線半徑不應小于

3000

m。配線無砟軌道地段,困難條件下,豎曲線可與緩和曲線重疊,但豎曲線

車站平面布置應根據運輸組織模式、運營管理方式、列車開行方案、車站作業(yè)需求及其作業(yè)量

a)

b)正線間無渡線時,線間距可同區(qū)間正線。當正線間設置反向出站信號機時,線間距應根據信c)正線與配線間或相鄰配線間無建筑物或設備時,線間距不應小于

m,曲線地段可不加寬;線及有建筑物設備時,間距應根限界建(物和

a)b) c)遠離動車段(所、場)的起、終點車站折返線與停車線應滿足動車組及工程維修車輛折返、d)起、終點車站應設置折返線,宜按道岔逆向布置設置站前單渡線。困難條件下,折返形式可

車站渡線應根據行車組織、段場布置、運營靈活性、養(yǎng)護維修以及防災安全等因素確定,并符a) b) c)

a)聯絡線、出入段線應在站內接軌,困難條件下在區(qū)間內與正線接軌時,應在接軌處設置線路

DB44/T

23602022b)

絡線、出段線與站接軌據動行方安全,與內配線接c)

聯絡線、出入段線與正線疏解時宜采取下穿正線的立交疏解。d)

維修工區(qū)(車間)等車場線應在站內接軌,并在接軌處設置安全線。e)

接車線末端、接軌處能利用其它配線及道岔作為隔開設備并有聯鎖裝置時,可不設安全線。f)

折返線與停車線末端均應設置安全線或安全隔離設備。

50

b)

安全線的縱坡設計根據其應用場景確定。c)

安全線尾部應設置車擋和緩沖裝置。

a)

正線及聯絡線上的道岔與緩和曲線間的直線段長度不宜小于

0.4v(直線段長度以

計,v

路段設計速度,以

km/h

計),困難條件下不應小于

25

m。b)

線及車場岔至曲線線段長度,應線的性質曲線半徑、道岔結構

20

段長足超要求直線不應與超高順坡所需和。動車段(、場線段最小度,

2)

其他線路道岔至曲線間的直線段長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1a)DB44/T

23602022b)

正線道岔不應跨越梁縫,道岔始端、終端至梁縫距離不宜小于

18

m,并且應進行橋上無縫道c)

1)

號道岔不宜小于

18

m,困難條件下采用

13

m;2) 12

號道岔不宜小于

21

m,困難條件下采用

16

m;3) 18

號道岔不宜小于

36

m,困難條件下采用

31

m。

a)

b)

絡線道岔聯絡計速定。聯絡于車車組時,可采用

18

號道岔。c)

正線及側向接發(fā)動車組的到發(fā)線上的道岔不應小于

12

號。d)

與動車段(所、場)等線路連接的到發(fā)線上道岔宜采用

12

號道岔,困難條件下可采用

e)

動車段(所、場)內停車場到達(出發(fā))端的道岔宜采用

12

號道岔,困難條件下可采用

f)

160

km/h

km/h

8.3.10

a)

18

1) 正線道岔對向布置有動車組同時通過兩側線時宜插入不小于

50

長度的鋼軌,困難條件下應插入不小于

32

長度的鋼軌;困難條件下,路段設計速度小于

160

km/h

的車站可插入不小于

25

長度的鋼軌;2) 正線道岔對向布置無動車組同時通過兩側線或道岔順向布置時,應插入不小于

25

3)到發(fā)進路上道岔對向布置時,應插入不小于

25

長度的鋼軌;4) 到發(fā)進路上道岔順向布置有動車組同時通過兩側線時,應插入不小于

25

長度的鋼軌,困難條件下或無動車組同時通過兩側線時,應插入不小于

12.5

長度的鋼軌。b)

12

1) 正線道岔宜插入不小于

25

長度的鋼軌,困難條件下應插入不小于

12.5

長度的鋼軌;2) 到發(fā)進路上道岔應插入不小于

12.5

長度的鋼軌。c)

1) 道岔對向布置有動車組同時通過兩側線時,應插入不小于

12.5

長度的鋼軌;無動車組2) 道岔順向布置時,12

號道岔后應插入不小于

12.5

長度的鋼軌,9

號道岔后應插入不小

長度的鋼軌;困難條件下

12

號道岔后應插入不小于

8.0

長度的鋼軌,9

號道岔后應插入不小于

6.25

長度的鋼軌。

動車段(所、場)宜靠近車站設置并縱列接軌于車站,出入段線與正線宜采用立體交叉,且應

DB44/T

23602022a)

線路宜設在直線上;庫內線路應設在直線上。b)

長時間停留動車組的線路曲線半徑不應小于

c) 動車組試驗線上的曲線應設緩和曲線,緩和曲線長度應根據動車組最高試驗速度要求計算確

20

d) 曲線軌距加寬遞減率和曲線超高順坡率不應大于

e) 動車組試驗線曲線地段宜設置超高,曲線地段超高值應根據平面曲線半徑以及列車最高試驗動車段(所、場)內檢修庫線、檢查庫線、整備線、存放線,維修車間(工區(qū))內的線路等有

設在平道上,困難條件下坡度不宜大于

6‰。 試驗線宜設在平道上,困難條件下可設在不大于

6‰的坡道上;動車組試驗線相鄰兩坡段坡度代數差大于

5000

3000

m;坡段長度不應小于

50

m,相鄰豎曲線不宜重疊設置。 線路中心線至路基面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

m,進站信號機以內地段應根據接觸網柱、電纜 a)配線與正線處于同一路基時,配線路基基床設計標準應與正線相同b) 配線與正線間設有縱向排水槽,站臺等設施時,配線路基可以與正線路基分開設置。分開設

m,基床底層厚度可采用

m,基床總厚度可采

m。c) 除具有到發(fā)功能的車站配線外,動車段(所、場)及維修車間(工區(qū))內的線路路基基床表

m,基床底層厚度可采用

d)車場內最外側線路最小路肩寬度不應小于

m。 a) 車站內正線、與正線處于同一路基的配線,路基設計標準應與區(qū)間正線相同。b) 與正線路基分開設置的配線、動車段(所、場)、維修車間(工區(qū))等配線可按Ⅱ級鐵路標c) d)旅客站臺的填土和壓實標準應按

II

級鐵路基床底層的標準進行設計。e) 場坪路基可采用

組填料,壓實標準應符合

GB

50007

的有關規(guī)定。 a) 一個坡面上的線路數量不宜超過

條;咽喉區(qū)困難條件下不宜超過

b) 車場排水設施不應與接觸網柱、雨棚柱等基礎交叉。困難條件下可繞行,但不得降低排水能c)車場線路基面排水橫坡應結合各地區(qū)年降雨量具體確定,且不宜小于

d) 各種管線應系統(tǒng)設計,避免與排水設施相互干擾。8.4.108.4.11 DB44/T

23602022a)

b)

m。c)

m。8.4.12 8.4.138.4.148.4.15 8.4.16

城際鐵路與國家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公(道)路交叉時,應按全立交設計,立交處的凈空應

鐵路線路兩側應設立安全保護區(qū),保護區(qū)的范圍應符合《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及所在地區(qū)發(fā)布

正線軌道結構類型應根據線下工程條件、環(huán)境條件、運輸組織方式及養(yǎng)護維修條件等因素,經

有砟軌道與無砟軌道宜集中鋪設,正線有砟軌道和無砟軌道間以及不同無砟軌道結構間應設置

曲線超高應兼顧本線直通列車和中間站進出站列車的旅客舒適度要求進行設置。曲線地段超高

mm,欠超高、過超高一般條件下不應大于

mm,困難條件下不應大于

90

mm。車站有效站臺長度范圍內曲線超高不宜大于

15

mm。正線曲線超高應在緩和曲線內遞減,配線無緩和曲線或其

軌道設計應重視環(huán)境保護。軌道減振降噪措施應根據環(huán)境需求、設計速度、工程條件等因素綜DB44/T

236020229.1.10

DB44/T

23602022

12

13

+3

+3

+3

DB44/T

23602022

14

15軌道曲線靜態(tài)圓順度應符合表

16、17

的規(guī)定。

DB44/T

23602022

16

17

正線鋼軌應采用

60

kg/m

無螺栓孔新鋼軌,鋼軌強度等級不應小于

MPa,鋼軌廓形宜采用

廓形,其質量應符合相應速度等級的技術要求。半徑小于等于

1200

的曲線地段宜采用同材質在

鋼軌焊接應采用閃光焊,道岔內鋼軌焊接、道岔及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兩端與區(qū)間線路鋼軌的焊接

50

~70

正線無砟軌道應根據線路速度等級及環(huán)境減振降噪需求合理選用與軌道結構匹配的彈性扣件,其彈性墊層靜剛度一般地段宜為

20

kN/mm

~40

kN/mm。

無砟軌道的結構型式應根據線下工程類型、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后合理確定,宜DB44/T

23602022無砟軌道主體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應為

60

年。 無砟軌道設計荷載應包括列車荷載、溫度荷載、牽引力、制動力等,同時應考慮下部基礎變形a) 豎向設計荷載應按下式計算:

b) 橫向設計荷載應按下式計算:

jkN)。 a)豎向疲勞檢算荷載應按下式計算:f

jfb)橫向疲勞檢算荷載應按下式計算:f

j

fa) 露天區(qū)間年溫差根據當地氣象條件取值。b) 正溫度梯度(上熱下冷)宜取

90

℃/m、負溫度梯度(上冷下熱)宜取

45

℃/m。c) 混凝土收縮以等效降溫

10

℃取值。 正線有砟軌道應采用Ⅲ型混凝土軌枕,每千米鋪設

1667

根。設置護軌時,應采用新Ⅲ型橋枕。 a) 道床應采用一級或以上碎石道砟。b) 正線單線道床頂面寬度及道床厚度應符合表

18

0.15

m。

DB44/T

23602022

18 c)

有砟道床主要參數指標應符合表

19c)

有砟道床主要參數指標應符合表

19

的規(guī)定。

a)b)

過=0.14V

正線有砟軌道與無砟軌道過渡段應設置輔助軌及配套部件,輔助軌長度宜為

25

m,輔助軌的設

設計速度為

km/h

時,車站正線上的道岔應采用可動心軌道岔;設計速度為

km/h

DB44/T

23602022正線、配線上的道岔鋼軌軌型應分別與正線、配線的鋼軌軌型相同。車場線上的道岔軌型不應

6.25

a) 線路、橋梁和軌道應系統(tǒng)設計,減少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的設置。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的設置、設置b) 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應根據線路設計速度、線路平面條件、軌道類型、鋼軌伸縮量等合理選型。c)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范圍內的軌道靜態(tài)平順度,應符合表

12

和表

13

的規(guī)定。d)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應設置在直線地段,不應設置在平曲線、豎曲線及不同線下基礎過渡段和軌e) 設置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地段線路縱坡不宜大于

f) 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范圍內的軌道剛度應均勻,并與兩端軌道剛度一致。g)梁端同時設置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及伸縮裝置時,應采用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及上承式梁端伸縮裝置h)

配線鋪設無縫線路時宜采用

60

kg/m

鋼軌,車場線宜采用

50

kg/m

鋼軌。配線及車場線有砟道床地段宜采用新Ⅱ型混凝土軌枕,配線采用無縫線路時每千米鋪設

1520

1440

1600

配線及車場線有砟軌道鋪設

60

kg/m

鋼軌時,宜采用彈條Ⅱ型扣件,鋪設

50

kg/m

鋼軌時,應

配線鋪設無縫線路時道床頂寬應為

3.3

0.15

m,道床厚度應為

0.30

m,道床

1:1.75。配線及車場線鋪設有縫線路時,道床頂寬應為

0.30

車場線道床厚度應為

0.25

m,道床邊坡應為

1:1.5。配線半徑小于

的地段,曲線外側道砟肩寬

m。 采用半徑小于

曲線時,曲線地段軌距需按不同類型車輛曲線通過性能的要求進行檢算、

20 DB44/T

23602022

減振軌道設計應根據環(huán)境影響評估報告確定。軌道應與車輛、橋梁、隧道等系統(tǒng)綜合協調,采

減振地段設置長度應滿足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中提出的減振段落要求,且最小長度不應小于遠期動

9.10 9.10.1 9.10.2 a)無縫線路應在設計鎖定軌溫內鎖定,且相鄰單元軌節(jié)間的鎖定軌溫不應大于

℃,左右軌鎖定軌溫之差,設計速度

km/h

km/h

以上鐵路不應大于

℃。同一區(qū)間內單元軌節(jié)的最高與最低鎖定軌溫差不應大于

10

℃。b) 隧道內距離洞口

范圍內無縫線路的設計鎖定軌溫宜與兩端區(qū)間無縫線路設計鎖定軌溫道內節(jié)的定軌洞口渡到設計溫。長度

500

9.10.3度宜為

1000

m~2000

m,最短不應小于

200

9.10.4a)b) 9.10.5a) 無縫道岔設計應滿足跨區(qū)間無縫線路的允許溫升和允許溫降要求,各聯結件應牢固、耐久、b)c) 無縫道岔尖軌尖端與基本軌、可動心軌尖端與翼軌的相對位移等應滿足道岔結構及轉轍機械d) 9.10.6鋪設無縫道岔的橋梁應采用連續(xù)梁,孔跨宜采用等跨布置,最大跨度不宜大于

48

m,困難條件下跨度大于

48

時應進行車岔橋動力仿真分析。相鄰兩聯連續(xù)梁之間宜設置一孔以上簡支梁。9.10.79.119.11.1a) 護軌設置應符合

TB

10002、TB

TB

10623-2014

的規(guī)定。b) c) 護軌頂面不得高于基本軌頂面

mm,也不得低于基本軌頂面

25

d)

e) 9.11.2DB44/T

236020229.11.3 9.11.49.12 接口設計9.12.1 a)軌道設計應對路基、橋梁和隧道等工程結構物提出軌道預埋件、平整度及高程等相關要求。b) 軌道結構排水設計應與路基、橋梁和隧道等土建工程的排水系統(tǒng)統(tǒng)籌考慮。c)橋梁地段道岔區(qū)軌道結構設計應提出梁岔布置、梁體變形限值及橋墩縱向力等相關要求。d) 軌道應與線路、站場、橋梁系統(tǒng)設計,滿足道岔及鋼軌伸縮調節(jié)器等軌道設備設置要求。e) 地下線設計應預留軌排下料條件。9.12.2 a) 軌道結構設計及小阻力扣件布置應考慮信號設備及綜合接地系統(tǒng)的相關技術要求。b) 信號系統(tǒng)采用軌道電路時,軌道結構設計應滿足軌道電路相關技術要求。10 路基10.110.1.1

60

30

TB

10.1.2 a) 間及站、場路基主要生房屋場坪的設計洪率或潮水位期應

TB

b)一般生產辦公房屋及相關配套房屋等場坪的設計洪水頻率或潮水位重現期宜采用

10.1.3a) 永久邊坡,一般工況邊坡最小穩(wěn)定安全系數應為

1.15~1.25;地震工況邊坡最小穩(wěn)定安全系

b)臨時邊坡,邊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應不小于

1.05~1.10。10.1.4

21

1——軌道結構荷載強度(kN/m

1——軌道結構荷載強度(kN/m

2——列車荷載強度(kN/m

q——軌道結構與列車荷載強度之和(kN/m

22kN/m

kN/m

ZC

ZC

0.303.319.328.536.010.70.353.420.527.635.010.70.303.318.828.536.010.70.503.723.325.432.110.70.303.318.828.536.010.70.453.622.226.133.010.7CRTS

3.415.527.635.015.10——無砟軌道線間荷載強度(kN/m

DB44/T0——無砟軌道線間荷載強度(kN/m

20

2110.1.5 a)有砟軌道路基工后沉降設計控制標準應符合表

2210.1.5

22b)

無砟軌道路基工后沉降設計控制標準不宜超過

15b)

無砟軌道路基工后沉降設計控制標準不宜超過

15

mmRsh0.42

R

);km/h)。10.1.60.300.451.00.97.37.30.451.10.811.513.00.350.451.10.87.37.30.451.20.811.713.00.300.41.00.957.37.30.41.10.8511.312.80.50.41.40.87.87.80.41.50.812.012.80.30.41.00.957.37.30.41.10.8511.312.80.450.41.30.87.67.60.41.40.811.812.8

DB44/T

2360202210.1.7 抗震設計應符合

GB

50111-2006

的規(guī)定。10.1.8

TB

10.1.9 10.2路基面形狀及寬度10.2.1

10.2.2

10.2.3

m。10.2.4

區(qū)間直線地段的路基面最小寬度可按表

23

和表

24

選用。

23

6.16.110.36.16.110.16.16.110.1

km/h時線間距為4.2

m,設計速度160

km/h時線間距為4.0

m確定。DB44/T

23602022

2410.2.510.2.5有砟軌道路基曲線地段的路基面應在曲線外側按表

25

的規(guī)定加寬,加寬值應在緩和曲線內漸

25 10.2.6 10.2.6 路基橫斷面圖可按圖

的形式選用。路基面寬度根據正線數目、線間距、軌道結構形DB44/T

23602022

有砟軌道雙線路堤橫斷面圖(單位:m)圖7

有砟軌道雙線非硬質巖路塹橫斷面圖(單位:m)DB44/T

23602022圖9

10

11有砟軌道單線非硬質巖路塹橫斷面圖(單位:m)DB44/T

23602022

12

13無砟軌道雙線硬質巖路塹橫斷面示意圖(單位:m)

14 無砟軌道雙線非硬質巖路塹橫斷面圖一(單位:m)

15 無砟軌道雙線非硬質巖路塹橫斷面圖二(單位:m)DB44/T

23602022

16 無砟軌道單線路堤橫斷面圖(單位:m)

17路肩設電纜槽有砟軌道雙線路基橫斷面圖(單位:m)

18 路肩設電纜槽無砟軌道雙線路基橫斷面圖(單位:m)10.3 10.3.1路基基床應由基床表層和基床底層構成。有砟軌道路基基床表層厚度應為

度應為

1.5

m;無砟軌道路基基床表層厚度應為

0.3

m,基床底層厚度應為

1.5

10.3.2

30

vd

DB44/T

23602022

26

27 10.3.310.3.3基床表層填料與道床碎石、路基各層填料的顆粒粒徑應滿足

1585的要求,不能滿足時應設10.3.4

TB

10.3.5基床底層的填料應滿足表

28

的要求,壓實標準應滿足表

29

的要求。

28

30

vd

DB44/T

23602022

2910.3.6設計速度

km/h

的有砟軌道鐵路、無砟軌道鐵路基床底層范圍內的天然地基基本承載力。均應不小于

10.3.6設計速度

km/h

的有砟軌道鐵路、無砟軌道鐵路基床底層范圍內的天然地基基本承載力。

kPa?;苍O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基床底層范圍內的天然地基土質符合本規(guī)范第

10.3.5

條規(guī)定,天然密實度不滿足本規(guī)范第10.3.5

b) c)路基基床受地下水影響時宜采用降低地下水位、設置路堤式路塹等措施,以降低、疏干基床d)

1m

10.3.2、第

10.3.5

10.4 10.4.1 基床以下路堤的填料應滿足表

30

的要求,壓實標準應滿足表

31

的要求。30

DB44/T

23602022

30

3110.4.210.4.210.4.3 10.5路塹10.5.1 10.5.2

10.3.5

10.5.3

m。路塹邊坡高度較大時,應分級設置邊

m。10.5.410.6過渡段DB44/T

2360202210.6.1 路堤與橋臺連接處應設置過渡段,宜采用倒梯形過渡形式,也可釆用正梯形過渡形式,如圖19

和圖

20

所示。A——底部(或頂部)沿線路方向長度,無砟軌道鐵路及設計速度

200

km/h

有砟軌道鐵路取

3mm,設計速度

160

km/h

及以下有砟軌道鐵路取

m;

km/h

19

2010.6.2無砟軌道及設計速度

200

km/h

有砟軌道鐵路路橋過渡段長度不應小于

20

m。10.6.3采用正梯形過渡形式,如圖

21

和圖

22

所示。

21 DB44/T

23602022

22 10.6.4

10.3.2

10.6.5a) 無砟軌道及設計速度

200

km/h

的有砟軌道城際鐵路應分層填筑摻入不小于

3%水泥的級配碎石,

Evd≥50

b)設計速度

km/h

以下的有砟軌道城際鐵路應填筑

組填料,其壓實標準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10.3.5

條中基床底層的相關規(guī)定。c) 級配碎石的級配范圍應符合

TB

10001

的規(guī)定。d) 過渡段浸水部分的填料除級配碎石外均應符合滲水土填料的技術要求。10.6.6

vd

3010.6.7 橫向結構物頂面填土厚度不大于

10.6.8有砟軌道鐵路橫向結構物頂面填土高度大于

3.0

m,且大于路提高度的

2/3

時可不設過渡段。10.6.9 a) 路堤與路塹連接處地基為硬質巖石時,應在挖方一側順原地面縱向開挖臺階,臺階寬度不應

10.6.5

23 b)

路堤與路連接處地為軟質巖或土質時,地面挖臺階寬

m,如圖

24

所示,其開挖部分填筑應滿足相鄰路堤的技術要求。DB44/T

23602022

24

無砟軌道鐵路及設計速度

有砟軌道鐵路土質、軟質巖路塹與隧道連接處應設置倒梯形過渡段,其填料及壓實標準應符合第

10.6.4

條及第

10.6.5

條的規(guī)定。

25

兩橋之間、橋隧之間及兩隧之間的短路基應結合路基長度、施工條件、填挖高度、填料來源等合理確定過渡形式;路基長度小于

40

時,其填料及壓實標準可按過渡段要求設計。

無砟軌道路基與有砟軌道路基連接處應在有砟軌道路基范圍內設置過渡段;不同標準路基連10.7 10.7.1路基排水設施設計降雨的重現期應為

50

年。10.7.210.7.3 10.7.410.7.5a) b)

c)d)

10.7.610.7.7 DB44/T

23602022

10.8路基防護10.8.110.8.2a) 路堤邊坡宜采用植物防護或骨架結合植物防護形式。b) 當路堤填料不利于植物生長時,宜結合客土植生。c)浸水地段受水流沖刷的路基邊坡應根據水位、流速、流向及沖刷深度,采用抗沖刷能力強的10.8.3 a)土質路塹邊坡宜采用植物防護或骨架、錨桿框架梁等結合植物防護形式。b) 軟質巖路塹應根據巖體結構、結構面產狀、風化程度、地下水及氣候條件等確定邊坡加固措10.8.4 10.9 路基支擋10.9.110.9.210.9.3 路基工程設計應按相關要求預留電纜槽、電纜井、過軌管線、接觸網支柱及聲屏障基礎、綜 路基設計應為埋設于路基面的各種設備及基礎預留條件,避免二次開挖破壞路基強度、穩(wěn)定 鐵路路基防護柵欄宜根據線路等級、周邊環(huán)境等綜合確定,路基與橋、隧、涵洞工程連接處11 橋涵11.1 一般規(guī)定DB44/T

2360202211.1.1 11.1.2

構所處的環(huán)境類別及作用等級進行設計,并應符合

TB

10005

的相關規(guī)定。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相鄰橋涵之間距離應綜合考慮動車組運行的平順性、路橋(涵)過渡段的施工工藝以及工程

TB

10002-2017

橋墩可能受到汽車或船舶撞擊時,除進行結構抗撞計算外,宜設橋墩防撞保護措施。城際鐵

橋涵設計應重視景觀設計,綜合考慮城市及城市周邊的景觀需求,同時考慮城市減震降噪的11.2 11.2.1橋涵結構應按表

32

所列荷載的最不利組合進行設計。

DB44/T

23602022

3211.2.211.2.311.2.211.2.4

TB

11.2.5 土壓力的計算應符合

TB

10002-2017

11.2.6橋涵設計活載應采用

ZC

標準活載如圖

26

特種活載如圖

27

a)單線、雙線的橋涵結構,各線均應計入

100%活載作用。b) 多于兩線的橋涵結構應按以下最不利情況考慮:1) 按兩條線路在最不利位置承受活載,其余線路不承受動車組活載。2) 所有線路在最不利位置承受

75%的活載。DB44/T

23602022c)

時,式可取。號影在同響線進行異符號影響線區(qū)段長度不大于

15

時可不加活載;異符號影響線區(qū)段長度大于

15

時,可按空車靜活載

10

kN/m

加載。需要加載的結構(影響線)長度超過運營動車組最大編組長度d)

用空車檢算橋梁各部分構件時,豎向活載應按

10

kN/m

計算。e)

對于小跨度橋梁需要進行

ZC

特種活載檢算。

26 ZC

27 ZC

11.2.7 動車組豎向活載動力作用可按豎向靜活載乘以動力系數(1+)確定。實體墩臺、基礎計算可11.2.8 橋梁結構動力系數(1+μ)應按下式計算,且不應小于

1.0。

1.44

?0.18當加載長度小于3.61m

33DB44/T

2360202211.2.9

面填土厚度小于等于

時,動力系數(1+)應按下列公式計算,且不應小于

1.0。?

0.2

??

0.2

?0.18?

0.63?

0.50.83.61

3.61

折減hc)。 a)離心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kN)。kN/m)。)。)。b)離心力作用位置可按水平向外作用于軌頂以上

處考慮。橫向搖擺力應按

60

kN

水平作用于鋼軌頂面計算。多線橋梁只計算任一線上的橫向搖擺力。a)橋上動車組制動力或牽引力應按計算長度內動車組豎向靜活載的

7%計算。具體作用位置應符合

TB

10002-2017

的規(guī)定。b)雙線橋應采用一線的制動力或牽引力,三線或三線以上的橋梁按采用雙線的制動力或牽引力c) 車站內的橋梁應根據其結構形式考慮制動和啟動同時發(fā)生的可能進行設計。d)橋頭填方破壞棱體范圍內的動車組豎向活載所產生的制動力或牽引力可不計算。e) 采用鐵路列車荷載圖式中的特種活載時,不計算制動力或牽引力。列車活載在橋臺后引起的側向土壓力可按主動土壓力計算,動車組靜活載可換算為當量均布土層厚度計算?;钶d換算當量均布土層厚度計算按

TB

10002-2017

條的相關執(zhí)行。 長度大于

15

a) 當列車脫軌后一側車輪仍停留在橋面軌道范圍內時,兩條平行于線路中線、相距為

荷載,作于線路中一側不超擋砟墻或護墻內側最不利位上。線荷

的一段上為

50

kN/m,前后各接以

25

kN/m,如圖

28

所示。DB44/T

23602022

28

b)

軌后軌道仍停面邊車脫應考脫軌水平脫軌荷載作用。豎向脫軌荷載為一條長度為

20

平行于線路中線的線荷載,作用于防護離線的最為線一側擋砟護墻距離,64

29

29

W——荷載分布寬度。

a)

b)c)

kN

d)檢算欄桿立柱及扶手時,水平推力應按

0.75

kN/m

考慮。水平推力作用于立柱頂面處。立柱

kN

鋪設無縫線路的橋梁應考慮無縫線路縱向力(伸縮力、撓曲力、斷軌力)作用。無縫線路縱向力計算應符合

TB

10002-2017

4.3.13

的規(guī)定。

風力、流水壓力、靜水壓力及水浮力、船只或排筏的撞擊力、波浪力、施工荷載等應按

TB10002-2017

的規(guī)定計算。

墩柱有可能受到汽車撞擊時,撞擊力順行車方向應釆用

1000

kN,作用在路面以上

1.20

高度處,兩個方向的撞擊力不應同時考慮。

溫度作用應按

TB

10002-2017、TB

10092-2017

的規(guī)定計算。結構構件應考慮截面的上下、側

h

h

30

地震力應按

GB

50111-2006

的規(guī)定計算。 a)由駛過列車引起的氣動壓力和氣動吸力應由一個

長的移動面荷載+q

及一個

長的移動面荷載-q

組成。b) 水平氣動力作用在軌頂之上

范圍內,可按圖

30

查取。垂直氣動力應按下式計算:100——垂直氣動力(kN/m2);2);)。

30 40

80

L>80

DB44/T

23602022c)

對頂蓋下的建筑物或構件,

應乘以

1.5

qh

qv

荷載因氣能引的結構,動力該系數通11.311.3.1本章規(guī)定適用于跨度不大于

168

鋼梁,跨度不大于

混凝土梁及墩高不大于

50

11.3.2 a) 在動車組豎向靜活載作用下,梁體的豎向撓度不應大于表

34

規(guī)定的限值。

34 b)

并應滿足表

b)

1)

2) 0.63

倍動車組豎向靜活載作用下產生的撓度值與全部溫度引起的撓度值之和。c) 1) 當跨度小于等于

50

時,豎向變形不應大于

10

mm。2) 當跨度大于

50

時,豎向變形不應大于

L/5000

且不應大于

20

11.3.3a) 在動車組橫向搖擺力、離心力、風力和溫度的作用下,梁體的水平撓度不應大于梁體計算跨度的

b) 在動車組橫向搖擺力、離心力和溫度的作用下,無砟軌道橋梁相鄰梁端兩側的鋼軌支點處橫

mm。11.3.4

a)

km/h

b)

km/h

11.3.5 設計速度

km/h

時,簡支梁豎向自振頻率不應低于表

35

規(guī)定的限值,跨度

16

簡支梁基頻不應低于

6.25

Hz。

相鄰兩孔梁的轉角之和()除應滿足本條規(guī)定的限值外,每孔梁的轉角尚應滿足本條中“橋臺與橋梁間LL-0.592DB44/T

23602022

35 11.3.6a) 脫軌系數

不應大于11.3.6b) 輪重減載率P/P

不應大于

0.6。c)輪對橫向水平力

不應大于(10+P0/3)

kN,P0

為靜軸重。d) 車體豎向振動加速度

m/s2(半峰值)。e)車體橫向振動加速度

m/s2(半峰值)。f)

斯佩林舒適度指標可按表

36

選用。

36 11.3.7 在動車組豎向靜活載作用下,橋梁梁端豎向轉角限值應符合表

11.3.7 在動車組豎向靜活載作用下,橋梁梁端豎向轉角限值應符合表

37

的規(guī)定。梁端豎向轉角如圖

37

DB44/T

23602022

3111.3.8當不做梁—軌共同作用分析時,墩臺頂部縱向水平線剛度應滿足表

38

規(guī)定的限值要求。

3811.3.9簡支梁橋墩臺頂面順橋方向的彈性水平位移應滿足式

24

的要求。11.3.9簡支梁橋墩臺頂面順橋方向的彈性水平位移應滿足式

24

的要求。

m計算;當為不等跨時,L采用相鄰中較小跨的跨度。計算混凝土、石砌及鋼筋混凝土墩臺水平位移時,截面慣性矩I按全截面考慮,混凝土和石砌墩臺000

DB44/T

23602022 墩臺橫向水平線剛度應滿足動車組運行安全性和旅客乘車舒適度要求,并應對最不利荷載作

32

a)當設計速度

km/h

時,梁端水平折角不應大于

1.0rad。b) 當設計速度

km/h

時,跨度小于

40

的梁端水平折角不應大于

1.5‰rad,跨度大于等于40

的梁端水平折角不應大于

1.0‰rad。c) 梁端水平折角計算應考慮以下荷載作用:豎向靜荷載;曲線上動車組的離心力;動車組的橫向搖擺力;動車組、梁及墩身風荷載或

倍的風荷載與

倍的橋墩溫差組合作用,取較

32墩臺基礎的沉降應按恒載計算,靜定結構墩臺基礎工后沉降量不應大于表

39

規(guī)定的限值。

39 位于路涵過渡段范圍的涵洞涵身工后沉降限值應與相鄰過渡段工后沉降限值一致,不在過渡

位于路涵過渡段范圍的涵洞涵身工后沉降限值應與相鄰過渡段工后沉降限值一致,不在過渡11.4 結構計算與構造11.4.111.4.2

DB44/T

2360202211.4.3 a)b)

c) 對箱梁梁端倒角部位、吊點部位、頂板與梗脅交界部位、梁端底板、進人孔等部位在預加應d) e)11.4.4 a)在后張法結構中,采用鋼絲束、鋼絞線束、螺紋鋼筋的管道間凈距,當管道直徑小于或等于55

mm

時,不應小于

40

mm;當管道直徑大于

55

mm

時,不應小于

倍管道外徑。b) 在先張法結構中,鋼絲束、鋼絞線束、螺紋鋼筋的之間凈距不應小于

倍直徑,且不應小

30

c) 預應力鋼筋或管道表面與結構表面之間的保護層厚度,在結構的頂面和側面不應小于

的管道外徑,并不小于

50

mm,在結構底面不應小于

60

mm。11.4.5 11.4.6 膠接縫節(jié)段拼裝的塊件端面宜設置直徑不小于

10

mm

的鋼筋網。11.4.7 a)

mm

b) 11.4.8a)橋梁支座宜采用盆式橡膠支座或鋼支座,支座底面應水平設置。沉降控制區(qū)段的橋梁,可采b) c) d) 11.4.9a)

0.40

b)c) d) 支承墊石外邊緣距支座底板的邊緣為

0.15

m~0.20

m。e) 順橋方向,支承墊石邊緣距頂帽邊緣距離不宜小于

0.20

m。f) 橫橋方向,當頂帽為圓弧形時,支承墊石角至頂帽最近邊緣的最小距離與順橋方向相同;當頂帽為矩形時,支承墊石角至頂帽邊緣的最小距離為

0.50

m。g) h) 支承墊石邊緣距頂帽邊緣距離、墩臺頂帽尺寸應滿足架設、檢查、養(yǎng)護、維修和支座更換及

a) b)

DB44/T

23602022a)

洞頂不宜于基床表底面洞控制路高程時涵頂可與路平,但不高于路肩

b)

涵洞沉降縫不應設在無砟軌道板下方。c)

軟弱地基上的涵洞,地基處理方式應與兩側路基地基處理方式相協調。11.5橋面布置及附屬設施11.5.1a)橋面寬度應按照建筑限界、作業(yè)維修通道或人行道、電纜槽、接觸網立柱、養(yǎng)護維修設備通b)橋上設置防護墻時,防護墻頂面不應低于相鄰鋼軌頂面。線路中心線至防護墻內側凈距應滿c) 橋上欄桿在踏面以上的高度不宜小于

m。11.5.2 橋梁應設置便于檢査和養(yǎng)護的設施。橋上可不設避車臺。城際鐵路墩臺至地面高度大于

11.5.3 a)橋梁頂面宜設置不小于

2%的橫向排水坡;當采用橋面集中排水時,尚應設置不小于

3‰的縱b) 橋面應設置連續(xù)、整體密封、耐久的防水層。c)橋梁端部應設伸縮縫,伸縮縫除保證梁部能自由伸縮外,還應能有效防止橋面水滲漏、污染11.6 接口設計11.6.1 11.6.2 11.6.3 11.6.411.6.5 11.6.6 11.6.7 11.6.811.6.9 12 隧道12.1 一般規(guī)定12.1.1 DB44/T

2360202212.1.2 a)隧道結構和使用期間不可更換的結構構件,應根據使用環(huán)境類別,按設計使用年限為

b)

50

年的要求進行耐久性c)12.1.3 12.1.4 12.1.5 暗挖隧道圍巖分級應按

TB

10003-2016

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12.1.6 12.1.7

476

12.1.8 12.1.9隧道結構防水等級應符合

GB

50108

規(guī)定的二級標準要求,有特殊要求的設備洞室應符合一級

隧道襯砌內輪廓的確定應綜合考慮隧道建筑限界、股道數及線間距、隧道設備空間、空氣動

隧道洞口設計應結合地形、地質條件,綜合考慮自然環(huán)境、人文景觀、地方特色及區(qū)域規(guī)劃

隧道結構環(huán)境類別與環(huán)境作用等級應按

GB/T

50476

執(zhí)行:a) 隧道結構按照一般環(huán)境類別進行耐久性設計時,根據環(huán)境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作用程度,環(huán)

b)其他環(huán)境類別的耐久性設計按

GB/T

的規(guī)定執(zhí)行。

40

DB44/T

23602022 12.2設計荷載12.2.1

41

GB

41 DB44/T

2360202212.2.212.2.212.2.3a) 礦山法隧道可按

TB

10003-2016

中有關規(guī)定計算;b)c)12.2.4 a)礦山法隧道可按

TB

10003-2016

的規(guī)定計算;b) 明挖法隧道圍護結構應計

100%的土壓力作用;襯砌結構應與圍護結構共同分擔土壓力,分別c) 明挖法隧道根據結構受力過程中墻體位移與地層間的相互關系,分別按主動土壓力、靜止土d) 12.2.5a)隧道具備地下水自排條件,隧道采用排水型襯砌,襯砌一般不考慮外水壓力;巖溶及地下水b) 隧道不具備地下水自排條件或有水襯砌環(huán)境保護要求而對襯砌形成水壓力時,隧道襯砌宜采型襯砌,受的外水力可根據道施工和期使用過中地下水位、12.2.6 作用于隧道襯砌上的偏壓力可按

TB

10003-2016

的規(guī)定計算。12.2.7 12.2.8

D60

應按

TB

10002.1

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12.2.9

隧道結構考慮戰(zhàn)時防護的部位,其等效荷載應按

GB

50038

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計算。12.3

DB44/T

2360202212.3.112.3.212.3.3 42~44

的規(guī)定。

42

43當設計采用的最大裂縫寬度的計算式中保護層的實際厚度超過30

mm時,可將保護層厚度的計算值取為30

DB44/T

23602022

44 12.3.4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的鋼筋應符合

12.3.4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的鋼筋應符合

GB/T

1499

12.3.5 12.3.6 12.4 12.4.1 a) 隧道結構應按施工階段和正常使用階段分別進行結構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計算。對于鋼筋混,尚用階裂縫算;偶參與,不構的b)處于一般環(huán)境中的結構,按荷載準永久組合并計及長期作用影響計算時,普通鋼筋混凝土結

45

45 c)

c)

結構進行方向計算,列情應對強度1)2)3)4)DB44/T

236020225) 穿越大江大河(海),河(海)勢有較大變化,河(海)床有較大沖淤變化。d)空間受力作用明顯的區(qū)段,宜按空間結構進行分析;e)礦山法隧道應根據圍巖和環(huán)境條件、結構埋深和斷面尺度等,選擇適宜的開挖方法、輔助措、支護形結構應以凝土架(柵拱鋼拱12.4.2

TB

12.4.3 12.4.412.4.512.4.6a) 隧道結構可采用鋼筋混凝土或鋼殼混凝土結構。b)結構設計應考慮沉管在預制、系泊、浮運、沉放、對接、基礎處理等施工階段可能出現的不c) 接頭剪力鍵和止水構造設計應考慮基礎剛度、混凝土收縮徐變、溫度變化、地震等因素。d) 隧道干塢可根據隧道所處環(huán)境自行選擇軸線干塢、獨立干塢或半潛駁拖帶實施。e)隧道接頭可根據隧道所處環(huán)境選擇“干法”或“濕法”實施。接頭剪力鍵和止水構造設計應12.4.7 a)管節(jié)結構宜采用

形鋼板接頭,能適應容許的變形并滿足防水要求。b)頂管法施工的通道結構,頂管上方的覆土除滿足施工工藝要求外,尚應滿足結構抗浮要求。c)特殊地段頂管法施工的結構設計,可按

TB

10002-2017

中有關頂進橋涵的規(guī)定執(zhí)行。12.5 抗震設計12.5.1 a) 1) 當遭受低于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隧道結構不損壞,對周圍環(huán)境及正2) 當遭受相當于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隧道結構不損壞或僅需對非重要結構3) 當遭受高于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高于設防烈度

度)影響時,隧道結構主撐體生嚴且便,無員傷周圍產生b)應根據隧道結構的特性、使用條件和重要性程度,確定結構的抗震等級。隧道結構的抗震等級應符合表

46

采取抗液及防震陷理措施,證地震作下結構物安全隧道弱地6度7度8度隧道結構與地面結構結合設計時,隧道結構抗震設計應與地面結構抗震設計相協調。隧道結構的抗震等用能反映其地震工作性狀的計算分析方法,并應采取提高結構和接頭處的整體抗震能力的構造措施。除DB44/T

23602022

46 12.5.2 a)12.5.2 b)c) d)12.5.3a)b)c) d)12.5.4 a)隧道結構的地震反應宜采用反應位移法或慣性靜力法計算,結構體系復雜、體形不規(guī)則以及b)隧道結構與地面建、構筑物結合設計時,隧道結構抗震設計應與地面結構抗震設計相協調,c) 采用慣性靜力法計算地震作用時,可按

GB

50111-2006

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d) 采用反應位移法計算地震作用時,應分析地層在地震作用下,在隧道不同深度產生的地層位地層力系算地自身力,并用于分析12.5.5隧道抗震設計應符合

GB/T

51336

的有關規(guī)定。12.5.6

GB

50111-2006

有關規(guī)定進行抗

12.5.7 12.5.8 DB44/T

2360202212.6 洞內附屬構筑物12.6.1 12.6.2a)應綜合考慮與軌道結構、排水溝槽的相互關系。b)宜設置雙側電纜槽,電纜槽蓋板應平整,鋪設穩(wěn)固。c)排水溝或電纜槽結構靠近道床一側的溝(槽)身應增設構造鋼筋。12.6.3 12.6.412.6.512.7 隧道洞口12.7.1a)基礎應置于穩(wěn)固的地基上,土質地基埋入深度不應小于

m,巖質地基埋入深度不應小于

b)當地基承載力不足時,應結合具體條件采用擴大基礎等措施。12.7.2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