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臺合作關系_第1頁
桂臺合作關系_第2頁
桂臺合作關系_第3頁
桂臺合作關系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桂林與臺灣的關系一、歷史上的桂林與臺灣.唐景崧(1841—1903),桂林市灌陽縣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10月31日署理臺灣巡撫,職位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長。當時甲午中日戰(zhàn)爭已打了兩個多月。次年(1895)清軍遭到慘敗,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唐景崧堅決反對割臺,他7次致電清廷,表示“臺灣屬倭,萬眾不服”“桑梓之地,義與存亡,愿與撫臣誓死守御,若戰(zhàn)而不勝,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钡逭疅o動于衷,回電訓斥唐景崧說:“臺灣雖重,比起京師則臺為輕。倘敵人乘勝直攻大沽,則京師危在旦夕。又臺灣孤懸海外,終久不能據(jù)守……不可因一時義憤,遂忘以前所陳種種患害于不顧也”。5月18日,清政府派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為割臺特使前往臺灣辦理交割事宜。并諭令“署臺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著即開缺來京陛見。其臺省大小文武各員,并著飭令陸續(xù)內渡”。慈禧一面下令臺灣大小官員內渡撤回大陸,一面嚴厲禁止內地接濟臺灣軍民抗日。唐景崧拒不奉命,成立臺灣民主國,自任大總統(tǒng),與劉永福一道率全島軍民抗日,前后斃敵三萬余人;但因實力懸殊,孤立無援,最終沒能阻擋住日軍的軍艦大炮。在危急關頭唐景崧放棄了自己的承諾,攜巨款化裝登上德國輪船逃回大陸。后來唐景崧在桂林榕湖畔建起五美堂別墅,當起寓公。同時組建戲班創(chuàng)立桂??;岑春煊(清末重臣,與袁世凱勢力抗衡,史稱“南岑北袁”)、康有為等志同道合者就常到場看戲。李宗仁(1891-1969),桂林市臨桂縣人,1948年1月22就任中華民國代總統(tǒng)后,幻想通過和談阻止解放軍渡過長江,代表團到北平談判,最后又拒絕在協(xié)定上簽字。4月23日,解放軍攻占南京;11月,白崇禧指揮的桂系部隊大部被殲,李宗仁在政治上賴以生存的條件被摧毀。此后飛往美國,在美國度過了十六年流亡生涯。65年7月,李宗仁偕妻回到大陸。69年1月,因肺炎在北京逝世。蔣介石是50年3月在臺灣恢復的總統(tǒng)職務。因此就名義上來說,李宗仁也當過幾天臺灣地區(qū)的最高領導人。如果說南京盡出些中國歷史的短命王朝,那么桂林盡出中國歷史的短命總統(tǒng),前有唐景崧,后有李宗仁。章亞若(1913-1942),江西永修人,1939年擔任蔣經國秘書,與蔣經國互生愛慕,并于1941年懷孕,后為免流言,隱居廣西桂林。1942年正月二十七日,在省立桂林醫(yī)院產下雙胞胎,乳名為大毛和小毛,后采蔣介石欽定的名字孝嚴、孝慈。1949年蔣孝嚴和蔣孝慈在蔣經國安排下去臺灣。1942年8月16日章亞若在桂林去世,葬于市郊馬鞍山西側鳳凰嶺下。2011年4月2日,蔣孝嚴來到桂林市郊馬鞍山西側鳳凰嶺下祭拜生母章亞若,陪同前來的吳伯雄也敬獻了花籃。蔣孝嚴幾乎每年清明節(jié)都會來桂林祭拜生母白家父子:桂林市臨桂縣人,父親白崇禧1949年12月被蔣介石哄去臺灣后,不但許諾的國防部長沒到手,保密局還在白崇禧公館對面設了個派出所,對白的一舉一動進行嚴密監(jiān)視,形同軟禁。1966年12月2日,副官發(fā)現(xiàn)白崇禧死在臥室,尸身發(fā)綠,死因不明,時年七十四歲。兒子白先勇1937年生于桂林,是臺灣當代著名作家,其著作很多被改編成影視劇,如《桂林榮記》《孽子》《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等。瓊瑤家的救命恩人:瓊瑤在其自傳《我的故事》中講了這么一個往事。1944年,日軍發(fā)動了豫湘桂戰(zhàn)役。瓊瑤家的祖屋所在地衡陽,是兩軍決戰(zhàn)之地。六歲的瓊瑤,隨著全家--祖父,父親和母親,哥哥,弟弟。。。開始了逃難的歷程。當一家人經過一次次搶劫,殺戮,搜查之后饑寒交迫瀕臨絕望時,終于遇到一支中國軍隊,是桂軍第二十七團輜重連,他們的連長曾彪成了一家人的保護神。他們跟著他的軍隊走,吃他的軍糧,喝他水壺里的水。瓊瑤的家人,在他的幫助下,平安到達廣西,隨后轉往重慶。戰(zhàn)后,瓊瑤一家人曾反復尋找曾連長,雖然沒有找到他,但總期待著和他的再次相逢。瓊瑤在另一段文字中曾經對曾連長此后的行蹤做過一點提示,她說:“曾連長奉命死守桂林”桂林戰(zhàn)役是抗戰(zhàn)后期的一場血戰(zhàn)。1944年11月,日軍猛攻桂林,戰(zhàn)斗的慘烈在很多日軍文獻中依然清晰可辨。11日,桂林陷落,此戰(zhàn)中國軍隊三名將軍殉城,分別是第31軍參謀長呂旃蒙,第131師師長闞維雍和桂林城防副司令官陳濟桓。第二十七團輜重連的下落無從查找,只是從戰(zhàn)史知道,當時桂林守軍將大量輜重囤積于七星巖巖洞中,以期與日軍長期作戰(zhàn)。日軍猛攻七星巖。由于守軍頑強英勇,日軍無法攻入,遂對洞內施放毒氣,守軍全體殉難。曾彪連長的忠骨,或許就在七星巖的某個洞穴之中吧。二、桂林與臺灣的交流2014年11月6日,廣西桂林市政協(xié)副主席容作信率桂林市政協(xié)文化交流團赴臺灣考察交流。交流團拜會了花蓮縣海峽兩岸少數(shù)民族交流協(xié)會會長楊仁福、總干事李尚典??疾炝烁咝凼谐鞘幸?guī)劃,高雄市左營區(qū)眷村社區(qū)文化,秀林鄉(xiāng)少數(shù)民族部落文化,并與花蓮縣海峽兩岸少數(shù)民族交流協(xié)會、高雄市左營區(qū)基層社區(qū)有關負責人座談,交流旅游資源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農業(yè)發(fā)展、民俗文化、社會管理等。此次赴臺交流,進一步密切桂林市與花蓮縣、秀林鄉(xiāng)及臺灣各界的聯(lián)系,加強與在桂林投資臺資企業(yè)的交流合作,學習臺灣在少數(shù)民族文化、城市規(guī)劃、基層社區(qū)管理等方面的經驗,進一步向臺灣同胞推介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2015年3月18日,國家旅游局信息中心發(fā)布消息,海峽兩岸旅游交流協(xié)會(簡稱“海旅會”)與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游協(xié)會(簡稱“臺旅會)經磋商,就開放第五批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城市已達成共識。納入此次開放的包括桂林、??诘?1個城市。桂林成為繼南寧之后廣西第二個開放赴臺個人游的城市。記者從桂林相關部門獲悉,4月15日將正式啟動第五批11個城市赴臺個人游業(yè)務。屆時,桂林市居民可前往有關部門申請個人臺灣自由行.據(jù)了解,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自2011年6月28日試點啟動以來,前四批次共開放了36個城市的赴臺個人游。截至2015年2月底,赴臺個人游累計已達218.64萬人次。其中2014年赴臺個人游117.9萬人次,同比增長125.8%,占當年赴臺旅游總人數(shù)的37%,總體運行情況良好。最新確定的第五批赴臺個人游城市名單,包括??凇⒑艉秃铺?、蘭州、銀川、常州、舟山、惠州、威海、龍巖、桂林和徐州11個城市。3月18日,南國早報記者從桂林市旅游發(fā)展委員會了解到,桂林具有較好的赴臺團隊旅游市場基礎,以及便利的兩岸航空交通等方面的條件。2009年5月21日,桂林便開通了與臺灣的直航航線。每年有30多萬臺灣游客到桂林旅游,接待量僅次于廈門。桂林也是臺灣在大陸建立旅游合作關系最密切的城市之一,每年雙方的互游頻繁,影響比較大的有“臺灣桂林旅游大聯(lián)盟”,專門負責開發(fā)臺灣到桂林的旅游線路。近年來,桂林市一直在爭取獲批開放臺灣自由行,加速兩地在旅游、經貿等方面交流合作。2014年7月1日起,由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執(zhí)飛的桂林■臺北航線實現(xiàn)每天一班。此前停航的桂林-高雄航線已恢復通航,兩地再次架起便捷的空中橋梁。桂林到臺灣的定期直航航班已增至每周12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生活在臺灣的桂林籍“大陸新娘”約有1.5萬人,直接涉及兩地家庭成員8萬多人。桂林各大旅行社早已瞄準這一商機,紛紛開始著手準備赴臺自由行產品。2016年10月,由中華文化促進會、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主辦的“第七次兩岸人文對話”在桂林舉行,兩岸學者圍繞“中華文化多元互補的啟示”這一主題,展開對話。中華文化促進會名譽主席高占祥,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錢復,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副會長葉克冬,自治區(qū)副主席張曉欽,廣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文明,自治區(qū)臺辦主任李東興,桂林市委常委、副市長何翔出席開幕式。張曉欽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說,廣西和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文化愫緣,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已成功舉辦了11屆。此次“第七次兩岸人文對話”活動來到廣西桂林,是廣西的一大文化盛事。來自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在“中華文化多元互補的啟示”這一主題下,深入探討中華文化多元性、統(tǒng)一性,將對繁榮民族文化、促進兩岸人文交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當天,“第七次兩岸人文對話”活動分上、下半場進行。專家學者們圍繞主題,分別進行了“中國信仰的開展與融合”、“中華文化多元互補中的區(qū)域格局”等主旨發(fā)言,展開論述,并現(xiàn)場與與會嘉賓、聽眾互動交流。與會的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們認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一致認同,在人類已經走向現(xiàn)代化、走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究竟應當如何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究竟應怎樣使中華文化適應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并且為人類文化和全球智力提供有益的啟示,這是兩岸同胞所肩負的共同使命。“兩岸人文對話”這個例行性的對話和學術層面很高的文化交流活動今年如期舉行,充分體現(xiàn)出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意愿和文化責任,也體現(xiàn)出兩岸同胞人心所向,民意所歸。據(jù)悉,兩岸人文對話是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和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共同發(fā)起的以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文化活動,2012年以來已經先后在北京、臺北、南通、杭州、長沙、宜蘭等地舉辦了6次2016年11月7日,臺灣901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