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諷喻詩》的音樂思想_第1頁
白居易《諷喻詩》的音樂思想_第2頁
白居易《諷喻詩》的音樂思想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白居易《諷喻詩》的音樂思想

過去,研究白居易的諷刺詩歌時,許多人將時代背景聯(lián)系起來。他們認為,他的詩歌理論符合時代的需要,開辟了詩壇的新局面。事實上,它是古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代表。由于后世對其“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詩歌理論多有著述,無意間夸大了白詩的社會功能,人們在研究時只局限于詩中的諷喻內容,看不到其詩的審美性,使得某些人認為白居易過于注重詩歌社會功能,而忽略了詩歌的形象、意境或格律的營造,斥之為功利文學。事實上,想要全面公正地評價白居易的作品,最好的辦法是將其社會性與審美性相結合,而白詩的審美性之一就是“詩樂合一”。一、“歌詩”一詞,《同元九書》曰:“詩,詩過去人們一直對新樂府能否入樂持否定態(tài)度,如清初馮班《鈍吟雜錄·論樂府與錢頤仲》云“樂府中又有灼然不可歌者……杜甫、元、白新樂府是也”。任半塘《唐聲詩》中說“唐之新題樂府,已不歌唱,通體離樂,名實全乖”(1),他們這樣認為或許是根據(jù)郭茂倩的《新樂府辭序》:“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2)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其實并不能得出新樂府不入樂的結論,事實上“辭實樂府,而未嘗被于聲”為我們道出了這一事實,即白居易樂府詩的本質是歌詩的一種準備狀態(tài),是隨時可以拿來入樂歌唱的歌詞,其目的就是想讓朝廷“選詞以配樂”,如《讀張籍古樂府》“恐君百歲后,滅沒無人聞。愿藏中秘書,百代不淹淪。愿播內樂府,時得聞至尊”(3)《新樂府·城鹽州》“誰能將此鹽州曲,翻作歌詞聞至尊”。(4)既然白居易希望他的詩作能入朝廷樂府演唱,又怎能忽略最基本的入樂要求呢?事實上,“詩樂合一”的思想一直支配著白居易的詩歌創(chuàng)作。人們在研究《與元九書》時,只重點考察有關諷喻詩的理論,卻忽略了其中隱含的音樂美學思想。在文章的開篇,白居易就介紹他與元稹的通信:“皆所以陳古今歌詩之義,且自述為文因緣與年月之遠近也”,(5)接著就說明他作此篇的目的是“粗論歌詩大端,并自述為文之意”,其后在談到詩歌的作用時又說:“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需要注意的是,“歌詩”這一概念共出現(xiàn)了三次。在白居易的其他著作中也多次提到“歌詩”,如《策林》六十九“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fā)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6)《采詩官》“采詩官,采詩聽歌導人言…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7)“歌詩”一詞并不是白居易首創(chuàng),它同樣出現(xiàn)在其他詩人的作品中,如柳宗元《樂府雜曲·鼓吹鐃歌·東蠻》“歌詩鐃鼓間,以壯我元戎”(8)嚴維《姚袛役奉簡鮑參軍》:“歌詩盛賦文星動,蕭管新亭晦日游?!?(9)朱謙之在《中國音樂文學史》“唐代詩歌”一章中說:“唐代燕樂,都是可歌可舞,所以這時代詩人的作品通叫做‘歌詩’,如《李太白歌詩》《李長吉歌詩》之類”。(10)而任半塘則認為“歌詩僅用肉聲,不包含樂器之聲”。⑾從中可以看出,不管范疇是什么,“歌詩”一詞總是與音樂有關??梢?白居易屢次使用“歌詩”這一概念并不是單純地與“詩歌”等同,而是具有明確的使詩合樂的目的在里面。在《與元九書》中,白居易是這樣描述詩歌的性質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意。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意……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經(jīng)之以六義;緣其聲,緯之以五音。音有韻,義有類。韻協(xié)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類舉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⑿指出詩除了情、言、義等要素外,“聲”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因為“聲”具有打動人心,傳播詩義的巨大力量,詩的價值的實現(xiàn),全在于有聲:王灼在《碧雞漫志》:“詩至于動天地,感鬼神。移風俗,何也?正謂播諸樂歌,有此效耳”;宋朝鄭樵《通志·樂略第一》:“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詩,為聲也,不為文也……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詩者樂章也?!雹呀詾閺娬{“聲”對詩的制約作用。在《與元九書》中,從“歌詩”并稱,到“詩”與“歌”相對:“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歌泄導人情”;或用“歌”代替“詩”:“故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梢姲拙右鬃非蟮牟粌H是詩能夠入樂,還要將詩與樂達到互融的效果。其次,在《與元九書》中,白居易提到自己的作品被廣泛傳唱:“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頌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又昨過漢南日,適遇主人集眾樂,娛他賓,諸妓見仆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xiāng)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蓖ㄟ^他將《秦中吟》與《長恨歌》并舉,可知白居易諷喻詩的創(chuàng)作也是以“詩樂合一”為標準的。在作為白居易諷喻詩的核心“六義”說中,“風”“雅”“頌”在古代是按照音樂分類的:鄭樵《通志·樂略·樂府總序》:“古之達樂三:一曰風,二曰雅,三曰頌,所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三者以成樂”;惠周惕《詩說》:“風雅頌以音別也”。⒁白居易以“六義”標準作詩,必然貫穿著音樂思想:《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⒂或借“詩之名”行“樂之評”。如:《和答詩十首序》“率有比興,淫文艷韻無一字”,⒃同樣也可以將他對齊梁時期過分追求物象的批判:“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看做他對齊梁艷聲的排斥。因此考察音樂對白居易諷喻詩的影響也是研究其詩的一個重要角度。二、恢復“東南角”之前人們認為白居易之所以創(chuàng)作諷喻詩,是有感于社會黑暗,政治腐朽,出于一位詩人對百姓的關心、同情而創(chuàng)作諷喻詩,希望能夠達于圣聞,改善民生。白居易的確有這樣的目的:《傷唐衢》:“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⒄《秦中吟序》:“聞見之間,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⒅白居易創(chuàng)作諷喻詩固然是出于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但背后也隱含著他對盛唐以來朝廷音樂的反思。進入中唐以來,朝廷內憂外患,而唐德宗卻熱衷于制作禮樂,粉飾太平,“乃至于諂成之風動,救失之道缺”。白居易對這種追求歡娛的現(xiàn)狀表現(xiàn)出鮮明的反對態(tài)度:《新樂府·采詩官》:“郊廟登歌贊君美,樂府艷詞悅君意”⒆《秦中吟·議婚》:“天下無正聲,悅耳即為娛”⒇《五弦彈》:“遠方士,爾聽五弦信為美,吾聞正始之音不如是。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廟歌。一彈一唱再三嘆,曲淡節(jié)稀聲不多……人情重今多賤古,古瑟有弦人不撫”,“惡鄭之奪雅也”(21);可見白居易心中的“雅”“正”之聲是“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的遠古之樂,它不僅歌頌圣德,更能垂誡君王。反觀當時樂壇,卻是充滿阿諛之聲、艷俗之辭。自古音樂與政通:《禮記·樂記第十九》云:“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白居易在《策林六十四》中說“樂者本于聲,聲者發(fā)于情,情者系于政……蓋政和則人和,情和則聲和,而安樂之音由是作焉。”(22)由此觀之,這種音樂必然是政治“失和”的反映。要想清除弊政,使君王醒悟,首要的就是恢復“大雅古聲”?;謴凸艠返臎Q心促使他在詩歌寫作上采用與古樂相連的“風雅比興”傳統(tǒng),創(chuàng)作諷喻詩,變雅頌為國風、變頌揚為警戒、變緣飾為諷喻,意在改變詩壇歌功頌德的現(xiàn)狀,恢復采詩傳統(tǒng)。三、用樂歌相語,尚樂歌,可味民歌之風前文已經(jīng)說過,白居易的諷喻詩是以“播于朝廷,達于天聽”為目的的,因此“樂”之形式對諷喻詩的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的影響。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對諷喻詩的創(chuàng)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欲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以往人們認為白居易之所以如此要求是為了確保詩歌能夠“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但如果從詩樂合一的角度,我們即可體驗到一股清新的民歌之風。朱自清《詩言志辯》說:“以樂歌相語,該是初民的生活方式之一。那時結恩情,做戀愛用樂歌,這種情形現(xiàn)在還常常看見……人們生活在樂歌中”。(23)人與人之間的歌唱,雖充滿俚俗,但卻真實地體現(xiàn)了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白詩“辭質而徑”就是對民歌語言形式的摹仿。如《七德舞》:“七德舞,七德舞,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24)語言質樸直白,充滿諧趣。其次,白居易雖然在音樂上尚古,但在實踐中卻采用了適應當時音樂的新題樂府的形式,他主張向民歌學習,提出“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的創(chuàng)作主張。他所作的詩“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但卻在文字間體現(xiàn)一種自然的韻律。如前文提到的《七德舞》《華原磬》《立部伎》等,據(jù)陳寅國《元白詩箋證稿》推測,采用的是與敦煌變文俗曲相似的“三三七”之體。(25)白詩中還常常將多個三字句連用,如《胡旋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