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專題_第1頁
高中地理人口專題_第2頁
高中地理人口專題_第3頁
高中地理人口專題_第4頁
高中地理人口專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地理人口專題人口再生產題目圖1為甲、乙兩國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圖。據此回答4-6題。出生出生?q死亡?(%》4?目前與甲國1890-1920年人口再生產類型相同的國家能A.韓國B.古巴C.新西蘭D.埃及5.乙國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耍原因可能足H然災害頻繁,饑荒嚴重B.政局動蕩,長期戰(zhàn)亂C.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大D.撫養(yǎng)孩子成本上升,夫婦不愿多生孩子6?由圖1可作出的正確判斷泉H前甲國城市化水平高乙國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I3前甲國為人口凈遷出國目前乙國勞動力短缺答案TOC\o"1-5"\h\zD解析:木題組考查了人口數戢、分布及人口問題。山圖中可以看出甲國為發(fā)達國家,但1890?1920年人口增長較快,與目前的埃及相近為過渡型,而韓國、古巴和新西蘭目前均屬于現代型。C解析:從圖中可看出乙國屬于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較快,但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是各個國家或地區(qū)提出的控制人口數雖的政策。A解析:甲國屬于發(fā)達國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較高,經濟發(fā)展水平高,人民收入高,吸引大量人口的遷入。撒哈拉以南非洲保持著較高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白然增長率,故與乙國不相吻合。對于發(fā)展中國家而詳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人口增長過快給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勞動力并不缺乏。圖2—5—3是甲、乙兩國人口變化曲線圖,讀后分析完成9?10題。

圖2—5—3圖2—5—3下列有關人口增長的說明,正確的是(〉A?19世紀中期甲國人口急劇減少20世紀初期乙國人口增長很快在歐洲發(fā)達國家中,出現了與甲國相同的情況D?老年人口比率,乙國高于甲國【解析】山圖中分析知甲國在2000年左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出現了人口負增長,與歐洲幾國相同,所以C正確。19世紀中期甲國人口出生率雖很小,但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總人口是上升的。【答案】c我國城市人口再生產基本上屈于(〉傳統型現代型過渡型從傳統向過渡轉變【解析】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總體上看屈于從“過渡型“向“現代型“過渡°但我國農村、城市具有不同步性,農村還處于"過渡型S而城市已進入'?現代型豊【答案】B9讀我國1982年人口年齡金字塔圖(縱坐標表示年齡組別,塔底橫坐標表示某一年齡組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結合歷妙Q識分析回答下列問題。7654327654321B1234567(1)A處外凸的原因是C處內凹的原因是B處外凸的原因是D處內凹的原因兄o(2)預測2020年前后我國的主要人口問題。9(1)建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改善,死亡率下降,生育率上升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上升1963?1968年國內經濟形勢好轉,計劃生育工作被忽視,導致出現建國后的出生高峰70年代,認識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嚴格實行計劃生育,出生率下降(2)略16讀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圖(圖11)和我國人口增長預測圖(圖12),回答問題:2000年中5J2000年中5J人口年齡時金字塔圖11圖12若我國人口進人婚育的平均年齡為25歲,則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現的時段大約_年。如圖12所示,EI前我國人口再生產具有等特點:我國人口總數達到最高峰的時間大約在年。⑶未來20年,我國而臨的人口問題主要有哪些?將給我國社會和環(huán)境造成哪些影響?161)2015—2020(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Fl然增長率202S(3)答案要點:問題:人口總數大:就業(yè)人口規(guī)模大:人口老齡化影響:給資源和環(huán)境造成巨大壓力,加劇資源短缺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就業(yè)壓力大:社會福利負擔重1.讀“我國人口再生產的發(fā)展變化圖"(圖2-5—S),回答下列問題。(%)0?-0(%)0?-05j*JJJJr195019551960196519701?7519801985199013952Q0Q(年)圖2—5—8(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出現在年前后,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分析其原因是O(2)從7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o<3)利用表中給出的數據,在圖中繪出1975?1995年期間我國人口白然增長率曲線,并與1975年前曲線連接起來。年份19S0198519901995人口自然增長率%1.191.421.431.05【解析】依拯常規(guī),人口白然增長率曲線位于人口出生率與人口死亡率曲線的中間,原因繪出生率減去死亡率等于白然增長率,但惟獨在1960年前后,出生率特低,死亡率提高,白然增長率極低,完全是一種反常態(tài)的現象,這是因為死亡率不僅受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明顯受H然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從地理角度出發(fā),H然環(huán)境因素,如氣候、水.土壤等因素對死亡率的影響較為明顯.如大的白然災害,使受害地區(qū)的死亡率大幅度上升?!敬鸢浮浚?)1960三年白然災害16.讀“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白然增長率”圖(圖2—5—5)和“1982年與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齡構成比較'‘圖(圖2-5-6),回答下列問題。圖2—5—5II二匸“以上jI…,「丿逐15至64歲19S2II1■111111■0%10%20%30%40%50%80%70%80%90^100%圖2—5—6(1)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H然增長率均:白國家推行措施后,1975年人口白然增長率降到%o左右,1992年人口白然增長率出現o(2)1996年與1982年相比,上海市0?14歲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趨于,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趨于?這表明上海人口年齡構成已出現的趨勢。<3)目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時間內,上海的上述人口問題將會帶來等社會問題?!窘馕觥看祟}重在考查學生閱讀圖表的能力,以及據圖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圖2—5—6中看出65歲人口比重增加,且超過10%,就說明了人口老齡化已經來到?!敬鸢浮浚?)高計劃生育4迅速下降(2)下降(減少)上升(增多)老齡化<3)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費用增加,社會負擔加重,勞動力短缺(2)嚴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3)略環(huán)境與人口數量、人口容量自然災害與人口數量變化2.地震是突發(fā)性很強的自然災害,大地震可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防震減災已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1950年西藏察隅地區(qū)發(fā)生&6級地震,造成3千多人死亡,數T?元經濟損失;1975年遼寧海城地區(qū)發(fā)生7.3級地震,造成2千多人死亡,達9億多元經濟損失;1976年河北唐山地區(qū)發(fā)生7.8級地震,造成24萬多人死亡,近100億元經濟損失。唐山地震比察隅地震震級小,損失大。請簡要分析其原因。海城地震與唐山地震震級相近,損失差異巨人。請寫出海城地震比唐山地震災情輕得多的人為原因。2.①察隅地震發(fā)生在喜馬拉雅山區(qū),人門桶少、建筑物少、經濟相對滯后(或唐山地震發(fā)生在東部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多、經濟發(fā)達)②海城地震有臨震預報,預防及時26、讀我國人均耕地變化圖,完成下列要求:(1999年全國高考題)(1)選擇(將所有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括號內):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A、這種趨勢不影響我國農業(yè)生產B、這種趨勢應該繼續(xù)下去C、近期可以根本扭轉這種趨勢,D、應該加強耕地保護,抑制這種趨勢為了保證我國的糧食自給,應該采取的措施有()A、開墾草原A、開墾草原B、圍湖造田C、提高單位面積產量D、改善耕地質量(2)回答:造成我國人均耕地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有26、(1)①、D②、C、D(2)人II增加和城市化發(fā)展,城建、工交、農村住房占用人量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可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等原因。第21題(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夏季招生考試文綜北京卷(新課程))題目39?人口、資源、壞境和發(fā)展是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卮穑海?)據清《蘇州府志》記載,自明朝萬歷年間,掌握紡織專業(yè)技能的人II開始進入蘇州城。清晨,這些有技術的“機工”佇立橋頭,等待擁有織機和機房的“機戶”雇傭。這種現象也出現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試述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及歷史作用。(2)根據表1數據,說了北京市與河南省人I】增長的差異,試分析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表12003年北京市與河南省人II增長指標(%)自然增長率總增長率北京市-0.0155.292河南省0.5640.562(3)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礎。幾T?年的文明史是人類不斷地認識、開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也是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不斷加深的歷史。在傳統農業(yè)社會,存在著人II與土地等資源的矛盾。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及人II數量的增加,人II與礦產等資源的矛盾又進一步凸顯出來。人II膨脹與自然資源短缺的矛盾,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要樹立人類的資源危機意識,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fā)展。結合材料,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人與自然資源矛盾的變化,并從認識論角度就當前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提出解決思路。答案答案要點:JZjd原因: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糧食產量增加,分離出勞動力從事專業(yè)化和商品化的生產,城市獨立的手工業(yè)工場興起。歷史作用:江南一帶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2)北京人II自然增長率為負,河南為正。其原因是北京人II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河南人II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北京人II總增長率高于河南,其原因是人II的機械增長率(遷入人II)較高;兩個地區(qū)人II機械增長率不同反映了兩個區(qū)域吸納勞動力的差異。(3)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人的認識要不斷深化。人和自然資源的矛盾始終存在,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人與自然資源矛盾的嚴重性。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的發(fā)展。要解決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必須形成對二者關系的正確認識,并以此為指導推動人類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在實踐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限制人II數量,保護、節(jié)約資源,開發(fā)再生資源,以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fā)展。|(1)本題共有兩問,第一問是分析原因,第二問是分析歷史作用。通過材料可以知道

新中國人口數量的變化及其原因中國人口自然增長21.圖5是1978年——2004年我國人II總量及人II自然增長率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雙項選擇題)(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夏季招生考試地理江蘇卷(新課程)我國人II自然增長率與人門總量同期達到高峰我國人II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年份正值生育率的高峰1978年——2004年,我國人II增長以機械增長為主1978年——2004年,我國人II增長以自然增長為主答案:BD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閱讀地理統計圖的能力,具體考查學生對我國人II增長規(guī)律及原因的理解能力。從曲線可以看出,我國人II自然增長的高峰期在1989年前后,由于處于生育高峰期導致人I丨自然增長率很高。而我國人II自然增長總量最多在2004年,兩個峰值不重合。人II的遷移是機械增長,人II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我國外來移民不多,人口增長主要是自然增長所致。第8題(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夏季招生考試文綜全國卷IV(新課程))題目下表為2002年我國四個地區(qū)的相關數據,據此回答1一11題。地區(qū)總人口(萬人)死亡率(%)白然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億元)①96130.6380.6036163.2②16250.595-0.0545408.8③38370.7211.0751180.0④2670.6071.276159.7四個地區(qū)中人口老齡化趨勢最顯著的繪()A.①B.②C.③D.④四個地區(qū)中經濟發(fā)展水平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

答案答案:10.B11.B第9題(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夏季招生考試地理江蘇卷(新課程))題目圖7肚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某新興城市人口增長示總圖。讀圖回答16-18題。年末總人口萬人)年末總人口萬人)TOC\o"1-5"\h\z16.1992年至1993年,該城市的人口增長率是()16.7%B.14.3%C.0.9%D.1.2%17.1991年至4998年,該城市人口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大呈人口遷入D.原有人口基數小18?該城市人口迅速增長,近期可能導致的主要問題是<)A.人口老齡化突出B.城市經濟缺乏活力C.社會勞動力不足D.城市用地壓力增大答案答案:16.A17.C18.D第14題(2001年普通高等學校夏季招生考試大綜上海卷(文科使用))題目五、人口、資源、環(huán)境工作是強國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請對下列相關問題作出選擇。10?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査,全國共有12.95億人,圖中""表示人口年齡構成狀況,其中0——14歲人口的比重約是()A.93%B.23%C.13%D.60%A.93%B.23%C.13%D.60%0-14歲

人口年齡構成的比重".與10年前相比,我國人口中0_14歲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歲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總人口增加了近1.3億。因此,新世紀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控制人口盲目流動繼續(xù)穩(wěn)定低生育水平遏制人口老齡化加速勢頭適度提高少年兒童人口比重

12?我國是多災害國家,下列地區(qū)中泥石流和滑坡災害頻發(fā)的定……()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山東丘陵長白山地10.BU.B12.BTOC\o"1-5"\h\z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人II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均,原因是:而70年代以來,二者明顯下降,原因是。建國以來,我國人「I自然增長率最低出現在年代前后,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其原因是O(3)利用卞表數據,在圖中繪出1975-1995年間我國人II增長率曲線。年份1980198519901995人「1自然增長率1.19%1.42%1.43%1.05%TOC\o"1-5"\h\z從圖中“三率”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人口增長模式正接近模式,其特征是O30.(1)高建國之初,政治上獨立,經濟發(fā)展,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進步,使死亡率卜降而出生率沒有同步下降我國實行計劃生育60三年自然災害,使死亡率上升⑶略(4)現代人II增長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二讀“新中國人II自然變動圖S回答:1?圖中①和②兩條曲線中,曲線代

表出生率,曲線代表自然增長率。曲線②在1960年前后為負值。這是因為從70年代起,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雖然人門總數較多,而死亡率卻下降,這是由于人口的發(fā)展要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相適應,同利用和保護相協調。人「I增長過快,將會影響經濟建設、的安定和的提高?!緟⒖即鸢浮筷P于人I丨問題的讀圖題,也要用政、史、地三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影響新中國人II自然變動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才能作出準確解答。①②“左”傾錯誤的進一步發(fā)展,自然災害嚴重,蘇聯政府又背信棄義地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造成了國民經濟自1959年至1961年的嚴重困難。下降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進步資源環(huán)境社會人民生活水平32、當人口的數量、質量、結構或分布與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不相適應時就會岀現各種人口問題。讀圖表回答:(2002年上海高考題〉(1)讀"中國人「I增長及其自然變動”圖。1994年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當年非農業(yè)人口數是億。非農業(yè)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是。(2)從“中國人II增長及其自然變動”圖中截取1960年至1990年30年間非農業(yè)人II變化年份(年)19601965197019751980年份(年)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全國人口6068.39.29.910.511.4非農業(yè)人111.41.31.31.41.73非農業(yè)人11比例(%)211816172126資料,完成下列表格和相應曲線圖。單位:億1960?1990年非農業(yè)人口所占的百分比1960?1990年非農業(yè)人口比例曲線圖(3)人II增長過快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根據下列表中數據,分析我國存在的人II問題:A、世界中國美國俄羅斯A.人均耕地面積(公頃/人)0.240.08世界中國美國俄羅斯A.人均耕地面積(公頃/人)0.240.080.760.87E?1998年人均GDP(美元)5020775315202300讀“中國人II文化程度構成”圖,我國人II還存在的問題是:近年來,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擴招,這種現彖已有顯著改善。我國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大學辺切中口藥他I高中陋小學中國人口文化程度構成年份(年)1960年份(年)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全國人口7.3非農業(yè)人口2.2非農業(yè)人口比例(%)15MI9601965I960196519701975193019851990年(3)A、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僅占世界人均數的1/3B、我國人均GDP遠低于世界人均GDP文化教育水平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少,與實現現代化要求不適應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中國人口分布2&閱讀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圖9),回答下列問題。(2001年廣東高考題〉(1)我國人口密度超過500人/knf的省有(寫簡稱)、、TOC\o"1-5"\h\z;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轄市是(寫簡稱)O(2)AB線西北部,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3%,人口只占全國總人口的6.3%,其自然原因是;社會原因是。(3)在AB線西北部,百萬人門以上的城市有、、2&⑴魯豫蘇臺渝(2)氣候干燥,有人面積干旱區(qū);地形復雜,多高山、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經濟文化落后,交通不便(3)烏魯木齊、蘭州.包頭人口遷移及流動12.發(fā)達國家歷史上和發(fā)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是()A.由農村到城市B.由農村到農村C.由城市到農村D.由城市到城市【解析】山于社會發(fā)展的總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勞動力111第一產業(yè)向第二產業(yè),并進而向第三產業(yè)轉移,因此,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是發(fā)達國家歷史上和發(fā)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敬鸢浮緼(2003年高考題)41.(45分)人口遷移和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現象。(1)在歷史上,美國出現過多種形式的人II遷移,既有人量歐亞移民,也有血腥的奴隸貿易,還有西進運動中的國內移民?;卮穑?9世紀歐亞移民對美國經濟發(fā)展起到哪些促進作用?

簡要分析《宅地法》對西進運動的影響,并指出西進運動的后果。試用辯證的觀點分析美國歷史上的人11遷移現彖。(2)近年我國流動人口逐漸增加,2001年全國流動人口超過1.2億。讀圖7并分析:?2001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將一個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括號內)(3分)A.從人口稠密地區(qū)流向地廣人稀地區(qū)B.從城市流向鄉(xiāng)村C.從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流向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C.從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流向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D.從東部地區(qū)流向西部地區(qū)②說明現階段我國人口大規(guī)模流動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結果。(7分)(3)1990年至2001年,我國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個百分點,達到了37.7%;大量農村人口轉變?yōu)槌擎?zhèn)人口,城鎮(zhèn)總人口從1.787億增加到4.806億。據測算,我國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即新增1400億元,最終帶來3360億元的GDP。今后我國將繼續(xù)實施城市化戰(zhàn)略,預計到2020年,城市化率將達到56%o結合以上材料,運用所學經濟常識說明城市化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意義。(9分)41.答案要點(1)①亦美也經濟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帶來了必要的技術和經驗。②促進了人II從東部向西部遷移;印地安人遭到屠殺或驅趕,西部地區(qū)得到開發(fā),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fā)展。(2)?C②主要原因:人II流入地區(qū)的經濟收入要高于人II流出地區(qū):人II流入地區(qū)的就業(yè)機會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區(qū);人門流入地區(qū)的生活壞境要優(yōu)于人「I流出地區(qū)。直接結果:彌補了人II流入地區(qū)勞動力的不足;提高了人門流入地區(qū)的城市化水平;緩解了AlI流出地區(qū)的就業(yè)壓力;促進了人II流入地區(qū)與人「I流出地區(qū)的經濟社會交流。(3)①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xiāng)經濟差距;②促進投資,擴人內需,拉動國民經濟增長;③促進我國工業(yè)化進程和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開辟更廣闊的就業(yè)渠道。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2008年1月石家莊市質檢1)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人口數量及自然增長率(據《2002年世界人口狀況》)'國家2(X)2年人口數(億)人口自然增長率(%)?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預估)中國12.951.100.910.75印度10.411.861.641.41美國2.881.000.830.71印度尼西亞2.17L541.431.22巴西1.741.491.311.20巴基斯坦1.482.682.772.50俄羅斯1.47-0.03-0.16-0.19孟加拉國1.433.102.002.1日本1.270.160.170.10尼日利亞1.512.572.382.24材料二美國國內曾出現過四次人口遷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紀中期人口大規(guī)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人口由鄉(xiāng)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部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地帶.20世紀70年代以后,又出現人口向東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現象.材料三2007年10月17EI,美國人口總數達到3億.有關國媒體將此樂觀地稱作“一個新的里程碑”.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1)材料一所述國家中,人口再生產類型屬現代型的有幾個?中國和俄羅斯人口問題的主要表現分51J是什么?(5分)(2)美國國內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遷移高潮的原因分別是什么?為什么20世紀70年代以后,又出現人口向東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現象?(8分)(3)—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象征著美國比歐洲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經濟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觀點的主要依據.(3分)xy(16分)(1)4個(1分)主要表現:中國人II數量龐人,老齡化嚴重;俄羅斯人口負增長,勞動力資源不足,老齡化嚴重。(4分)(2)第二次人口遷移高潮的原因: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發(fā)展,促使人II人規(guī)模從鄉(xiāng)村遷入城市。(2分)第四次人II遷移高潮的原因: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發(fā)展,東北部老工業(yè)區(qū)環(huán)境污染嚴重;土地租金高;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對環(huán)境有更高要求;南部和西部氣候溫暖,環(huán)境清潔,有“陽光地帶”之稱。(4分)回流的原因:20世紀70年代以后,通過對城市環(huán)境的治理和老工業(yè)區(qū)的改造,城市環(huán)境得到改善,老工業(yè)區(qū)經濟重現活力,出現了人II向城市和老工業(yè)區(qū)回流的現象。(2分)(3)發(fā)達國家普遍面臨人II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的問題,導致勞動力資源不足,影響和制約了經濟的發(fā)展。美國人II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勞動力資源,增強了經濟活力。(3分)世界人口分布11.(2003年上海,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qū)中,平均人口密度最高的是()A.南亞B.歐洲C.亞洲東部D.北美洲東部【解析】解此題首先要明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qū):東亞、南亞、西歐和美國東北部,但在平均人口密度高低上要進行比較,東亞過億的國家有口木、中國,但中國的國土而積大:南亞總的面積不大,但過億的國家有三個,且印度已是十億人口大國:西歐過億的國家很少,美國東北部人口多,但美國國土大,總的密度并不很高。分析比較后,不難得出正確答案。【答案】A32.世界人II分布極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趨向性,讀卞圖回答問題。(2004年上海高考題)海拔(in)j1.22300J2.31300100011.6□vU24.0zuu5S.5C102030405060仮)旳界人口比例圖一:世界人II垂直分布圖二:世界人「I緯度分布(%)1008060亞洲歐洲S距海岸20阡米范圍內陸地面積占洲總面積的比例E距海岸200千米范圍內人口占洲總人口的比例圖三:世界人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圍內陸地面積、人II占洲總面積、總人II的比例分析圖一,從地形上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區(qū)。分析圖二,人門占世界總人門數比例最小的緯度帶人II少的主要原因是。分析圖三,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圍內,陸地總面積占洲總面積小于30%的人洲中,人口占洲總人口比例最大的洲是。綜合分析,世界人「I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勢的地區(qū)、緯度地區(qū)和地區(qū)的趨向性。

(5)根據上述世界人II分布趨向性判斷,卞列地區(qū)屬于世界人II稠密地區(qū)的是()A.恒河平原E.亞馬孫平原C.西歐平原D.美國阿拉斯加E.朝鮮半島F.青藏高原G.剛果盆地H.加拿大東南角32.⑴平原(或盆地)(2)海洋面積人,南極人陸至今無人定居(3)南美洲(4)低平中低沿海(5JACEH22.讀圖441-9,回答:(04年北京)S3例O地級市?省會城市S3例O地級市?省會城市A山錄I?高休)■scco圖4-11-9TOC\o"1-5"\h\z(1)圖示地區(qū)地形復雜,地勢o(2)PQ線的東南部屬于(地形區(qū)),該地形區(qū)的氣溫、降水特征是O(3)內力作用在圖示地區(qū)的具體表現有哪些?(8分)(4)PQ線的東南部與西北部相比,人口密度較大的是,造成兩地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原因主要是o22.答案要點:(1)西北高東南低,起伏大。(2)云貴高原。冬季溫暖、夏季涼爽;年降水雖較多,集中在夏季。(3)地震、地熱、有色金屬礦、變質礦、地質構造等。(4)東南部。地形(海拔高度)。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由圖示地區(qū)的經緯度首先該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并結合圖例觀察地勢高低的大概趨勢,圖中省會城市和地級市在PQ線兩側的分布密度。由圖示地區(qū)的經緯度可確定該地區(qū)為我國云貴高原地區(qū),該地可同時受到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夏季降水豐沛,同時因離冬季風源地遠,地勢也較高使這里的冬季較溫暖,夏季亦較涼爽;因該地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畀地附近,地殼不穩(wěn)定,地殼活動頻繁,因內力作用而引發(fā)地震時有發(fā)生;受地質時期巖漿活動影響當地多有色金屬礦;人類的生存與居住總是優(yōu)先選擇自然條件較優(yōu)越的地區(qū),PQ-線東南地區(qū)因地勢較為低平,地級市較多,人口密度相應會比較大。人口問題27、圖31—5中A、B表示兩類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國家的人口年齡構成,讀圖解答:(1998年上海高考試題)I\m0-14歲15?64歲65歲以上圖31—5(1)A、E兩國人II年齡構成所反映的人II問題是:TOC\o"1-5"\h\zA國;B國o(2)上述人口問題對兩國人口增長及社會產生的影響是:A國;B國>(3)針對以上人「I問題,兩國應采取的人「I政策是:A國:B國27、(1)屬老年型人口屬年輕型人口(2)將使社會經濟負擔加重,影響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老年人本身問題増多、國防兵力不足等;將產生被撫養(yǎng)人II的比例太高,就業(yè)問題嚴重,少年兒童素質差等(3)應實行鼓勵人II增長的政策:實行以控制人門數量、節(jié)制生育,降低人II出生率為中心的人口政策,這是當今世界人口政策的主要潮流29、當前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是世界普遍關注的三大問題。請閱讀表格中資料(1991年)回答問題。(2000年上海高考綜合能力測試題〉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自然增長率(%)0.52.4少年兒童人口比重(%)21.039.0老年人門比重(%)12.04.0①、發(fā)達國家的人口問題主要是可采取的對策是

②、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主要是可采取的對策是加、人口增長慢、嚴重老齡化,鼓勵生育、接納移民人口增長快、年齡構較輕,計劃生育31、閱讀表1資料,回答下列問題。(2002年廣東高考題)表120世紀世界各犬洲或地區(qū)人II與GDP占世界比重的變化區(qū)域人口占世界百分比GDP占世界百分比1900年2000年1990年2000年亞洲57.460.532.637.4歐洲24.612.042.425.5非洲8?113.03.43.0北美5.05.516.624.6拉丁美洲4.5&54.08,1大洋洲0.40.51.01.4(1)1900年,在世界各人洲或地區(qū)中,人均GDP最高的是,最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