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攻擊行為的類型和成因_第1頁
兒童攻擊行為的類型和成因_第2頁
兒童攻擊行為的類型和成因_第3頁
兒童攻擊行為的類型和成因_第4頁
兒童攻擊行為的類型和成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兒童攻擊行為的類型和成因

一、情緒作為體力攻擊的手段和后果攻擊行為是兒童、青少年甚至一些成年人常見的社會行為之一,因此它也是個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攻擊性發(fā)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個體攻擊行為的早期表現(xiàn)極其發(fā)展變化的模式,始終是研究者饒有興趣并著力探討的問題。攻擊性傾向和行為究其本源可認為是一種情緒,行為主義學派創(chuàng)始者華生認為,新生兒的情緒是一種遺傳的反應模式,在對兒童進行大量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之上,華生提出了新生兒存在3種類型的基本情緒反應——恐懼、憤怒和愛。其中,由恐懼和憤怒所引起的相關情緒成為個體內(nèi)在的攻擊性傾向。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這種攻擊傾向可能會指向一些有意義的目標,如征服外部環(huán)境、在駕馭環(huán)境中取得成功,朝這個方向發(fā)展的“攻擊性”,會變成人心理中的積極成分,如堅忍性、毅力、意志等。但是如果這種與生俱來的攻擊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會贊許的目標,如傷害別人,那么這種攻擊性就是有害的。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別人和睦相處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者身上,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這種“攻擊性”的后果。兒童的攻擊性(或稱侵犯性)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它是指兒童企圖損害他人或物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可以是身體上的進攻(如打、踢、咬等)、言事上的攻擊(如大聲叫嚷、叫別人的綽號、貶低他人、背后說壞話、造謠污蔑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財物(如用“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等等)。二、內(nèi)容為(一)激發(fā)的技能攻擊行為兒童攻擊行為的起因可分為8種類型:1)獲取他人的物品(玩具、食物、圖片)2)保護自己的物品3)爭奪空間(座位、活動場所等)4)幫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5)游戲或其它活動的糾紛6)他人違反紀律和行為規(guī)則(游戲規(guī)則、幼兒園的行為規(guī)則)7)無故挑釁,欺侮他人8)報復還擊(在受到他人的傷害、干擾后對他人進行攻擊)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敵意性攻擊是有意傷害別人的行為,而工具性攻擊是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別人的行為。比如說在幼兒園里,一個男孩子故意打一個女孩子,惹她哭,這是敵意攻擊;但如果只是為了爭奪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就屬于工具性攻擊。大量研究和實驗表明:如果以年齡和性別為依據(jù)進行劃分,則會發(fā)現(xiàn)小班兒童工具性攻擊次數(shù)明顯多于敵意性攻擊;中班兒童的敵意性攻擊行為與工具性行為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大班兒童的敵意性攻擊行為顯著的多于工具性攻擊。同時不同性別兒童攻擊行為類型的次數(shù)分布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三)家長教育孩子的早期自我可培養(yǎng)出意識不少心理學研究證明:在兒童攻擊性的影響因素中,遺傳大約占50%,其余50%中又有一部分是家長與孩子的相互作用所致。而所謂遺傳,并不是父母把打人、罵人等一些具體的行為遺傳給孩子,他們遺傳給孩子的只是神經(jīng)活動類型,比如情緒容易激動,興奮性強,反應速度快等自然特征。這些具體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滋生出攻擊性行為。因此,家長自己的行為,如怎樣對待孩子的脾氣大、愛哭、笨拙、無知和一時的錯誤,對孩子最初攻擊性行為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剛剛出生就比別的孩子愛哭、脾氣大,家長應該明白,自己正是孩子這種行為特征的“締造者”。因此,教育孩子的第一步,是家長的自我克制和極大耐心。但是從本質(zhì)上來講:兒童攻擊性的差異,雖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但后天環(huán)境與教育是攻擊性產(chǎn)生及其強度的決定性因素。(1)父母的教育方式高度攻擊性兒童大多數(shù)來自“絕對權威”和“過度溺愛”類型的家庭。這兩種家庭類型的共同點是對兒童限制的失當?!敖^對權威”型的父母,過于控制兒童的自主性,易于使兒童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產(chǎn)生對抗型的要求,并常常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攻擊、侵犯的模式;“過度溺愛”型的父母,則完全放棄了對兒童的限制,使兒童的利己排他的不良行為滋長,從而導致攻擊性的產(chǎn)生。(2)作用:教師和教師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同伴間的影響漸漸增強,有時候甚至超過家長和教師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受到同伴不良行為的干擾或歪曲,兒童許多不正確的觀點及行為都是通過認同、模仿已具有這些特點的同齡伙伴而形成的,而且這種模仿還會因兩者間的惡性循環(huán)而逐漸升級。(3)語言、行為的侵犯當今社會的電影、電視、書刊及游戲、娛樂節(jié)目對人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影響甚大,對兒童也一樣起著強化作用。而這些大眾傳媒中的語言、行為的攻擊對認知水平較低的兒童更具有消極意義,尤其是“間接強化”作用,如電視里角色的侵犯行為常常受到溫和的否定或者無意的贊揚:“英雄”與壞人一樣富有侵犯性的。兒童便以為這是成人社會的標準而加以學習、掌握,這對本身就具有較高侵犯性的兒童更具有推波助瀾的功效。三、兒童粒徑和攻擊的成因年幼兒童攻擊行為并不完全相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1.幼兒攻擊同性同伴的比例隨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變化,小班兒童攻擊同性同伴和異性同伴的比例無顯著差異;從中班起,兒童攻擊同性別的比例顯著多于異性同伴;到幼兒園大班,則達到顯著差異的水平。出現(xiàn)幼兒攻擊對象性別比率年齡變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兒童對其性別角色的認同發(fā)展。根據(jù)L·柯爾伯格關于兒童性別角色認同發(fā)展的研究,5歲以后,兒童性別角色認為達到了“豎立性階段”,對自己和他人的性別獲得了準確而穩(wěn)定的認識。伴隨著兒童性別角色認知的發(fā)展,從這個年齡起,兒童開始以更多的同性伙伴為活動和社會交往的對象。由于兒童在幼兒園的攻擊行為主要起源于同伴之間的消極的社會性互動,因此,其攻擊性行為的對象也多為同性別伙伴;而小班兒童由于其性別角色認知還沒有達到性別建立性階段,其交往對象和活動類型不象年長兒童那樣分化,所以他們攻擊性行為的對象為同性伙伴和異性伙伴的比例就不可能存在顯著差異了。2.從攻擊性行為的起因或前提條件來看,研究發(fā)現(xiàn)5歲半以前,物品和空間的爭奪是導致兒童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原因。W·Hartup的研究告訴我們,兒童攻擊行為的起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挫折而產(chǎn)生的危及自我性質(zhì)的刺激;二是物品與空間的爭奪,這一點與前述起因一致。除此之外,由于幼兒在受到他人的干擾、傷害或目標受阻后,進行報復還擊所發(fā)生的攻擊行為也占總數(shù)的一定比例,這在幼兒攻擊行為的起因中占另一半。這一現(xiàn)象可從兩方面解釋:一是從個體心理發(fā)展上看,幼兒自控能力比較差,在受到挫折和傷害之后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攻擊沖動;二是與當前幼兒的某些方面的性格特點有關,由于當前在園兒童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其在家庭中所處的特殊地位,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往往使兒童形成任性、不能忍受委屈挫折的性格特點,從而使他們在受到干擾挫折或傷害后,很容易對同伴進行報復性攻擊。3.從幼兒攻擊行為類型的年齡變化趨勢來看,年齡較小的兒童工具性攻擊多于敵意性攻擊,隨著年齡的增長,敵意性攻擊所占的比例逐漸超過工具性攻擊。究其根源,大班兒童敵意性攻擊之所以多于工具性攻擊行為的原因在于兒童的社會認知能力,尤其是對他人行為的意圖知覺和歸因能力的發(fā)展。大班兒童已經(jīng)能夠正確認知不同傷害情境中同伴的行為意圖,并開始逐步根據(jù)自己意圖認知對同伴做出相應的反應。因此,對于大班兒童來說,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自我控制能力和社會規(guī)范的內(nèi)化水平有所提高,在與同伴的消極的社會互動照顧中,當他們認為對方有意給自己造成某種傷害或挫折時,他們也就更傾向與對方做出敵意性的攻擊,從而使敵意性攻擊在全部攻擊性行為的比率增大。4.從攻擊方式來看,年齡小的兒童比年齡大的兒童更多采用身體攻擊。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攻擊的比例逐漸下降,言語攻擊的比例逐步增多。其主要原因也是在于隨著兒童年齡的不斷增長,其認知水平不斷增加,道德意識水平也不斷增長,能夠?qū)幼鲀?nèi)化為語言,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意圖認知對同伴提出明確的語言要求,自我控制能力和社會規(guī)范的內(nèi)化水平也相應的有所提高;但由于兒童與同伴進行社會交往時仍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相應的身體攻擊少了,但語言攻擊卻多了。四、體現(xiàn)性行為的穩(wěn)定性兒童的攻擊性水平在各種情景下是不同的,但是在持續(xù)發(fā)展攻擊性和行為的傾向性方面,始終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這種穩(wěn)定性說明,如果兒童表現(xiàn)出攻擊性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作為早期的教育者,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都應當及早努力干預。(一)套“對攻擊性兒童的家庭教育原則”就是說兒童既有適當?shù)淖灾髯杂?又要接受家長的指導與幫助。家長應在兒童所有的活動中表現(xiàn)出溫暖、關懷和愛,而不僅僅是完成特定的職責。兒童與家長間相互的方式是民主的、合作的,而非專制和放任的。美國一位心理學者杰拉德·帕特森觀察了一些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提出了一套“對攻擊性兒童的家庭教育原則”,要點如下:1.不要對孩子的暴力行為讓步。2.孩子反抗時,不要讓自己的高壓方式升級。3.用一種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暴力行為,讓孩子自己平靜下來。4.監(jiān)督孩子表現(xiàn)不好的行為,建立一套分數(shù)體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數(shù)、獎勵或某種特許;表現(xiàn)不好,就得不到這些獎勵。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家長可與其建立“行為協(xié)定”,明確告訴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現(xiàn)標準,表現(xiàn)不好會得到懲罰,同時要盡可能讓孩子參與行為協(xié)定的討論與制定。5.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孩子表現(xiàn)出的親善予以鼓勵,尤其是那些習慣打罵、呵斥、批評孩子的家長更應該有所改善,積極鼓勵的態(tài)度會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孩子表現(xiàn)出積極、關心的情感。帕特森認為,兒童行為的失控,根源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子女之間不正確、充滿敵意的相互作用,因此如果僅僅關注兒童的失控行為是不夠的,根本在于創(chuàng)設和睦民主的家庭環(huán)境。(二)注意消除攻擊性行為的強化物對兒童的親社會、利他行為進行獎勵,對侵犯性、攻擊性進行懲罰時,要及時明確,并讓兒童明白受到獎勵或懲罰的具體原因,知其所以然。父母、教師執(zhí)行的獎勵規(guī)則要前后一致,切戒模棱兩可,從而使兒童從具體事件中明辨是非。教育兒童,盡量以獎勵方式為主,它的最大好處在于不給孩子提供“反攻擊”或“報復”的原型,即便糾正孩子的某些言行,也可以通過正面的疏導、獎勵來進行。當然,適當?shù)膽土P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對外向性強、侵略性強的兒童。但教育者要注意到判別并消除攻擊性行為的強化物,以降低攻擊性切實可行的方法。比如孩子搶別人玩具或打別人,那么孩子攻擊行為的強化物就是玩具或家長不制止、不批評的態(tài)度,如果不及時讓孩子把玩具還給別人或向別人道歉,那么就會滋長了孩子的攻擊傾向。所以對于教育者來講,應該及時查明原因,及時處理,并且鮮明地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使孩子認識到什么行為是錯的,什么行為是對的。(三)采用冷處理的方法來“懲罰”自己如果說孩子有非常嚴重的侵犯行為,教育者就不必采用只有鼓勵或只有懲罰的方法,在必要的情況下,可采用冷處理的方法。也就是暫時對孩子不理睬,對他表示冷漠,在一段時間內(nèi)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性,直到他自己平靜下來,認識到自身的錯誤為止。盡管這種做法會產(chǎn)生一些怨恨,但不會向孩子提供呵斥、打罵等攻擊原型。(四)身體碰撞引起的危害性沖突一種常用的方法是提供非攻擊的環(huán)境,盡量減少沖突的可能性。例如在必要的條件下,可提供充足的游戲空間,避免因偶然的身體碰撞而導致的攻擊性沖突。對于那種缺少游戲材料而引起的攻擊性行為,如果玩具豐富,更多的孩子可以不引起沖突地加入游戲。另外,玩具本身的攻擊性定向(如槍、刀等)也可導致攻擊性傾向,對5—8歲兒童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被鼓勵使用攻擊性行為的玩具比使用中性玩具更易發(fā)生爭斗,因此對于那些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要少給他們買刀、槍、武器等攻擊性玩具。(五)培養(yǎng)種方式同伴之間發(fā)生沖突怎么辦?通常無非是反攻擊(報復)、自己緩解、別人勸解三種方式。后兩種方式當然是理想的,但是兒童并不能自覺地采用這種方法,必須經(jīng)過訓練來學會。如果兒童經(jīng)??吹酱笕嘶騽e的孩子采取這兩種方法解決沖突,他們以后就可能也采用這種方法來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問題,已經(jīng)有研究證明,這樣的訓練對于那些已養(yǎng)成攻擊習慣的兒童極為有效。(六)在實施對幼兒情感的常態(tài)化引導中培養(yǎng)幼兒的攻擊性情感煩惱、挫折、憤怒這些攻擊性情感,對于自控力弱的幼兒來說,足以點燃攻擊性的導火線,攻擊性情感相聚越多,其表現(xiàn)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就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