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yī)辨病與辨病的關系_第1頁
論中醫(yī)辨病與辨病的關系_第2頁
論中醫(yī)辨病與辨病的關系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中醫(yī)辨病與辨病的關系

1辨證概念與證素中醫(yī)學所說的“癥狀”是對疾病因素和身體反應的綜合,以及對病變中身體整體病理反應狀態(tài)的總結。相對而言,“病”是指病變全過程的特點與規(guī)律,強調病變的特殊病因、病理;“證”是指病變現階段所表現證候的本質,強調病變的整體、動態(tài)、邪正反應狀態(tài)?!氨孀C”是在中醫(yī)學理論指導下,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辨別出病變當前的位置和性質,并概括為完整證名診斷的思維認識過程?!白C素”,為辨證基本要素的簡稱。證素是通過對“證候”(癥狀、體征等臨床信息)的辨識,而對病變當前的位置與性質等本質所作的判斷。證素是辨證時的基本診斷單元,臨床上的各種具體證名,都是由證素的相互組合而構成的。因此,證素是辨證的核心和關鍵。所謂“病性”,即病理改變的性質,以往或稱為“病機”。如寒、濕、痰、血虛、陽虛、血瘀、陽亢等,為當前證候的本質。2中醫(yī)證候認識的原因分為7個原因辨證所說的病性,是導致當前證候變化的本質性原因,因此,病性以往常稱為病因。但是辨證所確定的病性(病因),與導致疾病發(fā)生的始因或誘因不完全相同。六淫外感、七情刺激、外傷、勞倦等,是導致病變發(fā)生的原始因素,屬于病因學、發(fā)病學的范疇。辨證所確定的病性(病因),是通過臨床證候的辨別而對病理本質作出的判斷,屬于診斷學、辨證學的范疇?!皩彴Y求因”,就是根據證候而“辨”求性質,審得其“因”,因而辨證所確定的病因,是指導致當前證候的原因,實際上就是病性。同時,由于“證”是對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性兩方面情況的綜合,證候的出現并不是單純由病因決定,而是與體質等有密切的關系,所以病性是對邪正反應狀態(tài)的本質認識。由于中醫(yī)學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主要是從癥狀而推求原因,因而病因學研究的病因與辨證學探求的病性往往又是一致的,即前者是由因析果,后者是由果析因。以往常將六淫證候稱“病因”,將氣血津液陰陽的虛實證候稱“病性”。其實這種區(qū)分并不十分恰當。辨證是根據證候而審得性質,該病性就是當前的病因,病性的概念中包含了病因。所以臨床辨證所說的辨病因、辨病性,都是對病理本質的判斷,在名稱上不必嚴格區(qū)分。3病性證素的認識辨病性在臨床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一,由于辨證所作出的氣虛、血瘀、痰飲、火熱等病性判斷,是當前證候的本質,因而是辨證的關鍵,對任何疾病的辨證都不可缺少。第二,由于病性是對疾病一定階段整體反應狀態(tài)的本質概括,是對邪正相互關系的綜合認識,因此具有整體、動態(tài)的特點。對病性的認識,一般需要對全身癥狀、體征以及體質、環(huán)境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確定,所以準確地辨別病性,是辨證中最重要、最困難之處。第三,臨床上的病情雖然千差萬別,并處于動態(tài)、演變之中,無論證候如何復雜、多樣,無論疾病診斷是否明確,然從辨證的角度看,其本質則無非是證素的不同,而病性證素約為31項,且萬變不離其中,可執(zhí)簡以馭繁。第四,病性的辨別結果,直接關系到治療方法的確定和落實,每一病性證素均有相對應的治法、方藥、針灸等療法。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氣虛則補氣、陰虛則滋陰、血瘀則化瘀、有痰則祛痰等,據證立法,方證對應,所以辨病性是整個辨證論治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4疾病綜合征的內涵和外延4.1邪、病、血根據中醫(yī)學理論,對每一病性的內涵與外延要有明確規(guī)定。如病性“寒”,指寒邪侵襲機體,陽氣被遏,凝滯收引所現實寒證候的本質;病性“血虛”,指血液虧虛,臟腑、經絡、組織失卻濡養(yǎng)所現虛弱證候的本質;病性“動風”,指因熱極、陽亢、陰血虧虛等病理變化所致,出現肢體抽搐等類似風性動搖證候的本質。4.2病證候證候每一病性都要有一定的癥狀、體征及體質、環(huán)境等臨床資料。如身體困重、關節(jié)肌肉酸痛,納呆惡心,腹脹,便稀,舌苔滑膩,脈濡等為病性“濕”的證候;刺痛固定拒按,有包塊,舌黯或有斑點,脈澀等為病性“血瘀”的證候;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為病性“陰虛”的證候。4.3有病性證素直接導致痰血菌病各病性證素之間及其與病位證素之間存在廣泛聯系。如氣滯可因情志憂思、抑郁,或陰寒凝滯、濕邪困阻,或痰濁、水飲、瘀血、宿食、蛔蟲、砂石等阻塞,或臟腑氣機失調,或臟氣虛弱,運行乏力等而導致;氣滯又可生濕、生痰,導致水停;氣滯常與血瘀互為因果而并見;氣滯日久可以化火;氣滯嚴重時可成為氣閉。故氣滯與寒、血寒、食積、痰、飲、水停、濕、血瘀、火[熱]、(氣)閉、氣虛等病性證素密切相關。心、肺、肝、膽、脾、胃、小腸、大腸、膀胱、胞宮、胸膈(上焦)、少腹(下焦)、筋骨(關節(jié))、經絡等臟腑組織,均可出現氣滯的證候。4.4茯苓散、車前子每一病性證素的確定,一般應有針對該病性的治療方法及相應方藥等。無相應治法、方藥者,不能作為證素。如病性“水?!?治應利水消腫,常用五苓散,澤瀉、茯苓、車前子之類方藥,或針灸三焦俞、水分、石門等穴;病性“火(熱)”,治應清熱瀉火,常用黃連解毒湯,黃芩、黃連、山梔等方藥,或針刺采用“透天涼”手法;有“膿”則可切開排膿,或服薏苡仁、葦莖、冬瓜仁等方藥。5邪證素證素對古今論著中所提出的各種病性證素概念,根據證素的特征和確定證素的原則進行分析篩選,從中提取出規(guī)范的病性證素主要有31項:(外)風、寒、暑、濕、(外)燥、火(熱)、痰、飲、水停、蟲積、食積、膿、氣滯、(氣)閉、血瘀、血熱、血寒、陽亢,屬于邪實類證素;血虛、氣虛、氣陷、氣不固、(氣)脫、陰虛、津(液)傷、亡陰、陽虛、陽浮、亡陽、精(髓)虧,屬于正虛類證素;動[內]風則既可為實,也可為虛。6熟悉自己的臨床表現及證象首先,要明確每一病性證素的概念,理解其中醫(yī)學的理論內涵。如病性“陽浮”,是指病久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越所現證候的本質。陽浮是陽虛較為獨特的表現形式,心、腎等臟陽虛,可表現為陽浮的證候。陽浮應注意與陰虛、陽亢、火(熱)等病性相區(qū)別。對每一病性證素從理論上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在實踐中作出準確的判斷。第二,掌握每一病性證素的臨床表現及證候屬性,是準確辨別病性的關鍵。以癥為據,從癥辨證,這是辨證時不能變更的原則?!白C”是對病變中機體整體反應狀態(tài)的綜合判斷,中醫(yī)采集的病理信息不夠精確,也不是依靠個別精確資料作為判斷的根據,因此必須全面搜集病情資料并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準確辨別病性。如氣候、情志的影響,對寒熱的感覺,飲食、大小便、精神狀況,有無疼痛、汗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