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言翻譯之二文言句式考點解析(課件)-2024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各考點解析寶鑒_第1頁
專題文言翻譯之二文言句式考點解析(課件)-2024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各考點解析寶鑒_第2頁
專題文言翻譯之二文言句式考點解析(課件)-2024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各考點解析寶鑒_第3頁
專題文言翻譯之二文言句式考點解析(課件)-2024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各考點解析寶鑒_第4頁
專題文言翻譯之二文言句式考點解析(課件)-2024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各考點解析寶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各考點解析寶鑒文言翻譯之文言句式考點解析學習目標1.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以及主謂倒裝、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結構)特征及運用規(guī)律。2.準確理解并運用每種特殊句式靈活翻譯。【課前高考精煉】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23新課標Ⅰ卷)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4分)【答案】我的大臣們沒有不對我有高傲輕慢意思的人,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2023全國乙卷)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5分)【答案】(釐負羈)就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裝滿,上面又放置一塊玉璧,晚上派人送給晉公子。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著不少差異。這些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內容: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句、主謂倒置句)和固定句式。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文言句式(每題1分,共2分)的考查,這就要求考生熟練掌握七大文言句式,迅速準確翻譯句子。本考點將細致講解各種句式以及翻譯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課文中熟悉的例句幫助理解和掌握,為解答翻譯題奠定堅實的基礎。【考點突破】一.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借助一些標志或者虛詞構成判斷,有時甚至直接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菊n堂知識點撥】

(一)“……者,……也?!边@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1.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而欓T宴》注:“者”表停頓,“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賓語,“也”表判斷。

(二)“……,……也?!迸袛嗑渲?,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俄椉管幹尽?.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3.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读鶉摗罚ㄈ啊?,……。”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2.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四)“……,……者也?!痹诰淠┻B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齊策》)2.蓮,花之君子者也?!稅凵徴f》(五)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讓第二個名詞直接表判斷。1.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2.劉豫州王室之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3.秦,虎狼之國。《屈原列傳》(六)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處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耳”等表判斷。1.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保ㄋ抉R遷《陳涉世家》)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3.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4.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5.梁父即楚將項燕?!俄椨鸨炯o》6.此亡秦之續(xù)耳?!而欓T宴》(七)用動詞“為”“是”表判斷。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做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2.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功。(《廉頗藺相如列傳》)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4.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5.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6.是寡人之過也。(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八)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1.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館以貯之。(龔自珍《病梅館記》)2.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蘇軾《赤壁賦》)(九)表因果關系的判斷句1.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二.被動句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代漢語中,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

(一)用“為”“為所……”或“為……所……”表被動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2.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3.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蘇洵《六國論》)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二)用“被”表被動結構:被+(名詞)+動詞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2.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3.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4.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注:并不是所有帶“被”字的都為被動句,當“被”字后只有名詞而沒有謂語動詞時,這里的“被”往往作動詞。被:動詞(pī)。被+名詞5.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肚G軻刺秦王》6.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蒲松齡《促織》)7.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屈原《國殤》8.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論語·憲問第十四》

(三)用“見”或“見……于……”表被動1.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注:“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見~”多用于朋友或下級對上級、卑者對尊者,表示謙稱,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見教”“見笑”“見背(舍棄我)”“見賞”“見賜”等都是此種用法。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4.車馬不臨誰見賞,可憐亦解度春風。王安石《石竹花》5.東君見賜何多也,又復人間久太平。宋代邵雍《年老逢春十三首》6.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四)用“于”或“受……于……”表被動

1.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3.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保ㄋ抉R遷《廉頗藺相如列傳》)4.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五)無標志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可以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補出。1.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資治通鑒》)2.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3.而劉夙嬰疾病。(《陳情表》)4.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5.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xiàn)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xiàn)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如: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廉頗)大破之?!读H藺相如列傳》②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③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詩序》④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薄肚f暴見孟子》

(2)省略謂語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而欓T宴》(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顿Y治通鑒》(4)省略介詞賓語如: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而欓T宴》(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妒娚接洝?/p>

(6)介詞“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自)白帝,暮到江陵。南北朝酈道元《三峽》四.倒裝句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fā)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倒裝句有主謂倒裝、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四類。(一)主謂倒裝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3.渺渺兮予懷。蘇軾《赤壁賦》4.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二)定語后置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主語或賓語的形容詞、名詞、代詞等,一般放在中心詞前。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1)格式:中心詞+定語+者1.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zhàn)》)3.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4.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促織》)(2)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2.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也。(《勾踐滅吳》)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4.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為學》)(3)格式:中心詞+之+定語(形容詞)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4)格式:中心詞+而+定語+者1.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

(5)格式:中心詞+數(shù)量定語,數(shù)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后面。1.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2.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陳涉世家》)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哆^秦論》

(三)狀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結構經常放在謂語或主語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狀語;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1)格式:動+以(用、把)+賓1.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2.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3.覆之以掌。(《促織》)4.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伶官傳序》)(2)格式:動+于(或:乎,相當“于”)(在、向、從)+賓1.使歸就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2.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3.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4.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5.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3)格式:形+于(介詞:比較)+賓

1.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迸婀?“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2.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四)賓語前置在文言文中,把賓語放在動詞或者介詞前面,以示強調,叫賓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賓(余、吾、爾、自、之、是)+動1.時人莫之許。(《隆中對》)2.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3.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鄒忌諷齊王納諫》)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5.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蹲髠鳌ば迥辍?.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也。(《秋水》)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洱R桓晉文之事》8.三歲貫汝,莫我肯顧?!洞T鼠》(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規(guī)律一:賓語放在動詞前面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1.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2.問女何所思?(《木蘭辭》)3.王見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4.何傷乎?(《齊桓晉文之事》)5.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6.吾誰敢怨?(《捕蛇者說》)7.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規(guī)律二:賓語放在介詞前面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1.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2.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3.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4.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5.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6.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格式:賓十介十動1.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2.余是以記之。(《游褒禪山記》)3.《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4.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勾踐滅吳》)(4)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1.夫晉,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2.唯弈秋之為聽。(《弈秋》)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4.唯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5.父母,唯其疾之憂?!墩撜Z》6.唯馬首是瞻。(《馮婉貞》)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蹲筠D?僖公十五年》(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1.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并序》)2.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并序》)3.兒童相見不相識。(《回鄉(xiāng)偶書》)(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1.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并序》)2.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保留,如:望見恕、見諒(希望你寬恕、原諒我);有何見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1.亞父南向坐。(《鴻門宴》)2.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五.固定結構(一)表示疑問(1)奈何(可譯為“怎么辦、怎么、為什么”等)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2.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2)何如(可譯為“怎么、怎么樣、怎么辦”等)

1.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2.“求,爾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何以……?(可譯為“根據什么……?憑什么……?為什么?怎么會?”等)1.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2.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4)何所……?(可譯為“所……的是什么?”等)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5)奈……何、若……何、如……何(可譯為“對……怎么辦”“拿……怎么樣等)

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2.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與……,與……孰。(可譯為“跟……比較,哪一個……”)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7)何故(可譯為“什么原因,為什么,怎么”。)

1.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二)表示反問(1)何……哉(也)?(可譯為“怎么能……呢?”)

1.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2.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2)何……為?(可譯為“為什么要……呢?“還要……干什么呢?”)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3)何……之有?(兼表賓語前置,可譯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1.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踐滅吳》(4)如之何……?(可譯為“怎么能……呢?”)

1.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季氏將伐顓臾》

(5)豈(其)……哉(乎,耶,邪)?(可譯為“哪里……呢?難道……嗎?怎么……呢”)1.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伶官傳序》

2.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

(6)安……哉(乎)?(可譯為“哪里……呢?”“怎么……呢?”)

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

(7)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2.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非……歟?(可譯為“……不是……嗎?”)

1.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

(9)寧……耶?(可譯為“哪里……呢?”)

1.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祭妹文》

(10)顧……哉?(可譯為“難道……嗎?”)

1.顧不如蜀彼之僧哉?《為學》

(11)獨……耶(乎、哉)?(可譯為“難道……嗎?”)

1.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嗎?《廉頗藺相如列傳》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三)表設問(1)何者、何則(可譯為“為什么呢”)1.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盾髯印ゅ蹲?/p>

(四)表示感嘆(1)何其(可譯為“為什么那么”“怎么這樣”“多么”“怎么那么……啊”)

1.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2)直……耳!(可譯為“只不過……罷了”)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2.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莊暴見孟子》

(3)惟……耳!(可譯為只是……罷了!)

1.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譚嗣同》

(4)一何(可譯為何等、多么、為什么……那么……)

1.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5)亦……哉(可譯為也……??!)

1.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記》(6)……何如哉?(可譯為該是怎樣的呢?)

1.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報任安書》(五)表示揣度(1)無乃……乎?(可譯為“恐怕……吧?、只怕……吧?”等)

1.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2.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2)得無......耶,得無……乎,(可譯為“大概......吧、恐怕......吧、該不是……吧?能......嗎?(兼表反問)”等)

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2.曰:“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3)其……歟?(兼表反問)

1.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4)……庶幾……歟?(可譯為……或許……吧?)

1.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六)表示選擇(1)與其……孰若……?(可譯為與其……,不如……?)

1.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端屠钤笟w盤谷序》

(2)其……其……也?(可譯為是……還是……呢?)

1.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七)表陳述語氣(1)無以、無從。(可譯為“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沒有什么用來,沒有辦法,不能”)

1.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2)有以。(可譯為“有用來……的辦法,有條件,有辦法,有機會,能夠?!?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