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之適用_第1頁
《合同法》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之適用_第2頁
《合同法》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之適用_第3頁
《合同法》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之適用_第4頁
《合同法》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之適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合同法》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之適用

第121條。《基本法》第(以下簡稱“第121條”)規(guī)定,“當事人為第三方造成的損害,應當承擔損害賠償金。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guī)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從《合同法》立法之初,該條的理解就存在諸多爭議。但從司法實踐來看,條文理解的爭議并未妨礙法院援引該條文作出了大量的判決。因此,從學說爭議及司法實踐的需要來看,也有必要對該條文作出分析和評述。據(jù)此,本文擬結合立法過程、《合同法》實施以來的司法實踐狀況以及相關比較法作一分析和探討。一、進一步明確了現(xiàn)行法關于第三人的范圍《合同法》第121條的出臺歷經了《經濟合同法》第33條、《民法通則》第116條到合同法學者建議稿,再到合同法征求意見稿和《合同法》最終文本的過程?!督洕贤ā返?3條規(guī)定:“由于上級領導機關或業(yè)務主管機關的過錯,造成經濟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的,上級領導機關或業(yè)務主管機關應承擔違約責任。應先由違約方按規(guī)定向對方償付違約金或賠償金,再應由其領導機關或業(yè)務主管機關負責處理?!痹摋l規(guī)定于1993年被修改廢除。之所以被廢除,是因為此條主要是針對當時政企不分、行政機關干涉企業(yè)經營自主權的問題而作的規(guī)定。隨著統(tǒng)一合同法的出臺,《經濟合同法》本身也已被廢止。但《民法通則》第116條依然保留了相類似的規(guī)定。該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由于上級機關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義務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另一方賠償損失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再由上級機關對它因此受到的損失負責處理?!彪m然隨著市場經濟法治的發(fā)展,該條的作用日益降低。但司法實踐中仍有不少判決援引該條規(guī)定,以排除行政權力對合同的不當干涉。但是,因第三人原因違約的情形不限于因上級機關原因違約。因此,在合同法起草階段,進一步擴張了該第三人的范圍。學者建議稿第139條規(guī)定,“合同當事人一方因與自己有法律聯(lián)系的第三人的過錯造成違約的,應當向他方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該規(guī)定雖然擴張了第三人的范圍,但試圖利用“與自己有法律聯(lián)系”來限定第三人的范圍。但到了《征求意見稿》階段,刪去了“與自己有法律聯(lián)系的”限定語。該稿第87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過錯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卑凑諈⑴c起草的梁慧星教授的解釋,“建議條文企圖用‘與自己有法律聯(lián)系’一語,限制‘第三人’的范圍。這次修改考慮到‘與自己有法律聯(lián)系的’一語,并不能達到限制第三人范圍的目的,因此決定刪去?!碑斎?《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的違約責任并不以過錯為要件,但在第三人原因違約時,卻仍然采用了“第三人的過錯”的表述。因過錯涉及預見義務和結果回避義務的違反問題,較之《合同法》最終條文的“第三人的原因”,其范圍明顯要狹窄許多。但到了《合同法草案》階段,又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動,“第三人的過錯”被修改為“第三人的原因”,似乎要與《合同法》所采納的嚴格責任原則保持一致。該稿第124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guī)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當然,與前面幾稿一樣,草案第125條也規(guī)定了第三人積極侵害債權制度。從解釋論上言,草案第124條規(guī)定的“第三人原因”,在文義上包括“第三人積極侵害債權”的情形;但由于草案第125條規(guī)定了“第三人積極侵害債權”,可以將其視為草案第124條的特別規(guī)定,將第三人積極侵害債權排除在草案第124條的“第三人原因”之外。最終通過的第121條與草案第124條相同,但與草案不同的是,《合同法》未規(guī)定第三人積極侵害債權制度。這一刪去,既涉及我國法律體系中是否承認“第三人積極侵害債權”法律制度,也涉及第121條中的“第三人原因”是否還包括了“第三人積極侵害債權”情形的解釋論問題。二、合同中的第三人導致債務人的限制雖然第121條規(guī)定并未說明非違約方只能向合同當事人請求承擔違約責任,但就該條體現(xiàn)了合同相對性原則這一點,各家學說幾無爭議。各家學說都認為,該條規(guī)定表明,原則上,合同的效力僅及于合同當事人,在一方當事人因第三人原因違約時,因該第三人并非合同當事人,非違約方不能要求該第三人承擔違約責任,而只能追究違約方的責任。梁慧星教授也強調了該條的合同相對性原則,認為立法者是想通過該條防止在審判實踐中動輒將第三人拉進來,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法院依職權把一些合同以外的當事人拉進案件,最后糾紛雙方沒有承擔責任,判決由別的人承擔責任,這種判決違反了合同的相對性,沒有合理性。也有學者特別強調了這一點,認為該條的立法用意在于恪守合同相對性原理。當然,從該條文義來說,因第三人違約時,該條只是規(guī)定了一方當事人應向非違約方承擔責任,并沒有說“只能由一方當事人向非違約方承擔責任”,并非是完全嚴格的“合同相對性”。因此,該條并未排除非違約方向第三人直接求償?shù)目赡?并不構成第三人積極侵害債權、生產者向消費者承擔責任等的制度障礙。但該條最大的爭議在于債務人能否以第三人原因為由主張免責以及第三人原因的范圍如何界定。雖然國外立法例中普遍認為,第三人行為也可能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從而也可能構成不可抗力,進而免除合同當事人的責任,但從第121條的文義上來看,當事人并不能主張因第三人原因免責。這與傳統(tǒng)民法中債務人僅就履行輔助人、代理人等“第三人”原因違約承擔責任,與通過“干涉可能性說”和“干涉可能性不要說”來擴張履行輔助人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債務人的他人責任明顯不同。不僅如此,與比較法上所說的“委托第三人履行合同的當事人因該第三人的違約行為對另一方當事人承擔責任”也存在著明顯不同。從直觀上看,第121條無疑加重了債務人的負擔?!暗谌嗽颉蔽牧x上的無限性,給學界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有不少學者試圖對“第三人”的范圍作出限制。首先是梁慧星教授在《合同法》出臺后的一些講座當中,對該條規(guī)定的“第三人”概念做了限定,認為此處的第三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第三人,不是合同當事人以外的任何一個第三人,而是指與當事人一方有關系的第三人,這個第三人通常是一方當事人的雇員、內部職工、當事人一方的原材料供應商、配件供應人、合作伙伴等。另外也包括上級。在立法草案階段,有學者認為,該條對第三人根本未作任何限定,以至對于與自己毫無任何關系的第三人的過錯也要由債務人負責,使得債務人對通常事變負責成為普遍適用的規(guī)則,債務人的負擔未免過于沉重,十分不合理。該作者認為,在解釋上,第三人范圍包括兩類:一是履行輔助人;二是上級機關。該作者同時主張借鑒《荷蘭民法典》的規(guī)定,將其修改為“為債之履行債務人利用他人服務時,債務人對他們的行為應像自己的行為一樣負責”。當然,也有學者對將履行輔助人等納入該條中的“第三人”提出了質疑。也有學者認為,與合同當事人沒有任何法律聯(lián)系的民事主體的行為導致債務人違約時,也由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缺乏理論支持,有悖法律公正和效率的理念,因此,應當將該條中的第三人限定在履行輔助人、上級機關以及與債務人有一定法律關系的第三人,如合伙關系、共有關系、代理關系、共同擔保等。同時不包括第三人積極侵害債權的情形,認為此時應由責任人直接承擔侵權責任。也有學者另辟蹊徑,試圖從不可抗力的角度來限定該條中的第三人范圍。該學者認為,如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第三人應與債務人有某種聯(lián)系。同時認為,第三人原因既可能歸屬于不可抗力,也可能歸屬于通常事變。對于某些特殊合同主要指債務人具有看管義務的合同,包括保管、承攬、租賃、委任、旅店寄托等情形,應使債務人對于第三人原因造成不履行債務承擔違約責任。而對于其他合同應采風險負擔規(guī)則,準用買賣合同中風險負擔規(guī)則。當然,也有學者對該條提出了強烈的批判,主張廢除該條。該學者認為“將給付障礙的風險一律分配給債務人,無論在結果上還是理由上都過于極端。既然第121條對‘第三人’的范圍、導致履行障礙的原因未作任何限定,那么這種原因既可以輕微如履行輔助人的不認真行事,也可以重大到無限接近不可抗力的第三人原因,例如針對債務人的重大人身傷害、針對標的物的犯罪行為,甚至是嚴重危害履行環(huán)境的社會動蕩、瘟疫流行、恐怖襲擊等”。在此基礎上,該學者主張:“按合同構成,當給付因第三人的原因遭遇障礙時,判斷債務人是否構成違約,應當通過對合同內容的確定來判斷債務人承接了多大程度的給付義務。因此,合同內容的確定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合同法第121條完全無視合意的內容,機械地看待當事人合意的結果,完全不符合合同構成之盡可能尊重當事人對未來風險的分配的思想。在合同構成之下,該條不僅多余,而且有害?!笔聦嵣?在《合同法》立法過程中,也有意見主張該條沒有必要。針對《征求意見稿》第87條的規(guī)定,有的部門提出,違約責任不是過錯責任,也不論是否第三人的責任,只要違約就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建議刪去此條。應該說,從合同構成角度來闡釋該條是否有必要存在的觀點,具有很好的解釋力。但第121條是否真的完全無視當事人的合意內容,尚有商榷的余地。而且,既然《合同法》已經規(guī)定了該條文,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該條都會成為合同當事人及法院援引的重要條文。因此,筆者認為,當前階段最為重要的并不在于批判,而在于如何使得該條得到準確的適用,以避免產生不適當?shù)慕Y果。因此,本文的主要思路將限于該條的理解和適用問題,僅在必要時涉及該條是否有必要存在的立法論問題。除了上述限制論和廢除論的視角,也有學者試圖在嚴格責任的背景下來闡釋本條的含義。例如,在《合同法》通過以后,韓世遠教授并沒有試圖在解釋論上限制該條“第三人”的范圍,而是認為在嚴格責任下,并不局限于履行輔助人,尚包括其他的第三人,即大陸法系傳統(tǒng)理論上所說的“通常事變”情形亦由債務人負責,認為《合同法》突破了傳統(tǒng)理論上“債務人對于通常事變原則上不負責任”的禁區(qū),是擴張違約責任的一個表現(xiàn)。上述各家學說,無論是限制論還是廢除論,其所立足的前提都在于:依文義解釋,第121條“第三人”或“第三人原因”的范圍過大,給債務人造成了過重的負擔,因此有必要加以限制或廢除。這一觀察視角值得肯定。同時,在闡釋“第三人”的范圍時,除了傳統(tǒng)的履行輔助人理論,立法過程中“與自己有法律聯(lián)系”這一表述對于各家學說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但如同立法過程中所表明的一樣,“有一定法律聯(lián)系”的內涵本身并不明確,并不能很好地達成限定第121條“第三人”范圍的目的。從各家學說來看,履行輔助人、原材料供應商、配件供應人、合作伙伴等都會納入第121條的“第三人”范圍。但這些闡釋無法合理地解釋為什么其他第三人未納入其中。因此,能否將目光不限于“第三人”,實為必要的思維路徑轉換問題。就此,上述學說中有一種解釋值得關注。其目的雖然也在于限制“第三人”的范圍,但并不是就“第三人”論“第三人”,而是從債務人所處的合同關系性質角度入手闡釋,認為負有看管義務的債務人,應使債務人對于第三人原因造成不履行債務承擔違約責任;而其他的,則利用風險負擔規(guī)則解決。這一闡釋角度新穎,具有很強的沖擊力。但是,從《合同法》的規(guī)定來看,該作者所列舉的保管、委任,恰恰是采納了過錯責任的合同類型,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的前提是保管不善、重大過失(《合同法》第374條)或者是過錯(《合同法》第406條)。這樣一來,一方面,與有些學者所主張的債務人之所以對包括通常事變在內的第三人原因違約承擔責任是因為我國合同法所采取的嚴格責任的體現(xiàn)這一觀點相悖;另一方面,在委托合同的特定情形,債權人(委托人)可以通過行使介入權直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與第121條強調合同相對性、由債務人(受托人)承擔責任的立法思維并不完全一致。更何況,即使在因第三人原因違約的情形,保管、委托等負有該作者所謂的“看管義務”的合同類型中,債務人可以通過抗辯自己就該第三人原因違約并不存在過錯為由免除其責任,第三人原因違約時,債務人并不必然承擔違約責任。因此,該作者的主張仍有再考之余地。同樣的,在主張廢除論的作者當中,也明確表明了這一從債務人所承擔義務來解決第三人原因違約問題的思路。該作者主張,“當給付因第三人的原因遭遇障礙時,判斷債務人是否構成違約,應當通過對合同內容的確定來判斷債務人承接了多大程度的給付義務?!边@一義務論的思路無疑值得肯定,也是本文擬借鑒的思路之一。三、與公司之間的合同在司法實踐當中,有不少判決書援引了第121條的規(guī)定。目前法院通常在以下兩種意義上適用第121條的規(guī)定。第一,將第121條作為合同相對性的法律依據(jù),排除債權人向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如前所述,第121條在文義上只是規(guī)定了違約方的義務,并未設定非違約方的義務,也未限制非違約方的權利行使。也就是說,并未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債權人)只能向違約的對方當事人(債務人)請求承擔違約責任,也未限制債權人向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請求承擔責任。但學說將其解釋為合同的相對性,認為依該條,非違約方只能向違約方請求,不得向第三人直接請求。以北大法寶收錄的案例為例,典型的如“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1)浙金商終字第1236號”(出賣人要求買受人的員工承擔違約責任,法院以員工所從事的職務行為為由駁回該主張)、“河南省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0)南民一終字第156號”(新的承租人以違約之訴要求房屋不法占有人承擔連帶違約責任)、“海南省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1)海中法民終字第393號”(次承租人要求出租人承擔違約責任)、“山東省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0)青民二商終字第141號”(合同一方當事人向另一合同當事人的合作方主張違約責任)、四海公司訴袁明生等委托合同糾紛因四海公司未行使委托人介入權由袁明生承擔違約責任案(委托合同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糾紛,法院以第三人并非委托合同的當事人為由駁回委托人對第三人的請求)。雖然在具體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這些案件都以第121條的合同相對性為由駁回了當事人要求第三人承擔違約責任的請求?!氨本┦械诙屑壢嗣穹ㄔ好袷屡袥Q書(2009)二中民終字第22010號”則稍有不同,法院援引第121條的合同相對性來說明房產公司與受托辦理房產登記手續(xù)的公司之間的合同,與業(yè)主與受托辦理房產登記手續(xù)的公司之間是兩個分別獨立的合同,應各自向各自的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這些案件表明,在審判實踐中,法院會援引第121條來說明合同的相對性。第二,將第121條作為債務人就第三人原因違約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jù),排除債務人將第三人原因作為免責事由的抗辯。更多的案件則是援引第121條排除債務人將第三人原因作為免責事由的抗辯。如“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9)二中民終字第08921號”(供貨方的送貨車輛在電力公司施工工地被當?shù)鼐用駠?法院否定了電力公司的第三人原因抗辯;該案中,法院認定電力公司沒有盡到協(xié)助運輸車輛安全離開現(xiàn)場等合同附隨義務)、“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5)穗中法民二終字第983號”(因審批手續(xù)導致遲延履行,法院援引第121條否定了遲延履行方的第三人原因抗辯)、“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7)穗中法民五終字第3350號”(因規(guī)劃局未出具規(guī)劃驗收合格證導致逾期交房,法院援引第121條認為被告的該項辯解于法無據(jù))、“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滬二中民一再提字第1號”(被告以案外人為由辯解其不應承擔返還責任,法院援引第121條否定該抗辯理由)、“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07)寧終字第432號”(政府變更規(guī)劃導致樓間距與雙方約定不符,法院認為不能據(jù)此免除其違約責任)、“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成民終字第3320號”(開發(fā)商以第三人承包商的原因為由主張免除逾期違約責任,法院援引第121條認為其免責理由不成立)、“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穗中法民五終字第1545號”(逾期辦證,開發(fā)商以合同公司的回遷安置未辦妥等第三人原因抗辯,法院駁回)、“河南省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9)安民一終字第772號”(以土地置換、村民圍堵致使租賃合同不能履行,法院援引第121條認為出租人應承擔違約責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0)烏中民一終字第1011號”(因出租人與第三人的糾紛,致使承租車輛被扣無法履行租賃合同,承租人向出租人請求承擔違約責任,法院援引第121條認為出租人不得以第三人原因為由抗辯)、“江西省鷹潭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3)鷹民二初字第17號”(因規(guī)劃局等單位的限期整改通知致使合同無法實際履行,被告抗辯是政府行為所致,法院援引第121條認為被告應承擔違約責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9)烏中民四終字第123號”(因新聞出版局整改文化市場導致市場歇業(yè),市場經營方以此為由抗辯,法院援引第121條認為市場經營方應承擔違約責任)、“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0)穗中法民二終字第174號”(加盟租賃的車輛因第三人非法質押被扣押,導致車輛遲延返還;法院依第121條駁回返還義務人的第三人原因抗辯)、全能電池有限公司訴上海昌盛倉儲服務有限公司租賃合同糾紛抗訴案(同一棟樓其他租戶承租房屋內的消防栓漏水導致承租人貨物受損,原審法院認為應由案外人承擔侵權責任;檢察院以第121條抗訴,認為第三人原因并不能免除出租人的違約責任;法院認為出租人違反保持出租物附屬設施正常使用的義務,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6)滬二中民二終字第690號”(因出租人解除租賃協(xié)議,致使承租人與次承租人之間的合同無法繼續(xù)履行,次承租人要求承租人承擔違約責任,承租人以第三人原因為由抗辯,法院援引第121條駁回其抗辯)、“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2004)廈民初字第273號”(承租車輛作為肇事車輛被交警扣留,租賃公司要求返還車輛及停駛期間的租金損失,承租人以員工私自駕車外出為由要求由駕駛人承擔責任,法院援引第121條駁回其抗辯)、“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7)甬鎮(zhèn)民二初字第313號”(存折被調包、案外人提取存款,法院以銀行未履行嚴格審查義務構成違約,并援引第121條要求銀行承擔一定的責任)、“廣東省東莞市第二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9)東二法民二初字第2109號”(案外人在ATM機上安裝讀卡器和攝像頭,復制銀行卡取走原告存款;法院認為銀行未能履行安全、保密環(huán)境提供義務,援引第121條要求銀行承擔責任)、“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6)武民初字第324號”(銀行營業(yè)場所存在安全防范能力方面的缺陷,但法院未說明銀行違反的是何義務,只是援引第121條要求承擔違約責任)、“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0)穗中法民二終字第155號”(案外人利用盜碼器等竊取、復制銀行卡取走存款,銀行答辯應由犯罪分子承擔,法院認為銀行未能盡到謹慎審查義務構成違約,不能以第三人原因抗辯)、“河南省駐馬店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9)駐民二終字第77號”(案外人在外地以偽造存折取走存款,被告以案外人利用偽造存折從第三人處取走為由抗辯,法院援引第121條認為外地的郵儲支行與儲戶不存在合同關系,應由被告支行承擔責任)、“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3)一中民終字第8199號”(因銀行未充分履行身份證件核查義務被案外人在付款行取走存款,法院援引第121條作出判決)。就上述案件中的第三人原因言,主要有以下幾類:(1)政府主管部門的原因,包括審批方面的原因(如車輛進口審批、規(guī)劃局的規(guī)劃驗收合格證出具)、主管部門行使審批以外的管理職權(如規(guī)劃局的規(guī)劃變更、限期整改處理決定、新聞出版局整改等)。這類政府原因與《民法通則》第116條所設想的直接干預企業(yè)經營活動的“上級機關”已明顯不同。但就政府行為而言,若符合我國《合同法》上不可抗力的要件(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則依《合同法》第117條不承擔責任。因此,就政府行為是否構成第121條意義上的第三人原因,當結合具體案情判斷。(2)“連環(huán)買賣”式合同關系中的第三人,如買賣合同中的下家(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滬二中民一再提字第1號)、負有完成買賣合同標的物義務的承包商、相對于次承租人而言的出租人、相對于出租人而言的次承租人,等等。這些第三人與“連環(huán)買賣”中供貨方的地位類似,故將其歸為一類。(3)履行輔助人、員工等。如銀行卡被復制時的付款行與開戶行之間的關系。但就履行輔助人、員工而言,究竟是視為債務人自己的履行,還是構成第121條意義上的“第三人”,尚有可商榷的余地。(4)作為犯罪分子的案外人,如儲蓄合同糾紛中的銀行卡、存折復制人以及將租賃標的物非法質押的犯罪分子。但在銀行卡糾紛中,法院往往并不以存款被取走本身作為違約事實,而是將銀行未盡到特定的防范義務本身作為違約事實對待。這樣一來,此種防范義務的違約,就有可能被解釋為并不是由于第三人原因引起,而只能是銀行自身原因引起。嚴格意義上言,與第121條所設想的“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是不同的情形,其指向的是債務人違約為第三人創(chuàng)造了可乘之機。但是,在“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0)穗中法民二終字第174號”中,則是第三人非法扣押致使租賃標的物無法返還,則可列入“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5)因與債務人之間存在糾紛直接扣押標的物的第三人,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0)烏中民一終字第1011號”中的第三人。(6)與債務人存在合作關系或其他合同關系的第三人,如“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穗中法民五終字第1545號”中開發(fā)商的合同公司,全能公司案中另一租賃合同的承租人等;這類第三人與前述“連環(huán)買賣”式合同關系中的第三人不同,合同的履行并不取決于第三人是否完全履行合同,只是因為其與合同的相對方存在合同關系而使得其成為可能影響合同履行的第三人。(7)不存在合同關系的第三人,如村民圍堵致使運輸車輛無法安全離開、因村民圍堵致使租賃合同無法履行。從這些案件可以看出,與限制說所主張的第三人范圍基本相同。但是,與批評第121條第三人范圍失之過寬的學說不同的是,針對標的物的犯罪、針對債務人人身的重大人身傷害等極端情況,在援引第121條的案例當中,并不多見。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司法實踐中援引第121條的第三人原因違約也并不是無任何限制的第三人。事實上,在針對標的物的犯罪當中,也有部分案例是將其作為風險負擔的問題來處理的。例如,在“孫紅亮以分期付款期滿所有權轉移方式承包車輛后因在期間內車輛被搶滅失訴中原汽車出租租賃公司退還抵押金和按已交款比例分享保險賠款案”中,法院就援引了風險負擔規(guī)則,而不是第121條。同樣的,即使并不是第三人犯罪問題,也有案件援引風險負擔規(guī)則就第三人原因違約問題作出處理,如“磐安縣糧食局與羊興新等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上訴案”中,因規(guī)劃變更需拆遷導致無法過戶,法院也是援引的風險負擔規(guī)則,而不是第121條。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試圖利用風險負擔規(guī)則來限定第121條第三人范圍的學說思路,也有司法實踐上的支持,值得肯定。同樣的,法院的實踐也表明,雖然未能充分闡述其理由,也未提出限定的具體標準,但法院在某種程度上采納了第三人范圍限制說這點本身沒有很大的爭議。司法實踐中并未依第121條的文義對第三人范圍不作限制地要求合同當事人承擔責任,也體現(xiàn)在相關的司法解釋當中。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旅游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7條第二款中,就第三人行為造成的游客人身、財產損害,司法解釋并未依據(jù)《合同法》第121條令旅游經營者承擔違約責任,而是依據(jù)《侵權責任法》第37條的規(guī)定,“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旅游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由第三人承擔責任;旅游經營者、旅游輔助服務者未盡安全保障義務,旅游者請求其承擔相應補充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痹谶@里,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旅游經營者僅承擔補充責任,并不是直接的違約責任承擔主體。同樣的,在因旅游輔助服務者原因違約時,雖然該司法解釋第4條規(guī)定“因旅游輔助服務者的原因導致旅游經營者違約,旅游者僅起訴旅游經營者的,人民法院可以將旅游輔助服務者追加為第三人”,但就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以及未盡到告知警示義務的違約,該司法解釋第7條第一款及第8條規(guī)定的責任承擔主體并不限于旅游經營者,而將其擴張到了作為“第三人”的旅游輔助服務者。這些規(guī)定,雖然難以說明債務人可以以第三人原因違約為由主張免責,但至少說明,第三人仍然可能是違約責任的承擔主體,并未嚴格遵循學說所主張的第121條的合同相對性問題。除了“第三人”范圍問題,司法實踐中也表現(xiàn)出了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現(xiàn)象。即,雖然援引了第121條,但在第三人原因違約的問題上,更多地關注債務人本身是否違約。例如,在前述儲蓄合同糾紛中,雖然存在著第三人的介入,但法院往往會將銀行未盡到防范義務、安全保密義務等作為違約事實對待。就這些違約事實而言,很難說是因為第三人原因而引起,恰恰相反,其實質是此等違約行為為第三人的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機。也就是說,若銀行本身不存在此等違約行為,即使因第三人原因導致儲戶賬戶內的存款額減少,也并不一定構成違約責任。這一點對于第121條的理解甚為重要,而且也是學說中容易忽略的視角之一。四、因第三人原因違約承擔違約責任的適用在第121條的理解和適用上,學說及司法實踐的狀況都表明,有必要對其作出限制。筆者認為,至少可依排除法從以下幾條路徑作出限制。第一,在援引第121條時,應準確把握該條規(guī)定的“違約”,且該“違約”是第三人原因引起時才適用該條規(guī)定。在這點上,儲蓄合同類糾紛中法院所選取的思路值得肯定。只有合同當事人“違約”,才有可能承擔違約責任,第三人是否介入本身并不是關鍵。這樣一來,至少可以將諸多介入了第三人原因的履行障礙,排除在該條的適用范圍之外。例如,就服務類合同中的方式之債而言,即使由于第三人的原因未能達成相應的結果,并不能說其存在違約。這一思路與目前學說受限于“第三人原因”視角的限制說存在著較大的不同。當然,如此解釋,勢必也會面臨一個問題,即:在判斷是否存在“違約事實”時,是否同時應當判斷第121條的構成?從理論上來說,引起違約的原因各式各樣,既有可能是因第三人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在違約事實的判斷上,何種原因引起違約并不重要。而且,存在違約事實本身并不足以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損害賠償責任;即使是采用嚴格責任的違約損害賠償構成,也存在著不可抗力等諸多免責事由。因此,在判斷了是否存在“違約事實”時候,勢必存在兩種可能:若不存在違約事實,則無需再行考量引起履行障礙的原因,即可認定不構成違約責任;若存在違約事實,則依當事人的主張、抗辯,則須判斷引起該違約事實的原因形態(tài),若該原因為第三人原因,依第121條,債務人原則上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否則,須證明該第三人原因構成不可抗力等免責事由,始能免除其違約責任。但若依此邏輯進一步推衍,合同當事人是否應對第三人原因違約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說能否以第三人原因為由免除責任,其關鍵在于合同當事人是否存在違約,即,是否在當事人設定(包括通過交易習慣等解釋出來的意思以及通過合同法任意性規(guī)范補充等)的合同義務框架之內。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第121條似無存在之必要。但在《合同法》尚未被修改之前,通過個案中“違約事實”的認定來限定該條的適用范圍,無疑也是重要的。而且,若刪去第121條,至少會面臨著合同相對性問題的規(guī)范依據(jù)問題。如前所述,第121條本身雖然并不是合同相對性的完整表述,但至少學說和審判實踐都已將其作為合同相對性的重要規(guī)范依據(jù)之一,若將其刪去,必然會面臨相應的規(guī)范依據(jù)問題。不僅如此,若刪去該條,舉證責任方面也可能會發(fā)生一些變化。例如,按照第121條,原則上不能以第三人原因抗辯;若要抗辯,必須證明該第三人原因構成不可抗力,或者符合風險負擔規(guī)則的適用條件,等等。若刪去,其舉證責任是否就變成債權人須主張證明債務人承接了多大程度的給付義務,主張證明該第三人原因亦納入債務人的義務范疇之內。也就是說,保留該條的情況下,因第三人原因違約,合同當事人原則上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除非債務人主張證明其符合特定的免責條件。而一旦刪去,因第三人原因違約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將不得不求助于合同的約定或解釋,這有可能會引起合同當事人雙方立場的微妙變化。第二,若第三人原因構成不可抗力,排除第121條的適用?!逗贤ā返?17條第一款規(guī)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jù)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彪m然該款但書認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第121條的規(guī)定在文義上也可以被視為第117條規(guī)定的“例外規(guī)定”。但從目的解釋角度言,要說第117條中的“不可抗力”排除了構成該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的“第三人原因”,似與不可抗力免責制度的初衷相悖。因此,筆者認為,第三人原因若符合不可抗力的構成要件,則應當優(yōu)先適用不可抗力免責的第117條,進而排除第121條的適用。當然,因不可抗力影響而免除給付義務時,就價金風險而言,則可以運用《合同法》第142條以下規(guī)定的風險負擔規(guī)則加以調整。第三,能否從嚴格責任的角度限縮第121條的適用范圍?通過前述兩重限制,第121條的適用范圍已相對限縮。但問題在于第121條文義“第三人原因原則上不得免責”,其立法意圖究竟何在?除了《民法通則》第116條的歷史淵源以外,是否還有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這點上,韓世遠教授認為在嚴格責任下,并不局限于履行輔助人,尚包括其他的第三人,即大陸法系傳統(tǒng)理論上所說的“通常事變”情形亦由債務人負責。事實上,日本也同樣有人主張,既然《合同法》采納了嚴格責任原則,那么,就第三人原因違約承擔違約責任,在邏輯上就是必然的歸結。若這一邏輯得以成立,對于《合同法》分則規(guī)定的保管、委托等以過錯為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要件的合同類型來說,第121條并不能被當然地適用。也就是說,《合同法》分則規(guī)定的過錯責任,排除了以嚴格責任為前提的《合同法》總則第121條的適用;對于委托、保管等以過錯責任為前提的債務人(受托人)來說,無須就“通常事變”負責。如此一來,第121條的適用范圍將被進一步限縮。但如前所述,嚴格責任是否就意味著第三人須就通常事變負責,仍有再考之余地。例如,《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雖然采納了嚴格責任原則,其第79條也規(guī)定了因第三人原因原則上不構成免責事由,但仍然肯定了在特定情形第三人原因可以免責。因此,從另一層含義來說,即使是嚴格責任,特定情形的第三人原因都可以免責;那么,在過錯責任前提下,第121條的“第三人原因原則上不得免責”這一規(guī)則的適用當然應被限制。在司法實踐中,委托類合同很少見到援引第121條來排除受托人的第三人原因抗辯,而多僅僅援引其作為合同相對性的規(guī)范依據(jù),其原因既有可能是《合同法》第400、403條專門規(guī)定了委托人、受托人與特定第三人之間的關系,也有可能是這一嚴格責任與過錯責任對立思維的存在所致。當然,在過錯責任前提下,究竟何種第三人原因可以構成免責,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而且,就《合同法》違約損害賠償歸責原則本身的探討,也會對該邏輯推衍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這里只將其作為一個姑且的結論,其目的僅為姑且限縮第121條的適用范圍。通過上述分析,在第121條適用范圍的限制上,尤其是在第三人原因是否可以作為免責事由的問題上,至少可以從第121條規(guī)定“違約”的解釋、第三人原因是否構成不可抗力以及過錯責任背景下有可能排除第121條適用的角度加以限縮。五、酒店承擔的補充責任上述限定,應該說只是提供了第121條理解與適用的幾個視角而已,并未能為第121條的理解和適用提供精細的方案。事實上,就第三人原因違約問題,還涉及《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的銜接問題?!肚謾嘭熑畏ā返?8條規(guī)定;“損害是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條文義雖然沒有明確說明第三人原因可以作為抗辯事由,學理上也通常解釋為第三人行為已成為我國侵權法上的抗辯事由之一。這點與第121條的文義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不僅如此,就安全保障義務而言,其義務來源頗豐,既有可能是合同義務,也可能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的義務甚至是誠信原則產生的作為義務,在第三人原因介入的違約或侵權中的安全保障義務問題,是兩者銜接中的重要問題之一。以旅店服務合同糾紛為例,賓館對住客負有合同上的安全保護義務。但與此同時,賓館對住客的安全保障義務,也是侵權法上的注意義務。在第三人侵害住客的人身、財產,而旅店又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時,若援引第121條要求旅店承擔違約責任時,旅店直接承擔責任,但其賠償范圍限于《合同法》第113條的規(guī)定。但是,若援引《侵權責任法》第37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