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讀后感_第1頁
朗讀者讀后感_第2頁
朗讀者讀后感_第3頁
朗讀者讀后感_第4頁
朗讀者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1朗讀者讀后感

我沒想很快地讀完《朗讀者》。對于這樣的名著,我是想慢慢品味的,可是為什么,不經(jīng)意,就讀完了呢?

很想品評一下,可似乎總是感覺自己沒有一定的高度,無法詮釋它的文學(xué)價值。即使是刻骨銘心的感受,恐怕也是膚淺的心靈感應(yīng)而已!不過,既然讀了,就把自己的一點感受暫且書寫出來吧,權(quán)當一位讀者對作者傾情寫作的一種敬重吧!

這本書,情節(jié)很簡單,就寫了一個十五歲的大男孩和一個中年女性之間的身體與靈魂的歡愉。雖然這種歡愛超越了道德標準,讀來卻沒有什么邪惡,也沒有什么骯臟之感。反而讓我們感覺浪漫的是,在他們作愛之前或者之后,少年都要向女人朗讀那些精彩華章。我們因此感動著他們的超越年齡界限的真摯的感情。其實這可能就是人性的本真吧!

故事的女主人漢娜為了守住自己是文盲的隱秘,竟然做了18年的牢。十八年里,米夏不停地給獄中的漢娜郵寄朗讀磁帶,用此來和自己曾經(jīng)心愛的女人進行溝通。十八年后,白發(fā)蒼蒼的漢娜,終于學(xué)會了閱讀、寫字,從而彌補了自己一生的缺憾??墒蔷驮谝霆z的早上,上吊死了。

這兩天里,我總是琢磨,十八年里,對于愛,那是怎樣的一種折磨,每體會一點,內(nèi)心就疼痛地揪一下。

米夏愛漢娜。曾經(jīng)為自己沒有在同學(xué)面前袒露這一秘密,看做是對漢娜的最大背叛,當漢娜為了隱藏秘密而不辭而別后,他是多么自責(zé),認為是自己把漢娜氣走了!

愛是一顆心靈對另一顆心靈的坦然相對、傾心愛護。如果摻雜了絲毫的自私,都是對愛的一種玷污。

米夏在深深的愧疚般的懺悔中,與漢娜在法庭相遇。漢娜被作為納粹者告上法庭。米夏的感情,一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希望漢娜永遠沉于深牢大獄中,永遠沉于他的記憶中,自己不用再去面對她。不是恨,不是怕,只是想掩埋記憶。但是內(nèi)心的愛,仍然在一點點地被喚醒。當他終于悟到漢娜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一個掩飾自己是文盲的秘密時,他的愛再一次復(fù)活了。但他終究沒有去幫漢娜說明真相,因為輿論,因為現(xiàn)實,他要潔身自好,他要站在正義之流里,但是內(nèi)心那種真純的愛讓他終究無法無動于衷,于是那愛轉(zhuǎn)化成了一種朗讀。也于是,獄中漢娜接到了米夏的一本本朗讀的磁帶,愛如流水,在兩顆心中悄然流淌。

獄中的漢娜借助這些磁帶學(xué)會了讀寫。對自己所愛的人,承認自己的缺點。那是怎樣的艱難!漢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表示她不再逃避,她要學(xué)會閱讀,接受米夏的感情。可是米夏深藏的糾結(jié)的躲閃的猶豫的感情,讓漢娜最后將要出獄的時候,徹底喪失了愛的信心,選擇了死亡。

愛了,不能做到坦然,愛了,不能做到傾心!是什么在其中左右著愛呢?也許是尊嚴!

漢娜為了尊嚴,掩藏了自己是文盲的事實,毅然決然地拋下愛,她痛,但是恥辱戰(zhàn)勝了失去愛的痛苦。米夏呢,為了尊嚴,作為一個律師,不去澄清真相,順應(yīng)社會現(xiàn)實,讓漢娜冤在獄中。他也痛,但是尊嚴戰(zhàn)勝了疼痛。

尊嚴和愛痛苦地掙扎較量著,米夏終究是抵不過內(nèi)心的愛地拷問。他在尊嚴的掩蓋下,悄悄地去愛漢娜。讓漢娜終于能放下尊嚴,接納他的感情。可最后卻發(fā)現(xiàn)米夏不是那么傾心,尊嚴讓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亡。最后,尊嚴勝利了!愛則永遠悲凄著!留給我們一個值得久久回味的問題:為了守護秘密,你會走多遠?

2

小說前半部作者以回憶的口吻敘述了主人公漢娜相識,相愛,又分開的一段過往。比較吸引我的是,作者對當時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作了非常細膩的描述和分析。特別是有這么一段話,我反復(fù)看了很多遍。

“我不知道那兒來的那么大的勇氣,會又一次去看施密茨太太。……這些就是我當時的冷靜思考,從我的欲念出發(fā),從道德上說我從沒有這樣深思熟慮過,終于找到了一條途徑,從而使我的作孽之感也沉默下來,但是,這還不足以給我?guī)碛職?。我于是又編造種種借口?!?/p>

可見米夏當時是知道他對漢娜是懷有欲念的,他也明確知道這是罪惡的,不道德的,但是是道德并沒能阻止他的行為,通過費心的思考,他反而在道德中找到了他必須要去見漢娜的理由。

“如果不去,倒反而是危險的,……所以,我去看她才是正理。她會舉止正常,我也會正常舉動,一切都會重新正常起來。”

名義上他是抱著想恢復(fù)正常的理由去見漢娜的,實際上他的內(nèi)心是渴望著相反的東西。如果去見了可能不會發(fā)生什么也可能會發(fā)生什么,如果不去見當然肯定什么都不會發(fā)生,所以必須要去見,抱著不會發(fā)生什么的僥幸的理由,內(nèi)心實際渴望的是發(fā)生點什么。

所以作者又寫到“思想和行動要么一致,要么分離。我是這么想的,……在我生命的流程當中,有的事情不做決定,卻去這么做了;有的事情做過決定,卻不去那么做,這樣的事情簡直太多了。如果真出了事情的話,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會牽扯到行動?!也⒉皇钦f思考問題和做出決定對于行為沒有影響。但是,行為所實施的,卻并不簡單地就是事先所想到的和決定的。行為有自己的來歷”。

那么行為的來歷是什么?心理學(xué)給出的答案是動機,動機是行為的內(nèi)部原因,是動機的力量推動著有機體去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

理論上任何的行為都是有其動機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動機是行為的真正原因,去做一個行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只有真正的原因才能叫做動機,其他的理由都是為動機服務(wù)讓行動得以實施的借口。

然而,真正的動機大都是被隱藏的,人們出于種種原因,或高尚,或卑鄙,對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動機守口如瓶。有限而膚淺的表面和行為就好比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動機則隱藏在海面之下。所以了解人類內(nèi)心世界的精華在于“動機”,在于知道“做什么”背后的“為什么”。

當米夏坐在法庭聆聽漢娜被審判的過程時,漢娜的種種奇怪舉動,勾起了他的疑問,他心中突然得到了一個答案,一剎那往事涌現(xiàn),漢娜和他在一起時的種種奇怪行為都得了合理的解釋。她為什么讓他為她朗讀,為什么讓他一個人去安排旅行的行程,為什么沒看到他留的字條而與他爭吵等等。這么多復(fù)雜的行為背后,其實只有一個簡單的動機,那就是漢娜不會認字,并且她在極力掩飾這個秘密。時至今日,漢娜依然在守口如瓶,甚至為了這個秘密,拒絕法庭查驗筆跡的要求,承認自己沒做過的事,即使為此她將會被判處比別人重的多的刑罰。

在明白了漢娜的秘密之后,米夏的行為就顯得十分的耐人尋味。他完全可以公布這個秘密,去拯救漢娜。但是他并沒有這么做,當然他也在內(nèi)心掙扎過,他不去的理由是認為不公布秘密是漢娜自己的選擇,他要尊重漢娜的選擇。但這明顯是個愚蠢的選擇,他可以救她,即使不是為了救她,還原事實的真相,讓判決能夠公正,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考量。米夏依然猶豫不決,為此他去求助了他的父親(電影中是他的老師),長者告訴他,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是不錯,但當事人可能并不完全明白這個選擇的重要性,你可以當面告之厲害,并讓她在再做決定,如果當事人依然如此選擇,你當尊重內(nèi)心的選擇。

米夏預(yù)約了和漢娜會面,在看守所外,米夏焦灼不安,或許是不敢面對曾經(jīng)深愛的女人如今憔悴蒼老的容顏,或許是害怕如果漢娜改變主意,那樣他和漢娜曾在一起的秘密也將被公布,或許是不想為了幫漢娜洗脫罪名而被輿論和大眾譴責(zé),被同學(xué)們看不起,或許……哪個是米夏的真正動機,我們無從知曉。但是米夏最終選擇了不去。如果不去肯定什么都不會發(fā)生,如果去了肯定就會發(fā)生什么。

“有的事情不做決定,卻去這么做了;有的事情做過決定,卻不去那么做,這樣的事情簡直太多了?!睆男≌f中我們看出,米夏是個非常優(yōu)柔寡斷的人,內(nèi)心總是在彷徨掙扎,天人交戰(zhàn)。他的所行和他的所想經(jīng)常是不一致的。米夏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什么是法律,什么是道德他都非常清楚,所以他的行為也都受這些因素牽制,但是當他真正欲行或不行某事的時候,即使和道德良知有沖突,他依然會在道德中尋些借口去行欲行之事。在這里道德反而成了其掩飾隱秘動機的遮羞布。這讓我想起了所謂的偽君子,偽君子們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然而仁義道德只是他們的工具,讓他們打著光明正大的旗幟,行的卻是內(nèi)心骯臟齷蹉之事。

漢娜的性格與米夏恰好相反,漢娜做起事來干脆果斷,經(jīng)常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做了,內(nèi)心很少會糾結(jié)和徘徊。米夏當初為漢娜所吸引,也許就是因為喜歡漢娜的這種氣質(zhì)。

“我至今還記得,要說起她的身段、姿態(tài)和舉止,……那情景更像是她在向自己身體內(nèi)部收斂進去,任其獨自行事,以一種安詳穩(wěn)重的韻律行事,并且不受她頭腦中任何命令的干擾,也就完全忘卻了這紛擾的外部世界。這是一種物我兩忘的風(fēng)格,原來就蘊涵在她的姿態(tài)和舉止當中。”

漢娜的行為都是非常果敢的。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她可以不斷的更換工作,可以不告而別的離開米夏,可以在法庭上承認不屬于自己的罪行,即使被判了無期徒刑也無怨無悔,甚至連她最后的自殺也那么的毅然決然。無疑漢娜是個真性情的人,也許是因為不識字,沒受過太多的教化,她不會掩飾自己的情感,也不會控制它,她不管不顧的從背后抱住小她十多歲的米夏,她聽米夏為她朗讀時的嬉笑怒罵,她和米夏單車郊游時的幸福表情以及她在法庭上與法官的對答等等,都是漢娜誠實自然的流露。我想如果漢娜沒有心中的哪個秘密,漢娜一定是個內(nèi)心坦蕩,光明磊落之人。這讓我想起了伊甸園的故事,亞當和夏娃原本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伊甸園中,因為蛇的誘惑,吃了智慧樹的果實,有了羞恥之心,而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從此在世間吃苦受難。

在法庭上,漢娜可以說是最誠實的人,法官對她的提問,當時她是怎么想的,她就怎么回答了。她唯一隱瞞的是自己不識字這個秘密。而其他看守為了能減罪都在為自己辯解,找理由。他們都是識字的,受過教育。甚至是法官大人,當漢娜反問他“如果是你,當時在哪,你會怎么做?”時,他也沉默了,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思慮至此,我不深思所謂教化對于人的意義,我們會識字讀書,我們受過教育,我們知道禮義廉恥,然而當我們的隱秘動機與道德良知發(fā)生沖突的時侯,我們會如何選擇?然后又付諸于怎樣的行動?是妥協(xié)掩飾還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要做到真正的身心一致真的很難。

小說名叫《朗讀者》,除了對應(yīng)米夏為漢娜朗讀這個核心情節(jié)之外,我認為還蘊含另一層象征意味,朗讀和閱讀不同,人在朗讀時,口中所念即是心中所想,朗讀是一件身心一致的行為。作者也許是想告訴我們,人心如一本書,一本只有自己才能讀懂的書,只是自己默念是沒用的,請把它大聲朗讀出來。因為怎么想不重要,怎么感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行動。

3

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掙扎,昨天半夜我終于看完了小說《朗讀者》。

我得說,小說的難度比之電影有過之而無不及。作者是個典型的,嚴謹?shù)?,學(xué)者型的德國人。他的遣詞造句非常精確,有時精確到了難懂的地步。德語小說多是以過去時敘述的,所以在小說中如果涉及到回憶,就要用過去完成時。作者很喜歡用虛擬語氣,‘假設(shè)’,‘如果’,‘要是……就……’,現(xiàn)在時的虛擬也就罷了,這過去完成時的虛擬語氣……

唉!同志們啊,讓我抱怨一下吧。德語和英語一樣,過去式,過去分詞和動詞原形不一樣,而德語中不規(guī)則的變化更多。過去時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應(yīng)用,不是常常復(fù)習(xí)著,基本上過目就會忘記。而更變態(tài)的是,德語的虛擬語氣居然還分第一虛擬和第二虛擬。第一虛擬又有著與第二虛擬完全不一樣的詞形變化。加上作者的博學(xué)以及那個時代用詞的習(xí)慣問題,這本小說看得我很痛苦??床欢故切∈?,重要的是,這本小說時時刻刻在提醒我,我的德語程度究竟有多差。

可就這樣,我也看完了。最后一部分相對于前面寫得輕松一點,所以,昨晚一口氣看完了?,F(xiàn)在就來總結(jié)一下我看書的心得吧。和電影一樣,這個心得也是基于我的半懂不懂,純屬個人見解哈。

果然,書上男主角的身形和我們設(shè)想的差不多,開始的時候是和女主人公差不多的身高,沒有DavidKrosse那么健美。男人對女人的愛開始就是情竇初開時的一見鐘情。書上寫,這個男孩子在看過她穿絲襪以后,作了一個禮拜的春夢。而且,他將他認識的,看過的所有女人,包括泳裝的,都拿出來和這個女人對比了一下,最后還是覺得這個女人漂亮,打動他的心弦。這其實算是一個感情發(fā)展的鋪墊,電影好像沒有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在之后的耳鬢廝磨中,這個男孩子對這個女人的氣味,身體,神態(tài),動作有著細致的觀察,并且深深地?zé)釔壑囊磺小K运悄敲此佬乃氐貝壑@個女人。女人為什么接受這個男孩子,書中沒有描述,但是他們在一起的時光是很美好的。而在這個階段里,在女主人公的鞭策下,小伙子居然沒有因為病休三個月兒留級,他家人都覺得是個奇跡。那一段時間,這兩個人愛情,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四不誤。應(yīng)該是這兩個人一生當中最最美好的時光。書中寫道,在女人突然搬家前,也就是男孩子的生日那天,男孩子離開她那里后去游泳了,女人后來也到了河邊,遠遠的凝視了這個男孩子很久。從這一描述中,我想,女人在這時候也是很愛這個男孩子的吧。

書中其實有很多細節(jié)暗示了這個女人不識字,電影中沒有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看得我有一點迷糊。書中男孩子也是在庭審到了差不多最后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這個女人不識字。所以不可能做出法庭指控的事情。這個男孩子當然可以挺身而出,說出真相,但經(jīng)過他痛苦的思考和掙扎,他終究沒有站出來,為什么?作者說:是出于對這個女人的尊重。這個女人在法庭上一敗涂地,輸?shù)檬裁炊紱]有了,但她還是想保守住這個不識字的秘密,不想因此雖然獲得了短期的監(jiān)禁但一輩子要遭人嘲笑。所以他最終決定尊重她僅剩的尊嚴。

女人坐牢期間,這個男人多年如一日,從沒有間斷過給她寄自己錄制的磁帶。女人在四年后開始自己認字,開始給男人寫信。女人其實很盼望男人去探視,或是回信,但是男人沒有,只是寄磁帶,沒有片言只字。

到最后,女人要出獄了,收到通知,這個男人有一點茫然不知所措,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可能性,不知該如何面對。但他還是很盡心地幫女人打點了一切,租房子,找工作,去各種機構(gòu)登記。但是最后一次見面,卻是毀了這個女人。

出獄前一周,男人去探視了女人,是第一次,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女人頭發(fā)灰白,身形微胖,滿臉皺紋,可對男人來說,最可怕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女人身體氣味的改變。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回憶她年輕時清新的氣味以及種種的性感,美麗。而如今,她身上散發(fā)的就是一個老婦人的氣味。強烈的反差使得他雖然也很激動,高興,但是卻表現(xiàn)得拘謹而疏遠。他問這個女人對于判決和獄中生活的感受,女人淡淡地說,活著的人沒有權(quán)力裁定她的過往,只有那些死去的人才夠格判決她。

女人自盡了。男人開始心痛,自責(zé)。女獄警帶著這個男人一起回味了女人在監(jiān)獄中生活。女人是帶著一顆懺悔的心,自覺自愿的服刑的。女人恐怕是對男人最終深深的失望了,或者說是對愛情。她死了,沒有遺言給男人,卻讓男人完成她最后的遺愿:把她的7000馬克存款以及一個小茶葉罐子和里面的一點現(xiàn)金送給在那場教堂大火里唯一生還的一對母女中的女兒。

到最后,作者都沒有明確表示這個女人對于自己犯下的罪行的認識,但是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這個女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罪。她一輩子在獄中努力工作存下的積蓄不多,但她全都給了受過她迫害的人。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試圖彌補了自己的罪過。還是非常感人的。

最后想再說說的是這兩個人的感情。從開始到女人入獄之初,我想男人還是深深愛著她的。后來,他給她寄磁帶,陪伴她的監(jiān)獄生活的時候,他已經(jīng)不是愛她,而是垂憐了。對,就是這個詞,自上而下的,施舍性質(zhì)的。這也是女人為什么見過他一次之后就自盡的緣故吧。女人死了以后,男人以為已經(jīng)死去的愛又再次抬頭,泛濫成災(zāi)。到那時,他才知道,其實對這個女人的愛,一輩子也沒有停止過,這個女人一直生活在他的生活中。他的婚姻很短命;他不斷地用她和他身邊的其他女人進行比較;他不斷地回憶他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他的愛其實和女人本身已經(jīng)沒有什么關(guān)系了,他愛的是他們共同經(jīng)歷過得那一個夏天以及夏天時候的那個女人。

Anyhow,書讀完了,雖然沒有全看明白,但還是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明天回非洲就有得忙了,今天趕緊寫一篇讀后感,以此結(jié)束我這近兩個月的美好的生活吧!

4

讀到一本好書的感受,有一個詞簡練而準確,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guān)掉機器,依然余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受。

對于《朗讀者》,權(quán)威的《紐約時報書評》評價說,“感人至深,幽婉雋永,小說跨越國與國之間的樊籬,而直接同人類的心房對話。”

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文風(fēng)不華麗、不賣弄,筆觸冷靜、結(jié)構(gòu)簡單,這使《朗讀者》莊重卻毫不晦澀,嚴肅又直指人心?!独首x者》的三部分其實分別是三個謎:都是關(guān)于那個女主人公、納粹女看守漢娜的——她的身份之謎、她的認罪之謎、她的自殺之謎,這無疑吸引我們這些異國讀者能走進情節(jié)去。寫偵探小說出生的作者將這些謎一個一個解開,但帶給讀者并非“恍然大悟”、卻是“掩卷沉思”。

它訴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少年伯格15歲那年得了黃疸,在路邊嘔吐的時候遇到36歲的公共汽車售票員漢娜,漢娜把他帶回家。這以后,他們開始交往,讀書。

漢娜經(jīng)常會有一些令伯格不解的舉動,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從漢堡消失了。伯格再次見到漢娜時,是作為法律系大學(xué)生參加法庭實習(xí),而面對面站著的漢娜,是接受審判的納粹戰(zhàn)犯。原來,漢娜曾當過集中營的女看守。伯格漸漸明白了一個秘密:漢娜不識字,所以她要伯格讀書給她聽,所以她有那些奇怪的舉動。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掩蓋這個她認為是羞恥的秘密,漢娜放棄了提升職位的機會,去做女看守——這是不需要識字的。她甚至為了避免遭遇辨認筆跡這樣可能使秘密暴露的事情,而承認罪行都是自己干的。伯格在揭示真相以解救漢娜和維護漢娜尊嚴間掙扎了很久,漢娜最終入獄了。

一段時間以后,伯格繼續(xù)給她寄讀書的磁帶,漢娜竟然漸漸在獄中學(xué)會寫字,經(jīng)常寫些字條給伯格。伯格從未回過只言片語。這期間他結(jié)了婚,又離了婚。有一天,女監(jiān)獄長打電話給伯格,說漢娜刑期將滿,他們注意到伯格是唯一與她聯(lián)系的人,請伯格接她出獄。伯格去見了漢娜,原先健壯美麗的婦人已老,伯格瞬間流露的驚詫和失望被漢娜捕捉到了。在漢娜出獄前一天,伯格決定去接她出獄。然而他見到的只是情人蒼老的尸體。就在出獄的那天清晨,漢娜自殺了。

《朗讀者》是本復(fù)雜的小說,我相信讀完它的每個人對它的“沉思”也是復(fù)雜的,這起碼包含理性與感性兩面。這是一部關(guān)于歷史與個人、情欲與道德、愛與罪的小說,這些東西統(tǒng)統(tǒng)被壓在小說敘述者、主人公米夏的身上,當這些東西無法拋棄、無法剝離、無法逃避的時候,它帶來的感動無疑也是相當沉重的。現(xiàn)在有一個詞常被引用,叫“歷史的人質(zhì)”。而《朗讀者》告訴我們,這個詞匯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復(fù)雜的多。雖然我說這本書的兩個層面和我這個“異國讀者”有些“隔”,但是類似的歷史、類似的境遇,在我們這個“異國”絕非沒有,然而我們這里似乎缺乏這樣“直面歷史”的作品,甚至在近來的影視和圖書里,僅僅剩下一些“懷戀”了。如果這本書仍能關(guān)乎我們自己的話,大概就是這點感慨和惋惜。

在《朗讀者》的謎中,無疑漢娜的認罪之謎最令人費解。一個女人在戰(zhàn)爭期間放棄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營女看守;繼而又在審判期間放棄自己辯護的權(quán)益、寧愿認罪被判無期徒刑,這一切僅僅是因為要掩蓋自己是文盲,不認識字而已!施林克用這個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訴我們雖然罪行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對于犯罪者是無法簡單判定的。對于個人與歷史的關(guān)系,《朗讀者》做出了這樣一種值得警醒的反思。而在這部小說的后兩部分,我們接觸到最多的詞匯,是“麻木”二字,在漢娜一案中:審判者是麻木的;旁聽者是麻木的;甚至證人——集中營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反而倒只有漢娜這個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現(xiàn)出豐富的性格:時而倔犟、時而驕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問法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