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什溫《f調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是如何煉成_第1頁
格什溫《f調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是如何煉成_第2頁
格什溫《f調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是如何煉成_第3頁
格什溫《f調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是如何煉成_第4頁
格什溫《f調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是如何煉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格什溫《f調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是如何煉成

紐約,卡拉ok音樂大廳。隨著瓦爾特·達姆羅什的指揮棒一揮,紐約交響樂團定音鼓強有力的敲擊、管弦樂搖擺悠然的節(jié)奏,撲面而來,蕩漾起每一個聽眾的心,整個卡內基大廳立即沉浸于濃郁的爵士風情之中。這肯定是空前的——卡內基大廳30多年來第一次響起爵士樂的聲音??▋然髲d自1891年建成以來,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優(yōu)秀的音樂家,柴科夫斯基也曾親自參加它的開幕式演出。長久以來,卡內基大廳已成為音樂家和聽眾心目中藝術音樂的最高殿堂之一。今天,怎么響起了爵士樂的聲音呢?這是格什溫《F調鋼琴協(xié)奏曲》的首演。粗獷的查爾斯頓舞節(jié)奏與優(yōu)美的布魯斯旋律交相映襯,嚴密的藝術音樂結構與隨意的百老匯舞歌輕松組合,《F調鋼琴協(xié)奏曲》成為格什溫從“叮砰胡同”走向“卡內基大廳”的里程碑之作。從一個業(yè)余鋼琴學童到中學肄業(yè)生、叮砰胡同的歌曲推銷商、百老匯的作曲家、美國民族音樂的杰出代表,從流行歌曲《當你想要他們時,卻得不到》到音樂劇《露西爾》,弦樂四重奏《搖籃曲》到爵士歌劇《憂郁的星期一》,“交響爵士樂”《藍色狂想曲》到今天的《F調鋼琴協(xié)奏曲》,格什溫走了一條他人無從模仿的生活、藝術道路。格什溫的父母是移居美國的俄國猶太人,1898年9月26日,他生于紐約比較貧困的布魯克林區(qū)。童年的格什溫是一個街頭運動好手,但幾乎沒什么機會聽到音樂。12歲時,家里買了臺立式鋼琴,他通過自己“鼓搗”很快就會在上面“即興演奏”;14歲時,格什溫跟一個叫漢比策爾的鄰居學鋼琴,據說課程挺讓他頭疼,但他畢竟開始接觸并熟悉各個時期特別是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拉威爾等人的作品(與成千上萬的中國琴童相比,格什溫還是挺讓人羨慕的:有快樂的童年,老師沒讓他練習喋喋不休的哈農與遙遙無期的車爾尼系列,最重要的是他后來成了杰出的音樂家)。16歲時,格什溫因對學校的功課不感興趣,而自動退學到叮砰胡同的雷米克(Remic)出版公司做歌曲推銷員。叮砰胡同位于紐約第28街,從1890年起,幾乎所有流行歌曲出版商都在此街設有事務所。作曲家門羅·羅森菲爾德之所以為此街起名“叮砰胡同”,據說是因為街上充滿了眾多破舊廉價鋼琴的喧鬧聲。格什溫對本世紀初諸如“混在觀眾中間大聲喝彩以吸引人們對本公司出版的歌曲的注意”之類的推銷術很不在行,白天只能呆在出版社的屋里無休止的即興“亂彈琴”,每天達8小時以上,晚上去咖啡館、飯店演出、推銷本公司的活頁歌譜。叮砰胡同的三四年,對格什溫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經歷,這不僅是因為他這里開始發(fā)表歌曲,鋼琴演奏水平特別是即興演奏水平有了長進,更重要的是在這里他廣泛深入地接觸到了美國的下層社會,以及以爵士樂為主要代表的美國民間音樂。假如這段時間,格什溫不是在叮砰胡同,而是在音樂學院,很難保證今天我們還能聽到諸如《F調鋼琴協(xié)奏曲》、《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波吉與貝絲》之類的作品。1917年,格什溫離開叮砰胡同,開始給百老匯的劇院寫音樂劇,他在這方面也是得心應手,寫出不少佳作,他后來創(chuàng)作的《我為你歌唱》成為美國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從1923年起,在流行音樂方面已有名聲的格什溫,感到自身的音樂水平不足,開始跟一些專業(yè)音樂家“短期進修”。從1924年起,格什溫的音樂創(chuàng)作進入高峰期。他的3部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也集中于這一時期的三四年中,即1924年的鋼琴與樂隊《藍色狂想曲》、1925年的《F調鋼琴協(xié)奏曲》與1926年的5首《前奏曲》。30年代電影工業(yè)迅速發(fā)展,格什溫從紐約來到洛杉磯從事電影音樂的創(chuàng)作。他的電影配樂《我們要跳舞嗎?》中的間奏曲后來作為鋼琴獨奏曲,以《漫步》為題出版,這是他最后一首重要的器樂曲。1937年7月11日,格什溫在好萊塢接受腦瘤手術時去世,年僅39歲。格什溫以他獨特的經歷、獨特的才華進而對音樂史獨特的貢獻,讓后來者在為諸如莫扎特、肖邦等音樂大師的英年早逝扼腕嘆息時,也想起他。在紀念格什溫逝世60周年的日子里,我撰寫有關他的鋼琴音樂的短文,也是作為“想起他”的表現(xiàn)之一種。二、演奏會成為新作品,激發(fā)了新潮流《藍色狂想曲》的產生有它的必然性、偶然性和戲劇性。本世紀20年代的美國樂壇,強烈呼喚以民族音樂語言創(chuàng)作的交響音樂,但是一直未果。那時,一個叫做保羅·懷特曼的小提琴手,離開了他任職的丹佛交響樂團,組建了自己的樂隊。該樂隊的規(guī)模大于通常的爵士樂隊,所演奏的音樂也相應地與原先的爵士樂有所不同,成了連接爵士樂與其他音樂形式之間的“橋梁”懷特曼稱之為“交響爵士樂”。該樂團計劃于1924年2月4日在紐約愛奧利亞大廳舉行一場名為“現(xiàn)代音樂實驗”的演奏會,演奏改編成爵士形式的古典作品和一些典型的爵士樂作品,目的是“把爵士樂這個野姑娘變成、個端莊的貴夫人”。年初,各大報紙刊出有關“著名作曲家格什溫已經在創(chuàng)作保羅·懷特曼樂隊委約的作品”的報道,而此時的格什溫正忙于他新的音樂劇《甜蜜的小戴維》在波士頓的首演,稍后才接到正式的委約,這讓他有些手忙腳亂,以至于不得不在輾轉于波士頓的火車上進行《藍色狂想曲》的構思,但他畢竟是駕輕就熟,于3周內很快就完成了這部作品(爵士樂隊部分由格羅菲配器,這個版本沒有正式出版,后來格羅菲還據此改編為管弦樂總譜,成為現(xiàn)在通用版本)。1924年2月4日,“現(xiàn)代音樂實驗”演奏會如期在紐約愛奧利亞大廳舉行,出席演奏會的有包括海菲斯、克萊斯勒、埃爾曼、拉赫瑪尼諾夫、斯托科夫斯基、門蓋爾貝格、斯特拉文斯基等在內的諸多當代音樂名流,可見這場音樂會引人注目的程度。然而,演奏會所演出的曲目,并不是首首精彩,有些甚至讓觀眾懨懨欲睡。是《藍色狂想曲》的單簧管以“含糊音”吹出那段哀訴般的引子,才讓觀眾驚醒,人們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舞臺上這似曾相識而又獨特的音響,當整個樂曲在宏偉的氣氛中結束時,全場觀眾起立,掌聲與歡呼聲久久不息?!端{色狂想曲》的巨大成功和它在美國音樂史上所產生的影響,可能連懷特曼和格什溫都是始料不及的,著名的英國指揮家艾伯特·科茨把它列為50部當代最重要的音樂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美國作品。它不僅實現(xiàn)了把“野姑娘”變成“貴夫人”的愿望,同時在美國音樂界掀起一股新的潮流。爵士樂開始成為美國首要的民間音樂形式而被許多嚴肅音樂家所青睞,卡彭特的《摩天大樓》、柯普蘭的《鋼琴協(xié)奏曲》、欣德米特的《當日新聞》、拉威爾《左手鋼琴協(xié)奏曲》以及魏爾的《三個銀幣的歌劇》等都是格什溫之后運川爵十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佳作。三、第一樂章中第一主題的運用《藍色狂想曲》當然是惹人喜愛的,但是,“愛奧利亞”畢竟不是“卡內基”,在“完整度”、“邏輯性”方向,《F調鋼琴協(xié)奏曲》出于“藍”而勝于“藍”。作于1925年的《F調鋼琴協(xié)奏曲》是格什溫受紐約交響樂協(xié)會委托而創(chuàng)作的第二部作品。盡管《藍色狂想曲》的成功給了格什溫以極大的信心,但作曲家還是頭次去買了有關作曲理論的專著,認真鉆研曲式以及樂器法方面的知識。看來理論還是能指導實踐的,這部絢麗多姿的現(xiàn)代作品,沿襲的就是古老的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的約定俗成,包含“快一慢一快”三個樂章,每個樂章內部大致上也是依照傳統(tǒng)的曲式規(guī)范來處理,而且,全曲的材料也是相當集中的。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F調鋼琴協(xié)奏曲》是格什溫音樂創(chuàng)作中最富有藝術音樂所必備的邏輯性的。第一樂章的引入部分,就以野性的定音鼓敲擊與連續(xù)的附點音符加三連音節(jié)奏渲染起濃濃的爵士風情,之后,主奏鋼琴上的一串滑音引出第一主題,這是由連續(xù)的切分節(jié)奏聯(lián)起的一串獨特的不協(xié)和和弦,迷人,略帶詭秘,宛如暮色蒼茫中美國西部草原上的白色花朵。在鋼琴與樂隊的競奏過程中,音樂漸漸掀起第一個高潮,然后第一主題由管弦樂隊強奏再現(xiàn),在鋼琴聲部燦爛的分解和弦之后,再次用引入部分的材料引出悠然不羈、弧步舞風的第二主題接著鋼琴在管弦樂的烘托之下,以第二主題為基礎作類似爵士樂即興演奏式的變奏。突然,在鋼琴高音區(qū)有如群星閃爍的背景之下,木管與弦樂聲部奏出如歌的行板這不能不使人想起先前的《藍色狂想曲》中的“藍調主題”與后來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中的“思鄉(xiāng)主題”,它們都是在熱熱鬧鬧的氣氛中冷不丁地插入一個“藍色”的旋律,反差之大,感人之深,令人難忘。當我們比較一下“如歌的行板”與“主題二”這兩個譜例,并會發(fā)現(xiàn),盡管形態(tài)、情緒迥然不、同,但它們的核心音高及其排列順序都是相同的,都是B、#C、B、A4個音。因此,“如歌的行板”并不完全是“冷不丁”插進來的,而是與主題二血肉相連的。當你還陶醉在這浪漫的抒情旋律之中意猶未盡之時,音樂卻又快速轉換到激烈的沖動之中。樂章的最后,在鋼琴柱式和弦背景上,第一主題由樂隊全奏再現(xiàn),生機勃勃甚至有些威風凜凜。第二樂章最讓人難忘的是在引子之后由鋼琴奏出的第一主題:連續(xù)的半音裝飾音、弱起的節(jié)奏、兩手隔開八度演奏獲得的明快音色,再加上弦樂悠然自得的撥弦伴奏,這個主題成為此曲中最迷人也最具有“格什溫風格”的段落。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流暢抒情的第二主題,其中包含典型的“布魯斯調式”的降Ⅶ、降Ⅲ級音,它先后在樂隊和鋼琴聲部出現(xiàn)。此樂章的整體結構是通過導入部分的素材的最后再現(xiàn)統(tǒng)一起來。第三樂章給我們呈現(xiàn)的則是一個快速轉換、色彩斑斕的“萬花筒”。樂章一開始就以樂隊強奏,把聽眾從前樂章夢幻般的氣氛中驚醒,緊接著就是鋼琴上粗獷的律動性主題,一開始的不解決的七和弦,也是爵士音樂中常用的和弦。這個主題與不斷插入的各種不同主題交替出現(xiàn),類似回旋曲式。格什溫的匠心獨運,在于把第二樂章的第二主題和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也分別插入這個基本主題之間,簡單而又有效地將全曲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四、美國民間音樂的特點1926年底,格什溫的好友秘魯著名的通俗歌手瑪格麗特,雅爾華蕾絲來美國巡回演出,與之同行的格什溫寫了5首《前奏曲》,在演唱會的間隙演出。這套作品中兩首樂譜遺失,現(xiàn)在行世只有3首。這也是格什溫唯一的一套鋼琴獨奏曲。通篇顯示出美國民間音樂的特點。僅舉一例上例是《前奏曲》第一首的引子,前兩小節(jié)特點在于強拍上的倚音以及調式降Ⅶ音級的強調;三、四小節(jié)是降B大調主三和弦與Ⅵ級三和弦的疊置,合二為一,又是一個七和弦,再加上極富特色的切分節(jié)奏,使音樂具有濃郁的爵士風味。這套作品還受到不少小提琴大師的青睞,海菲斯與薩姆埃爾·杜什金都曾將其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五、格什溫第一樂章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格什溫曾說“在美國廣袤的國土上蘊涵著豐富的民間音樂,有爵士樂、拉格泰姆、黑人靈歌、南部山歌以及西部牧歌等,都是發(fā)展音樂藝術的寶貴財富?!辈⑶?他認為在美國人的血肉中,爵士樂的細胞比其他音樂細胞都要多。事實上,格什溫的成功,正是在于他將爵士樂的風格,包括被稱為“藍色音調”的布魯斯,獨創(chuàng)性地融合于傳統(tǒng)音樂之中,巧妙地在通俗音樂與藝術音樂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的結果。深厚的民間音樂特別是爵士音樂功底,些許的而又不被其囿的專業(yè)音樂知識,造就出格什溫鋼琴音樂新鮮生動的旋律、搖擺有致的節(jié)奏、別樣而迷人的和弦、嚴格而不死板的結構。這些也只有格什溫才做得出來,為數不多的“短期進修”,諸如寫作之前再買教科書式的“現(xiàn)炒現(xiàn)賣”,都是恰到好處的——配器不至于太離譜也不會太圓熟,結構不至于太松散也不會太占板,假如真的讓格什溫隨心所欲的爵士鋼琴與“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式”的圓潤樂隊協(xié)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