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朱之瑜伽實學思想與明室致亂_第1頁
清初朱之瑜伽實學思想與明室致亂_第2頁
清初朱之瑜伽實學思想與明室致亂_第3頁
清初朱之瑜伽實學思想與明室致亂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清初朱之瑜伽實學思想與明室致亂

朱志玉(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被梁啟超稱為清初五大師之一)被稱為江蘇大禹。1600——1682)是明末清初實學思潮史上的一位重要實學家和中日儒學交流史上的一位大師。朱之瑜的實學思想的基本特質(zhì)是注重“實學”、“實理”、“實政”、“實功”、“實踐”。這種思想,對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朱之瑜繼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其提高到改革社會的政治高度,賦予它具有民主性的“重民”、“利民”、“愛民”的時代特色。作為明王朝的遺民和清醒的思想家,朱之瑜為總結(jié)明亡的教訓,寫了《中原陽九述略》一文。他認為明室致亂的最大原因有二:一是政治腐敗,二是經(jīng)濟崩壞。由于前一個原因,招致“民心”離背的后果。他說:“崇禎末年,縉紳罪惡貫盈,百姓痛入骨髓,莫不有‘時日曷喪,及汝偕亡’之心。故流賊至而內(nèi)外響應(yīng),逆虜入而迎刃破竹,惑其邪說流言,竟有前徒倒戈之勢,一旦土崩瓦解,不可收拾耳?!傊?莫大之罪,盡在士大夫。”(《遺書·陽九述略》)雖然朱之瑜對農(nóng)民起義有錯誤的看法,但是與“罪惡貫盈”。的士大夫相比,又認為農(nóng)民起義“不足責也”。他把明亡的罪責歸之于當權(quán)的“士大夫”,因為這些人“語之以趨炎附勢、門戶夤緣,則獨工:語之以興利除害、御災捍患,則獨拙。嘗之以朱提白粲,朘削肥家,則攘臂爭首;告之以增陴浚隍,儲糈桑土,則結(jié)舌不談。他如飾功掩敗,鬻爵欺君,種種罪惡,罄竹難盡。”(同上)對于官僚士大夫的腐朽和種種罪行,朱之瑜作了這樣淋漓盡致的揭露,給予無情鞭笞.進而他得出一個重要的結(jié)論:官僚豪紳橫行無法,不僅使百姓受割剝,而且使社會道德淪喪、封建秩序破壞,加深了社會危機,導致明王朝的覆亡。朱之瑜在研討明亡歷史中,認識到民心的向背能決定一個朝代存亡,這從他在回答“中國何以遂淪于虜”這個問題時所說“失其民也”的話中可以看出。他認為明朝的軍事力量并不弱,但“民心既背”,則“堅甲利兵適足為盜資耳。”(《答小宅生順問》,《舜水遺書》卷八)又說:“彼百姓者,分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神,其心既變,川決山崩?!?《遺書·陽九述略》)可見他對民心、民之力量的重視。朱之瑜針對清政府的高壓政策,提出了“利民”、“愛民”的社會改革主張。他說:“治國有道,因民之利而利之,豈在博施?春秋傳曰,‘小惠未遍,民弗懷也’。富民當以禮節(jié)之,貧民當以省耕省斂以補助之。但要萬民免于饑寒,亦不必多歷年所。若要更化善俗,非積年不可也。”(《答林春信問》,《舜水遺書》,卷十五)朱之瑜希望通過“因民之利而利之”的“利民”之道,達到治國的目的。為此,他強調(diào)用“禮”抑制官僚大地主的特權(quán),減輕人民的一些負擔。為了實現(xiàn)“利民”的社會改革,朱之瑜主張“常懷一點愛民之心”,并提倡實行“不忍人之政”(《答加藤朋友問》,同上書,卷十五)。他說的“不忍人政”來自孟子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學說,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又賦予新的內(nèi)容,即以“利民”作為“不忍人之政”的內(nèi)核。在處理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上面,朱之瑜的主張是:“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是他人皆當愛皆當敬也?!?《策問諸生四首》,同上書,卷三)這就是主張人人都應(yīng)該相敬相愛。朱之瑜生活在已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他同市民階層有過接觸,這種人人相敬相愛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平等要求。朱之瑜的“重民”、“利民”思想,構(gòu)成了他憧憬的“大同”社會,這種社會,是他力倡社會改革的最終藍圖。他根據(jù)《禮記·禮運》中關(guān)于“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描寫,感慨地說:“吾安得身親見之哉!”(《元旦賀源光國》,同上書,卷七)他認為“大同”社會是可能實現(xiàn)的,“惟在勃然奮勵,實實舉而措之耳?!?同上)在經(jīng)濟思想上,朱之瑜重視“民生”,即人民的經(jīng)濟生活。他認為“男耕而食,女織而衣”的基本生產(chǎn)活動是“民之常經(jīng)”,是社會的“本根”。為了解決這一“本根”問題,他繼承并發(fā)展了《管子》的“衣食足而后禮義生”的進步思想,抓住了“教”與“養(yǎng)”這一關(guān)鍵問題。他說:“治道有二,教與養(yǎng)而已。養(yǎng)處于先而教居于大?!?同上)二者應(yīng)密切結(jié)合,“非養(yǎng)則教無所施”,“非教則養(yǎng)無所終”。但就其先后而言,則“養(yǎng)處于先”。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物質(zhì)生活居于首先地位,是精神生活的基礎(chǔ)。同時,他還指出:人民的道德也是由物質(zhì)生活決定的。只有人民生活“饒?!?才能施以“禮義”教化。而要使人民有“饒?!钡纳?則須勤于“農(nóng)工之事”,努力發(fā)展生產(chǎn)。他力圖用物質(zhì)原因說明精神、道德現(xiàn)象,這是極可寶貴的。在哲學思想上,朱之瑜不滿于性命義理之學,提倡實踐哲學。他與同時代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一道,共開務(wù)實哲學的先河。他所強調(diào)的“實用”、“實功”、“實學”、“實理”、“實行”,是他實踐哲學的主脈。朱之瑜的實踐哲學,從總體結(jié)構(gòu)演繹的進程來看,由三層構(gòu)成。第一層以“實學”對“理學”,第二層以“實理”對“天理”,第三層以“學知”對“良知”。顯然,這都是針對宋明理學的流弊而揭示的。朱之瑜“實學”的主要內(nèi)容是“實功”、“實用”,反對理學家脫離實際的義理之學。他針對理學家“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理論,指出:“為學當有實功,有實用,不獨詩歌辭曲無益于學也,即于字句之間標新立異者,未知果足為大儒否?果有關(guān)于國家政治否?果能變化于民土風俗否?”(《答小宅生順問》,同上書,卷十五)基于“學貴有用”的主張,朱之瑜指責宋明理學有如能工巧匠在“棘端刻猴”,“工雖巧,無益于世用也。”(《與安東守約書》,《朱舜水集》,卷七)這就深刻地揭露了理學是一種脫離實際、玄虛無用的學問。朱之瑜進一步指出,這種理學不僅無用,反而有害于人,使某些人“浮夸虛偽,以文其奸,以售其術(shù)”。因此,他要以“實”代之。朱之瑜所講的“實理”,系指通俗淺易而又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實際效果的“現(xiàn)前道理”,也就是實實在在的具體事物之理。他說:“吾道之功,如布帛菽粟,衣之即不寒,食之即不饑?!?《答小宅生順問》,《遺書》,卷十一),“吾道明明現(xiàn)前,人人皆具,家家皆有。正如大路,不論上下、男婦、智愚、賢不肖,皆可行得,舉足即有其功?!?同上)朱之瑜認為,“道”不是形而上學精神本體,而是“萬物自然之則”。具體事物是第一位的,“道”只是事物的規(guī)律,它不能離開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根據(jù)這種“實理”觀點,朱之瑜否定了程朱理學家的“太極”(天理)。朱熹注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將“太極”說成脫離開具體事物而懸空獨立的精神本體。朱之瑜譏諷朱熹這樣做是“屋下架屋”,無異于“畫火以祛寒,芻龍而望雨”。(《題周濂溪像》,同上書,卷二十五)對于王守仁的心學,朱之瑜也很不滿,他指出,王守仁“講良知、創(chuàng)書院,天下翕然有道學之名,高視闊步,優(yōu)孟衣冠,是其病也。”(《答安東守約問》,同上書,卷十二)為了消除“心學”對士子的毒害,朱之瑜也就更為堅持他的“實理”觀點。朱之瑜的實踐哲學,從范疇邏輯的遞進關(guān)系來看,是由誠、敬、禮、學、習、行六個主要范疇構(gòu)成的。茲依次簡釋如下:(一)“誠”是真實無偽之意。朱之瑜把“誠”作為“人道”的基礎(chǔ),認為人們重視“誠”,就可以做到言行一致,敬信真純。反之,必然自欺欺人,理性盡泯,放辟邪侈,無所不為。朱之瑜的為人便是“一言一行,以誠為本。他常說:“我無它長,只一誠而已矣?!薄耙簧粋??!?《朱舜水先生文集后序》,《朱舜水集》,附錄四)他這樣重視“誠”,不僅是要使自己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而且是為了力矯明代“道學先生”的虛偽作風。(二)“敬”是“德之本”、“禮之輿”。朱之瑜主張“內(nèi)敬其心”、“外敬其行”。“內(nèi)敬其心”就是戒慎恐懼,遏制人欲。朱之瑜認為做到了這一點,便可夙夜匪懈,自強不息。“外敬其行”就是注意衣冠矚視,使之合乎禮儀。(三)“禮”主要是指封建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朱之瑜認為禮“在國家為國家之干,在一身為一身之干?!?《答明石源助書》,同上書,卷五)因此,為國家言,只有講“禮”才可長治久安,否則必上下昏亂、社稷不保;對個人言,講究“禮”,一切行為便能合乎規(guī)矩準繩。(四)“學”就是在實際中學習。朱之瑜認為求學者必須具備“四德”,方能學有成效。一德為“實”,不實則不會誠心誠意地求學問:二德為“虛”,心不虛必自滿,自滿則不會求上進;三德為“勤”,做學問要勤奮,懶惰嬉戲必不成器;四德為“恒”,若無恒心,即使天賦聰穎也是學不成的。至于學習方法,則應(yīng)注意到:“稠人群聚之時,必有我?guī)?事物紛錯之際,皆有其學?!?《答奧村德輝書》,同上書,卷八)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存在追求名利的思想,否則只能是“終身為學,終身未之學也。”(《典學齋記》,同上書,卷十六)(五)“習”即“見”(習見)、“聞”(習聞)、“染”(習染)之意。朱之瑜反對理學家以稟氣清濁區(qū)別人性善惡的觀點,強調(diào)“習”為人性形成的原因。他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其善惡皆由后天的“習”決定。只要“志氣感奮”,自強不息,就能成為君子,甚至可以上躋于圣人。(六)“行”就是踐履、實行。朱之瑜強調(diào)“學問之道,貴在實行”;“圣賢之學,俱在踐履”(同上書,卷十)這可說是他的知行統(tǒng)一觀?;谶@種知行統(tǒng)一觀,他反對朱熹判知行為二事、提倡先知后行的主張,他說:“若欲窮盡事事物物之理,而后致知以及治用平天下,則人壽幾何?河清難俟,故不若隨時格物致知尤為近之。”(《答林春信問》,《遺書》,卷五)他又反對王守仁“只講一個知時便是行了”的“知行合一”說,認為學問之道,“必須身體力行,方為有得”??偲饋碚f,朱之瑜把“誠”、“敬”、“禮”、“學”、“習”、“行”密切結(jié)合,作為他的實踐哲學的具體內(nèi)容。在史學思想上,朱之瑜曾自道其好讀史書的原因:“中年尚學,經(jīng)義簡奧難明,讀之必生厭倦,不若讀史之為愈也。《資治通鑒》文義膚淺,讀之易曉,而于事情又近,日讀一卷半卷,他日與事理吻合,世情通透,必喜而好之。愈好愈有味,由此而《國語》,而《左傳》,皆史也,則義理漸通矣?!?《與奧村庸禮書》,《朱舜水集》,卷七)朱之瑜認為“史”是歷史事實的記錄,事理明白,與人事切近,讀之易曉;而“經(jīng)義”則遠離事實,簡奧難明,讀之必生厭倦,故不若讀史更為有用。這種思想,在當時儒生以皓首窮經(jīng)相夸的社會里,起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啟蒙作用。從這種“尊史”思想出發(fā),朱之瑜反對朱熹“非經(jīng)不讀”的迂腐見解。他說“俗儒虛張架勢空馳高遠,必謂舍本逐末,沿流失源。殊不知經(jīng)簡而史明,經(jīng)深而史實,經(jīng)遠而史近,……得之史而求之經(jīng),亦下學而上達耳。”(同上)朱之瑜企圖通過研究歷史總結(jié)出國家興亡得失的規(guī)律,企圖從歷史中尋求真正有用的知識。而這正是他的所說的實學。在教育思想上,朱之瑜重視教育的社會性。他在總結(jié)明亡的沉痛教訓時,指出:“明朝之失,非韃虜能取之也,諸進士驅(qū)之也;進士之能舉天下而傾之者,八股害之也?!?《答野節(jié)問》,同上書,卷十五)他反對明朝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認為當時以工八股文而入仕途或正在對八股文進行揣摩而等待應(yīng)考的士人,多無實際才學,不能為拯救民族國家危難而出力。因此,他希望通過改革教育而除其流弊。關(guān)于改革教育,朱之瑜強調(diào)要重視“尊王愛國”和“興賢育才”二事。前者是舉辦教育事業(yè)的指導思想,包含著復興民族國家的意圖;后者則是舉辦教育事業(yè)的目的,希望培養(yǎng)大量的有用人才,能夠為復興民族國家作出貢獻。他本人在日本講學,對就學者非常關(guān)心,“涵膏薰陶,亹亹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