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理流動與社會流動的關系研究
一、嫁接空間流動范式的新視角在當今社會,世界、地區(qū)和國家的空間流動和地理流動顯著增加,但社會學領域對這種空間流動理論的回應仍然不夠。不可否認,社會學領域中的全球化研究、移民研究(包括國際移民和國內移民研究)、交通研究等,均涉及空間流動,但它們只是從局部或某個特殊視角來討論空間流動與社會運行的關系,沒有把流動(空間流動或地理流動)上升到一個系統的整合性視角。有鑒于此,一些學者提出“新流動范式”(1),甚至呼吁社會學的“流動轉向”(2)。他們的目標,就是試圖重構社會學的學術范式。不過,他們在建立新流動范式的時候,未能充分解決好傳統研究范式與新流動范式之間的關系:新流動范式的研究是要與傳統研究方式形成“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還是要用來替換傳統研究范式,抑或是要被嫁接到傳統研究范式中去?如果是后者,應該如何嫁接?本文所持的立場,是把空間流動范式嫁接到傳統的研究范式中去。嫁接的方式包括整體的嫁接和局部的嫁接。本文只追求局部嫁接的目標。所謂局部嫁接,就是把一些原來不太關注空間流動(或地理流動)的局部性的傳統主流研究領域與空間流動聯系起來。本文所選擇的用來嫁接“空間流動”的傳統的主流研究領域,就是社會流動。社會流動是社會學領域最為主流的研究領域之一。在這個領域,盡管一些學者(如布勞與鄧肯(1))分析了地理流動與社會流動的關系,但在總體上,社會流動研究者較少把社會流動與空間流動聯系起來進行系統的分析。正因為如此,如果把社會流動與空間流動聯系起來分析,將有助于傳統主流研究范式與新流動范式的嫁接。事實上,“地理流動與社會流動”可以成為社會流動研究的一個新的增長點(2)(在本文中,我用“地理流動”來替代“空間流動”)。本文的研究問題是,應該如何在理論上把地理流動與社會流動有機地聯系起來?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不但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具有運用價值。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地方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受到勞動力的地理流動的影響。在當代中國社會,不論是高端還是低端勞動力人口的地理流動都大大加劇了。這些勞動力人口的地理流動的流向,進一步拉大了地方與地方之間在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隨著各地,尤其是沿海各地先后步入產業(yè)轉型升級的軌道,對高人力資本的持有者或人才的吸引和爭奪,對這些地方而言就具有了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但如何吸引這些高端人才的流入,以往關于一般勞動力人口遷移的文獻尚不能提供充分有效的知識。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在于,高端人才的地理流動,往往伴隨著社會流動的動因。但以往的移民理論主要側重從流出地與流入地的比較工資收益或比較經濟機會的角度來分析人力資本持有者的地理流動(3),缺乏社會流動的視角。而社會流動領域的文獻,則大多只關注職業(yè)流動或階層位置流動,不太關注地理流動。因此,研究地理流動與社會流動的關系,有助于搞清楚高端人才的流動規(guī)律。本文的概念框架如下(見圖1)。二、地理流動的概念不論是從自然條件,還是從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來說,地方與地方之間是存在差距的,正是由于這些差距,引起地方與地方之間各種要素的空間流動性。促使地方與地方之間要素流動的基礎設施,主要是交通基礎設施、通訊基礎設施和網絡基礎設施。這些設施越發(fā)達,各種要素的空間流動速度就越快,其頻率就越大。地方不只是一個空間概念,而是一個以區(qū)位為坐標、以空間為載體的把自然環(huán)境、建筑環(huán)境和社會系統(經濟、文化、政治和人口等因素構成的系統)統一起來的相對獨立的實體。地方是有邊界的,這種邊界通常體現為行政管轄的邊界。由于每一個行政管轄區(qū)都有一個核心區(qū)(如:市中心或市區(qū))與邊緣區(qū)(如:郊區(qū)以及無人居住的曠野)的區(qū)分,我們對地方的感知,所根據的特征主要是核心區(qū),而不是邊緣區(qū)。相對于某個個人或家庭而言,所謂地方,就是以其住所為圓心而向外擴散的一個連片的人口聚集區(qū)。以核心區(qū)來丈量,地方與地方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空間距離。這種空間距離的存在,使得地方呈現出某種相對獨立性??梢哉f,一個地方,就是一個“地理化社會”。所謂地理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地理化社會總是存在于某個區(qū)位中,即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坐標系的某個方位中。另一方面,地理化社會總是具有一定的空間面積(在人口規(guī)模既定的條件下,空間面積決定了人口密度)。因此,地理化社會就是存在于某個特定方位、由某種空間面積所承載的自然環(huán)境、建筑環(huán)境和社會系統的統一體。或者更簡單地說,地理化社會是地理環(huán)境(空間區(qū)位、空間面積和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系統的統一體。人們不是生活在抽象的社會中,而是生活在具體的地理化社會中,即: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某個方位、所居其中的地方具有一定的面積,這一面積的空間承載了某種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人造環(huán)境(各種建筑物)和社會系統。既然一個主權國家作為一個大的社會系統總是由許多更小的地理化社會(或地方社會)所組成,這就意味人們的地理流動(空間流動)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的社會系統之運行的一個必要形式。地理流動與社會流動于是就有了內在的關聯。事實上,一個以主權國家為單位的社會,是由許多相對獨立的地理化社會(地方社會)通過各種功能互動而連接起來的系統。而把各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化社會勾連起來的功能形式之一,就是人的地理流動,即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的空間流動。由于人們的地理流動有不同的形式,因此,為了避免概念歧義引起混淆,有必要對本文所使用的“地理流動”概念進行界定。根據人們的地理流出是否出于自愿,可以把地理流動分為自愿性地理流動和強迫性地理流動(如:災害移民、戰(zhàn)爭移民、政治迫害移民)。根據人們的地理流動是否受到出發(fā)地當局限制的標準,可以把地理流動分為自由的地理流動和非自由的地理流動,后者則進一步分為批準的地理流動和逃離型地理流動(如:朝鮮的“脫北者”)。根據人們是否離開所居住地方(以行政管轄邊界為界)的標準,可以把人的地理流動分為外向和內部兩種形式。外向地理流動指的是人們離開所居住地方的空間流動。而外向型地理流動則可根據“是否跨越國境”而分為國際地理流動和國內地理流動。同時,根據是否符合移民目的地的法律的標準,外向型地理流動還可進一步分為合法型地理流動和非法型地理流動(如:偷渡)。內部地理流動指的是人們在地方內部流動,沒有離開所居住的地方。根據人們離開地方后是否回到出發(fā)地的標準,可以把地理流動分為雙程和單程兩種形式。雙程地理流動指的是那些要回到出發(fā)地的外向地理流動(如:旅游度假)。單程地理流動則指的是那些不回到出發(fā)地的地理流動(如:移民)。文章隨后說的“地理流動”,指的是自由的、自愿性的、合法的、國內的、外向型的單程地理流動。人的地理流動并非單純的空間流動,它也可以成為社會流動(社會結構位置的變動)的一種方式或途徑。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地方與地方之間的自然稟賦和發(fā)展水平上的差異。如果說,社會流動可以通過職業(yè)流動來測量,那么,很顯然,一個經濟發(fā)展水平高、經濟總量大的地方,比一個經濟發(fā)展水平低、經濟總量小的地方,不但具有更多的職業(yè)流動的機遇,而且具有更高的向上流動的梯級。因此,地理流動之所以有助于社會流動,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讓一個人從職業(yè)流動機遇較少的地方來到了職業(yè)流動機遇較多的地方,或者從一個職業(yè)流動的梯級更低的地方來到一個職業(yè)梯級更高的地方(1)。但地理流動助推社會流動還有其他的原因。其中的一個,就是地方與地方之間在集體消費和居民的公民權(主要是社會公民權)上的差異。就中國來說,這種差異不是源于市場領域或初次分配領域中的階層差異,而是源于集體消費(主要是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領域或再分配領域的地區(qū)差異。傳統的社會流動所指涉的主要是階層流動或職業(yè)流動(結構位置流動),但這種社會流動的理論模式未能把地方與地方之間在集體消費和社會公民權上的差異考慮進來,因而排斥了通過地理流動(國內移民)而實現的集體消費和社會公民權的向上流動形式。而這種集體消費和社會公民權的向上流動,也應該是社會流動的一種形式。很顯然,社會流動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階層差異為階梯的社會流動形式,另外一種是以地方差異為階梯的社會流動形式。不論是哪一種社會流動形式,都可以借助地理流動的方式來實現。地理流動直接促成了以地方為中介的社會流動,間接促成了以階層為中介的社會流動。但是,在中國的情境下,盡管地方與地方之間存在集體消費和社會公民權的差異,僅僅通過地理流動本身并無法實現集體消費和社會公民權的向上流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集體消費水平和社會公民權更高的地方常常對外來人口(如:農民工)設置各種制度性障礙(如戶籍制度),以阻止這些人攝取當地居民所能享受的社會福利和社會公民權,從而阻止這些外來人口(如:農民工)借助地理流動來實現以地方為跳板的社會流動(1)。然而,那些有著更高的集體消費水平和更高的社會公民權的地方,并非一味對所有外來人口設置制度障礙。例如,對于當地所需的高新技術人才,這些地方就會移除這些制度障礙,并在制度上為這些當地所需要的人才開設綠色通道??梢?地理流動是否有助于社會流動的實現,取決于流入地是否對特定的外來人口設置歧視性的制度障礙。只有在制度障礙被移除的情況下,地理流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成社會流動,尤其是以地方差異為階梯的社會流動。在中國,既然地理流動助推社會流動是源于地方差異,那么,我們就有必要對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差異進行定序區(qū)分。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差異以定序區(qū)分的方式呈現出來,就是地方分層。地方分層不過是社會分層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不是以階層不平等為軸線,而是以地方不平等為軸線。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描繪地方之間的不平等呢?或者說,地方應該如何分層呢?如同主流社會學圍繞階級(經濟)、地位(聲望)和權力的分層變量來對人們進行社會分層,我們也可以圍繞經濟、聲望和權力的分層變量來對地方進行分層。但是,正如我在其他地方說到的(2),在社會分層與流動中,經濟地位(階級)、聲望和權力作為三個分層變量,在邏輯上是不能平行并排的,因為聲望是由階級條件和權力狀況分別從兩個不同方面所造成的結果,把“因”(經濟狀況與權力狀況)與“果”(地位與聲望)在邏輯上平行并排,顯然不合理。同時,正如馬克斯·韋伯所指出的,造成地位(聲望)的原因除了經濟狀況(階級)和權力狀況,還包括生活風格或消費(3)。因此,除了經濟流動、權力流動和地位流動三個向度,社會流動還必須加上消費流動的向度。在這里,經濟流動、權力流動和消費流動共同決定人們的聲望或地位,即地位流動。相應地,我們可以從經濟、消費、權力和聲望等四個角度來對地方進行分層。1.經濟發(fā)展質量在這里,分層變量是經濟發(fā)達程度或經濟發(fā)展水平,但經濟發(fā)展水平如何測量,取決于研究的目的。通常的做法是選取GDP總量或人均GDP。但要衡量經濟發(fā)展質量,一產、二產和三產之間的比例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一般來說,經濟總量越大,且越多元,同時其經濟結構越優(yōu)化,對于高端人才的經濟機會就越多。同時,出于某種研究的目的,經濟分層變量還可以考慮經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代價。例如,單位GDP的炭排放量就是一個有用的指標。另外,財政收入、經濟發(fā)展的潛力(如:未被開發(fā)的資源)等也都是重要指標。2.集體消費分層地方的消費分層包括市場消費分層和集體消費分層。地方的市場消費分層涉及地方的市場化消費品供給和消費服務系統的發(fā)達程度。它通常受到人口聚集度的影響。人口聚集具有外部性,其中的一個外部性就是促進了消費供應的多樣化和消費供應的單位成本的降低(1)。許多在人口稀少的地方難以找到盈利市場的專用性消費品供應商,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就找到了足以支撐其盈利的市場。地方的集體消費分層則指的是由公共財政所扶持的各種集體消費品和服務的發(fā)達程度,包括學校教育、醫(yī)療、公共交通服務與道路、地鐵、機場、碼頭、高鐵等交通基礎設施、住房保障、文化、體育、娛樂設施與服務等。這一類集體消費品和服務,也可以稱為城市舒適物(2)。它有助于吸引勞動力流入(3)。3.行政權力等級的差異對地方進行權力分層所依據的分層變量就是一個地方的行政權力等級。例如,在中國,城市的行政權力等級包括首都、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只有部分省會城市為副省級城市)與計劃單列市、地級市、縣級市、縣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村,等等。一般來說,地方的行政權力等級越高,其集中的各種資源就越多,且資源等級越高。由于權力在資源的配置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是高級別的公共財政資源(如:全國性或省級)所供給的各種集體消費資源,在其空間配置上,便越是向行政權力等級高的地方傾斜。因此,行政權力等級越高的城市,獲得的公共財政所供給的資源就越多,相應地,就有越多的市場資源(如:投資)向這些地方聚集。資源的聚集則導致機會的聚集。4.居住形象的共同形象性地方的聲望其實就是地方的形象,即:人們關于一個地方的總體感知和總體評價的綜合。地方形象源于人們從各種渠道———包括親身體驗、口碑、大眾媒體等———所獲得的關于某個地方的各種信息以及人們基于這些信息所形成的關于該地方的總體想象和推論。因此,地方形象既包括客觀因素,也包括主觀建構的因素。人們按照自己的主觀因素(想象)來對客觀因素進行加工,形成關于某個地方的總體形象。地方形象既可以是因人而異的,也可以是共同的;或者在某些方面的是因人而異的,而在其他方面是共同的。地方的共同形象,構成個體對地方的形象感知框架。正是由于共同形象的存在,使得地方與地方之間是可以進行比較的。影響人們對一個地方的感知和評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在于,地方可以滿足人性的基本需要,即人所需要的舒適度和愜意度。因此,僅有經濟發(fā)展水平,未必就能獲得高形象地位。一個地方要獲得高形象地位,不但要提供廣泛的經濟機會,而且要提供各種舒適物,包括自然舒適物、人造舒適物、社會文化舒適物、消費舒適物等(4)。此外,地方所處的區(qū)位也構成其居住形象的一個影響因素。這四個分層變量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在中國,地方的行政權力等級的設置往往會考慮到地方的經濟規(guī)模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而行政權力往往會讓生產要素或資源按照行政權力的等級來進行空間配置,從而強化了不同的行政權力等級的地方之間的經濟差距。與此同時,地方的行政權力等級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及其財政收入)則分別從市場領域和再分配領域對地方的消費分層構成影響。地方的消費分層則進一步吸引外地的生產要素的流入,從而進一步提升本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而地方的經濟分層、消費分層和權力分層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決定地方的聲望或形象分層。三、戶籍地是促進社會流動的重要渠道既然不同的地方在地方分層的“金字塔”中占據不同的等級地位,那么,人們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的地理流動,就不單純是一種空間流動,而且是一種社會流動,即:以地方為中介的社會流動。在中國,由于地方與地方之間的不平等,戶籍地本身就是一個影響自身社會地位及其生活機遇的變量。既然地理流動有可能助推社會流動,那么,它助推社會流動的方式或途徑有哪些呢?地理流動是攫取地方與地方之間在經濟分層、消費分層、權力分層和聲望分層的級差的方式。例如,A地在經濟發(fā)展水平、消費供給、行政權力和形象聲望上,均比B地高一個等級,這個高出來的等級,就是A地和B地之間的級差。人們只要從B地流動到A地,就獲取了這個級差,或這個級差為個人及其子女所帶來的更多的生活機遇。具體來說,地理流動助推社會流動的方式有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地區(qū)間的工作機會差異例如,人們可以通過地理流動,到其他地方尋找更高收入的工作,從而實現經濟流動。Marshall等人(1976)發(fā)現,那些移民到經濟發(fā)展水平更高的地方的工程師的收入比那些不移民的工程師要高(1)。Arntz(2010)發(fā)現,高技能個體的流動主要由地區(qū)間的工資差異所導致,低技能個體的流動主要由地區(qū)間的工作機會差異所促成(2)。Hagan等人(2011)通過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建筑工地的來自墨西哥的移民的研究發(fā)現,那些缺乏正式證書、教育水平低的工人,也有獲得向上經濟流動的途徑。他們借助在工作中所掌握的技能,通過跳槽以規(guī)避老板的剝削,找到收入更高、工作條件更好的工作,從而改善自己的經濟待遇(3)。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內地農民工向沿海地區(qū)的地理流動,也是獲取相對于內地更高收入的方式(4)。2.集體消費供給系統的分享地理流動不但讓人們獲得經濟流動,而且也讓人們直接進入更發(fā)達的消費供給系統,并因此實現消費流動。消費流動包括市場消費流動和集體消費流動。在中國,由于集體消費流動受到戶籍制度的約束,因此,對那些沒有當地戶籍的外來人口來說,他們只能直接分享流入地的更發(fā)達的市場消費供給系統,卻無法充分分享流入地的集體消費供給系統,尤其是在社會福利方面(5)。當然,對市場消費供給系統的分享,受到人們的經濟收入的約束。但在市場消費供給系統更發(fā)達的地方,人們遇到折價促銷的機遇也更大,因此,客觀上也能讓移入者獲得消費上的增權。與此同時,發(fā)達的市場消費供給系統也讓移入者獲得更多的消費選擇。3.農民工到包工頭的轉變所謂權力,就是體現在人與人之間關系中的影響他人意志的能力(6)。盡管父母與子女之間等自然人關系也存在前者對后者的權力,但權力流動更多地體現在職業(yè)關系或組織關系中。從建筑工地的農民工到包工頭的轉變,就是一種權力流動。一般來說,經濟越發(fā)達的地方,人們的職業(yè)流動的機遇就越多,職業(yè)流動階梯的梯級也越高,這構成人們實現權力流動的基礎。例如,在三線小城市,不但職業(yè)選擇的種類少,而且職業(yè)流動的梯級不高,限制了人們權力流動的機遇。但是,一旦人們通過地理流動來到一線大城市,不但職業(yè)選擇的種類增多,而且職業(yè)流動的梯級增高,使得人們實現向上權力流動的機遇增加。職業(yè)流動之所以是社會流動,事實上就是因為職業(yè)流動幫助人們獲得了更多的與職業(yè)或組織相關的權力,并進而借助這種權力獲得更高的聲望或地位(1)。4.流入地的居住形式和勞動力市場的供給狀況不符地位流動是經濟流動、消費流動和權力流動的綜合性結果。地理流動讓人們到了一個具有更多經濟流動機遇和權力流動機遇以及具有更發(fā)達的消費供給系統的地方,從而為人們的地位流動奠定了基礎。此外,地理流動讓人們進入一個二元地位(聲望)賦予系統。一方面,流入者的地位(聲望)由其所流入的目的地的居民所賦予;另一方面,流入者的地位(聲望)由其所流出的出發(fā)地的居民所賦予。這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即使流入地居民所賦予的流入者的地位(聲望)不高(如珠三角的農民工),但流出地的居民卻可能賦予這些流出者以相對于本地農民更高的地位(聲望)。這些聲望既有可能源于流入者個人的更高的經濟收入,也有可能源于流入地本身的形象地位———對于經濟落后地區(qū)的人來說,能在發(fā)達城市工作和生活,本身就是有地位的。也正因為如此,每當這些流入者在年假日回鄉(xiāng)的時候,就必須按照流出地的居民對他們的期盼,來展示他們的身份地位(2)。而駕車回鄉(xiāng),就是身份展示的一種方式(3)。但地理流動助推社會流動的程度,受到人們在地理流動后的居住形式的影響。人們越是傾向于在流入地臨時性居住,就越是只注重流入地給其所帶來的經濟流動機遇。如果人們傾向于在流入地進行長期性居住,那么,流入者就不僅看重流入地所能帶來的經濟流動機遇,而且也看重其他各種形式的流動(消費流動、權力流動和地位流動)。臨時性居住意味著地理流動者在擇地的時候是經濟流動機遇導向的,而長期性居住則意味著地理流動者在擇地時是生活機遇導向的。在中國,由于戶籍制度的門檻的限制,農民工的居住形式往往是臨時性的,他們的地理流動也往往是經濟流動機遇導向的。在中國,地理流動助推社會流動的程度還受到人力資本的影響。人力資本越低的人,在地理流動的時候,越是偏向于看重經濟流動機遇。與之相比,人力資本越高的人,在地理流動的時候,就不僅看重經濟流動機遇,而且也看重消費流動、權力流動和地位流動的機遇。之所以如此,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人力資本越高的人,意味著他們在前期教育和培訓上投入的成本越大,因此,對人力資本價值的兌現擁有更高的期望值,體現在社會流動上,他們不僅追求更高的經濟收入(經濟流動),而且追求更多的消費流動、權力流動和地位流動機遇。另一方面,地理流動目的地對不同等級的人力資本持有者采取了不同的準入政策。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對低人力資本持有者的流入設置制度性門檻———允許他們暫居,卻限制他們獲得當地戶口。但對高人力資本的持有者則實行綠色通道制度:在戶籍獲取、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優(yōu)惠待遇。顯然,對高人力資本的擁有者而言,地理流動成為流動者對自身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價值進行最大化兌現的一個途徑。此外,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也對地理流動助推社會流動的程度構成影響。不論人力資本的高低,勞動力供應過剩,就會導致人力資本持有者降低對人力資本價值兌現度的期望值。反過來,勞動力供應不足,往往導致人力資本持有者在擇業(yè)上提高與雇主討價還價的籌碼。而地理流動本身作為一種“用腳投票”的方式(4),也成為稀缺的人力資本擁有者與雇主討價還價的籌碼之一。因此,當某類技能持有者處于供不應求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通過地理流動來最大化兌現自身價值,在追求經濟流動的同時,也追求最大化的消費流動、權力流動和地位流動。四、地方分層體系的層級對人才培養(yǎng)的吸引力經濟學領域中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在各種形態(tài)的資本中,人力資本對GDP的貢獻率最大。因此,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有助于經濟發(fā)展。但問題在于,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人,是有著較高的地理流動傾向的(1)。一個地方對某個人的前期教育和培訓的投入成本,會因為這個人流動到其他地方就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而得不到回報。因此,一個地方對其居民的教育投入未必會帶來回報,因為這些居民有可能會通過地理流動而到其他地方去工作。所以,一個地方要發(fā)展經濟,不但要加大對居民的教育和培訓的投入,而且也要增強對外地人力資本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一個地方對外來人力資本持有者的雇用和收留,等于免除了其對這些人的前期教育和培訓的投入成本,而直接獲取他們對流入地經濟發(fā)展的貢獻。我們可以籠統地把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稱作高端人力資本擁有者,或簡稱為“人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勞動力市場制度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以來,人才的地理流動大大加劇。人才的流動導致人才在某些地方的聚集(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從而導致這些地方的經濟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yè)得到更快更好的發(fā)展。由于人才流動導致人才在地理空間配置上的失衡,導致地區(qū)之間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距拉大。因此,如何吸引外來人才的流入,成為各地經濟競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地方對人才的吸引力來源于何處?一個地方對人才的吸引力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源于該地方在全國的地方分層體系中所處的層級。一個地方所處的層級越高,就越是具有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因而,其人才競爭優(yōu)勢就越強。反之,一個地方所處的層級越低,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就越低,因而,它在人才競爭中就越處于劣勢。另一方面,地方的人才吸引力還取決于人才的脫嵌性。如果一個人才越是對于家鄉(xiāng)具有依戀性和不可割舍性(嵌入性),其他地方對他或她的吸引力相對就越小。恰恰是在這個問題上,大專畢業(yè)生通過異地就讀這個機制,獲得了嵌入性的剝離或脫嵌性的形成途徑。一般來說,高校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城市對于來自鄉(xiāng)鎮(zhèn)或小地方的學生就具有了吸引力。越是在地方分層體系中處于較高層級的城市,往往越是具有更多的高校和重點高校。這就意味著,那些來自“小地方”(在地方分層體系中處于較低層級的地方)的考生,通過異地就讀的過程,不但克服了對家鄉(xiāng)的嵌入性(依戀性和不可割舍性),而且對就讀城市的適應性,引起大學生對就讀城市的依戀性,從而在畢業(yè)時選擇在就讀地或類似的地方就業(yè)。這說明,那些在地方分層體系中處于較高層級的城市,通過那些聚集在這些地方的高校,獲得了比那些在地方分層體系中處于較低層級的地方更多更好的人才。由此可見,高校在地理空間上配置的失衡,加劇了人才在地理空間配置上的失衡,而人才的空間配置的失衡,則進一步拉大了地區(qū)之間的發(fā)展水平的差距,因為人才的聚集會吸引高新技術產業(yè)投資的聚集,而那些缺乏人才的地方,其產業(yè)只能處于低端水平。在中國,高校的空間配置,往往是按照地方分層等級來進行的。一個城市在地方分層體系中所處的層級越高,往往擁有越多的高校以及越多的重點高校。這種高等教育資源的地理空間配置方式加劇了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分化,拉大了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經濟和社會差距,因為它促使人才向較高層級的城市聚集,而那些在地方分層體系中處于低端的地方,則不但難以吸引到外來人才,而且還不斷失去本地人才。人才的聚集固然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fā)展,但人才的過度聚集,則不但對人才流失地造成擠壓,而且在人才聚集地也造成人才的隱性流失,因為人才的過度供給一旦超過了實際需求,一些人才就會放棄所學專業(yè),從事僅憑低端技能就能勝任的職業(yè)。這意味著,一些其他地方急缺的人才(如:外科醫(yī)生),聚集到某地之后,其技能和專業(yè)卻沒有發(fā)揮出來(如:外科醫(yī)生轉行從事替代性很強的行政工作)。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變相的人才流失———它所造成的流失不是人,而是這些人原來所具有的專業(yè)和高技能。這乃是一種隱性人才流失。造成這種隱性人才流失的深層根源,就是高校在地理空間上的配置的不平等。而造成這種高校的空間配置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地方的權力分層———高校是按照地方的行政權力等級來進行配置的。高校的空間配置是如此,其他各種優(yōu)質資源的空間配置也概莫能外。可以說,地方與地方的不平等的根源,除了歷史沿革、地理區(qū)位和市場因素等等,再分配體制也發(fā)揮了“雪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華三IT售前專家認證GB10-125 H3CE考試通關試題庫(含答案)
- 2025年山西職教高考《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考前沖刺模擬試題庫(附答案)
- 專題05 名句名篇默寫
- 專題07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練習)
- 質押借款合同格式
- 融資擔保服務合同
- 航空貨運物流運輸合同
- 承包的合同范本
- 年互聯網技術服務合同
- 房產銷售分銷合同模板
- 醫(yī)院消防安全培訓課件
- 質保管理制度
- 《00541語言學概論》自考復習題庫(含答案)
- 2025年機關工會個人工作計劃
- 江蘇省南京市、鹽城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測試+英語+ 含答案
- 2024護理不良事件分析
- 光伏項目的投資估算設計概算以及財務評價介紹
- 糧油廠食品安全培訓
- 電力安全工作規(guī)程(完整版)
- 2024年湖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試題及答案解析
- 借名買車的協議書范文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