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太陽最近的樹-教案_第1頁
離太陽最近的樹-教案_第2頁
離太陽最近的樹-教案_第3頁
離太陽最近的樹-教案_第4頁
離太陽最近的樹-教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離太陽最近的樹》教案授課老師:黃瑾瑜【教學目的】

1、運用對比,體會文中蘊涵的感情和憂患意識。

2、理解文章融平靜的敘事、描寫于一體,寄寓豐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蘊涵的深刻主旨

【教學難點】

運用對比的手法

【教學方法】

朗讀、講析、討論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我們的生活里,每天都彌漫著綠意。綠色是地球的基本顏色,孕育著生命和未來。如果沒有綠色,我們這個世界將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們卻親手毀滅了他們生活里唯一的綠樹。當代國家一級作家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以平靜而深沉的筆調為我們唱了一曲頌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教師板書:頌歌、悲歌)

1、解題:為什么是離太陽最近的樹?阿里地區(qū)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北倚昆侖山脈南麓,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相鄰。全區(qū)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共轄7個縣,人口僅8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qū)。2、作者簡介:畢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寧,祖籍山東。1969年(17歲)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歷任衛(wèi)生員、助理軍醫(yī)、軍醫(yī)等。1980年(28歲)轉業(yè)回北京。1991年(39歲)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y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yè)寫作,1987年(35歲)開始共發(fā)表作品200余萬字。1989(37歲)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曾獲莊重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lián)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被中國海洋大學聘為駐校作家。課件展示生字詞

二、新授

(一)下面我們共同欣賞作者用心寫出的這首歌,并思考:

1、離太陽最近的樹是什么樹?這種樹什么樣子?

2、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頌歌,作者在歌頌什么?

3、這首悲歌悲嘆的是什么?

(二)(師生齊讀,約十分鐘)

1、離太陽最近的樹是什么樹?

紅柳樹。

2、那么這種樹是什么樣子,作者是怎么描寫的?

(1)他們有著鐵一樣銹紅的枝干,鳳羽般紛披的碎葉,偶爾會開出谷穗樣細密的花,對著酷寒和缺氧微笑。(擬人手法。不僅寫出了紅柳生長環(huán)境的惡劣,襯托出紅柳生長的不易,而且寫活了紅柳那種從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生動地表現(xiàn)了紅柳頑強的生命力。)(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魚的無數腳爪,纏附至沙丘逶迤的邊緣。(3)它們如盤卷的金屬,堅挺而硬韌,與沙礫粘結的如同鋼筋混凝土。(4)金紅的火焰中,每一塊紅柳根,都彌久地維持著盤根錯節(jié)的形狀,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上述3句運用比喻,從個不同的側面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了紅柳頑強的生命力和偉大的力量,描繪了紅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間熔鑄著作者對生命的贊頌。)說說文章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紅柳樹,那么他要歌頌什么呢?

歌頌紅柳樹頑強的生命力。

5、它頑強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體現(xiàn)出來的?

a

它的生存環(huán)境十分惡劣,“這世界的第三極,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b

、“對著高原和酷寒微笑”。

(微笑,一詞寫活了紅柳樹面對酷寒和缺氧那種從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生動表現(xiàn)了其頑強的生命力。

c、“它們如盤卷的金屬,堅挺而硬韌,與沙礫粘結的如同鋼筋混凝土。”

d

、“每一塊紅柳根,都彌久地維持著盤根錯節(jié)的形狀,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e

、“最健碩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斷紅柳蒼老的手臂了。”

6、這些都是歌頌紅柳頑強精神的,文章是不是還歌頌了它的別的精神?

!紅柳還有哪些精神?

a

奉獻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當人們用它燒飯時,它\'持續(xù)而穩(wěn)定地吐出熊熊的熱量,燃燒了自己,造福了人類。

6、抓住關鍵詞,歸納紅柳形象特點,感悟紅柳精神,體會作者珍愛生命的感情

關鍵詞句表現(xiàn)手法形象特點作者情感環(huán)境酷寒

缺氧

珍貴、固住流沙、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偉大的力量贊頌紅柳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表達作者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感情枝葉花微笑擬人根像巨大的章魚腳爪如同冰山如盤卷的金屬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比喻

三、小結本堂課內容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堂課的內容

二、串講課文:

1、紅柳是高原上的精靈,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傲然不屈的精神,并無私的奉獻著自己,尤其是它的強大根系所具有的內在力量,這就是作者為紅柳寫的頌歌,然而在歌頌的同時,

作者就已預示了其結局,哪句話暗示了其結局?

學生找:

我騎馬穿行于略帶蒼藍色調的紅柳叢中,曾以為它必與雪域永在。

“曾以為”暗示了紅柳的悲劇,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2、那么作者認為可悲的是什么?

紅柳樹慘痛的悲劇。

3、能固住泥沙,給人們帶來綠色的樹,給高原帶來生命的希望的樹,最后卻被挖掉了,這無疑是一出悲劇,但可悲的僅

是這些嗎?同學討論2分鐘

(更可悲的是人們親手毀滅了這離太陽最近的樹,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而且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可悲。

4、你怎么知道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可悲?

a:司務長連說了四個“對不對”。

b:人們寧愿花費很大的力氣去挖掘紅柳強大的根系。

c:為了挖掘紅柳,人們使用的技術越來越高,最后采用火藥。

小結:可愛的精靈,慘痛的悲劇,而更可悲的是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可悲,還理直氣壯,振振有辭。

5.紅柳的結局如何?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并體會語句中蘊涵的思想感情(1)紅柳就枝椏遒勁地騰越在曠野之上,好似一副鏤空的恐龍骨架(2)整個紅柳叢就訇然倒下了(3)去年被掘走紅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術的傷員,依舊大睜著空洞的眼瞼,怒向蒼穹(4)紅柳林早已掘凈燒光,連根須都煙消灰滅了這些句子中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蘊涵著作者怎樣的感情?簡析:文章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紅柳被砍伐后觸目驚心的形象,蘊涵著作者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破壞的強烈的憂患意識6.作者著力描繪紅柳形象,突出紅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貴,突出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偉大的力量,僅僅是為了歌頌紅柳嗎?簡析:不僅僅是為了歌頌紅柳,更是為了增添文章的悲劇色彩,加強悲劇震撼人心的力量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紅柳越美越有價值,摧毀紅柳的行為就越可悲四、跳讀課文,了解挖紅柳事件,體會蘊涵在文章平靜的敘述下的深刻意義1.找出文中記敘挖紅柳事件的語句(1)“挖紅柳的隊伍,帶著鐵锨、鎬頭和斧,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2)“把紅柳根從沙丘中掘出,蘊含著很可怕的工作量”(3)“人們要先費幾天的時間,將大半個沙山掏凈”(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來越長,最健碩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斷紅柳蒼老的手臂了于是人們想出了高技術的法子——用炸藥!”2.抓住關鍵詞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筆墨渲染挖紅柳場面的用意簡析: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長,勞動力越健碩,越襯出紅柳的頑強;隊伍越浩大,工具越先進,越顯示人類破壞自然的可怕與可悲

關鍵詞(特點)作用隊伍浩浩蕩蕩襯托紅柳頑強的生命力工具鐵锨、鎬頭、斧、高技術的炸藥工作量可怕工期幾天時間、漫長突出人類破壞自然的可怕、可悲勞動力最有力氣的男子漢,最健碩有力的小伙子

3.人們?yōu)槭裁匆诩t柳?找出文中相關語句“司務長回答,你要吃飯,對不對?飯要燒熟,對不對?燒熟要用柴火,對不對?柴火就是紅柳,對不對?我說,紅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飯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綠色!司務長說,拉一車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兩車汽油焦炭運上來,一斤的價錢等于六斤白面紅柳是不要錢的,你算算這個賬吧!”4.你怎樣看待司務長算的這筆“帳”?簡析:司務長只是從自身的需求出發(fā)去算這筆帳,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對生態(tài)的破壞沒有認識到和諧的環(huán)境才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前提那些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急功近利行為,最終都會得到大自然最殘酷的報復5.文章詳細記敘“我”和司務長的對話有何作用?簡析:司務長那副義正辭嚴、理直氣壯的情態(tài),反襯了人類挖掘紅柳的可悲人們不僅親手毀滅了這高原上唯一的綠樹,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還理直氣壯,振振有詞,認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可悲美被毀滅,可悲!毀滅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6、作者贊頌其精神,悲嘆其命運,但我們所做的僅僅是贊頌,是悲嘆嗎?我們應怎么做?

a: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熱愛自然,珍惜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做環(huán)境小衛(wèi)士。

小結課文:文中的紅柳不只指紅柳,而是指所有生命。本文的思想很深刻,標題也很有特色,請同學們聯(lián)系全文內容說說標題有什么含義?這個問題作為課后作業(yè)。

7.小結:本文融平靜的敘事、描寫于一體,寄寓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借著平靜的敘事、細致的描寫和大膽的比喻,作者為我們唱響了一曲悲歌——為紅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為人類的殘酷和無知而悲五、思考討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環(huán)保意識這一曲悲歌也向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不由得產生思考:是什么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人與自然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關系?1.比一比,想一想:30年前的阿里,人們?yōu)榱松钚枰ケM了高原唯一的綠樹;60年前的蘇聯(lián)列寧格勒,被德國法西斯軍隊圍困了整整872天,后來城中彈盡糧絕,每天有數以千計的人餓死然而,即使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列寧格勒人沒有為了生計而砍伐一棵樹2.列舉過去我們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的觀念:①荀子:人定勝天②毛澤東:戰(zhàn)天斗地其樂無窮③矛盾: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3.學生自由討論:以“人類是主宰”這樣的觀念來指導人們對自然的行動,是否恰當?它會造成怎樣的后果?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人類的需求和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配合多媒體展示由于人類無節(jié)制開發(fā)等行為導致的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惡化、災難頻至的畫面)4.教師總結:人與自然應該是怎樣的關系?反思人類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