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東烏旗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找礦模型_第1頁
內蒙古東烏旗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找礦模型_第2頁
內蒙古東烏旗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找礦模型_第3頁
內蒙古東烏旗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找礦模型_第4頁
內蒙古東烏旗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找礦模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蒙古東烏旗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找礦模型

1sq3-4-新礦構造東烏旗地區(qū)位于內蒙古高原的高、低山、山區(qū)。植被發(fā)達,是一個大天然牧場。氣候干旱,年降水量少,水系不發(fā)育,風大,年平均氣溫低,溫差大,冰凍期長。東烏旗成礦帶沿褶皺束分布,由一系列以古生界為主的軸向NE、NEE向緊密線型褶皺以及倒轉褶皺和巖漿巖帶組成,成礦帶延伸長度約為300km,寬度為50~80km。區(qū)域地層以古生界為主,上古生界發(fā)育,出露較廣,下古生界僅零星分布,下侏羅統(tǒng)也有分布。NE向褶皺構成了區(qū)內構造線主體,SW-NE褶皺構造主要有:阿欽楚魯復式背斜、查干敖包復式背斜、額仁高比復式向斜、朝不楞復背斜。斷裂以NE向(近EW向)為主,力學性質為壓扭性,該組斷裂為主要的儲礦構造。海西晚期珠爾很敖老巖體(γ43)與多金屬礦化關系密切。與多金屬礦化關系密切的燕山期巖體有:阿欽楚魯巖體(ηγ52(1))、查干敖包巖體(γ52(2))、敖包特巖體(γ52(1))、朝不楞巖體(γ52(2))。2采樣層位、粒度試驗及結果分析根據(jù)本區(qū)景觀地球化學特征,選擇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用于該區(qū)的普查找礦。土壤測量長剖面用GPS定點,采樣間距為40m。1/5萬土壤測量的掃面網(wǎng)度為500m×100m,采樣位置視現(xiàn)場作業(yè)難易程度可作適當調整,用GPS定點。土壤地球化學剖面加密測量用GPS確定基、測線端點,羅盤定向,測繩定點,采樣間距為20m,局部礦化地段加密至10m。采樣層位、粒度試驗在阿爾哈達TC13中進行,其結果表明,礦化帶土壤A層中Mn、W、Co、Ni四元素含量比B層高,粒度越粗含量越高。Cu、Pb、Zn、Ag、Bi、Sb、As七元素含量是B層高于A層,一般來說元素含量是粗粒土壤高于細粒,只有B層中Cu的含量是粗粒小于細粒。詳細情況見表1。綜上所述,采取B層(C層)樣品的效果要好于A層,全樣分析的效果要好于過篩后的效果。故采樣深度以能采集到B(C)層為準,采樣介質為混合介質,即在野外采樣時,把揀去粗石塊后的土壤混合物裝入樣袋,重量大于300g。3土壤化學特征的測量和勘探效果3.1號礦化蝕變帶的基本特征根據(jù)區(qū)域化探異常及其它相關地質資料進行選區(qū),2001年,選擇布設7條土壤地球化學剖面以線距400m,加密測量,其各元素數(shù)理統(tǒng)計特征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區(qū)內共圈出異常17處,異常帶七條,其主要異常帶特征如下:(1)CH1異常帶:由東西兩個異常組成。即CH1-1、CH1-2,異常由Ag、Pb、Zn、Cu、As、Sb、Mn多元素組成,為走向NE60°~70°的長扁橢圓形,Mn含量較高,其它元素異常東強西弱,該異常帶基本與Ⅱ號礦化蝕變帶一致。(2)CH2異常帶:由CH2-1、CH2-2、CH2-3、CH2-4四個異常組成,異常由Ag、Pb、Zn、Mn、Cu、As、Sb多元素組成,單異常形態(tài)為半長橢圓,西部未封閉,總體走向65°左右,其中Ag、Pb、Zn、Sb異常規(guī)模較大,Cu、As異常強度高,與Ⅳ號蝕變礦化帶相對應,是找礦有利的異常帶。(3)CH3異常帶:由位于0線、30線位置的CH3-1、CH3-3兩個異常組成,由Cu、Pb、Ag、As、Sb、Mn多元素疊加在一起,CH3-3主異常內Ag、Pb、Zn位于異常中心,強度高,平均含量分別為4.17×10-6、987.5×10-6、846×10-6,極值分別高達6.0×10-6、1800×10-6、1300×10-6。As、Sb為遠程元素,包圍了Ag、Pb、Zn異常。該異常帶基本與Ⅰ號礦化蝕變帶相對應,具極好的找礦前景。(4)CH4異常帶:位于阿爾哈達礦區(qū)中部,由CH4-1、CH4-2兩個異常組成,異常由Ag、Pb、Zn、Cu、As、Sb、Mn元素疊加組成一西頭寬、東頭小,該異常規(guī)模較大,形態(tài)清晰完整,元素組合齊全,濃集中心明顯,各元素平均含量均較高,其中w(Ag)、w(Pb)、w(Zn)平均值分別為4.17×10-6、2175×10-6、950×10-6,是找礦有利的異常帶。阿爾哈達銀多金屬礦區(qū)現(xiàn)正進行詳查找礦。3.2已開敞空間異常區(qū)的-根據(jù)區(qū)域化探異常選區(qū),2003年完成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掃面80km2,其各元素數(shù)理統(tǒng)計特征如表3所示。區(qū)內圈出三個異常區(qū),七個找礦靶區(qū),其主要找礦靶區(qū)特征如下:Ⅰ-1號找礦靶區(qū):近EW向呈矩形,面積約為2.4km2,分布于Ⅰ號異常區(qū)西段,查干敖包鐵鋅礦床西側,其NE側為達賽脫鉛鋅礦。異常濃集中心有3個,組合元素有Cu、Pb、Zn、Ag、As、Sb,其極值分別為55×10-6、1000×10-6、1000×10-6、1.5×10-6、17.6×10-6、5.3×10-6。w(Zn)、w(Cu)由NW-SE變小,w(Zn)梯度大;w(Pb)、w(Ag)、w(Sb)由SW→NE變小,w(Pb)梯度大,w(Ag)、w(Sb)梯度較大,應屬于礦致異常。Ⅰ-2號找礦靶區(qū):NWW走向,呈不規(guī)則形狀,面積約為5.6km2。分布于Ⅰ號異常區(qū)中段,查干敖包鐵鋅礦床即位于此。組合元素有Cu、Pb、Zn、Ag、As、Sb,其極值分別為45×10-6、550×10-6、>1000×10-6、3.2×10-6、20.3×10-6、7.2×10-6。w(Zn)南高北低,w(Pb)北高南低,且梯度大,w(Cu)、w(Ag)、w(Sb)北部相對高,梯度小。異常由查干敖包鐵鋅礦床引起。Ⅱ-1號找礦靶區(qū):NEE向,不規(guī)則橢圓狀,面積約為12km2。分布于Ⅱ號異常區(qū)西段,達賽脫鉛鋅礦即位于此。異常濃集中心有5個,組合元素有Cu、Pb、Zn、Ag、As、Sb,其極值分別為38×10-6、>1000×10-6、>1000×10-6、4.6×10-6、81×10-6、14.3×10-6。異常強度北高南低且梯度大。異常由達賽脫鉛鋅礦引起。Ⅱ-2號找礦靶區(qū):NEE向,紡棰狀,面積約為4km2。分布于Ⅱ號異常區(qū)東段,異常濃集中心有4個,組合元素有Cu、Pb、Zn、Ag、As、Sb,其極值分別為68×10-6、>1000×10-6、>1000×10-6、3.4×10-6、39.6×10-6、4×0-6。Pb、Zn、Ag異常強度均高,且梯度大,As、Sb異常強度也較高。為達賽脫鉛鋅礦異常東延部分。Ⅲ-1號找礦靶區(qū):NWW向,紡棰狀,面積約為5.6km2。分布于Ⅲ號異常區(qū)西段。異常濃集中心有4個,組合元素有Cu、Pb、Zn、Ag、As、Sb,其極值分別為68×10-6、600×10-6、400×10-6、2.5×10-6、235×10-6、5.4×10-6,Pb、Zn、Ag、As、Sb異常梯度較大,有一定的找礦潛力。Ⅰ-1號找礦靶區(qū)位于查干敖包鐵鋅礦床的西側,與查干敖包鐵鋅礦床同屬一個成礦帶,具有相同的成礦條件和元素組合特征,是尋找查干敖包式鐵鋅礦的最有利部位。Ⅱ-1號找礦靶區(qū)呈NEE向延伸,與SN向的Ⅱ號脈交匯在0線富鉛鋅礦段。SN向的Ⅱ號脈經(jīng)鉆孔驗證,除在0線見富鉛鋅礦外,往南3、7、11、15線,往北4線均未見到工業(yè)礦體。根據(jù)Ⅱ-1號找礦靶區(qū)呈NEE向延伸推斷,控礦構造應為NEE向。經(jīng)鉆孔對NEE異常深部驗證,見到了工業(yè)礦體,說明達賽脫鉛鋅礦區(qū)找礦潛力很大。3.3花腦特鉛鋅礦區(qū)3.3.1號異常區(qū)地質特征根據(jù)區(qū)域化探異常選區(qū),2003年完成了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掃面120km2,其各元素數(shù)理統(tǒng)計特征如表4所示。區(qū)內圈出兩個異常區(qū),六個找礦靶區(qū),其主要找礦靶區(qū)特征如下:Ⅰ-1號找礦靶區(qū):EW走向呈矩形,面積約為4km2,分布于Ⅰ號異常區(qū)西段γ43(2)與D3a接觸帶上。異常濃集中心有13個,組合元素有Cu、Pb、Zn、Ag、As、Sb,其極值分別為48×10-6、480×10-6、1000×10-6、2×10-6、313×10-6、4.3×10-6。地表見明顯鐵錳礦化破碎蝕變帶及石英脈,w(Pb)、w(Zn)、w(Ag)由西向東異常變弱、梯度大,異常集中、連續(xù),異常應由礦引起,找礦潛力很大。Ⅰ-2號找礦靶區(qū):EW走向呈條帶狀,面積約為3km2,分布于測區(qū)南部中段γ43(2)與D3a接觸帶上。異常濃集中心有5個,組合元素有Cu、Pb、Zn、Ag、As、Sb,其極值分別為330×10-6、580×10-6、350×10-6、8×10-6、1803×10-6、33.410-6。w(Ag)、w(Cu)、w(As)、w(Sb)南高北低、梯度大,w(Pb)、w(Zn)東高西低、梯度小,找礦潛力較大。Ⅱ-1找礦靶區(qū):EW向呈梯形,面積約為3km2,分布Ⅱ號異常區(qū)西部,ηγ52(1)與D3a接觸帶上及ηγ52(1)和D3a內,異常濃集中心有9個,組合元素有Cu、Pb、Zn、Ag、As、Sb,其極值分別為36×10-6、>1000×10-6、>1000×10-6、0.7×10-6、114×10-6、45.2×10-6。異常北高南低且梯度大。有一定的找礦潛力。Ⅱ-2找礦靶區(qū):EW走向,呈“凹”字形,面積約為6km2,分布于Ⅱ號異常區(qū)中部,ηγ52(1)與D3a接觸帶上及ηγ52(1)內,地表見明顯鐵錳礦化破碎蝕變帶及石英脈,異常濃集中心有26個,組合元素有Cu、Pb、Zn、Ag、As、Sb,其極值分別為160×10-6、>1000×10-6、>1000×10-6、18×10-6、564×10-6、35.9×10-6。Cu、Pb、Zn、Ag、As、Sb異常強度大,梯度亦大,異常在接觸帶上集中、連續(xù)。異常應由礦引起,找礦潛力很大。Ⅱ-3找礦靶區(qū):EW走向,呈不規(guī)則狀,面積約為4km2,分布于Ⅱ號異常區(qū)東部,ηγ52(1)與D3a接觸帶上及D3a內,地表見鐵錳礦化破碎蝕變帶,異常濃集中心有9個,組合元素有Cu、Pb、Zn、Ag、As、Sb,其極值分別為181×10-6、>1000×10-6、>1000×10-6、2×10-6、564×10-6、5.8×10-6。Pb、Zn、Ag、As、Sb、Cu異常強度大,且梯度亦大,異常在接觸帶上集中、連續(xù)。異常應由礦引起,找礦潛力較大。3.3.2zn、ag、mn異常W40剖面分布Ⅰ-1號找礦靶區(qū)H35線南部,長1220m,主要異常帶有兩條,一條帶寬280m,As、Sb、Pb異常強度大,異常極值分別為125×10-6、13.1×10-6、600×10-6,Zn、Ag、Mn異常較強。另一條帶寬420m,Pb、Zn、Ag、As、Sb、Mn異常強度大。Zn有四個點異常值≥1000×10-6,Pb、Ag異常極值分別為1000×10-6、18×10-6,Pb在寬120m范圍內異常值均≥400×10-6,Ag在寬160m范圍內異常值均≥1.6(×10-6),As、Sb異常極值分別為35×10-6、11×10-6。地表揀塊樣鉛和銀達到工業(yè)品位,經(jīng)2004年鉆孔驗證,在該異常帶W40線見到了工業(yè)礦體。3.4哈巴特銀多金屬研究區(qū)3.4.1地表、剖面位置根據(jù)區(qū)域化探異常選區(qū),2003年在哈巴特蓋銀多金屬勘查區(qū)做了兩條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長剖面。Hb1剖面分布于630線,長度為1740m,主要異常寬度為640m,異常強、且連續(xù),元素組合有As、Sb、Cu、Mo、Pb、Zn、Ag,異常極值分別為201×10-6、4.2×10-6、70×10-6、>200×10-6、1000×10-6、1000×10-6、0.93×10-6。此剖面地表可見強硅化蝕變。Hb2剖面布于685線,長度為2300m,主要異常帶寬度為700m,Zn異常極強、且連續(xù),在寬200m范圍內,其含量>1000×10-6的有三個點、900×10-6一個點。As、Sb異常強、但不如Zn連續(xù)性好,二者最大值分別為218×10-6、6.3×10-6。Pb異常較強,最大值為320×10-6,Ag、Mo、Mn分散點異常,最大值分別為1.9×10-6、2.2×10-6、10000×10-6。此剖面地表可見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蝕變及鐵錳礦化現(xiàn)象。3.4.2異常濃集中心特征依據(jù)上述成果,2004年完成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掃面109.5km2,其各元素數(shù)理統(tǒng)計特征如表5所示。區(qū)內圈出四個異常區(qū),相對高溫的成礦元素Mo、W、Sn、Co、Bi由北往南異常值變小;而相對低溫的成礦元素As、Sb、Ag由北往南異常值變大;主成礦元素Cu、Pb、Zn、Ag異常最大值在Ⅱ號異常區(qū),其次為Ⅰ、Ⅳ號異常區(qū),說明本區(qū)成礦是多期次的。Ⅰ號異常區(qū):NEE向,呈條帶狀,面積約為22km2。分布于測區(qū)北西部D3a中,其南部為ηγ52(1)。中部異常集中連續(xù),EW兩側異常相對分散。Cu、Pb、Zn、Ag、As、Sb、Bi、Mn、Mo、W、Sn、Co異常極值分別為144×10-6、1262×10-6、1097×10-6、3.72×10-6、182×10-6、16.45×10-6、48.9×10-6、5141×10-6、153.7×10-6、70×10-6、51.7×10-6、52.4×10-6,異常濃集中心明顯且比較連續(xù),尤其是Cu、Pb、Zn、Ag、As、Sb、Bi、Mn、Mo;其中Mo、W、Sn、Co異常極值為全區(qū)的最大值;地表可見明顯的鐵錳礦化現(xiàn)象及石英脈,有些地表揀塊樣Pb、Ag達到邊界品位,說明本異常區(qū)應為礦致異常區(qū),找礦潛力大。Ⅱ號異常區(qū):NEE向,呈條帶狀,面積約為39.5km2。分布于測區(qū)中北部,中間為D3a,其南、北兩側為ηγ52(1)。Cu、Pb、Zn、Ag、As、Sb、Bi、Mn、Mo的異常極值分別為907×10-6、5000×10-6、1282×10-6、15.98×10-6、195×10-6、39.27×10-6、126.5×10-6、8861×10-6、61.8×10-6;異常濃集中心明顯且連續(xù),其中Cu、Pb、Zn、Ag、Bi、Mn的異常極值均為全區(qū)的最大值。地表可見明顯的鐵錳礦化現(xiàn)象及石英脈,有些地表揀塊樣Pb、Ag達到工業(yè)品位,說明本異常區(qū)應屬礦致異常區(qū),找礦潛力極大。Ⅳ號異常區(qū),近EW向,呈條帶狀,面積約為15km2。分布于測區(qū)東南部,東南端見少量的D3a,北部為ηγ52(1),異常帶異常比較分散,不連續(xù),異常濃集中心比較明顯的元素有Cu、Pb、Zn、Ag、As、Sb、Bi、Mn,極值分別為173×10-6、3440×10-6、374×10-6、3.46×10-6、1746×10-6、653×10-6、16.9×10-6、6779×10-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