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片對幼兒文化認同意識的影響開題報告_第1頁
卡通片對幼兒文化認同意識的影響開題報告_第2頁
卡通片對幼兒文化認同意識的影響開題報告_第3頁
卡通片對幼兒文化認同意識的影響開題報告_第4頁
卡通片對幼兒文化認同意識的影響開題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卡通片對幼兒文化認同意識的影響——以《西游記》和《奧特曼》為例的比較研究0201-5吳吉麗一、 研究背景在傳統(tǒng)社會和傳統(tǒng)觀念中,影響幼兒社會化的因素主要是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以及家庭、學校、同輩群體等社會環(huán)境。但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電子傳媒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大眾傳播工具已成為一種強大的社會化影響力量,且日益在社會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甚至超過了傳統(tǒng)的家庭、學校等因素?!皟和趯W校和家庭完成的社會化過程已經或正在逐漸由傳媒尤其是電視取代了?!?J.C.Wright)。而卡通片作為面向幼兒的主要電視傳媒形式,對幼兒社會化特別是幼兒的文化意識發(fā)展意義極其重大。卡通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生活——對這個世界的最初認知、對美與丑的感受、對善與惡的判斷??ㄍㄆ云浔普妗Ⅴr明的形象,豐富的想象,趣味橫生的情節(jié)吸引著幼兒,深受幼兒的喜愛日益成為少兒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但卡通節(jié)目也是一把兩面刃,假如制作方式但求市場價值,則會在動作與行為表現(xiàn)上,添加暴力或其它負面成分;在觀念與價值取向上,則添加英雄色彩與超強膨脹的自我,以更加強烈的吸引孩童的觀看興趣。(賴國洲,民86)。當這些卡通節(jié)目在小孩想看,父母沒有機會參與觀看討論時,使得小孩在無形中沒有選擇性的,將部分卡通所傳播的行為方式與價值理念,整合到其正在形成中的語言與思考體系,以致影響到其對世界及人與事的看法,而產生持續(xù)性的效果,在這樣的考慮下,我們應當需要檢討電視卡通節(jié)目,正對我們的下一帶在文化意識形成方面產生怎樣的影響。但綜觀龐大的卡通片市場,外國卡通充斥,唐老鴉、米老鼠這些老牌明星自不需多說,日本的奧特曼、機器貓、美少女戰(zhàn)士在中國的卡通片市場也是大行其道,而國產卡通卻鮮見蹤跡。這種國產動畫衰微的狀況無疑是極不利于民族文化傳承,不利于形成幼兒健康的文化意識。二、 研究目的和意義在現(xiàn)代社會,家庭型態(tài)的改變使得家庭結構產生變化,并且隨著電子傳媒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所謂的“電視兒童V“鑰匙兒童”的增加,大眾傳播工具已成為一種強大的社會影響力量。“兒童在學校和家庭完成的社會化過程已經或正在逐漸由傳媒尤其是電視取代了。”(J.C.Wright)。而卡通作為面向幼兒的主要電視傳媒形式,其影響力自是不容輕忽??ㄍㄆ瑵撘颇赜绊懼變旱纳睢獙@個世界的最初認知、對美與丑的感受、對善與惡的判斷。對于卡通節(jié)目一般人或許都會認為其虛擬的卡通人物造型及劇情,以及慣有的夸張工作及表現(xiàn)手法,與現(xiàn)實是有很大的差距。但他們忽略了兒童年幼無知,無判斷能力這一特點,他們會分不清其中的差距甚至對卡通片中的行為加以模仿學習。所以這種不設防,并放心地讓兒童接觸各種卡通的心態(tài),其實是值得擔心的。因此,確有必要檢視電視卡通節(jié)目中有關內容對文化的鋪陳,并實際掌握兒童對這些信息的解讀所得,以輔導兒童建立健康的文化意識。本研究的意義在于分析目前卡通節(jié)目中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如何影響兒童的文化意識發(fā)展及長期浸潤于五光十色的卡通節(jié)目中,究竟會對兒童文化意識形成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因受限于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故而只能縮小研究范圍。一部是古代中國神話、一部是現(xiàn)代外國現(xiàn)代科幻;一部是有著幾百年歷史長盛不衰并且在現(xiàn)代傳媒技術的幫助下大放異彩經典之作、一部是經歷50個年頭依然勢不可擋、大行其道的“神話”在浩瀚的卡通片中選取較具時效性、熱門性及文化風格差異較大的兩部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它們對幼兒文化意識發(fā)展的影響,從中探索卡通片與幼兒社會教育的優(yōu)化配置,對更好地指導實踐,對我國卡通發(fā)展都是意義重大的。本研究經由相關資料匯集與整理,實際調查問卷證明,分析與建議,希冀能達成下列目標:通過文本分析探討卡通片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兒童看卡通后會有何感受,是否學習到相關的文化信息。是否大部分兒童在看了相同卡通后會產生類似的影響,即卡通的文化價值是否具有普遍性。從實際問卷調查中,分析卡通對兒童建立文化意識過程的影響?,F(xiàn)在卡通的內容各式各樣,所蘊藏的文化信息也各不相同,因此可藉由實際問卷分析來探討它們對兒童文化意識發(fā)展的影響。將研究結果擬定提供有關單位參考。希望此論文研究結果能提供給相關單位,使大眾對卡通與兒童文化意識建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注重家中兒童觀看卡通片的選擇以及推動我國卡通片在樹立良好兒童文化意識方面的發(fā)展。三、文獻研究概況(一)主要兒童電視節(jié)目一一卡通卡通是指以漫畫人物形式、平面賽璐珞方式拍攝的動畫片。而動畫又是指所用單元格方式拍攝的影片,包括平面、立體、木偶或計算機類型??ㄍǜ鶕?jù)廣義的定義:把一些原先不具生命的東西,經過影片的制作與放映之后成為有生命的東西。(奇摩字典網(wǎng)頁:/)??ㄍǎ╟artoon),有時也稱為卡通影片,近年則又被稱為卡通動畫??ㄍㄟ@個詞,應該是隨著國民政府于一九四九年自大陸傳來臺灣的。中國在一九四九年之后,把動畫這類型的影片改稱為美術電影。在中國電影出版社于一九八六年出版的《電影藝術詞典》中,提到美術片是動畫片、剪紙片、木偶片、折紙片等類影片的總稱,并且把其中的動畫片界定為以繪畫形式來表現(xiàn)人物與環(huán)境的技法,同時也把動畫片與卡通片混為一談。所以,在中文系統(tǒng)里,卡通、動畫、美術電影,似乎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樣東西,令人混淆不清。(奇摩字典網(wǎng)頁:/)(據(jù)了解目前全國專業(yè)卡通制作單位已近百家,電視卡通片年產量5000-6000分鐘,但國產卡通片精品數(shù)量太少(尤其是與進口卡通片相比,內容、題材偏窄,制作手法陳舊,思想性強而娛樂性差,而且模仿外國的痕跡越來越重;產品單一,后產品綜合開發(fā)不夠;不講究市場營銷策略,自我宣傳、包裝不夠(而與此相對的是日本在卡通產業(yè)卻取得了不俗的成績。70年代以后,日本卡通進入了一個發(fā)展時期,大批技術成熟、構思精湛的卡通漫畫作者涌現(xiàn)出來,卡通創(chuàng)作題材也得到了空前的開發(fā)。持續(xù)不衰的卡通熱潮,也在日本國內形成了一個固定的、龐大的消費市場。這一切,無不促使日本卡通產業(yè)由穩(wěn)步發(fā)展走向徹底的成熟。(二) 兒童電視節(jié)目主要受眾的特點發(fā)展心理家將人生分為幾個階段(每個學派不一,但幾乎都是以年齡區(qū)分,而且大概集中在二到十二歲)他仍對兒童的概念,僅是人生發(fā)展中的某一階段;但發(fā)展任務的重要基礎和發(fā)展的關鍵期,均在此一階段,因此兒童期被視為人生發(fā)展中的重要階段(綜合各家觀點,不難看出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兒童不論在動作能力、感覺知覺能力、語言發(fā)展、認知發(fā)展、社會心理發(fā)展、道德發(fā)展或目標建立各方面,都仍處于未成熟與學習階段?;舴蛱m等人根據(jù)多次實驗,在《傳播與勸服》(1953)、《個性與勸服可能性》(1959)等著作中有這樣的結論:想象力豐富,對周圍事情比較敏感的人,較容易被人勸服、接受影響。這正是兒童的特點。(楊孝榮,民86)(因此,兒童不同于成人必須被視為電視特殊族群,因為他們在學習、認知、行為的未成熟下,應受保護、應受指導,免于電視爆炸知識的無限填充,以及免于電視內容的不當影響,以使其身心正常發(fā)展。(三) 兒童電視節(jié)目價值功能在現(xiàn)今媒體發(fā)達的社會中,大眾媒體已成為人們認知非經驗世界最便利方式(尤其是電視所提供的情境范例,更是觀眾經常學習的對象(然而,電視所建構出來的世界,往往因諸多因素,例如效果、戲劇張力等等原因,而有所夸大或增減,常有“扭曲”社會真實的狀況。然而逼種“扭曲”在兒童節(jié)目中所造成的影響,就不是輕描淡寫而且正面的(對兒童來說,其非經驗世界較成人更多,在電視上任何可及的知識,可能都成為兒童建構認知的素材。且在其身心發(fā)展階段,正在認識與探索社會,電視上所呈現(xiàn)的社會情境,可能形成其某些對社會的概念及第一印象;如果這些概念及印象有所偏誤而沒有修正,會對其往后的發(fā)展形成影響。有學者指出,兒童電視節(jié)目所呈現(xiàn)的價值與功能應有五點(楊裕貿,1991):第一、心靈的感應:電視是各種藝術的綜合表現(xiàn),所以感動觀眾的心靈較一般單純藝術更為深切。由于兒童心靈純潔、易受感動,所以兒童電視節(jié)目對于兒童的啟發(fā)作用更大。第二、行為的示范:電視中人物的行為,對兒童發(fā)生一種示范作用。第三、志趣的陶冶第四、語言的模仿第五、完整觀念的養(yǎng)成:因為兒童對于一件事物,往往只注意到它的一部份,很少能兼顧到全體,所以這也是一種學習的途徑。由此可知,兒童電視節(jié)目的功能不只在于娛樂、提供兒童一個情境的示范,還有更多的意義是在于教育,包括道德、語言、行為、文化和概念上的教育。然而有的學者卻指出它對社會化也可能產生負面效果,特別是在文化意識方面。如張錦華1992)提出:電視不斷演繹社會規(guī)范,卻因而漠視文化多樣性以及忽略變遷社會價值。蔡琰1997)也認為:電視常宣傳理想化的社會現(xiàn)實,刻意保持社會秩序與治安的美景,顯現(xiàn)的價值觀念亦可能過于傳統(tǒng)與保守,意識形態(tài)也過于單一,易于扼殺多元。(四)文化結構理論一個國家的文化結構通常被分為四個部分:一為“物態(tài)文化層,指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如人們的衣、食、住、行等;二為制度文化層,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guī)范自身行為和調節(jié)相互關系的準則;三為行為文化層,指人在長期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風俗,它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不是個人的隨心所欲;四為心態(tài)文化層,指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五)中國文化發(fā)展理論中國主體文化本身就是不斷吸收不同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而形成的。說他博大精深是因其“有容乃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和而不同”。其原則是認為事物各有不同,但又是相互聯(lián)系和不可分割的。儒家立論的基礎是協(xié)調人與人的關系,道家立論的基礎是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理想就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中國文化中自古以來就包含著以多元化求發(fā)展的理念,而這正是當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fā)展所需要的積極元素。只有保存并發(fā)揚文化的多樣性才可以避免人類文化的衰落。在與多種文化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充分注意到對方文化的特性,其中包括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尊重每一個與自己不同的文化,還要通過交往學會變換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正確評定其發(fā)展價值。(六)兒童文化認同的重要意義對母體文化的認知是兒童構建本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基礎,也是兒童在未來認知、比較世界文化,宏揚本土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根本。沒有兒童階段就開始形成的基本文化認同,是無法談及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并熱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無法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具備鑒別他國文化的能力和智力,也就沒有形成多元文化視點的可能。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漠視會導致我們的兒童無論從視覺還是心理都越來越遠離能夠真正滋養(yǎng)他們心靈的母體文化。我們也已經看到了文化環(huán)境因偏向西方藝術和流行文化而輕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導致的兒童欠缺本土文化性格的弱點。從上述資料不難看出雖然國內有關電視傳媒價值功能,即對幼兒社會化(文化意識、道德、行為等)發(fā)展做了一定研究,但具體到卡通這一電視傳媒形式對兒童文化意識發(fā)展的影響卻可以說幾乎沒有涉足。故而從電視傳媒的角度對幼兒社會文化發(fā)展進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四、研究設計和工作進展(一) 論文大綱⑴緒論:本研究的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范圍、名詞解釋等五大部分。⑵相關文獻探討:電視傳媒功能理論研究、電視卡通受眾特點、文化發(fā)展相關理論兩國卡通發(fā)展情況。⑶兩部動畫作品分析:比較兩部作品在人物設定、情節(jié)設計、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異同和它們所蘊涵的文化價值,以及它們對幼兒文化意識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結合問卷、訪談)⑷以此為指導探索目前中國卡通發(fā)展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方案。(二) 研究思路與方法本文采用非介入性研究法一內容分析法,以及量化分析法一問卷調查,作為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采用問卷結果和文本分析來評斷卡通對于幼兒文化認同意識影響之探討,并作系統(tǒng)性分析。以下為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設計之方法問卷調查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內容主要關于兒童基本資料、家長的態(tài)度、兒童對卡通內容的解讀、兒童可能學習到的行為、卡通內容對兒童文化意識的影響。問卷由家長填寫。文獻分析法廣泛收集本文所需的理論資料,在感性認識豐富、掌握信息充足、了解相關研究動態(tài)、儲備足夠理論力量的前提下,組織材料,用于研究。文本的比較與分析針對電視上所播放的卡通(只包含本研究所擬定的卡通影集范圍),進行預看分析。本研究藉此方法來發(fā)現(xiàn)劇中所欲表現(xiàn)的對文化的價值取向。內容分析法特別適用于傳播媒介方面的研究,以及回答傳播媒介研究的一個古典問題:“誰說了什么、對誰說、為什么要說、如何說、以及產生什么效果?”作為觀察法的一個模式。(EarlBabbie,2004)基此,本研究采用容分析法作為探就本研究的一部分,同時輔以問卷調查方式,作為相互交叉研究的方式。(三)論文寫作計劃2005年7-12月:收集資料,閱讀文獻,學習理論,進行調研和訪談。2005年1-2月:完成論文初稿。2005年3月:修改初稿,補充新的動態(tài)資料,完成終稿。2005年4月:做好答辯準備工作。參考文獻徐明.幼兒社會教育.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4-28王振宇.兒童心理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99-200中國動畫發(fā)展的四個時代.鋼鐵研究所論壇,2005日本卡通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