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軟實力理論研究_第1頁
文化軟實力理論研究_第2頁
文化軟實力理論研究_第3頁
文化軟實力理論研究_第4頁
文化軟實力理論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軟實力理論研究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當前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17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激發(fā)全民族文化的活力,提高國家文化的軟實力”。1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提升文化軟實力對國際競爭的重要意義,紛紛研究文化軟實力理論,制定文化軟實力發(fā)展戰(zhàn)略。本文主要回顧中國學界關于文化軟實力研究的成果,重點探析學界關于文化軟實力的概念與內涵、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與發(fā)展現(xiàn)狀、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研究情況,并且就文化軟實力研究的不足與今后研究的展望談一點看法。一文化軟實力相關學說軟實力(SoftPower),又譯為軟權力、軟力量等,這一概念提出于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全球戰(zhàn)略問題研究專家約瑟夫·奈在《軟實力》(SoftPower)一文中,首次將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認為軟實力是硬實力的基礎,也是硬實力的動力。1999年,約瑟夫·奈又在《軟實力的挑戰(zhàn)》(TheChallengeofSoftPower)一文中對軟實力作出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定義。2004年,約瑟夫·奈的新著《軟實力——國際政治中的制勝之道》(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則對軟實力給予更為簡明的定義:“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這種吸引力來自一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边@一概念得到學界廣泛的認同。在中國軟實力的研究成果中,較早的是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一文。他提出把文化看做一種軟權力,即把政治體系、民族士氣、民族文化、經濟體制、歷史發(fā)展、科學技術、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看做構成國家權力的屬性,并認為軟權力的力量來自擴散性,一種文化廣泛傳播時才會產生強大的力量。2目前,國內關于軟實力的相關研究論文還有劉德斌的《“軟權力”說的由來與發(fā)展》3、張玉芝的《國內學者關于軟權力的研究綜述》4、李智的《軟實力的實現(xiàn)與中國對外傳播戰(zhàn)略——兼與閻學通先生商榷》5等。相關專著則有門洪華主編的《中國:軟實力方略》6、馬慶國等撰著的《區(qū)域軟實力的理論與實施》7、唐晉主編的《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軟實力——軟實力大戰(zhàn)略》8、彭新良的《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一種全球化的視角》9、王佐書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軟實力》10等,這些論著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中國軟實力的發(fā)展作了理論探討。文化軟實力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其概念與內涵都與軟實力有著密切的關系,不過國內學界在文化軟實力的具體提法上,則有很大的不同。童世駿在《文化軟實力》一書中分析了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的由來,然后指出所謂文化軟實力就是以文化為基礎的國家軟實力,并且認為與政治價值和外交政策相比,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具有更為基本的意義。11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zhàn)略研究》一書中的提法類似,但更為具體。唐代興指出:文化軟實力是軟實力的構成要素,而且是軟實力的基礎構成內容;一個國家的文化是由這個國家的傳統(tǒng)、習俗、核心價值觀、宗教信仰、倫理理想、道德精神、哲學思想、思維—體認方式、生存方式、民族人格心理等因素整合生成。它體現(xiàn)在政體選擇、政制安排、政治價值觀的確立、意識形態(tài)方向的定位等方面,同時,也滲透在國家意志、國家行為、外交政策之中,形成國家的整體形象。而國家整體形象對世界越是有吸引力和親和力,國家軟實力就越是強大。此書還分析了文化軟實力的具體內涵,認為文化意味著一種既可以是柔性又可以是剛性的力量,而文化作為柔性的力量可用來創(chuàng)造生存,包括對外競爭力、協(xié)調力、融合力、擴張滲透力等。并不是文化都是軟實力,只有那種擁有實際生存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才構成文化軟實力。12魏恩政、張錦的論文《關于文化軟實力的幾點認識和思考》的觀點與上述提法相似,但論述更為精辟。他們認為,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相對于硬實力來說的,是指該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等文化因素對內發(fā)揮的凝聚力、動員力、精神動力和對外產生的滲透力、吸引力和說服力。硬實力與軟實力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和協(xié)調,硬實力是軟實力的有形載體,而軟實力是硬實力的無形延伸。文化軟實力取決于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價值體系、民族文化、意識形態(tài)、政治制度、國民素質與形象、外交政策等。13于莉莉《論文化軟實力的內構》一文則從文化功能構成的角度進行討論,認為文化軟實力的內涵體現(xiàn)為:文化是社會生活的精神經緯,是民族、國家共同體的維系力量;文化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力,賦予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源源不絕的進取力量;文化是一個強大的社會表征力量,具有放大或縮小經濟、政治等硬實力的作用;文化的產業(yè)化可以形成強大的經濟力量,引起財富的巨大增值;文化是民族的心靈世界、意義世界,是給人們帶來享受、帶來慰藉的精神家園。14對文化軟實力概念與內涵的探討,必須結合中國的社會背景來進行,已經有部分學者作了這樣的嘗試。余玉花《論文化軟實力觀》一文認為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所體現(xiàn)的軟實力觀是美國掌控世界的霸權觀、冷戰(zhàn)對抗的思維觀以及利己主義的價值觀。為了避免落入“軟實力陷阱”,中國的軟實力觀要與中國的國際關系觀,特別是文化價值觀緊密聯(lián)系。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可稱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要的能力。15賈海濤《試析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和理論框架》一文提出在中國學術的話語體系里,文化軟實力概念是文化力和軟實力概念的延伸,而文化力與軟實力概念又是在綜合國力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的。西方的軟實力或軟權力概念源于西方理論界的權力概念,其國力、軟權力觀念對中國的綜合國力、文化力和文化軟實力等概念和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中西理論體系差異巨大,所以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理論與綜合國力理論一樣,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對西方相關理論的揚棄,是一個質變的過程。16韓寶華、秦裕華《當代中國語境下的文化軟實力解讀》一文闡述了在當代中國語境下“文化軟實力”的內涵,認為“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內核,“和諧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輻射凝聚功能的載體,“中華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身份認同,“文化創(chuàng)新”則是保持文化軟實力在現(xiàn)代世界中產生影響力的經典方式。17就文化軟實力的概念與內涵來說,國內學界還沒有形成定論,研究還需要繼續(xù)深入下去。在繼續(xù)研究西方文化軟實力相關理論的同時,必須進一步結合中國的國際關系與民族文化的實際來探討文化軟實力,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并就文化軟實力的內涵進行更為細致的解析。二文化軟實力對于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一般都是從文化在整個軟實力系統(tǒng)以及國家實力系統(tǒng)中的地位來進行論說。童世駿《文化軟實力》一書提出,文化作為軟實力之所以重要,不僅僅因為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還因為一方面,文化往往構成了同樣體現(xiàn)軟實力的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的核心內容;另一方面,文化與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在此基礎上,該書還指出十七大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鮮明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在世界都在發(fā)生重大變革的時代,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和平與發(fā)展面對諸多困難,在此背景下重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意義重大。18沈壯海主編的《軟文化·真實力——為什么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書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作了較好的概括,認為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文化實力從總體上反映著綜合國力的強弱,影響著綜合國力中物質實力的形成與發(fā)展,還是物質實力發(fā)揮作用的重要條件,所以必須找準文化發(fā)展的方位,占據文化發(fā)展的制高點。19陳飛、柳衛(wèi)東《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zhàn)略意義》一文也認為在當今物質極大豐富、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情況下,提升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如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促進經濟的發(fā)展,提升綜合國力,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提升國際地位,所以提升文化軟實力既是現(xiàn)在,也是未來中國發(fā)展的必然要求。20王廣軍《論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也指出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fā)展,文化日益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并由潛在生產力變?yōu)楝F(xiàn)實生產力。文化作為“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發(fā)突出,逐漸取代資本,成為國際間的核心競爭力。中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則必須在壯大經濟、科技和國防實力的同時,大力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21也有學者從和平發(fā)展與文化安全的角度來談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意義。葉小青《和平發(fā)展視閾中的中國文化軟實力建構》一文認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內在要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助于塑造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與國際親和力,從而為我國的和平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國際環(huán)境。從維護中華文化的特性和獨立性、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角度而言,也必須加快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而和諧文化則是當下中國文化軟實力建構的精髓。22謝雪屏《文化軟實力競爭:關注中國國家文化安全》一文提出,當今世界作為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所以文化安全已成為保障國家安全的不可忽視的精神因素,文化領域的擴張與反擴張、滲透與反滲透逐漸構成國際政治斗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全面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穩(wěn)步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23李彬《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全面發(fā)展的一個新視域》一文也認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不僅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邏輯指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應對復雜國際環(huán)境的有效手段,“文化軟實力”理論為我們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新視域。24另外,有學者從文化建設與國家戰(zhàn)略、民主政治等角度來談文化軟實力的意義。孫銳、陳鑫《從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戰(zhàn)略高度來看文化建設》一文把文化建設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闡述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意義,認為文化建設要有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體現(xiàn)在國家競爭力上是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就是借鑒別國崛起的經驗從文化選擇上找準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就是思想和體制的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要處理好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增強文化多樣性豐富性、文化產業(yè)與文化事業(yè)等的關系。25曾海濤、申細花《淺析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途徑與意義——對葛蘭西、哈貝馬斯、阿爾都塞相關理論的借鑒》一文分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葛蘭西、哈貝馬斯、阿爾都塞與軟實力相關的文化理論,如葛蘭西特別強調“文化霸權”,哈貝馬斯強調公共領域對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意義,阿爾都塞則提出了“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概念,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等,然后指出中國的文化建設意在提高文化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提高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fā)展?!?6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必須結合國家綜合實力來進行闡述。國內學界目前的研究還需要更加系統(tǒng)化,提升理論高度。尤其要結合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實際,從多方面來闡明提升文化軟實力對于我國當前文化建設以及提升綜合國力的意義。三文化軟實力。在中國文化就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現(xiàn)狀,不少學者都結合國內外的環(huán)境來研究,表示了相當?shù)膿鷳n,認為存在著許多問題。劉洪順《關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幾點思考》一文認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就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的生產基礎上形成的,通過文化的形式在較長時期內對本國家公民以及其他國家產生的綜合力量??v觀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現(xiàn)狀,他認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受到西方國家的某種鉗制;我國文化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發(fā)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我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發(fā)達國家對我國仍然存在較大的文化“誤讀”;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的沖撞也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產生了沖擊。27武鐵傳《我國文化“軟實力”存在問題及提升路徑探析》一文也指出了文化“軟實力”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文化發(fā)展不平衡與政府定位不明確,文化管理體制與機制制約文化發(fā)展,文化市場發(fā)育不成熟,文化產業(yè)集約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貿易逆差嚴重等。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借鑒經濟發(fā)達國家重視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國際經驗,加快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步伐,以文化產業(yè)集群化帶動文化“軟實力”提升,以人才培養(yǎng)夯實文化產業(yè)繁榮之本。28孟淑媛《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之管見》一文則重點討論了我國文化軟實力所存在的幾個問題,如民族文化流失嚴重,文化發(fā)展不平衡,文化產業(yè)落后,文化建設工作起步晚水平低等,認為這些問題導致了諸多不和諧的文化現(xiàn)象,再加上強權國家不斷推行“文化殖民”戰(zhàn)略,向發(fā)展中國家傳播西方文明的價值觀,我國文化事業(yè)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和侵略。我國文化的現(xiàn)狀和時代要求之間的差距還很大,所以要加快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切實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29還有許多學者則認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雖然也有著一定的不足,但優(yōu)勢相當明顯。孫西輝《論加快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大意義》一文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現(xiàn)狀有較全面的論述。該論文指出,一方面,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軟實力資源,如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風靡全球的中國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獨特的中國發(fā)展模式、中國外交理念與政策、海外華人圈等;另一方面,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些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東西,國家認同和國民凝聚力的下降,國民素質的缺憾和人才的流失,國際機制建設與安排中的身份不相稱。30鄧顯超《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一文認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正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起點,既面臨有利條件和大好機遇,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和嚴峻的挑戰(zhàn)。機遇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相對雄厚的物質基礎和日益廣闊的市場空間;文化發(fā)展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是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高的新起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直接源泉;現(xiàn)代科技進步與創(chuàng)新為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對外開放的新形勢為我國提高文化軟實力提供了難得的世界市場和國際環(huán)境;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文化建設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戰(zhàn)略支持和政策保障。挑戰(zhàn)則有:文化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尚有差距;文化建設與政治、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還不完全適應;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文化軟實力建設與高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新形勢不相適應;文化建設與對外開放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勢不相適應;文化建設與我國燦爛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資源大國的地位不相適應;文化軟實力建設面臨著文化人才缺乏和文化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挑戰(zhàn)。31在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發(fā)展的現(xiàn)狀的研究中,學界已經注意到了正反兩方面,內外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不過討論的深度還明顯不夠。今后的研究應該對具體的文化軟實力發(fā)展的各個領域所存在的優(yōu)勢與劣勢作進一步的探討。四文化軟實力就如何發(fā)展文化軟實力,有許多學者從整體著眼,提出了多方面的對策。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zhàn)略研究》一書提出發(fā)展科學、經濟、政治、公民、倫理、教育六個方面文化軟實力的基本戰(zhàn)略,同時提出文化軟實力的綜合開發(fā)問題,即定位文化軟實力資源開發(fā)的綜合視野與綜合動力。32何星亮《“保護”與“創(chuàng)新”、“引進”與“輸出”相結合,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提出“保護”與“創(chuàng)新”是一對并不相互排斥、對立的結構。發(fā)展文化軟實力,既要保護也要創(chuàng)新。保護是尊重傳統(tǒng)、尊重歷史、尊重祖先的智慧,傳統(tǒng)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同時也是創(chuàng)新成功的保障?!耙M”和“輸出”也同樣,引進是為了發(fā)展自己的文化,趕上或超越發(fā)達國家;輸出是讓世界了解自己的文化,擴大自己的影響,使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較高的地位?!氨Wo”和“創(chuàng)新”相協(xié)調,“引進”和“輸出”相結合,是繁榮和復興中華文化的關鍵,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關鍵。33李宗桂、張倩《“三元”并舉提升文化軟實力》一文指出,應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發(fā)展文化民生“三元”并舉來提升文化軟實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構成了文化軟實力的最高綱領,應通過綱目并舉促進其建設,保持文化的先進性;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了文化軟實力的價值底線,應通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體現(xiàn)文化的大眾性和普及性;文化民生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構,兼顧文化的先進性和普及性,又具有人文化和生活化的特征,與提升文化軟實力相即相融。34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與建設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聯(lián)系。對此有較多的學者作了研究。劉潔、楊連生、楊建華《和諧社會視角下文化軟實力及其構建》一文提出,文化軟實力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構建文化軟實力必須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性力量,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作用,大力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弘揚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同時還要正確處理文化的繼承性與超越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35徐可純《和諧文化建設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途徑》一文提出,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關鍵在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這是由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先進性、群眾性、現(xiàn)代性、開放性和民族性有機統(tǒng)一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不斷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增強文化活力。36李金才《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提出,國家文化軟實力根本上體現(xiàn)為社會主體基于核心價值體系認同而產生的強大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和根本,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37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必須重視中國傳統(tǒng)問題,對此也有不少學者進行了探討。趙英臣、劉光輝《軟實力時代的民族文化發(fā)展思考》一文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提升軟實力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是中國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我們應積極采取提倡文化自強、文化自尊、文化自覺、文化自立、文化自新的精神,推進民族文化的維系、傳承、積累和建設,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產業(yè),加強文化產品輸入,增強文化傳播力,加強文化安全建設,推動和諧文化外交與建立國際文化新秩序等措施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38有英《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評述》一文提出,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核心基礎是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貴“和”尚“中”的和諧精神、“天人合一”的整體精神、厚德載物的崇德精神,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主要路徑是中國文化的科學性、民族性、創(chuàng)新性、大眾性、開放性的建設。39郭衛(wèi)華《儒家道德哲學對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啟示與回應》一文指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文化戰(zhàn)略的實施首先離不開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儒家道德哲學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部分,它所建構的注重人倫秩序的倫理精神和強調個體道德自覺的道德理念對提高“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價值啟示,同時這一文化戰(zhàn)略又為儒家道德哲學向現(xiàn)代化轉換提供了新的契機。40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還必須關注全球化背景,注意吸收國外經驗。何芳《全球語境下的文化軟實力》一文指出,在當前注重文化軟實力的全球語境下,文化發(fā)展前景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qū)所看重。我們應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在全球文化互動中重構國家文化形象,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吸引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41段水雯《論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一文認為,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文化的全球化,這將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產生重要影響。我們提高文化軟實力必須在抵制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同時,加強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資源、尋找普世價值理念,積極進行文化的創(chuàng)新,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和傳媒手段。42劉志華、劉慧《文化軟實力研究:國外經驗及借鑒》一文在探討了美國、韓國等國家的經驗之后,提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路徑包括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轉變政府職能、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等方面。43對于如何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除了上述幾個方面外,還有專門針對某一地區(qū)或某一行業(yè)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研究。如陳立旭主編的《提升文化軟實力》一書探討了浙江區(qū)域文化精神的傳承、特點、影響和進一步提升浙江文化軟實力的舉措。44此外還有譚志桂主編的《紹興:提升文化軟實力》45、周薇等撰著的《鑄就城市之魂:東莞文化軟實力研究》46、彭立勛的《文化軟實力與城市競爭力:2008年深圳文化藍皮書》47等專著以及一些相關論文,都以文化軟實力為理論參照,討論了區(qū)域的文化建設與文化軟實力等之間的關系。再如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出版業(yè)務部所編《香山論壇2007:文化軟實力與出版創(chuàng)新》一書,圍繞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窗口——出版行業(yè),進行了實際問題的討論。48與文化軟實力關系特別密切的還有教育行業(yè)。已經有較多的論文對高校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地位及其建設等進行了比較細致的研究。其他還有對企業(yè)文化與軟實力的關系以及傳媒,藝術等行業(yè)的軟實力建設等的初步研究。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在提升文化軟實力實踐方面的研究,相對文化軟實力理論的研究來說做得還比較扎實。不過隨著文化軟實力討論的深入與文化建設的發(fā)展,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實踐方面將會有更為復雜的問題需要研究。五文化軟實力目前學界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已經有幾十種相關專著與上百篇論文,但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