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課件-第7章 溫里藥_第1頁
《中藥學》課件-第7章 溫里藥_第2頁
《中藥學》課件-第7章 溫里藥_第3頁
《中藥學》課件-第7章 溫里藥_第4頁
《中藥學》課件-第7章 溫里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溫里藥溫里藥掌握溫里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本章藥物的性能特點,配伍方法,用法用量和禁忌掌握附子、干姜、肉桂的功效及應用掌握附子與干姜與肉桂功用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干姜與生姜,肉桂與桂枝等功用異同熟悉吳茱萸、花椒,丁香,小茴香功用特點及兼有功效?!秲?nèi)經(jīng)》“寒者熱之。”《本經(jīng)》“療寒以熱藥?!薄夺t(yī)學心悟》“溫者,溫其中也?!?/p>

一.含義

凡具溫熱之性,以溫里祛寒為主要作用,治療里寒證的藥物稱溫里藥。又叫祛寒藥。二.藥性1.溫—熱—大熱

2.辛3.歸經(jīng):主入脾胃經(jīng),次入心腎經(jīng)4.毒性:附子吳茱萸健運脾胃——促食欲增加,消化旺盛。三.作用溫里散寒——偏補中焦陽氣,散在里陰寒。溫腎回陽——補命門真火助腎陽,挽回陽氣欲絕。溫經(jīng)止痛——散寒通絡,宣暢氣機止痛。┌脾胃—脘腹冷痛,嘔吐瀉利┐┌寒邪內(nèi)侵│溫里祛寒│陽氣受困│肝—寒疝疼痛,筋脈攣痛││—實寒└肺—形寒背冷,咳喘痰清┘│┌心腎陽虛—畏寒肢冷---┐│陽氣不足│喘促心悸—│補火助陽│陰寒內(nèi)生│脾腎陽虛—面色蒼白—│└—虛寒│溲清便溏—┘└腎陽衰竭┌肢逆畏寒,自┐

—亡陽證│汗,口鼻氣冷│回陽救逆└脈微欲絕—┘

里寒證四.適應范圍寒邪由外而來,直中臟腑,或寒邪由表傳里,即“陰盛則寒”體內(nèi)陽氣不足,寒從內(nèi)生,即“陽虛則寒”之意。┌脾胃—脘腹冷痛,嘔吐瀉利┐┌寒邪內(nèi)侵│溫里祛寒│陽氣受困│肝—寒疝疼痛,筋脈攣痛││—實寒└肺—形寒背冷,咳喘痰清┘│┌心腎陽虛—畏寒肢冷---┐│陽氣衰弱│喘促心悸—│補火助陽│陰寒內(nèi)生│脾腎陽虛—面色蒼白—│└—虛寒│溲清便溏—┘└腎陽衰竭┌肢逆畏寒,自┐

—亡陽證│汗,口鼻氣冷│回陽救逆└脈微欲絕—┘

里寒證四.適應范圍實寒,是指外感陰寒之邪,使體內(nèi)陰寒過盛,損傷陽氣,出現(xiàn)寒的表現(xiàn)。陰寒偏盛,即“陰勝則寒”。疼痛性質(zhì)方面,為劇烈疼痛拒按;癥狀方面,因寒氣侵犯人體局部引起的疾病,除了局部冷痛外,沒有全身癥狀。(外感寒邪、過食生冷)虛寒,是指體內(nèi)陽氣不足,寒從內(nèi)生,即“陽虛則寒”之意。是由于機體陽氣不足,溫煦生化能力減弱,機體不得溫暖,而出現(xiàn)寒證的癥狀,屬陽虛證的范圍。疼痛性質(zhì)方面,為隱隱作痛喜揉喜按;癥狀方面,虛寒則兼有各臟腑功能的衰退,四肢夏季也偏涼,常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胃口不開,大便溏泄,精遺滑瀉等癥狀。(久病傷陽,體質(zhì)因素)(略)虛寒,是指體內(nèi)陽氣不足,寒從內(nèi)生,即“陽虛則外寒”之意。是由于機體陽氣不足,溫煦生化能力減弱,機體不得溫暖,而出現(xiàn)寒證的癥狀,屬陽虛證的范圍。實寒,指外感陰寒之邪,使體內(nèi)陰寒過盛,損傷陽氣,出現(xiàn)寒的表現(xiàn)。陰寒偏盛,陰盛則寒,即“陰盛則內(nèi)寒”之意。鑒別虛寒和實寒,可從疼痛性質(zhì)與癥狀這兩方面入手:

1.疼痛性質(zhì)不同。實寒為劇烈疼痛拒按;虛寒為隱隱作痛喜揉喜按。2.癥狀不同。實寒是寒氣侵犯人體局部引起的疾病,除了局部冷痛外,沒有全身癥狀。虛寒則兼有各臟腑功能的衰退,常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胃口不開,大便溏泄,精遺滑瀉等癥狀。3.肝經(jīng):暖肝散寒止痛寒凝肝脈,少腹冷痛,寒疝厥陰頭痛溫里散寒里寒證(臟寒證)。本類藥因歸經(jīng)不同,分別適用于不同臟腑的寒證。五.適應證1.肺經(jīng):溫肺化飲肺寒痰飲證。見咳喘痰白清晰苔白滑2.脾胃經(jīng):溫中散寒止痛外寒直中脾胃或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吐泄見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4.腎經(jīng):溫腎助陽腎陽不足之證。見腰膝冷痛夜尿頻多不孕不育心經(jīng):溫陽通脈腎經(jīng):回陽救逆5.心腎陽虛及亡陽證。熱證,真熱假寒,陰虛火旺,津虧血虛及孕婦慎用或忌用。六.使用注意根據(jù)病情,恰當選藥配伍。溫熱燥烈,易傷陰助火不宜持續(xù)使用。從地域文化了解附子:我國地大物博,氣候差異明顯,進而形成了特有的中醫(yī)藥地域文化,附子主要產(chǎn)于四川,四川江油是附子的道地主產(chǎn)區(qū),其中又以江油河西地區(qū)產(chǎn)量最大。由歷史故事認識附子:據(jù)《漢書》記載,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年~前49年),大將軍霍光的妻子想讓自己的女兒做皇后,想法謀害當時的皇后許氏。許氏分娩之后,霍光的妻子就脅迫御醫(yī)利用服藥的機會進行謀害。御醫(yī)暗中將搗好的中藥附子帶進宮中,偷偷摻合在許皇后要吃的藥丸內(nèi)。許皇后服藥后不久,即感到全身不適,很快昏迷死亡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附子的毒性主要是由于主要成分烏頭堿引起的,中毒時可見心率變慢,傳導阻滯,室性期外收縮或心動過速,室性纖顫等。在另一方面,附子的作用顯著。由藥物炮制文化了解附子:在《本草中國》第三集“雙面”分集中,中藥炮制流派傳人劉香保,精妙炮制,將劇毒的附子煉成“回陽救逆”的治病良藥。A附子《本經(jīng)》

為毛茛科,烏頭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采收,加工為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采制來源附子(嫩)較大附子(每個重約120克)剩下的根部-川烏

附子、熟附子、熟附片、制附子、淡附片、川附子、生附子。附子《本經(jīng)》

處方名性能甘、辛,熱。有毒。歸心、腎、脾經(jīng)。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功效退出散寒止痛功用亡陽證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為“回陽救逆”的要藥。與干姜相須為用。嚴重者(陽虛氣脫)配人參,即參附湯用于風寒濕痹。配白術、桂枝(術附湯)、(桂枝附子湯)。陽虛證腎陽虛小便不利水腫。配茯苓、白術(真武湯)溫陽利水;脾陽虛腹瀉便溏,脘腹冷痛。配干姜、黨參、白術(附子理中湯);心陽虛心悸、氣短、喘促、胸痹心痛、脈結(jié)代。配人參、桂枝;衛(wèi)陽虛:腠理不密自汗,怯寒。配黃芪、桂枝,溫陽固表烏頭附子共:1.源于用一種植物的根。辛、熱,有毒,歸心、脾、腎經(jīng)。2.散寒止痛—風濕及諸寒疼痛。個:1.母根,大毒個:1.子根,有毒(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2.祛風除濕---熱性明顯,長于散寒止痛,其他方面有寒邪引起的疼痛也用2.回陽救逆---本品秉性純陽,辛甘熱,能助心陽以復脈,補命門之火以追回散失之元陽,并能散寒卻陰,以利陽氣恢復,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3.止痛---(1)中風之手足不仁、筋脈攣痛,配乳香、沒藥、地龍等小活絡丹(2)跌打損傷(3)外傷瘀痛:配乳香、沒藥、三七等(4)手術局部麻醉:配蟾酥、生南星、生半夏等外敷麻藥方、麻沸散(5)散寒止痛:寒疝、陰疽3.補火助陽---各種陽虛證(虛寒證,上中下)(1)心陽虛,胸痹心痛(2)脾陽不振:便溏日久、大便冷秘如《和劑局方》附子理中湯(3)腎陽虛,不能溫煦形體,畏寒肢冷,腰膝冷痛4.散寒止痛---多種寒痛(實寒證)(本品氣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溫經(jīng)通絡,逐經(jīng)絡中風寒濕邪)散寒止痛的作用強(1)溫經(jīng),尤善治寒濕痹痛配桂枝、細辛,如烏附麻辛桂姜湯,經(jīng)脈受寒的頭痛。(2)胸痹心痛:如薏苡附子散(3)臟腑冷痛:常配益氣健脾之黨參、白術(4)痛經(jīng):治寒凝氣滯痛經(jīng),常配川芎、小茴香等。(5)溫中,治脾胃受寒的脘腹冷痛煎服,3~。若作散劑或酒劑,應減為1~,入湯劑應先煎0.5~1小時,外用適量。一般制后用,生品內(nèi)服宜慎用量:入湯劑,3~;中毒量15~。用法:先煎30~60分鐘,至入口無麻味為度;

內(nèi)服一般用制附子;附子《本經(jīng)》

煎服,3--15g

。用量用法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入湯劑先煎30—60分鐘熱證,陰虛火旺,真熱假寒病人禁用孕婦慎用。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使用注意附子《本經(jīng)》

現(xiàn)代研究:附子止痛的主要成分是烏頭堿、次烏頭堿等生物堿,生烏頭含量高,故止痛力強,因此,有人主張若以止痛,單蒸即可,過分泡、浸、漂不足取。強心的有效成分是消旋去甲基烏藥堿,耐熱,煎煮時間長,溶出較多,因此回陽救逆宜久煎。參考附子中毒癥狀:四肢麻木(手指開始),眩暈及衰弱感,出汗體溫下降,流涎、惡心,更嚴重者有心悸,心律不齊,血壓下降,抽搐昏迷,驚厥。死亡原因為麻痹呼吸中樞及心肌。解救法:西醫(yī)(1)洗胃,保暖;(2)阿托品。中藥:生姜120g,甘草60g,綠豆120g,煎湯頻服。參考A干姜《本經(jīng)》

來源姜科,干燥根莖。處方名干姜,淡干姜干姜《本經(jīng)》

干姜《本經(jīng)》

干姜《本經(jīng)》

性能辛、熱。歸脾、胃、心、肺經(jīng)。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退出溫肺化飲功用溫脾陽之主藥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泄瀉、冷痛等癥,配參、術、草(理中湯)。1.寒盛陽虛脾腎陽虛并見,配附子(附子理中湯)。2.里寒盛嘔吐涎沫者,配半夏(半夏、干姜散)同附子,功力較附子遜,但它可以輔助附子加強回陽作用。故前人有“附子無干姜不熱”的說法寒飲伏肺,咳嗽痰多,色白清稀。配細辛、桂枝、麻黃等。(小青龍湯)干姜《本經(jīng)》

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燥烈,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忌用。生姜干姜共:1.同種植物,栽培方法不同2.性味辛溫,歸肺脾胃3.溫中散寒---胃寒嘔吐4.溫肺止咳---肺寒咳嗽個:個:1.生姜性微溫,長于發(fā)汗解表---外感風寒表證1.干姜辛散之性稍遜,溫燥之性更強,長于溫中散寒---治里寒證,主治脾胃寒證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2.善溫中降逆止嘔,為“嘔家圣藥”---多種嘔吐,尤以胃寒嘔吐最宜2.回陽通脈---輔助治療亡陽證3.兼可解魚蟹之毒3.兼可溫肺化飲---寒飲伏肺喘咳等證。附子與干姜比較回陽救逆力強,兼能溫中,功偏中下二焦,腎陽衰弱多用。

附子

干姜

溫中散寒--中焦虛寒,回陽--亡陽厥逆

溫中暖胃力強,回陽通脈,兼能溫肺,功偏中上焦,主中寒證,肺寒咳喘多用。從道地文化認識肉桂:羅定肉桂,廣東省羅定市特產(chǎn),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秦漢時期,羅定山民已自發(fā)種桂。明清年間,羅定州城設有肉桂產(chǎn)品銷售商鋪,桂皮桂油已有少量出口。晚清時期已響譽海內(nèi)外。改革開放后,羅定肉桂年產(chǎn)桂皮萬噸,成為該市農(nóng)業(yè)的一個龍頭產(chǎn)業(yè),也是出口創(chuàng)匯最大宗的山林特產(chǎn)A肉桂《本經(jīng)》

來源樟科,干燥樹皮。處方名肉桂,上肉桂、上油桂、桂心1、桂通(官桂):剝?nèi)∩L5-6年生的樹干皮或粗枝皮,不經(jīng)壓制,自然成卷筒狀。2、企邊桂:

剝?nèi)≡耘嗍暌陨蠘潺g的樹干皮,將兩端削成斜面,用特制的桂夾,突出桂心,加工成淺槽狀。3、板桂:剝?nèi)?5-20年以上的老樹靠近地面的干皮,夾在木制的桂夾內(nèi),曬至九成干,然后縱橫堆放,壓制加工成板片狀。4、桂碎:在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邊料碎塊。

官桂官桂:剝?nèi)≡耘?~6年的幼樹干皮和粗枝皮,曬1~2天后,卷成圓筒狀,陰干。

企邊桂企邊桂:剝?nèi)∈嗄晟母善ぃ瑑啥讼鼾R,夾在木制的凸凹板內(nèi),曬干。

清化桂性能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jīng)。肉桂《本經(jīng)》

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退出溫經(jīng)通脈引火歸原功效性較附子和緩,偏補,以溫補腎陽為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見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尿頻。配附子、熟地、山萸肉等同用。腎虛不能納氣的虛喘咳逆,配沉香、附子、五味子。下腹冷痛,寒疝腹痛。配吳萸、烏藥、沉香寒濕痹痛、腰痛。配獨活、續(xù)斷、杜仲。前人經(jīng)驗:“下腹冷痛非肉桂不止?!焙?jīng)脈之經(jīng)閉痛經(jīng)。配香附、當歸、川芎陰疽色白,漫腫不潰或久潰不斂。配鹿角膠、熟地(陽和湯)。元陽虧虛,虛陽上浮---面赤、虛喘、汗出、心悸、失眠、脈微弱

---山茱萸、五味子、人參、牡蠣用法用量

煎服,1--5g,宜后下;研末沖服,1--2g。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里有實熱,血熱妄行出血及孕婦忌用。畏赤石脂。肉桂《本經(jīng)》

附子肉桂共:1.性味辛熱2.補火助陽、散寒止痛---(1)上助心陽—胸痹心痛,心悸氣短(2)中溫脾陽--脾陽不振,脘腹冷痛、便溏日久大便冷秘(3)下補腎陽--腎陽虛、命門火衰之畏寒肢冷、腰膝冷痛(4)寒濕痹痛個:個:

1.回陽救逆---本品秉性純陽,辛甘大熱,能助心陽以復脈,補命門之火以追回散失之元陽,并能散寒卻陰,以利陽氣恢復,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1)亡陽證:典型癥狀為四肢逆冷、脈微欲絕配干姜、甘草,如《傷寒論》四逆湯A心陽虛,鼓動無力則脈微欲絕B腎陽可溫煦形體,腎陽衰敗則四肢手指、腳趾等肢體遠端甚至過肘膝逆冷C久病,陽氣耗傷至衰敗或急性病、大吐大瀉、大汗淋漓陽隨陰脫而亡陽?,F(xiàn)有參附注射液救急。(2)氣脫亡陽證:配人參,如《正體類要》參附湯1.引火歸元---指腎陽虛出現(xiàn)虛陽上越的真寒假熱,本品可改善由此出現(xiàn)的煩躁、面紅。引火歸元的出處,明代大醫(yī)家張景岳《本草正》提出“附子大能引火歸元”,清代初年的郭佩蘭《本草匯》最早提出肉桂能引火歸元本品大熱入肝腎,能使下元虛衰,上浮之虛陽引回故里,又稱其能引火歸源,元陽虧虛,虛陽上浮配人參、山茱萸、五味子2.散寒---長于祛風濕,用于風濕痹癥附子散寒,無論虛實都可使用,實則溫里散寒止痛,虛則溫補陽氣2.散寒---長于溫經(jīng)通脈,入血分寒凝血滯之痛經(jīng)、閉經(jīng)、寒疝腹痛、陰疽等證。附子干姜肉桂溫里里寒散證寒如止脘痛腹冷痛等溫中力強,又溫肺化飲,回陽,主中焦脾胃寒證,痰飲咳喘?;仃柧饶媪姡a命門,溫周身陽氣,主治亡陽證四肢厥逆,諸陽虛證及寒痹等。

主補命門,溫下元,又溫經(jīng)通脈,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虛火上浮,上熱下寒證,經(jīng)閉痛經(jīng),寒疝腹痛,寒痹腰痛,陰疽等。附子、干姜、肉桂比較【相似藥物比較】肉桂

同出桂枝溫經(jīng)散寒寒凝血瘀諸證(胸痹、經(jīng)閉、風寒濕痹證)

樹皮入藥;長于溫里寒,用于里寒證;又補火助陽,引火歸元,用于命門火衰證。

嫩枝入藥;長于散表寒,用于表寒證;又助陽化氣,用于痰飲、蓄水等證。

桂枝由詩詞文化、民俗文化了解吳茱萸:

考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指吳茱萸還是山茱萸?

中國民俗中注重節(jié)氣養(yǎng)生的傳統(tǒng),是中醫(yī)藥防病治病因時而變、立象盡意的特有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B吳茱萸《本經(jīng)》

來源蕓香科,干燥近成熟果實。處方名吳茱萸吳萸淡吳萸(生用或經(jīng)甘草水浸泡,稱為淡吳萸)連吳萸吳茱萸《本經(jīng)》

傳統(tǒng)習俗:在重陽節(jié)里登高而聚,為文人們抒發(fā)情懷提供了素材,尤其以茱萸入詩,更加重了重陽節(jié)的節(jié)日氛圍,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人們除了登高瞻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戴茱萸香囊,成為流傳在民間的習俗,人們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趨吉避禍,使自己逢兇化吉。

如今,重陽節(jié)消災避邪的觀念已經(jīng)淡化,并逐漸演化成爬山、秋游和為老人祝壽的節(jié)日。

從重陽節(jié)的身插茱萸和飲菊花酒,聯(lián)想到端午節(jié)的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

為什么?

端午節(jié)和重陽節(jié),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jié)。

現(xiàn)代研究表明,吳茱萸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nèi)酯等,還含有多種生物堿,有鎮(zhèn)痛、升高體溫、降壓、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調(diào)節(jié)子宮興奮性、抗腫瘤、抗炎等作用。近年來臨床發(fā)現(xiàn),吳茱萸外用治病,對高血壓、慢性消化不良、口腔潰瘍等病也有較好的療效。性能

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jīng)。吳茱萸《本經(jīng)》

吳茱萸散寒止痛退出降逆止嘔助陽止瀉功效功用1.寒凝疼痛。吳茱萸《本經(jīng)》

經(jīng)寒腹痛+桂枝、當歸—溫經(jīng)湯肝寒氣滯諸疼要藥散寒止痛寒疝腹痛+小茴香、川楝子—導氣湯寒濕腳氣+木瓜、檳榔—雞鳴散厥陰頭痛+人參、生姜—吳茱萸湯2.功用吳茱萸《本經(jīng)》

胃寒嘔吐+干姜、甘草—吳茱萸湯降逆止嘔肝郁化火+黃連—左金丸嘔吐泛酸3.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四神丸助陽止瀉有溫中助陽止瀉之功,為脾腎陽虛,五更泄瀉,必用之品。功用虛寒泄瀉吳茱萸《本經(jīng)》

用法用量

煎服,2--5g。外用適量。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故不易多用、久服。陰虛有熱者忌用。小茴香丁香花椒丁香小茴香花椒共:1.性味:辛,溫(熱)2.功用:溫中散寒止痛---脾胃有寒之脘腹冷痛、吐瀉等。個:個:1.(主)溫中,并善降逆,---胃寒嘔吐、呃逆之要藥。﹝本品辛溫芳香,暖脾胃而降胃行氣,尤善降逆,故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1.溫腎暖肝

---(既是溫里藥又是行氣藥)(1)溫經(jīng)---溫散經(jīng)脈中的寒邪寒疝腹痛、經(jīng)寒腹痛、頭痛(2)溫中---中焦有寒或中焦虛寒1.溫熱性大(辛散溫燥,入脾胃經(jīng),長于溫中燥濕、散寒止痛)。2.(次)并能溫腎助陽---腎陽不足之宮冷。與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2.行氣止痛---脘腹脹痛等配高良姜、香附、烏藥(1)脾胃氣滯(2)肝郁氣滯(與疝氣相關)2.殺蟲---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等。如《傷寒論》烏梅丸3.不宜與郁金同用3.燥濕止癢---濕疹瘙癢、陰癢。(外洗)由藥食同源認識小茴香:小茴香在我國是家家戶戶都使用的調(diào)味料,新鮮的莖葉具有特殊香辛味,多做包子及餃子餡,味美可口。茴香籽是傳統(tǒng)的調(diào)味品,整粒者用于烹飪調(diào)味、湯類等。前人以為小茴香籽能除肉中臭氣,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由藥食同源文化認識小茴香:小茴香精油既是調(diào)料品,又可用作香料來食用和日用,小茴香作為藥食同源之品,食療價值明確,口感適宜,特別是肉類食品、方便食品、調(diào)味品。茴香精油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可用于腌漬食品。茴香豆,是浙江省紹興地區(qū)漢族民間小吃,魯訊先生的一篇小說《孔乙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的制作原料,有爭議,因為茴香有大茴香和小茴香之分,而有的認為是用大茴香煮的,也有的認為是用小茴香煮的,也有的認為是大小茴香一起煮的。B小茴香《新修本草》

小茴香《新修本草》

小茴香《新修本草》

來源傘形科,干燥成熟果實。性能辛,溫。歸肝、腎、脾、胃經(jīng)。【功效應用】

1.散寒止痛寒疝腹痛—烏藥、青皮、高良姜肝氣郁滯,睪丸偏墜脹痛—橘核、山楂肝經(jīng)受寒之少腹冷痛,或沖任虛寒之痛經(jīng)—當歸、川芎、肉桂等

2.理氣和胃胃寒氣滯,脘腹脹痛—高良姜、香附脾胃虛寒,脘腹脹痛、嘔吐食少-白術總:

本品辛溫芳香,功能疏肝理氣,溫脾開胃,尤善止痛,故為治療寒疝以及婦女小腹冷痛等常用之藥。又能開胃進食,調(diào)中止嘔,故又用于脾胃虛寒、脘腹脹痛、嘔吐食少等證。但辛溫助火,熱癥及陰虛火旺者均忌服。【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臼褂米⒁狻筷幪摶鹜呱饔?。應用1.寒疝腹痛,少腹冷痛痛經(jīng)。2.中焦虛寒氣滯證。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者慎用。小茴香《新修本草》

由詩詞文化了解丁香:李商隱: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詩中丁香為木犀科觀賞花木,花呈團簇比喻愁結(jié),并非此處桃金娘科藥用丁香,在學習中應秉持嚴謹。木犀科丁香B丁香《雷公炮炙論》

丁香《雷公炮炙論》

丁香《雷公炮炙論》

來源桃金娘科,干燥花蕾。性能辛,溫。歸脾、胃、肺、腎經(jīng)。丁香《雷公炮炙論》

功效溫中降逆----胃寒嘔吐、呃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脘腹冷痛。腎陽虛腰痛,宮冷。使用注意熱證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畏郁金。為胃寒呃逆、嘔吐之要藥1.嘔吐+半夏、生姜2.胃寒呃逆+柿蒂+延胡索、五靈脂+附子、肉桂總:丁香辛溫,芳香氣盛,能溫暖脾胃,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