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有修養(yǎng)的記者_第1頁
張明有修養(yǎng)的記者_第2頁
張明有修養(yǎng)的記者_第3頁
張明有修養(yǎng)的記者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張明有修養(yǎng)的記者

近代以來,隨著報紙產(chǎn)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文學與新聞出版產(chǎn)業(yè)之間發(fā)生了聯(lián)系。大量的文學作品憑借著報刊的園地走向社會和廣大讀者,而新聞出版的從業(yè)者中也涌現(xiàn)出了眾多知名的文學作家,如曹聚仁、夏衍、楊剛、蕭乾等等,江蘇南通旅居于臺北的張明,也是這樣一位有成就的記者型女作家。張明是臺灣女性文學的中心張明,1915年生于江蘇南通一個破落的大家庭。1933年畢業(yè)于當?shù)嘏幼罡邔W府———南通女子師范,為第十七屆畢業(yè)生。嗣后任呂四初級小學教員,又曾調(diào)到劉海沙小學任教。1936年經(jīng)老師介紹到淮南煤礦子弟學校任教。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只身離家,隨煤礦家屬撤退到大后方。以后應聘進入新聞界,先后任貴州《中央日報》采訪記者和文藝副刊《前路》編輯,重慶《中央日報》采訪記者。其間曾進入中央政治學校新聞事業(yè)專修科進修并獲畢業(yè)。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她復員回到南京,就任上?!渡陥蟆否v寧記者。1949年旅臺以后,即加盟臺灣新生報社,一干就是25年,先后出任采訪主任、副總編輯,又曾主編該報的《新生婦女周刊》、《新生副刊》等。同時獨資創(chuàng)辦《今日婦女》半月刊,并長期主持臺灣畫刊社的工作。1975年從新生報社退休后,仍任臺灣畫刊社社長,并主持臺新水泥公司“臺新新聞獎”。1976年從臺灣畫刊社退休后,一直在家養(yǎng)病。長達近四十年的經(jīng)歷,使張明躋身于資深記者的行列。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就曾這樣談論過她:“在寫作或記者圈里被稱為‘張大姐’的張明,在抗戰(zhàn)勝利后,是少有跑政治新聞的記者,可說是女記者的前輩了。”(見林海音《說不盡》,載《剪影話文壇》,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版)但是因為兩岸睽隔久遠,資料難覓,對她的新聞工作實績無法作具體描述,只能從她給親友的信函以及自己的回憶文章里,略知一二。如抗戰(zhàn)時期,她曾受貴陽《中央日報》之委派,赴重慶采訪宋氏三姊妹;國共談判期間,她又與《中央日報》記者聯(lián)手采訪過美國駐華特使馬歇爾將軍,等等。曾接受張明采訪的女作家謝冰瑩,對她印象極佳:“樸素雅致的服裝,斯文大方的態(tài)度,流利的口才,提出的幾個問題,簡單扼要,一聽她說話的語氣和內(nèi)容,就知道她是個有修養(yǎng)的記者。”謝冰瑩還說,讀到她“記事詳細、文字生動活潑的訪問記”后,更對她充滿了欽佩之情。(見謝冰瑩《我看〈籠中讀秒〉》,載《籠中讀秒》,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版。)至于她在編輯工作中的成績,也是有口皆碑的。在貴陽《中央日報》期間,她有幸接文學家謝六逸的班,出任副刊《前路》的主編。這是她初次涉足編輯工作,卻由于能夠虛心向?qū)W,并且熱情扶植年輕作者,頗受到各方面的歡迎。王景山(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曾是貴陽國立十四中的高中生,當年因為投稿得到張明的指導和幫助,至今對她感念不已,1993年6月21日,他在臺北《中央日報》副刊撰文《五十年前的文字緣》,深情緬懷張明在文學上的“引路之情”。到了臺灣以后,張明又長期擔任編輯工作,尤其在主編《新生婦女周刊》期間,編發(fā)了眾多女作家的稿件。同時,她自己還開臺灣風氣之先,獨資創(chuàng)辦了臺灣第一家婦女雜志《今日婦女》半月刊,為女作家提供發(fā)表作品的園地,如知名作家劉枋的第一本散文集《千佛山之戀》(1955年),就是由該社出版的。顯而易見,她對臺灣女性文學的發(fā)展有其獨特的貢獻。無怪乎臺灣的許多女作家如林海音、潘人木、郭晉秀、劉枋、邱七七、徐鐘珮等,都與她交往密切,友誼甚篤。內(nèi)容豐富的內(nèi)容在臺灣文壇,姚葳的散文頗受人關注。著名女作家謝冰瑩稱譽道:“姚葳的文章,也許由于做記者、編輯鍛煉出來的結(jié)果,從不無病呻吟,玩弄技巧。她的每篇文章,不論小小的方塊也好,長的散文、小說也好,都是言之有物,主題正確,詞句簡潔流利的?!谧魅朔矫?她是個熱心盡責,絲毫不肯馬虎的人;在寫作方面也如此,她不分晝夜地在努力寫稿,改稿,把溫暖送給人家,把光明照亮黑暗?!?見謝冰瑩《我看〈籠中讀秒〉》,載《籠中讀秒》)這個“姚葳”,便是張明發(fā)表文學作品時所用的筆名。取名姚葳,乃是為了紀念她的母親(母親姓姚)。張明4歲喪父,當時年僅26歲的寡母,面對內(nèi)外交困、備受欺凌的窘境,卻堅持讓女孩們接受教育,苦心孤詣地培養(yǎng)她們自強奮斗的意識和本領。母親那“無比堅強與耐性的意志和圣潔的靈魂”,尤其是那種博大而“溫柔的愛”(見張明《我的母親》,載《姚葳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對張明的影響極深。當她拿起筆來寫作時,她便很自然地對社會人生付以熱情的關懷,筆下也不期然地流瀉著濃郁而深沉的愛。她的作品以散文隨筆為主,多抒寫自己的日常見聞或感想,雖然取材角度不大,卻涉及到許多社會大眾所關心的問題,諸如家庭生活、婦女地位、教育子女、金錢與愛情、道德情操等,加上她的文筆清新流暢,娓娓動人,因而頗受到讀者和文壇的歡迎。當然,她的作品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在一篇《身邊瑣事可以寫嗎?》的隨筆中,她認為,女性作家可以寫自己身邊的瑣事,只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只要寫得真善美;另一方面,她又認為,女性作家應該“擴大自己的生活范圍”,“體驗‘家’以外的生活”,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充實”。(見張明《身邊瑣事可以寫嗎?》,載《姚葳自選集》。)這說明,她已經(jīng)看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中題材狹窄的弱點??上е酗L剝奪了她的健康,也限制了她創(chuàng)作才能的進一步發(fā)揮?;钴S于文壇數(shù)十年,她先后出版過兩部散文集,一是三民書局1970年7月出版的《籠中讀秒》(謝冰瑩序),二是黎明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2月出版的《姚葳自選集》。其實,這只是她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小部分,她散見于各大報刊上的散文就是再出五本也不在話下。但她非常謙虛,自稱為“爛稿”而不愿付梓。不僅如此,她還把自己視為“看字的人”,而不愿往“作家”圈子里擠。(見張明1991年9月19日致王景山函。)大陸學者每每編臺灣港澳與海外華文作家辭典時,向她征求個人資料,總是被她婉言謝絕(見張明1990年8月17日致王景山函)。這也可能正是她馳騁文壇數(shù)十年而鮮為大陸故鄉(xiāng)讀者所知的一個原因吧。“老門東”的情感自從1937年離開南通后,張明只有1946年1月回家探過一次親,此后一直在外飄泊,再也沒有返回自己的故鄉(xiāng),迄今已逾六十年了。雖然由于政治原因,海天遙隔,長期不通音問,但故鄉(xiāng)情深,卻是與生俱來、無法割舍的。她的散文中,便有一些篇章抒寫了自己的心曲。如《童年回憶》一文,描繪記憶中的南通,是那樣地美麗動人:南通城在江北幾個縣市里,是被首推最太平也最美麗的一縣。早期的文學家劉大杰在一次訪問之后,曾把這個小城譽為綠楊城,那里確實充滿了柔美。春秋之季,碧水粼粼,青蔥翠綠,真是風景如畫,尤其是自港口直達城區(qū)的那條公路,修長挺直,兩邊遍植著綠楊和法國梧桐,春風微拂,柳葉如絲,車輛夾道飛馳,如飛燕穿簾。人在車中,真有說不盡的飄逸之感。這種美麗雖然到處都可能有,但是要像那樣寧靜的氣氛,卻就不容易了。難怪劉大杰先生要稱道南通是一座綠楊城了。(《姚葳自選集》第222頁)這段充滿感情的文字,再清楚不過地寫出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刻骨銘心的思念。這種思念之情,同樣流淌在她的其他文章里。如《元宵燈節(jié)憶故鄉(xiāng)》把故鄉(xiāng)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nèi)容、程式以及那種熱鬧、歡樂的氣氛,描寫得細致入微、有聲有色;《我的母親》則通過自己少年時代艱難家境的回憶,深情地贊頌了母親“堅毅不拔的精神”,對母親讓自己“學會了自立自強”而終身受用,表達了永志不忘的感激之情。1991年夏季,大陸發(fā)生嚴重的水災,消息傳到臺灣,牽動了張明和許多臺灣同胞的心。張明立即打電話給杭州的妹妹張吉,探詢家鄉(xiāng)南通的情況。8月5日,她寫信給王景山說:“南通老家沒有電話,不能立即得知,只不過我老家是在南通的城中心,想來不會受到波及?!?見張明1991年8月5日致王景山函。)她對故鄉(xiāng)親人的關切之情,由此可見。嗣后,她在信函中多次表達了依依故鄉(xiāng)情。當她收到王景山托臺灣朋友捎去的南通名產(chǎn)熏糕時,非常激動,立即致函云:“真是翻山過海越過了多少地方,謝謝你給我嘗到了家鄉(xiāng)風味。”(見張明1991年10月28日致王景山函。)1991年母校南通師范九十周年校慶時,她雖不能親身前往,但表示對“校慶盛況”“心向往之”(見張明1991年7月20日致王景山函)。1998年10月,與她素昧平生的我為研究南通籍旅臺作家給她寫信,她復信說“雖覺突兀,但聞到家鄉(xiāng)氣息,總是不勝驚喜”(見張明1999年1月15日致欽鴻函),并給我寄來了她的兩本散文集。她也曾有過回大陸探親的念頭,但由于年事已高,又數(shù)度中風,不能行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朋友們紛紛作返鄉(xiāng)之行,自己卻嘆息道:“今生是不作此想了”。(見張明1991年10月28日致王景山函。)張明的愛國主義思想張明長期擔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記者,又是國大代表,因此,她所寫的通訊報道以及若干散文作品含有某些政治色彩,這是不必諱言的??赡芤舱沁@個原因,直到改革開放后,她與大陸故鄉(xiāng)的聯(lián)系也還是十分疏淡。但是據(jù)她的親友回憶,她年青時對五四新文學的旗手魯迅先生非常崇拜,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蹂躪神州大地時,她毅然離家出走,投身抗日救國的洪流,在重慶時,她又將自己的兒子取名為思渝,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之情。1999年1月15日,她在給我寄著作資料時附信說:“現(xiàn)在檢視文集內(nèi)容,有若干文字,政治味稍濃,此乃當時意識形態(tài)使然……所幸在憂患余生,已能看到兩岸趨于和解,真應為我們下一代慶幸也?!庇纱丝磥?張明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始終如一的,并且也是與時俱進的。她在給王景山的信中,多次敘述過自己的情況:“因為中風而致左邊半身不遂,所以出外行動都受到限制”(見張明1990年7月12日致王景山函),“近廿年可以說完全進入了冬眠乃至封閉狀態(tài)”(見張明1991年6月27日致王景山函)。然而,就在這樣的境況下,她系念祖國之心依然熾熱,對海峽兩岸的形勢還是關懷備至。當臺灣終于開放與大陸互寄航空包裹時,她馬上表態(tài):“這又是一大進步。”(見張明1991年6月27日致王景山函。)其欣喜之情,灼然而見。1991年7月,她在美國的兒媳婦送小孫女回臺灣來讀國語。對此,她亦喜亦苦,別有一番心緒。喜的是,久別的親人得以重逢,又有一些親朋好友藉此而來來往往,這便給平時僅是她與老伴寂寞相對的家,增添了許多的熱鬧和快樂。而且,她也主張小孫女要學習國語,因為小孫女雖然生于美國,入了美國籍,說的是美國語言,“但黃面孔永遠是人家的異族,怎么能不識祖國的語文呢?”(見張明1991年7月20日致王景山函。)然而,她卻沒有中國人傳統(tǒng)的“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因為自己“弄”的“孫”是美國人:“我是中國人,雖然不‘仇’美,但也不‘親’美,于是伺候小美國人的滋味是不好嘗的。”所以,兩個月之后,當小孫女返美、生活又復歸平靜后,她反倒如釋重負,說:“我是寧受寂寞的清靜,不享弄孫之樂?!?見張明1991年9月3日致王景山函。)2000年左右,她盡管身患中風、行動不便,卻也曾多次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