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博物館館藏玉佩飾賞析_第1頁
武漢博物館館藏玉佩飾賞析_第2頁
武漢博物館館藏玉佩飾賞析_第3頁
武漢博物館館藏玉佩飾賞析_第4頁
武漢博物館館藏玉佩飾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武漢博物館館藏玉佩飾賞析

玉培裝飾是指制作的玉培。一般器形不太大,有孔可穿系或縫制,分為頭飾、耳飾、項飾、手飾、腰飾等,種類繁多,形制多樣。佩玉風尚起自新石器時代,此后一直相沿成習。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觀念根據(jù)民族習俗和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玉佩飾也大為發(fā)展,歷代佩飾既有傳統(tǒng)的延續(xù),又有眾多的創(chuàng)新,豐富多彩,蔚為大觀。特別是明清時期的玉佩飾,更是集歷代之大成,不僅題材圖案多種多樣,而且做工也更為精巧細致。雖是“小玩意”,卻能從其形制、紋飾中窺見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的大世界來。武漢博物館藏玉器中的玉佩飾,類型豐富,品質(zhì)上乘,多為上個世紀武漢文物商店收購的明清時期玉器精品,本文擷取其中的部分器物以獻讀者。一.頭飾較之金、銀等金屬材質(zhì)的各類簪、釵等頭飾而言,玉質(zhì)頭飾囿于其材質(zhì)的特殊性,主要有玉簪、扁方、翎管等幾種。1.織物的織物和織物玉簪,又稱為“玉搔頭”,是插于發(fā)間的常用飾品。由簪首和簪柄兩部分組成,明清時期玉簪多呈圓錐形,少數(shù)為方形尖首,簪首有鳳鳥、松、竹、梅、如意等,有的刻有吉語(圖1-2)。扁方和玉簪具有類似的作用,都是插在頭發(fā)里的裝飾物,但使用對象有所不同。扁方是滿族貴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有飾品,俗稱“鈿子”,均作扁平一字型,質(zhì)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shù)為金、銀制品。清翡翠扁方(圖3),長9.5厘米,佩戴時貫穿于發(fā)髻之中,翠綠色的玉色與漆黑的頭發(fā)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極具審美效果。2.整體制作—翎管翎管,是清代特有的產(chǎn)物,是隨著冠制的改革誕生的。清代伊始,取代宋、元、明時期流行的高冠或帽翅之制,以禮帽替代。禮帽上綴有頂珠,翎管便是用在頂珠下以安插翎枝的管子,多為圓柱形,主端有鼻,往下中空,到下端中空部分插入翎子,材質(zhì)有翡翠、白玉、碧玉、琥珀、水晶、琉璃、瓷、銅等。在清代,翎管和羽翎是佩戴者身份和地位的標志,通常品級高的文官佩戴翡翠翎管,品級高的武官佩戴白玉翎管。清翡翠翎管(圖4),高6.4、直徑1.8厘米。圓柱形,中空,上端有寬柄,柄上鉆一透孔以連接頂珠。雕琢規(guī)整,色澤艷麗,自然均勻。二.身體裝飾身飾,包括項部、胸部及腰部所佩戴的裝飾品。主要有玉佩、玉牌、玉及各種動植物及人物的肖形玉掛飾等。1.文創(chuàng)與文創(chuàng)之文玉牌,亦稱為“別子”,一般為方形、長方形或橢圓形,上首淺浮雕或鏤空雕云頭、龍頭、花卉、蝙蝠等各種圖案,牌頂端有孔可穿繩佩系,一面刻山水人物、亭臺樓閣及花卉等紋飾,一面刻名人詩文,明清時期十分盛行,尤以明“子岡牌”最為有名。子岡,姓陸,江南“吳門”(今蘇州)人,是明嘉靖、萬歷年間蘇州玉雕名家。子剛制玉掛件,形若方形或長方形,寬厚敦實,人稱“子岡牌”。受明代文人繪畫的影響,在一塊小小玉牌上,鐫刻著山水、人物故事和書法,集詩、書、畫于一體,將中國書畫的藝術(shù)精髓濃縮于方寸之間,具有相當高的藝術(shù)性和觀賞性,佩戴于身,玩味無窮?!白訉笨钣衽圃谇宕嘤蟹轮?其中以清中期為甚,其風格一改明代的粗獷簡潔,輪廓規(guī)矩,棱角挺直,邊線鋒利,多采用鏤雕和浮雕技法,圖案琢磨細致,紋飾繁瑣,附加紋逐漸增多,題材內(nèi)容除繼承明代傳統(tǒng)外,多戲曲人物和吉祥故事圖案。清青玉山水詩文牌(圖5),高4.7、寬2.2厘米。青玉質(zhì),玉質(zhì)溫潤。長方形,上首鏤雕龍紋,一面淺浮雕山水、柳樹、舟紋,另一面陽刻草書“何處漁舟泊柳陰”,落“子岡”款。上下端各有一小圓形對穿孔,可穿系。清白玉高士紋牌(圖6),高4、寬3厘米。白玉質(zhì),方形,四角為圓弧形。一面淺浮雕一高士,頭戴高冠,仰首望向上方,衣炔飄飄,另一面則繪山石、竹枝,并楷書詩文“落筆起云煙”五字,下有“子岡”白文印。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揮毫落筆如云煙”詩句,形容書法家張旭揮毫時的動作瀟灑;歐陽修《太白戲圣俞》中亦有“李白落筆生云煙”,借以表現(xiàn)李白詩文之風華,此玉牌中高士之形象,配以此詩句,給人一種妙筆生花的意境。清白玉持蓮童子紋牌(圖7),高6.5、寬4.4厘米。白玉質(zhì),玉質(zhì)油潤。長方形,正面浮雕一眉目清晰的童子,雙臂舉一朵蓮花,花莖修長,其寓意為“連生貴子”。背面篆有“景福永昌”四字,“景福”,即洪福、大福,《詩·周頌·潛》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三國魏曹植《精微篇》曰:“圣皇長壽考,景福常來儀。”可見深含吉祥寓意。兩面邊框四角均飾一蝙蝠,上下兩端以浮雕云紋裝飾?!俺稚復印奔y飾即文獻中所載之“摩喝樂”(音譯,又作“摩孩羅”、“摩睺羅”等)的泥、瓷或玉等偶像,是牛郎、織女的化身,用于七夕時節(jié)乞巧之用。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七夕》:“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zhí)之,蓋效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競鮮麗?!蹦纤螀亲阅痢秹袅轰洝?“市井兒童手執(zhí)新荷葉,效‘摩睺羅’之狀。此東都流傳,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記也。”七夕時兒童肩扛荷葉,效仿摩喝樂巧神,乞求聰慧,故也被稱為“持荷送巧”紋。清白玉“喜鵲登梅”牌(圖8),高5.7、寬4厘米。牌邊緣為對稱花形,牌額上雕祥云紋,一面繪一只長尾喜鵲立于梅花枝頭,背面篆刻“槑壽”之章?!皹帯奔础懊肌敝女愺w字,“眉壽”指長壽之意。民間傳說七夕時分,人間所有的喜鵲會飛上天河,搭起一條鵲橋讓牛郎和織女相見,因此喜鵲代表著好運和福氣;而梅花,又稱為“報春花”,相傳其具五德,象征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等五福,故而“喜鵲登梅”寓意著吉祥、喜慶和好運的到來,因此成為藝術(shù)品中常見的題材,又稱作“喜上梅梢”,寓意“喜上眉梢”。清白玉“榴開百子”嬰戲紋牌(圖9),高6.5、寬5厘米。白玉質(zhì),牌額淺浮雕祥云紋,中間一孔可供穿系。牌正面淺浮雕一童子在石榴樹下嬉戲玩耍,背面雕篆書“榴開百子”四字。石榴因其果實飽滿多子,有“多子多孫”之吉祥寓意。常見的“榴開百子”圖,主要有兩種:其一為切開的石榴果連著枝葉;其二為嬰童嬉戲于石榴樹旁,周或飾以石榴花、果等紋。2.清代“二令三力學”中的文創(chuàng)物玉佩是除玉牌之外佩戴于身的主要裝飾品,形制多樣,與玉牌具有同種功能,即運用人物、靈獸、花鳥等形象,結(jié)合吉祥的文字或詩文,構(gòu)成“一句吉語一幅畫”的表現(xiàn)形式,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古人佩玉,不僅因為玉的貴重,更是源于玉的品格,因此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明白玉繩紋如意結(jié)佩(圖10),高7.5、寬5.3厘米。白玉質(zhì),局部有褐色浸蝕。呈八結(jié)形,通體作繩索狀盤結(jié)?!叭缫狻弊钤缭从谌粘I钪械膿媳彻ぞ?后演化為吉祥順意的象征。玉如意將玉的純潔不渝和“如意”的吉祥寓意結(jié)合,代表著典型的中國吉祥文化,清朝選后妃時便采用“如意”作為信物和憑證。明白玉“四喜”童子佩(圖11),邊長4厘米。白玉質(zhì),呈正方形,中部飾方孔。外周琢一男童手持荷花,一女童手持桃花,從四個方位都可以看到一個笑容可掬的童子,或趴或仰、或跪或坐,故稱為“四喜”(圖12)。此佩玉質(zhì)溫潤,設(shè)計巧妙。清代與之設(shè)計相仿的設(shè)計多為環(huán)形佩,如圖13、14。明青玉螭紋橢圓璧形佩(圖15),高7、寬7厘米。青玉質(zhì),器呈橢圓璧形,面飾臥蠶紋。另一面高浮雕三螭紋,一螭尾卷于璧孔中,三螭局部探出于璧外,故也稱為出廓璧。明白玉螭紋璧形佩(圖16),高7、寬7厘米。白玉質(zhì),扁平圓璧飾渦紋,三螭立于璧外緣,首、足伸入璧內(nèi)。清白玉螭紋璧形佩(圖17),高7、寬6厘米。白玉質(zhì),器呈扁平圓璧形,璧形規(guī)整,璧面淺浮雕臥蠶紋。另一面高浮雕螭紋,其頭蜷于璧后,足、尾則纏繞于璧外。明青玉松鼠葡萄紋佩(圖18),邊長4.8厘米。青玉質(zhì)。器呈“工“字形,兩邊各有一凹槽,邊框內(nèi)一面飾松鼠葡萄紋,一面飾蟠螭紋。葡萄紋作為紋飾題材,最早見于唐代,如海馬葡萄紋銅鏡等,至明清時期更為多見。其果實成串成簇,堆疊繁密,象征著豐收和富貴之意。鼠在十二時辰中為子,喻意“子”,與象征著“多”的葡萄一起,表示“多子多?!钡募樵竿G灏子袼墒笃咸鸭y佩(圖19),高5.5、寬4厘米。白玉質(zhì),局部留皮。透雕,器形渾厚,呈團狀結(jié)構(gòu)。松鼠管鉆圓眼,雙耳外撇,爪攀葡萄之上,葡萄顆粒飽滿,樹葉留皮,與松鼠、葡萄渾然一體。清白玉“益壽”嬰戲紋佩(圖20),高8.5、寬7.1厘米。白玉質(zhì),器呈橢圓形。正面主題紋飾為一喜慶童子左手執(zhí)葫蘆葉,右手背一如意,反面中間上方刻“益壽”二字,下方刻松鼠、菊花、萬年青等紋飾,意指“益壽萬年”,佩正反兩面邊緣均繞以蝙蝠、纏枝、葫蘆紋。吉祥寓意頗為豐富。3.玉魚的裝飾造型肖形玉掛飾,也是常用的佩飾,多肖動、植物及人形。人形掛飾(圖21-23),有辟邪之用的翁仲佩,還有穿戴各種服飾、姿態(tài)多樣的玉人,它們栩栩如生,這些玉人掛飾可以反映出當時的服飾特色以及社會生活狀態(tài)。宋白玉翁仲佩(圖21),高4.5、寬1厘米。白玉質(zhì),局部略帶褐色浸蝕。器呈人形,陰刻短線以示雙眼、鼻、口、三角形胡須,雙手挽袖拱于胸前,長裙曳地,頭頂至廣袖兩側(cè)處琢對穿三孔,可系佩。翁仲,相傳秦始皇派他守衛(wèi)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用銅鑄了他的像,放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后人用石雕成翁仲像守護墳墓,漢代用其雕刻為佩玉來辟邪。與剛卯、司南佩一起被稱之為“辟邪三寶”。動物造型的玉器,一般都具有吉祥寓意,比如“魚”,便代表著“年年有余”、“吉慶有余”的涵義,故而在玉掛飾中是常見的造型(圖24-28)。商代僅在婦好墓中就發(fā)現(xiàn)了75件玉魚,制作簡練,以陰刻線表示魚鰭,有分向兩側(cè)的叉尾,吻部也向兩邊外撇;西周時期墓葬出土魚形佩數(shù)量很多,形制各異,身體較長,既有佩飾,也有從葬品。至宋代,多為佩飾,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魚嘴長而向前,各部分用陰線相隔,陰環(huán)眼,魚尾呈擺動狀,富有動感。元代玉魚以白玉為主,體形以平直形為多,魚身寬闊,大圓眼或陰刻或隱起浮雕,魚鱗刀法粗壯有力,多為規(guī)整的斜方格紋,尾部呈扇形,刻鋸齒紋飾,線條挺直。明代的玉魚則不強調(diào)寫實,而重圖案表現(xiàn),缺乏力度,魚身出現(xiàn)“米”字紋或“水”字紋,多用陰刻直線,有的有一道陰刻的弧形長線,從腮部一直延伸至尾部,魚鱗以葉形水藻葉紋表現(xiàn)。清代玉魚在雕琢技法上既承襲了前代風格,又更為嫻熟的加以發(fā)揮,魚身線條較明代粗且多,魚尾向兩邊分開成花形,魚鰭呈弧形,線條較為柔軟。此外,龍、鳳、蝴蝶、蟬、鹿等也是常見的動物造型(圖29-31),它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涵義,并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各自的藝術(shù)風格面貌。以鹿為例。鹿是中國古代藝術(shù)題材中常見的瑞獸,與“祿”諧音,象征著福祿富貴。因很早就與人類生活中密切聯(lián)系,在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上便已出現(xiàn)鹿紋。玉佩飾中也早有使用。商周時期的玉鹿多為片狀扁平形站姿,鹿角逐漸加強渲染增大,極具夸張性。漢代出現(xiàn)寫實性的奔鹿形象,線條流暢,鹿身出現(xiàn)陰刻小細圓圈表示花紋,并以云氣紋陪襯,有的還有飛翼,這些特征延續(xù)至南北朝時期。唐代鹿眼呈三角眼,頭頂靈芝式角(俗稱珍珠盤式角),鹿身以短而粗的陰線表示毛發(fā),以淺細陰線刻劃肌肉紋理,立體感增強,多見臥鹿形象,身下陰刻臥蓮紋。宋代則在沿襲唐代風格外,最大的不同在于陰刻線短直有力,以銜蓮形象為多,體態(tài)纖細,形象古樸。明代則多在帶飾板或嵌飾中采用雙層或多層次透雕技法琢刻松鹿紋,以陰線刻菱形眼、三角眼或圓眼,耳朵似兔子般的長耳,身軀苗條,陰刻平行密集毛紋,較為粗糙,晚期多以“米”字紋或“木”字紋表示花紋。清代則多以寫實風格體現(xiàn)鹿的造型美,紋線刻劃整齊,有的附飾蝙蝠、仙鶴等紋飾,吉祥寓意尤為深邃。植物造型多以花卉為主,以明代為多見,與明文人寫意情懷或有關(guān)(圖32-34)。此外,還有肖其他物體形狀而制作的玉佩飾(圖35-37),如扇形、鐘形、鎖形等,造型豐富而獨特,尤以清代為多,顯示出此時期玉佩飾創(chuàng)作的獨具匠心。又稱“蠟子”,俗稱勒子,是掛于胸前或腰間的玉飾,可單獨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配掛。最早見于紅山、良渚文化,中間上下對穿孔,形制有圓柱形、扁圓柱形、紡錘形、束腰形、腰鼓形、方柱形、扁方柱形、三角柱形、六角柱形等。早期以素面為主,后出現(xiàn)各種紋飾,常見的有獸面紋、線形紋、谷紋、勾連谷紋、云紋、勾連云紋、龍紋(圖38)、鳳紋等。清白玉詩文勒子(圖39),高3.5、直徑1.2厘米。白玉質(zhì),玉質(zhì)溫潤。圓柱體,上下有對穿的孔,可穿系。器表淺浮雕隸體“溫潤而澤,縝密以栗,廉而不劌,垂之如墜,其聲清越”五列詩文,落“子岡”款。此詩出自《儀禮·聘禮》。5.油塑帶鉤的制作玉帶飾包括帶鉤、帶扣和帶板及其他飾品。玉帶鉤,是古人用于系扣腰帶的用具。形狀呈扁長條狀,由鉤首、鉤體、鉤鈕等組成,最早雛形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春秋中期已具成熟形態(tài)。帶鉤的出現(xiàn)與流行,或與古代衣冠服飾的演變有密切關(guān)系。春秋以前的衣著形制,上體的“衣”與“裳”分開,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衣冠服飾制度發(fā)現(xiàn)變化,開始出現(xiàn)上衣、下裳連為一體的“深衣”,故而革質(zhì)腰帶及用于扣系腰帶的帶鉤大量出現(xiàn)并流行開來。直至東漢之前,盛行不衰。東漢以降,使用漸少,逐漸為帶扣所取代,直至元明清時期,帶鉤再次興起,形制多樣,內(nèi)涵豐富。常見的有“蒼龍教子”造型和動物首造型。明青玉“蒼龍教子”帶鉤(圖40),長12、最寬處3厘米。青玉質(zhì),長條形。龍首額平坦,短眉,凸眼,蒜形鼻,大嘴微開,露出上下排牙,貓耳,單股龍角向后分成兩叉,龍發(fā)三撮后飄。鉤背上雕有一只潛伏銜靈芝的小螭與龍首相望,蟠螭平額,短眉,珠眼,蒜形鼻,貓耳,披發(fā),三爪足,長尾分叉,尾端卷起。螭背上用陰線刻出脊柱和肋骨冰紋線,肘、胯、踝關(guān)節(jié)刻卷云紋,四肢上刻脛毛?;ò晷毋^紐??逃猩n龍教子圖案的飾品多為長輩送給晚輩以資勉勵之意。元明清時期的“蒼龍教子”帶鉤,形制上區(qū)別不大,主要區(qū)別在于鉤首龍頭與鉤面蟠螭的距離,年代愈晚其間的距離愈近,龍頭則逐漸往上抬起(圖41-42)。以動物首狀作為鉤首,也是玉帶鉤的主要形制(圖43-47)。戰(zhàn)國以前的玉帶鉤鉤首便多以水禽、龍首為主,頭部較小,頸部較細,鉤鈕逐漸從尾部向中部發(fā)展。漢代仍沿襲此種鉤首造型,但首、頸部更為細長,身則寬而略薄,造型較為夸張,一般體表無紋,也有紋飾精美者,一般刻畫減地淺浮雕卷云紋,通體線條流暢,螭首帶鉤較多見,頭短寬,足有兩尖爪,為此時期始見器形和紋飾。宋以后,在承繼漢代鉤首作禽鳥、獸首形外,玉質(zhì)選材更為講究,造型更加優(yōu)美,雕琢技藝也日漸高超。其中明代螳螂肚形帶鉤最多,鉤首作各種動物首狀,造型簡潔優(yōu)美,以光素無紋為多,清代則在做工上更為甚之,且多飾有富有吉祥寓意紋飾。玉帶扣(圖48-53),用于穿綴束腰之帶,帶扣上的鈕,用來扣絲腰帶,由鉤體和扣體組成。最早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形制較為原始。春秋晚期已有扣首,但無鈕,戰(zhàn)國時期基本形制已確立,流行于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宋之后的帶扣,從用途上看,更接近于帶鉤,故亦被稱作“扣形鉤”。尤其是清代的帶扣,造型極為優(yōu)美。玉帶板(圖54-57),又稱為“帶飾板”,是皇帝和宦官士大夫腰間闊帶上的板狀飾玉,有長方形(排方)、長條形(輔弼)、圓桃形(俗稱雞心)、鉈尾等組成,數(shù)量從13塊到26塊不等,明代一套標準玉帶板的數(shù)量應為20塊,包括2塊鉈尾、4塊輔弼、6塊圓桃、8塊排方。目前所見的最早完整玉帶板實物是唐代玉帶板,而明代十分盛行,玉帶板也是古代官位區(qū)別的標志之一。一般而言,學術(shù)界認為玉帶板“興于唐,終于明”。胡人形象是唐代玉帶板尤為突出的紋飾圖案,多采用淺浮雕法雕琢,運用陰線琢刻衣紋,根根凸顯,一絲不亂。其后各時期的玉帶板,均使用與當時社會環(huán)境相類的主題人物紋飾,雕琢技法也不斷的沿承和創(chuàng)新,如宋代將胡人戲獅紋最早引入帶制,南宋岳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