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3歲嬰幼兒動作發(fā)展概述0~3歲嬰幼兒動作發(fā)展概述項目1了解動作的概念,認識動作發(fā)展對于嬰幼兒發(fā)展的價值。理解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類型。掌握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相關理論。領會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影響因素。掌握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途徑和指導原則。學習目標案例導入14個月的多多已經爬得非常好了,通過手和膝蓋的配合幾乎能夠爬到任何她想要到達的地方。但是,多多還不會走路,而且沒有學習走路的意愿。多多的爸爸很著急,想知道可以通過什么方法幫助多多獲得更大的進步。他很懊悔沒有在多多小一點兒的時候多為她提供一些鍛煉機會。是多多爸爸太著急了嗎?是應該遵從多多的內在動作發(fā)展規(guī)律,還是讓多多爸爸介入多多的動作練習呢?如果介入的話,應該讓多多在多大的時候練習走路呢?是不是越早越好呢?任務10~3歲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理論基礎任務20~3歲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影響因素任務30~3歲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指導方法和原則任務10~3歲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理論基礎(一)動作動作發(fā)展的概念一運動學動作主要被視為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限定下,肢體軀干的肌肉、關節(jié)協同活動的模式。它既可以指由個體多個部分共同構成的完整活動模式,也可以指個體某一部分的特定活動模式。神經科學任何動作,無論簡單或復雜,都是在神經系統的調控下進行和完成的。神經系統對動作的控制具有全程性、協同性和多水平等特點。心理學將動作視為信息加工的過程和結果,認為動作是心理功能的外在表現。動作的發(fā)起和完成過程實際上取決于內外信息在個體心理系統中的登錄、編碼、儲存與提取。教育學動作是由于骨骼和肌肉狀態(tài)的變化所引起的機體狀態(tài)的改變。這種變化有時是受大腦控制,在意識條件下發(fā)生的,有時是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的。(二)動作發(fā)展研究動作行為,即研究人類一生中動作技能是如何獲得和控制的,包括三個方面:動作學習、動作控制和動作發(fā)展。動作學習主要研究人類如何學習動作技能、有特定目的的動作以及如何促進動作學習。動作控制主要研究影響人類動作的神經生理學因素,以及人類動作控制與協調的基本機制。動作發(fā)展主要研究人類一生中所體驗到的動作行為的變化、構成這些變化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傳統觀念認為動作是個體的一種基本能力,在個體發(fā)展的早期就已經得到完善,一旦個體生長停止,其動作行為也就不會再繼續(xù)發(fā)展。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現在更傾向于從生命全過程來看待人類的動作發(fā)展。動作發(fā)展貫穿個體生命全過程動作發(fā)展是由不同因素互相結合并影響的結果(一)認識人類動作發(fā)展的價值認識動作發(fā)展的價值二人類發(fā)展通常可以分為三個領域:生理(身體和動作)發(fā)展、認知和語言發(fā)展、情緒情感和社會性發(fā)展。1.可以應用于重要的醫(yī)學和教育診斷2.能夠促進動作的教學、練習和康復,獲得更高、更成熟的動作水平(二)認識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價值動作不僅是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工具,還是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產物。自出生起,身體動作與感官信息的獲得就在交互作用中促進嬰幼兒的發(fā)展。在嬰幼兒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動作都構成不可或缺的發(fā)展任務。1.促進嬰幼兒身體的發(fā)展2.促進嬰幼兒認知的發(fā)展3.促進嬰幼兒情緒情感和社會性的發(fā)展皮亞杰認為,在個體思維、智力的發(fā)生過程中,動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生兒最初以無條件反射動作對環(huán)境進行適應。這些動作不斷重復出現,經過發(fā)展,最后根據反射練習的結果形成新的動作習慣。在動作習慣和知覺的形成階段(1~4.5個月),嬰兒開始形成某些經典性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出現由不同動作聯結而成的新的動作方式,但此時尚缺乏目的性。在有目的的動作形成階段(4.5~10個月),嬰兒開始對自身動作所導致的結果感興趣,并為了讓自身感興趣的結果重現而重復相應動作,這表明個體行為的“手段”和“目的”開始分化,智力的最初形式——感知運動智力開始出現。在嬰兒9~12個月時,動作“作為個體實現目的的手段”這一功能性進一步明確,動作的目的與方法開始協調,已有動作結構開始組合起來以達到新的目的。11~18個月的嬰幼兒能夠通過偶然的嘗試發(fā)現新的動作方式,在實施動作的過程中獲得對客觀外界的最初認識。從個體心理的發(fā)展歷程上看,個體的心理發(fā)展是由外而逐步內化的,動作在個體心理的內化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動作是個體心理不斷內化的基礎,并為個體內化的心理發(fā)展提供豐富的素材,使個體心理的內化過程得以持續(xù)。在心理發(fā)展初期,外顯動作是嬰幼兒認識活動的主要工具,向客體施加動作,并根據動作的結果進一步調整動作方式是嬰幼兒認識客體的基本途徑。在嬰幼兒與客觀世界進行有效互動的過程中,其動作不斷豐富、熟練和復雜化,到18~24個月時,嬰幼兒開始具有心理表征能力,能對自己的動作及客觀事物進行內部表征,形成心理的內化過程。經典理論動作發(fā)展的類型三動作可以分為無意動作和有意動作。無意動作是指不受意識支配調節(jié)而實施的動作,往往不帶有目的、意圖或指向。有意動作是指有明確意識支配的,自覺、明確要做且能自主控制的動作。按照有無明確的意識支配先天反射性動作是人類個體最初的運動形態(tài)。隨著個體年齡發(fā)展,動作逐漸變得可適應、熟練和自動化,自主控制動作逐漸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活動。根據動作發(fā)展序列模型動作可分為有關個體全身大肌肉活動的粗大動作和主要涉及手部小肌肉活動的精細動作。根據動作所涉及的身體部位(一)先天反射性動作先天反射性動作又稱無條件反射動作,是種族發(fā)展過程中建立并遺傳下來的一些為數有限的基本動作能力,主要表現為一定的感受器對固定刺激形式做出的自動反應。1.先天反射性動作的價值先天反射性動作處于動作發(fā)展序列模型的最初時期,從個體胎兒期開始出現,是人類一生動作發(fā)展的最早形式,對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有著重要價值。是個體發(fā)展的前提具有重要的功能性與個體神經系統發(fā)展聯系緊密2.先天反射性動作的分類(1)根據動作表現是否貫穿生命始終來分類根據動作表現是否貫穿生命始終,先天反射性動作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貫穿生命全程的反射動作,一類是出生后約1年內就會消失的暫時性反射動作,通常又稱嬰兒期反射動作。①貫穿生命全程的反射動作這類反射是生來就有且終生保持的,即在嬰幼兒獲得自主控制動作的能力之后,這類反射也不會消失,會持續(xù)更長時間甚至會在生命全程都存在。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吞咽反射定向反射膝跳反射呼吸反射即臍帶一剪斷,新生兒就能持續(xù)性地吸氣和呼氣。20周的胎兒會有不規(guī)則的呼吸節(jié)律,每分鐘30~100次,且會有呼吸暫停期;6個月后的胎兒呼吸動作變得連續(xù)且持續(xù);剛出生時,健康的嬰兒會有穩(wěn)定的呼吸節(jié)律,尤其在睡眠時;在出生后的第1個月,嬰兒的呼吸會與哭泣協調;在第3個月,嬰兒的呼吸轉變?yōu)榕c非哭聲的發(fā)聲協調。眨眼反射即當光線過強,或眼內有異物,或在嬰兒頭附近拍手時,嬰兒會用眨眼來保護眼睛。在新生兒醒著時,突然有強光照射,新生兒會迅速地閉眼;當嬰兒睡覺時,如有強光照射,嬰兒會把眼閉得更緊。這樣的表現,一出生就有。嬰兒出生后6~9周時,把一個東西迅速移到嬰兒眼前,嬰兒也會眨眼。這種反射將持續(xù)終生,作用是保護眼睛免受強光刺激和外物傷害。瞳孔反射即瞳孔大小會隨光照強度而變化。這種反射表現為瞳孔收縮,能避免強光傷害眼睛,并且?guī)椭劬m應黑暗的環(huán)境。若嬰兒到3個月時眼球還不會收縮,可能存在智能缺陷、視覺減弱或喪失的問題。②暫時性的先天反射動作暫時性的先天反射動作包括原始反射和姿勢反射兩種類型。約在嬰兒出生后1年內獲得自主地控制動作的能力后,這些反射就會變弱并逐漸消失。原始反射是早期正常嬰兒中樞神經系統對特殊刺激的反應,能夠保證新生兒獲得營養(yǎng)和安全保護。健康的足月新生兒出生時就擁有一系列原始反射:吸吮反射覓食反射莫羅反射當給予新生兒感覺器官一定刺激時,這些反射就會出現。通常在出生后6個月左右,這些反射現象會消失。原始反射▼嬰兒期原始反射指以一定的方式刺激新生兒,新生兒就會形成與之相關的體位反射,即對姿勢和平衡變化做出反應。姿勢反射大多能夠保持到嬰兒出生后第一年末,如游泳反射、翻正反射、跳傘反射等,主要幫助嬰兒在環(huán)境中保持平穩(wěn)、協調的姿勢。大多數姿勢反射被認為與以后的姿勢控制,以及移動控制的發(fā)展有關。姿勢反射▼嬰兒期姿勢反射(2)根據動作對個體生存和發(fā)展有無意義來分類與生俱來的原始反射,可能遺傳自原始人類,看上去對個體生存無明顯實用價值,多數是在嬰幼兒出生后半年內便會逐漸消失的反射,如行走反射、游泳反射等。無明顯實用價值的反射有持久意義或重大價值的反射是與人類生存本能或能力密切相關的反射性動作。它們具有生存意義,能幫助嬰幼兒迅速適應環(huán)境,在有害刺激中保護嬰幼兒,如瞳孔反射等。先天反射性動作的精確數量至今未有確切答案。除了分類標準不一致外,原因還有很多。盡管反射是自動的、天生的,但也會表現出個體差異和文化差異。3.主要的先天反射性動作(1)覓食反射覓食反射又稱定向反射、尋找(搜尋)反射、基本方位反射,表現為觸摸嬰兒臉部、嘴巴周圍,或嬰兒面頰觸到母親乳房或其他部位時,頭會轉向刺激方向,并張開嘴巴。覓食反射是新生兒最為引人注目的原始反射之一,可以幫助他們定位食物,獲得營養(yǎng)。該反射開始于胚胎期,在嬰兒出生前幾周出現并在3個月左右時逐漸消失,因為此時嬰兒的頭已能自主轉動。(2)吸吮反射吸吮反射表現為當把乳頭或手指放進新生兒口中,可引起其口唇及舌有節(jié)奏的吸吮蠕動等一系列吸吮動作。吸吮反射一般出現于胚胎期,通常為妊娠的4~5個月期間,并在出生后3~4個月自行消失,逐漸被主動的進食動作所代替,但在睡眠和其他一些場合,嬰兒仍會在一段時期內表現出自發(fā)的吸吮動作。(3)莫羅反射莫羅反射又稱擁抱反射,表現為嬰兒突然遇到刺激時,會頭朝后仰、背稍微向前弓、兩臂外展伸直,繼而雙臂屈曲內收到胸前,呈擁抱狀,同時發(fā)出哭聲,隨后又恢復原狀。用雙手抱著嬰兒,使其躺臥并讓其頭稍稍后仰,突然將她的整個身體下降大約10厘米,或讓嬰兒受到高聲或疼痛刺激,就可引出莫羅反射。這種反射是嬰兒最具防御性的反射,有助于嬰兒在下落時抓住支撐物。通常在嬰兒出生時就有,4~6個月時逐漸消失。若超過6個月還有,則存在神經病變的可能。(4)抓握反射抓握反射可分為手掌抓握反射和腳掌抓握反射。手掌抓握反射又稱握持反射、掌心反射、達爾文反射,表現為用手指或筆桿輕觸嬰兒的手心時,嬰兒會四指屈曲握緊,此時若試圖將物體拿開,嬰兒抓握的力量之大,足以使其整個身體懸掛停留幾秒鐘。腳掌抓握反射是當用輕微的力作用于嬰兒腳掌的跖球部位,被刺激的全部腳趾就會屈曲,屈曲的腳趾仿佛試圖抓住刺激物。這種反射在出生時以及之后的9個月內都可以被觀察到。(5)巴賓斯基反射巴賓斯基反射又稱腳趾反射,是法國神經學家巴賓斯基首先發(fā)現的。該反射表現為當輕輕地抓或刺激嬰兒的腳心時,或從腳跟向前輕劃嬰兒足底外側時,會引起拇指緩緩上翹,其余各腳趾呈扇形伸展開。巴賓斯基反射在嬰兒出生時就存在,一直延續(xù)到出生后4個月左右,且在嬰兒睡眠或昏迷中仍可出現。幼兒2歲后則出現與成人相同的足底反射,若再出現巴賓斯基反射,一般是錐體束受損的表現。(6)強直性頸張力反射強直性頸張力反射又稱強直性頸部反射、四肢緊張性反射,分為不對稱和對稱兩種。不對稱強直性頸張力反射表現為嬰兒仰躺時,使他的頭轉向一側,因頸部肌肉受到牽扯,與臉朝向同一側的手臂和腿伸展,另一側的手臂和腿屈曲,如同擊劍者的姿勢,因此也有研究者稱之為“擊劍反射”。對稱強直性頸張力反射,顧名思義即引起對稱的肢體動作,由頸部肌肉和關節(jié)受到牽拉而引出。當將嬰兒頭部向后傾斜時,可見其手臂伸直,雙腿屈曲;當將嬰兒頭部向前傾斜時,可見其手臂屈曲,雙腿伸直。(7)行走反射行走反射又稱踏步反射、邁步反射、無意識步行,表現為在嬰兒清醒狀態(tài)下,成人用雙手托住嬰兒腋下,使其直立且上半身稍向前傾,腳接觸支撐平面,因受足底壓力刺激,嬰兒會交替伸腳,做出似乎要向前行走的動作。這一反射是嬰幼兒之后習得的行走動作的前身,在新生兒出生后不久即出現,6~10周時消失。若4個月以后仍有此反射,則可能有腦部疾病。(8)游泳反射游泳反射表現為嬰兒以俯臥位懸浮于水面或在水里時,會用四肢做出協調性很好的類似游泳的動作。這種反射可能是種系進化過程中遺傳下來的,與胎兒在母體內的液態(tài)環(huán)境有關。如果落水,游泳反射有助于嬰兒存活下來。這種反射在嬰兒出生后幾周內就能觀察到,約5個月后,此反射逐漸消失。滿6個月以后,若再把嬰兒放在水里,嬰兒就會掙扎亂動,直到8個月以后,嬰兒才可能出現有意識的游泳動作。(9)翻正反射翻正反射又稱恢復平穩(wěn)反射、復位反射,是當嬰兒處于異常體位時所產生的恢復正常體位的反射。翻正反射主要有頸翻正反射、軀體翻正反射、迷路翻正反射三種表現形式。頸翻正反射表現為當嬰兒頭部和身體的朝向不同時,頸部會自動將頭與身體調整為相同的朝向。軀體翻正反射表現為當嬰兒身體和頭部的朝向不同時,身體會隨著頭部方向轉動。迷路翻正反射是由于重力影響到頭內的迷路感受器,從而對嬰兒身體的姿勢產生影響。表現為嬰兒在坐或立時,當頭傾斜(不在重力線上)時,嬰兒能自動調整頭、軀干和四肢在空間中的位置關系,以保持頭頸、軀體的正直。跳傘反射是以一定的發(fā)展順序出現的,首先出現的是向下加速反射(4個月),然后是側方加速反射(6個月),接著是向前加速反射(7個月),最后是向后加速反射(9個月)。這些反射在嬰兒發(fā)展坐、站立和行走動作時,可發(fā)揮重要的保護作用。(10)跳傘反射跳傘反射又稱降落傘反射、直線加速反射,是當嬰兒身體偏離直立姿勢失去平衡時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二)自發(fā)動作嬰兒還經常表現出一些自發(fā)動作,如踢腿、揮舞手臂和搖擺軀干等,動作急促并且顯得有些奇怪。這些動作看上去受中樞系統控制,但又和后期發(fā)展的自主動作不同,表現出有節(jié)奏感且模式相對固定的特點,因此又稱刻板動作。1.踢腿踢腿是嬰兒最早出現和最常見的自發(fā)動作之一,一般在出生后第1個月左右時出現,在第6~8個月時表現最頻繁,到1歲末變得不太常見。2.揮舞手臂揮舞手臂也是嬰兒早期另一個較為常見的自發(fā)動作,是手臂與手指、腕部及肘部共同協調的動作模式,具有一定的時間結構性。(三)粗大動作粗大動作又稱大肌肉群動作,是由身體的大肌肉或肌肉群所組成的動作,常伴有強有力的大肌肉收縮、全身運動神經的活動以及肌肉活動的能量消耗。在嬰幼兒時期,比較常見的粗大動作有俯臥、翻身、抬頭、坐、爬、走、跑、跳躍、平衡、投擲、拋接球、踢球等。1.粗大動作發(fā)展的價值促進身體發(fā)育促進認知發(fā)展獲得情緒上的滿足促進社會性發(fā)展12342.主要的粗大動作正常的嬰幼兒出生后會按照一致的、普遍的、可預測的順序和方向來獲得基本的動作技能。這些基本的動作技能,如抬頭、翻身、伸手夠物、坐、爬、站立和行走,出現的順序和模式是相似的,被稱為動作里程碑。每個動作里程碑在嬰幼兒動作發(fā)展中都是標志性的事件。基本動作技能可以分為非位移性技能、位移性技能和操作性技能。1.非位移性技能非位移性技能又稱原地動作,指在運動過程中身體相對于地面不產生位置移動的基本運動技能,如扭動、轉體、彎腰、伸展身體等。2.位移性技能位移性技能又稱移動動作,指在運動過程中身體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產生位置變化的運動技能,如行走、跑步、跳躍、滑步等。3.操作性技能操作性技能指在運動過程中操作其他物體的運動技能,如投擲、接、踢等。兒童會在其童年的早期至中期,大概是3~8歲期間,形成多種基本動作技能的基礎。有關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研究還處于經驗研究階段,少量有關0~3歲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實證研究,涉及的也只有嬰幼兒大肌肉動作(頭頸和軀干控制動作、爬行、行走動作)和精細動作(抓握、繪畫和寫字、生活自理動作)發(fā)展等方面,與其他年齡階段基本動作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研究者進一步研究?;緞幼骷寄艿姆诸悾?)非位移動作非位移動作中的頭頸部控制和軀干控制是最早出現的自主動作,也是更復雜運動發(fā)展的基礎。①頭頸部控制動作對于嬰兒來說,頭部自主控制能力的發(fā)展能幫助自己擴大視線范圍,觀察周圍可探索的環(huán)境,了解自己的身體位置,逐漸獲得直立姿態(tài),為姿勢控制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2~3周時,嬰兒能夠在俯臥位時偶爾將頭抬離支撐面,并把頭轉向旁邊。1個月左右時,嬰兒在俯臥位時能保持頭部抬高幾秒鐘,并且豎抱嬰兒時,其頭部能夠暫時保持直立位。2~3個月時,嬰兒能在俯臥時自主地向左右轉頭。2.5個月時,不僅能抬起頭部,還能使胸部抬離支撐面。3個月左右時,嬰兒通常能夠自主地將頭豎立起來。4~5個月時,嬰兒能將手臂伸直支撐在支撐面上,托起頭部和胸部。6個月左右時,嬰兒能在仰臥位時把頭抬離支撐面。②軀干控制動作嬰兒在獲得頭頸部控制能力之后,開始由上而下地發(fā)展軀干部分的自主控制能力。軀干控制動作主要有翻滾、坐和站立。嬰兒在2~3個月時,第一次出現翻滾動作,在俯臥抬胸動作之后發(fā)生,嬰兒可由側臥位翻滾為仰臥位。大約4個月后,嬰兒出現由仰臥位翻滾為側臥位的翻身動作。大約5.5個月時,嬰兒可以在軀干不旋轉的情況下由仰臥位翻滾為俯臥位。到7~8個月時,嬰兒具有更為成熟的翻滾模式——伴隨軀干旋轉的翻滾,即既能仰臥翻身又能俯臥翻身的自主控制運動。翻滾3個月左右的嬰兒在外力的幫助下能夠扶坐。大約4.5個月時,在獲得頭部和軀干部的控制能力之后,嬰兒通常能夠借助身體支撐坐立起來。5個月左右的嬰兒需要用雙手支撐或抓住外物以維持坐姿的平衡。到6個月左右,嬰兒能夠獨立坐著并保持直立姿勢達幾秒鐘,然后能逐漸發(fā)展為更穩(wěn)定的獨立坐立。到7個月時,不管是在仰臥還是俯臥狀態(tài),嬰兒都可以獨立坐起來了。近8個月時,嬰兒可以在不需要任何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坐直了。坐雙腿站立是人類另一項重要的初步自主動作。獨立站立是人類獲得直立姿勢的最重要標志,是人類生命中一個重要里程碑。站立在4~5個月時,扶嬰兒站立時,嬰兒能夠保持軀干直立,腿部肌肉也較有力量。到8~9個月時,嬰兒開始表現出由坐的姿勢向上拉的動作傾向,經常會扶著一些物體嘗試自己站起來,能夠將自己從坐立位拉到站立位(拉站)。到10個月左右時,或者在會走路前的2~3周內,嬰兒可以不借助任何物體自己獨立站立起來,并停留幾秒鐘。(2)位移動作①爬行爬行是個體在俯臥的狀態(tài)下手臂和腿交互作用向前移動的重要自主運動形式。約82%的嬰兒會出現爬行動作。7~8個月時,嬰兒的爬行動作是匍匐爬行,又稱腹地爬。到8.5個月左右,嬰兒的腹部能夠脫離支撐面并用手和膝部爬行,逐步從腹地爬向手膝爬發(fā)展?!?個月嬰兒的匍匐爬行▲9個月嬰兒的手膝爬行爬行使嬰兒在環(huán)境中自主控制身體的能力大大增強,能夠在環(huán)境空間中較為自由地移動。爬行擴大了嬰兒接觸和探索環(huán)境的范圍,增加了嬰兒與環(huán)境互動的機會。嬰兒在爬行中逐漸獲得自主意識,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行動可以達成某種目標或目的,這種具有目的性的行為對其運動技能、認知、情緒和意志發(fā)展都有促進作用。②行走行走使嬰幼兒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促使其更為主動地探索環(huán)境,有利于嬰幼兒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同時,行走還進一步解放了嬰幼兒的雙手,使其精細動作有機會得到發(fā)展。嬰幼兒在9~15個月期間逐漸習得行走技能。9個月左右時,嬰兒開始嘗試用雙腳行走。此時,他們需要借助雙手去扶著物體。2~3歲幼兒開始整合先前獲得的動作技能,幼兒的步態(tài)變得更加平穩(wěn)和有節(jié)奏?!?個多月嬰兒的“扶物行走”▲1歲左右嬰幼兒的獨立行走有研究者認為人類個體需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的行走動作模式,才能發(fā)展出成熟和高度自主化的行走模式。階段年齡總體表現下肢上肢和軀干階段1約12~14個月身體僵硬,行進時身體不平穩(wěn),想要盡力保持身體平衡,有明顯的左右搖晃動作步子很小,腿抬得很高,膝蓋彎曲厲害,腳重重著地,著地時前腿膝關節(jié)彎曲,腳尖先著地軀干從臀部處向前傾,手臂在肘部彎曲,并且正好處于稍高于腰的地方,手臂緊張,處于高度防備狀態(tài)階段2約2歲較少有明顯的肌肉緊張表現,行進時也比前一階段平穩(wěn)一些兩腳分開的距離與兩肩同寬。大步行走時,每條腿的運動及步長的一致性都有所增加。夸張的“高抬腿”動作消失了。先邁出的那條腿在落地時膝關節(jié)不再搖晃。已經出現從腳跟到腳尖的著地動作,沒有明顯的腳尖著地的現象手臂放在身體兩側,但仍有一些左右搖擺的現象階段3約4~5歲成熟的運動模式中所應有的因素都已經出現。腿部動作連貫,每步只有輕微的顛簸在前腿腳跟到腳尖的著地過程中,身體重心移動自如,而膝關節(jié)輕微的彎曲使前腿的伸展和直立動作自如產生。前腿在支持階段中膝關節(jié)穩(wěn)定,即腿是直的。在幫助身體重心移動時,胯部有輕微的扭動當前腿邁出時,同側手臂向相反方向擺動(對側運動),但手臂的同步動作在這一階段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階段4約7歲以后有節(jié)奏且流暢,步長保持一致一條腿的擺動緊跟另一條腿,兩腳的間距小,只有很少的腳尖點地的動作手臂和腿隨著身體的扭動在兩側做方向相反的運動③跑嬰幼兒在1歲后開始學習跑,但最初只是走跑混合的移動方式,只有跑的姿勢而沒有跑的騰空狀態(tài)。到2歲半時,幼兒由快走轉為跑,跑的騰空感已經較之前明顯,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步伐幅度小而不均勻,步頻快;跳著跑,落地重;手臂擺動與腿部動作不協調,動作緊張僵硬,容易摔倒;控制不好跑動的方向,拐彎、躲閃障礙物等能力較差;耐力差。資料鏈接嬰幼兒維持身體平衡的能力較弱,1歲多開始行走時,通常是“同手同腳”,即同側的手和腿同時移動,通過雙臂屈肘外展來維持身體平衡。2~3歲時,行走和跑步速度都較慢,身體容易失去平衡,容易摔倒。嬰幼兒的平衡能力④跳躍2歲左右的幼兒出現跳躍的準備動作,從雙腳跳到單腳站立、單腳跳、飛奔,最后學會蹦,并且這些動作逐漸變得更為協調。當然,這些動作技能的發(fā)展具有個體差異。近3歲時,幼兒已經能跳躍前進,并且掌握全部跳躍的基本動作。(3)操作性動作投擲接踢(四)精細動作精細動作是指由身體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運動所產生的動作,主要是手部的活動,如畫畫、書寫、使用勺子或筷子等餐具、縫紉、彈奏樂器等,還包括手眼協調、手指屈伸和指尖動作等局部活動。1.精細動作發(fā)展的價值(1)促進感知覺發(fā)展(2)促進生活自理能力的養(yǎng)成(3)有助于專注力的發(fā)展(4)獲得情緒上的滿足10個月大的小魚開始對成人吃的食物感興趣。在吃輔食的時候,小魚手里一定要拿一點兒成人的食物。因為成人的食物中調味品添加得較多,所以媽媽總是只給她一點點。小魚一拿到食物便迫不及待地用右手中指和大拇指捏起,想要放進嘴里,但屢次都將食指放進了嘴中。于是她又變換方法,把食物從右手換到左手,多次嘗試后才吃到食物。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小魚的動作變得熟練自如了,而她每次吃到成人的食物,也總是一臉滿足的樣子。案例呈現2.主要的精細動作(1)抓握和伸夠動作抓握與伸夠動作的完成表示嬰幼兒已經具備了整合外部知覺和自身動作的能力。抓握動作的發(fā)展,以眼睛注視物體和手抓握物體動作的協調,以及五指活動的分化為特點。隨后幾年內,這種基本的手眼協調能力會逐步發(fā)展為更加精細和復雜的動作。①抓握動作約從3個月起,嬰兒就出現了一種不隨意的手的撫摸動作,經常無意地撫摸親人、被褥或玩具。4~5個月時,嬰兒開始發(fā)展自主隨意的抓握動作。5個月末時,嬰兒能用手臂圈住物體,在手臂和胸部的支撐下使物體離開支撐面。約6個月大的嬰兒會出現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抓握動作——全手掌式的連指抓握(又稱掌握。7個月左右時,嬰兒的抓握動作逐漸發(fā)展,抓握物體較為用力,慢慢地表現出拇指與手掌相對式的抓握。8~9個月時,嬰兒出現手指的鉗形抓握動作,即食指、中指與拇指相對,用3根手指抓起物體。1歲左右,該動作逐漸發(fā)展為食指與拇指相對,用兩根手指夾起物體?!鴭雰旱恼莆铡鴭雰旱你Q形抓握嬰兒從不成熟的抓握模式發(fā)展到成熟的抓握模式,要經過一個復雜的發(fā)展過程。抓握動作的發(fā)展階段和具體時間順序可能存在個體差異和文化差異,但是基本遵循“由中間到兩端”的發(fā)展順序。②伸夠動作嬰兒在抓握物品前,將手準確地伸向并接觸到物體,這種動作被稱為“伸夠動作”。嬰兒伸夠動作的發(fā)展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前伸夠階段、成功伸夠階段和熟練伸夠階段。前伸夠階段出生后,嬰兒揮舞手臂的自發(fā)動作。當嬰兒注視到一個物體(如媽媽的臉、玩具等)時,這一視覺目標會引發(fā)嬰兒伸手,這時伸夠動作出現,但這種“前伸夠”動作很快,軌跡呈拋物線狀,常常不能成功地接近目標,也沒有任何抓握動作。成功伸夠階段3~4個月后,嬰兒的前伸夠動作逐漸消失,手伸向目標時能開始成功地觸及物體。4~5個月時,嬰兒能夠隨意地控制自己的上臂,這時的伸夠動作依賴視覺反饋來引導。熟練伸夠階段9個月以后,嬰兒開始出現熟練的伸夠動作,他們的動作變得更為精確,手臂的運動軌跡也變得流暢,伸夠和抓握動作能夠整合協調。這時,嬰兒有更多的伸夠經驗,不再依賴視覺反饋來完成動作。(2)工具性動作抓握動作的發(fā)展,使得嬰兒手與手之間、手指與手指之間的協作能力提高,從而能夠拿到和操作各種不同大小、形狀的物體。接下來,精細動作發(fā)展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工具性動作,即使用工具的動作,如用勺子、筷子吃飯,用筆畫畫、寫字等。①使用勺子大多數12~15個月的嬰幼兒開始學習自己用勺子吃飯。最常見的是手掌式抓握,這種姿勢不能有效地舀起食物并送進嘴里,因此,此階段的嬰幼兒需要在成人的幫助下才能完成進食。嬰幼兒在使用手的過程中,還要經歷手腕“從內旋到外旋”的過程。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學會熟練地使用勺子。②使用筷子在2周歲之前,建議以學用勺子吃飯為宜。一般情況下,幼兒可在3~4歲時練習使用筷子。③使用繪畫和書寫工具2~6歲是幼兒握筆動作技能迅速發(fā)展的階段。從一開始的胡亂涂鴉,逐漸發(fā)展為用肘關節(jié)帶動筆。直到4~7歲時,手才逐漸接近筆端,能夠用手指控制筆的走勢。▲原始握筆▲過渡時期握筆▲幼兒握筆姿勢(3)生活自理動作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吃飯、洗漱、穿衣等基本技能。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其他動作能力更容易受到社會習俗、文化傳統、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較大的個體差異性。▼自理動作技能發(fā)展時間表無論何種動作,其完善總是以協調和控制這兩個過程的高度發(fā)展為標志,因此動作的發(fā)展歸根結底也被認為是協調和控制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雙手協調能力的發(fā)展嬰幼兒雙手協調性的增強意味著手部動作靈活性的增強,能夠不斷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嬰幼兒先學會使用一只手,接著是兩只手單獨使用,然后兩只手協同使用(對稱的雙手協調),最后兩只手可以根據同一個目標從事不同的活動(不對稱的雙手協調)。對稱的雙手協調需要雙手以類似的模式共同活動,如拍手動作;不對稱的雙手協調則需要雙手發(fā)揮不同的功能,如一手扶著玩具,另一只手將零件插入玩具上的孔洞中。對稱的雙手協調要先于不對稱的雙手協調,一直要到1歲末,嬰幼兒不對稱的雙手協調動作才開始出現,2歲以后,嬰幼兒的不對稱的雙手協調能力才逐漸加強。(一)成熟說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理論研究四“成熟說”認為,嬰幼兒會有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是因為嬰幼兒與生俱來具有這種素質。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都是按基因規(guī)定的順序有規(guī)律地進行的。它將發(fā)展看成是一個順序模式的過程,這個模式是由機體成熟預先決定和表現的。成熟論者認為:“學習需要一定的成熟作為基礎,某機能的生理結構未成熟之前,學習訓練是不能進行的,只有在達到足以使某一行為模式出現的發(fā)育狀態(tài)時,訓練才能奏效,即生理成熟因素在嬰幼兒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具有決定性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和他的同事最早提出動作發(fā)展成熟論,他們認為促進動作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個體的成熟因素,新的動作技能的出現與形式的變化都與大腦神經過程的變化有關。早在20世紀初,格塞爾和他的同事就進行了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該實驗以雙生子為對象,研究動作發(fā)展與成熟的關系。他們選取了一對雙生子T和C參與實驗。從出生后的第48周開始,讓T每天進行10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xù)6周。但從第53周起,才讓C開始爬梯訓練,每天10分鐘。結果發(fā)現,C只接受了2周的訓練,在爬梯的各種動作指標上就達到了T的水平。由此得出結論:在兒童生理上未達到準備狀態(tài)(即成熟)時,動作訓練幾乎不起作用,或者說收效甚微,即使起了一點作用也只是暫時的;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這種動作的準備,訓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生子爬梯實驗(二)經驗說“經驗說”認為,在個體動作發(fā)展的過程中,生理的成熟是必要的,但是它不能起決定作用,動作的發(fā)展還需要后天的練習。通過各類感覺輸入和動作行為,人們在心理和生理上所經歷的不同的事情,是各年齡階段學習新技能的最直接的方式。特別是學習復雜的動作時,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三)動態(tài)系統說該理論認為,嬰幼兒習得動作技能是知覺和活動的需要,知覺和活動并存于動作發(fā)展中??梢詭е摾碚搧砜磱胗變簞幼鞯陌l(fā)展:當嬰幼兒想要做某事時,他們就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動作,而這個新的動作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這些因素包括神經系統的發(fā)展、身體生理特性和運動的潛能、嬰幼兒想要實現的目標、支持新動作技能的環(huán)境等。小魚11個月了,還不會爬行。因為她是4月份出生的,到8個月的爬行關鍵期時,恰逢天氣非常冷,小魚穿得厚厚的,不方便活動,從而錯過了練習爬行的關鍵期?,F在開春了,小魚媽媽深知爬行對嬰幼兒的重要性,時常讓小魚趴在床上,但小魚總是用雙手撐著床面抬起頭,一會兒就累得倒在床上翻身仰臥。小魚媽媽拿玩具逗引小魚,她也是倒在床上移動位置,如果要她再動一會兒,她就“哼哼唧唧”表示不愿意動了。雖然如此,但是經過半個月的努力,小魚終于能夠往后爬了。在嬰兒爬行的敏感期,保教者通??刹捎靡韵?種方法幫助嬰兒練習爬行。案例呈現方法1:提保教者提起嬰兒,讓嬰兒的胸部離開支撐面,幫助嬰兒練習爬行。方法2:推保教者用手推嬰兒兩腳,幫助他們往前交替爬行。方法3:抵保教者用手抵住嬰兒的腳掌,使嬰兒能借力往前爬。任務20~3歲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影響因素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首尾規(guī)律首尾規(guī)律是指人類生長和動作發(fā)展的進程是按從頭到尾、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的,即嬰幼兒身體上部動作的發(fā)展先于身體下部動作的發(fā)展,從頭部到足部,從上肢動作到下肢動作逐漸發(fā)展。近遠規(guī)律近遠規(guī)律是指人類生長和動作發(fā)展按由肢體近端到遠端的方向進行,也可以說是從身體中間向兩端(如向下到腳趾,向外到手指尖)進行。整合和分化規(guī)律整合是指在產生某種動作時,逐漸提高同時使用兩個或多個身體部件的能力。當涉及某一動作的身體各部分開始承擔它們在動作執(zhí)行中更成熟的職責時,動作的分化就發(fā)生了。動作發(fā)展就是從大肌肉群動作發(fā)展到小肌肉群動作,從未經分化的混沌的整體動作到整體動作不斷分化、不斷整合的過程。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影響因素二(一)遺傳與成熟遺傳是嬰幼兒身體發(fā)展的基礎,對嬰幼兒動作發(fā)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體型在相當程度上與遺傳有關,而體型又會影響動作和運動能力的發(fā)展。遺傳帶來的身體個別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對相應動作發(fā)展也有影響。生理成熟是影響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唯一因素。不論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社會地位如何,嬰幼兒的動作發(fā)展基本上都按同樣的順序達到成熟。研究發(fā)現,嬰幼兒的運動發(fā)展有性別上的差異。男孩的肌肉張力發(fā)展得比女孩快,其體型也往往比女孩高大、強壯,女孩往往更加擅長訓練精細動作的活動。這可能是因為在此時期,女孩大腦負責知覺運動能力的區(qū)域發(fā)育得更加完全。一般來說,男孩更加好動,他們比女孩參與更多的打鬧游戲,游戲時更喜歡冒險。這與人們鼓勵男孩進行更多的大肌肉運動技能練習,并給予他們更多的練習機會有關。此外,父母通常會給男孩和女孩買不一樣的玩具,這些玩具也會側重不同運動技能的發(fā)展。性別與運動發(fā)展(二)學習與經驗學習為個體提供了必要的刺激和經驗。學習和經驗會影響動作發(fā)展的速度、水平、順序、傾向等,對個體動作發(fā)展具有一定的促進或阻礙作用。首先,要重視環(huán)境中的示范和練習,以及這些動作發(fā)展的水平、順序和時間。其次,給予嬰幼兒某些動作的特殊練習,可以提高嬰幼兒在這些動作方面的表現水平。再次,學習和練習可以使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時間順序發(fā)生變化,某些動作可以提前得到發(fā)展。此外,嬰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也是影響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關鍵經驗因素。(三)文化與環(huán)境環(huán)境對嬰幼兒發(fā)展的影響來自多方面、多維度,既可以是宏觀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也可以是微觀的家庭環(huán)境;既可以是物質環(huán)境,又可以是心理環(huán)境??缥幕芯堪l(fā)現,不同種族的嬰幼兒在出生后的最初兩年,動作發(fā)展時間表有所不同。由于文化差異,家庭撫養(yǎng)方式、父母教育行為也不相同,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嬰幼兒動作發(fā)展有很大差異。1.文化背景對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影響不同季節(jié)出生的嬰兒,其爬行起始年齡存在顯著的差異。通常來說,冬、春季出生的嬰兒爬行起始年齡顯著低于夏、秋季出生的嬰兒。這種季節(jié)效應,可能與季節(jié)性氣溫變化引起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變化有關。2.氣候對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影響家庭是0~3歲嬰幼兒最為重要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與嬰幼兒動作發(fā)展存在密切聯系。3.家庭環(huán)境對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影響首先,家庭的物質環(huán)境為嬰幼兒動作發(fā)展提供了活動場地和前提條件。其次,教養(yǎng)者的教養(yǎng)觀念以及養(yǎng)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嬰幼兒動作的發(fā)展。此外,隔代撫養(yǎng)、教育的狀況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多。任務30~3歲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指導方法和原則(一)在日常生活中發(fā)展嬰幼兒的動作能力嬰幼兒動作發(fā)展的指導方法一嬰兒期主要是在日常生活照料中發(fā)展嬰兒的感知運動能力。0~1歲的嬰兒運動相對比較被動,主要還是依靠成人的照顧。成人可以通過喂奶、穿衣、洗澡、擁抱、按摩等方式變換嬰兒姿勢,活動其肢體,促進其肌肉發(fā)展。1歲以后,嬰幼兒動作能力迅速發(fā)展,基本上能夠獨立行走。成人可以鍛煉他們自己拿勺子吃飯、穿脫衣物、扣紐扣、自己洗手等精細動作能力?!鴭胗變鹤约合词郑ǘ┰谟螒蛑邪l(fā)展嬰幼兒的動作能力以游戲為基礎活動,可以促使嬰幼兒在認知、社會情感、交流和語言以及動作等方面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在游戲場上摔跤、跑步、大喊大叫都有助于嬰幼兒的動作發(fā)展。保教者需要根據嬰幼兒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設置游戲發(fā)展目標?!螒颉靶⌒N師”▲游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 程識圖與制圖-南京交院路橋與港航工32課件講解
-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原卷版)-A4
- 2023年工程塑料尼龍系列項目籌資方案
- 2023年街頭籃球項目籌資方案
- 2023年礦用防爆電器設備項目籌資方案
- 《工業(yè)機器人現場編程》課件-任務3.2.2-3.2.3創(chuàng)建涂膠機器人坐標系與工作站數據
- 《保險理念分享》課件
- 養(yǎng)老院老人臨終關懷服務制度
- 《電視的誕生與發(fā)展》課件
- 《RI骨關節(jié)應用》課件
- 土石方外運方案
- 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英語期末考試題(含答案和音頻)
- 2024年中考英語二輪復習學案連詞
- 肛腸科患者的疼痛管理策略與實踐經驗
- 風電項目投資計劃書
- 山東省醫(yī)療收費目錄
- 感恩祖國主題班會通用課件
- 栓釘焊接工藝高強螺栓施工工藝
- (完整版)醫(yī)療器械網絡交易服務第三方平臺質量管理文件
- 鐵總建設201857號 中國鐵路總公司 關于做好高速鐵路開通達標評定工作的通知
- 個人晉升現實表現材料范文四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