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中的情緒理論研究綜述_第1頁
決策中的情緒理論研究綜述_第2頁
決策中的情緒理論研究綜述_第3頁
決策中的情緒理論研究綜述_第4頁
決策中的情緒理論研究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決策中的情緒理論研究綜述

1情緒理論對決策的影響隨著決策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在社會決策、風險決策、經(jīng)濟決策、醫(yī)療決策、道德決策和人際關系決策等領域進行。研究者逐漸由將情緒視為決策的影響因素進化到將其視為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Sanfey,Loewenstein,McClure,&Cohen,2006),上述決策研究領域均日益重視情緒的作用。隨著情緒理論的不斷完善,相關決策研究的重心出現(xiàn)從內部體驗向社會功能的轉移;新興情緒理論為決策研究提供了新的情緒觀與視角,決策研究領域誕生了闡釋情緒在決策中作用機制的系列理論成果。2相關情緒理論的發(fā)展與對決策理論的影響2.1情緒行為的表現(xiàn)情緒的認知評估理論(CognitiveAppraisalTheoryofEmotion,CATE)主張:情緒是個體根據(jù)自身目標、價值等標準進行情境評估的結果,特定的認知評估激發(fā)特定的情緒。其引發(fā)了研究者對評估社會性和個體差異性的關注,如用互動式評估模型(InteractionalAppraisalModel)來解釋憤怒在不同情境中的社會功能(Kuppens&VanMechelen,2007)。還推動了對情緒性質的研究。如果評估傾向性來說明對情緒的意識程度決定行為的動機傾向性(強度)(Lerner&Tiedens,2006);及將情緒分為完整情緒(IntegralEmotion)和偶然情緒(IncidentalEmotion)(Han,Lerner,&Keltner,2007)。這從側面打破了效價觀的統(tǒng)治地位形成評估的難易程度反映了情緒與認知的加工深度差異,體現(xiàn)出知情間的特定作用關系。CATE為決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1)其理論框架被作為消費者決策研究的基礎,認知內容的變化成為了判定不同情緒的指標(Haithem,Jean-Charles,&Roy,2009);(2)其提出的評估特異性與情緒特異性啟發(fā)研究者劃分出四類具有獨立信號功能的情緒及決策的四種情緒-反應傾向(VanKleef,DeDeru,&Mantead,2010);(3)其對知情關系的關注激發(fā)了如風險感知與評估雙系統(tǒng)、EASI等決策模型以信息加工雙系統(tǒng)闡釋知情作用的理論建構;也啟發(fā)了神經(jīng)情感決策理論用不同腦區(qū)的協(xié)調活動來詮釋決策中的知情交互作用(Litt,Eliasmith,&Thagard,2008)。2.2理論觀點分布道德情緒指決定道德行為的自動化情緒(Greene&Haidt,2002);或指個體根據(jù)一定道德標準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及思想時產(chǎn)生的情緒體驗(周詳,楊治良,郝雁麗,2007)。通過分析道德情緒類型及產(chǎn)生情境,研究者得以深入了解其性質并,初步形成了道德情緒理論(MoralEmotionTheory)的框架;它是情緒評估理論的延伸,反映了知情關系的不確定性;但理論觀點較零散。如:Lutwak,Panish和Farrari(2003)基于“評估-行為傾向(動機)-社會功能”取向指出:個體面對自身品行缺點時羞恥,面對自身造成的不良后果內疚;Schmader和Lickel(2006)結合動機理論提出:個體難以區(qū)分自身錯誤引發(fā)的內疚與羞愧,面對他人錯誤時二者分別引發(fā)趨近與回避行為;Janoff-Bulman,Sheikh和Hepp(2009)提出:道德調節(jié)系統(tǒng)對積極結果的敏感性(趨近動機)建立了規(guī)范或道德(PrescriptiveMorality),對消極結果的敏感性(回避動機)建立了禁止性道德(ProscriptiveMorality);二者分別與羞恥與內疚相關(Sheikh&Janoff-Bulman,2010)。道德情緒理論體系雖不完善,但其發(fā)展推動了決策理論研究的進步,因為道德情緒是中某些決策策略和偏好的產(chǎn)生原因。研究者廣泛驗證了內疚、羞愧、尷尬、感恩等道德情緒在決策中的作用(DeSteno,Bartlett,Baumann,Williams,&Dickens,2010;Mancini&Gangemi,2003;Zeelenberg,Nelissen,Breugelmans,&Pieters,2008)。2.3情緒效價與動機動機情緒的動機維度模型(MotivationalDimensionalModelofAffect)主張:情緒動機能比其生理喚醒水平更好地預測行為,其維度、強度和方向分別影響認知加工與認知方式,其方向決定行為方向(Gable&Harmon-Jones,2010);其動機方向分為趨近與回避,前者形成良好感受(積極效價),組織對獎賞的趨近行為,后者形成不良感受(消極效價),組織對威脅或懲罰的規(guī)避行為。在目標計劃階段較高的準備水平(高動機)驅動認知廣泛地搜尋目標;而在目標已確定(低動機水平)的后目標階段窄化認知更有利于堅持實施計劃(Gable&Harmon-Jones,2011)。此外,該理論指出情緒效價與其動機方向密切相關,特定情緒與情境緊密聯(lián)系且具有一定的評估穩(wěn)定性,這與評估理論的成果吻合,如憤怒就是一種與趨近動機相關的穩(wěn)定情緒(Carver&Harmon-Jones,2009)。該模型體現(xiàn)了個體對復雜決策的適應性,有力推動了決策理論的進步:(1)其對情緒動機維度的重視啟發(fā)了AIM提出決策中具有動機驅動加工策略(Forgas,1995),激發(fā)EASI模型提出認識動機在決策中的作用(VanKleef,2009);(2)其強調情緒強度對內部認知加工的高級調節(jié)功能,加深了對知情交互作用的理解(鄒吉林,張小聰,張環(huán),于靚,周仁來,2011),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風險感知與評估雙系統(tǒng)、EASI模型闡釋決策中知情關系的理論基礎;(3)強調的情緒動機方向正是“戰(zhàn)斗或逃跑”的生物生存本能的延續(xù),提供了從進化視角看待情緒適應性功能的途徑,激發(fā)了EASI模型對決策中情緒人際效應和適應性在作用的理論建構。3決策領域主張“情感啟發(fā)與理性推理并存”新興情緒觀使研究者對決策機制的認識不斷深化。近20年來,倡導非理性加工功能獨立性的雙系統(tǒng)加工觀,因與決策領域主張“情感啟發(fā)與理性推斷并存”的取向吻合而受到?jīng)Q策研究者的青睞,后者甚至將情緒與情感稱為“情感理性”(AffectiveRationality)(Slovic,Finucane,Peters,&MacGregor,2007)。風險決策領域、人際博弈和社會性決策領域均出現(xiàn)了體現(xiàn)這一傾向的模型。3.1情緒浸漬與個人效應情緒浸潤模型(AffectInfusionModel,AIM)致力于解釋人際情境中的情緒作用,強調其個人效應與社會互動。情緒浸潤指帶有情緒負荷的信息被并入決策考慮,導致決策審議的出現(xiàn)甚至直接決定決策結果(Forgas,1995)。AIM以情緒浸潤程度為指標,旨在解釋情緒對決策的具體作用機制;基于雙過程理論區(qū)分出晶體知識提取、動機驅動加工、情感啟發(fā)式加工及實質性加工四種加工策略及過程(莊錦英,2006)。該模型主張:情緒浸潤程度低時,面對熟知決策的個體會從晶體知識中直接提取可用決策模式,受動機目標引導時則出現(xiàn)動機驅動加工以實現(xiàn)特定決策結果;情緒浸潤程度高時,易發(fā)生情感啟發(fā)式加工及實質性加工;該模型還討論了目標特征和情境特征對決策的影響。大量研究支持了AIM:積極情緒激發(fā)更多的合作性策略(Forgas,1998),促成人際決策者更多的自我信息暴露(Forgas,2011);消極情緒可提高記憶性能與動機,減少判斷失誤,引發(fā)更有效的人際策略(Forgas,2013)。積極心境能激發(fā)提議者提出公平要約;消極心境不但會提升應答著對不公平要約的拒絕率,還能通過提升個體對他人的懷疑傾向而影響人際決策(Forgas&East,2008;Forgas&Tan2013;Tan&Forgas,2010)。AIM模型強調情緒對認知的單向影響關系,是個人效應研究取向的突出代表;整合情緒概念使其能解釋不同效價的心境效應,帶有濃重的社會認知色彩。但有以下不足:(1)“情緒浸潤”僅體現(xiàn)了情緒的影響水平而未體現(xiàn)其豐富特性;(2)其動機性加工僅涵蓋了動機性壓力,忽視了情緒的動機特性(如強度與方向);(3)其驗證研究對消極情緒的誘發(fā)過于單調,僅限于悲傷心境。而大量研究表明,憤怒、內疚等各種消極情緒具有截然不同的特性(Zeelenberg,VanDijk,Manstead,&derPlight,1998);(4)盡管驗證研究涵蓋豐富的決策情境,但忽視了情緒的社會功能(如不同情緒表達在人際間的信號傳遞功能)。3.2相依賴為輔引導模型傳統(tǒng)的風險決策模型假定認知評估是基于可能性及對結果的期望程度(Loewenstein,Weber,Hsee,&Welch,2001)。而風險決策的情感啟發(fā)式(AffectHeuristic)(即“風險即感受”,RiskasFeelings)則在認可認知評估的同時下強調針對風險的情緒所激發(fā)的應答行為;集中于闡述知覺風險與知覺利益間的關系,及不同信息呈現(xiàn)框架所引發(fā)的情緒對此關系的影響(Finucane,Alhakami,Slovic,&Johnson,2000)。基于對將情緒反應視為非理性風險分析的傳統(tǒng)取向的批判,風險決策感知與評估雙系統(tǒng)模型主張:體驗系統(tǒng)與理性系統(tǒng)平行進行,互相依賴互為引導(Slovic,Finucane,Peter,&MacGregor,2004);風險即感受可能夸大結果,需采用“風險即分析”的方式處理結果的可能性。對風險的知覺與作用有兩種基本方式:風險即感受(指個體對危險的快速、本能和直覺反應)和風險即分析(指個體為了勝任風險控制,表現(xiàn)出邏輯性、理性和科學性的考慮)(Slovic,Peter,Finucane,&MacGregor,2005)。該模型強調風險即感受的情感啟發(fā)式作用,主張抑制理性系統(tǒng)加工的因素包括:(1)對概率的去敏感性。一旦事件或行為結果帶有強烈情緒(如癌癥),概率就變得無足輕重;(2)對數(shù)字的去敏感性。在面對生命威脅時保護傾向更強,數(shù)字同樣一文不值(Slovic&Peters,2006)。Slovic等還采用“運算能力”(Numeracy)的概念來解釋理解和運用數(shù)字概念進行基本數(shù)學運算、比較和理解比率概念的能力(Dickert,Kleber,Peters,&Slovic,2011)。大量研究支持該模型,如:情感啟發(fā)式導致個體對概率不敏感(Slovicetal.,2005);情緒管理動機能預測捐款決策,同情能預測捐款數(shù)額(Dickert,Sagara,&Slovic,2011);運算能力能調控個體對風險的情緒化程度,高能力者更能擺脫框架效應,更少因情緒抑制理性加工(Peters,Hart,&Fraenkel,2011);關于危機的消極情緒能預測風險認知的提高(Burns,Peters,&Slovic,2012)。該模型充分強調了情緒在風險決策中的重要作用,拓寬了以理性為中心的決策研究視野。如其中的預期情緒具有動機上的趨避性,體現(xiàn)了人類面對危險時保護生命的本能取向。但有以下不足:(1)缺乏對認知系統(tǒng)加工方式的描述,對早前理性決策理論的整合不足。(2)情緒界定方面,單純具有效價并反映行為傾向的“預期情緒”與動機間的關系顯得過于模糊。(3)未闡明體驗系統(tǒng)與理性系統(tǒng)的相互引導關系,更未深入探討二者如何互相引導從而更好地行使決策功能。3.3情緒效應模型VanKleef,DeDeru和Manstead(2004)基于對談判者情緒表達如何影響對手的探索提出了情緒的“人際效應”;強調人際決策中情緒的信號功能,將情緒的意義從單純的個人體驗上解放出來,打破了情緒“個人效應”的壟斷狀況。其后VanKleef(2009)構建了情緒即社會信息模型(EmotionasSocialInformationModel,EASI)。該模型采取雙系統(tǒng)信息加工模式構建,強調情緒表達信息的社會性;主張存在情感反應和推斷加工兩種情緒表達信息加工方式。前者直接而迅速,情緒表達通過激發(fā)觀察者的相同情緒狀態(tài)產(chǎn)生情緒的個人效應來影響觀察者的決策,具體機制可能與情緒渲染、具身情緒理解及鏡像神經(jīng)元有關;后者將他人的情緒表達視為信息輸入,通過評估獲取信息而產(chǎn)生情緒的人際效應來影響個人決策(VanKleefetal.,2010)。該雙系統(tǒng)具有平行加工的性質,認識動機水平和社會相關因素的影響會使兩種加工強度出現(xiàn)偏移,保證在特定情境中特定加工占優(yōu)勢:高水平認識動機激發(fā)更多推斷加工(VanKleef,2009);合作關系激發(fā)更多情感反應以維系合作,競爭關系激發(fā)更多推斷加工以保證利益最大化。兩種加工方式不存在絕對矛盾,加工結果可預測共同行為或相反行為,尤其相對的強度差異會導致某種情緒信息加工占優(yōu)勢地位(VanKleef,2009)。此外,該模型全面闡述了情緒的人際效應在決策中的作用,包括情緒表達的具體性、指向性及具身性反饋(Hawk,Fischer,&VanKleef,2011)等的影響。大量研究支持EASI,如:談判研究證明行為定向條件下的憤怒比快樂的策略價值更高,能使對手讓步更多(Steineletal.,2008);領導者研究證明低認識動機者通過情感反應獲取領導者的情緒信號,而高認識動機者通過推斷加工獲取該信號(VanKleefetal.,2009);議價博弈研究證明情緒與拒絕行為具有等價性(Xiao&Houser,2005),獨裁者會為了避免對方的消極情緒表達而公平分配(Xiao&Houser,2009)。EASI模型開創(chuàng)了人際效應的新視角,提出闡釋他人因情緒而影響決策的信息加工過程的心理機制假說;突破了以往雙系統(tǒng)理論過于注重兩種加工的異同而忽視行為結果的弱點;延伸了更具生態(tài)效用的情緒觀,更好地解釋了不同情緒信號在各種復雜社會決策情境中的不同策略意義,具有較大研究和應用價值。但有以下不足:(1)未能厘清人際效應與個人效應的界限;(2)缺乏對兩種加工方式具體機制與特性的深入分析;(3)過于強調即時情緒的作用,忽視了信息接收個體既有情緒的影響;(4)未闡明情緒體驗與情緒表達的關系,而二者的分離正是讓他人接受錯誤信息的基礎;(5)驗證研究主要聚焦于談判和領導者任務,未涵蓋決策中豐富的人際互動主題。3.4kras框架中優(yōu)化的積極和消極結果的編碼機制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將決策中情緒作用機制的神經(jīng)生理研究推向了高潮,最新的決策神經(jīng)機制模型當數(shù)Litt,Eliasmith和Thagard(2008)建構的神經(jīng)情感決策理論(NeuralAffectiveDecisionTheory,NADT)。其主張決策與評估都是情緒性過程,深入闡釋了決策中情感、先前預期與反事實比較間交互作用的神經(jīng)生理基礎。核心內容如圖1所示個體對決策環(huán)境的解釋導致了對問題的認知性與情緒性整體表征;選項、結果和目標進行編碼的表征均包含不可消除的情緒性內容。當問題呈現(xiàn)及其環(huán)境轉化為內在的認知-情緒性表征就會產(chǎn)生框架效應,不同的表征激發(fā)不同的神經(jīng)情緒性評估。NADT對情緒作用機制和決策神經(jīng)生理基礎的解釋體現(xiàn)為四大原理:(1)情感/情緒,決策是認知—情感過程,對潛在行動的情緒性評估是關鍵;(2)大腦,決策是由多個腦區(qū)(包括部分前額葉皮層和主要的皮層下系統(tǒng))間的協(xié)調動態(tài)交互所驅動的神經(jīng)過程;(3)評估,腦區(qū)的相互作用使個體形成偏好,多巴胺和5-羥色胺(5-HT)分別促成了對積極和消極結果的不同編碼機制;(4)框架,判斷和決策的變化取決于信息呈現(xiàn)的背景與方式如何啟動不同的神經(jīng)激活模式(Littetal.,2008)。Litt等(2008)建構了解釋此理論的神經(jīng)計算模型(AffectiveNeuroscienceofDecisionthroughReward-basedEvaluationofAlternatives,ANDREA),以模擬上述表征如何通過杏仁核與腦干中縫背側的其它六個腦區(qū)的協(xié)調活動及多巴胺、5-HT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對積極和消極結果的不對稱評估的(腦區(qū)的基本連通性框架如圖2所示)。眾多研究支持了上述理論與模型,如:決策中的情緒調節(jié)與前額皮層有關(Mitchell,2011;Rolls,2007);多巴胺和5-HT均通過情緒對決策發(fā)揮重要2006);決策者對不公平分配的情緒調節(jié)與腹正作用(Homberg,2012;Rogers,2010);多巴胺神經(jīng)中前額皮質有關(Koeinigs&Tranel,2007),恐元會參與估算預期和實際的獎勵性結果之間的差異懼與杏仁核和中腦有關(Baumgartner,Heinrichs,(Knutson,Taylor,Kaufman,Peterson,&Glover,2005;Vonlanthen,Fischbacher,&Fehr,2008);決策者的后Schultz,2000;Suri,2002);5-HT水平降低會提高悔與前額皮層和杏仁核的活動直接相關(Coricelli,對不公平要約的拒絕率(Crockett,Clark,Lieberman,Dolan,&Sirigu,2007);風險決策的損失厭惡與Tabibnia,&Robbins,2010);促進有條件合作的積極腹側紋狀體和前額葉皮層有關,對收益的興奮與情緒與右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直接相關(Suzuki,Niki,中腦多巴胺區(qū)相關(Tom,Fox,Trpel,&Poldrack,Fujisaki,&Akiyama,2011);發(fā)源于前扣帶回區(qū)的內側額葉負波反映了正性情緒更有利于覺知決策情境(王益文等,2011)。圖2中虛線箭頭代表外部輸入,5-HT指中縫背核血清胺神經(jīng)元,ACC指前扣帶皮層,AMYG指杏仁核,DA指中腦多巴胺神經(jīng)元,DLPFC指背外側前額葉皮層,OFC指眼窩前額皮質,VS指腹側紋狀體。從對決策中情緒作用神經(jīng)生理機制的解釋力度來看,NADT是迄今最完整的綜合性理論,其為決策研究所探究的情緒、先前預期與反事實比較間的交互作用提供了神經(jīng)基礎解釋;強調情緒是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具備認知性和生理性特征。而ANDRE同類模型具有更大的解釋范圍與力度,為其所模擬的現(xiàn)象提供了全面的簡化圖形;這種建構比在行為研究中簡單鑒別所激活腦區(qū)能得到豐富的信息,為探究心理行為現(xiàn)象提供了現(xiàn)實的神經(jīng)計算機制。4慶祝活動和啟蒙4.1情緒作用機制決策研究領域生態(tài)化取向的出現(xiàn)使情緒的社會功能和適應意義受到青睞;強調情緒的主導作用、降低認知在決策中的地位已成為理論研究的發(fā)展趨勢(Wang,2006)。未來理論研究尚需做如下努力:首先,加強相關情緒理論在各類決策情境中的驗證研究。新興情緒理論為決策理論研究帶來的朝氣和新視角極大地推動了研究者對情緒的重視。但激發(fā)這些決策理論成果的情緒觀尚未普及,未能與各類決策研究進一步融合。如道德情緒理論尚未完全成就體系,且屬于完整情緒的道德情緒具有較強的情境性,情緒啟發(fā)相對困難,因此該理論在社會決策研究領域,的驗證研究存在盲區(qū);EASI模型的驗證與支持研究也僅集中于社會性決策領域。為擴大上述模型的適用性和解釋力度,或發(fā)展出更完善的綜合性理論,未來研究需要不斷深入分析情緒性質,加強相關情緒理論在各類決策中的驗證研究,以便更深入地發(fā)掘決策中情緒的作用機制。第二,站在情緒具身的角度進一步思考與闡釋情緒在各類決策中的作用機制。情緒具身觀的出現(xiàn)打破了評估理論的壟斷,其強調情緒對身體及其經(jīng)驗的回歸(葉浩生,2010);情緒信息加工過程具有具身性,情緒信息同時包含對自身的和對他人的情緒,在身體反應的層面上達到統(tǒng)一(劉亞,王振宏,孔風,2011)。大量研究證明這些涉及他人情緒的具身效應也具有社會性(Horstmann&Ansorge,2011)。即具身為重要的認知和社會功能(再認、記憶、同情、理解)提供了支持,身體狀態(tài)與認知、態(tài)度、社會知覺、情緒具有互為因果的動態(tài)關系(伍秋萍,馮聰,陳斌斌,2011),這充分體現(xiàn)了知情在身體上的統(tǒng)一。情緒具身觀巧妙地從身體機制上對情緒的個人效應與人際效應進行了整合,以情緒具身為切入點考察決策中的情緒作用機制理應成為未來理論研究的方向。第三,基于知情交互作用的視角展開深入探索,更廣泛地兼顧知情特性來整合理論體系。雖然決策研究領域已認同情緒系統(tǒng)獨立于認知系統(tǒng)且以特定模式與其交互作用、共同決定決策,但決策畢竟具有類型復雜、情境多元的特點,除NADT之外,上述新興決策模型對知情交互作用的闡釋深淺不一。其對決策中情緒作用機制的闡述是分別針對不同類型的決策而言,驗證研究也分散于不同領域,對知情關系的闡述更具領域特殊性。未來理論研究應更兼顧知情的特性,厘清跨越?jīng)Q策類型與情境的知情關系,綜合已有領域性模型的優(yōu)點來整合理論體系。第四,神經(jīng)生理機制理論研究方面應重視對不同性質情緒及其決策作用機制的詮釋。除了按效價劃分情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