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第14課時 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1頁
2024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第14課時 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2頁
2024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第14課時 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3頁
2024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第14課時 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4頁
2024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第14課時 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講地球的圈層結構第14課時地球的圈層結構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劃分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2)兩類地震波類型傳播速度能通過的介質共性A表示橫波較慢固體傳播速度都隨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B表示縱波較快固體、液體和氣體(3)兩個不連續(xù)界面①C界面——莫霍界面,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橫波完全消失,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4)三大圈層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圖中范圍C界面以上部分C、D兩界面之間的部分D界面以下部分,內部分為E外核和F內核(5)巖石圈的構成: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兩部分。2.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1)A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2)B大氣圈: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3)C水圈:是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及特征依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地球固體表面以下可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具體分析如下所示:圈層名稱不連續(xù)面厚度(km)地震波的速度變化特點地殼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2900縱波和橫波速度明顯加快縱波速度突然下降,橫波消失①固體外殼;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地幔上地幔下地幔①固態(tài),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物質處于熔融狀態(tài);②溫度、壓力、密度增大地核外核呈熔融狀態(tài)內核固態(tài),壓力、密度很大角度1地球內部圈層分析1.(經典真題)下圖為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和地球內部結構(①~④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①~④表示的地球內部圈層,對應正確的是()A.①—地殼 B.②—巖石圈C.③—地幔 D.④—軟流層答案A解析根據示意圖可判斷,①為地殼,②為地幔,③為外核,④為內核。巖石圈的范圍是軟流層之上的部分,即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軟流層位于上地幔,距地表大約80~400千米深處。(2)下列對地球內部各圈層特點的描述,正確的是()A.①—橫波傳播速度最大B.②—內部物質組成均勻C.③—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D.④—由硅酸鹽礦物組成答案C解析根據圖中信息,橫波從上到下傳播過程中速度在增加,在到達古登堡面時消失,因此在①層時不是速度最大;②層地震波從上到下速度在變化,說明內部物質組成不均勻;橫波傳到③層時消失,說明該層是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④是由高溫的鐵和鎳組成的。角度2地球外部圈層結構2.下圖為地球部分圈層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下列關于圖中各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A.水圈主體是河流B.生物圈位于水圈與巖石圈之間C.大氣圈內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增D.巖石圈由上地幔頂部和地殼構成答案D解析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故A錯誤。生物圈占有巖石圈的上部、水圈的全部和大氣圈的底部,故B錯誤。大氣垂直分層包括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其中對流層的特點是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層的特點為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層大氣則隨高度增加溫度先降低后增加,故C錯誤。巖石圈由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和地殼構成,故D正確。(2)關于圖中四大圈層及其之間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①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與四大圈層密切相關②各圈層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能③圈層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④圈層之間存在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與四大圈層密切相關,故①正確。地球外部各圈層物質運動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能,內部圈層物質運動的能量則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故②錯誤。四大圈層是一個有機整體,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故③正確。四大圈層之間存在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故④正確。答案為C。課時作業(yè)2021年5月22日2時4分在青海果洛州瑪多縣(34.59°N,98.34°E)發(fā)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簡圖。據此完成1~2題。1.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圖中的()A.甲層 B.乙層 C.丙層 D.丁層答案A解析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地殼較厚,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且該地地處青藏高原,地殼會更厚,圖中甲是地殼,故選A。2.地球的內部圈層中()A.地殼與地幔構成巖石圈B.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C.地殼厚度最薄,地幔厚度最大D.地核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答案B解析地殼與上地幔頂部構成巖石圈,A錯誤。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B正確。地殼的厚度最薄,地核的厚度最大,C錯誤。地核包括外核和內核,外核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內核為固態(tài),D錯誤。(2023·江西省南昌市模擬)下圖是珠穆朗瑪峰形成示意圖。研究表明,內力作用是影響珠穆朗瑪峰的主導作用,而且這一態(tài)勢還將持續(xù)很長時間。據此完成3~5題。3.青藏高原深層的甲處是地球內部結構中的()A.地殼 B.地幔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答案B解析由圖示信息可知,甲處位于巖石圈的底部,而巖石圈是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由此可知,A錯誤、B正確。莫霍界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C錯誤。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D錯誤。4.地質探測發(fā)現(xiàn)圖中乙處巖石非常致密堅硬,是因為乙處()A.溫度高 B.壓強大C.地層穩(wěn)定 D.地層活躍答案B解析由圖中信息可知,乙處位于板塊的消亡邊界,巖石非常致密堅硬是由于板塊之間受到擠壓,壓強大,與溫度無關,A錯誤、B正確。板塊交界處,地層活躍,但與題干不符,C、D錯誤。5.外力作用造成珠穆朗瑪峰海拔()A.下降加快 B.下降減慢C.上升加快 D.上升減慢答案D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珠穆朗瑪峰位于板塊交界處,板塊碰撞擠壓使其高度不斷上升,而外力作用中的風化、侵蝕作用將高山削低,會使珠穆朗瑪峰海拔上升減慢,故選D。(2023·湖北武漢市期末)2020年3月25日10時49分(北京時間)在千島群島發(fā)生7.5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圖1為震中位置(圖中甲)示意圖,圖2是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示意圖。據此完成6~8題。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內部圈層的()A.地殼 B.地幔 C.內核 D.外核答案B解析根據題意,地震發(fā)生在千島群島,該地以海洋為主,且震源深度為30千米,而地殼厚度平均為17千米,海洋地殼厚度比較薄,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幔,B項正確。7.地震發(fā)生后,正在千島群島附近海域航行的輪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動是()A.先水平晃動,后上下顛簸B.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C.有水平晃動,無上下顛簸D.有上下顛簸,無水平晃動答案D解析位于千島群島附近海域航行的輪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動應該是上下顛簸,無水平晃動。因為地震波的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且傳播速度快,會最先傳播到地面,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無法通過液體傳播,所以船無水平晃動,D項正確。8.形成船上這種震動特點的原因是()A.橫波可以通過液體傳播,縱波不能通過液體傳播B.橫波可以通過氣體傳播,縱波不能通過氣體傳播C.縱波可以通過固體傳播,橫波不能通過固體傳播D.縱波可以通過液體傳播,橫波不能通過液體傳播答案D解析由上題解析可知,D項正確。(2023·江蘇省連云港市模擬)楓樹灣距離丹東120多千米,森林覆蓋率達97%,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秋季,其獨特的楓葉景觀,燦爛似錦,形成亮麗的風景線。據此完成9~10題。9.楓樹灣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得益于()A.巖石圈 B.大氣圈C.水圈 D.生物圈答案D

解析楓樹灣森林覆蓋率達97%,森林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故楓樹灣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得益于森林覆蓋率高,森林屬于生物圈,故選D。10.該景觀說明()A.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B.地球各圈層都是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且都相互滲透C.地球各圈層獨立發(fā)展變化,不受人類活動影響D.各圈層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