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附性的哲學意蘊_第1頁
隨附性的哲學意蘊_第2頁
隨附性的哲學意蘊_第3頁
隨附性的哲學意蘊_第4頁
隨附性的哲學意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隨附性的哲學意蘊

“超級抑郁”的概念與心臟疾病密切相關。心-身問題涉及心智與身體的關系,具體說,心智是否依賴身體或身體是否決定心智?我們知道,因果關系是一種依賴關系或決定關系,心-身關系屬于因果關系嗎?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心-身關系并不是一般的因果關系,因為心智不完全服從物理的因果規(guī)律,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或非決定性,如通常所說的意志自由。戴維森(D.Davidson)首先把心理對于物理的這種既依賴又獨立的關系叫做“隨附性”,金在權(JaegwonKim)對這個概念做了詳盡的分析,揭示隨附性的邏輯結構,進而區(qū)分了“弱隨附性”、“強隨附性”和“全總隨附性”(globalsupervenience)。我們首先對這些概念給以介紹和澄清,然后揭示其哲學意蘊。一弱隨附性的定義這里所說的三種隨附性包括:弱隨附性、強隨附性和全總隨附性,其內容分別如下。A弱隨附于B,當且僅當:必然地,對于任何x和y,x和y在B類的所有性質上都是共同的,那么,x和y在A類的所有性質上也是共同的。——那就是說,相對于B的不可分辨性蘊涵相對于A的不可分辨性。158我們稱A為“隨附族”,B為“隨附基礎族”;相應地,稱A類的性質為“隨附性質”,B類的性質為“基礎性質”。例如,A類只包括一對互為相反的性質即“是善良的”(K)和“是不善良的”(┐K),B類包括三對互為相反的性質即:“是勇敢的”(C)和“是不勇敢的”(┐C)、“是誠實的”(V)和“是不誠實的”(┐V)、“是仁慈的”(H)和“是不仁慈的”(┐H)。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A弱隨附于B,意味著,如果兩個人在B類的所有性質上是相同的,如二者都是誠實的和仁慈的但是不勇敢的,那么,他們二人在A類的性質上也是相同的,即,要么都是善良的,要么都是不善良的。換言之,如果他們在A類的性質上不盡相同,即其中一個善良而另一個不善良,那么他們至少在B類的一個性質上是不相同的。為討論方便,現(xiàn)引入“B-極大性質”(B-maximalproperties)這個術語。顧名思義,B-極大性質包含了B類每一對互為相反的性質中的一個(當然不可能把兩個互為相反性質都包含進去)。在上面的例子中,B-極大性質共有8個,即:C∧V∧H,C∧V∧┐H,C∧┐V∧H,……┐C∧┐V∧┐H。這樣,說x和y在B類的性質上是不可分辨的,就是說,x和y具有相同的B-極大性質?,F(xiàn)令Bi代表某個B-極大性質,其下標i可以是1至8中的任何一個數(shù)(因為在這個例子中共有8個B-極大性質)。又令A*代表A類的某一個性質,即代表K或者代表┐K。于是,“弱隨附性”又可定義為如下公式:(1)(?x)意為,對于所有個體x而言,如果x具有某一B-極大性質Bi,那么x具有某一A類性質A*。這也就是說,如果x的B類性質不變,那么x的A類性質也不變。請注意,這并不意味著,如果x的B類性質變化,那么x的A類性質也變化。現(xiàn)令B#代表某一B-極大性質的析取,其中每一個析取支Bj對應于同一個A類性質A*,即B#的每一個析取支都使公式(?x)為真;并且所有使此公式為真的B-極大性質都屬于B#的析取支Bj。那么,由此可以邏輯地得出:(2)(?x)公式(2)與公式(1)之間最大的不同是由單向蘊涵改為雙向蘊涵,斷定雙蘊涵兩邊的性質B#和A*是共外延的,這便為隨附性質的可還原性奠定了邏輯基礎。公式(1)是弱隨附性的定義公式,公式(2)是弱隨附性共外延公式。不過,金在權強調,公式(1)和公式(2)只是適合于某一個可能世界,而不能擴展到所有可能世界,既然公式中沒有包含必然算子。為此,需要引入一個更強的隨附性概念。在討論強隨附性之前,筆者想對金在權的公式(1)和(2)提出改進的建議,使之更加符合他的本意。改進后的公式是:(1′)(?x)(2′)(?x)公式(1′)和(2′)同公式(1)和(2)相比,其修改之處僅僅是在全稱量詞之后增加一個必然模態(tài)算子“□”。這是因為,金在權給出的關于弱隨附性的自然語言定義中含有“必然地”,而且在關于強隨附性的自然語言定義中保留這一“必然地”的同時又增加一個“必然地”。這里的“□”就是代表弱隨附性定義中的“必然地”。把□放在全稱量詞(?x)之后,正是為了表明此公式的個體域僅僅涉及某一個世界如現(xiàn)實世界。強隨附性就是對弱隨附性的必然化,金在權給出的強隨附性的公式是:170(3)□(?x)(4)□(?x)公式(3)和(4)分別是強隨附性的定義公式和共外延公式,對應于弱隨附性公式(1)和(2)。剛才談到,金在權給出的這些表達式有所欠缺,沒有充分反映隨附性的必然性。為此,筆者建議將強隨附性的公式修改為:(3′)□(?x)(4′)□(?x)公式(3′)和(4′)是對公式(1′)和(2′)的必然化,這些修改對以后的討論是很重要的。金在權在同一篇文章中還討論了第三種隨附性即全總隨附性,全總隨附性是從世界總體的角度看待性質之間的隨附性的。“全總隨附性”的定義是:A全總隨附于B,當且僅當,對于B是不可分辨(簡稱“B-不可分辨”)的諸世界對于A也是不可分辨的。168或者說,如果B性質在諸多世界中的整體分布上是相同的,那么A性質在這些世界中的整體分布也是相同的。給出這個定義之后,金在權便著手證明全總隨附性與強隨附性之間的等價性。然而,三年后他便在其他學者的批評下認識到,這個觀點不成立,二者之間的關系應是:強隨附性蘊涵全總隨附性,但全總隨附性并不蘊涵強隨附性。這就是說,全總隨附性弱于強隨附性。至于弱隨附性與全總隨附性的關系,金在權證明全總隨附性并不蘊涵弱隨附性,而后未加證明地宣稱:“既然弱隨附性并不蘊涵全總隨附性,那么,這兩種關系是相互獨立的?!?19在金在權看來,弱隨附性不可能蘊涵全總隨附性,即不可能比全總隨附性更弱,至多是彼此獨立的。然而,筆者根據(jù)修改后的弱隨附性公式(1′)得出的結論是:全總隨附性是最弱的。這便涉及“隨附性”的意義底線。二隨附性的跨世界定義在上述對全總隨附性作出修正的同一篇文章中,金在權對強隨附性給出另一種表述,這一表述是由麥克勞克林(BrianMcLaughlin)首先提出的。具體如下:A強隨附于B,當且僅當:對于任何世界wj和wk和任何對象x和y,如果x在wj具有y在wk所具有的相同的B-性質,那么,x在wj具有y在wk所具有的相同的A-性質。317將這個定義同前面關于弱隨附性的第一個定義相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種隨附性的區(qū)別所在:弱隨附性談的是一個世界之內的關系,而強隨附性談的是跨世界的關系。對強隨附性可以更為簡捷地表述為:A強隨附于B,當且僅當,相對于B的跨世界(cross-world)的不可分辨性蘊涵相對于A的跨世界的不可分辨性。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個關于強隨附性的定義有所遺漏,即遺漏了一個“必然地”。金在權關于強隨附性的第一個自然語言表述中包含兩個“必然地”,而這個定義只包含由“跨世界”所表達的一種必然性。此外,金在權在這篇文章中把弱隨附性僅僅看做關于一個世界的關系,這也是有所遺漏的,遺漏了他關于弱隨附性的自然語言定義中的“必然地”所表達的跨世界關系。這兩個遺漏關系重大,致使金在權對弱、強隨附性同全總隨附性之間關系的分析和論證有所不當。不過,關于隨附性的必然性問題我們將放在后面討論,現(xiàn)在我們所要做的是從隨附性的跨世界定義來討論隨附性的意義底線。按照剛才給出的強隨附性定義,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沒有一個x和y使得它們在wj和wk具有相同的B性質,那么,“A強隨附于B”總是成立的。類似的結論也可從弱隨附性的定義得出。顯然,這種意義的隨附性是無謂的甚至是荒唐的。為避免這種隨附性,筆者的建議是規(guī)定論域。模態(tài)邏輯對論域的一般要求是:論域是一個非空世界集和一個非空個體域。在此基礎上我們把論域分為兩類,一類是多世界論域,另一類是單世界論域。對于多世界論域的特殊要求是:對于強隨附性和弱隨附性而言,至少有兩個世界wj和wk使得,wj中至少有一個體x并且wk至少有一個體y,它們具有相同的基礎性質。如果所談諸多世界和個體不滿足這一條件,談論強或弱隨附性是無意義的。這樣,上面提到的那種隨附性便被排除了;因為相對于我們所規(guī)定的論域,上面那種隨附性不在論域之內,因而是無意義的。這一論域規(guī)定就是我們關于強和弱隨附性相對于多世界論域的意義底線。然而,這種限制論域的方法還不能保證全總隨附性具有意義,全總隨附性要求被比較的兩個世界wj和wk的基礎性質B在總體分布上是相同的,否則談論全總隨附性就是無意義的。在滿足這一要求的情況下,如果隨附性質A在wj和wk的總體分布也是相同的,那么,“A全總隨附于B”是真的;反之是假的。為在多世界論域中避免無意義的全總隨附性,對其論域的特殊規(guī)定是:至少有世界wj和wk使得,基礎性質B對它們的總體分布是相同的。根據(jù)這個規(guī)定,對于在其基礎性質的總體分布上不相同的兩個世界,談論全總隨附性是無意義的。這一論域規(guī)定就是我們關于全總隨附性相對于多世界論域的意義底線。接下來討論單世界論域。單世界論域不涉及不同世界之間的橫向比較,只涉及一個世界在時間進程中的縱向比較,也就是說,關于隨附性的討論不是著眼于不同世界的可辨別性,而是著眼于一個世界的變化性。這樣,全總隨附性命題斷言:如果一個世界的基礎性質B不變,那么它的隨附性質A也不變。相對于單世界論域,弱隨附性和強隨附性將合二為一,因為此時所面對的個體域是同一個,不妨將它們統(tǒng)稱為“強-弱隨附性”。強-弱隨附性斷定這個單一世界中的任何兩個具有相同基礎性質B的個體x和y具有相同的隨附性質A。為使這一斷定有意義,必須規(guī)定該世界中至少有兩個個體具有相同的基礎性質。這就是強-弱隨附性相對于單世界論域的意義底線。請注意,這一意義底線不適用于全總隨附性,因為全總隨附性的著眼點是這個世界中的性質的總體分布,即使任何兩個個體的基礎性質B都不相同也不會使全總隨附性失去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基礎性質B在這個世界中的整體分布不變,如果其隨附性質A的分布也不變,那么全總隨附性對這個世界是成立的;否則不成立。這意味著,相對于單世界論域,強-弱隨附性的意義底線比全總隨附性更為嚴格一些;在違反強-弱隨附性的意義底線的情況下,全總隨附性仍然可能是真的。另一方面,在強-弱隨附性有意義的情況下,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當強-弱隨附性為真時,即那些具有相同基礎性質的個體具有相同的隨附性質,全總隨附性一定為真;反之未必,因為即使有些具有相同基礎性質的個體卻具有不同的隨附性質,只要其基礎性質不變其隨附性質也不變,在這種情況下,全總隨附性為真而強-弱隨附性為假。這表明,強-弱隨附性蘊涵全總隨附性而全總隨附性并不蘊涵強-弱隨附性,進而表明,全總隨附性弱于強-弱隨附性。類似的論證也適合多世界論域,只要這個論域同時滿足全總隨附性和強-弱隨附性的意義底線。這樣,我們便得出不同于金在權的結論。金在權先是把弱隨附性看做最弱的,后又把弱隨附性和全總隨附性看做是相互獨立的。強-弱隨附性相對于單世界論域的意義底線要求這個世界中至少有兩個個體?,F(xiàn)在我們考慮只有一個個體的單世界論域,這個論域也就是模態(tài)邏輯的最小論域。相對于最小論域,一個世界就是一個個體,不存在一個世界的整體與其部分的區(qū)別,相應地,也不存在整體性質與局部性質的區(qū)別,這使得全總隨附性失去意義。于是,我們規(guī)定,單世界論域中至少包含兩個個體。這就是全總隨附性相對于單世界論域的意義底線;由于全總隨附性是最弱的,所以這個規(guī)定也被所有隨附性相對于單世界論域的意義底線所包含。總之,隨附性的論域包括多世界論域和單世界論域;隨附性的單世界論域大于模態(tài)邏輯的最小論域,模態(tài)邏輯的最小論域大于空論域。需要指出,模態(tài)邏輯中的“世界”是廣義的,一個事件甚至一個個體也可看做一個世界。單世界論域的意義底線對于一個事件或一個個體來說,就是要求它必須是有結構的,至少包含兩個要素,而不能只是一個無結構的“標記”(token)。三弱隨附性的對象如果我們認定,強隨附性強于弱隨附性,此時的語境是多世界論域,并且各個世界的個體域是不相等的。在這種情況下,全總隨附性沒有意義因而不具可比性。這是因為全總隨附性的意義底線要求各個世界在其基礎性質的總體分布上必須是相同的,而兩個個體域不同的世界其基礎性質的分布肯定是不同。讓全總隨附性具有意義的典型語境是單世界論域。相對于單世界論域,全總隨附性是這個世界的整體性質與其部分性質之間的關系,即:整體性質隨附于部分性質;這里的整體性質就是隨附性質A,部分性質就是基礎性質B。顯然,全總隨附性不具有可還原性,因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這是全總隨附性不同于強-弱隨附性的特征之一。在單論域的語境中,弱隨附性和強隨附性合二為一,這表明,單世界論域并不是它們的典型語境。弱、強隨附性的典型語境是多世界論域,而多世界論域涉及世界的類型??梢哉f,弱、強隨附性是關于一類世界的隨附性質和基礎性質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關于一個世界的整體性質與部分性質之間的關系。后面將表明,這兩種關系分別是文獻中常常提到的“層次關系”(layeredrelation)和“整-部關系”(mererologicalrelation)。討論弱隨附性時我們的對象始終是各個世界wi的個體域與現(xiàn)實世界w0的個體域的交集即D(w0)∩D(wi)。這是對論域的一種限定,即把論域跨世界地限定為現(xiàn)實世界的論域。1在這個意義上,弱隨附性以某種方式涉及類型比較,即以現(xiàn)實世界的個體域為標準而確定一類世界;確切地說,是以現(xiàn)實世界個體域的子集為論域來確定一類世界。在這里有必要區(qū)分“論域”和“個體域”。一個世界的個體域是它本來具有的,而一個世界的論域是人為確定的。在一般場合中論域和個體域是相同的,但當我們在對具有不同個體域的各個世界進行某種比較的時候,個體域和論域就未必相等了。如,弱隨附性的論域是現(xiàn)實世界與另一世界的個體域的交集,而不是各個世界的個體域。在這種情況下,論域具有人為特征。我們不妨把弱隨附性所涉及的類型比較看做人為類型的比較,它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有限的。與之不同,強隨附性直接談論每一個世界的個體域,其論域和個體域是相同的,不受現(xiàn)實世界個體域的限制。以這樣的方式把各個世界歸為一類而加以比較,不妨稱之為自然類型的比較,因而具有更高程度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前邊已經(jīng)證明了全總隨附性弱于強-弱隨附性,現(xiàn)在我們舉例加以說明。當金在權發(fā)現(xiàn)全總隨附性并不比弱隨附性更強的時候,頗感困惑地設想了一種情況:320有一個動物a在生理或物理方面與我完全一樣,但他卻與我有很大的心理差別,甚至根本沒有心理活動。如果這種情況也可以同全總隨附性相容,那全總隨附性還有什么意義呢?對此我們現(xiàn)在可以這樣來回答:從全總隨附性的觀點看,沒有必要在兩個動物之間進行比較,而只需要考察動物a是否滿足全總隨附性的要求,即把動物a當做一個有結構的單一世界:當a的物理性質沒有任何變化的時候,a的心理性質是否也沒有發(fā)生變化?若是,則對a而言,心理性質全總隨附于物理性質;若不是,這種心-身隨附性不存在。也許經(jīng)過考察發(fā)現(xiàn)心-身全總隨附性確實不存在于a身上,但這一事實不妨礙心-身全總隨附性存在于我的身上,因為我是另一個單一世界。當然,如果心-身隨附性只存在于我身上,而不存在其他人身上,這種心-身隨附性是很弱的,但它畢竟是存在的。我們還可以沿著這一思路繼續(xù)思考。如果心-身隨附性不僅存在于我身上,而且存在于a身上。這時,我會猜測心-身隨附性具有某種普遍性,這種普遍性將使我和a在任何一個可能世界中仍然具有心-身隨附性,盡管那些可能世界還有其他人并且那些人未必具有心-身隨附性。這就是弱隨附性,它的必然性在于既定個體的跨世界的普遍性?,F(xiàn)假定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的所有人都具有心-身隨附性,這時我們自然會猜想甚至相信,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所有人都具有心-身隨附性,盡管在那些不同的世界中可能存在不同于地球人的外星人。這種無條件的普遍性就是強隨附性所包含的必然性,它涉及多個具有不同個體域的可能世界。四金在權的觀點前一節(jié)談到,全總隨附性的典型語境是單世界論域,弱、強隨附性的典型語境是多世界論域;前者涉及一個世界的整體性質與部分性質之間的關系,后者涉及一類世界的隨附性質與基礎性質之間的關系即一種層次關系。因此,在筆者看來,文獻中常提的“整-部隨附性”(mereologicalsupervenience)和“層次隨附性”(layeredsupervenience)分別是全總隨附性和強-弱隨附性,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金在權注意到整-部隨附性和層次隨附性,并將它們同“宏-微隨附性”(macro-microsupervenience)聯(lián)系在一起。所謂宏-微隨附性就是宏觀性質對微觀性質的隨附性。金在權這樣談道:“不足為怪,當隨附性論題用于層次模型(layeredmodel)時便轉化為整-部隨附性(mereologicalsupervenience),即這樣一個信條:整體的性質被那些使部分特征化的性質和關系固定下來。宏-微隨附性的一個普遍斷言此時便成為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信條即:世界之所以以某種方式存在,因為微觀世界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的。”18金在權還談道:“導致層級結構的那種次序關系正是整-部的關系(部分-整體關系(part-wholerelation)),即:屬于給定層面的那些實體(entities)——除了最底層的實體——可以無遺漏地窮盡地分解為較低層面的實體。最底層的那些實體則不再具有物理上有意義的部分”15在這里,金在權似乎把層次隨附性、整-部隨附性和宏-微隨附性看做一回事。不過有時對它們又略加區(qū)分。關于整-部隨附性和宏-微隨附性之間的關系,金在權作出這樣的評論:“我把整-部隨附性和微觀決定性(microdeterminism)看做一個關于世界之客觀特征的論題——一個形而上學的信條,正如我曾經(jīng)說過的,這個信條大致是:宏觀世界之所以以這種方式存在,那是因為微觀世界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的。當然,我們可以把這兩個信條明晰化并讓它們彼此分離。整-部隨附性頗有用處地被作為一個普遍論題,即斷言整體特征對于其部分之特征性質和關系的隨附性?!?部隨附性要求每一個宏觀特征是以某個微觀特征為基礎的,并以這種方式超越了那個較少規(guī)定性的論題,即前面曾經(jīng)提到的:在微觀物理上等同的世界是同一個(物理的)世界。保留‘微觀決定論’這個術語對于這個較少規(guī)定性的論題也許是方便的。這個想法似乎是有道理的,即:在某些合理假設下,用于物理世界的整-部隨附性蘊涵微觀決定論;我還傾向于相信,在某些合理假設下,反向的蘊涵關系也是成立的?!?01-102金在權這里所說的“微觀決定性”就是“宏-微隨附性”,他有時也將“整-部隨附性”和“整-部決定性”(mereologicaldeterminism)交換使用。在金在權看來,整-部隨附性比起宏-微隨附性更具普遍性,因而可以成為宏-微隨附性的根據(jù)。宏-微隨附性本身是一個較少根據(jù)的論題即:“在微觀物理上等同的世界是同一個(物理的)世界?!边@也就是說,微觀結構相同的諸世界在其宏觀性質上也是相同的,其理由在于整-部隨附性。在這里,宏-微隨附性涉及微觀結構相同的一類世界。我們在前一節(jié)指出,對于一類對象來說,具有隨附性關系的兩種性質不是整體性質和部分性質之間的關系,而是兩個性質層次之間的關系??梢?金在權實際上是把整-部隨附性看做層次隨附性的根據(jù)。這一看法不無道理。在上面的論述中金在權還指出,在一定條件下,整-部隨附性和宏-微隨附性可以相互蘊涵,從而成為等價的。至于這個條件是什么,金在權沒有說。在筆者看來,這一條件就是單世界論域。因為對于單世界論域,宏觀性質主要是指整體性質,微觀性質主要是指構成部分的性質。這樣,宏-微關系便成為整-部關系了。由此可見,宏-微隨附性具有兩面性:相對于單世界論域,宏-微隨附性成為整-部隨附性;相對于多世界論域,宏-微隨附性成為層次隨附性。金在權雖然察覺到整-部隨附性、層次隨附性和宏-微隨附性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但是未能把這些關系徹底地澄清和理順,以致時常把三者混為一談。須強調,整-部隨附性是不可還原的,正如全總隨附性是不可還原的。因此,對于單世界論域來說,宏-微隨附性也是不可還原的。與之不同,層次隨附性具有某種可還原性,正如強、弱隨附性具有某種可還原性(后面將對此進一步討論)。因此,對于多世界論域來說,宏-微隨附性也具有某種可還原性。然而,多世界論域和單世界論域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不是對象本身有什么不同。在此不妨舉例略加說明。試考察金屬類的隨附性。金屬類的每一種元素如金、銀、銅、鐵等各代表一個世界,那么金屬就是一類世界。我們發(fā)現(xiàn),諸元素之間在宏觀性質如導電性上的不同是由它們在微觀結構上的不同決定的,可以把每一種金屬的導電性同它們各自的微觀結構對應起來。這時,我們便是把元素的宏-微結構作為層次結構來考察,即導電性這種高層的宏觀性質隨附于金屬結構這種低層的微觀性質,并且這一層次隨附性具有某種可還原性;例如,將各種金屬所特有的導電性能分別還原為各種金屬所特有的原子結構。然而,當我們只考察某一元素如一個銅原子,關注點便由層次關系轉變?yōu)檎?部關系。由于我們不能將整體性質還原為其部分的性質,此時不能將銅原子的導電性還原為其微觀結構的任何要素如電子或原子核的性質,甚至不能還原為這些要素的總和,盡管我們仍然堅持說,銅原子的導電性隨附于它的微觀結構;或者說,如果銅原子的微觀結構不變,其導電性能也不變。即使我們壓根不知道銅原子的微觀結構是什么,我們也可以做出這樣的斷言,這就是銅原子的導電性對其微觀結構的整-部隨附性。整-部隨附性的必然性來自人們的某種直覺,在做任何經(jīng)驗研究之前就可認識到,因而是先驗的。層次隨附性的典型語境是多世界論域,它的必然性體現(xiàn)于跨世界的普遍性,對層次隨附性特別是對其可還原性的把握含有經(jīng)驗概括的品質。如,要想知道不同元素的導電性如何還原為它們各自不同的微觀結構,除了需要整-部隨附性的間接支持以外,還需要某種自然律的支持。因此,層次隨附性具有金在權所說的律則(nomological)必然性。與之不同,整-部隨附性的典型語境是單世界論域,其必然性并不在于對諸多世界的概括,而在于對整體-部分關系的先驗直覺。因此,整-部隨附性具有金在權所說的形而上學的必然性。金在權對整-部隨附性尤為看重,他說:“我相信,一種可以考慮的尤為重要和有希望的途徑是把心-身隨附性解釋為整-部隨附性的一個例子。即,我們試圖把心智性質看做人的宏觀性質或整個有機體,它決定于或依賴有機體的適當部分或子系統(tǒng)的機制和特征。正如我曾經(jīng)評論過的,整-部隨附性看來代表關于依賴性的一種形而上學的基本類型,如果心理性質可以按照整-部隨附性的方式加以分析,在我看來那將是哲學的進步?!?68在此,金在權意識到,心-身隨附性可以歸結為整-部隨附性,但卻忽略了這樣做的條件,即這種做法只限于單世界論域。相對于多世界的論域,心-身隨附性不是整-部隨附性而是層次隨附性。由于金在權未能把這多種隨附性之間的關系厘清,加之沒有將它們同最初討論的弱、強隨附性和全總隨附性對應起來,使得隨附性關系呈現(xiàn)出一派雜亂無章、難以把握的局面。對此,金在權不無遺憾地談道:“不存在這樣一種可以叫做‘隨附依賴性’(supervenientdependence)的東西,用以表示依賴的一個種類。在這一點上,隨附性不同于因果依賴性或整-部依賴性。后二者的確是依賴關系的種類,至少它們有較好的機會如此展示出來,即此類依賴性建基于所含性質或關系的突出特征?!?66-167金在權把改變這種混亂局面的希望寄托在“整-部依賴性”上。正如前面指出的,這種期盼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金在權對整-部隨附性和層次隨附性的混淆。不過,金在權在強調整-部隨附性之重要性的同時正確地指出,包括整-部隨附性在內的隨附性概念只能幫助我們把心-身理論推向前進,但不能最終解決問題。他談道:“心智對物理的整-部隨附性并不能自動地向我們承諾一種清晰的解答,即解答特殊的心-身隨附性關系何以成立?!?8“隨附性本身不是一種解釋性關系。它不是一種‘深刻的’形而上學關系;而只是一種報告性質共變方式的‘表面的’關系,它只是呼吁一種能夠解釋這種關系的更為有趣的決定性關系的出現(xiàn)。然而,除非我們能夠對心理-物理性質共變的基礎說些什么,否則我們沒有一個關于心-身問題的理論?!?67為了給出一個關于心-身問題的解釋性理論,金在權在對“隨附性”概念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之后提出功能還原模型??梢哉f,金在權的功能還原模型在其還原的物理主義理論中占據(jù)核心位置,對此我們將另文討論,眼下討論功能還原模型的邏輯依據(jù)即隨附性的共外延特征或共變關系。五有多個性質的析取隨附性的共外延性(coextension)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還原論的邏輯基礎。我們在第一節(jié)中談到,金在權從弱隨附性和強隨附性的定義中得出如下共外延公式:(2)(?x)和(4)□(?x)其中B#可以展開為一個析取式即:Bj+1…∨Bj+k∨…∨Bj+n,Bj+k(1≤k≤n)代表對應于同一個A性質即A*的任何一個B-極大性質,并且這樣的B-極大性質一共有n個。容易證明,B#(x)和A*(x)之間具有等值關系。根據(jù)公式(2)和(4),凡使B#(x)為真的x也使A*(x)為真,反之亦然。這表明,性質B#和A*適合于相同的個體,這就是二者的共外延性。從隨附性的共外延性很容易得出它的共變性(covariance)。既然B#和A*是共外延的,那么每當B#的外延發(fā)生變化,A*的外延也會生變化,反之亦然;否則B#和A*之間便失去共外延性。請注意,說B#和A*是共變的,并不意味B-極大性質Bi與A*是共變的,因為二者不是共外延的。具體地說,由于A*等同于Bj+1…∨Bj+k∨…∨Bj+n,因此A*的外延是這n個Bi的外延的并集。這意味著,A*的外延大于并包含其中任一Bj+k的外延,除非n=1。金在權指出,B#所代表的析取式Bj+1…∨Bj+k∨…∨Bj+n不應僅僅作為謂詞的析取,而應作為性質的析取。因為這個析取式所包含的析取支可以是無窮多的,無窮多個謂詞的析取不可能實現(xiàn),但無窮多個性質的析取卻是可以的。正如“不到一米長”相當于無窮多個謂詞的析取,但作為一種性質則是不難理解的。金在權說:“本文中的定義是為性質而不是為謂詞所構想的,像無窮合取和無窮析取這樣的運算對于謂詞來說是很成問題的,但對性質來說卻未必——其問題并不比類的無窮并集和無窮交集更多些?!?72兩個性質的共外延性意味著這兩個性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彼此替換。既然任何一個隨附性質A*都有一個共外延的基礎性質B#,那么我們可以將A*替換為B#,這就是隨附性質對基礎性質的可還原性。于是,金在權談道:“我們的結果似乎表明這一點:如果你想堅持心理-物理的依賴性,那么你最好準備好心理-物理的規(guī)律,或者至少準備好心理-物理的可衍推性?!?71這顯然是針對戴維森的非則一元論而說的。不過,當金在權說這話的時候心中多少有些不踏實,他感覺到某種沖突的存在。他說:“一方面接受兩個領域的隨附性觀點,另一方面拒絕領域間的所有重要的認識的或概念的聯(lián)系,在這兩者之間存在一種嚴重的張力?!?74以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