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醫(yī)學家李時珍_第1頁
明朝醫(yī)學家李時珍_第2頁
明朝醫(yī)學家李時珍_第3頁
明朝醫(yī)學家李時珍_第4頁
明朝醫(yī)學家李時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明朝醫(yī)學家李時珍第一節(jié)出身世醫(yī)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出身在世醫(yī)之家。父親李言聞,為當時名醫(yī),著作有《四診發(fā)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書①,曾做過“太醫(yī)吏目”②李時珍從小就受到家學的熏陶。父親有志培養(yǎng)他走上仕途,督促他認真讀書,除了儒家經(jīng)典是必讀的外,還有小說傳奇、詩詞歌賦,無不涉獵。這就為李時珍后來從事醫(yī)藥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三歲那年,中了秀才,但隨后的三次鄉(xiāng)試,卻屢屢失利。他的志向不在科舉而是對中醫(yī)本草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他放棄了科舉。他隨父親診病濟窮,同時專心致志于醫(yī)藥學和博物學的研究。后因醫(yī)好楚王之子的暴厥癥,他被征任楚王府奉祠正。嘉靖年間,一度赴京,供職太醫(yī)院,不久托病歸。有感于歷代《本草》多有訛誤,又對方士迷信泛濫的不滿,立志重修《本草》。他不辭艱辛,跋涉遠近,尋采草藥,訪求藥書,不恥下問,考辨異同。積三十余年之功,三易其稿,終于編著完成《本草綱目》。晚年曾赴南京謀求刊刻,并對全書加以修訂定稿。萬歷二十一年(1593)病逝,終年七十六歲。①《明史·藝文志》。②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二《人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7年版。第二節(jié)《本草綱目》的科學成就《本草綱目》是中國藥物學巨著。根據(jù)《本草綱目》中的記載,李時珍首先是在醫(yī)藥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十分重視中醫(yī)的辨證論治,主張全面認識疾病,四診合參,然后依病處方。對于所謂“一方可以通治百病”的說法,他是極力反對的,這是“方伎家之術”,不宜提倡。他認為治病應當深入了解病情,使其有的放矢①。如,在應用峻瀉劑巴豆丸五十粒大膽地治愈王太仆的久痢溏泄病之后,他語重心長地指出治病妙在配合得宜,藥病相當,才能取得療效。②中醫(yī)理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天人相應學說和臟腑經(jīng)絡,他都有較深入的研究,并能靈活應用。例如,他用木瓜來治療轉筋與血病腳膝乏力。一般醫(yī)家認為是由于木瓜味酸入肝,而肝又主筋,所以木瓜可治療轉筋。李時珍則認為應從五行的相互關系來理解,即木瓜可以收斂脾肺耗散之氣,脾肺在五行中分屬土金二行,還能瀉肝木之氣,從而使病癥得以治愈。③從臨床上說,對李時珍影響最大的,要算金元時名醫(yī)張元素、李東垣這一學派。李時珍對張元素在醫(yī)藥學理論如藥性的氣味、陰陽、厚薄、升降、浮沉、補泄、六氣、歸經(jīng)等內容的論述,備加贊揚。受“補土派”代表人物李東垣的影響,李時珍在臨證過程中也特別重視脾胃的健運和正常功能。他認為人的中氣(與脾胃機能密切相關)與疾病狀態(tài)、人體正氣之間的關系至為密切,甚至人體的頭部能保持端正不傾,九竅所以能通利,與胃中清陽上升之氣關系也極為密切,告誡治病匆過用苦寒而傷脾胃之氣。如對于用麻黃湯治療傷寒的機制,一般均認為是風寒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發(fā)汗祛邪。李時珍則認為,湯方中之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以及姜棗等,率皆理脾救肺之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在醫(yī)學方面,有不少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如:首次記載的一些病癥,有鉛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蟲病等。創(chuàng)造了諸如蒸汽消毒、冰塊冷敷胸部以急救高熱昏迷。倡用點燃香料煙薰以達到消毒空氣的目的。所有這些,都說明李時珍在醫(yī)藥學上從理論到實踐都有相當高的成就。由于我國古代本草學的博物學性質,李時珍在自然科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當高的。在生物學方面,李時珍已經(jīng)具有生物進化的思想萌芽。當時,他已經(jīng)注意到生物界具有一定的變化順序。在動物類藥物中,他根據(jù)動物構造的復雜性,依次分成蟲、鱗、介、禽、獸和人等部。這樣的分類,大體符合現(xiàn)代關于動物由單細胞到多細胞,由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進化觀點。他還特別注意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指出地域和四時氣候因素的差異,將影響生物的生長與形態(tài)。如指出在濁水和流水中的魚與清水和止水中的魚的顏色及習性迥別;而山禽的咮短而尾則修長,水禽則咮長而尾促。他認為魚類的鱗與水波粼粼相似;樹林中的鳥羽毛像樹葉,而獸類的毛像草,所謂“毛協(xié)四時,色合五方”①。還指出動物可以通過人工豢養(yǎng)而予以馴化,如馴化野象,可以指揮自如,對于植物,家種的蓮藕多佳,要比野生者好。他還觀察到遺傳上的相關變異,如指出人體頭發(fā)發(fā)白,其遲早老少,均與壽命之短長無關,而與“祖?zhèn)鳌钡纫蛩赜嘘P;又指出烏骨雞只須驗舌,即可以知曉是否真烏骨雞等等。①《本草綱目》卷二三《阿芙蓉》。②《本草綱目》卷二三《阿芙蓉》。③《本草綱目》卷三○《木瓜》。①《本草綱目》卷四七《禽部》。在礦物學和化學方面,李時珍已注意到地球化學分區(qū)的現(xiàn)象。在敘述銅礦時,指出有赤、白、青之分。又指出水精出于南方者白、北方者黑,信州水晶則濁,說明礦物的分布和性質與地球的區(qū)域不同有關。關于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書中記載無機單體化學元素十九種,包括鈉、鉀、鈣、鎂、銅、銀、金、汞、鋅、錫、鋁、錳、鉛、鐵、硼、碳、硅、砷及硫等,以及由這些元素構成的化合物數(shù)十種。對于每一種物質的來源、鑒別及化學上的特性,都有較詳盡的敘述。最可貴的是已依照各種單體元素及其化合物進行分類,基本上能按單體元素分類,從而澄清了其前代在這類藥物上的一些混亂。在制備各種藥物時,記載了包括蒸餾、蒸發(fā)、升華、重結晶、風化、沉淀、干燥、燒灼、傾泄等現(xiàn)代化學所應用的各種方法。他認為,城市中的井水易污染,如用來煎藥,須濃煎澄清后,才能應用,否則將影響藥效。他還掌握了制備堿性碳酸銅的方法,即利用銅器在帶微酸性的漿水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互相作用下出現(xiàn)的化學反應的結果。書中敘述的制備粉錫(即堿性醋酸鉛)的方法,與現(xiàn)代荷蘭法制備相似。他在敘述鉛丹的制備法時,提到的制備過程,是利用物質溶解度和比重的不同,進行分離和提純,由硝石與礬石分解和氧化而完成的。就石膏而言,李時珍指出,根據(jù)硬度的不同,長石與寒水石實為不同的兩種;再根據(jù)破碎后之物理性質不同,即方解石呈方塊狀,而長石成片段狀,也是同類的不同兩種物質。在有機化學方面,李時珍記錄了以五倍子制取“百藥煎”治痰嗽的方法,實際上是我國最早制取沒食子酸的記錄。五倍子含有大量的鞣質,遇到蛋白質及膠質時即生成沉淀,經(jīng)過發(fā)酵可使毒性降低,而溶解性提高,如再經(jīng)麴菌的水解作用,就得出白色絲狀的沒食子酸結晶,這個過程他已經(jīng)加以實際應用了。其他自然科學,如在解剖生理學方面,從解剖學上說,李時珍所指的“脾”,乃俗話所說的“聯(lián)貼”,是有形之物,即后世所說的胰臟。他又首先提出“腦為元神之府”,說人體的頭部如圓形的穹窿天蓋,在這里有“泥丸之宮”,是一身神靈所集中的部位①,這在我國古代醫(yī)學以心為全身臟腑的主宰的傳統(tǒng)觀念中,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使其后的一些醫(yī)學家對于腦子的功能有進一步的認識。在藥物栽培方面,對于土壤、整地、繁殖、灌溉、施肥和收獲的知識,都符合現(xiàn)代藥物栽培學的要求。李時珍還通過利用較精密的稱量方法,測量容器中水分蒸發(fā)速度的不同,以預知天氣的晴雨;利用玻璃中是否有氣孔存在,以鑒別天然及人工制造產品。他還指出動物糞便可以化石、動物也可以化石,這些也屬首次記載。他還指出月球與大地一樣,其中的樹影、嫦娥之類,實乃“山河之影爾”②,至于雨中落桂、雨塵沙土石、雨金鉛錢汞、雨絮帛谷粟、雨草木花藥、雨毛血魚肉等等,如其認為并“非月中有桂”,因為桂只在南方才有,所以南方雨桂,乃自然現(xiàn)象。李時珍當時對一些天文氣象現(xiàn)象的了解已是很深入的了。①《本草綱目》卷三四《辛夷》。②《本草綱目》卷三四《月桂》。第三節(jié)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李時珍之所以能在古代科學上攀登高峰,取得偉大的成就,正是因為他有著一套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再加上他的勤奮刻苦、孜孜不倦的精神,這些就是他取得成就的關鍵所在。首先,李時珍在研究過程中,堅持了自然科學唯物論的原則。他從小就受到儒家封建禮教的教育,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束縛,但他堅持了唯物論原則,因而還是能取得成就。他所從事的是研究本草學,也就是古代的博物學。宋代理學家朱熹說過:“上而無極太極,下而一草一木,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缺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缺了一物道理。須看逐一件與它理會過?!雹賹ψ匀唤缫磺幸龅剿^“格物致知”。李時珍同意這一觀點,說古人既然如此重在“格物”,則“醫(yī)者貴在格物也”②。他認為天下萬物,都可以為藥,“雖冷僻不可遺也”,“天下無棄物”③。他認識到并掌握了自然界的某些規(guī)律變化,了解自然界事物的共性和個性,知道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異常的。認為“神仙之說渺茫,不知有無。然其所述之物,則非無也”①。明確地把客觀存在的物質,與虛無縹緲的唯心邪說截然分開。他還十分注重自然界各種事物中有時存在著違背一般規(guī)律的特殊現(xiàn)象,諸如諸木皆浮于水,獨沉香入水則沉,而眾石入水皆沉,唯浮水石入水反浮這類稀奇古怪的現(xiàn)象。只有在充分掌握和了解自然界的眾多現(xiàn)象和規(guī)律之后,進行總結,才能得出正確或較正確的判斷,“理外之事,容或有之,未可便指為謬也?!崩顣r珍對格物的目的性的認識,是為了在臨證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即“格物致用”。他說過,要掌握本草的內容,得其要領,重要的是“在用者能得肯綮,而執(zhí)其樞機焉”②。所以《本草綱目》中于每一種藥物之后都列出該藥的功用方劑,是“著用也”。通過對自然界大量事物的學習、實踐和研究,李時珍終于成為一個具有堅持自然科學唯物論原則的杰出科學家。其次,李時珍強調必須用辯證的觀點來對待變化了的自然界事物。在本草學的范疇里,一些古代本草學者,對于不同時代學者對某一生物形態(tài)、藥物性質等的不同描述,常常是意見相左,爭執(zhí)不休,很少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在時間上的變化和遷徙所起的影響及所致的差異,也很少用同樣的觀點去看待地大物博、地域方輿在空間上的區(qū)別,因而在這方面仍然停留在單純的本草學的范疇。李時珍則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研究中藥學,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遠遠超過他的前代。深邃的學識、廣闊視野以及唯物論的態(tài)度,使他觀察到了生物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如,漢代《神農本草經(jīng)》將云實花這種藥列入可長期服用的“上品”藥。事實上,這是一種烈性藥,不可久服,李時珍直率地指出:“此古書之訛也”,敢于批評本草學家奉為神圣的經(jīng)典。對于某些敘述有所不同的藥物,他并不一概斥為“古書之誤”,而是辯證地對待。如,黃連這種藥,漢代《李當之本草》指出以蜀郡色黃質肥而堅者為善;到了唐代,則以澧州(今湖南澧縣)者為好;而明代則以雅州、眉州(今四川雅安、眉山等地)者為上乘,李時珍認為這是古今藥物“興廢不同”所致。同樣,莎草一藥,是重要的藥用植物,李時珍指出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經(jīng)集注》還不識此藥,其他各種本草書也不知有此藥,認為這種情況是古今在藥物上的差異,不足為怪。所以,他指出現(xiàn)今不識之物,就棄之不用,“安知異時不為要藥?”①認為“蓋有隱于古而顯于今者..雖冷僻不可遺也”②。①《朱子語類》卷十五。②《本草綱目》卷十一《芎》。③《本草綱目》卷三八《服器》。①《本草綱目》卷九《石芝》。②《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李時珍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自然界事物無窮無盡,一個人的精力、壽命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親身窮盡一切事物。對于那些反科學的邪說,他痛斥其謬,而對于親自經(jīng)歷實踐過的,肯定無疑的科學事實,他如實記載。對那些自己沒有實踐過的,或者無法判定其真?zhèn)蔚膫髡f或記載,則作為存疑,以俟其后之識者來加以補充、判斷。比如,他對所謂患療瘡者不宜見麻勃、見之即死的古代記載,他寫道:“不知麻勃與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見漆即生瘡者,此理皆不可曉?!雹蹖τ凇稄V雅》所說的“天社”即蜣螂一說,對于所謂金剛石乃鷹隼粘帶食入腹中、遺糞于河北砂磧間所化而成的說法,他表示“未知然否”,對于“撒八兒”乃玳瑁遺精被蛟魚吞食后吐出,年深結成的傳說,他也承認自己無法證實或否定,“亦無所詢證”①。更可貴的是他抱定的那種“當俟博物者訂正”、“漫記于此,以俟博識”、“以備祛疑”,..等一類謙虛而實事求是的語句,表明作者科學的態(tài)度和虛懷若谷的胸懷。他這種態(tài)度,為后世從事博物學或相關學科的一些學者,提出了許多有待探討的新課題?!侗静菥V目》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另一原因,也在于此。李時珍研究自然事物的規(guī)律,十分注意立論的嚴謹、結論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他所說的“的據(jù)”,就是有可靠的證據(jù)。為了取得這種確實可靠的證據(jù),李時珍在工作中采取了多種多樣的工作方法,一種是“搜羅百氏”、“通考諸說”。他曾“閉門讀書”達十年之久,把他所能見到的各種古籍,計八百多種,搜羅無遺。他充分借鑒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間接經(jīng)驗,其中包括從當時全國各民族中收集的民謠、俚語、俗話、民諺等以及各行各業(yè)勞動人民,包括農夫、樵夫、獵人、手工業(yè)工人、礦工等等的實踐經(jīng)驗。李時珍十分反對那種“貴耳賤目”的做法,直接批評一些前人如陶弘景等人,認為他們在某些問題上“未深加體審,惟據(jù)紙上猜度而已”②,“謬猜亂度,殊無指歸”③。他極力提倡要親身體驗,然后才作結論。如關于“螟嶺有子”的詩句,他親自觀察蠮螉的巢,視驗其卵。對不同的蓬蘽,他親自采視比較。對蘋的不同品種,也“一一采視”,從而為“的據(jù)”取得第一手資料。李時珍抱著獻身科學的精神,親自飲用曼陀羅花,以取得其引致麻醉的最佳劑量,對羅勒子作實驗,證實它具有治療眼病的作用。①《本草綱目》卷十四《莎草》。②《本草綱目·凡例》。③《本草綱目》卷二二《大麻》。①《本草綱目》卷四五《玳瑁》。②《本草綱目》卷十九《蘋》。③《本草綱目》卷十一《樸硝》。由于醫(yī)療臨證的需要,李時珍對自然界的不少規(guī)律,有較多的了解。這種認識過程他稱之為“窺造化之奧”。有許多藥物,依靠其“毒性”對疾病的抑制和影響而起作用,有的毒性是極大的。如果不深入了解藥性,則不能掌握藥物的性能,他說,“學者可不窮夫物理而察其良毒乎?”①掌握了藥物的這些性能,人們就有可能利用它治病,避害就利。他從方士、統(tǒng)治者服食無度、招致殺身之禍的教訓中,領悟出真正地掌握藥物性能,利用并研究它,使之有利于人類。這就是他的“格物致用”思想。盡管自然界還有許許多多的奧秘未被認識,“造化之妙,誠難殫知也”②,但他認為就已知的這些知識,人們有可能對自然界的現(xiàn)象進行干預,進而加以改造,使之為人類所利用。他的這種思想,在本草學的具體研究過程中,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藥物的性能雖然有其本身所固有的本質,但他認為人類有可能改造自然,“奪造化之妙”,“達造化之權”③。這種從消極地認識自然,進而通過實踐,升華為變革自然,改造自然的積極思想,是十分可貴的。也是李時珍全部科學思想的精華所在。①《本草綱目》卷三九《蟲部》。②《本草綱目》卷十一《食鹽》。③《本草綱目》卷九《靈砂》。第四節(jié)深遠的影響李時珍這個人物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就《本草綱目》而言,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甚至錯誤。他既批判迷信,又說過“孰謂枯骨無知乎?”①自己有時也在宣揚一些迷信。從文獻學的角度看,李時珍在引用古代文獻時,有時作了刪節(jié),甚至有個別加以主觀改動的地方,這些曾不斷遭到后代學者的批評甚至攻擊。但是,作為一部科學巨著來看,《本草綱目》和李時珍對后世的影響是深遠的?!侗静菥V目》全書近二百萬字,這樣一部大著作,在當時印刷、刻鏤困難的條件下完成,很不容易,刊出后立即受到高度的重視。國內外各種翻刻本至今已多達五十種以上。其中初刻本(亦稱金陵本)被視為稀世珍本。金陵本《本草綱目》刻成不久,萬歷三十五年(1607),日本長崎的林羅山(又名林道春)獲得一部,并獻給江戶幕府的創(chuàng)建者德川家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