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表面的多尺寸結構與生物系統(tǒng)_第1頁
生物材料表面的多尺寸結構與生物系統(tǒng)_第2頁
生物材料表面的多尺寸結構與生物系統(tǒng)_第3頁
生物材料表面的多尺寸結構與生物系統(tǒng)_第4頁
生物材料表面的多尺寸結構與生物系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生物材料表面的多尺寸結構與生物系統(tǒng)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和生物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工材料和材料被廣泛應用于人體和生物體。例如,生物測試裝置可以移植材料、織物和其他材料。在這些應用中存在兩個基本的科學問題:細胞與材料在界面上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分子與材料在界面上的相互作用。在這些方面,生物體系中存在一些獨特的機制來解決相互作用的問題,這為生物界面材料的研究帶來了很多啟示[3]。在這些啟示的基礎上,科學家們從物理和化學領域里尋找到了幫助[4-5]。例如,在外界刺激存在時,響應性聚合物能可逆地改變其物化性質,基于這種性質,它們已經(jīng)廣泛地被用作智能涂層和響應性生物界面材料,包括藥物控制釋放、生物傳感、生物分離等。從仿生的觀點看,自然界中的生物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許多獨特的性質,首先是利用多重結構效應在細胞外基質中控制潤濕性,且更進一步影響細胞外基質中蛋白和其他生物大分子在表面的吸附。其次,生物系統(tǒng)通常利用高選擇性的多重弱相互作用(如:氫鍵、親疏水效應等)來解決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問題,這一點給生命過程帶來優(yōu)越的可逆性和可調性。最后則是生物系統(tǒng)中顯著的手性識別機制。在這些啟示的基礎上,發(fā)展了3個主要的研究方向:納米生物界面材料方向、響應性生物界面材料方向和手性生物界面材料方向。這些工作不僅為新型高性能生物材料和器件的開發(fā)提供了新的策略和研究基礎,而且在生物體系與人工材料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1納米特殊表面活性劑1.1葉表面粗糙度結構對浸潤性的影響液體對固體的潤濕是常見的界面現(xiàn)象。作為固體表面最基本的性質,浸潤性不僅影響著自然界中生物體的種種生命活動[6],而且在人類的日常生活、工業(yè)、農(nóng)業(yè)等領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影響固體表面浸潤性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表面自由能,二是表面微觀結構。一般來說,接觸角θ小于90°的固體表面被定義為親水表面;接觸角θ大于90°的被定義為疏水表面。研究表明[7],特殊的粗糙結構能增強表面的浸潤性,從而產(chǎn)生特殊浸潤性,如超親水性(接觸角θ小于10°)和超疏水性(接觸角θ大于150°)。自然界中存在著許多具有特殊表面浸潤性的生物體,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葉、可以在水面行走的水黽[7-8]等,這些物種提供了很好的模仿和學習對象。對荷葉表面的研究表明:材料表面的形貌結構是影響浸潤性的重要因素[6],這種結構和覆蓋在荷葉表面角質層提供的低自由能協(xié)同作用產(chǎn)生接觸角大于160°的超疏水性和小至2°的滑動角,使荷葉表面產(chǎn)生了優(yōu)異的自清潔性和防污性。形貌結構對浸潤性的影響存在多個方面[6],對靜態(tài)浸潤性而言,主要反映在浸潤性的放大效應,即能使親水性表面變得更親水,疏水性表面更疏水;另一方面,通過改變三相線的排列模式以及調整表面的粘附或排斥狀態(tài),形貌結構對浸潤性的動態(tài)方面也產(chǎn)生巨大影響,由此形成了自然界中許多獨特的浸潤性。例如,蝴蝶翅膀[9]表面微納米結構的定向排列導致了水滴在其上面的單向滾動,這對于保持它們身體干燥至關重要;水稻葉表面微乳突結構的各向異性排列[8]導致了其各向異性的反浸潤性質,使水滴很容易地沿著葉脈方形滾落[10-11]。這些自然現(xiàn)象啟示人們:可以通過精心地設計材料的表面微納米結構來實現(xiàn)對表面浸潤性的優(yōu)異控制。1.2掃描電鏡觀察基于自然的靈感,人們利用各種方法,如模板法、光刻法、電化學沉淀法等,在各種材料表面合成微納米結構以實現(xiàn)特殊的浸潤性,如超疏水性[12-13]、超親水性和各向異性防潤濕性[14-15]等[16-17]。2003年,孫濤壘等[18]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在具有規(guī)則陣列方柱結構的硅基底上沉積了具有各向異性微結構的陣列碳納米管(ACNT)薄膜,圖1(a)~圖1(c)分別是在間距為20μm、15μm、10μm的硅模板上制備的陣列碳納米管薄膜的掃描電鏡照片。由于特殊的排列方向直接影響了水滴的擴散行為,水平ACNT陣列和垂直ACNT陣列在其中分別扮演了親水和疏水單元。硅微柱之間的距離顯著地影響了水平陣列的彎曲程度,并且由于空間的限制導致水平ACNT陣列接觸到水滴的機會不同。當硅柱間距離較大時,水平ACNT陣列是伸直的,因此無法接觸到水滴;當距離較小時,水平ACNT陣列向上彎曲,導致其很容易接觸到水滴。結果表明,超疏水和超親水性可以在僅改變結構參數(shù)而不改變表面自由能的情況下實現(xiàn)。這項研究工作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利用表面各向異性幾何形貌控制表面浸潤性的方法。1.3基疏水膜的合成和血小板黏結在生物領域中,浸潤性不僅是決定細胞外基質蛋白和其它生物大分子吸附的重要參數(shù),而且還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細胞和基質間的相互作用。此外,動物體內的細胞通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分別對應不同的特殊結構效應,這表明形貌結構也是控制生物機體功能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引導人們把由幾何形貌結構誘發(fā)的結構效應和特殊浸潤性引入到細胞和基質間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以解決生物體內醫(yī)用材料的生物兼容性問題。材料表面的血小板粘附和活化通常導致血液的凝結和栓塞,這一點決定著人工植入設備和血液接觸器件在生物體內應用的成功與否?;谶@些考慮,用ACNT作為模板[19],用部分氟化聚碳酸氨酯(FPCU)合成一種納米結構薄膜。就像圖2中表現(xiàn)的,FPCU膜表現(xiàn)出超疏水性(CA=(164±1)°),然而相應的相同化學組成的平滑基底上僅僅表現(xiàn)出了正常的疏水性(CA=(109±2)°);在體外血小板粘附實驗中,平滑基底聚合物上表現(xiàn)出了顯著的血小板粘附,并且血小板高度變形且偽足清晰可見,這表明血小板已被活化;然而在納米結構超疏水性膜上,觀測到表面十分清晰且無變形的血小板,通過流式細胞計數(shù)實驗證明,納米結構超疏水膜基底上的血小板活化水平比平滑基底上的低。這些結果表明了結構效應和超疏水性能顯著地抑制血小板和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并為解決人工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谝陨涎芯?韓東等[20]進一步模擬血管表面制備了聚二甲硅烷(PDMS)表面,它由相互交錯的帶有10nm左右突起的亞微米脊組成。在血小板粘附試驗中,他們拿這種表面和其它的表面對比,分別是平滑膜、納米結構膜和亞微米結構PDMS膜。實驗在一個流槽中進行,在流槽中有二磷酸腺苷活化的血小板流過。就像圖3中所展現(xiàn)的,盡管純納米結構圖3(b)和純亞微米結構圖3(c)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小板的粘附,但其貢獻畢竟有限,然而在多尺度PDMS膜圖3(d)表面,類似上面報道的ACNT基疏水結構表面,只有極少量血小板粘附在上面,和其它三種膜表面形成鮮明的對比。結果表明,適當表面結構的設計對發(fā)展高性能生物兼容性材料[21]至關重要。2表面改性對生物實體行為的影響表面的“微-納米結構”和特殊的浸潤性能顯著影響細胞和生物分子的行為,但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智能的控制材料的表面性能,從而控制生物實體的行為。響應性表面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們可以在外界刺激(如:溫度、光照、pH等)下改變其表面的物理化學性能,這可能應用于智能生物界面材料。2.1pnipaam復合界面的可逆響應對于響應性材料,由于外界的刺激能使化學性能發(fā)生可逆轉變,這將有利于表面浸潤性發(fā)生改變。但是,通常情況下,轉變范圍有限,不能滿足應用的要求。表面“微-納米結構”的放大效應是解決這一問題很有前景的途徑?;谶@種觀點,課題組[22]利用表面引發(fā)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SI-ATRP)的方法,在硅基底表面接枝上具有溫度響應性的高分子聚異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薄膜,通過控制表面粗糙度,即可在很窄的溫度范圍內(25~40℃)實現(xiàn)超親水與超疏水性質之間的可逆轉變。通過圖4(a)可知,在光滑的PNIPAAm表面,當溫度從25℃升高到40℃時,接觸角能從63°轉變到93°。而當PNIPAAm表面粗糙度足夠大時,超親水到超疏水的可逆性溫度響應轉變可以發(fā)生,見圖4(d)。研究表明,這種可逆轉變性很難在純納米結構或純微米結構上得到體現(xiàn),分級“微-納米結構”是產(chǎn)生這種效應的關鍵所在,這對于設計新穎的高性能智能生物界面材料具有重要意義。將響應性基底同“微-納米結構”的放大效應結合起來,能使得通過外界刺激而大面積調整表面浸潤性成為可能。這種智能界面具有優(yōu)異的響應性、穩(wěn)定性和可逆性,可作為“開關”材料在藥物可控釋放、微流體、溫控過濾等方面得到應用。借鑒這種思路,其他表面上能得到類似性質,比如光感的ZnO[23]和TiO2表面,pH感應的DNA薄膜等。因為超親水性和超疏水性是浸潤性的兩個極端,這種性能在智能設備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2.2pnipaam鏈生產(chǎn)鏈上的氫鍵作用機理作為一種溫度響應性聚合物,PNIPAAm在低臨界點溶解溫度(LCST)上下能可逆地發(fā)生膨脹和收縮,并伴隨著在水中溶解性的改變。當將其接入固體表面后,這種響應性能使得濕潤性發(fā)生轉變。多級弱相互作用(多重分子內氫鍵與分子間氫鍵的轉變)是導致材料溫度響應的基礎。通過將PNIPAAm分子在“微-納米結構”形成界面,即可在溫度刺激下,將弱的親水性轉變成超親水性,將弱的疏水性轉變?yōu)槌杷匦裕郏玻矗?。?5℃下,PNIPAAm鏈跟周圍的水分子將形成分子內氫鍵,其結構較疏松,致使親水基團暴露出來,產(chǎn)生親水效應。在40℃左右,PNIPAAm鏈趨向于同鏈內分子形成分子間氫鍵,疏水基團暴露,導致膜表現(xiàn)出疏水性。這種氫鍵機制是高度可逆的,而且可以通過PNIPAAm鏈周圍的氫鍵[25]環(huán)境來對其進行調整。一方面,通過用親水或疏水基團對側鏈進行修飾能顯著改變LCST[26],并產(chǎn)生不同的浸潤性響應。另一方面,將氫鍵作用單元PNIPAAm同智能聚合物上的強的氫鍵受體或給體結合在一起,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性能。例如,課題組在2009年[27]報道過一種雙智能的共聚膜,含有PNIPAAm單元和雙氨基酸單元,這種膜表現(xiàn)出水引導的結構化基底上的超疏水效應。這種膜表面起初是親水的,用水處理后能引起顯著的疏水性的增加,膜變?yōu)槌杷?。這種性能與傳統(tǒng)的溶劑響應性表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性能有顯著不同,傳統(tǒng)的方法在水處理之后僅能引起親水性的增加。這種原因在于PNIPAAm單元和雙氨基酸單元之間的氫鍵相互作用。智能界面材料另一個設計趨勢是多響應表面,從而更好地控制表面性能。通常情況下,它是通過將多響應單元的共聚物接入智能聚合物中來實現(xiàn)的。例如,將丙烯酸和NIPAAm單元的共聚物接入表面能夠產(chǎn)生對pH和溫度變化的雙響應效應。丙烯酸、NIPAAm和肉桂酰乙氧基丙烯酸鹽合成的共聚體能對pH、溫度[28]、離子鍵強度和紫外線產(chǎn)生響應。這些響應并不是獨立的,而是可以通過氫鍵、疏水性和極性作用相互影響的,這對于設計具有特殊生物功能的智能生物界面材料來說意義重大。2.3具有生物分子響應性的聚合物膜對于智能表面在生物醫(yī)學上的應用,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去創(chuàng)造新型的生物界面材料,使其能夠對于生物分子很敏感。這不僅僅因為特定的生物小分子在生物反應調控過程中的重要性,如激素、低聚肽、低核苷酸等,也因為其在醫(yī)學和生物裝置上具有廣泛應用前景。因為在生物系統(tǒng)中,氫鍵的相互作用對于生物分子的識別和相互作用起到重要作用,這啟發(fā)人們向響應性的聚合物系統(tǒng)(例如PNIPAAm系統(tǒng))引進特定的功能化單元,從而通過氫鍵的協(xié)同作用實現(xiàn)生物分子在智能表面的響應。設計了[29]一種三組分的帶有生物分子響應性的共聚物膜(圖5)。在這種膜上,生物分子的識別單元、調控單元以及功能轉換單元通過ATRP(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結合在一起。這些單元通過氫鍵的作用,能將表面的生物分子識別轉換成宏觀性質。基于這個理念,開發(fā)了一系列對于智能聚合物薄膜響應的生物分子,一個就是典型的PNI-PBA-TF(p)膜[30]。在這個體系中,我們使用苯基硼酸基團作為核酸識別單元,用苯基硫脲基團作為調控單元,用PNIPAAm作為浸潤性轉變控制單元。利用它們之間氫鍵的相互作用,從而使表面的“微-納米結構”效應得到放大,以實現(xiàn)智能聚合物膜上的核酸浸潤性響應。正如圖6所示,接觸角在開始呈現(xiàn)為156°的超疏水性,但是后來接觸角的值在0到86°之間呈現(xiàn)超疏水性或疏水性,而這個過程是可逆的,如6(b)中的循環(huán)實驗所顯示的一樣。分子機理分析顯示能夠通過調控單元和浸潤性轉變單元來對核酸分子進行束縛和釋放,即通過控制內部氫鍵的相互作用,來改變聚合物鏈的結構和相應的浸潤性。同時,也觀察到了膜體積的可逆性改變,這表明了核酸誘使的機制對于響應性浸潤性的控制和PNIPAAm膜表面的溫度響應性結果一致。生物分子的浸潤性和其他性能的表面響應性控制可能在生物領域得到更大發(fā)展[30-34]。例如,生物小分子能通過調控智能聚合物表面的性能,進一步影響并調控細胞和生物大分子的表面的行為,并能被應用于生物芯片、生物探測、微流體設備以及藥物釋放。3手性生物界面材料生命體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多層次手性體系。作為生命體的基本構成單元,天然生物分子通常都是手性分子,并表現(xiàn)出高度的手性選擇性。例如,蛋白質都是由左旋氨基酸組成,而大多數(shù)糖及其相關化合物都是右旋的。手性分子識別在許多生物過程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生理過程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物分子手性的影響。這些手性分子通過化學鍵或氫鍵及親疏水相互作用等組裝形成具有特殊立體構象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進一步裝配形成細胞器、細胞,乃至組織和器官等更高級的生命體存在形式。相應地,生命體的宏觀形態(tài)也表現(xiàn)出獨特的非對稱特征,并且許多生物及生理過程也與分子的手性密切相關。這不僅是生命起源研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也啟示人們將手性性質帶入生物/材料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從而發(fā)展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手性生物界面材料。材料的手性性質強烈影響細胞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DNA等)在材料表面的行為,實驗及理論研究表明,立體選擇的氫鍵及親疏水相互作用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此啟示下,課題組近年來將此效應和響應性生物界面材料的研究結合,實現(xiàn)了分子手性性質及相互作用向材料界面宏觀性質的轉變。1994年,Hanein[35]等人用左旋和右旋酒石酸鈣來研究細胞在不同晶面上的團聚行為。他們發(fā)現(xiàn)粘附的上皮A6細胞在左旋和右旋晶體的(011)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粘附。經(jīng)過10min的細胞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左旋晶體表面被細胞密密地覆蓋,而右旋晶體卻沒有發(fā)現(xiàn)相同情況。該結果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細胞能夠感受材料表面分子形貌的細微差別,并且根據(jù)手性表面的不同特征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但是酒石酸鈣在水中是部分溶解的,其晶體表面的晶面相對來說很小。這些缺點極大地限制了實驗過程,也因此不能對其進行詳細研究。在2007年,課題組[36]用基于自組裝的N-異丁酰-D(L)半胱氨酸(D(L)-NIBC)來研究免疫細胞在其表面的行為。與酒石酸鈣相比,這種材料具有大表面、高穩(wěn)定性和在不同機體上易于接枝的優(yōu)勢,對于此類研究是個不錯的選擇。圖7描述了經(jīng)過24h培養(yǎng)的巨噬細胞在D-NIBC(圖7(a)和圖7(c))和L-NIBC(圖7(b)和圖7(d))所修飾表面上的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現(xiàn)象。一方面,巨噬細胞在D-NIBC上面的粘附密度小于其在L-NIBC表面的。另一方面,正如圖7(a)和圖7(b)所示,細胞在這些表面上的形狀也不一樣。在對細胞的熒光免疫檢驗法和流式細胞儀的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細胞的活性在不同對映體表面也不同。這意味著手性表面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工材料的免疫學機制,同時也為高性能的生物兼容性材料提供新的途徑。3.1手性材料的材料手性界面現(xiàn)象在自然界中很常見,許多晶體材料存在固有手性或手性晶面。早在1848年,LouisPas-teur通過分離酒石酸鈉銨就得到兩種鏡像結構的手性晶體,如圖8中A所示酒石酸鈣的手性晶體結構。除此之外,手性也能在某些非手性分子組成的晶體中得到體現(xiàn),不具有對稱中心的離心晶體同樣能夠體現(xiàn)出天然的手性界面。譬如,石英是最常見的離心晶體,它具有SiO4四面體的螺旋排列結構,而左旋和右旋的結構就決定了這些晶體的手性。此外,離心晶體的若干非鏡像對稱的晶面也能提供手性界面,如方解石和過渡金屬。面心立方(fcc)過渡金屬(如:Cu,Pt,Ni等)具有高度對稱性和非手性散裝結構,然而通過修飾金屬晶體,使暴露出金屬表面的扭折位具有高米勒指數(shù),當兩邊的扭折位的步長不等時,即具有手性。例如,當過渡金屬的(643)晶面通過yz平面反映,即可得到其對映晶面,如圖8中B所示。然而,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和手性晶體界面的小尺寸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更廣闊的應用。通過在非手性基底上的手性分子自組裝,即通常所說的手性放大,能夠克服以上缺陷,盡管界面本身非手性,但通過各種方法很容易使之產(chǎn)生手性。當手性分子被吸附到界面上后,其手性中心被保留下來且在界面上得到體現(xiàn),如圖8所示。此外,界面上的手性也能由非手性分子產(chǎn)生,即點手性與組織手性。前者由于非手性分子在吸附過程中,分子與界面的反映對稱被破壞而產(chǎn)生,例如,當界面充當?shù)?個基團時,吸附上的前手性分子具有瞬時手性信號,如圖8D所示。后者則由于非手性分子的手性排列而產(chǎn)生,這形成了手性域并破壞了界面的鏡像對稱,如圖8E所示。但是,基于分子本身的固有非手性,產(chǎn)生兩種對映體域的可能性相同,即界面整體仍是非手性的。上述分子吸附產(chǎn)生的手性界面是基于單層自組裝(SAMs)形成的,主要依靠基底與吸附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盡管分子單層自組裝很容易發(fā)生,但往往僅在超薄膜上產(chǎn)生幾納米的厚度,導致界面僅產(chǎn)生相對弱的手性且膜易損壞,這極大地限制了其應用。高分子聚合物因其易加工性、生物相容性和組成功能可修整性等,正廣泛地應用于生物界面材料,很容易想到,如果重復單元中具有手性中心,具有特殊結構分子鏈的高分子也能表現(xiàn)出手性?;诖?手性高分子生物界面材料也得到極大發(fā)展,其手性主要來自于主鏈手性與側鏈手性。大多數(shù)天然高分子具有主鏈手性,如:多糖、DNA和RNA,這些高分子主要通過縮聚和開環(huán)聚合得到,然而,由于很難控制在界面上的手性序列的排列,限制了膜的整體手性性質。但是,通過表面接枝過程,很容易得到側鏈手性的高分子薄膜,且由于高分子鏈優(yōu)異的排列性、高密度功能基團和優(yōu)異的可控界面性質而使之得到廣泛應用。2010年,課題組開發(fā)了一種手性側鏈基團的高分子膜系統(tǒng)(如圖8F),L-和D-氨基酸首先與丙烯酰氯反應形成L(D)-酰氯化單體,接著通過表面引發(fā)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溫和條件下即可得到手性高分子膜。與SAM膜相比,SI-ATRP膜中氨基酸單元的手性得到很好保留,而且,該高分子膜的光學活性由于手性單元的規(guī)則組裝得到極大提升。這種將手性側鏈引入手性高分子膜的方法為高效手性界面材料提供了極大的應用空間。3.2cos-7細胞毒性變化生物系統(tǒng)與材料界面的相互作用對于研究生物檢測、生化器件、可植入材料等相當重要,然而,一個關鍵問題:這些生物界面是如何參與到生命體的生理活動中的?細胞是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元,生命活動是各種細胞活動的整體表現(xiàn),而且受到各種生物大分子的誘導與操控,如蛋白質、核酸、多糖等,這些過程包括細胞層面、生物大分子層面和小分子層面。在細胞層面,課題組在2007年[36]即采用L-(D)-NIBC來構筑手性SAMs,通過巨噬細胞去研究界面的手性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巨噬細胞在L-和D-NIBC表面呈現(xiàn)顯著差別(見圖7)。該工作體現(xiàn)出手性表面可能在有機體對于異物的免疫響應過程成為一個新的影響因素。2010年,課題組[37]報導了在一系列手形聚合物膜上的細胞的立體選擇性能力,L(D)-纈氨酸的丙烯酰衍生物作為手性單元通過酰胺鍵連接到非手性的聚合物鏈上,鏈中手性單元的規(guī)則組裝保留了每個對映體的手性,且迅速提升了膜的整體手性。通過在L(D)-纈氨酸膜(L(D)-PV)上培育COS-7細胞,發(fā)現(xiàn)細胞的吸附、擴散、生長和組裝過程在兩種膜上完全不同(見圖9)。在培養(yǎng)開始1h,L-PV膜上的細胞密度(圖9(a))大于D-PV膜(圖9(b)),24h后,粘附細胞的形態(tài)差異開始呈現(xiàn),在L-PV膜上細胞選擇互相連接并擴散(圖9(c)),在D-PV膜上則趨向于小擴散的單個獨立(圖9(d)),當培育至48h后,在L-PV膜上產(chǎn)生大且高互聯(lián)的二維組裝(圖9(e)),而D-PV膜上細胞獨立生長成大團簇(圖9(f))。這些結果預示了手性表面可能被用于調控生物界面上的多元細胞行為。在生物大分子層面,DNA是最重要的生命遺傳物質,也在多種生命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分子內信號傳導、蛋白質表達等。由于其良好的線形結構和穩(wěn)定性,在固體表面很容易通過諸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等進行觀測。DNA可分為兩類:舒展形和折疊形,其中折疊形利于DNA分子在外界損害下保存其立體結構和基因信息,在活的生命體中,DNA分子主要以高度折疊形存在以表現(xiàn)其生物功能,但同時也以舒展形在基因調控方面呈現(xiàn)低活性。因此,控制DNA分子的構象對于基因調控及相關研究至關重要。2008年,課題組[38-39]通過AFM研究了DNA分子在基于L(D)-NIBC的SAM表面上的行為,并采用小牛胸腺的單股DNA(ss-DNA),在確定濃度變化下(約50μg/mL或75μg/mL),ss-DNA分子選擇在L-NIBC表面呈現(xiàn)舒展構象,而在D-NIBC表面呈現(xiàn)更多的折疊狀態(tài)。這種相互的立體選擇性進一步通過環(huán)狀雙股DNA(ds-DNA)得到證明。2009年,課題組[29]采用質粒pcDNA3進行觀測(見圖10),類似地,在L表面,許多DNA分子呈現(xiàn)出舒展構象和封閉環(huán)狀或線狀(圖10(a)),但在D表面,DNA分子的數(shù)量極少且僅為粗棒狀,以質粒的高度折疊超螺旋的構象存在(圖10(b)),即使存在Mg2+,這種現(xiàn)象依然存在(圖10(c)和圖10(d))。以上結果預示了界面的手性將極大的影響DNA分子的構象和與界面的相互作用。在小分子層面,了解外消旋混合物中生物分子的手性選擇、富集及高分子化的機理是研究生命起源的一大挑戰(zhàn),突破點集中在天然礦物的對稱性殘缺這一現(xiàn)象中。天然手性礦物,如石英和方解石能通過在手性界面上的對映體選擇吸收,對氨基酸進行手性分離。例如,方解石的對映面(21-31)和(-3-21)體現(xiàn)出對L和D-天冬氨酸約10%的選擇吸收差異性。此外,具有固有手性的金屬表面也很可能用于手性選擇性研究,如Pt電極的手性表面已被用來研究葡萄糖氧化過程中的手性影響,在Pt(643)面上,L-和D-葡萄糖氧化的非對映體過量百分率為60%,而在Pt(531)面上,數(shù)值為80%。3.3界面性質結構的變化生命系統(tǒng)有能力在環(huán)境微小改變的影響下,承受快速、可逆的構象轉變和化學變化,通過借鑒生命系統(tǒng)這一優(yōu)異特性,基于響應性聚合物膜的刺激響應性界面材料已相繼被開發(fā)出來。這種智能材料能在外界刺激下,產(chǎn)生優(yōu)異的物理和化學響應,如光照、溫度、pH值、電場和生物分子結合釋放。作為生物系統(tǒng)中的特性之一,手性識別占據(jù)了大部分的生命過程,也因此為設計響應性生物界面材料提供了新的影響因素。在此過程中,將手性信號傳遞到宏觀性能并引起材料功能的改變是一個大挑戰(zhàn),基于響應性聚合物的氫鍵協(xié)同機理,課題組[40]開發(fā)了一種三組分的智能共聚物膜來研究界面上手性響應的潤濕性改變。其中,二肽單元作為對單糖對映體的手性識別單元,三氟甲基苯基硫脲基團作為調控單元,PNIPAAm網(wǎng)狀結構作為功能轉變控制單元。通過以上單元之間的氫鍵協(xié)同作用,平整基底上的共聚物膜在與糖作用后表現(xiàn)出明顯的接觸角改變(ΔCA),且對D(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