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譯與國家實質(zhì)林譯的民智之路_第1頁
林譯與國家實質(zhì)林譯的民智之路_第2頁
林譯與國家實質(zhì)林譯的民智之路_第3頁
林譯與國家實質(zhì)林譯的民智之路_第4頁
林譯與國家實質(zhì)林譯的民智之路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林譯與國家實質(zhì)林譯的民智之路

在中國現(xiàn)代翻譯史上,林紓是一位爭議巨大的翻譯家,但他的重要地位不容動搖。他善于抒情、寫景、描物,以流暢的筆觸翻譯了一百八十余種外國小說,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促進了中國文學的革新。在當時,林紓是和嚴復并稱的著名翻譯家??涤袨樵凇肚倌舷壬鷮懩静萏脠D,題詩見贈,賦謝》一詩中便說道:“譯才并世數(shù)嚴、林?!?P131)的確,兩人在譯界的成就、地位是可以相媲美的。他們是同鄉(xiāng),年齡相差不多,開始從事翻譯工作的時間也差不多。兩人都長于古文,在翻譯時也都用古文,并且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但是兩人之間也存在許多不同之處。如嚴復留過洋,精通外文;但林紓從未走出過國門,而且不懂外語,他的翻譯工作都是依靠別人的口譯合作完成的。兩人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于翻譯書目的類別不同。嚴復主要翻譯社會科學著作,而林紓主要翻譯小說等文學作品。孫寶在《忘山廬日記》中提到:“今人長于譯學者有二人:一嚴又陵,一林琴南。嚴長于論理,林長于敘事。皆馳名海內(nèi)者也?!?P131)一、林接受的困難如果要了解林紓的翻譯思想,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一下他的生平。林紓(1852-1924),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他出生于一個小商人家庭,童年時家境陷入窮困。31歲時中舉,嗣后七次赴禮部考進士,但屢試不取。林紓性格剛強易怒,時時怒斥他人,令別人甚感難堪,有許多人因此而與他疏遠,正如他自己所說:“家貧而貌寢,且木強多怒。”(P12)但是當他們有危急、有需求時,林紓卻不惜奔走營求以救其困難。他那句“說到交友一途,即便拼命無惜”的話,當然不是自己夸張的。而且他的幫助也并不限于朋友,他是沒遮攔的周人之急的,東亞病夫說:“他每年著作所得稿費,平均有一萬元以上,但終散發(fā)濟助人急,及輔助貧寒子弟的學費。(《初次見東亞病夫》)”對于國家危難,更是如此。如1884年8月,法國軍艦炮轟我國水師,我官兵死傷七百余人,林紓曾在街頭與友人抱頭痛哭;后當欽差大臣左宗棠來福州時,他又與友人冒死攔道上書,控告昏官謊報軍情。由此可見,他的生命中充滿了熱烈的愛國情感。這種性格和熱情深深地影響了林紓的一生,這在他后來的文集及譯作中都可以感受到。林紓的翻譯活動始于1897年,那一年林紓的妻子過世,林紓終日郁郁寡歡。一日,從法國歸來的王壽昌對他說:“吾請與子譯一書,子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紹一名著于中國,不勝于蹙額對坐耶?”(P132)于是,王、林合作譯出了法國大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由于這部譯作內(nèi)容新鮮,譯筆凄婉而有情致,一時之間風靡海內(nèi)。嚴復說:“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P132)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的成功成為林紓開始翻譯生涯的契機,之后他又翻譯了大量的作品。二、林接受的道德情懷林紓的翻譯思想雖然沒有嚴復那么具體的“信、達、雅”,但是在他為與學生林長民等人在杭州創(chuàng)辦的《譯林》月刊寫的序中,也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翻譯思想:今欲與人斗游,將馴習水性而后試之耶?抑攝衣入水,謂波浪之險可以不學而狎試之,冀有萬一之勝耶?不善彈而求鴟靈,不設機而思熊白,其愚與此埒耳!亞之不足抗歐,正以歐人日勵于學,亞則昏昏沉沉,轉以歐之所學為淫奇而不之許,又漫于之角,自以為可勝。此所謂不習水而斗游者爾!吾謂欲開民智,必立學堂;學堂功緩,不如立會演說;演說又不易舉,終之唯有譯書。(P161)從林紓的這段話里可以看出,他認為“開民智”必須依靠發(fā)展翻譯事業(yè)才能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否則就像“不習水而斗游者”一樣愚蠢可笑。另外,林紓還提到過,外國作家“多以小說啟發(fā)民智”,認為“小說一道,尚足感人”。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他受到了維新派小說理論的影響,與梁啟超的翻譯思想和文學思想是大致相同的。在其大量譯作的序跋中,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前的譯作序跋中,有關譯學思想的論述也都集中在翻譯的目的和功能問題上。如前面康有為贈林紓的詩中的第二句,便是“百部虞初救世心”。一語道破了林紓的翻譯思想,即“愛國和救世”。如他在1903年翻譯《利俾瑟戰(zhàn)血余腥錄》,是為了讓讀者讀后“或不致于觸敵即餒,見危輒奔”。(P164)在他翻譯的《英孝子火山報仇錄》序言中寫道:“蓋愿世士圖雪國恥,一如孝子湯麥司之圖報親仇者,則吾中國人為有志矣!”(P108)在《霧中人》中,“非羨思那之得超瑛尼,正欲吾中國嚴防行劫及滅種者之盜也”,(P37)翻譯《埃司蘭情俠傳》是為了贊揚冰島人民不甘“闔戶噤口,坐受人侮”的反抗精神,在序言中寫道,“特重其武概,冀以救吾種人之哀憊,而自厲于勇敢而已”。(P37)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林紓翻譯外國小說時,盡可能地選擇“名人救世之言”,以“求合于中國之可行者”。一再呼吁國人要警惕西方列強“以吞滅為性”的侵略本質(zhì)。在林紓身上,我們看到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所擁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感,可以認為他的翻譯思想正是源于這種責任感。雖然林紓到了晚年時思想漸漸趨于保守,但是他御侮自強的信念卻從未動搖過。林紓的另外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救國應當靠“實業(yè)”,所以林紓在翻譯作品時十分注重宣傳實業(yè)思想,事實上,他把自己的翻譯事業(yè)便視為自己救國的實業(yè)。通過譯書,“畏廬赤心為國志,微微得伸”。他翻譯《愛國二童子傳達旨》(1907年)一文時,就以較多的筆墨論述了“實業(yè)”對于振興國家的重要性。中國要強盛,亦須“講究實業(yè),潛心圖存”。他之所以翻譯這部作品,就是因為該書作者沛那的實業(yè)小說使當時的法國讀者深受鼓舞。他把這部小說翻譯介紹到中國來,“亦冀以誠告海內(nèi)至寶至貴,親如骨肉,尊如圣賢之青年學生讀之,以振動愛國之志氣。人謂比即,畏廬實業(yè)也”。(P174)三、林接受的提高與外國之本的關系林紓對于實際翻譯時的一些具體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他在《譯林敘》中談到“譯書之難”,主要是說譯者學識水平的問題。他提到“非史才”便不敢任譯史書,因為“外國史錄,多引用古籍,又必兼綜各國語言文學而后得之”。另外,林紓還提到了翻譯者對外語掌握程度的問題。林紓因為自己不懂外語,所以特別強調(diào)了學習外語的重要性。由于他本人不懂外語,所以無法選擇翻譯書目的種類,只能由口譯者決定,但有時口譯者的水平十分有限,所以在林譯的小說中,有不少無價值的作家的作品。再如,由于口譯者缺少文學常識,不懂文學史,所以誤導林紓把許多極好的戲劇劇本譯成了小說,增添敘事,刪減對話,有時甚至變成了與原著完全不同的另一本書??梢哉f,林紓一大半的寶貴勞力就這樣被白白浪費了。所以他特別強調(diào)學習外語的重要性。在《洪罕女郎傳》(1905年)的譯跋中,他說:“予頗自恨不知西文,恃朋友口述,而于西人文章妙處,尤不能曲繪其狀。故于講舍中敦喻諸生,極力策勉其恣肆于西學,以彼新理,助我行文,則異日學界中定有更光明之一日。”鼓勵年輕人學習外語。另外他還認為外語應該與中文并重,指出“學堂中果能將洋漢兩門,分道揚鑣而指授,舊者即精,新者復熟,合中西二文熔為一片,彼嚴幾道先生不如是耶?”(P171)雖然林紓因不懂外語而失敗地翻譯了一些外國作品,但是他仍多次指出翻譯時還是應該忠實于原著。他說自己對敘事文,有時會增添刪改,但是論事文,則不敢妄意裁減。例如,在《黑奴吁天錄》的《例言》中說:“是書為美人著。美人信教至篤,語多以教為宗。顧譯者非教中人,特不能不為傳述,識者諒之?!彼€說書中幾首詩歌的翻譯是“存其旨而易其辭,本意并不亡失”。這不失為簡明正確的譯詩原則。在翻譯《鬼山狼俠傳》的附記中說到:“此文極冗長,然原作如是,不能不存其真”。林紓還強調(diào)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應該投入自己的主觀感情,譯者須與原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靈上的交流。錢鐘書稱贊林紓前期“和他翻譯的東西關系親密,甚至感情沖動得暫停那支落紙如飛的筆,騰出工夫來擦眼淚”,(P277)肯定了林紓這種“親熱、隆重地對待他所譯的作品”的態(tài)度。林紓在1915年為所譯的《鷹梯小豪杰》寫的序言中也自述了翻譯作品時的切身體驗:“或喜或愕,一時顏色無定,似書中之人,即吾親切之戚畹。遭難為悲,得志為喜,則吾身直一傀儡,而著書者為我牽絲矣”。他在翻譯《黑奴吁天錄》時,就是“且泣且譯,且譯且泣”,從而使他的翻譯作品取得了動人心魄、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林紓強調(diào)譯者感情與翻譯活動的關系,這一觀點實際上開啟了后來郭沫若一派翻譯家有關譯論的先河。另外,林紓在譯序中還多次強調(diào)他并不因為從事翻譯而盲目相信外國作品中的所有觀點,例如他在《劍底鴛鴦序》中提出翻譯者的原則是“不必踵其事,但存其文可也”。(P176)強調(diào)對國外那些壞的東西或者不適合中國的東西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而且不要學習西方那種強盜的行為。在《霧中人》的譯序中,林紓說:“吾恒語學生曰:彼盜之以劫自鳴,吾不能效也。當求備盜之方。備篋之盜,則以刃,以槍;備滅種之盜,則以學。學盜之所學,不為盜而但備盜,而盜力窮矣!”事實上,在這里他所提出的“學盜之所學,不為盜而但備盜”的原則,是對林則徐等人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補充,表達了他對帝國主義國家的無比憎惡以及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注。四、林接受的補充和語言運用的問題林紓對中國翻譯事業(yè)的卓越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他自身學識以及思想的局限性,給他的翻譯事業(yè)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首先,林紓雖然主張要忠于原著,但在實際翻譯時仍不免出現(xiàn)任意刪減或增補原文的現(xiàn)象。如法國預勾的《九十三》(Quatre——Vingt——Treize),林紓翻譯為《雙雄義死錄》,把林紓的譯作和原文進行對照,發(fā)現(xiàn)少了很多內(nèi)容。有時,林紓還會增補原作。特別是在迭更司和歐文的譯本中,出現(xiàn)的尤其多。林紓自己文采很好,當他認為原文美中不足,出現(xiàn)他心目中的敗筆時,就會這里補充一下,那里潤飾一下,使語言更具體、情景更活潑,整個描述筆酣墨飽。這使我們不由聯(lián)想起他崇拜的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過去傳記的潤色和增飾。但是從翻譯的角度看,這是“訛”。盡管添改得很好,但最終變換了本來面目,何況添改處不會都一一妥當。其次,林紓的譯作中還存在語言運用的問題。林紓在翻譯作品時大都使用的是他認為比較通俗易懂的文言文。雖然保留古文成分,但是要比古文自由的多;在詞匯和句法上,規(guī)矩也不是那么嚴格,收容量很寬大,并且吸入了很多外來語。如林紓自己所謂“一見之字里行間便覺不韻”的“東人新名詞”——“普通”、“社會”、“幸福”等等。譯文包含了很大的歐化成分,以至于好多句詞文法簡直不像不懂外文的古文家的“筆達”,卻像懂外文而不怎么通中文的人的硬譯。林紓的這種翻譯方式既損壞了原作的表達效果,又違背了漢語的語言習慣。例如,林紓曾有過這樣的翻譯:“侍者扣扉曰:‘先生密而華德至’(《迦茵小傳》第五章)”。把“密斯脫”翻譯為“先生”,但又死扣住原文的次序,把“先生”放在姓氏之前,這不能不說是林紓的敗筆。五、林接受的道德積極總之,林紓接近三十年的翻譯生涯可以以《離恨天》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在此之前,林譯小說是十分受歡迎的,但是在此之后,林紓的譯作逐漸失去了原來的醒目色彩,對讀者失去了以前的吸引力。在林紓前期的譯作中,大部分都有自序或者旁人序,有跋,有《小引》等,在譯文里還時常加上按語和評語。這種對原作的賞析態(tài)度是充滿熱情的,是鄭重地對待所譯作品的。但是在后期譯本里,這些東西已經(jīng)大大消減。他的整個翻譯態(tài)度顯得隨便,可以說是冷淡、漠不關心的,作為一個翻譯家來說,是失職的。正如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中所寫:“前期的翻譯使我們想象出一個精神飽滿而又集中的林紓,興高采烈,隨時隨地準備表演一下他的寫作技巧。后期翻譯所產(chǎn)生的印象是,一個困倦的老人機械地以疲乏的手指驅使著退了鋒的禿筆,要達到‘一時千言’的指標。他對所譯的作品不再欣賞,也不甚感覺興趣,如果有的話,也只是博取稿費的興趣。換句話說,這種翻譯只是林紓的‘造幣廠’承應的一項買賣;形式上是把外文作品轉變?yōu)橹形淖髌?而實質(zhì)上等于把外國貨色轉變?yōu)橹袊泿拧薄?P277)通觀林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