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新出土墓志與魏晉南北朝史_第1頁
長安新出土墓志與魏晉南北朝史_第2頁
長安新出土墓志與魏晉南北朝史_第3頁
長安新出土墓志與魏晉南北朝史_第4頁
長安新出土墓志與魏晉南北朝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長安新出土墓志與魏晉南北朝史

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撰的《新長安墓志》是近年來出版的重要墓志資料。其中,九方是南北朝至隋朝初南人北上遷北的墓志,非常有名。這九方墓志是:《大隋上柱國滕王常侍何君之志》、《大隋梁武陵王記室參軍之墓志》、《前陳沅陵王故陳府君之墓志》、《陳臨賀王國太妃墓志銘》、《大唐上儀同三司蕭府君墓志銘》、《唐故秘書少監(jiān)劉府君墓志銘并序》、《唐故朝請郎行岐州參軍事蕭君墓志銘并序》、《唐右衛(wèi)郎將秦公故夫人墓志銘并序》和《大唐前果州相如縣尉趙郡李公故夫人何氏墓志銘并序》。本文著重考釋九方墓志中有關(guān)南人北遷的內(nèi)容,以期為深入研討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南人北遷問題提供一些參考。我們所限定的“南北”界線,一是指淮河至秦嶺一線的南北界線,這是傳統(tǒng)的南北分界;一是從南北政權(quán)來著眼,即南方政權(quán)與北方政權(quán)的區(qū)別。我們研究南人北遷的主要目的在于,力圖勾勒出魏晉南北朝至隋朝初年南方人口向北遷徙的一些線索,以揭示北遷南人在與北方各族人民接觸過程中,南北文化是如何融合的,諸民族之間是如何交往并逐漸融合的。當然,這篇論文不可能涉及太多內(nèi)容,僅從考釋九方墓志入手,釋讀有關(guān)南方入北人員的基本情況,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基礎。一、“魏后”,即開降降,北魏后年君性(姓)何,諱雄,字沙彌,荊州江凌縣都鄉(xiāng)人也。本駕云門。年成十六,奉事梁君,應承刀衫之衛(wèi)。又以行長,君轉(zhuǎn)資直。后驅(qū)懃歲久,性好戎徒,梁君用委,使獲河東,事遂成節(jié),即蒙轉(zhuǎn)位。蕩加勛跡,當授虎賁將軍、便殿主帥。于魏后二年入朝,方奉大隨……歲次丙辰二月甲申朔七日庚寅,在雍州長安縣龍門鄉(xiāng)阿城里,君恨就長泉,嘆榮修窀掩,離辭遠日,漸進冥塵。(p.21,《大隋上柱國滕王常侍何君之志》)江凌縣當為江陵縣,今屬湖北?!拔汉蠖辍奔次魑簻绾蠖?當為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拔汉蟆币辉~,在墓志中經(jīng)常使用。西魏滅亡,北周孝閔帝于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二月建北周,次年稱元年,然并無年號,同年九月薨;明帝繼位,元年與孝閔帝同,次年為二年,又沒有年號,故以“魏后”稱之。559年八月,明帝改元武成。因此“魏后”共三年,包括孝閔帝與明帝即位之初的三年。此于史有征,如:(宇文常于大統(tǒng))十五年,襲父封魏昌縣開國伯,轉(zhuǎn)大都督。魏后三年,授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p.3957,卷十五《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豆盧恩于大統(tǒng))十六年,授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魏后元年,改封龍支縣侯。(p.3958,卷十五《周隴右總管長史贈少保豆盧公神道碑》)(宇文顯)以魏后元年疾甚,亡于同州,春秋五十七。(p.3961,卷十六《周車騎大將軍贈小司空宇文顯墓志銘》)“魏后”又可稱“西魏后”,釋智升《開元釋教錄》載沙門阇那崛多西行取經(jīng):“又經(jīng)渴啰槃陀及于闐等國,屢遭夏雨寒雪,暫時停住。既無弘演棲寓非久,又達吐谷渾國,漸至鄯州。于時即西魏后元年也?!?p.184,卷七)實際上,西魏廢帝(552年至553年在位)與恭帝(554至556年十二月在位)均無年號,因此也有將此歷史時期稱為“魏前”者。如:(薛聰)魏前二年,重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延州刺史。(p.1333,卷三六《薛聰傳》)(薛孝通)興和二年,卒于鄴。魏前二年,周文帝追軫舊好,奏贈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p.1337,卷三六《薛孝通傳》)以魏前二年八月廿五日薨于華州鄭縣界,時年廿六。詔贈普安國夫人。(p.486,《大周使持節(jié)少傅大將軍大都督恒夏靈銀長五州諸軍事恒州刺史普安壯公墓志銘》)“興和”為東魏孝靜帝年號,興和二年為540年?!拔呵岸辍碑斨肝魑簻缤銮岸?即恭帝二年(555年),時為梁貞陽侯天成元年或敬帝紹恭元年。據(jù)何雄墓志可知,他原是江陵人,16歲始為梁君宿衛(wèi)之士,后逐漸升遷至虎賁將軍、便殿主帥。北周初年始赴北方。其死于長安縣龍門鄉(xiāng)阿城里,當為其居住之地;時為丙寅,即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年)。二、月內(nèi)至孫觀今江蘇財產(chǎn)公民孫氏,諱觀,字元照,南徐州晉陵郡曲阿縣高陵鄉(xiāng)邑下里人也。晉司馬之苗,孫權(quán)之后。其祖魏前二年從梁秦王建義歸朝,因居京兆,屬長安縣淳化鄉(xiāng)雅正里,非家非國。開皇十三年十一月內(nèi),忽然抱疾。至十二月廿九日,卒于邛州異壤,春秋六十二……九州島三霸,交兵亂賊。父東子西,兄南弟北。因別本鄉(xiāng),埋魂異國。神靈去何,夢想言過。(p.23,《大隋梁武陵王記室參軍之墓志》)孫觀為曲阿縣人(今丹陽),其祖先當為南人無疑。然據(jù)墓志“其祖魏前二年”始入北方,即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時為梁貞陽侯天成元年(僅該年五月在位)或敬帝紹泰元年(十一月繼位)。其祖父自南入北,至孫觀則為入北后之第三代。其祖“從梁秦王建義歸朝”,然此梁秦王不知為何人。其居住地為長安縣淳化鄉(xiāng)雅正里。三、中魏人,中證主,中里長,個人具體居之,為子中子。至西漢末,君諱叔興,字子推,吳興長城人也。陳孝宣皇帝之第廿六子,施太妃所生……年甫十三,在陳封沅陵郡王……真明三年,陳祚忽其云亡。同奉明化,開皇九年入朝,特蒙榮渥。大業(yè)二年,奉勅預參選限,為身染疾,不堪集例,官遂未成……以三年五月廿三日,薨于長安縣弘教鄉(xiāng)務德里之第,春秋到卅有五。(p.27,《前陳沅陵王故陳府君之墓志》)據(jù)墓志可知,陳叔興為吳興長城人,陳宣帝之子。真明三年一月陳滅,他于次年(開皇九年)入隋?!罢婷鳌奔础暗澝鳌?后主年號。“開皇九年入朝”是指叔興到長安時間,他從建康出發(fā)實為開皇九年(禎明三年)三月己巳(p.117,卷六《后主紀》)。叔興當時居住地點為長安縣弘教鄉(xiāng)務德里,死時35歲,推算可知,他入隋時17歲。據(jù)《陳書》載,陳宣帝“四十二男”,次子“叔陵犯逆”被誅滅一門而無后,第十六子抗隋而死,另有“三子早卒”。而史書僅記載,長子陳后主和27位兄弟及第九弟之子(襲河東王)一起入隋,共29人,“皇子叔叡、叔忠、叔弘、叔毅、叔訓、叔武、叔處、叔封等八人,并未及封”,故雖一起入關(guān),但史書未載他們下落。另據(jù)史書記載:后主率子弟入“至長安,隋文帝并配于隴右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yè)以處之”(p.361,卷二八《世祖九王傳》),而后主“隋仁壽四年十一月壬子,薨于洛陽,時年五十二。追贈大將軍,封長城縣公,謚曰煬,葬河南洛陽之芒山”(p.117,卷六《后主紀》)。實際上,隨后主入隋的陳氏子弟中“卒于長安”者6人(pp.365-375,卷二八《高宗二十九王傳》),故可判斷,陳朝皇裔入隋,有一部分居住在長安及其長安縣鄉(xiāng)里1。墓志中所稱叔興“特蒙榮渥”,其實有其妹寧遠公主一部分原因。《隋書》稱寧遠公主“性聰慧,姿貌無雙。及陳滅,配掖庭,后選入宮為嬪……及上大漸,遺詔拜為宣華夫人”(p.1110,卷三六《后妃傳》)。而煬帝早垂涎宣華夫人,文帝死之日,他逼烝之。同書還載:“及煬帝嗣位之后,出居仙都宮。尋召入,歲余而終,時年二十九。帝深悼之,為制《神傷賦》”(p.1110,卷三六《后妃傳》),故叔興于“大業(yè)二年,奉勅預參選限”也就不奇怪了。然他最終“為身染疾,不堪集例,官遂未成”,并于次年卒,實與其妹同年歸天也。當然,也有史料指出:“大業(yè)二年,隋煬帝以后主第六女女婤為貴人,絕愛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由是并為守宰,遍于天下?!?p.361,卷二八《世祖九王傳》)四、吳將施績?yōu)殛愋壑嫣帐┦?京兆長安縣人。吳將績之后也。父績,陳始興王左常侍。太妃婉懿在懷,淑慎后質(zhì),宣皇帝聘入后宮,寵冠嬪嬙,恩隆椒掖……載誕臨賀王叔敖、沅陵王叔興、寧遠公主,并桂馥蘭芬,金鏘玉閏。公主以開皇九年金陵平殄,大隋高祖文皇帝納公主,拜為宣華夫人……(施氏)以大業(yè)五年歲次已巳八月十一日,薨于頒政里,春秋五十有九……太妃以移居戚里,優(yōu)賞既隆,湯沐之資,咸從檀捨,式營寺宇,事窮輪換。(p.29,《陳臨賀王國太妃墓志銘》)陳臨賀王國太妃即上述沅陵王叔興、隋宣華夫人之母,姓施。墓志稱“吳將績之后”,又稱“父績”,似有可疑。吳將施績,實為孫吳之名將,為朱治之孫、朱然之子。據(jù)《三國志》稱:“朱治字君理,丹楊故鄣人也”(p.1303,卷五六《朱治傳》),“初(朱)治未有子,然年十三,乃啟策乞以為嗣”(p.1305,卷五六《朱然傳》),“朱然字義封,治姊子也,本姓施氏”(p.1305,卷五六《朱然傳》)。即朱然本姓施,為朱治之外甥。朱治為丹楊故鄣人,雖其姐夫施氏為何地人不明,但當為南方人大致可以認定。后來朱治生有三子,一名才、一名紀、一名緯,由朱才“嗣父爵”(p.1305,卷五六《朱治傳》),而朱然“為(朱)治行喪竟,乞復本姓”(p.1109,《朱然傳附績傳》),孫權(quán)不許。施績本叫朱績,“字公緒,以父任為郎”,后建功立業(yè),拜左大司馬,“績以五鳳中表還為施氏”(p.1108,p.1109,卷五六《朱然傳附績傳》),即后朱績恢復施姓。然墓志稱孫吳施績?yōu)槠渥?十分可疑。據(jù)史書稱:建衡二年“夏四月,左大司馬施績卒”(p.1167,卷四八《三嗣主傳》)。建衡二年為270年,距陳禎明三年(589年)實為319年,若孫吳施績子孫沿續(xù)至陳朝,那么當有譜可據(jù),其子孫須避與祖上同名1。施氏為陳宣帝后宮,其父施績?yōu)槭寂d王左常侍,《陳書》無傳,其他典籍也無記載。陳亡,施氏沒入宮掖,北遷長安,時年當39歲。其女寧遠公主得幸,太妃當會被赦。墓志稱施太妃薨于頒政里,此在長安,故生前住在長安無疑。五、蕭玄前世公諱玄徹,字虔明,蘭陵蘭陵人也。廼祖梁高祖武皇帝,降穹蒼之明命,應河洛之圖書。彈壓八紘,牢籠九有。曾祖梁中宗宣皇帝,乘乾元以馭極,握璣鏡而承基。祖岑,梁侍2中、太尉公、吳郡王……父瑳,唐杞州別駕、上輕車都尉。公……武德五年,起家大都督,遷上儀同三司……以貞觀十年九月十二日,終于金州平利縣之公館……貞觀十一年十二月廿六日權(quán)殯萬年縣韋曲北(下無)(p.37,《大唐上儀同三司蕭府君墓志銘》)蕭玄徹為后梁皇帝之裔,稱“蘭陵蘭陵人”費解,據(jù)《唐故朝請郎行岐州參軍事蕭君墓志銘并序》稱蕭愻“南蘭陵蘭陵人”,故知蕭玄徹墓志脫漏“南”字。蕭玄徹之祖蕭岑,《周書》有傳:“岑字智遠,詧第八子也。位至太尉。性簡貴,御下嚴整。及琮嗣位,自以望重屬尊,頗有不法,故隋文征入朝。拜大將軍,封懷義郡公?!?蕭詧,后梁宣帝。后梁明帝于天保二十四年(585年)五月薨,蕭琮繼位,次年改元廣運,二年(587年)九月被隋廢滅,蕭岑入北當在此時。墓志中有其父蕭瑳在唐時職銜。蕭瑳諸史無傳,然有點滴記載:如武定“四年夏,又遣散騎常侍蕭瑳”(p.2178,卷九八《蕭衍傳》)云云,“于西華門外設壇,遣尚書仆射王克、兼侍中上甲鄉(xiāng)侯韶、兼散騎常侍蕭瑳與于子悅、王偉等,登壇共盟”(p.845,卷五六《侯景傳》)。此與《通鑒》所記官職不同:“己亥,設壇于西華門外,遣仆射王克、上甲侯韶、吏部郎蕭瑳與于子悅、任約、王偉登壇共盟?!?p.5004,卷一六二“梁高祖武皇帝太清三年二月月己亥”)武定四年為546年,太清三年為549年,即這段時間蕭瑳先任職散騎常侍,后又任吏部郎兼散騎常侍。蕭玄徹之祖蕭岑在蕭琮繼位后,因“自以望重屬尊,頗有不法”,被“隋文征入朝”,此是蕭岑一支入北準確時間。玄徹死在金州,后移柩“權(quán)殯萬年縣”,故萬年縣當為后梁蕭氏在隋唐時的居住地。此亦可參見下文所引《唐故朝請郎行岐州參軍事蕭君墓志銘并序》考。墓志“權(quán)殯萬年縣韋曲北”以下原無,韋曲即韋曲鎮(zhèn),“北”為方位。據(jù)下述所引《唐故朝請郎行岐州參軍事蕭君墓志銘并序》稱蕭愻“歸葬萬年縣之少陵原,從先君,禮也”一語可知,蕭玄徹所葬地亦是祖塋,即萬年縣之少陵原。少陵原在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北部,故知墓志后脫為“少陵原”等文。六、劉應道及頓丘郡君諱應道,字玄壽,廣平易陽人。漢景帝之后。十代祖遐,仕東晉為北中郎將、徐州刺史、泉陵公。子孫弈葉,侯服于江左。洎宋元嘉之后,王室多故。遐六葉孫藻自宋來歸魏氏,乃家于頓丘。仕魏至散騎常侍、封易陽子、鴻臚卿、岐秦二州刺史。子矜,魏太尉司馬、青徐光兗四州刺史、城陽公。矜生會,即府君之大父,為高齊濮陽郡太守……考樂平府君諱林甫……(p.113,《唐故秘書少監(jiān)劉府君墓志銘并序》)廣平郡治廣平縣(今河北雞澤縣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東南及平鄉(xiāng)西南、肥鄉(xiāng)北部等地。劉應道祖籍為廣平易陽(今河北永年縣東南)人,自是北人。劉藻于《魏書》有傳:“劉藻,字彥先,廣平易陽人也。六世祖遐,從司馬叡南渡。父宗之,劉裕廬江太守。藻涉獵群籍,美談笑,善與人交,飲酒至一石不亂。永安中,與姊夫李嶷俱來歸國,賜爵易陽子。擢拜南部主書,號為稱職。”(p.1549,卷七○《劉藻傳》)顯然,劉應道十代祖劉遐隨東晉元帝南遷,直至六代孫劉藻于孝莊帝永安時(528—529年)與姐夫李嶷一起回歸北魏,因此,劉氏一族在南方至少生活數(shù)代。宣武帝“景明初,世宗追錄舊功,以藻為太尉司馬。是年六月卒,年六十七,贈錢六萬。子紹珍,無他才用,善附會,好飲酒。結(jié)托劉騰,騰啟為其國郎中令。襲子爵……以事免官。建義初,詔復,尋除太中大夫。永安二年,除安西將軍、河北太守。還朝,久之,拜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出為黎陽太守。所在無政績。天平中,坐子尚書郎洪業(yè)入于關(guān)中,率眾侵擾,伏法”(p.1550,卷七○《劉藻傳》)。墓志稱劉藻之子劉矜,魏城陽公;孫劉會,重孫林甫,均無爵。劉林甫即劉應道之父。然不清楚劉藻共有幾子。據(jù)《魏書》稱劉藻子紹珍襲易陽子爵,坐其子洪業(yè)“率眾侵擾,伏法”,未記后代。那么劉藻至少有兩子,墓志可補史之闕文。劉藻“家于頓丘”,亦須辨別。魏有頓丘郡,縣稱頓丘有七,分別屬頓丘郡、黎陽郡、東陽平郡、東魏郡、濟陽郡、南濟陰郡、新昌郡。墓志稱“頓丘”一般均指郡望,故可斷定為頓丘郡。北魏頓丘郡治頓丘縣(今清豐縣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nèi)黃、南樂、范縣等市縣地。七、關(guān)于蕭之父為蕭,從先君禮也君諱愻,字元將,南蘭陵蘭陵人,梁孝明皇帝之曾孫也……祖瑀,梁新安王,隋內(nèi)史侍郎,皇朝中書令、尚書左右仆射、太子太保、上柱國、宋國公,贈司空……父釴,給事中、利渝二州刺史……君幼而岐嶷,弱不好弄。數(shù)歲,丁利州府君憂……丁內(nèi)憂,哀毀過禮。服闋,遂無復仕進之心。布衣蔬食,志不婚娶。親友以君家貧且有孤孺之累,逼令從宦。調(diào)補岐州參軍事……居無何,遘關(guān),以證圣元年閏二月廿三日,終于東都教業(yè)里,春秋三十……粵以景龍三年歲次己酉十月甲辰朔十四日丁酉,歸葬于雍州萬年縣之少陵原,從先君,禮也。(p.143,《唐故朝請郎行岐州參軍事蕭君墓志銘并序》)蕭愻為后梁宣帝蕭詧玄孫,明皇帝蕭巋之曾孫,蕭瑀之孫。隋煬帝蕭皇后為蕭巋之女(p.1111,卷三六《后妃傳》),為蕭瑀之姐1。蕭瑀字時文,后梁滅,遷居長安之萬年縣。然在隋并不得志,李淵起兵,招蕭瑀,他以河池郡歸降,授光祿大夫,封宋國公。在唐高祖、太宗兩朝為名臣,多有建樹。據(jù)兩《唐書》載,蕭瑀僅有一子名銳,嗣爵,尚太宗女襄城公主,貞觀中先公主卒,公主更嫁姜簡2,然史書載蕭銳事跡極簡單,未及其有無后嗣。墓志所稱蕭愻之父是蕭釴,當不會有誤。然正史稱蕭瑀子蕭銳,只有兩個可能,一是正史為誤,一是蕭瑀除有子銳外,還有其他兒子。無論哪種情況,墓志確可證正史闕誤。但依筆者愚見,當為后者。因為墓志稱蕭愻“貧且有孤孺之累”,若為襄城公主之子,無論如何不可能貧困至此。因而蕭愻當為蕭瑀另一兒子的后代。蕭愻卒于證圣元年(695年),即武則天在位時期。從“歸葬萬年縣之少陵原,從先君,禮也”一語,可證后梁蕭氏入隋后,居萬年縣,上述《大唐上儀同三司蕭府君墓志銘》稱蕭玄徹葬“萬年縣韋曲鎮(zhèn)北”可與此墓志互證。少陵原是蕭氏家族墓地。八、劉氏為南北朝末至六朝社會之地□人劉氏,第十,彭城人也。清源曾浚,代莫得詳……祖行敏,蘷州都督。父守節(jié),鄯州都督府長史……夫人……以開元十一年十一月廿五日,終于長安懷遠里之私第……即以其冬十二月壬辰朔卅日辛酉,厝于高陽原,禮也。(p.157,《唐右衛(wèi)郎將秦公故夫人墓志銘并序》)該志正文首字因碑破碎而脫漏,當為“夫”字。據(jù)墓志,劉氏籍貫為彭城人,然從“代莫得詳”、“終于長安懷遠里之私第”,以及追敘到其祖父一代可知,其祖父至少知道自己籍貫為“彭城”,但何時遷北、為何遷徙史無明證。劉氏死于開元十一年(723年)十一月,年六十九,故劉氏當生于654年,因而可斷定其祖父為南北朝末至隋朝時生人。換句話說,劉氏祖先至少在南北朝末至隋朝時已從南方遷入北方定居,但史料殘缺,無法判斷其居住之地。劉氏所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