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中國古代自然觀_第1頁
自然辯證法-中國古代自然觀_第2頁
自然辯證法-中國古代自然觀_第3頁
自然辯證法-中國古代自然觀_第4頁
自然辯證法-中國古代自然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篇自然觀自然觀的歷史演化和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自然觀:通俗——人們對自然界的總體看法。自然觀:嚴格——是一種系統(tǒng)的體系,即人們關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觀點。宇宙觀、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因果觀、演化觀

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界本質及其發(fā)展演化規(guī)律的根本觀點和系統(tǒng)理論。影響人類自然觀形成的因素認知概念框架: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甚至政治等諸種觀念近代以來的人類自然觀的影響因素:科學活動、技術活動、評價活動完整的自然觀包括:對自然本身的認識、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什么是自然

“自然“:是獨立于人類活動的存在,指非人工的物理世界(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與“人為的制度”相對。除了外部自然外,還包括人類攜帶的內部自然(肉體、感性、情意、無意識等)。自然觀的演化史

神話形態(tài)的自然觀古代自然觀

巫術形態(tài)的自然觀

原始形態(tài)

理性形態(tài)的自然觀

中國古代

古希臘

中世紀的自然觀(神學和宗教意義)近代自然觀(機械唯物主義,形而上學)現(xiàn)代自然觀(辯證法形態(tài),在繼續(xù)進化之中)第一章自然觀的演化歷史石器敲開了文明的大門,而火則照亮了文明的道路。

第一章主要內容本章將結合科學技術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闡述自然觀發(fā)展的各種歷史形態(tài)及其演替,討論馬克思主義辯證自然觀創(chuàng)立之前人類自然觀與自然科學、自然哲學的思想淵源關系,明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觀產生的歷史前提。重點討論馬克思主義辯證自然觀建立的自然科學基礎,以及馬克思主義辯證自然觀的基本觀點。第一節(jié)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自然觀一、中國古代自然觀產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1、以農業(yè)自然經濟為主的自然經濟結構

農業(yè)自然經濟

商品經濟的有限發(fā)展2、以宗法專制為主體的政治體制

宗法專制

文官政治體制3、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文化體制

儒家文化是整個文化體制中的主體結構

多元文化的補充結構二、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及其基本特征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五個階段:(1)遠古到夏、商、西周時期(遠古

770B.C.):原始技術和科學知識的萌芽和積累時期。(2)戰(zhàn)國到秦漢前(475B.C.

221B.C.):奠基時期。許多門類都取得了重要成就。(3)秦漢到南北朝(221B.C.~A.D.581):發(fā)展和形成時期,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四大知識體系:農學、天學、算學和醫(yī)學。(4)唐、宋朝(618

1276):高峰時期。(5)明清時期(1360

1840):發(fā)展逐漸停滯和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傳入時期。(一)四大學科:農、醫(yī)、天、算1、歷史悠久的農業(yè)科學我國形成376種農業(yè)專著。西漢以來主要有五大農書:

西漢時期的《汜勝之書》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南宋《陳甫農書》

元代《王楨農書》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2、獨具特色的中醫(yī)藥學以有機整體觀為哲理基礎,以內科為主要科目,以植物為主要藥物?!魬?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漢末醫(yī)學家華佗◆西漢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3、數學◆戰(zhàn)國或西漢的《周髀算經》

◆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分九章編寫,題目為246道。

◆祖沖之(公元429—500),算得3.1415926<П<3.1415927?!裟纤吻鼐派亍稊禃耪隆肺覈糯鷶祵W以計算和實用見長。研究實用問題,使用歸納法。九章: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4、天文學(1)專職天學機構及其日常工作:天學機構及其直接象征觀象臺為皇家獨占。(3)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歷法:主要研究內容是日、月及五大行星的運動規(guī)律。史籍所載中國古歷前后近一百部,其中獲得官方正式頒行的五十余部。(2)觀測手段與研習──天學儀器與典籍:圭表、漏刻和儀象。其中渾儀、渾象兩類是古代渾天家測侯和演示天象的基本儀器。河南僵師縣崗上村與大郊碧之間,東漢靈臺遺址。張衡放置渾天儀的地方。地動儀模型宋朝渾儀北京明清天文臺比格林威治天文臺早200多年上繪有1350多顆星,這星圖約畫于公元8世紀初,是世上現(xiàn)存古星圖中星數最多、最古老的重要星圖?,F(xiàn)藏于英國圖書館中。敦煌星圖之一(現(xiàn)藏于英國圖書館中)敦煌星圖中紫微垣(現(xiàn)藏于英國圖書館中)“李約瑟難題”“為什么當代科學、伽利略時代的‘新哲學’或稱‘實驗哲學’只產生于歐洲文化,而非中國文化或是印度文化中呢?”“為什么在公元前1世紀到15世紀期間,在應用人類的自然知識于人類的實際需要方面,中國文明遠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另兩個難題:古代中國有沒有科學?現(xiàn)代中國科學為什么落后?(二)中國古代的技術成就的代表:四大發(fā)明造紙:從東漢蔡倫公元105年發(fā)明“蔡侯紙”直到18世紀這兩千年間,中國的造紙技術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

印刷術:唐代出現(xiàn)了雕版印刷。宋代畢升首創(chuàng)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相傳黃帝時代發(fā)明了指南車。公元前1世紀巫師發(fā)明司南。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四種裝置指南針的方法。

火藥:起源于道家的煉丹術。宋元時開始用于軍事。明代出現(xiàn)“多發(fā)火箭”。漢代造紙工藝:挫、煮、打、抄現(xiàn)存最早有明確日期記載和精美扉畫的唐咸通本《金剛經》宋泥活字版司南宋懸法指南針指南車歐洲到11世紀才學會制造指南針1775年由設計家約瑟夫·盧制造的指南針

18世紀末意大利航海家使用的一種指南針宋火箭明銅火銃一窩蜂模型火龍出水模型神火飛鴉模型明代火箭明代萬戶利用火箭飛行14世紀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萬戶坐在裝有47個當時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雙手各持一個大風箏,試圖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xiàn)飛行。萬戶被譽為利用火箭飛行的第一人。馬克思對中國四大發(fā)明中的三大發(fā)明有一段生動描述:“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手段,變成對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瘪R克思盛贊三大發(fā)明公元前十二世紀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而鑄造,因鼎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鼎重832.84公斤,結構復雜,耳、身、足分別鑄成后,再合鑄成一個整體。司母戊鼎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都江堰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前250)時期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修建。變岷江水害為水利,可灌溉300萬畝良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秦銅車馬中國古代四大名錦云錦蜀錦宋錦壯錦趙州橋橋長50.82米,單孔凈跨37.37米,并首創(chuàng)“敞肩拱”的新橋型。采用此項技術比歐洲早1200多年。陶瓷技術造船技術:海船模型其中超過百米的“寶船”就有62艘。最大的一艘長44丈4尺寬18丈(147M,60M),可容1000人遠航。經過37個國家。頤和園蘇州園林:拙政園(三)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結構體系1、基本結構

實用科學和實用技術

基礎科學,但它的發(fā)展是零碎的。2、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基本特征就科技研究對象而言,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就實用技術而言,帶有明顯的工匠性。帶有直接的經驗性質,沒有上升到理性高度。使用歸納法,邏輯思維層次低。神話和巫術是原始思維的兩個基本形態(tài)。神話從思維的形而上方面思考自然和社會,巫術則從形而下的角度在技術和控制的層面關注著自然和社會。(一)原始思維形態(tài)的自然觀——神話與巫術自然觀三、中國古代自然觀及其基本特征神話的實質馬克思說: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1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神話“文本”。中國有《山海經》和《淮南子》等;西方有《神譜》和荷馬史詩等。有關萬物起源的神話,它主要包括:開天辟地、人類起源、民族誕生、文化發(fā)端以及宇宙萬物肇始等。它是神話的主體部分,是原始人類早期的自然觀。創(chuàng)世神話,大體產生在新石器時代。就社會形態(tài)而言,大約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后期。1、中國古代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國最著名的創(chuàng)始神話:盤古開天辟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度鍤v記》女媧補天

傳說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zhàn),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于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备脑熳匀?,與自然抗爭的技術斗爭故事。后裔射日:丁紹光精衛(wèi)填海-工筆畫夸父追日-郵票反映技術斗爭的神話故事2、中國古代巫術形態(tài)的自然觀是指中國先民創(chuàng)造的某種今天看來包含很多迷信、錯誤和地方知識色彩的關于自然的看法。這種知識的基本觀念,是相信萬物有靈,相信人間有通天地的特異之術士?!白硬徽Z怪、力、亂、神”,但孔子也“敬鬼神而遠之”。漢代儒家楊雄說:“同天地人者,曰儒;通天地,不通人者,曰巫。”巫術形態(tài)自然觀的基本形式,主要包含在中國古代的所謂“術數方技”中,如巫師所運用的星占、風角、煉丹等方技。直到今天,如堪輿、算命、風水等在中國民間仍然有人相信。

(1)五行思想

“五行”通常譯為FiveElements(五種元素)。張岱年先生認為,先秦認為五行是生活中的五種基本資料。馮友蘭先生認為,我們切不可將它們看作靜態(tài)的,而應該看作五種動態(tài)的互相作用的力。董仲舒以后多認為五行是構成萬物的五種元素,但不是最基本的元素,五行說從屬于陰陽說。五行順序的變化《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春秋戰(zhàn)國,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結合起來。順序:木、金、火、水、土。西漢董仲舒(約前178—前104)體系化。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五行相勝。天人感應,人副天數。近代(日常):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圖相生關系: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相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火水金土相生相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特征李約瑟:五行的概念不是一系列五種基本物質的概念,而是五種基本過程的概念。中國人的思想在這里獨特地避開本體而抓住了關系。李約瑟論五行沈括用五行思想解釋化學溶液的性質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以陰陽五行思想解釋化學反應:“信州鉛山縣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久之亦化為銅。水能為銅,物之變化,固不可測。按《黃帝素問》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氣在天為濕,土能生金石,濕亦能生金石?!似潋炓病?。上述解釋限制了沈括進一步尋求了解化學溶液真正的性質。述評中國的思想家們制造了一個十分全面的關于各種事物之間關聯(lián)的圖解。但是過分牽強附會這種關系,就抑制了對事物原因的真正研究。

(2)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解釋宇宙起源的學說。陽字本是指陽光,陰字本是指沒有陽光。到后來,陰、陽發(fā)展成為指宇宙的兩種勢力或原理,也就是陰陽之道。陽代表陽性、主動、熱、明、干、剛等等,陰代表陰性、被動、冷、暗、濕、柔等等。陰陽二道互相作用,產生宇宙一切現(xiàn)象。陰陽思想的最早記載早在《國語》(其成書可能晚至公元前四、三世紀)里已經講到陰陽之道?!坝耐醵辏ü?80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周語一》)陰陽與八卦結合后來,陰陽就與《易經》從根本上結合起來?!兑捉洝返慕?,基本成分是所謂“八卦”,每卦由三條連線或斷線組成。任取兩卦組合起來,得六十四卦。《易經》的原文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吨芤住菲鋾艹觥兑住罚_始是卜筮用書。有兩個部分:《易經》和《易傳》,前者形成于周,后者舊說是孔子(前551-前479)所作,近認為,是戰(zhàn)國以來的解易作品的匯集。《周易》的三原則變易簡易不易理、象、數理:宇宙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象:宇宙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現(xiàn)象。數:每個現(xiàn)象,都有它的數。陰陽結合而生萬物,男女結合而生生物乾卦、坤卦分別純粹由連線、斷線組成,所以各是陽、陰的典范。其余六卦都假定是由乾、坤交合而生。這樣,乾、坤就是父、母,而其余六卦在“易傳”中常常說是乾坤的兒子。乾坤結合而生其余六卦,這種過程,也就是陰陽結合而生天下萬物這種過程的象征。陰陽結合而生萬物,與男女結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由此可知,陽是男道,陰是女道。陰陽生成萬物類比男女生育《系辭傳下》說:“天地絪缊(yinyun),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系辭傳上》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碧斓厥顷庩柕奈镔|表現(xiàn),乾坤是陰陽的象征表現(xiàn)。陰陽生成萬物的過程,與男女生成生物的過程完全相似。評述原始中國人的宗教中,很可能想象有一個父神和母神,他們出生萬物??墒窃陉庩栒軐W中,用陰陽之道代替了或解釋了這樣的擬人的神。陰陽之道雖然也比作男女之道,但是已經被理解為完全不具有人格的自然力了?!疤烊烁袘敝袊糯軐W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神秘學說。認為天能干預人事,人的行為也能感動天,自然界發(fā)生的災異是天對人的譴責,發(fā)生的祥瑞是天對人的褒獎。董仲舒在肯定“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和“天人一也”的前提下,認為“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至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必仁且知》)“天人感應”所以說“謹按災異以見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同上),天子見災異而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就能感動上天而化險為夷。“五形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保ā段逍凶兙取罚┒偈娓鶕疤烊烁袘?,“發(fā)明”求雨止雨之法,大搞封建迷信,欺騙百姓。“天人感應”思想發(fā)展到東漢發(fā)展為讖緯神學。3、八卦學說八卦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符號和讀音▅▅▅▅▅▅▅▅▅▅▅▅▅▅▅▅▅▅

▅▅▅▅▅▅▅▅▅▅▅▅▅▅▅▅▅▅

▅▅▅▅▅▅▅▅▅▅▅▅▅▅▅▅▅▅▅▅

乾兌離震

(天)(澤)(火)(雷)

▅▅▅▅▅▅▅▅▅▅▅▅▅▅▅▅▅▅

▅▅▅▅▅▅▅▅▅▅▅▅▅▅▅▅▅▅

▅▅▅▅▅▅▅▅▅▅▅▅▅▅▅▅

巽坎艮坤(風)(水)(山)(地)

乾(qian):乾為天卦像坤(kun):坤為地卦像坎(kan):坎為水卦像離(li):離為火卦像震(zhen):震為雷卦像巽(xun馴):巽為風卦像兌(dui對):兌為澤卦像:

艮(gen去聲):艮為山卦像(二)理性思維形態(tài)的古代自然觀在原始思維形態(tài)的自然觀演化的同時,一些早期的中國圣人、智者也在發(fā)展理性的關于自然界的觀點,或者努力從巫術性質的自然觀中發(fā)掘其中的合理成分,或者對巫術思想作了理性的創(chuàng)造性解釋。在肫球戰(zhàn)國時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中,都有一些合理的自然哲學思想和成形的學說。1、儒家的自然觀儒家學說主要關心人生、倫理和社會,但仍有一些零星的自然哲學觀點。如:“生生之謂易”的辯證法思想;“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剛柔者,立本者”,“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遵循自然的思想;力主作為君子的知識分子,要同時兼具兩種因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2、道家的自然觀道家特別強調自然演化和道法自然的觀點。老子(李聃)任繼愈四譯《老子》“道”的幾種含義“道”是老子哲學上的一個中心觀念,在道德經中它含有幾種意義:

構成世界的本體;

創(chuàng)造宇宙的動力;

促使萬物運動的規(guī)律;

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自然演化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ā独献印返谒氖拢┤卫^愈解說為:“道產生統(tǒng)一的事物,統(tǒng)一的事物分裂為對立的兩個方面,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產生千差萬別的東西。(參見《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二版,第152頁。)道法自然的觀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任繼愈譯:“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它自己的樣子為法則?!?/p>

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

《莊子》的《天下》篇說,老子的主要觀念是“太一”、“有”、“無”、“常”?!疤弧本褪恰暗馈薄5郎?,所以道本身是“太一”。“?!本褪遣蛔儭km然萬物都永遠可變,在變,可是萬物變化所遵循的規(guī)律本身不變。

萬物變化所遵循的規(guī)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它來自老子的原話“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反者道之動”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發(fā)展,這些性質一定轉變成它們的反面。這構成一條自然規(guī)律?!吧賱t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第二十三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暗溬飧V?,福兮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把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神秘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保ā独献印返谝徽拢┤卫^愈說:“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無名”是天地的原始;“有名”是萬物的根本。(參見:任繼愈著《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二版,第61-62頁。)

3、氣論思想:萬物皆生于氣氣論始于《莊子

外篇》,《管子》提出“精氣”的觀念?!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皻庹?,生之元也。”《白虎通義天地》說: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