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精知莊章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的今讀類型_第1頁
中古精知莊章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的今讀類型_第2頁
中古精知莊章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的今讀類型_第3頁
中古精知莊章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的今讀類型_第4頁
中古精知莊章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的今讀類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古精知莊章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的今讀類型

西南方言是中國最大的方言領域。對古精查沙張四組及其當前讀法的分類進行了全面研究。這是西南方言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本文根據(jù)已有的調(diào)查材料,先對中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的今讀主要類型進行劃分界定,然后再從音韻和方言接觸等角度分析和探討其今讀類型的層次和演變。一、回歸系統(tǒng)中大類型西南官話中古精知莊章組聲母今讀一般為塞擦音、擦音,根據(jù)其音類今讀的分合類型來看,總體上可歸納為兩大類型:二分型和合流型。其中,二分型可劃分出“知莊章組與精組二分”和“莊組三等(止攝合口和宕攝攝除外)、精組與莊二知組(梗攝除外)、章組二分”兩種類型;合流型則主要可劃分出合流為?組和合流為t?組兩種類型(1)。各類型會因逢細音是否讀?組及其在數(shù)量分配上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相應不同的內(nèi)部差異。(一)由漢字的影響發(fā)展的雙重類型1.精組讀?組與知莊章組讀t?組二分的類型。這種類型在西南官話中,主要存在于如鄖縣等極少數(shù)的縣市方言點中,分布極為有限?,F(xiàn)舉鄖縣話為例(見表1):據(jù)表中例字所示,鄖縣話精組逢細音讀仍?組,但它與精組逢洪音讀?組彼此屬于互補,可是莊組通攝字讀?組(崇????42/縮suo42)則似乎與此類型矛盾,其實,這可以用漢字的影響來解釋?!斗窖哉{(diào)查字表》中通攝莊組字就只收有“崇鋤弓切/縮所六切”兩字,鄖縣話把這兩字讀同精組顯然與“宗作東切/宿息逐切”二字的讀音影響有關,故它們讀如精組的情況并不能從本質(zhì)上影響精組與知莊章組二分的格局。2.莊組三等(除止攝合口和宕攝)、精組讀?組與莊二知(除梗攝)、章組讀t?組二分的類型。這種類型是西南官話二分型中的典型類型,其分布范圍極廣,且內(nèi)部一致性很強,昆明話是此類型的代表。請參表2字例(附保山話和宣恩話作對比參照):據(jù)表中例字可見,昆明話與保山話的內(nèi)部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精組:保山話精組不論洪細一律讀?組,昆明話則精組逢細音讀?組。宣恩話則不但精組分洪細,且知莊章組中也有極個別字讀?組的情況。其中,以保山話為代表的二分小類型主要分布于滇西地區(qū),以宣恩話為代表的二分小類型主要呈點狀式分布于湖廣地區(qū),二者的分布都極為有限。精組分洪細是大勢所趨,昆明型是此二分型的典型代表,遍布西南官話各區(qū)域。(二)中古精知莊章組在西南麻黃地區(qū)的今讀類型1.中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今合流讀?組,這是它們在西南官話今讀中的主流類型,如柳州話、成都話、常德話、武漢話、丹寨話。請參表3字例:據(jù)表中例字所示,合流為?組的類型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中古精知莊章組全部合流讀?組,這主要集中在桂北以柳州為中心的附近縣市地區(qū),柳州話是此類型的代表。第二,精組逢細音讀?組,精組逢洪音、知莊章組讀?組,這是西南官話中最為普遍的類型,合流型即以此為主,成都話是此類型的代表。第三,精知莊章組逢細音讀?組,逢洪音讀?組,常德話可代表此類型(2)。屬于第三種情況的方言點主要分布在環(huán)湘語區(qū)的西南官話邊緣地帶,如黔東南,湖南、湖北等地,多數(shù)呈點狀分布,知莊章組讀?組的韻攝會因方言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德話是古合口讀?組(除通攝),古開口讀?組(除莊組江、宕攝);武漢話除知三章組合口遇攝、臻攝讀?組外,其他一律讀?組。丹寨話則顯得甚為混亂,但據(jù)如“椿春”等字的文白異讀來看,其?組向?組演進的趨勢還是非常明顯。值得注意的是,精組分洪細是大勢所趨,如同屬桂柳官話的桂林話就已趨同于成都話。2.中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今合流讀t?組,現(xiàn)以鐘祥縣城話為例(見表4):如表例字所示,此類型中的精組逢細音一般都讀?組。西南官話中,此類型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北鐘祥地區(qū)(西北鄉(xiāng)除外)。此外,竹山、荊門、當陽等地也屬于此類型。綜合上面例舉來看,各類型中有的雖有讀?組的情況,但其均是與?組或t?組形成互補,故?組的存在并不影響類型的劃分,后文我們對之也將不作重點討論。這樣,中古精知莊章組在西南官話中的今讀類型就可以劃分為三種:第一種,知莊章組與精組二分;第二種,莊組三等(除止攝合口和宕攝)、精組與莊二知組(除梗攝)、章組二分;第三種,精知莊章組合流(包括合流為t?組和合流為?兩種情況)。熊正輝把中古精知莊章組在今官話區(qū)分?、t?的情況歸納概括為三種類型:濟南型、南京型與昌徐型。其中,精知二莊組與章(止攝開口除外)知三組二分的昌徐型罕見于西南官話;濟南型“知莊章三組字今全讀t?組聲母(按:精組讀?組)”(P5)的情況則與本文以鄖縣話為代表的第一種類型屬于同類型;南京型“莊組三等的字除了止攝合口和宕攝讀t?組外,其他全讀ts組;其他知在章組字除了梗攝二等讀ts組,其他全讀t?組”(P5)的情況也與本文以昆明話為代表的第二種類型也屬于同類型。二、西南麻黃今讀類型之間的關系語言不是固定的,方言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投影,趙元任就說曾過:“時代的不同,往往映出在地域上的不同。有的地方保存多一點兒原來語言的狀態(tài),有的保存少點兒。所以你現(xiàn)在從地理上橫斷面一看,就看出有好些相當于歷史上縱斷面的變化出來。”(P106)綜觀上述中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的今讀類型,我們認為它們之間在語音發(fā)展史上,彼此之間是有承繼聯(lián)系的,其今讀類型之間的關系大致反映了它們在西南官話中的古今演變層次和趨勢。據(jù)紹榮芬《切韻研究》,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在《切韻》音系里已經(jīng)存在,但王力認為知組是在唐天寶年間方由端透定分化出來,故至少在中唐時期,中古的精知莊章四組聲母便已俱全。各家對其音值的擬定,比較一致的意見是精組擬?組,知組擬?組,莊組擬?組,章組擬?組。但中古以后,精知莊章四組聲母便有了合流的趨勢,只是這種合流可能會因地域、方言的不同而導致其過程和結果有異:有些方言是精莊知二組與知三章組兩分,如贛語中的二分型、官話方言中的昌徐型等;有些方言則是精組與知莊章組兩分,如官話方言中的濟南型(西南官話以鄖縣話為代表)等。西南官話中,以昆明話為代表的南京型則似乎與以上兩種演變類型都有關系。下面我們從音韻學、移民和語言接觸等方面,分析中古精知莊章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三種今讀類型的歷史層次及演變趨勢。(一)知、照同時存西南官話中,中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合流而與精組兩分的格局,是其在西南官話中的基本類型。此類型中,知莊章的合流方式應該是莊組與章組先合,然后再與知組合流。晚唐時期《守溫韻學殘卷》所列三十字母中,明確列出“知徹澄日是舌上音,精清從是齒頭音,審穿禪照是正齒音”(P6)。從正齒音只有一組的這一情況出發(fā),一般認為這是莊章合流的反映。黃易清通過分析該書“兩字同一韻平切定端的例”十二個字的反切后,就得出“照二照三已經(jīng)合流,莊、禪部分合流”(P66)的結論,并認為這反映了當時(晚唐)西北方音的一些實際。周祖謨認為“正齒音音在《切韻》里二、三等有別,但在唐代北方有的方言相混,讀同一類,即讀為?4、?4?、?4、s4”(P320)。由此可見,唐代從守溫三十字母系統(tǒng)開始,已反映出莊組、章組合流而與知組兩分的情形。北宋時期,邵雍(1011~1077年)《皇極經(jīng)世》之“天聲地音”韻圖被認為反映了當時的汴洛語音。韻圖中,音十為審禪日三母,其第一位“山手”二字為審母,山為二等字,手為三等字;其第二位為“士石”二字,石為禪母字,士則為床母二等字。周祖謨據(jù)此認為:“考審母古音二三等有別,今歸為一類,是讀音無異也……今床母二等仄聲開口字與禪母同列,是二者音為一類矣”(P595)。音十一為照穿床三母,圖中莊組與章組各母依次排列在同一豎行,知組則列在音十二排在照組后面,和其他韻圖以知附端的情形不同,周氏據(jù)此認為“照穿二母兩等同列,當讀同一音。此自唐五代已然,今擬為齒上音?4、?4?”,同時認為“考本組(按:指知組)與照穿床相次,而不與端透定相次,其讀音或已與照母混同”(P595)。方孝岳則據(jù)此進一步認為該書表明“照組二三等已混同一音。大概那個時候知、照兩組已都是舌尖后音(t?)”(P144)。陸志偉也研究過“天聲地音”圖,他說“圖里‘山莊’兩行的‘發(fā)’類代表?、t?,‘收’類代表?、?。正像《西儒耳目資》,《五方元音》,《韻略易通》跟《國語羅馬字》,邵氏也以為?組跟t?組可以合為一母?!?P43)陸氏認為其聲母系統(tǒng)中知、章兩組無別,但似乎沒有肯定知、照兩組已經(jīng)想混。莊初升就認為“邵雍把知組列于照組之后而不列于端組之后,說明此時知組的讀音與端組相去較遠,但與照組的讀音則比較接近。至于是否像周氏所說的知、照已經(jīng)合一,則還有待研究”(P155)。萬波也認為“當時的汴洛語音中莊章組已合流的看法是可信的,但知組與照組并未排在同列,只是先后相隨,所以二者應是音近,而不是相混”(P232)。因此,我們傾向于認為《皇極經(jīng)世》之“天音地聲”韻圖所反映當時的汴洛語音,當屬于知組與照組兩分的類型。此后,魯國堯系統(tǒng)研究了成書于南宋淳熙丙午年至邵熙五年間(1186~1194年)的《盧宗邁切韻法》,發(fā)現(xiàn)盧書(八)中有“知照合一、非敷合一、徹穿合一”圖,圖里“照”字下有“甾征莊專鄒周臻爭阻主煮質(zhì)側札簪斬”諸字與知母同圖,其中“征專主煮質(zhì)”為照三即章母字,其余為照二即莊母字,從而得出莊、章組合流后再并入知組的結論。魯國堯說:“據(jù)盧圖,當是莊章先合,再與知合;初昌先合,再與徹合。仁宗嘉祐元年黃河決口,《宋史》卷九一《河渠志》:‘宦官劉恢奏:……河口乃趙征村、于國姓、御名有嫌?!瘎t是仁宗之名‘禎’(知盈切)與‘征’(諸盈切)同音,可見宋時知照已合一?!?P121)稍后,李新魁研究了成書于南宋淳佑元年(1241)祝泌所著的《皇極經(jīng)世解起數(shù)訣》后認為:“知組字與照組字已經(jīng)合而為一;床、禪兩紐混而不分;照二與照三合流”(P35),并認為此反映了宋代的實際語音。這與稍早的《盧總邁切韻法》所記錄的情況基本相同。據(jù)上文獻資料所述可以說明,南宋時期某些方言中,知莊章三組聲母已經(jīng)合流而與精組有別了。西南官話中,今以鄖縣話等為代表的精組讀?組與知莊章組讀t?組的二分格局是此類型的繼承和體現(xiàn)。西南官話中,此類型屬于最為早期的歷史層次,它是中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今讀中的基本類型,即其它類型均與之有淵源。(二)中古精知莊章組的音值莊組三等(除止攝合口和宕攝)、精組與莊二知(除梗攝)、章組兩分的格局,是西南官話兩分型中最為普遍和典型的表現(xiàn)類型,它以昆明話為典型代表,遍布整個西南官話區(qū)域。據(jù)上文對比分析,此類型與熊正輝所劃分的南京型屬于同類型。我們一般認為,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總有著某種歷史的淵源。劉曉梅、李如龍就認為“西南官話是江淮官話的延伸,是移民所致,史載明代將領沐英平定大西南后,江淮湖廣一帶漢人大量移居云、貴、川,于是形成了西南官話”(P16)。曹樹基也認為“明代初年,中央政府通過調(diào)撥軍隊屯墾實施了對云南和貴州二地的移民,駐守云、貴的軍士以今蘇、皖為主,因此使得昆明地區(qū)的方言與江淮官話有不少相似之處”(P16)?,F(xiàn)中古精知莊章組今讀如南京型,普遍分布于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的情況,則進一步證明了二者之間在歷史上的同源關系。南京型在今西南官話中的普遍存在,應該是明、清時期以南京為中心的江淮地官話區(qū)多次移民西南,同時附隨著語言間的接觸和影響所致。對此,我們不妨參證一下《西儒耳目資》的音系情況。金尼閣(NicolasTrigault)所著成書于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的《西儒耳目資》,魯國堯、曾曉渝、楊福綿等均認為該書的音系基礎即為明代官話的基礎方言南京話。曾曉渝在全面考察了該書的音韻系統(tǒng)后認為:“中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在金氏音系中已經(jīng)混同,其中知、莊、章三母合為ch,徹、初、昌三母合為‘ch(按:澄、從母按平送仄不送的規(guī)律清化為相應的清聲母讀ch和‘ch,生、書和全清聲母船、禪母基本合為x)……由此可見,《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進一步發(fā)展了,知、莊、章三組聲母合而為一(按:曾氏擬音為t?組)”(P4)。此外,精組在《西儒耳目資》中讀?、‘?、s,曾氏據(jù)此認為金氏音系還保持著尖音,并擬精組音為?組。由此可見,南京話直到明末基本還是精與知、莊、章兩分的格局。但是,《西儒耳目資》中,也已經(jīng)存在有少數(shù)知莊組字混入精組讀?組的例外了,吳波就說“代表江淮官話成熟期音系的《西儒耳目資》?、t?組互分,前者基本對應中古的精組,后者對應中古知系;也存在少數(shù)相混的現(xiàn)象,但幾乎只見于莊組字當中”(P76)。對此,我們不妨參看《西儒耳目資》與今南京話、昆明話的例字對照情況(見表5):據(jù)表中例字:梗攝字“擇”屬知二組字,“責窄冊策省”屬于莊二組字;遇、流、深、曾、臻攝例字全屬于莊三組字。南京型今讀?組條件是:莊二知組梗攝字,莊三組遇攝、止攝開口、流攝、深攝、臻攝、曾攝和通攝。兩相對比可見,除了莊三組止攝開口和通攝字外,《西儒耳目資》均已有例外字讀同南京型的?組了。由此可知,南京型今讀?組的情況在明末《西儒耳目資》成書之前就已有呈現(xiàn),只是字數(shù)較少,暫不影響《西儒耳目資》精組與知莊章組兩分的格局。從中古精知莊章組在《西儒耳目資》中所反映的這種讀音情況來看,至少可以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南京型的早期類型肯定屬于精組與知莊章組兩分的基本類型;第二,南京型的初步演化在明末前已開始,至明末《西儒耳目資》初現(xiàn)雛形。明代移民西南主要是在明初的洪武年間,與西南官話的形成時間一致(3),而《西儒耳目資》則代表了明末的音系,故當時隨江淮移民西南而形成的西南官話,其精知莊章組的讀音應該也不會例外。據(jù)此,相對于其早期形式精組與知莊章組二分格局的情況來看,南京型今讀?組的情況顯然是受外方言影響的結果。那么,南京型是受何種外方言的影響所致呢?從移民和方言接觸來看,我們認為主要是受如贛語、吳語等知二莊、精組與知三章組兩分型的方言影響而成。江淮官話與贛語、吳語,無論從移民上還是從地域上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劉曉梅、李如龍就認為“從發(fā)生學的角度看,江淮官話所通行的地域原來大多通行過吳語”(P16),顧黔也說“似可認為,通泰方言與贛、客方言同出一源,是4世紀北方漢語的后裔”(P510)。類型上看,精莊知二組與知三章組兩分是贛語和吳語等方言的今讀基本類型,該類型知三章組或有多種音值,但莊知二組一般與精組合流讀?組(4)。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的南京型中,讀?組的情況就正好分布于精組和知二莊組。相對吳語來說,西南官話受贛語的影響要大些。明代西南移民雖以江淮湖廣為主,以至今天的西南官話與江淮官話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我們絕不能忽視江西移民對早期西南官話的影響。藍勇說“明清時期云貴地區(qū)以江南籍、江西籍移民為主體移民”(P81),葛劍雄就認為“實際上四川的移民來自湖北、江西兩地。今日四川方言是明初湖北的西南官話混合江西方言以后向西傳播的結果……江西方言通過移民作為媒介深刻地影響了西南官話”(P117)。李藍也強調(diào)貴州的人口來源主要是江西、湖廣和四川,故貴陽、畢節(jié)、大方等地的白讀音往往反映湘贛語的特點。但“顯然,由于江西移民在總人口的比重不及半數(shù),他們的方言很可能在遷入后逐漸為(西南)官話所吞沒”(P518)。由此可見,贛語等方言對西南官話的影響并不徹底,這也可能與明代及其后面很長歷史時期以南京話為基礎方言的官話強勢本位密切相關。故贛語、吳語等知二莊組讀?組的情況對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的影響,僅局限于主元音較高的幾組韻攝字,因為從音理上看,高元音顯然更容易與?組相拼,以致最終形成如今的南京型??梢哉J為,南京型是精組與知莊章組二分型和精莊知二組與知三章組二分型之間相互競爭和妥協(xié)的結果。據(jù)上分析可知,明初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移民西南時,南京型尚未完全形成,從明末《西儒耳目資》的音系所反映的情況來看,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在明代總體上仍為精組與知莊章組二分的格局。如今,南京型在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中的普遍存在,應該是明清時期以南京為中心的江淮地區(qū)多次移民西南的結果,移民的淵源以及受大致相同類型的方言影響等因素,均保證了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之間總是能以大體相同的模式進行演化并相互影響。(三)古精知莊章的聲母類型1.中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合流為?組,是其在西南官話中今讀類型的主流,它代表著中古精知莊章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是最為晚近的層次類型。成都話中古精知莊章組今合流讀?組,但據(jù)早期材料記載,成都話的早期形式是南京型。1900年由英國傳教士鐘秀芝(AdamGrainger)編著出版的《西蜀方言》,甄尚靈認為它反映的是以成都話為代表的四川語音,他說“《西蜀方言》有對立的?組和t?組,其分類跟今天有?組和t?組對立的西南官話是一致的(按:指如昆明話等?、t?組兩分的南京型)……《西蜀方言》所記舌尖前后的兩套擦音塞擦音,看來是十九世紀后期成都語音的實際,舌尖后音混同與舌尖前音是后來的發(fā)展變化”(P217)。肖婭曼于1999年調(diào)查了成都話讀舌尖后音的情況,結果是成都市區(qū)91歲以上的成都老年人尚保留著完整的舌尖后音讀音,且其分?、t?的類型屬于南京型,但這一比例隨著年齡的年輕化而降低,61歲以下的便幾乎沒有讀舌尖后音的了,她據(jù)此認為“本世紀初葉(按:指二十世紀),成都話的擦音、撒擦音還分別舌尖前后音”(P103),這與《西蜀方言》的記錄情況吻合。其實,據(jù)《四川方言報告》,早在1931年所記的成都話音系中,中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在成都話中便已合流為?組了。此外,據(jù)《云南方言調(diào)查報告》,記音于1940年的大理話和昭通話,當時其中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的讀音類型尚為典型的南京型;文山話在當時雖也是?、t?組兩分,但t?組只拼?韻母,熊正輝說:“文山話可能以前有一個時期是像南京話那樣分?、t?,后來t?、t??、?并入了?、??、s,只是在[?]韻母前還沒有變”(P9)。但在出版于1989年的《云南省志·漢語方言志》中,大理話、昭通話和文山話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的讀音類型便已合流為?組。據(jù)《四川方言調(diào)查報告》,周法高記音于1946年的城口話和楊時逢記音于1941年的安縣話,二者當時的精知莊章組屬合流讀t?組的類型;但據(jù)調(diào)查于1956至1958年的《四川方言音系》記錄的城口話和1991年出版《安縣志》記錄的安縣話,此時二者均已變讀為?組,與今成都話屬同類型。據(jù)上述例證分析可知,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合流為?組是其在西南官話中最為晚近的歷史層次類型。且上述所舉例證中,由?、t?組兩分的南京型到合流為?組的時間一般都是在三十至五十年之間完成,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莊初升所說“一種類型演變?yōu)榱硪环N類型,完全可以在兩、三代人之間的幾十年內(nèi)實現(xiàn)”(P156)的結論。2.中古精組與知莊章組合流為t?組,這在西南官話中顯得較為特別。本文認為此類型的早期形式應該是精組與知莊章組二分的格局,現(xiàn)在精組讀t?組的情況應該是晚近受知莊章組讀t?組的類化所致。精組與知莊章組合流一般讀如精組,因為這更符合語音發(fā)音省力的原則,但從音理上看它們合流讀如知莊章組中的任何一組也都具有可能。對此,我們不妨參照一下廣州話和香港新界客家(老派)話的情況。現(xiàn)今廣州話古精知莊章四組組聲母合流讀?組,但據(jù)彭小川的分析研究,清初粵語韻書《分韻撮要》顯示當時的粵語是精組與知莊章組兩分的格局。萬波、甑沃奇在窮盡式分析了代表兩百年前粵語語音的《廣東省土話字匯》(RobertMorrision1828)音系后,就認為兩百年前粵語精組字主要讀?組,而知莊章組字主要讀成?組,呈兩分格局。莊初升在考察了《馬太福音書》(RudolPhLechler1860)和《圣經(jīng)書節(jié)擇要》(1884)的音系后,認為“客家話圣經(jīng)有兩套塞擦音、擦音聲母,精組、莊組與知組二等合流,標為?、?h、s(按:代表?組);知組三等與章組合流,標為??、??h、s?(按:代表?組)。……但是,今天的新界話精、知、莊、章組已合流,老派讀舌葉音,新派讀舌尖前音,還有一些中、老年人塞擦音讀舌葉音,擦音讀舌尖前音”(P244)。上述例證顯示,精組與知莊章組合流讀?組的情況是較為晚近的事情。但西南官話中,精組在與知莊章組合流讀t?組的類型是否也是晚近時期的演變層次呢?對此,我們暫時無法從文獻資料上得以證實,但有一旁證可供參考,即湖北鐘祥(縣城)話、竹山話、荊門話、當陽話和四川城口話、安縣話等精組字逢細音均讀?組,這就說明它們合流讀t?組的時間應該是在現(xiàn)代精組逢細音分出?組以后的事情(5),否則?組的存在便很難解釋。因此,西南官話精組與知莊章組合流讀組t?組的情況當為現(xiàn)代后起的層次,其早期形式應該是精組與知莊章組二分的格局,精組讀t?組的情況應該是現(xiàn)代晚近受知莊章組讀t?組的類化所致。據(jù)現(xiàn)有的調(diào)查材料來看,中古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在西南官話中的今讀類型,大致都可以歸入上面這三大類型中。值得注意的是,參照第一部分的今讀類型和例字會發(fā)現(xiàn),三大類型中均會有某些方言點存在有細音讀?組的情況。其中,精組讀?組是現(xiàn)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