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東漸的文化因素_第1頁
佛教東漸的文化因素_第2頁
佛教東漸的文化因素_第3頁
佛教東漸的文化因素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佛教東漸的文化因素

印度佛教為什么東部不向西傳播?這是因為印度佛教能被引入中國,然后被引入漢朝和日本?;蛘咛瞥摹皷|路”,無論是在東方傳播的地區(qū),還是不能向歐洲傳播的。這是作者多年來反復思考的問題。筆者也曾就此請問過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施舟人教授,施教授認為佛教一些教義和制度曾被基督教部分吸收,并說:“佛教向東而不是向西傳播是一個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首先要聯(lián)系早期佛教自身的發(fā)展歷史。佛陀自己在他臨終時曾預言說,他的學說要從印度傳播到東方。這是十分著名的預訓并被廣泛傳頌的。事實上,早期佛教也曾傳到波斯,后來影響基督教?;浇痰脑缙谥贫?或許受到佛教的影響,這是可能的,值得注意”。他還舉出艾塞尼派為例。據(jù)說艾塞尼派是存在于公元前3至2世紀基督教派的早期雛形。它實行集體生活(有類出家),一切皆平等分享;沒有富人或窮人;不吃肉飲酒,也主張人世輪回等,可視作接受佛教影響。在施氏所作解答基礎之上,筆者認為佛教東傳雖然是佛陀的遺訓,但傳播仍需有客觀條件和文化上的因素。公元545年,波斯王居魯士曾俘虜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并將其帶到印度(1)。波斯帝國鼎盛時,其統(tǒng)治區(qū)域東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發(fā)起東進,征服了波斯帝國,也到達印度河西部,打通了地中海、小亞細亞和南亞的通道。據(jù)學者研究,自亞歷山大王來過以后,“希臘文化的因子就此深深植入中亞和印度的土壤”(2)。印度自此便與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文化有了直接和大規(guī)模的交流。按理說,佛教應該首先向西方傳播。但是,就在佛教傳播到波斯、埃及甚至希臘時(3),在接觸早期基督教之后,似乎被基督教這堵墻擋住了。筆者認為,隨著基督教合法化和壯大,并成為羅馬國教,佛教再傳歐洲已無可能。此后順絲綢之路經(jīng)巴米揚東傳,又順張騫通西域的路徑,悄然于東漢明帝時,白馬馱經(jīng),到達洛陽。那么,促使佛教東漸及佛教未能西傳,究竟還有哪些具體因素呢?1.西域、中亞時期兼通梵漢語文的罽賓、大夏、大月支等地區(qū)的一些佛教徒、商人,是佛教東傳的首批傳播者。中亞和印度河西北地區(qū),廣泛分布著雅利安人。他們是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代從里海西岸分批南下進入伊朗高原的,稱為伊朗雅利安人;公元前2000年代以后進入北印度、講梵語的,稱印度雅利安人;其他分布在中亞各地。他們統(tǒng)稱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公元前32世紀佛教從北印度傳入中亞的安息、大月支等歐亞語系各國,并扎下根。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佛教史》曾有過簡要說明:“佛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開始主要流行于恒河中上游一帶。到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時及其以后,佛教向印度各地以及周圍國家傳播。向南傳到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國家;向北傳入大夏、安息以及大月支,并越過蔥嶺傳入中國西北地區(qū)?!?1)僅從慧皎《高僧傳》等高僧傳記看,這一概括大體上是正確的。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使安息(今伊朗、伊拉克)、大夏(吐火羅,北至今阿富汗北部)、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大月支(大夏衰落后,據(jù)有其地,東漢時屬貴霜王國)、康居(粟特故地,今哈薩克斯坦西南部,咸海東部)、罽賓(今克什米爾)等國和漢朝有了通道。中亞各國是雅利安人,語言上屬印歐語系,但因和東方的秦、漢王朝有通商往來,不少僧人、商人既懂梵文又略懂漢語,早期譯經(jīng)均是他們完成的。舉例來說:竺法蘭,中天竺人,是和蔡愔(東漢時的郎中,受命赴天竺訪佛法)同到洛陽,他“少時便善漢言”,“愔于西域獲經(jīng),即為翻譯”,“漢地見存諸經(jīng),唯此為始也”(2)。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子。東漢桓帝初年到中國,“通習華言”,“宣譯眾經(jīng),改胡為漢”。他譯的佛經(jīng)“義理明析,文字允正”。當時天竺語號為“天語”,“言訓詭蹇,與漢殊異”,唯其所譯,“為群譯之首”(第4、6頁)。支讖,即支樓迦讖,月支(今河西走廊地區(qū))人,傳譯《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三部經(jīng)。東漢靈帝時,天竺僧竺佛朔到洛陽,在譯《般舟三味經(jīng)》時,支讖“傳言,河南洛陽張孟福、張蓮筆受”。又,安息人優(yōu)婆塞安玄和沙門嚴佛調譯《法鏡經(jīng)》,“玄口譯梵文,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jīng)微旨”(第1011頁)。孫吳時,月支人支謙受業(yè)于支亮(支亮受業(yè)于支讖),他“妙善方言,乃收集眾本(佛經(jīng)),譯為漢語”(《高僧傳》,第15頁)。康居人僧會于赤烏十年(247)到建鄴,促使孫權建“建初寺”(第1516頁)。僧伽跋澄,罽賓人,前秦時入關中。時邀釋道安等名德譯經(jīng),“跋澄口頌經(jīng)本,外國沙門曇摩難提筆受為梵文,佛圖羅剎宣譯,秦沙門敏智筆受為晉本”。趙正又組織跋澄、曇摩難提、僧伽提婆三人“共執(zhí)梵本,秦沙門佛念宣譯,慧嵩筆受,安公、法和對共校定”(第33頁)。曇摩耶舍,罽賓人,東晉隆安中到廣州,其弟子法度,“善梵漢之言,常為譯語”(第42頁)。最著名的鳩摩羅什,天竺人,其母為龜茲王妹。少隨母至溫宿國(今新疆溫宿),他在溫宿國因辯贏一高僧而“聲滿蔥左,譽宣河外”。龜茲國王親往溫宿迎什回龜茲,他在龜茲“博覽群經(jīng),特深禪要”,成為名僧。后來到了長安,主持譯經(jīng)。佛教傳向東土,他的貢獻最大(第4554頁)。由此可知,罽賓、大夏、大月、安息、康居及我國西域的龜茲、溫宿、疏勒等國,早被佛教,這一地區(qū)成為印度佛教東漸的過渡地帶,商路、婚姻和語言的溝通,為佛教東傳提供了西傳所沒有的媒介。2.佛教思想“類同”因素的存佛教傳入漢朝初期,人們當作黃老之教供奉。漢代人開始接觸佛教時,把佛經(jīng)中的“空”,套用老子的“無”來理解;佛教的水、火、地、風四種物質及“天地始終謂之一劫”說亦與漢代方士“五行始終說”近似,這樣佛教就易“混淆視聽”,易為廣被儒學影響的官民所包容、接受,使這一“異教”能在中國流傳。其一,早期佛教教義表現(xiàn)為釋迦牟尼的“四圣諦”: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之原因)、滅諦(徹悟苦的原因,達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諦(通過修道達到“涅槃”的途徑)。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最終成為阿羅漢(“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墮入人世的輪回?!八氖ブB”重在修行,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并組成了傳教僧團,標志著佛教的正式形成。其二,大乘佛教第一傳人是龍樹,他創(chuàng)建大乘佛教約在中國的東漢明帝至三國時期。學者認為,支讖所傳譯的《般若道行》這部經(jīng),“把本無當作它的宗教唯心主義體系的至高概念”,“與魏晉玄學提倡的‘以無為本’,‘有生于無’的唯心主義本體論是很相似的”(1)。大乘佛教在中國傳播最重要僧人是鳩摩羅什,他主持譯出《妙法蓮華經(jīng)》、《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百論》等經(jīng)。除《百論》是提婆所著外,其他都是龍樹所著?!睹罘ㄉ徣A經(jīng)》“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達彼岸”的思想,與孔孟思想中“仁”的含義也有某種相通之處?!睹献印けM心上》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離婁下》:“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所說社會道德境界與佛教宣傳的“彼岸”世界很難區(qū)別。老子思想中,也有某些與佛教思想相通之處,如第八章講“心善淵”(思想深邃寧靜),第十章講“滌除玄鑒”(清除內心污染),第十六章講“致虛”、“守靜”等等。但老子不講“真空實相”。這種“類同”因素,導致佛教(大乘佛教)能和流行的儒道思想“通解”,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康居人僧會于赤烏十年(247)到建鄴,他對孫皓說:“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别┰?“若然,則周孔已明,何用佛教?”僧會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跡。至于釋教,則備及幽微,故行惡則有地獄長苦,修善則有天宮永樂,舉之以明勸沮,不亦大哉。”(《高僧傳》,第17頁)可見,“類同”因素可以消除相互理解的鴻溝,促使作為“異質”意識形態(tài)的佛教傳播??瞪畷涓附?jīng)商,移居交趾(今越南)。來華高僧還樂于學習儒家經(jīng)典,如竺法護(竺曇摩難剎),其先月支人,世居敦煌,八歲出家,篤志好學,“博覽六經(jīng),游心七籍”,隨師之西域各國,遍學其語言文字,帶回佛經(jīng),譯為漢文,為佛經(jīng)廣流中華出力。孫綽《道賢論》將天竺七賢比作“竹林七賢”,將他比作山濤(巨源)(同上,第2324頁)?!邦愅币蛩氐拇嬖?往往會導致“異質”向“同質”轉化。細究之,佛道與佛儒有很多區(qū)別,佛學家冉云華指出:佛教的宗教方向以出世為主,“無論是早期的部派或是后期的佛教經(jīng)典,都是為出家人寫的,多是以出家修道為解決煩惱的最后法門。因此之故,佛教在印度歷史上,從來沒有領導過社會運動”。冉先生舉出中印佛教徒對大乘名著《維摩詰經(jīng)》的態(tài)度,說明印度佛教徒注重的是《維摩詰經(jīng)》的經(jīng)義,中國佛教徒則注重維摩詰居士此人,“前者重點是智慧,后者的重點是人,自然也是以人的社會為主”(2)??梢哉J為,佛教重點在人的主旨是融入中國社會后的變化,是和儒家思想交融后,“異質”向“同質”轉化的結果,從而成為印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qū)別之一。3.清教徒的思想施舟人教授指出:佛教傳到小亞細亞,當?shù)匾呀?jīng)接受了基督教,佛教“一些教義和制度被早期的基督教部分吸收了。所以佛教西止于此”。除此之外,應該還有一個“文化因素”。早期基督教的教義講“十誡”(《出埃及記·傳十誡》),原罪和贖罪(《出埃及記·贖罪銀》、《利未記·代罪羊》等),信靈魂會因信仰而重生,信地獄、天堂?!妒ソ?jīng)·箴言》教人“智慧、仁義、公平、正直”;但其處世講聚妻生子、種地養(yǎng)羊、生生不息。而佛教(尤其禪宗)沒有這種強烈贖罪感、入世感;漢魏兩晉南北朝儒、道也無這種強烈贖罪感。隨著歐洲工業(yè)化和社會制度變革,清教徒非常注重個人的良知。清教徒所說的良知即靈魂的花園,與禪宗精神難說一致。清教徒很顧家,世俗化,與佛徒空靈化思想大不同?;浇趟枷肱c儒家思想有共同點,都很入世,講仁義,但儒家無“神”主宰觀念。佛教與基督教沒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