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6 阿房宮賦六國論_第1頁
(進階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6 阿房宮賦六國論_第2頁
(進階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6 阿房宮賦六國論_第3頁
(進階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6 阿房宮賦六國論_第4頁
(進階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6 阿房宮賦六國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進階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6阿房宮賦六國論(進階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6阿房宮賦/六國論

一.選擇題(共6小題)

1.下列各句中加線的詞都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按要求歸類正確的一組是()

①六王畢,四海一

②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

③驪山北構而西折

④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⑤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⑥輦來于秦

A.①/②③/④⑥/⑤B.①/②④/③/⑤/⑥C.①/②/③④⑥/⑤D.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均為名詞作狀語的一項是()

①六王畢,四海一②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③廊腰縵回,檐牙高啄④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⑤長橋臥波,未云何龍⑥復道行空,不霽何虹⑦辭樓下殿,輦來于秦⑧朝歌夜弦,為秦宮人⑨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

A.②③④⑦B.①③⑤⑦C.①②⑤⑨D.④⑥⑧⑨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齊楚之精英

②杳不知其所之

③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④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⑤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⑥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⑦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⑧夫晉,何厭之有

⑨公將鼓之

⑩句讀之不知

A.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B.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⑩

C.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D.①④⑦⑩/②③⑨/⑤/⑥⑧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含有與現(xiàn)代漢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①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寢

④可謂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將猶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⑧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

⑨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

5.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阿房宮賦》的是晚唐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杜牧,號樊川,為有別于杜甫,人稱“小杜”,他與同時代另一大詩人李賀并稱“小李杜”

B.《阿房宮賦》借寫阿房宮的興亡,揭露了秦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并借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以此諷諫當時統(tǒng)治者戒奢侈行仁政,與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C.賦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特殊文體,源于《詩經(jīng)》和《楚辭》,在表述方式上一般總是先極力鋪陳描寫,最后在篇末畫龍點睛,揭示主旨

D.詞采華麗、節(jié)奏鮮明、氣勢酣暢是“賦”共同的特點,賦多用排比、對偶、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句式多為駢散相間,整散結合,長短不拘,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在這一點上,《阿房宮賦》堪稱典范之作.

6.下列對《六國論》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提出中心論點之后,接著提出了兩個分論點:第一個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二個是“不賂者以賂者喪”。

B.在論證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時,主要運用事例論證、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了論證。

C.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對比論證,強調(diào)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不在于“戰(zhàn)”,既照應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做了準備。

D.“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引用古人的話進行對比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上文論證的內(nèi)容,又含有收束之意,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服力。

二.文言文閱讀(共2小題)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楚義帝(注)論

[清]查禮

天下未有成一事、建一勛,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況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當干戈紛擾,群雄角鹿之秋哉!蘇子瞻論楚帝曰:“天下之賢主也。”以予觀之,義帝特一迂出腐儒爾,安在其為賢也?

宋義者,戰(zhàn)國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驟加以“卿子冠軍”之名,委以三軍之重,而又以輕急暴戾之項羽,使為之屬。二人之不相戕殺者,未之有也。義之才與義之力,皆非羽敵者。義之不能殺羽,而羽之能殺義,亦事之易知者也。是義帝非能用義,直以此殺義你。

入關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蓋以沛公之為長者爾。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跟蹤遣沛公。自古無因人成事之帝王也。義帝為懷王孫,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間牧羊兒,一旦據(jù)南面之尊,為諸侯王之長,斯亦奇矣。又欲不煩一手足之勞,儼然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沛公入關,則羽必怒而圖沛公。怒而圖沛公,則沛公不能當羽。沛公必敗,羽必勝。羽勝,則羽之氣橫,而義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雖強,易與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誰與之敵哉!為義帝計,惟遣一將以救趙,而親率諸將以擊秦,數(shù)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嬰之降,除秦之法,與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強焉。楚雖大,僻在東南,其形勢非關中比。因秦之規(guī)以定都焉。封項羽、沛公各以大國,封諸將之有功者以小國,又封五國子孫之賢者,以無絕其先祀。當是時,天下固義帝之天下也,雖項羽之暴,何足忌哉!羽與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爾。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滅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賞罰廢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勢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勞而享其逸,不亦繆乎?吾故曰:義帝特一迂生腐儒爾。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終也固宜。

(有刪改)

(注)楚義帝:即戰(zhàn)國楚懷王之孫,名心。秦末,范增說項梁立楚后,乃于民間得心,義帝為人牧羊,被立為楚懷王。王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沛公先入,守關,項羽攻破之,使人致命懷王,王曰:“如約。”籍怒,乃佯尊懷王為義帝,徙長沙,促之行,令人擊殺之于江中。

(1)下列以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

B.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

C.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

D.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軍,周制,諸侯大國統(tǒng)率三軍,每一軍共一萬二千五百人。后常用以指代國家。

B.祀,“國之大事也”,中國有為祖先置備供品,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的習俗?!安混搿奔礋o人奉祀,比喻亡國或絕后。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朝南而坐。

D.關中,東至函谷關,南至武關,西湖至散關,北至蕭關,位于四關之中,故稱關中。在今俠西一帶。

(3)下列對文中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主要論述楚義帝用人不當?shù)腻e誤,不該重用戰(zhàn)國游士之流宋義,入關之命應交付項羽,不該交付劉邦。

B.文章開篇一反前人對楚義帝的評價,旗幟鮮明地指出義帝不過是一個迂生腐儒,絕對成就不了帝王之業(yè)。

C.義帝雖然為懷王之孫,但目前他不過是一個民間牧羊兒,因此沒有親自率領諸將擊秦也是義帝的失誤。

D.設想:在當時形勢之下,義帝若能親率大軍攻秦,完全可以取勝,而項羽劉邦都會成為他的佐命之臣。

(4)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誰與之敵哉!

②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終也固宜。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屈原廟賦

蘇軾

浮扁舟以適楚兮,過屈原之遺宮。覽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鄉(xiāng)。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濤而南遷。去家千里兮,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悲夫!人固有一死兮,處死③之為難。徘徊江上欲去而未決兮,俯千仞之驚湍④.賦《懷沙》以自傷兮,嗟子獨何以為心。忽終章之慘烈兮,逝⑤將去此而沉吟⑥。

“吾豈不能高舉而遠游兮,又豈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獨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爭而強諫兮,死猶冀其感發(fā)而改行。茍宗國之顛覆兮,吾亦獨何愛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馮夷(傳說中的黃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訴。歷九關⑧而見帝兮,帝亦悲傷而不能救。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煢煢乎中浦?!?/p>

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自子之逝今千載兮,世愈狹而難存。賢者畏譏而改度兮,隨俗變化,斫方以為圓。黽勉于亂世而不能去兮,又或為之臣佐。變丹青于玉瑩兮,彼乃謂子為非智。

“惟高節(jié)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與。違國去俗死而不顧兮,豈不足免于后世?”

嗚呼!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嗟子區(qū)區(qū),獨為其難兮。雖不適中,要⑨以為賢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語助詞。②伊:助詞。③處死:處理死的方式。④驚湍:驚人的急流。⑤逝:發(fā)語詞。⑥沉吟:猶豫不決。⑦退默:引退隱居。⑧九關:九重天門。⑨要:總結。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

B.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

C.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

D.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介于詩和散文之間,類似于后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

B.丹青:我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也泛指繪畫藝術;“丹青”又本指丹砂青腹礦石顏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個人業(yè)績昭著,又因丹冊多勛,青冊多記事,故“丹青”意同史冊。

C.國:古代王、侯的封地稱為國(或邦)。古代的國(漢代以后是郡國)在建制上相當于省、直轄市。衍生義為國都,指一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又稱“國城”“國邑”。

D.君子:君子,原本是國君之子的意思。根據(jù)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國君之子(嫡長子)從小就要進行理想和人格的規(guī)范教育,所以自然成為個人修養(yǎng)上的楷模。后來,“君子”一詞便被引申到對人的尊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的《屈原廟賦》是采取“騷體賦”的形式寫成的,是為了紀念“騷體賦”的創(chuàng)始人屈原,其詞氣與屈原有暗合之處。

B.本賦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敘寫了江峽的崔嵬山峰、峭壁驚湍、江畔荒涼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國的矛盾心情,抒發(fā)了追慕屈原高潔的人品,渴望匡時濟世的情感。

C.蘇軾認為在艱難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惡勢力巧妙靈活地周旋,勸誡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樣為保全生命而遠離禍害。

D.本文同《離騷》一樣,大量運用句尾助詞“兮”,使文章唱嘆有致,哀婉纏綿而又悲壯遒勁,讀來使人有蕩氣回腸之感。

(4)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生既不能力爭而強諫兮,死猶冀其感發(fā)而改行。

②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煢煢乎中浦。

三.默寫(共1小題)

9.補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宮賦》中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暗示主題的作用的句子是:,,蜀山兀,阿房出。

(2)《阿房宮賦》中運用通感修辭手法,寫出歌舞盛況的句子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

(3)《阿房宮賦》中從最普遍的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qū)別,都追求幸??鞓?,都掛念家小,對秦統(tǒng)治者的殘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擊的語句是: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4)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告誡世人只感嘆是沒有用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讓歷史重演,否則終將重蹈覆轍的語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5)《六國論》一文的中心論點是:,,,。

(6)《六國論》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現(xiàn)六國子孫割地之輕率的句子是:,。

(7)《六國論》中引用古人的話,用比喻表明割地賂秦必然招致滅亡的句子是:,,,。

(8)《六國論》中設身處地為六國出謀劃策,指出要好好對待賢才的句子是:,,,。

(進階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6阿房宮賦/六國論

參考解析與試題解答

一.選擇題(共6小題)

1.下列各句中加線的詞都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按要求歸類正確的一組是()

①六王畢,四海一

②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

③驪山北構而西折

④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⑤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⑥輦來于秦

A.①/②③/④⑥/⑤B.①/②④/③/⑤/⑥C.①/②/③④⑥/⑤D.①/②/③④/⑤⑥

①數(shù)詞作動詞,統(tǒng)一,譯文:六國統(tǒng)治結束,四海合而為一;

②動詞作名詞,收藏的金銀;聚斂的珠玉,譯文:燕國趙國收藏的金銀,韓國魏國聚斂的珠玉,齊國楚國挑選的珍寶;

③名詞作狀語,向北;向西,譯文:沿驪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轉彎;

④名詞作狀語,在晚上,譯文:早上唱歌,晚上奏樂,成為秦國的宮人。

⑤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鑒,譯文:如果后人哀悼他們卻不把他們作為鑒戒。

⑥名詞作狀語,乘坐輦車,譯文:乘坐輦車來到秦國。

①數(shù)詞作動詞,②動詞作名詞,③④⑥名詞作狀語,⑤名詞的意動用法。

故選:C。

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主要有:1、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做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2、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

3、形容詞用做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4、數(shù)詞的使動用法。

辨別詞類活用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畫出來,然后看成分上的詞類是否和正常的詞類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均為名詞作狀語的一項是()

①六王畢,四海一②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③廊腰縵回,檐牙高啄④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⑤長橋臥波,未云何龍⑥復道行空,不霽何虹⑦辭樓下殿,輦來于秦⑧朝歌夜弦,為秦宮人⑨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

A.②③④⑦B.①③⑤⑦C.①②⑤⑨D.④⑥⑧⑨

①“一”,數(shù)詞作動詞,統(tǒng)一;②“北”,“西”,名詞作狀語,向北,向西;③“縵”,名詞作狀語,像綢帶一樣;④“蜂房水渦”,名詞作狀語,像蜂房,像水渦;⑤“龍”,名詞作動詞,出現(xiàn)龍;⑥“虹”,名詞作動詞,出現(xiàn)虹;⑦“輦”,名詞作狀語,乘輦車;⑧“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⑨“收藏”,“經(jīng)營”,動詞作名詞,指金玉珠寶等物。

故選:A。

詞類活用需要了解詞類活用的種類,名詞活用的類型有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動詞活用的類型有動詞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意動用法,動詞的為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的類型有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作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shù)詞活用的類型有數(shù)詞作動詞,數(shù)詞作形容詞。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齊楚之精英

②杳不知其所之

③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④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⑤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⑥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⑦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⑧夫晉,何厭之有

⑨公將鼓之

⑩句讀之不知

A.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B.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⑩

C.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D.①④⑦⑩/②③⑨/⑤/⑥⑧

①④助詞,的;②⑤動詞,往,到;⑥⑦取獨;⑧⑩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③代詞,代金玉珠寶等物;⑨助詞,詞尾,不譯。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任何一個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虛詞的具體義項。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含有與現(xiàn)代漢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①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寢

④可謂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將猶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⑧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

⑨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

①其實古義:它實際上今義: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多含轉折意)。句意為: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它實際上有一百倍。

②祖父古義:祖輩父輩今義:爺爺句意為:回想他們的祖輩父輩。

③然后古義:這樣以后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句意為:這樣以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穩(wěn)覺。

④智力古義:智慧力量今義: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jīng)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句意為: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

⑤不行古義:不去今義:不可以,不中用句意為: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

⑥不得古今一致,都是“不能”句意為:那么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

⑦可以古今義一致,都是“可以、能夠”句意為: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zhàn)勝秦國的形勢。

⑧勝負古今義一致,都是“勝敗”句意為: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

⑨故事古義:舊事,先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句意為:卻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故選:C。

推斷文言實詞的方法:(1)記憶解詞法。識記是理解的基礎,課本出現(xiàn)的常用文言文實詞的基本詞義一定要牢記,在測試過程中才能將知識遷移,轉化為能力。(2)語境解詞法。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有時便無法分析詞的含義。推斷詞語含義,要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huán)境,有時甚至要通觀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言環(huán)境。

5.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阿房宮賦》的是晚唐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杜牧,號樊川,為有別于杜甫,人稱“小杜”,他與同時代另一大詩人李賀并稱“小李杜”

B.《阿房宮賦》借寫阿房宮的興亡,揭露了秦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并借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以此諷諫當時統(tǒng)治者戒奢侈行仁政,與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C.賦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特殊文體,源于《詩經(jīng)》和《楚辭》,在表述方式上一般總是先極力鋪陳描寫,最后在篇末畫龍點睛,揭示主旨

D.詞采華麗、節(jié)奏鮮明、氣勢酣暢是“賦”共同的特點,賦多用排比、對偶、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句式多為駢散相間,整散結合,長短不拘,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在這一點上,《阿房宮賦》堪稱典范之作.

A.“他與同時代另一大詩人李賀并稱‘小李杜’”錯,應該是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

故選:A。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常識和文學名著的識記能力.多讀、多看、多記是解答本題的關鍵.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重積累,對名著名篇的閱讀積累要細致,全面,不能只滿足于熟悉情節(jié),還要深刻領悟其思想內(nèi)容,熟悉其表述技巧.

6.下列對《六國論》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提出中心論點之后,接著提出了兩個分論點:第一個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二個是“不賂者以賂者喪”。

B.在論證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時,主要運用事例論證、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了論證。

C.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對比論證,強調(diào)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不在于“戰(zhàn)”,既照應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做了準備。

D.“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引用古人的話進行對比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上文論證的內(nèi)容,又含有收束之意,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服力。

D.“對比論證”錯,應為比喻論證。

故選:D。

廣泛深入閱讀測試大綱中規(guī)定的重點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內(nèi)容、手法、技巧、感情,結合語境準確分析。

二.文言文閱讀(共2小題)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楚義帝(注)論

[清]查禮

天下未有成一事、建一勛,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況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當干戈紛擾,群雄角鹿之秋哉!蘇子瞻論楚帝曰:“天下之賢主也?!币杂栌^之,義帝特一迂出腐儒爾,安在其為賢也?

宋義者,戰(zhàn)國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驟加以“卿子冠軍”之名,委以三軍之重,而又以輕急暴戾之項羽,使為之屬。二人之不相戕殺者,未之有也。義之才與義之力,皆非羽敵者。義之不能殺羽,而羽之能殺義,亦事之易知者也。是義帝非能用義,直以此殺義你。

入關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蓋以沛公之為長者爾。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跟蹤遣沛公。自古無因人成事之帝王也。義帝為懷王孫,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間牧羊兒,一旦據(jù)南面之尊,為諸侯王之長,斯亦奇矣。又欲不煩一手足之勞,儼然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沛公入關,則羽必怒而圖沛公。怒而圖沛公,則沛公不能當羽。沛公必敗,羽必勝。羽勝,則羽之氣橫,而義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雖強,易與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誰與之敵哉!為義帝計,惟遣一將以救趙,而親率諸將以擊秦,數(shù)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嬰之降,除秦之法,與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強焉。楚雖大,僻在東南,其形勢非關中比。因秦之規(guī)以定都焉。封項羽、沛公各以大國,封諸將之有功者以小國,又封五國子孫之賢者,以無絕其先祀。當是時,天下固義帝之天下也,雖項羽之暴,何足忌哉!羽與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爾。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滅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賞罰廢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勢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勞而享其逸,不亦繆乎?吾故曰:義帝特一迂生腐儒爾。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終也固宜。

(有刪改)

(注)楚義帝:即戰(zhàn)國楚懷王之孫,名心。秦末,范增說項梁立楚后,乃于民間得心,義帝為人牧羊,被立為楚懷王。王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沛公先入,守關,項羽攻破之,使人致命懷王,王曰:“如約?!奔?,乃佯尊懷王為義帝,徙長沙,促之行,令人擊殺之于江中。

(1)下列以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

A.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

B.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

C.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

D.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

A.三軍,周制,諸侯大國統(tǒng)率三軍,每一軍共一萬二千五百人。后常用以指代國家。

B.祀,“國之大事也”,中國有為祖先置備供品,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的習俗?!安混搿奔礋o人奉祀,比喻亡國或絕后。

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朝南而坐。

D.關中,東至函谷關,南至武關,西湖至散關,北至蕭關,位于四關之中,故稱關中。在今俠西一帶。

(3)下列對文中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

A.文章主要論述楚義帝用人不當?shù)腻e誤,不該重用戰(zhàn)國游士之流宋義,入關之命應交付項羽,不該交付劉邦。

B.文章開篇一反前人對楚義帝的評價,旗幟鮮明地指出義帝不過是一個迂生腐儒,絕對成就不了帝王之業(yè)。

C.義帝雖然為懷王之孫,但目前他不過是一個民間牧羊兒,因此沒有親自率領諸將擊秦也是義帝的失誤。

D.設想:在當時形勢之下,義帝若能親率大軍攻秦,完全可以取勝,而項羽劉邦都會成為他的佐命之臣。

(4)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誰與之敵哉!

②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終也固宜。

(1)作答本題,整句話的意思為“帝王大業(yè),難道如此容易嗎?況且劉邦入關,秦國就必然被滅。滅掉泰國,劉邦就立下大功,而義帝就不能夠制服劉邦?!笔紫纫业匠R姷奶撛~,然后再結合句意判斷其前后是否應該離開?!昂酢币话銥榫淠┱Z氣詞,在句中不是介詞“于”,其后應斷開,再結合“且”常表述遞進或并列關系,領起下一句,之前需要斷開,據(jù)此可排除A、C兩項。從句意上來看,“沛公之功高”主謂完整,應在其后斷開,再結合“而”,領起下一句,與上一句成對照關系,“而”前需要停頓,據(jù)此可排除D項。正確斷句為:帝王之業(yè),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關,則必滅秦。滅秦,則沛公之功高,而義帝不能制也。故選B。

(2)A.“后常用以指代國家”錯,后常用“三軍”指代軍隊。

故選A。

(3)A.“入關之命應交付項羽,不該交付劉邦”錯誤,由原文“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遣沛公”“親率諸將以擊秦”可知“應交付項羽”明顯錯誤。

故選A。

(4)①至,到來;相迎,迎接;敵,對抗。譯文為:楚兵打來秦兵不投降迎接,就算幸運了,誰能和楚兵對抗呢!

②迂生腐儒,迂執(zhí)庸腐的儒;不終,不得善終;固,原本;宜,理所當然。譯文為:天下沒有迂執(zhí)庸腐的儒生能成就大業(yè)的,義帝他不得善終原本是理所當然了。

解析:

(1)B

(2)A

(3)A

(4)①楚兵打來秦兵不投降迎接,就算幸運了,誰能和楚兵對抗呢!

②天下沒有迂執(zhí)庸腐的儒生能成就大業(yè)的,義帝他不得善終原本是理所當然了。

參考譯文:

天下沒有成一事建一功是出自迂執(zhí)庸腐的儒生手上的。何況是奪取天下稱王稱帝的大事,又是處在干戈紛爭、諸侯混戰(zhàn)的時代。蘇軾評論楚義帝說:“義帝是天下賢明的君主。”在我看來,義帝只不過是一個迂執(zhí)庸腐的儒生,哪里稱得上賢明呢?

宋義,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游說之士。他在游說中偶爾說對了一次,未必就能說他是一個懂得兵法的人。義帝竟然急著送他“卿子冠軍”的美名,把統(tǒng)帥三軍的重任委托給他,而且又把輕狂急躁暴戾的項羽交由他指揮,使項羽成為他的部屬。這兩個人在一塊不相互殘殺是不可能的。宋義的才學和能力,都不敵項羽。宋義殺不了項羽,而項羽能殺宋義,也是一看就知的事。這說明義帝不能夠任用宋義,簡直是因為錯用而殺了宋義。

下令入關破奏,不派項羽卻派劉邦,大概義帝認為劉邦是一個忠厚長者吧。然而這事本來就不能派遣項羽去做,也不能派遣劉邦。自古以來就沒有過依靠別人奪取天下的帝王。義帝是楚懷王的孫子,原是楚國民眾所期望的君主。可是楚國滅亡已很久了。義帝以一個在民間放羊的人的身份,一旦坐上南面稱君的尊位,成為諸侯的領袖,就太奇了。而義帝又想一點苦都不吃,一本正經(jīng)地成為群雄的尊主。帝王大業(yè),難道如此容易嗎?況且劉邦入關,秦國就必然被滅。滅掉泰國,劉邦就立下大功,而義帝就不能夠制服劉邦。劉邦入關,項羽必定發(fā)怒而攻擊劉邦。項羽發(fā)怒而攻擊劉邦,那么劉邦抵擋不住項羽。劉邦一定會敗,項羽一定會勝。項羽勝,那么項羽意氣驕橫,義帝就更加不能制服了。

秦國雖然強大,但(這時已經(jīng))容易對付。(因為)它推行暴政已經(jīng)很厲害了,它的老百姓都有父兄被殺的痛苦。楚兵打來秦兵不投降迎接,就算幸運了,誰能和楚兵對抗呢!替義帝打算,只需派遣一員大將去救趙,而自己親率諸將攻擊秦,列出秦始皇、秦二世的罪行,接受子嬰的投降,廢除秦的苛法,和老百姓一同休養(yǎng)生息。秦地山河險固,天下沒有再比它強的了。楚雖大,處在偏僻的東南,那形勢哪里能和關中比。憑借秦的規(guī)模定都關中。項羽、劉邦各用大國來封賞,有功的諸將用小國封賞,又封五國(燕齊韓趙魏)賢能的子孫,使他們不至于斷絕宗祀。在這時,天下原本是義帝的天下,雖然項羽暴戾,有什么可忌憚的呢!項羽和劉邦本都是輔佐他的大臣罷了。

只是在此之前讓項羽對自己失去了臣服的心,而且消滅秦的戰(zhàn)功,又大半都是項羽的,所以項羽能夠獨攬賞罰廢置的權柄,而且天下之勢已不在義帝一邊。竟然想安坐無為,依靠人家的勞苦坐享安逸,不是太荒謬了嗎?所以我說:義帝只不過是一個迂執(zhí)庸腐的儒生。天下沒有迂執(zhí)庸腐的儒生能成就大業(yè)的,義帝他不得善終原本是理所當然了。

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屈原廟賦

蘇軾

浮扁舟以適楚兮,過屈原之遺宮。覽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鄉(xiāng)。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濤而南遷。去家千里兮,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悲夫!人固有一死兮,處死③之為難。徘徊江上欲去而未決兮,俯千仞之驚湍④.賦《懷沙》以自傷兮,嗟子獨何以為心。忽終章之慘烈兮,逝⑤將去此而沉吟⑥。

“吾豈不能高舉而遠游兮,又豈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獨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爭而強諫兮,死猶冀其感發(fā)而改行。茍宗國之顛覆兮,吾亦獨何愛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馮夷(傳說中的黃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訴。歷九關⑧而見帝兮,帝亦悲傷而不能救。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煢煢乎中浦?!?/p>

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自子之逝今千載兮,世愈狹而難存。賢者畏譏而改度兮,隨俗變化,斫方以為圓。黽勉于亂世而不能去兮,又或為之臣佐。變丹青于玉瑩兮,彼乃謂子為非智。

“惟高節(jié)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與。違國去俗死而不顧兮,豈不足免于后世?”

嗚呼!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嗟子區(qū)區(qū),獨為其難兮。雖不適中,要⑨以為賢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語助詞。②伊:助詞。③處死:處理死的方式。④驚湍:驚人的急流。⑤逝:發(fā)語詞。⑥沉吟:猶豫不決。⑦退默:引退隱居。⑧九關:九重天門。⑨要:總結。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

A.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

B.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

C.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

D.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

A.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介于詩和散文之間,類似于后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

B.丹青:我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也泛指繪畫藝術;“丹青”又本指丹砂青腹礦石顏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個人業(yè)績昭著,又因丹冊多勛,青冊多記事,故“丹青”意同史冊。

C.國:古代王、侯的封地稱為國(或邦)。古代的國(漢代以后是郡國)在建制上相當于省、直轄市。衍生義為國都,指一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又稱“國城”“國邑”。

D.君子:君子,原本是國君之子的意思。根據(jù)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國君之子(嫡長子)從小就要進行理想和人格的規(guī)范教育,所以自然成為個人修養(yǎng)上的楷模。后來,“君子”一詞便被引申到對人的尊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蘇軾的《屈原廟賦》是采取“騷體賦”的形式寫成的,是為了紀念“騷體賦”的創(chuàng)始人屈原,其詞氣與屈原有暗合之處。

B.本賦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敘寫了江峽的崔嵬山峰、峭壁驚湍、江畔荒涼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國的矛盾心情,抒發(fā)了追慕屈原高潔的人品,渴望匡時濟世的情感。

C.蘇軾認為在艱難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惡勢力巧妙靈活地周旋,勸誡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樣為保全生命而遠離禍害。

D.本文同《離騷》一樣,大量運用句尾助詞“兮”,使文章唱嘆有致,哀婉纏綿而又悲壯遒勁,讀來使人有蕩氣回腸之感。

(4)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生既不能力爭而強諫兮,死猶冀其感發(fā)而改行。

②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煢煢乎中浦。

(1)B.句子譯為:江峽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廢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孫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況我又見到你故居殘敗的高臺。“兮”是句中語氣詞,在句子中間,后不停頓,排除AC.“子孫”是句子主語,其前斷開,排除C.故選B。

(2)D.“引申到對人的尊稱”錯,君,原指古代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俗稱君主。君子,原本是國君之子的意思。根據(jù)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國君之子(嫡長子)從小就要進行理想和人格的規(guī)范教育,所以自然成為個人修養(yǎng)上的楷模。后來,君子一詞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學問修養(yǎng)極高之人的統(tǒng)稱。

(3)C.“勸誡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樣為保全生命而遠離禍害”錯誤,由原文“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嗟子區(qū)區(qū),獨為其難兮。雖不適中,要以為賢兮”可以推測,蘇軾是肯定屈原的高尚賢良。

(4)①“冀”:期望;“感發(fā)”:受到感發(fā);“改行”:改變行為。譯為:生前既已不能奮力爭辯竭力進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發(fā)改變行為。

②)“無所歸”:無處容身;“煢煢”:憂傷。譯為:我懷揣美玉、身佩香草而無處容身,只能在水濱孤獨憂傷。

解析:

(1)B

(2)D

(3)C

(4)①生前既已不能奮力爭辯竭力進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發(fā)改變行為。

②我懷揣美玉、身佩香草而無處容身,只能在水濱孤獨憂傷。

參考譯文:

小船浮波順流來到了楚地,經(jīng)過屈原大夫生活過的遺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疊的山巒,這便是你魂牽夢縈的故里。想當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過大江的洶涌巨浪。你離開家園跋涉千里,生無歸宿啊死無墓地。悲哀啊!人當然都不免一死,可是決定怎樣死卻很不容易。你獨自在江邊徘徊不已,想離開人間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讓人心驚膽悸。你吟成《懷沙》自傷懷抱,令人嘆息你為什么獨抱著自沉的心意。詩的結尾陡然慘烈之極,你決心離開人世卻沉吟猶豫。

“難道我不能遠走高飛到國外游歷?難道我不能激流勇退、潔身隱居?我獨自嗷嗷不停地傾訴對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關系更加疏離。生前既不能奮力爭辯直進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發(fā)改變行為。如果我的祖國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