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區(qū)構造演化研究_第1頁
川西地區(qū)構造演化研究_第2頁
川西地區(qū)構造演化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川西地區(qū)構造演化研究

西川徐家河群砂巖地層屬于致密非均質層。本段砂體的平均孔隙僅為4%,遠小于傳統(tǒng)有效孔隙儲層的孔徑大于7%的儲層限制,即該砂體不一定存在于理論上。但在該地區(qū)的新XX井卻在須二段鉆遇高產氣層,無阻流量達到160×104m/d。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該類氣藏的成藏機制是“古構造成藏+裂縫改造”,“古構造成藏”是指在烴源巖生烴高峰期,儲層存在高孔隙度的“古圈閉”并且形成了早期油氣聚集,后期的儲層致密化作用雖然使儲層的物性條件變差,但并沒有造成油氣散失,如果這類“古油氣藏”有后期裂縫的配合,就能形成良好的油氣儲層。新XX井就是這類儲層。因此古構造對致密砂巖儲層油氣成藏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構造恢復技術。在構造古構造圖的制作的理論基礎是沉積補償原理。即認為在沉降速度和沉積速度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盆地的古地理環(huán)境是保持不變的,盆地內沉積物的堆積厚度與地殼沉降幅度大體是相當?shù)?。正是基于這種沉積補償假設,才可能重塑地層的構造發(fā)育史。目前最常用的古構造圖的制作方法是“厚度相減法”。但這種方法有較大的局限性,只適用于構造起伏平緩,褶皺、斷裂不發(fā)育的部分地區(qū);而在地層褶皺變形強烈、斷層發(fā)育地區(qū),由于斷層斷距、地層傾角、不均勻壓實、不均勻剝蝕的影響,用“厚度法”計算出的“古構造圖”往往會產生巨大的誤差。而“構造恢復”法是一個全新的構造演化分析方法。其方法是將目的層目前的構造形態(tài)逐步恢復到剛沉積時的構造形態(tài),從而得到不同地質時期目的層的“古構造圖”。整個恢復過程符合運動學和幾何學原理,能夠滿足模擬地層形變的要求。在恢復過程中,巖石體積保持守恒。采用這種方法制作目的層的“古構造圖”,能夠很好地避免由斷層、傾斜地層,甚至是不均勻壓實作用造成的誤差。二、構造層的恢復構造恢復實際上是地層沉積演化過程的逆過程,任何一層地層演化過程往往是:沉積—壓實—褶皺—斷裂。因此,對某一構造層恢復過程實際是:去斷層—去褶皺—去壓實。最終得到某一地質時期目的層的古構造形態(tài)。1.斜剪切算法模擬上盤進行構造演化分析首先要消除斷層斷距的影響,即用相關軟件使斷層上盤沿著斷層面“滑動”,以達到消除斷層斷距的目的。其“滑動”的矢量算法滿足運動學和幾何學原理,能夠很好的模擬巖石的形變規(guī)律。目前最常用的斷層恢復法是斜剪切法(Inclinedshear),該算法綜合了Verral(1981),Gibbs(1983),WithjackandPeterson(1993)關于不同斷層形態(tài)對上盤的形變特征的影響的研究。斜剪切是用來模擬斷層上盤以與地層具有一定夾角的定向滑動,斜剪切算法通過指定上盤的移動方向和距離,然后移動斷層上盤而完成的。斷層面和上盤之間的空間由于上盤的移動而形成。上盤然后“倒塌”到斷層面上。這種“倒塌”是由剪切矢量控制的,剪切矢量逐點對應到斷層面。斜剪切算法假設形變只發(fā)生在斷層上盤,在上盤內沿著一系列平行的指向斷層面的“剪切矢量”將上盤移動到一定的位置。由于“剪切矢量“的長度是保持不變的。因此,斷層面附近的地形變化便作為褶皺傳播到上盤地層中。從而完成了斷層恢復(圖1)。2.層壓抗混合系統(tǒng)的恢復地層褶皺與斷層主要都是由構造應力引起的,區(qū)別是斷層是構造應力大于地層破裂強度形成的;當構造應力小于地層破裂強度時只能形成構造形變———即褶皺。因此,要進行構造演化分析,在進行斷層恢復后還需要進行地層褶皺恢復,以消除構造形變對地層的影響。這就是通常說的“層拉平”。對于擠壓性褶皺,通常使用“彎滑曲褶皺”方法進行去褶皺恢復。彎滑去褶皺的算法適用于平行褶皺。該算法拉平一個模版層到一個水平層位或者一個固定深度,目標層隨之發(fā)生形變。在模版層與目標層之間分割成多個平行于模版層的滑動層,在模版層恢復時,用滑動層之間的相互滑動來控制目標層的去褶皺程度,同時保持滑動層厚度恒定。最終完成模版層的去褶皺恢復(圖2)。3.泥巖孔隙度的恢復在去褶皺恢復后,其下部地層的埋藏深度不一,在回剝過程中需要考慮差異壓實對地層厚度的影響。因此,需要作去壓實恢復。造成地層不均勻壓實的主要因素是埋藏深度差異和巖性差異。去壓實恢復通常只考慮埋藏深度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隨著埋深增大,孔隙度下降,導致地層厚度變薄。因此,去壓實恢復實際是地層孔隙度的恢復。艾西(Athy,1930)曾實測過俄克拉何馬州古生代粘土的密度,并做出相關的深度曲線,發(fā)現(xiàn)該曲線可用經驗公式表示,哈伯特和魯比將將艾西的公式改寫成為:其中:F為深度z處的孔隙率;f0為粘土巖的初始孔隙度;c為經驗常數(shù)。圖3所示的是泥巖孔隙度與埋藏深度交會曲線,該曲線與艾西理論公式是符合的。如果,孔隙度軸采用對數(shù)坐標,該曲線就變成一條直線———正常壓實趨勢線。很明顯,如果已知該趨勢線,就能夠得到不同埋深造成孔隙度下降程度。也就能對不同埋深的地層進行不均勻壓實恢復。用多口井的泥巖孔隙度統(tǒng)計方法來制作泥巖壓實曲線,在沒有泥巖孔隙度資料地區(qū),可以利用聲波孔隙度與深度交會得到。只是有一定的誤差。經過泥巖孔隙度與深度交會后,可得到艾西公式中f0和z兩個參數(shù),從而進行地層壓實恢復。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存在大規(guī)模不均勻剝蝕的地區(qū)和孔隙間膠結作用發(fā)育地帶,用這種方法進行壓實恢復存在一定誤差。三、構造恢復順序川西XX地區(qū)須家河組儲層烴源巖的生烴高峰期為早侏羅晚期———T41沉積期,這時形成的古圈閉非常有利于早期油氣聚集。需要制作T41沉積時須二段儲層的古構造形態(tài)。需要對T41沉積前地層進行構造恢復。根據(jù)對該地區(qū)構造演化過程分析,主要斷層均發(fā)生在T41沉積后。因此恢復順序為:去斷層恢復※T41上部地層(T2層)去褶皺恢復※T41-T2之間地層去壓實恢復※T41去褶皺恢復。圖4是川西XX地區(qū)進行構造恢復的流程圖,在對T2上部地層進行了去斷層恢復、去褶皺恢復、去壓實恢復后,得到T2沉積時T51的古構造。然后再對T41-T2段地層進行去壓實恢復、并對T41進行去褶皺恢復后,能得到T41沉積時T51古構造圖。即須家河組烴源巖生烴高峰期的T51構造圖。圖5是須家河組烴源巖生烴高峰期時,須二段儲層的古構造圖的平面展布,由圖可知:新XX井在生烴高峰期處于一個古隆起的位置。很明顯,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