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復(fù)習(xí)訓(xùn)練 學(xué)案 20212022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復(fù)習(xí)訓(xùn)練 學(xué)案 20212022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復(fù)習(xí)訓(xùn)練 學(xué)案 20212022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復(fù)習(xí)訓(xùn)練 學(xué)案 20212022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復(fù)習(xí)訓(xùn)練 學(xué)案 20212022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燭之武退秦師》復(fù)習(xí)訓(xùn)練學(xué)案20212022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左傳》其書

它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xì)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dá),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xué)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xué)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皞鳌币鉃榻忉?,《左傳》為給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解釋性文字。

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guān)歷史事件,如《左傳》。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④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jì)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guān)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jì)事本末》。

⑥紀(jì)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知識梳理

一、字音

秦軍氾南:氾,fán;

夜縋而出:縋,zhuì;

君之薄也:薄,bó;

共其乏困:共,gōng;

夫晉:夫,fú(譯為‘那,表示遠(yuǎn)指的指示代詞’);

闕秦:quē

秦伯說:‘說’通‘悅’,yuè;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失其所與,不知:知,zhì。

二、一詞多義

實詞

1、貳

不專一。(例:士貳其行《氓》)

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因為鄭國先于晉國結(jié)盟,但后于晉國的敵國楚國結(jié)盟,被視為不敬。

2、鄙

①邊邑,邊遠(yuǎn)的地方。(例:《為學(xué)》:“蜀之鄙有二僧?!保?/p>

(本文:“越國以鄙遠(yuǎn)”:本文的鄙用作動詞,把作為邊邑。)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保?/p>

③輕視,看不起。(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保?/p>

3、許

①期望。(例:塞上長城空自許)

②答應(yīng),聽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瑕……”)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保?/p>

④約數(shù)。(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保?/p>

⑤表處所。(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保?/p>

4、微

①沒有(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②細(xì)小,輕微的事情。(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

③衰敗。例:國勢衰微。

⑤幽微,精妙。例:微言大義(成語)

⑥隱蔽,不顯露。例:見微知著(成語)

⑧微微,稍微。(例:《賣油翁》:“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保?/p>

5、封

①既東封鄭(動詞,可使成為邊界)

②肆其西封(名詞,疆界)

6、與

①和。與鄭人盟。

②結(jié)交。失其所與,不知。

③贈給。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來,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yuǎn)(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目的,連詞,來)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⑥以亂易整(用)

⑦闕秦以利晉(表目的,連詞,來)

2、而

①今急而求子(表順承,連詞,才)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表順承,連詞)

③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④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語氣詞,表陳述)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從哪里)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使者”)

②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指示代詞,那)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表示祈使語氣,還是)

5、之

①公從之(代詞,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是寡人之過也(的)

③行李之往來(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有何厭之)

⑤鄰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⑦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⑧子犯請擊之(代詞,秦軍)

⑨君之所知也(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三、詞類活用

1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退卻)

2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軍是駐扎的意思,同下文“秦軍”)

3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在夜晚;名詞做動詞,由城上以繩索垂至平地,緣之而下)

4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

5越國以鄙遠(yuǎn)(鄙,名詞作動詞,把……當(dāng)作邊邑;遠(yuǎn),形容詞用作名詞,遠(yuǎn)地,指鄭國)

6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7共其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缺少的東西)

8君亦無所害(動詞用作名詞,害處)

9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狀語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10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名詞作狀語,向東;名詞作動詞,使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11若不闕秦(quē使動用法,使……減少)

12闕秦以利晉(使動用法,使獲利)

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14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作動詞,從屬二主)

15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訂立盟約)

四、通假字

⒈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⒉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⒊秦伯說(說,通“悅”,贊同,高興)

⒋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⒌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知足,滿足)

6.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

五、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rèn)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個人,這里指秦穆公;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⑤共其乏困(乏困,古義:指缺乏的東西。今義:指精神或身體勞累)

六、特殊句式

省略句

⒈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

⒉(燭之武)辭曰

⒊(燭之武)許之

⒋敢以(之)煩執(zhí)事

⒌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⒍(晉)許君焦、瑕

⒎闕秦以利(于)晉

判斷句

⒈是寡人之過也

⒉鄰之厚,君之薄也

⒊以亂易整,不武

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與,不知

狀語后置

⒈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應(yīng)為“以其于晉無禮,且于楚貳也”

⒉佚之狐言于鄭伯曰應(yīng)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狀語后置句。言于:對……說

⒊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應(yīng)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賓語前置

⒈夫晉,何厭之有?即“有何厭”,疑問代詞作賓語

七、固定結(jié)構(gòu)

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后接動詞,相當(dāng)于一個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君之所知也

如“所見所聞”,意即“所見到的事情(東西)所聽到的事情(東西)”,“終日之所學(xué)”中“所學(xué)”意即所學(xué)到的東西。

八、“三巧”游說藝術(shù)

“晉侯、秦伯圍鄭”,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只用了短短的125字的說辭,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巧妙的游說藝術(shù)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guān)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tuán)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guān)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kuò)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zhǔn)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睜T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shè)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鄭亡后的情況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yuǎn)”,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qiáng)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qiáng)調(diào),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dāng)。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shù)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guān)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guān)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fù)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guān)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jī),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yán),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芍^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1.文中的晉侯是_________,秦伯是_________,鄭怕是_________。燭之武是_________的臣子,_________是_________的臣子。

2.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B.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C.秦伯說,與鄭人盟。

D.聞其剖斷合理,歸則大悅。

3.與“行李之往來”的“行李”語言現(xiàn)象不同的是[]

A.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B.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D.行為偏僻性乖張,張管世人誹謗。

4.下列加粗的“之”字,意義、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B.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君將哀而生之乎。

5.“何厭之有?”是賓語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賓語前置句,在句法特點上與它相同的一項是[]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古之人莫余欺也③大王來何操④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A.②⑤B.①②④

C.①④D.②③⑤

6.回答并翻譯(不抄原句)

①晉秦圍鄭的原因是什么?

翻譯:

②燭之武不愿去退秦師的借口是什么?

翻譯:

7.燭之武說服秦伯的話,從論述層次上看,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秦晉圍鄭,……君之薄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圖之。

B.秦晉圍鄭,……敢以煩執(zhí)事。|……君亦無所害。|……君之所知也。|……唯君圖之。

C.秦晉圍鄭,……敢以煩知事。|……君之薄也。|……君亦無所害。|……唯君圖之。

D.秦晉圍鄭,……君亦無所害。|將焉取之?|……唯君圖之。

8.根據(jù)課文意思,對晉、秦、鄭三國位置關(guān)系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晉在西,秦在東,鄭在晉、秦之間。

B.秦在西,晉在東,鄭在秦、晉之間。

C.秦在西,晉在東,鄭在秦、鄭之間。

D.鄭在西,秦在東,晉在鄭、秦之間。

1.晉文公,秦穆公,鄭文公,鄭文公,子犯,晉文公

2.D(A.共—供B.畫—劃C.說—悅)

3.D(行李:使者??蓱z:可愛。更衣:去廁所。交通:互相連通。古今詞義不同)

4.A.(助詞,其他三項為代詞)

5.C.(以“之”作標(biāo)志的賓語前置句)

6.①因為鄭國以前對晉文公沒有禮節(jié),并且心向楚國。

②我年輕力壯的時候,還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更無能為力了??!

7.C8.C

1.下列有關(guān)文學(xué)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先秦散文分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兩大部分,《左傳》屬歷史散文。

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紀(jì)傳體史書,其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

C.解釋《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別是《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D.《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B《左傳》為編年體史書,司馬遷開紀(jì)傳體先河。

2.對下列各句中加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執(zhí)事:對人的敬稱,此代指秦伯。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東邊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個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與,不知所與:結(jié)盟。

D“與”意思是結(jié)交、親附,“所與”即同盟者,所字結(jié)構(gòu),應(yīng)是名詞。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說,與鄭人盟

C.失其所與,不知D.何厭之有?

AB項說—悅,C項知—智,D項厭—饜。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是:這

B.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既:既然

C.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D.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擴(kuò)張

BB項“既”意為“已經(jīng)”。

5.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秦伯說,與鄭人盟B.共其乏困C.秦軍氾南D.晉軍函陵

BA、C、D三項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只有B項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意思是“缺少的東西”。

6.下列各項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項的一項是()

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C.子犯請擊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CC項“子犯”是人名,其它均為尊稱。

7.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晉軍函陵(駐扎軍隊)

B.何厭之有(厭倦)焉用亡鄭以陪鄰(增加)

C.行李之往來(出使的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地位低下)

D.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認(rèn)為)

AB項“厭”是“滿足”,C項“微”是“如果沒有”,D項“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

8.下列各句中的“焉”與例句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B.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C.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D.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DA項意為“哪里”;B項代詞,指這篇“說”;C項疑問代詞,“哪里”;例句與D項均為句末助詞,不譯。

9.分別比較下列每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鄭以陪鄰③既東封鄭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D

①項“亡”意為“滅亡”;②“亡”為使動用法;

③“封”為意動用法,“以……為疆界”;④名詞“疆界”。

10.從句式角度判斷,下面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夫晉,何厭之有B.是寡人之過也C.唯命是從D.微斯人,吾誰與歸

BB項為判斷句,其它幾項為賓語前置句。

11.對下面句中加點詞的釋義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

B.

C.

D.

CA項中的“濟(jì)”意為“渡河”,B項中的“易”為“替代”,D項中的“知”意為“知道,了解”

12.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見:拜見。B.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

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嘗:曾經(jīng)。D.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唯:只有。

DD項,“唯”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

1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最能表現(xiàn)燭之武機(jī)智善辯的一組是()

①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②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⑤鄰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zhuǎn).②④⑤

D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燭之武的機(jī)智善辯。③重在表現(xiàn)鄭伯自責(zé),⑥是燭之武的牢騷話。

1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秦兩國國君親率大軍圍攻鄭國,鄭國國土被占,國都被圍,形勢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識英雄,推薦燭之武去說退秦師。

B.燭之武雖對自己一直未被鄭伯重用而牢騷滿腹,但在鄭伯的自責(zé)面前,能深明大義,義無反顧地奔赴敵營以解除國家危難。

C.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時,既充分闡明鄭國利益,又處處在為秦國利益著想,不卑不亢,委婉得體,表現(xiàn)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這篇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敘事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yīng),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強(qiáng)的藝術(shù)感染力。

CC項,表述錯誤,燭之武說服秦伯時,只字未提鄭國利益,全部是從秦國的利益出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囚,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左傳·僖公三十年》

1.下列句子分別屬于哪種情況

①意動②名詞作狀語③名詞作動詞④賓語前置

A.越國以鄙遠(yuǎn)[]

B.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C.夫晉,何厭之有[]

D.夜縋而出[]

2.燭之武所言于秦有利無害的一句是[]

A.亡鄭以陪鄰

B.越國以鄙遠(yuǎn)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3.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其”指秦國,“貳于楚”是說鄭對晉懷有二心,同楚親近。

B.“焉用亡鄭以陪鄰”

“以陪鄰”的意思是:而給鄰國(指晉國)擴(kuò)大土地。

C.“君之所知也”“所知”的內(nèi)容是“晉軍早晨渡河回國,晚上就筑墻將焦、瑕兩地劃給秦國了?!?/p>

D.“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唯君圖之”意思是:希望秦君考慮損晉利秦這件事。

4.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項是[]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B.夫晉,何厭之有

C.君之所知也

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1.A①B③C④D②A項“鄙”邊邑,這時作動詞,當(dāng)作邊邑。B項“軍”動詞,駐軍C項正常語序為“有何厭”。

D項“縋”用繩子拴住(人、物)往下送。

2.D3.B4.B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其他為主謂之間,無實義。

1.下列各選項句子中加線詞語的意思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3分)()

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A.無濟(jì)于事B.人才濟(jì)濟(jì)C.直掛云帆濟(jì)滄海D.賑濟(jì)災(zāi)民

2.下列各項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3分)()

A.佚之狐言于鄭伯曰B.何厭之有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D.以其無禮于晉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既然晉國在東邊把鄭國當(dāng)作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kuò)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怎么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B.既然晉國在東邊把鄭國當(dāng)作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kuò)大邊界。如果不侵略秦國,將從哪里了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C.晉國已經(jīng)在東邊把鄭國當(dāng)作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kuò)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D.晉國已經(jīng)在東邊把鄭國當(dāng)作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kuò)大邊界。如果不侵略秦國,將怎么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解析:

1.C解答:C項與例句的“濟(jì)”都是“渡過”的意思。A項是“成功”的意思,B項

形容有才能人很多。濟(jì)濟(jì),眾多的樣子。D項是“救濟(jì)”的意思。

2.B解答:B項是賓語前置句。ACD都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3.C解答:關(guān)鍵詞:既闕焉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軍隊)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門所帶的包裹)

C.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版:筑土墻用的夾板)

D.秦伯說,與鄭人盟(盟:盟誓)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①越國以鄙遠(yuǎn)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B.①鄭既知亡矣②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①且貳于楚也②且君嘗為晉君矣

D.①無能為也已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3.下列對原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佚之狐的話“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反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jī)智勇敢。

C.秦晉圍鄭的原因有二:一是鄭“無禮于晉”,二是鄭“貳于楚”。

D.本文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情節(jié)的推進(jìn)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4.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而后“夜縋而出,見秦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5.試比較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的異同。

6.用自己的話給下列人物寫一句話的評說。(可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評論)

(1)燭之武:

(2)佚之狐:

7.翻譯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1)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譯文:

(2)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譯文: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譯文:

[解析]1.D,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代詞,指佚之狐的建議;B項介于姓和名之間的助詞;C項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2.C(A項名詞用作動詞,駐軍;B項是“出使的人”;D項是“結(jié)盟”。)/

3.A(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

4.一是交代了燭之武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難時刻,能夠接受規(guī)諫,勇于自責(zé)。三是贊頌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得失,以解國難為重的愛國精神。/

5.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異:鄭伯:直截了當(dāng)燭之武:迂回曲折

6.示例:(1)大義:不計個人得失,以解國難為重;大勇:只身赴敵營,說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jī)智。(2)佚之狐力薦燭之武,可謂慧眼識英雄。

7.(1)越過別國而把遠(yuǎn)地當(dāng)做邊邑,你知道那是很難的。(2)失掉自己的同盟國,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是不符合用武的準(zhǔn)則的。(3)(晉國)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擴(kuò)張它西邊的邊界。

宮之奇諫假道

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fù)?jù)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衷唬骸蝠⒎擒埃鞯挛┸?。’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p>

冬,晉滅虢。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

(選自《左傳·僖公五年》有刪節(jié))

1.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

B.大伯不從,是以不嗣。(從:跟隨)

C.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濃郁的香氣)

D.虞不臘矣。(臘:歲終祭祀,這里指舉行臘祭)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是寡人之過也②將虢是滅,何愛于虞

B.①以其無禮于晉②宮之奇以其族行

C.①桓莊之族何罪②虢,虞之表也

D.①師還,館于虞②且虞能親于桓、莊乎

3.下列對原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虞公認(rèn)為:“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宮之奇通過分析虞、虢、晉之間的關(guān)系,反駁了虞公的這種錯誤觀點。

B.文章開頭用“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來點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著便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主題。

C.具有遠(yuǎn)見卓識的虞國大夫?qū)m之奇,有力地駁斥了虞公對宗族關(guān)系和神權(quán)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聽,最終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場。

D.宮之奇認(rèn)為應(yīng)該實行德政,力諫虞公,這反映了當(dāng)時國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4.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

②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

5.左傳中哪兩句名言出自這個典故?虞公為什么會滅國?這則故事對你有何啟示?

[解析]1.B(應(yīng)為“聽從”)

2.C(A項①指示代詞,這;②復(fù)指提前的賓語“虢”。B項①介詞,因為;②介詞,表率領(lǐng)。D項①介詞,在;②介詞,對,對于。)

3.D(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

4.①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隨它滅亡。②于是就乘其不備進(jìn)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附參考譯文:晉獻(xiàn)公又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勸戒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隨它滅亡。晉國是不可以招惹的,盜寇是不可親近玩耍的。一次借路已經(jīng)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諺語所說的‘唇齒相依,唇亡齒寒’,說的大概就是虞、虢兩國的這種關(guān)系吧?!?/p>

虞公說,“晉國是我的同族,那能害我啊?”宮之奇回答說:“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沒有依從他,所以沒有繼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做過周文王的執(zhí)政大臣,功勛記載在的史冊里,就收藏在周朝王室里面。晉國一心要滅掉虢國,對虞國還有什么愛?況且虞國同晉國的關(guān)系能比桓叔、莊伯更親嗎?即使晉國愛虞國的話,可桓叔、莊伯兩族有什么罪?卻把他們作為殺戮的對象,不就是因為他們威逼到晉侯自己權(quán)位嗎?至親以尊寵相威逼,尚且殺害他們,何況是國家呢?”

虞公說,“我祭祀神靈的物品豐盛潔凈,神一定會保佑我?!睂m之奇回答說:“我聽說過,鬼神不是親善個人的,只有有德的人才親近。所以《周書》上說,‘上天沒有親近的人,只輔助有德行的人?!终f:‘祭祀的谷物沒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终f:‘百姓不能改換祭物,只有美德是最好的物品?!@樣看來,沒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來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據(jù)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如果晉國侵占了虞國,卻以光明的德行作為芳香的祭品奉獻(xiàn)神靈,神難道會將它們吐出來嗎?”

虞公不聽,答應(yīng)了晉國使者(借道)。宮之奇帶領(lǐng)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一次假道之行(侵占虞國),晉國不需要再出兵了?!?/p>

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住在虞國的館舍,就乘其不備進(jìn)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四年春,齊侯①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②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睂υ唬骸柏曋蝗耄丫镆?,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師進(jìn),次于陘。

夏,楚了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饼R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與諸侯盟。

《左傳·僖公四年》)

注:①齊侯:指齊桓公。齊屬侯爵,故稱齊侯。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屬子爵,故稱楚子。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國的特產(chǎn),用它濾酒。④縮酒:滲酒,濾酒。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孫。

1.對下列四句中加粗的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賜我先君履履:指足跡所到的地方

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C.辱收寡君辱:侮辱

D.君若以德綏諸侯綏:安撫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兩個“征”不同,兩個“眾”相同。

B.兩個“征”不同,兩個“眾”也不同。

C.兩個“征”相同,兩個“眾”不同。

D.兩個“征”相同,兩個“眾”相同。

3.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不虞君之涉吾地不不虞:不欺騙

B.以夾輔周室夾輔:輔佐

C.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五侯九伯:泛指所有諸侯

D.豈不谷是為不谷:不善,諸侯自稱的謙詞

4.“爾貢包茅不入”中的“爾”指代的是[]

A.齊桓公B.楚成王

C.屈完D.昭王

5.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

昭王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

A.昭王不答復(fù),您還是到水邊去問問他吧!

B.昭王不答復(fù),你還是到水邊問一問吧!

C.昭王沒有回國,您還是到水邊問一問吧!

D.昭王沒有回國,您還是到水邊問他吧!

6.①王祭不共②先君之好是繼[]

A.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

②繼承先君的友好關(guān)系。

B.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

②先君的友好關(guān)系這樣繼承下來。

C.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應(yīng)不上。

②先君的友好關(guān)系這樣繼承下來。

D.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應(yīng)不上。

②繼承先君的友好關(guān)系。

7.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與齊伐楚的借口有關(guān)的一組是[]

①蔡潰,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③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⑤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⑥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B.①④⑤

C.②⑤⑥D(zhuǎn).②③④

1.C.(辱、屈辱、屈尊,敬詞)

2.B.(征:征戰(zhàn)、追問;眾:眾人、將士,眾多)

3.A.(不虞:沒料到)

4.B5.C6.D7.D

復(fù)習(xí)任務(wù)

一、在括號內(nèi)寫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2.失其所與,不知()

3.無能為也已()

4.秦伯說()

二、解釋下列句中詞語的古義。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或比賽、會議的承辦者

古義: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來

今義:出門帶的包裹古義: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今義:疲勞古義: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義:妻子古義: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1.鄙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

2.許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雜然相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3.若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焉

焉用亡鄭以陪鄰()

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情況并解釋。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2.越國以鄙遠(yuǎn)()

3.既東封鄭()

4.與鄭人盟()

5.既東封鄭()

6.越國以鄙遠(yuǎn)()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夫晉,何厭之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過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共”通“供”;2.“知”通“智”;3.“已”同“矣”;4.“說”通“悅”。

二、1.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

3.缺少(的東西);4.那人,指秦穆公。

三、1.邊邑,這里用做動詞,是“以……為邊邑”/邊遠(yuǎn)的地方/見識短淺/自謙之詞;2.答應(yīng)/表處所/贊同/表約數(shù);3.假如/似乎,好像/比得上;4.疑問代詞,何/兼詞,在那里/疑問代詞,哪里。

四、1.軍,名詞做動詞,駐軍;2.鄙,名詞意動用法,以……為邊邑;3.封,名詞使動用法,使……成為疆界;4.盟,名詞做動詞,結(jié)盟;5.東,名詞做狀語,在東邊;6.遠(yuǎn),形容詞做名詞,邊遠(yuǎn)的地方。

五、1.賓語前置句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2.狀語后置句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3.省略介詞“于”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4.判斷句這是我的過錯。

《燭之武退秦師》寫作素材與運用

適用話題

選擇、愛國、匹夫有責(zé)、口才與成功、藝高人膽大、有志不在年高、發(fā)現(xiàn)人才、隱忍、寬容、知錯能改、義與利、變通、小我與大我、個人與集體、道德與利益、關(guān)鍵時刻彰顯個人品質(zhì)、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說服他人、迂回比正面進(jìn)攻的效果好、雙贏、目的與策略、機(jī)遇與準(zhǔn)備……

觀點示例

1.直接的觀點

燭之武原先沒有被重用,在關(guān)鍵時刻卻能不計前嫌,深明大義,從國家的利益出發(fā),顯現(xiàn)了一個公民的高度社會責(zé)任感。

2.深化的觀點

(1)可以從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guān)系角做深入剖析。國家利益之中包含著個人利益。當(dāng)國家不存在的時候,個體的公民就會淪為亡國奴,其個人利益也就無法保證。燭之武舍身前往秦營,既有其個人高貴品質(zhì)的因素,也有個人利益的因素。這一點,鄭伯已向燭之武指出:“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所以說,為國家、為集體作出犧牲是利國有利己的,是沒有必然矛盾的。

3.直接的觀點

燭之武原本是為了保存鄭國才去勸說秦伯退兵的,但他在勸說秦伯時卻站在秦國利益的角度,最終說服秦國退了兵,這說明: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才會說服他人。國家之間的交往是這樣,一個領(lǐng)導(dǎo)者對部屬的動員說服也要這樣,與競爭對手打交道更要學(xué)習(xí)這種方法。

1.歲月給了太多的落寞與不甘,磨礪了他的沉穩(wěn)和敏銳,救國于危難之間,又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之心,即使壯時未被重用,亦為國不計私怨,顧全大局。

2.當(dāng)今社會,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有一句話叫“人比人,氣死人”。將競爭之激烈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當(dāng)伯樂完全忽視了那匹千里馬時,原本再雄心壯志的人也一定憤怒極了,開始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可他是否想過,是匹千里馬就總會被發(fā)掘,如果不重新振作,就不會在后來錯失良機(jī)了。燭之武便是這樣的聰明人,雖然他這人才被白白浪費了許久,但國難當(dāng)頭,國君求助,愛國振邦之心強(qiáng)烈的他又怎么會拒絕?于是,他放下了多年來不受重用的憤怒、忌恨與傲氣,雖然還是略表牢騷之意,卻仍舊義不容辭地?fù)?dān)當(dāng)起退秦師的重任。燭之武正是不因個人情緒影響,才保全了大局。

3.燭之武稱得上是一壺佳釀,但他卻被埋沒在晉國——這條深巷子中。盡管它香飄四方,卻也遲遲未被晉侯——也就是這條巷子的盡頭所“品嘗”。直到這條巷子將要被拆毀的時候,它才被當(dāng)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晉侯的手中,成為了晉國命運的轉(zhuǎn)折點。由此觀之,哪怕是再聰明,再厲害過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薦,也會永遠(yuǎn)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的車輪碾得粉碎,不留痕跡。

4.何謂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燭之武為國只身涉險,他為何如此篤定面對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務(wù)?人生道路困難重重幾多變故,又有誰能做到如此篤定,我想燭之武與秦伯談判時一定成竹在胸,談吐冷靜,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與心力戰(zhàn)勝了秦伯。

5.“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鄭伯執(zhí)政的幾十年間,他從未受到重用??捎钟惺裁搓P(guān)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們總是感嘆機(jī)會與我們擦肩而過。養(yǎng)精蓄銳,機(jī)遇只要抓住最關(guān)鍵的一次就行了。在幾十年的寂寞隱忍中,他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韜光養(yǎng)晦,終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時期,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6.“酒香不怕巷子深。”燭之武就是一壺香醇的美酒,經(jīng)過了時間的醞釀,終于散發(fā)出濃郁的酒香。燭之武年輕時,刻苦積蓄經(jīng)綸之才,隱忍于世。在秦國圍鄭的危急存亡之刻,燭之武的才能終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變了戰(zhàn)局也改變了歷史。

7.燭之武少年之時積蓄經(jīng)綸之才,縱橫捭闔之術(shù),實為一個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強(qiáng)人。因為鄭伯不能知人善用,唯才是用,使得燭之武被埋沒。但是機(jī)遇最終還是叩響了燭之武的大門。燭之武毅然把握這個機(jī)遇,不僅化解了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和生靈涂炭的悲劇,還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溝壑之前揮灑了鮮艷的一筆,實現(xiàn)了其人生的追求,成為中華歷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觀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領(lǐng),之后才是機(jī)遇。唯有心中有竹才能把握住機(jī)遇,創(chuàng)造成功。

8.燭之武雖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的牢騷與怨氣,但是他是一匹蓄勢待發(fā)的老驥。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虛擲而悲哀過感傷過,但他并沒有放棄對國家與人民安危的關(guān)心。我們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側(cè)耳細(xì)聽能從王宮中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的焦慮與渴盼。如果沒有對國家堅固樸實的愛與時刻準(zhǔn)備著為國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對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晉之間的恩怨如此了然?燭之武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燭之武的勝利,因為成功只偏愛有準(zhǔn)備的頭腦。

9.歲月給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滿腹才學(xué),卻無人欣賞。歲月也磨礪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增加了他的才干,他雖滿腹牢騷,可銳氣未減,也未自暴自棄,他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明白機(jī)會只會垂青于有所準(zhǔn)備的人,而不同的只是時間而已。

10.燭之武乃虎,在深山“養(yǎng)精蓄銳”,在危難當(dāng)前一躍而出。他具有虎的品格,為保其國,不畏生死,奮勇向前;他具有虎的性格:“果斷,從多方向圍攻”。燭之武是虎,是從高山?jīng)_下捍衛(wèi)國土的虎。

佚之狐

1.學(xué)會變通

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許佚之狐把燭之武推出去是為了把說服秦伯退軍的這個問題丟給別人,以求自保。但是在一些時候,盡我們的力量無法辦到的事我們不能硬接下來,要學(xué)會變通,進(jìn)退自如。要知道什么時候該出手,什么時候該沉默,不會變通的人,是沒有出路的。

2.國家面臨危難,佚之狐與子犯的態(tài)度迥然不同。佚之狐說:“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弊臃竸t請求晉侯下令進(jìn)攻秦軍。佚之狐顯然是冷靜的代表,他正確地分析了形勢,慧眼識英雄地舉薦了燭之武,事實上也充分地證明了佚之狐的選擇是正確的。如果他采取硬攻,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而子犯主動請求進(jìn)攻秦國,顯然對其中利弊完全沒有了解,只是沖動極了,不明事理極了。

3.做人要圓滑,不要太方正。懂得圓滑的人才能在任何情況下取得成功。佚之狐就是這么一個人。在春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做人更要懂得圓滑世故。你要知道你的命不是在你的手里,佚之狐薦燭之武一方面討好了鄭王,又保住了自己的命,還給了燭之武一個順?biāo)饲椤?/p>

4.俗話說“姜還是老的辣”。佚之狐是一顆又老又辣的生姜,在他馳騁政場的幾十年,官場的腥風(fēng)血雨早已見慣,他深知怎樣在刀光劍影中保全自己。所以在亡國之秋,沒有十足的把握說服秦伯的他,尋找到了一只替身羊——燭之武,既可以在燭之武沒有說服秦伯時明哲保身,又可以在燭之武成事之后得到伯樂之名。佚之狐,一只狐,一顆又老又辣的姜。

5.亂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已經(jīng)十分困難,同時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難于登天。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只狐,而是一只鷹,一只有遠(yuǎn)見的鷹。他才是最后的大贏家。作為鄭國大夫的他常伴君王左右,稍有不慎,就有被誅九族的危險。國家危難關(guān)頭,當(dāng)然需要他來支撐。退秦師那等驚險之事他當(dāng)然不能直接做。于是便有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而佚之狐便是伯樂。

6.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為什么他不自己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我想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包票。稍有不慎者,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為什么現(xiàn)在才舉薦呢?從中可以看出佚之狐的嫉妒心理。所以一個人要學(xué)會承認(rèn)他人的長處,正確地去面對他人,不要得了紅眼病。

鄭伯

1.“居安思?!薄?1世紀(jì)的我們更要有這種警惕,否則沉于安樂只會帶來滅亡,當(dāng)年的鄭伯如果有這種警惕,那后來就不會被秦、晉圍攻,險遭滅國之災(zāi)。就如同溫室的花,最終因貪圖溫暖而遭受凋零的凄落。

2.做人要聽得進(jìn)良言,像鄭伯,既然自己的能力不行,但他起碼能聽進(jìn)別人的建議。最終成功地保住了鄭國。既然你沒有似水才華,那你應(yīng)該聽懂水流的聲音。那樣即使你不行也能成功!

3.人曰:“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编嵅芍^是那個飼馬者,整天掌著鞭子尋找千里馬,找到一個稍微出色的方視為良馬,卻不知真正的千里馬遠(yuǎn)在天邊,近在眼前,把千里馬當(dāng)騾子使,到了千里馬已成老馬時,也來一句“是寡人之過也”,再次使用千里馬,可誰知千里馬也會老,他的能力也會漸漸減退。若早些使用這匹千里馬,鄭國也不會至于羊入虎口的危險境地。

◆燭之武:迂回曲折,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說服秦伯退兵,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然。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yuǎn)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guān)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xiàn)出自己的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