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齊物論釋》看太炎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
一、《齊物論釋》是受其力的行為習慣張?zhí)资侵袊飞现乃枷爰?、思想家和漢學大師。他39歲(1906年)流亡日本,在日本的5年時間是他學術生命的黃金時代,多部著作成于此時?!蹲远曜V》“1910年”條下說:“自三十九歲亡命日本,提獎光復,未嘗廢學?!群蟪伞缎W答問》、《新方言》、《文始》三書,又為《國故論衡》、《齊物論釋》?!?p.317)對于這幾部著作,章氏在《自述學術次第》(1914)中有一段自我評價:“中年以后……得諸精思者多,精要之言,不過四十萬字,而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不好與儒先立異,亦不欲為茍同。若《齊物論釋》、《文始》諸書,可謂一字千金矣?!?p.1)不難看出,太炎對這幾部書都很滿意,其中《齊物論釋》和《文始》是他最為得意之作(“一字千金”)。在《與龔未生書》(1914)中,他又一次提到這幾部書:“所著數(shù)種,獨《齊物論釋》、《文始》,千六百年未有等匹?!秶收摵狻?、《新方言》、《小學答問》三種,先正復生,非不能為也。”(P.702)《文始》乃語言文字學著作,非本文討論范圍,單就《齊物論釋》而言,說它“千六百年未有等匹”,實際上是說,自郭象《莊子注》以來的解莊之作都不能與他的《齊物論釋》相匹敵。(1)這一點可在太炎《齊物論釋序》中得到佐證:“《齊物》文旨,華妙難知,魏晉以下,解者亦眾,既少綜核之用,乃多似象之辭。”(p.3)只有他章太炎得《齊物論》之正解。那他有什么獨到的見解呢?《自述學術次第》(1914)說:“少雖好周秦諸子,于老莊未得統(tǒng)要,最后終日讀《齊物論》,知多與法相相涉,而郭象、成玄英諸家,悉含胡虛冗之言也?!?p.2)他認定《齊物論》多與佛家法相相關。這方面他在《菿漢微言》(1916)中講述自己“思想變遷之跡”時又一次提到:“卻后為諸生說《莊子》,間以郭義敷釋,多不愜心,旦夕比度,遂有所得。端居深觀,而釋《齊物》,乃與《瑜伽》、《華嚴》相會。所謂摩尼見光,隨見異色,因陀帝網(wǎng),攝入無礙(即華嚴宗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引者注),獨有莊生明之,而今始探其妙。千載之秘,睹于一曙?!?p.73)他經(jīng)過刻苦鉆研發(fā)現(xiàn)《齊物論》竟然與《瑜伽師地論》(法相經(jīng)典)和《華嚴經(jīng)》相合。他在兩次自述學術思想變遷之跡時都提到這一發(fā)現(xiàn),可見這一點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翻一翻《齊物論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確實是一部以佛(主要是法相)解莊之作。難道太炎對《齊物論釋》的偏愛僅因為此嗎?回答是否定的。以佛學玄理與《齊物論》相會通是純學術層面的,作為思想家,太炎并未滿足于此,他還有思想方面的追求,而這恐怕是他珍視《齊物論釋》更為重要的原因。本文主要從學術思想的角度對《齊物論釋》作一探究,這或許有助于我們理解他所自詡的“一字千金”、“千六百年未有等匹”。二、“觀其形跡,則為我,而知其自由也”《齊物論釋》并非單純解釋《莊子》三十三篇之一的《齊物論》,而是解釋整個《莊子》哲學思想。這在《齊物論釋》定本1的末尾說得很清楚:“莊生三十三篇,自昔未曾科判,輇才之士,見其一隅,黨伐之言,依以彈射,今者尋繹微旨,阡陌始通。寶藏無盡,以詒后生也?!?121頁)意思是說,《莊子》三十三篇,過去人們未曾在義理上作區(qū)分,小才之士,以一隅之見黨同伐異,如今尋繹隱微之旨,才搞清楚。太炎是如何“科判”的呢?《齊物論釋序》云:“維綱所寄,其唯《消搖》、《齊物》二篇,則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也。體非形器,故自在而無對;理絕名言,故平等而咸適?!边@段文字表明,章太炎認為《莊子》三十三篇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逍遙游》、《齊物論》這兩篇中。《逍遙游》說的是自由(“自在”即自由),《齊物論》講的是平等。而《逍遙游》所說的自由并不是世俗所謂的自由,乃是“體非形器”之自由;《齊物論》所講的平等也不是世俗所謂的平等,而是“理絕名言”之平等。章氏1922年在上海講國學時,仍堅持這一觀點:“莊子的根本主張就是‘自由’、‘平等’。莊子發(fā)明自由平等之義,在《逍遙游》、《齊物論》二篇?!羞b游’者,自由也,‘齊物論’者,平等也。但莊子的自由平等,和近人所稱的,又有些不同?!?p.34)那么,“體非形器”之自由與“理絕名言”之平等應作怎樣理解呢?下面分別加以闡發(fā)。《齊物論釋》說:“若乃所以遍度群倫,偕詣極地者,《消搖游》已陳其說,離于大年小年,無有大知小知,一切無待,體自消搖。斯即常樂我凈之謂。茍豪分有對,即翳垢猶在,而法身未彰也?!?121頁)太炎認為《逍遙游》講的是普度眾生達于涅槃的方法,就是“無待”。在莊子那里,無待就是無所依持、無所對待,忘其形跡(“吾喪我”)而任其精神之我與大化一起流行。這種以形體為虛幻、以契合天道的“吾”為真我的思維方式,與后來由印度傳來的佛家二重世界的思想特別貼近,所以章太炎用佛家語言來表達,說無待而逍遙就是佛家“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假如有一毫一分之待,即染污猶在,而佛身不能彰顯。因而,“體非形器”之自由是指佛身之自由。在《菿漢微言》中,章太炎進一步解釋說:“《消搖》一篇,純是發(fā)揮‘常樂我凈’一語。學鳩、大鵬,細大有異;靈椿、朝菌,修短不齊。計以常情,則宛有勝劣;會之定分,而互為悲笑。要皆拘閡于形氣之里,流轉(zhuǎn)于生死之域。起止成壞,未能自在。夫唯至人無待,乘正御變,以游無窮。以無待,故無有大年小年、大知小知,是常德也;以無待,故無不消搖之地,是樂德也;以無待,故絕對不二,自見平等法身,是我德也;以無待,故不見幻翳,證無垢識,是凈德也。此篇自‘堯讓’以前種種譬喻,總是發(fā)明此義,故列于內(nèi)篇之首。”(pp.23-24)這清楚地表明,在章太炎的筆下,莊學已經(jīng)佛學化了。這一學術立場一直延續(xù)到最后。如在《國學概論》(1922)還是說:“《逍遙游》所謂‘自由’,是歸根結底到‘無待’兩字。他以為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不能算數(shù);在饑來想吃、寒來想衣的時候,就不自由了。就是列子御風而行,大鵬自北冥徙南冥,皆有待于風,也不能算‘自由’。真自由惟有‘無待’才可以做到。”“如何而能達到平等自由,他的話很多,差不多和佛法相近?!?p.34)太炎晚年在蘇州講國學時仍持這一觀點?!板羞b者,自由之義?!薄氨匾惨磺卸伎?才得真自由?!?p.176)太炎對《逍遙游》的解讀與郭象大異其趣。郭象《逍遙游》注云:“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于其間哉?”“茍足于其性,雖大鵬無以自貴于小鳥,小鳥無羨于天池,而榮愿有余矣。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pp.1-9)郭象認為,萬物各有自己的性分,順性則逍遙(自得)。這一方面是為不安于自己等級地位者所開的“安慰劑”,一方面也為當時的等級社會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論支持。讀到本文的最后一節(jié)就會明白:太炎的無待而逍遙(涅槃)體現(xiàn)了他的終極關懷。在莊子看來,無待才能自由,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無待”呢?關鍵在于“齊物”。齊物就是化解物物之界限、物我之界限,達到“道通為一”的境界。如果把莊子的這一思想用現(xiàn)代哲學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大小、久暫、優(yōu)劣、物我、是非等等一切在感性、知性層次上相對立的東西,在實際上都沒有固定的界限,人們?nèi)绻軌蝾I悟到感性、知性的不實、不真,就會進入無差別的理性境界。章太炎既然以佛學解釋了“逍遙”,所以也就進而以佛學解釋“齊物”了。《齊物論釋》開篇即對“齊物”之義作了解釋:“齊物者,一往平等之談,詳其實義,非獨等視有情,無所優(yōu)劣,蓋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乃合‘齊物’之義?!?61頁)即是說,齊物就是平等,不過不只是指對有情眾生同等看待不分優(yōu)劣,必須遠離言說,遠離名字,遠離思慮,即遠離所被感知的一切,遠離世俗的一切話語,甚至遠離自己的思維活動,達到畢竟平等,才合“齊物”之義。所謂“理絕名言”之平等即是此義?!半x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是《大乘起信論》用來描述一切法的本體——真如的,章太炎借來描述“齊物”(平等)之義。2看來章氏把“齊物”(平等)之義與佛法的真如相等同。這樣,便將莊子相對主義的認識論過渡到(或轉(zhuǎn)變?yōu)?佛家的本體論了。《齊物論釋》在解釋《寓言》篇“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時說:“《大般若經(jīng)》四百七十八云:‘若于是處,都無有性,亦無無性,亦不可說為平等性,如是乃名法平等性。當知法平等性既不可說,亦不可知。除平等性,無法可得;離一切法,無平等性?!衷?‘非一切法平等性中有戲論,若離戲論,乃可名為法平等性?!肆x正會《寓言》之旨?!?63頁)所引《大般若經(jīng)》的一段文字意思主要是說,一切法都是虛假的,一切法背后有一個唯一真實的東西,這個東西既非有性,亦非無性,也不可說為平等性;它既不可說,也不可知;姑且給它一個名稱,叫法平等性。法平等性是用來指稱那個不可說的東西的,它本身假名無實,不可把它當作那個不可說的東西的內(nèi)涵。太炎認為《大般若經(jīng)》所說與《寓言》篇“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意思正相合。也就是說,“齊”與“法平等性”一樣,它是用來指稱那個不可說的東西的,“齊”本身也假名無實,不可把它當作那個不可說的東西的內(nèi)涵。值得說明的是,“法平等性”是“真如”的別名,但章氏卻從未說“齊物”就是佛法的真如。二者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佛法的真如講的是出世法,強調(diào)證悟;章氏的“齊物”講的是世間法,強調(diào)不可言說,即不可從流行的話語來理解“齊物”之義。二者傾向性是不一樣的。太炎其實是以“真如”的舊瓶裝上他“齊物”、平等的新酒,從而把出世法的最高真理變?yōu)槭篱g法的最高原則、最高理想。在《論佛法與宗教、哲學以及現(xiàn)實之關系》(1911)一文中,他說:“大概世間法中,不過平等二字。莊子就喚作‘齊物’。并不是說人類平等、眾生平等。要把善惡是非的見解,一切打破,才是平等。原來有了善惡是非的見,斷斷沒有真平等的事實出來?!?p.308)在《國學概論》(1922)中,他說:“近人所謂平等,是指人和人的平等,那么人和禽獸草木之間,還是不平等的。佛法中所謂平等,已把人和禽獸平等。莊子卻更進一步,與物都平等了。僅是平等,他還以為未足,他以為‘是非之心存焉’,尚是不平等,必要去是非之心,才是平等?!?p.34)太炎晚年的《國學略說》(1935)又說:“尋常論平等者僅言人人平等或一切有情平等而已,是非之間,仍不能平等也。莊子以為至乎其極,必也泯絕是非,方可謂之平等耳?!?p.176)需要指出的是,這幾處對“平等”的解釋與前文的解釋并無沖突。因為,要打破“善惡是非的見”,必須去除分別心才能做到。要去分別心就必須破執(zhí)(人我執(zhí)、法我執(zhí))。破執(zhí)也就遣除了名相,即認識到名相都是虛假不實的,就連“齊物”(平等)的名也是虛假不實的,因而“齊物”(平等)其實是不可言說的,離言絕慮的。這些對“平等”內(nèi)涵的描述,實際上都是“俗諦”上的“方便說法”,是想讓人了悟“平等”離言絕慮的“真諦”?!洱R物論釋》說:“徒以跡存導化,非言不顯,而言說有還滅性,故因言以寄實,即彼所云‘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洞蟪巳肜阗そ?jīng)》云:‘我經(jīng)中說,我與諸佛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一切諸法離文字故,非不隨義而分別說?!桥c《寓言》所說,亦如符契。”(63頁)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俗諦上的“方便說法”是為了開導教化眾生,是虛假不實的,真諦(“齊物”、“真如”)是不可言說的?!褒R物”(平等)既然是不可言說的,離言絕慮的,那么只有不著名相,不生分別,任其不齊,才能達到“齊”。章氏的平等觀是在各種平等觀(西方資產(chǎn)階級平等觀、社會主義思潮和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平等觀、各種宗教的平等觀等)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對各種平等觀的否定與超越,從理論上講是最徹底、最圓滿的,是平等的最高境界。正如黃宗仰《齊物論釋后序》所說:“任其不齊,齊之至也。”需要指出的是,章太炎平等觀的提出,并非單純追求學術層面的創(chuàng)新,而是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的,這將在后文論及。三、以法相唯識學解釋法莊子《齊物》篇宣傳“道通為一”的思想,用現(xiàn)在的話說,實際上存在著三層意思:就道與物存在的狀態(tài)而言,反映萬物共同屬性的道貫通萬物而又存在于萬物之中;就對這種關系的認識來說,這個道又非感性和知性所能及,人們只有通過對感性、知性認識局限性的反思,上升、飛躍到理性的層次,才能領悟“道通為一”的真諦;從現(xiàn)實的情況看,常人的認識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把感性和知性層次上的假象視為真理,并且與他人爭論不休,便犯了“自我中心”的錯誤。《莊子》一書特別是《齊物論》一章的核心就是破除常見、破除自我中心論,讓人領悟“道通為一”的真諦。這一思想與佛家通過破執(zhí)以證悟真如有相通之點,章太炎則將點擴展到面,全面地以佛學解釋《齊物論》?!褒R物”(平等)如同佛法的真如,是遠離言說、遠離名字、遠離思慮的,必須破除對言說、名字的執(zhí)著,滅除分別心,才能達到“齊物”(平等)。《齊物論釋》說:“其文既破名家之執(zhí),而即泯絕人法,兼空見相,如是乃得蕩然無閡。若其情存彼此,智有是非,雖復泛愛兼利,人我畢足,封畛已分,乃奚齊之有哉!”(61頁)“泯絕人法,兼空見相”,即破人我法我,空見分相分。這樣就滅除了分別心,達到“齊物”(平等)。若存有彼此、是非之分,即使“泛愛兼利,人我畢足”,也無平等可言?!洱R物論釋》大量的篇幅都是破執(zhí),以支撐他的平等觀。例如,《齊物論》開篇是南郭子綦與顏成子游的一串對話。最后對子游“敢問天籟”的提問,子綦回答說:“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對這一回答的前兩句,太炎巧妙地以法相唯識學解釋道:“天籟中吹萬者,喻藏識;萬喻藏識中一切種子,晚世或名原型觀念。非獨籠罩名言,亦是相之本質(zhì),故曰吹萬不同。使其自己者,謂依止藏識,乃有意根自執(zhí)藏識而我之也?!?65頁)法相唯識學認為,世間萬法都離不開“識”,都是“識”的變現(xiàn)。能夠變現(xiàn)萬法的識有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在八識中,阿賴耶識(又名藏識)是最根本的,前七識皆依此識而存在和發(fā)揮作用。它含藏著產(chǎn)生世界萬法的各種種子。世界萬法只不過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的變現(xiàn)。第七末那識(又名意根)的主要職能是“恒審思量”,即不停地起思慮作用,它以阿賴耶識為“所緣”,把阿賴耶識及其所變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恒審思量”為實我實法。太炎把這兩句法相唯識化,是要說明名相是藏識中種子的變現(xiàn),是幻有,不可執(zhí)為實有。太炎的解釋未止于此,他又舉《庚桑楚》篇作參證:“《庚桑楚》云:‘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不見其誠己而發(fā),每發(fā)而不當,業(yè)入而不舍,每更為失。’夫靈臺有持者,阿陀那識持一切種子也。(4)不知其所持者,此識所緣內(nèi)執(zhí)受境,微細不可知也。3不可持者,有情執(zhí)此為自內(nèi)我,即是妄執(zhí)。若執(zhí)唯識真實有者,亦是法執(zhí)也。4不見其誠己而發(fā)者,意根以阿陀那識為真我,而阿陀那識不自見為真我,然一切知見由之以發(fā)也。每發(fā)而不當者,三細與心不相應也。業(yè)入而不舍者,六粗第五為起業(yè)相,5白黑羯磨熏入本識,種不焦敝,由前異熟生后異熟,(8)非至阿羅漢位,不能舍藏識雜染也。6每更為失者,恒轉(zhuǎn)如暴流也。7今此《齊物論》中,言使其自己,以意根執(zhí)藏識為我,義與《庚桑楚》篇參伍相成矣。”(66頁)這里主要用法相唯識學進行解釋,旨在破執(zhí)。對《齊物論》中子綦所說的“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這兩句話,章太炎用法相唯識學的相見二分說作了解釋:“自取者,《攝大乘論》無性釋曰:‘于一識中,有相有見,二分俱轉(zhuǎn)。相見二分,不即不離?!》置?能取分名見。’‘于一識中,一分變異,似所取相,一分變異,似能取見。’是則自心還取自心,非有馀法。知其爾者,以現(xiàn)量取相時,不執(zhí)相在根識以外,后以意識分別,乃謂在外。于諸量中現(xiàn)量最勝,現(xiàn)量既不執(zhí)相在外,故知所感定非外界,即是自心現(xiàn)影。既無外界,則萬竅怒號,別無本體,故曰怒者其誰?!?66頁)要理解章太炎的解釋,還是要將相分、見分兩個概念作點解釋。認識活動是主客觀的相互作用。簡單地說:認識是由客觀刺激感官所引起,又通過思維器官來確定客觀對象的意義,這個從客觀到主觀再由主觀到客觀的過程是反反復復出現(xiàn)的,從而形成較為正確的認識。但唯識宗不作主客二界的劃分,萬法唯識所變,所以它只好在識中分相分、見分。相分是所緣之境(可近似地理解為認識的對象),見分是緣境能力(可近似地理解為認識的主體),八識的所緣之境均是相應的八識變現(xiàn)出來的。其中,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的相分分別是色、聲、香、味、觸五塵,第六意識的相分是法塵(包括五塵在內(nèi)的一切認識對象)。認識活動就是識體自身的見分去緣慮自身變現(xiàn)的“似外境”的相分。太炎對無性的釋語進一步所作的解釋意思是說:這就是自識還取自識,非有識外之法。知其如此,是因為眼、耳、鼻、舌、身五識感覺色、聲、香、味、觸五塵時,并不執(zhí)五塵在五根、五識以外,后由于意識發(fā)揮知覺、思維的作用,才認為在根、識以外。在現(xiàn)量、比量、非量中,現(xiàn)量(感覺)最可靠,現(xiàn)量(感覺)既然不執(zhí)相在外,故知所感之相肯定不是外界,而是自識變現(xiàn)的幻相。那么“萬竅怒號”也是自識變現(xiàn)的幻相,別無本體。太炎的解釋旨在說明世界萬法乃“唯識所變”,不可執(zhí)為實有。太炎并未到此為止,又舉出多個參證材料。例如,他引《知北游》篇為證:“尋《知北游》篇云:‘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锛聪喾?物物者謂形成此相分者,即是見分。相見二分,不即不離,是名物物者與物無際,而彼相分自現(xiàn)方圓邊角,是名物有際。見分上之相分,本無方隅,而現(xiàn)有是方隅,是名不際之際。即此相分方隅之界,如實是無,是名際之不際。此皆義同《攝論》,與‘自取’之說相明矣。”(66頁)“物物者與物無際”諸句,是莊子在解釋道“無所不在”的存在狀態(tài)時說的話,因為無形的道存在于有形的萬物之中,所以“物物者與物無際”;物與物之間是有界限的,但這種界限是相對的,在道的層面上萬物是統(tǒng)一的,所以是“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章太炎卻又以相見二分說進行解釋。“物即相分”,即是說物是認識的對象;“物物者謂形成此相分者,即是見分”,即是說“物物者”是認識的主體。然而,主體與對象、見分與相分在“識”中是“不即不離”的,因而,“物物者”與“物”是沒有界限的。人們只執(zhí)著于存在著邊際、方隅的“物”,把不可分離的“相分”、“見分”分離出來,若能除掉偏執(zhí)、還原到本來的狀態(tài),邊際就不是邊際了。章太炎在這里仍是以破執(zhí)為務。太炎在《自述學術次第》中頗為得意地說:“既為《齊物論釋》,使莊生五千言字字可解?!?p.2)此言雖未免夸張,但我們能從中體會出他著《齊物論釋》是頗費苦心的,這一點從上文的例子不難看出。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評價道:“炳麟用佛學解老莊,極有理致。所著《齊物論釋》,雖間有牽合處,然確能為研究‘莊子哲學’者開一新國土。”(p.70)梁氏的評價是公允的,不過他只從純學術層面給予評價,未涉及思想層面,對太炎排遣名相的意圖、太炎平等觀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齊物論釋》的主旨等都只字未提,這未免有點遺憾。四、《齊物論》是犯罪嫌疑人李某,其人,及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也可能是剝削檢測的對象《齊物論釋》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撰寫的,太炎平等觀的提出是有時代誘因的?!洱R物論釋序》中就提到:“作論者其有憂患乎!遠睹萬世之后必有人與人相食者,而今適其會也?!碧姿龅降摹叭伺c人相食”是指什么呢?《齊物論釋》釋篇題的一段文字可以作解:“世法差違,俗有都野。野者自安其陋,都者得意于嫻,兩不相傷,乃為平等。小智自私橫欲,以己之嫻,奪人之陋,殺人劫賄,行若封豨,而反崇飾徽音,辭有枝葉。斯所以設堯伐三子之問。下觀晚世,如應斯言。使夫饕餮得以逞志者,非圣智尚文之辯,孰為之哉!”(64頁)“饕餮得以逞志”指的就是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擴張,“圣智尚文之辯”指的是作為殖民擴張理論依據(j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洱R物論釋》第三章說:“原夫齊物之用,將以內(nèi)存寂照,外利有情。世情不齊,文野異尚,亦各安其貫利,無所慕往。饗海鳥以大牢,樂斥鴳以鐘鼓,適令顛連取斃,斯亦眾情之所恒知。然志存兼并者,外辭蠶食之名,而方寄言高義,若云使彼野人獲與文化,斯則文野不齊之見,為桀跖之嚆矢明矣。若斯論著之材,投畀有北,固將弗受,世無秦政,不能燔滅其書,斯仁者所以潸然流涕也?!?100頁)這段文字矛頭直指社會達爾文主義。他憤激地說,秦始皇不生在當世,不能燒其書,真讓仁者痛心不已啊?!跋蛄睢洱R物》一篇方行海表,縱無減于攻戰(zhàn),輿人之所不與,必不得藉為口實以收淫名,明矣?!?100頁)假如《齊物論》在海外流傳,即使不能減少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他們必不能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為借口來獲取不應有的美名,是顯而易見的。他在《論佛法與宗教、哲學以及現(xiàn)實之關系》(1911)中說:“莊子只一篇話,眼光注射,直看見萬世的人情。大抵善惡是非的見,還容易消去,文明野蠻的見,最不容易消去。無論進化論政治家的話,都鉆在這個洞窟子里,就是現(xiàn)在一派無政府黨,還看得物質(zhì)文明,是一件重要的事。何況世界許多野心家。所以一般輿論,不論東洋西洋,沒有一個不把文明野蠻的見橫在心里。學者著書,還要增長這種意見,以至懷著獸心的強國,有意要并吞弱國,不說貪他的土地,利他的物產(chǎn),反說那國本來野蠻,我今滅了那國,正是使那國的人民獲享文明幸福。這正是堯伐三子的口柄。不曉得文明野蠻的話,本來從心上幻想現(xiàn)來。只就事實上看,什么喚做文明,什么喚做野蠻,也沒有一定的界限,而且彼此所見,還有相反之處。所以莊子又說沒有正處,沒有正味,沒有正色。只看人情所安,就是正處、正色。易地而施,卻像使海鳥啖大牢,猿猴著禮服,何曾有什么幸福!所以第一要造成輿論,打破文明野蠻的見,使那些懷挾獸心的人,不能借口。任便說我愛殺人,我最貪利,所以要滅人的國,說出本心,到也罷了。文明野蠻的見解,既先打破,那邊懷挾獸心的人,到底不得不把本心說出,自然沒有人去從他。這是老莊的第一高見。就便維摩詰生在今日,必定也主張這種議論,發(fā)起這種志愿,斷不是只說幾句慈善事業(yè)的話,就以為夠用了。”(pp.309-310)帝國主義殖民擴張及其理論依據(jù)社會達爾文主義是章太炎撰寫《齊物論釋》的一大誘因。20世紀初,相繼完成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新一輪的殖民擴張,亞洲是受害地區(qū)之一。章太炎與張繼等人曾于1907年在日本東京發(fā)起成立了“亞洲和親會”,團結流亡日本的亞洲國家志士共同反對帝國主義。他撰寫的《亞洲和親會約章》開章就有“反對帝國主義”字眼。平等觀的提出,是他反帝的理論化,也是反帝的深化。另外,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役性”也是一個誘因?!洱R物論釋》第三章說:“或言‘齊物’之用,廓然多途,今獨以蓬艾為言,何邪?答曰:文野之見,尤不易除。夫滅國者,假是為名,此是梼杌、窮奇之志爾。如觀近世有言無政府者,自謂至平等也,國邑州閭,泯然無間,貞廉詐佞,一切都捐,而猶橫箸文野之見,必令械器日工,餐服愈美,勞形苦身,以就是業(yè),而謂民職宜然,何其妄歟!故應物之論,以齊文野為究極”。(101頁)帝國主義借文野之見搞侵略擴張,無政府主義者自稱其理論是最平等的,卻仍未擺脫文野之見,因為他們主張“勞形苦身”追求物質(zhì)文明,并且說這是百姓的職責,“何其妄(荒謬)歟”!所以他認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理論,以“齊文野”為最高(“應物之論,以齊文野為究極”)。太炎反對追求物質(zhì)文明,實際是在指責西方社會的“物役性”。身在日本的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役性”感受頗深。他是個絕對自由主義者,認為這種物役性不但勞形苦身而且嚴重束縛了人的自由。他在1908年發(fā)表于《民報》的《四惑論》一文中就已對西方這一社會現(xiàn)象提出過指責。他認為西方世界有“四惑”,“唯物”是其中之一。他批駁“唯物”,就是批評“物役性”?!端幕笳摗氛f:“若夫啜菽飲漿以愈饑渴,冬毳夏葛以避寒暑,上茨下藉以庇雪霜,采艾儲藥以備疫癘,人之借資于外物者,誠不可乏。過此以往,則安必沾沾物質(zhì)之務哉!人而執(zhí)鞭為隸,其行至可羞也。含垢不辭,曰惟存身之故。既存身矣,而復以他種福祉之故,執(zhí)鞭為隸,其猥賤則甚于向之為隸者矣。不執(zhí)鞭為隸于人,而執(zhí)鞭為隸于物,以斯求福,其猥賤又甚于向之為隸者矣?!?p.454)綜上所述,太炎平等觀的提出,主要是反對帝國主義和西方世界的“物役性”。當然,“‘齊物’之用,廓然多途”,他的平等觀的針對性并未局限于此。五、從太炎的平等觀到具體的哲學思考太炎認為莊子是救世的大乘菩薩,知一切法本來涅槃,畢竟不入。“其特別志愿,本在內(nèi)圣外王。哀生民之無拯,念刑政之苛殘。必令世無工宰,見無文野。人各自主之謂王,智無留礙然后圣。自非順時利見,示現(xiàn)白衣,何能果此愿哉?茍專以滅度眾生為念,而忘中途恫怨之情,何翅河清之難俟,陵谷變遷之不可豫期?雖抱大悲,猶未適于民意。夫《齊物》者以百姓心為心,故究極在此,而樂行在彼?!?119-120頁)莊子的特別志愿是“內(nèi)圣外王”?!皟?nèi)圣”即“智無留礙”,也就是斷煩惱、所知二障,悟入“常樂我凈”之涅槃境界(自由);“外王”是“人各自主”,也就是“任其不齊”(平等)。莊子的終極目標是“內(nèi)圣”(“究極在此”),即“滅度眾生”(自由)??墒沁_到這個目標遙遙無期,而百姓的現(xiàn)實苦難卻是實實在在的。如果不解決百姓眼前的苦難而“專以滅度眾生為念”,則“雖抱大悲,猶未適于民意”。故《齊物論》“以百姓心為心”,哀憐百姓的苦難無人拯救,考慮到刑罰政令的苛刻殘暴,而提出平等的主張,一定要讓世無主宰,觀念上無文野之分,以解除百姓的苦難。看來太炎的平等觀并沒有停留在反對帝國主義和西方世界的“物役性”上,而是進一步上升到一般的反對是非、文野之見。因為他進而認識到是非、文野之見是百姓受苦受難的根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軟件升級及維護合同
- 交通協(xié)管員聘用合同協(xié)議書
- 家禽購銷合同
- 貨品抵款結算協(xié)議書
- 應對市場變化的解決方案研究
- 蘭州房屋租賃合同
- 機械租賃協(xié)議合同
- 第19課 治學須有疑無疑不成學-《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九年級語文上冊同步高效課堂(統(tǒng)編版)
- 第一單元學習任務《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 Unit 4 Fun with numbers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 幼兒園食品安全教育課件
- (中級)航空油料特設維修員(四級)理論考試題庫-下(判斷題)
- 《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24》解讀
- TJSJCXH 4-2023 先張法預應力超高強混凝土管樁
- DB37-T 4384-2021 混凝土橋梁有效預應力無損檢測技術規(guī)程
- 大學物理英語詞匯
- 汽車懸掛系統(tǒng)結構原理詳細圖解
- GB/T 13305-2024不銹鋼中α-相含量測定法
- 2024年高中英語衡水體書法練字字帖
- 垃圾清運管理制度12篇
-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口算題天天練1000道可打印帶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