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榮辱觀與儒家的價值規(guī)范體系_第1頁
儒家榮辱觀與儒家的價值規(guī)范體系_第2頁
儒家榮辱觀與儒家的價值規(guī)范體系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儒家榮辱觀與儒家的價值規(guī)范體系

儒家的道德觀念是我們中華民族建設精神家園、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豐富思想資源的體現(xiàn)。深刻理解儒家的榮辱觀,從儒家那里尋求有價值的啟示,對于培養(yǎng)全體公民的榮辱意識、引導人們自覺以正確的價值理念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與行為準則,具有積極的作用。一、以人的價值的肯定為本《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這是儒家的一個基本命題,意思是說“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性規(guī)定所在,正如朱熹所言:“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朱熹:《孟子集注·盡心下》)儒家認為,當人失卻了這種本質時,人的存在就會變的毫無價值,當人擁有了這種價值時,人的生命價值才會得到盡情的展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仁就是人存在的價值所在。“愛人”是仁的基本規(guī)定,其基本精神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表明,仁既是對主體自我存在價值的確認,也是主體間對存在價值的相互尊重和肯定。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意味著人作為一種道德的存在,能夠實現(xiàn)道德的完滿,呈現(xiàn)為完美的存在。主體間對存在價值的肯定,則意味著對他人價值的肯定和對自我人生境界的提升;對他人價值的肯定,即指個人作為他人實現(xiàn)目的之手段,為他人提供需求利益上的滿足,也指當個人作為滿足他人需求的手段時,他才會實現(xiàn)自我價值,展現(xiàn)人之為人的本質及崇高性。仁所傳達給我們的是,善的本質在于對人的存在價值的肯定,既自我確認與主體間相互確認的統(tǒng)一,成己與成人的統(tǒng)一。由于儒家強調人是社會性的存在,所以,它更關注個體的社會責任與群體價值的實現(xiàn),認為群體價值、成人是自我價值、成己的唯一通道,由此而影響了儒家價值規(guī)范體系的特性。儒家在規(guī)定人的存在價值的基礎上,依據(jù)仁道這一內在價值原則,對是非、善惡、美丑、榮辱等價值關系進行了確認,明確了什么是有價值的,什么是無價值的,進而形成一套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的價值規(guī)范體系。這套立基于仁義之道基礎上的價值規(guī)范體系,既包含了一定歷史時期儒家的價值追求、理想關懷,也包含了豐富的超越時空限制的永恒性價值規(guī)范要求,愛國、為民、勤勞、團結、誠信、守紀、節(jié)儉等在今天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主體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試圖以社會主義榮辱觀主導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時,曾經影響了中國人的靈魂與品性、塑造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儒家榮辱觀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社會主義榮辱觀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尊重人的存在價值,激勵人們在承認、服務于他人價值、社會價值的過程中達成自我價值,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這就意味著愛國、為民、勤勞、節(jié)儉、誠實、守紀等價值規(guī)范既要以人存在的價值的確認為旨歸,又要著眼于個人或群體的功利性價值的實現(xiàn)。二、禮設神圣不可侵犯儒家依據(jù)仁義之道原則構建了一套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求榮拒辱的規(guī)范機制———禮。儒家將禮的運作,即將等級結構的規(guī)定、君臣上下關系的規(guī)定、政令的頒布執(zhí)行和日常儀式的舉行等規(guī)定與是非善惡榮辱的仁義之道相聯(lián)系,強調禮的運作過程,貴在體現(xiàn)仁義之道的要求,著眼于人的善性的張揚、丑惡的抑制?!胺灿醚獨?、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慢;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jié),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tài)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荀子·修身》)儒家認識到,禮所代表的一套秩序規(guī)范機制雖然是出自儒家的建構,但它并不僅僅是儒家知識分子的價值好惡的表達,它應該面向廣大民眾,為廣大民眾提供一種世俗性的普遍生活方式。對于大多數(shù)生存于功利之境的普通民眾來講,榮與辱的規(guī)定只有與每個人事業(yè)的成功與失敗相連接時,他們才會認可榮辱的價值要求,才會自覺服從禮的規(guī)范、約束,以一種積極的姿態(tài)求榮拒辱,揚善抑惡。榮辱觀作為價值觀念轉化為普遍的道德行為,必須有一套涉及人的行為的實現(xiàn)機制,這一機制應當針對大多數(shù)普通民眾的價值追求,展現(xiàn)一種大多數(shù)人能夠接受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榮辱觀才會產生實際的功效,這便是儒家給予我們的啟示。三、對人的共同體的教化儒家認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意在說明體認仁義之道、成己成人的基本動力來自個體自身在知行過程中展開的主體性努力,榮辱在己,善惡自得,個體的自我修養(yǎng)是知榮辱的內在途徑。正確榮辱觀的形成既依賴于主體的自我修養(yǎng),也需要外在的強加,唯有通過教育、學習等個體與社會的互動,外在的普遍性規(guī)范才能逐漸為個體所接受和認同,并融入主體的道德意識當中,成為主體精神構造的普遍性內容。唯有認同了普遍性的規(guī)范,個體才能真正成為社會共同體當中的一員,而個體對普遍規(guī)范的接受,意味著共享價值觀的形成,這有利于社會的秩序和諧。因此,儒家主張對全社會實施禮樂教化,希望通過禮樂教化使社會成員普遍接受以仁義之道為核心內容的價值規(guī)范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所推崇的教化形式并不僅僅表現(xiàn)為抽象義理的灌輸或空洞理性的說教,它往往采取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清潔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禮記·經解》)文學、歷史、倫理、藝術、政治、哲學等從不同的方面展示儒家的價值追求、道德的規(guī)定,共同參與對人性的教化與美好道德風尚養(yǎng)成。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培養(yǎng)與落實所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之一就是,如何使八榮八恥真正內化為每個公民自主自覺的道德意識,而不僅僅是隨風而過的形式主義的口號。儒家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一方面,個體通過自覺的修養(yǎng),對自我的存在價值產生切己的體認,將道德意識、榮辱之知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社會、國家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方法,從不同的層面、不同角度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教育,將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原則要求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意識。四、知榮辱與求榮拒辱道德認識是實踐理性的體現(xiàn),道德認識所追求的,不僅僅是思辨興趣的滿足,它在要求確認何者為善的同時,也要求將這種確認化為行動。從這一角度來講,知榮辱內含著實踐的趨向,凡是善的,也是應當做的。因此,我們看到儒家沿著知行合一的思維軌跡闡述了這樣的思想:“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王夫之:《王文成公全書·答友人問》)這就意味著知榮辱不僅要知道何謂榮何謂辱,而且要知道如何求榮拒辱,唯有如此,人們才會在自我理解、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完善的道德實踐過程中獲得對榮辱之知的真正的認識,并自覺追求履踐道德行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行而不知的人是冥行妄作,知而不行的人是懸空思索,這種將知與行分成兩截的行為既不利于人的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人的道德實踐能力的增強,當然也不會獲得對榮辱的真切的理解與把握。因此儒家在說明何謂榮辱的同時,還進一步闡明了求榮拒辱的基本路徑與方法,將知榮辱與求榮拒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